内容三个代表(精选9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方面,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具体方面,更为鲜明、更为集中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从而形成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小怪兽orz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进而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的教学要求。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给予散文足够的重视, 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散文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觉得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散文教学, 从三个角度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
一、感受散文的情感之真
《文心雕龙》云:“情者, 文之经, 辞者, 理之纬。”情感的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只有发乎内心的语言, 蕴含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文章才能迸射出真实的激情, 读者读罢才能产生思想的震动和情感的共鸣。而对于散文的阅读和教学, 只有把“感受文章真实的情感”放到首要位置, 师生才能踏着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的林荫道, 如沐春风, 一路走去。而当下的散文教学, 往往存在着教师偏重于散文的形式分析, 而忽略散文蕴藏的情感的不良倾向。例如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画面之美, 品味郁达夫散文语言质朴清淡的风格, 同时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感悟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要通过学生玩味语言、推敲文本、细细体悟才能感悟到。假如没有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一种爱, 再浪漫的诗情画意的冬景都是多余的, 教学始终要扣住“情”, “辞”才会和“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我们知道, 对于任何一个阅读的个体, 都存在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直感直觉中的世界, 一个是表现作者想象中的世界。而散文实现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是把作者的见闻或感受直接告诉读者。正是散文取材于现实, 情感是从大量的生活积淀中衍生而出的, 所以其流露出的情感才显得那样的厚重深邃。而教学中, 我们只有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 找准解读和品味“表现作者亲见亲闻和真情实感”的情感基点, 引领学生主体性地走入文本中,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感受, 才能真正“情动于中而现于外”。
苏教版课外阅读选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作者以温婉舒缓的笔触抒写出一种怅惘和惋惜之情。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 但是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把它描绘出来, 为我们捕捉到时光流逝的痕迹。“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准确表现时光悄无声息地消失……正是这样立足现实, 写出对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受, 我们才感受出:时光一往无前, 转瞬即逝的态势和面对匆匆而逝的时光欲留不能, 欲追不及的惋惜和怅然。现实的时间, 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学中如果从这里出发, 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受, 自然会产生惜时而作的感受。而《荷塘月色》一文呈现的是作者经历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给自己带来太多的磨难和艰辛“颇不平静”荷塘上的情绪状态。虽然文中作者用艺术的工笔为我们描绘了迷人的朦胧月色美景和月下荷塘, 但是也难以消解因生活艰辛和现实的残酷给自己带来的无助与迷惘之情, “快乐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外现。也正是这份真实, 才能感染学生, 打动读者。
二、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散文是一种自述行为, 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同时也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 雄壮得像军歌, 生动曲折得像小说, 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而散文的阅读则是通过精炼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和谐具有节奏美的语言对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体验和认识。我们知道, 文学作品涉及“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要素, 而被誉为“美文”的散文, 在教学确定内容时, 其重点是开发作者、文本和读者, 以文本为依托找到作者和读者思想和情感沟通和共鸣的契合点。其中把对优美语言的品味设定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应该是很好的切入点。“体味散文精准的语言表达是散文阅读的重要途径, 语言不是概念, 是情感;语言不是思想, 而是情思。”“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够打动读者, 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 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看, 对于一篇具体散文的解读, 如果能够引领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走进散文世界, 通过情景相依相生的意境围筑, 整体感受文本, 这样既可以感知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 也可以通过其外象深入到内部感受其传神的内蕴, 进而品味倾注文中的作者的真实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 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
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形象描绘, 写出一种美好和希望。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使所写对象飞腾而起, 在奇思妙想中, 创造了气象万千风格个别的画面, 把读者引入如诗似画的境界, 获得了无穷的美的享受。而《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下来”, 使叶子和花就有了“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的感觉……本是一片宁静, 但是突然蝉声和蛙声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形象的语言, 栩栩如生的描绘, 远近结合, 开合有度, 动静相承, 形神兼备, 形象地表现出“宁静”与“热闹”相互迭生的情绪, 而这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暗合的。教学中欣赏清丽的文词, 聆听“梵婀玲”上渺茫的歌声, 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咬文嚼字, 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学生自然会产生如饮仙露琼浆之感。
三、明确散文的取材之广
作为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记事的, 写人的;抒情的, 议论的;写自然景物的, 写心理活动的;回忆往事的, 表达理想和愿望的……总之, 有什么样的见闻引发作者心灵的触动,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散文。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设定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一篇具体的散文就是通过解读和感悟的过程, 培养自己独立阅读更多散文的能力;写作主体的人生经历不同, 对问题审视的角度也不同, 他可以“思接千载”, 所以创作出形式不同的作品, 题材自由, 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教学中只有“授生以渔”, 学生在感受具体文本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很好的抽身, 不为教材所囿;才能从教材的点上进行适度的引申和拓展。
结语
散文, 因为其真, 所以感人肺腑;因为其美, 所以沁人心脾;因为其广, 所以我们可以览古今, 知中西。而散文教学应该关注散文的情感之真, 语言之美, 取材之广。当然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对文章体式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 确定的内容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三个方面探讨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第一, 感受散文的情感之真;第二, 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第三, 明确散文的取材之广。
关键词:情感之真,语言之美,取材之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38-02
一次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参加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一名学生问道:“老师,今天怎么不布置写扫墓的作文呢?”得知不用写作,这名学生大失所望:“我前几天就把今天扫墓的作文写完啦!”其他同学大笑。这件事反映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作文普遍呈现出虚假、空洞的状态,文中根本没有真实的生活体现。而其他同学的笑,多半是幸灾乐祸,嘲笑同学多写了一篇作文,体现了对习作的逃避心理,怕写是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综观当前习作教学,学生习作内容沉闷单调、索然无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成人化的习作设计,使学生对原本可以畅所欲言的习作失去兴趣。究其原因,学生本位的缺失是习作教学失去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成为教师个人或少数优秀学生的能力展示。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远离假、大、空,让更多学生爱上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对习作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由制造内容回归真实生活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习作教学提倡“真”,“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2》的教学为例,习作要求学生对父母说“我爱你”,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再把整个过程写下来。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通常非常含蓄,尤其是长辈和晚辈之间存在一定的情感表达障碍。城里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交流相对频繁,学生要把“我爱你”说出口也许更容易一些,而农村孩子跟父母的交流相对较少,即使交流也用方言,一些学生跟父母说了“我爱你”之后,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但是学生们又不得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于是便有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杜撰文章。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活,这些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对父母的爱,学生只要把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小事写出来,就能传递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情感。如一位学生选择“三八”妇女节送花给妈妈这件事来写,习作片段如下。
妈妈最喜欢百合花,我打算送妈妈一束百合花,祝她和爸爸百年好合。
拿定主意后,我刚准备出门,却看见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风裹挟着雪花漫天飞舞,顷刻间,天地之间一片苍茫。看到这种景象,我退缩了。我打了一个寒战,把身子缩进厚厚的棉袄里,心想:这么大的雪!要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去给妈妈买花吗?还是明天再买吧!可是,我又马上想到妈妈在雨天里送我上学,在大冷天里给我买棉袄,在太阳下帮我买冰淇淋……我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次也让妈妈当一次我的“掌上明珠”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拿起零花钱和雨伞,去为我最亲爱的妈妈买一束百合花。
上天好像也被我的孝心感动了,雪停了!
习作内容基于现实生活,学生才不会被主题束缚,才不会写出了无生趣的作品。习作教学由制造内容回归真实生活,学生在愉悦的生活情境中写作,才能写出有生活真实的作文。
二、由成人视野回归儿童化建构
尽管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大都做到儿童化,但精心设计的习作内容难免是从成人视野出发,比如写颁奖词的习作形式是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借鉴而来。从成人角度来看,《感动中国》里的颁奖词饱含深情、感恩励志,让许多人深受感动,但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能感动他们的往往是身边的小事,这些颁奖词距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而只要是写名人、伟人的课文,颁奖词又成为常见的习作形式。如教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要给谭千秋老师写颁奖词;教学《船长》一课,则要给船长哈尔威写颁奖词;还有教学《负荆请罪》时,也要给蔺相如写颁奖词。写颁奖词这样的习作练笔只能让学生学会矫情地表达,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毫无益处。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换个角度设计习作内容。课文是一部剧本只有两幕,第一幕是蔺相如和门客的一番对话,廉颇没有出场。第二幕是廉颇负荆请罪,剧情急转直下,廉颇由原先的傲慢无礼转为真诚道歉。对于文中大段的空白,笔者设计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在两幕戏之间增加一幕戏。这个习作练笔把握住文章脉络的空白点,在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补充情节内容,使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更加深入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可见,由成人视野回归儿童化建构,给学生留下想象、拓展的空间,从儿童的文化视角去设计习作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由中庸讲述回归个性表达
就习作内容而言,由于没有深入考虑习作对于学生的意义,学生很难有个性化的表达。教师教会学生写一篇有模有样、四平八稳的作文成为了实际目标。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先搜集相关资料,再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完成一篇习作。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只是做了一回文字的“搬运工”,他们搜集的资料并非平时的生活积累,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抄写一番。学生进行习作表达时,必然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体悟,就会在文本内容的照应下回想生活、反照生活,为习作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比如介绍“静电现象”时,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查资料了解“静电现象”,再长篇介绍科学原理,这样写起来枯燥无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奇妙的静电现象”,因为有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又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写一写《假如我有孪生兄弟(姐妹)》的文章,学生认为这样的练笔很有兴趣。
教师对习作内容的设置应当关注学生整体,而不能忽视“学生本位”,学生的兴趣及话语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在习作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起写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深度挖掘生鲜医药相关行业相关行业客户的潜在需求和非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相关采购、分销、进出口、产品需求及订单处理等);
2)梳理客户需求并依据公司内部系统流程完成与客户的签约工作;
3)间接协助商务完成客户的跟单工作,及时解决与客户合作期间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4)完成部门内既定的销售业绩目标,确保货款顺利回收;
任职要求:
1)大专(含)以上学历,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具备良好的市场销售规划、统筹、管理以及商务谈判能力;
2)具备相关行业销售工作背景,具有方案销售或大客户开拓经验者优先;
一、定期接待人大代表的来信来访,定期接待选民。
二、了解社情民意。
三、宣传政策,耐心疏导,热心解释。
四、沟通思想,反馈情况,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 为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密切代表与选民的关系,使代表更好地为选民服务,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实行代表向选民公示制度,并发放 “代表与选民联系卡”,便于选民与代表的联系。
二、每位代表重点联系3——5位选民,每季度至少要联系一次。
三、代表要通过走访选民,召开选民座谈会,实行选民接待日等形式,保持与选民经常联系。
四、代表在与选民的联系中,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选民工作、生活情况,听取选民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五、代表对选民的意见和要求,要及时向镇人大主席团或有关部门反映,也可按规定程序约见有关领导,督促对选民所提问题的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选民。
六、代表要身体力行,努力为选民办实事、解难题,全心全意为选民服务。
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一、一届内代表应向本选区选民述职一次。
二、述职的主要内容:
1、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情况。
2、联系群众、走访选民、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选民办好事实事的情况。
3、提出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4、出席人代会情况。
5、参加人代会闭会期间活动的情况。
6、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三、代表向所在的选区选民述职时,由选区选民或选民代表对述职情况进行评议和民主测评;选民代表对人大代表的评议意见反馈给述职代表及所在单位,并作为评选优秀代表的重要依据。
四、代表述职由各代表小组具体组织实施。述职报告、测评结果和评议意见报县人大人事代表工委备案 人大代表接待信访制度
一、代表小组在代表活动日安排两名代表共同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二、接待来信来访时,要认真听取、记录来信来访人的陈述,并做好必要的宣传、解释工作,态度要热情、诚恳,用语要文明、规范。
三、接待中,如果反映重要情况、重大建议的,可约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负责同志共同接待,直接听取陈述或处理有
关问题,认真、及时答复来信来访人。
四、以重要的信访件应及时向镇人大汇报,镇人大酌情处理,或及时以代表书面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形式,反映给县人大人事代表工委转有关部门处理。
五、代表接待来信来访,一般不直接处理问题。
六、估好来信来访的保密工作,保护广大人民的正当权益。
人大代表学习制度
一、代表每季度学习1——2次,由代表之家召集人具体负责,代表活动时可先安排学习,后开展其它活动。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法律和法规,上级人大的决议、决定和规定等。
三、人大代表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指导学习和个人自学,统一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人大代表学习时要做好学习笔记,每个代表每半年撰写学习心得1——2篇。
五、代表之家每半年组织一次人大代表书面学习心得交流。
六、镇人大每年调阅1——2次人大代表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
人大代表之家工作职责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二、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采取代表接访日,选民座谈会,回访原选举单位或选区选民,预约会见代表等形式,认真听取和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县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或有关职能部门反映。
三、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情况开展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活动。
1992年2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保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赢得了改革开放后经济上的一次又一次大发展,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战略目标。
江泽民继承发扬了“三个有利于”重要思想,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于2001年7月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思想进行了又一次的全面论述。他指出:“总结八十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中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指引。“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作为国家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二者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则更多体现在统一性上。
1. 二者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2]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中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都肯定并坚持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作为一位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国家经济落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深有感触,而改革开放带来经济上的复苏乃至大发展,让邓小平再一次肯定了经济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南方谈话中,他多次向全党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他曾说过,“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37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何要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放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首位。然而,也正是邓小平的这一正确认识才保证了我国三步走战略的顺利实施。基于此,在进入21世纪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前提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这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疑再一次肯定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看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显著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仍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战略。
2. 二者的基本立场是统一的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将人民利益当作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三个有利于”中,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党工作的标准。同样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也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我党先进性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来。
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二者都秉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虽然从思想内容上看,“三个代表”中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略高于“三个有利于”中提出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应看到的是,二者的基本立场是统一的,即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强调党要代表人民,以人民为重,再次指明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 二者的根本目标是统一的
虽然“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重要思想提出的时间相隔八年,与之相应的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二者的根本目标仍然是统一的,即着眼于顺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是围绕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因此在邓小平看来,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就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而言的,但从其根本目标来看,也是围绕党如何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问题来加以强调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的伟大理论,其根本目标都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在理论基础、基本立场和根本目标方面都具有统一性,这也就决定了二者的理论根源是一致的。可以说,“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新时期下的继承,但是我们更应在继承的背后看到“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在新时期下的丰富与再发展。
二、“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在新时期下与时俱进的体现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政治上,冷战虽已结束,但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建立起来,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又有新的变化;经济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民族都争先恐后抢占新世纪经济的制高点。而与此相比,国内体制改革进程缓慢,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入WTO对我国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等问题。迫切要求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提出更为符合国情并能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新思想理论。因此,江泽民在继承“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
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历来都是我党领导人十分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980而邓小平更是在深刻总结我国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往粗放型经济模式已渐渐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取而代之是集约式经济模式,而这只是生产力发展转变的一个方面。基于此,江泽民提出我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比于“三个有利于”中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先进”二字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最好体现。这里提出的“先进生产力”打破了以往意识层面中认为的,凡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生产力方式皆是可取的这一观点,在新时期下,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要与资源、环境、科技、人才等因素相结合,所以,“先进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关于发展生产力问题的丰富与创新,更是对我国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今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不仅如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三个有利于”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涵作了严谨的规范,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阶级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推动力地位和作用。
2. 从“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将国家的综合国力看作是标准之一,充分彰显了他对人民利益、国家发展的深远思考。[6]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强林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而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国际间贸易交流的日益紧密,文化方面的融合与交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文化相互碰撞的交流过程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给我国文化带来精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糟粕甚至是精神文化上的污染。众所周知,文化是人在精神领域的创造物,它对人本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可以促进思想解放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样的,糟粕的文化可以摧残人们的思想,降低人们的素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看到了文化在新时期下的重要地位,是对“三个有利于”在新时期下与时俱进的再发展。江泽民依据上述时代特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先进文化就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对“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法与时俱进的发展。
3. 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引入社会主义价值判断,并且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家庭摆脱了贫困,步入小康生活的行列,可以说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已经不完全能成为人民利益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江泽民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有利于”在新时期下与时俱进的体现。
这里提出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包括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更涵盖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丰富自我的精神领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提出,也对全体共产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做到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进而更好地把改革推向深入,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同时,是在新时期下对“三个有利于”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是结合现阶段国情的特点,更好地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理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07-02(1).
[2]刘洪英.论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统一性[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6):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一、以言语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
言语内容指的是一篇作品写了什么,也即文本的思想内容。将言语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文本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即整堂课主要是围绕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进行教学。
言语内容之所以能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理上分析,主要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保留、传承下来的。因此,应引导学生涵泳到文言文作品之中,去汲取古代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从现实来看,一方面缘于人们对以往以文言文课堂中“教师忙于逐字逐句串讲、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一做法的反感乃至反判;另一方面则直接受到“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及相关思想观点的催生。
郭初阳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以“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懂得真理的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为教学目标,努力引导学生对该文的主题思想进行解读,可视为是从言语内容这一视角开发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一个课例。其具体教学内容如下:①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出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
再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掘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入选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文,大都堪称经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明确主张“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富有文化内涵”。这为我们从言语内容这一视角开发文言文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必需的客观基础。
从言语内容这一视角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该篇课文。但是,读懂一篇课文至少存在以下三个层次:一为感知该文的表面意义;二为理解该文的深层意义;三为能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对该文进行创造性解读。就当前的教育实情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应突破第一个层面的读懂,即不要满足于对文本的浅阅读,而应将一些相关的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引入课堂,从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仅局限于政治道德教育或意识形态的角度)去阐释、理解该篇文言文。第二,在第三个层次的把握上,应区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解释学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应区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应区分文本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否则,一些主观随意性的所谓“创新性解读”不仅算不上创新,而且还会沦为荒谬。
二、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
言语形式指的是一篇文章是怎么写的问题。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即引导学生学习某篇文言文的某种(某些)写法。
一篇文言文的言语形式之所以能成为教学内容,有其学理依据。文言文在表达上追求语言的简练和韵味,结构的巧妙和精当,这可让学生通过感受、学习其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文章结构艺术,在白话文的写作方法上将有所收获。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白话文和文言文语言有差异,但表达技巧是共同的。文言文大都是从几千年大量的文章中筛选出来的、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有许多很高明的表达技巧足供学习。”②
有教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将《项脊轩志》一文中的言语形式,即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托物抒情这些表现手法作为教学内容。该堂课具体开发了如下教学内容:③
1.学习第一段,明确该段写了几件“可喜”之事。
2.学习第二、三段,先找出这两段主要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再明确这两段在写“可悲”时使用了细节描写并理解细节描写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最后一段,明确本段在写对妻子的怀念上与前文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不同。明确前文为直抒胸臆,本段为托物抒情。进一步掌握托物抒情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4.课堂练习:围绕表现亲情这一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5.学生展示所写的短文,师生当场评点。
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可堪为学生写作的典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选文方面曾有“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明确规定。这为我们从言语形式这一视角开发文言文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客观基础。
将言语形式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上,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该篇课文,即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该篇文言文写了什么,然而,在这一环节上不宜停留太久,否则,教学内容便不是言语形式,而可能是言语内容了。因此,在解决了该篇文章“写了什么”这一问题之后,应马上将学习活动转移到“怎么写”之上,并把“怎么写”视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予以突显。基本做法是:先理解该种写法,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实践和运用,诸如以上课例中的仿写等。
三、以阅读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有哪些?有研究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适用于各种文章或某一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例如:属于阅读方式的,有朗读法、默读法、速读法、精读法,等等;属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有符号助读、随手批注,等等;属于文体阅读的,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一般读法,诗歌、散文、小说的一般读法,等等。另一种是只适用于某一篇文章的具体读法,这都因文而异,少有定法。④对于文言文,还有一些独特的阅读方法,《阅读辞典》曾做了一个归纳,认为针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主要有:猜读法、揣读法、文言读注法、古书校读法、通假字辨读法、文言析句法、同位互释法、互文见义法、文言串读法等。⑤
文言文教学是否能够以阅读方法为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很早就为我们进行了解答。叶老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具体到阅读教学,叶老进一步指出:“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⑥从叶老以上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整个阅读,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最终学会阅读。具体到文言文教学,学会阅读文言文的规定,无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都不难找到其直接依据。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内容”便说得很明确:“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钱梦龙老师对《少年中国说》一文的教学,是一堂从阅读方法这一视角开发教学内容的典型课例:⑦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印象
2.师生讨论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阅读第一段并适时提出背读法这一阅读方法(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4.运用背读法学习第二段
5.教读第三段并适时实践背读法
从该课例可知,钱梦龙老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背读法,即一种“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的方法。
以阅读方法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基本进程上,应遵循从认识到实践的基本路线。具体说,即先让学生明白、知晓、理解该阅读方法,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对该方法加以运用和实践,最后达到对该阅读方法的领会。这正如钱梦龙老师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采取的策略:先让学生理解背读法,然后再逐步运用背读法。以阅读方法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把该阅读方法作为显性目标去自觉追求,而不应仅将其作为一种用隐性化的活动方式去获得的客观结果。
以上,我们通过对不同课例的学习和归纳,从言语内容、言语形式、阅读方法三个不同视角阐释了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集中开发这一问题。三种视角之间,本不存在优劣,更不存在“包打天下式”的方法,具体采用哪一种视角,则因文言文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甚至教师的主观诉求而定。应当说明的还有三点:
第一,由于文言文这一语体本身的特殊性所致,不管是哪一种开发视角,不管采用何种视角,都需要首先读懂该篇文言文,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当然,由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差异、文言文作品的难易程度不同等因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三种视角似乎泾渭分明,各司其职。然而,站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这三种视角之间则互为表里、互为显隐。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言语内容、言语形式、阅读方法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在学习其中一者时,必然会涉及到其他二者,只是一者为主观诉求,其他为客观结果。但是,本文所做的以上区分,虽看似主要是服务于认识的需要,对实践的意义却不可小觑。
第三,承接上述第二点,也如同本文开头所交待,无论选择哪一种视角,都应自觉遵循该种视角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逻辑,自觉地、集中地、甚至专门地去实现该种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切勿寄希望于在一堂课中或者通过某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既深刻把握了思想内容,又学会了某种写作手法,甚至还熟练地掌握了某种阅读方法。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思想内容上不求甚解,写作手法上一知半解,阅读方法上不甚了了。
————————
注释
①郭初阳:《言语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②刘国正:《为什么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③根据课堂视频整理。http://www.56.com/u11/v_NDM4NDY3MjI.html.
④⑦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219-250页。
⑤李德成:《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314页。
⑥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出版于的短篇小说集《逃离》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
作者简介: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本名为艾丽丝·安·莱德洛(Alice Ann Laidlaw),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逃离》20出版,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5月,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分解
1、《逃离》,卡拉十八岁那年,为了摆脱父母的“囚禁”,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和男友克拉克在一起。他们经营着一个骑马场为生,可是生意并不是特别好。卡拉为了尝试新的生活,她又一次把一切扔在了身后,坐上大巴,打算永远离开克拉克;
2、三连篇《机缘》、《匆匆》、《沉寂》,朱丽叶想离开“并没有怎么融入社会的”父母,希望过一种“正常”生活。《机缘》通过朱丽叶去温哥华和去鲸鱼湾这两次旅途, 断断续续地呈现出她在不同时刻的感触。21岁而满脑子独特思想的在读女博士朱丽叶已经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朱丽叶面对结婚的压力,开始千里迢迢投奔到之前在火车上偶遇的打鱼男子,不理会渔夫已有的妻子和诸多情人,凭着一股热情与好奇去赴陌生人之约,沿途的一切注定了“她”要发生的一切缘分(《机缘》);《匆匆》写离家多年的朱丽叶带着女儿佩内洛普回小镇探望父母。整篇小说,是由朱丽叶的感受、以及和父母等人的对话拼接而成的。《沉寂》讲述了朱丽叶在女儿佩内洛普出走后的失意和沉寂。
3、《激情》 里,在旅店打工的格蕾丝想要逃离未婚夫,在订婚前日,和未婚夫的哥哥开始了与未婚夫的哥哥一个下午的探险;
4、《侵犯》完全是关于欺骗的故事,德尔芬以为自己是劳莲的生母,劳莲不知道内幕,德尔芬对劳莲的关心令劳莲惶惑,因此这里又有逃离。最后劳莲父母把那段辛酸的往事完全讲出来,迷惑才释然,德尔芬不是劳莲的生母,而劳莲的名字却是来自于德尔芬女儿--劳莲出生那晚车祸去世的姐姐。这种释然是事情本身可以解释清楚的,可是在解释清楚之后,更大的困惑是关于爱的思考,甚至是人性的思考。
5、女性主人公总是能突然奇想,追随感觉和心灵,盲目而任性地走在幸与不幸的边缘。火车站特殊的离别,让曾置身此境的“她”岁岁年年追怀不已(《播弄》);
6、《法力》是最暧昧的一则故事。写一位克制的年轻女人,和女友和男性朋友之间漫长一生的纠结。直到最后,年迈的女主人公碰到男性朋友,彼此撒谎,隐藏了一生自己的疑惑。她是爱他的,她可能年轻时不理解自己的严厉、粗暴;她花了几十年,追查所有的疑问,到最后遇到系铃人时,她停顿了。
创作背景: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小镇,又长期生活于荒僻宁静之地。
因为门罗在生活中经常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所以,门罗于年她七十多岁时将渥太华城郊小镇平民的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写进小说——《逃离》。
人物介绍:
卡拉
《逃离》故事主人公卡拉,18岁,年轻的家庭主妇,生活在某农场。
朱丽叶
《机缘》、《匆匆》、《沉寂》故事主人公朱丽叶,21岁,知识女性,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
格雷斯
《激情》故事人物格雷斯,3岁时母亲逝世、父亲移居外地并另行建立起了家庭。格雷斯由舅公舅婆抚养带大,她几乎学完了义务教育的所有课程。格雷斯的舅公以编织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生活的手艺。
劳莲
《侵犯》故事人物劳莲是多伦多一所女子学校的学生,她5岁时喝下过半瓶啤酒,6岁时抽过含有毒品的香烟。她知道口交是怎么一回事,也了解避孕的所有方法。
若冰
《播弄》故事主人公若冰年龄26岁,是某医院从事精神治疗的护士。
“她们”
《法力》故事主人公是“她们”, 要逃离的是家庭、是两性、是越来越不满意的自我。但是,这种逃离举步维艰。
作品影响:
会议主要内容
月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2012
年
月
日
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3],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
等
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吴邦国主持大会。
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
斗》的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
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
界。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
他说,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
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5]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
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7]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八大报告要点
要点
一、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基本总结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
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他说,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
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要点
二、民生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番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一
年翻一番。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胡锦涛说,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
建设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胡锦涛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点
三、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
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 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 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 参与立法途径。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 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 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 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
务。
要点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 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城乡
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根本途
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三个代表】推荐阅读: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内容11-06
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猫》内容简介05-31
三个代表个人心得体会06-24
论文三个转变06-12
灯谜三个星期07-15
三个和尚后续07-18
三个转变10-25
我与“三个转变”11-10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07-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心得体会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