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精选6篇)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篇1

(一)对象

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级学生(男349例,女279例),年龄19-23岁,其中A班241人、B班238人、C班249人,均系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完成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学生。

(二)方法

1.分组。A班实施传统方法教学,B班实施EBM+CBL,C班学生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方法教学,剩余章节(各论)采取EBM+CBL。

2.案例准备。针对除去绪论和疾病概论余下各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读,甄选设计合适的案例,深刻剖析,提炼要点和难点并构思和提出问题。

3.教学实施。

(1)案例导入。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预先尝试解决。上课时首先将案例生动展现,并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检测指标和术语加以简要说明,然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初步分析。

(2)围绕问题讲解。让学生以准临床医生的角色分析案例,身临其境,讲授完某个知识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以循证为原则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自行查阅文献搜集证据,分析评价,自我完成推论的论证过程。

(3)总结分析。知识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4.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效果的影响。

5.统计分析。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为了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对B班和C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EBM+CBL持认同观点,认为EBM+CBL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见表1)。

(二)笔试成绩。我们针对全书内容运用同样试卷对A、B和C班进行笔试,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卷面总分值100。结果发现,B班和C班的成绩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病例讨论成绩。我们选取一个临床综合病例进行书面测试,课堂完成对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总分值20,以此考察EBM+CBL对学生自我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B班和C班的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很多研究表明,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循证医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尝试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将循证医学和案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结果显示,EBM+CBL在教学效果上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们把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案例中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案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收集整理资料,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再配以循证医学理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结果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提高。以案例教学方法为基础,在研究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证据来探究结果,对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复钻研教材,编写案例,课堂讲授和指导,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艺术有很大帮助。EBM+CBL既促进了教师自我完善,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在探索应用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循证医学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对EBM+CBL也没有深刻体会,所以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我们已经准备在其他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这方面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丽娜 陈前芬 赵瑾 赵云霞 赵士弟

单位:蚌埠医学院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全科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 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 已完成2年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中1班学生59名, 男32名, 女27名;2班学生58名, 男30名, 女28名。

1.2 研究方法

1班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方法;2班学生应用EBM+CBL, 具体教学方法实施: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与全科医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并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课堂上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 通过临床图片先将案例呈现, 结合学生已查资料, 对案例中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的内容加以说明。然后提出预先设置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已查的资料尝试初步分析。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以临床准医生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查资料分析案例并讨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以循证医学为原则, 自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和分析并完成论证, 对案例中的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内容讲解结束, 教师总结案例的解决方法, 对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再次强调。

1.3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笔试和病例讨论对EBM+CBL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4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采用两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对2班58名学生发放问卷58份, 回收有效问卷5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EBM+CBL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 结果见表1。

2.2 笔试和病例讨论

在100min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书面理论知识和病例讨论测试。理论知识考试时间80min, 总分值80分, 全题型;病例讨论考试时间20min, 总分值20分, 课堂完成一个临床综合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结果显示, 1班和2班的笔试成绩、病例讨论成绩和总成绩均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 , 结果见表2和图1。

注:t检验:与1班 (传统教学) 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观念的深入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转变, 社区医院将是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另一方向, 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则是这样一批面向社区医疗队伍的主力军[2]。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概念引入我国, 经过十几年发展, 在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 力争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能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便捷和有效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疗医生[3]。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向临床课程的过渡学科, 担负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了使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实际问题并掌握解决临床病例的思维和方法, 笔者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尝试。案例教学法 (CBL) , 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模式, 而是“以病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4,5], 再加上运用循证医学 (EBM) 的理念———一切医学研究和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传统教学。为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笔者进行笔试测试, 结果显示, 进行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好于传统教学法。病例讨论测试为了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果显示, 运用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班级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法的班级。笔者以临床案例为起点, 以和全科医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为中心, 使各知识点前后贯穿, 各学科相互渗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理念, 寻找最佳证据, 评价、分析并最终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从研究结果看, 运用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 而且自我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在对全科医学专业运用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尝试过程, 笔者也注意到一些问题。首先, 临床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的关键。笔者借鉴的多是案例教材上的病例, 和临床实践还有一定差别, 所以建立适合全科医学专业的病例库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再者, 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 准确掌握知识点, 查阅大量资料;最后, 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摘要:全科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型医学卫生专门人才, 为适应全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笔者在2011级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分别应用传统教学法和循证医学结合案例教学法 (EBM+CBL) , 并从问卷调查、笔试和病例讨论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运用EBM+CBL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 (P<0.05) ;多数学生认同EBM+CBL。EBM+CBL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全科医学,循证医学,案例教学,病理生理学

参考文献

[1]金惠铭, 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

[2]邢文华, 林晓嵩.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63-65.

[3]姜润生, 杨玉萍, 陈有华.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30 (8) :5-8.

[4]夏婉婉.医学院校社科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7 (1) :55-56.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篇3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检验实习阶段,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实践学习阶段,历时二个学期,另外还包含暑期专业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和暑期医院见习三个环节。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重点开展临床检验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优势,注重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

(2)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本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在新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突出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建立涵盖临床生化、临床检验、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一体的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各类暑期小学期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可塑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nlc202309010644

(3)增加优质限定选修课,丰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要对医学检验专业限定选修课进行较大的优化,增加了限定选修课的类型和比例。新课程体系的选修课增加了方法性课程、人文社科类和专业选修课等综合素质课程,减少了与基础医学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

2.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加大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开放力度,让检验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3.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的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引入循证检验医学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性,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另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教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教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

4.增强专业英语、计算机分析和统计学等相关应用性课程的学习,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医学检验人才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专业英语、计算机和统计学等相关应用性课程在检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医院对实用性和可塑性医学检验人才的需要,我校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在国家取消学位与英语四级通过挂钩的大环境下,需要制定适宜措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增设专业英语培训班、专业外文文献检索和翻译讲座等方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增加医学统计学教学环节,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到医院检验中心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5.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培养检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小学期劳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义工帮扶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纳入德育考核。同时,在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动自发的提升人文素质的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三、小结

总之,检验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为了满足循证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医学院校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教学各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循证检验医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Cartabellotta A.Evidence-based medicine.The transfer of research results to clinical practice.The Italian Group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GIMBE [J].Recenti Prog Med,1998,89(3).

[2]Kawai T.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a new trend in laboratory medicine[J].Rinsho Byori,2000,48(3).

[3]万腊根,胡意.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

[4]王恩顺,李玉香.检验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J].Chin J Lab Diagn,2006,10(8).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论文 篇4

从最初的临床医学领域扩大应用到护理学、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新药开发、社会医学等领域,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传统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

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评价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特色在于重视患病的“人”,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

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和核心,从而相互带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

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的疗效能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

通过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中医疗效的客观性得以体现,成为国际认可的`评价模式,使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突破。

众所周知,在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中,设计、实施、评价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与环节。

实践表明,将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加强实施质控、全面综合评价是确保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1融入中医特色,优化方案设计

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制定受试者的纳入标准、给药方案和结果评价时需要考虑中医证候因素,否则必将影响假说的合理性与结果的真实性。

因此,研究者既须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必须遵循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如果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无论多符合中医药理论,也会重蹈“低质量研究”的覆辙。

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医特色和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重点考虑评价患者、干预及结局的要素,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完善方法技术,加强实施质控

质量控制在临床研究三大要素中执行难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规范的缺乏,而是实施研究中具体方法和技术的不足。

目前,临床研究通常采用“终点管理模式”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这种终点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及时性需求。

针对中医药的实际情况,研究合理使用各种非随机试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

如加强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视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随机化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质量层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学体现,单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成功开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clinical data managing system,CDMS)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linical trial managing system,CTMS),使中医药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成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保证。

3凸显中医优势,全面综合评价

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严格评价,即评判性地看待临床研究证据。

当运用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相反是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和完善自己。

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是仓促上马,研究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研究结果出现,浪费了有限的医疗卫生科研资源,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临床研究的全面评价包括结局评价和过程评价。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结局评价应重视实验检查,更要重视临床观察;重视局部病理,更要重视整体反应;重视近期作用,更要重视远后效应;重视疗效分析,更要重视疗效整合;重视研究数据,更要重视逻辑演绎。

综上,中医药临床研究应避免单纯照搬西医评价标准倾向,注重中医证候效应与生存质量评价,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和远后效应优势。

诚然,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接受了临床评价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训练的中医临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中医大规模临床循证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试验程序,并已经积累了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多元协调的经验。

我们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有机灵活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掌握方法学技术,逐步分阶段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并坚持不懈,以促进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忠光.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医杂志,,32(7):69-71

[2]商洪才.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90-91

[3]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 212-215

[4]施毅.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赖世隆.对中医药领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8(1):10-12

[6]刘鸣.十年纷争 十年发展――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1(1):29-33

[7]张艺,王平,张静,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7(1):41

[8]刘士林.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 探索与争鸣,,2:37

[9]孙学刚,范钦,赵益业,等. 中医现代化的先验批判. 时珍国医国药,,9:2343-2344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篇5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该指南由美国重症医学院(ACCM),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健康体系药学家协会(ASHP)支持完成。该指南得到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的认可,得到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ARC)的支持,得到新西兰重症医学会(NZICS)的审稿。关于该指南的联系人:barrj@standford.edu,出处:CCM,2013;41(1):263-306】 翻译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张翔宇、高成金、庄育刚、钱巧慧、王启星、李从烨

目的:修订CCM2002年发布的“成年重症患者持续镇静、镇痛指南”。

方法:ACCM组成了来自于多专业、多机构的20人特别工作组,其中包括制定指南、成年重症患者疼痛、躁动、镇静、谵妄处理与相关结果的专家。该特别工作组分为4个亚组,通过电话会议、电子通讯密切合作6年。亚组负责提出相关临床问题,运用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http://)的方法,回顾、评价、总结文献,产生临床描述与推荐意见。通过专业图书馆人员和联机文献工具(Refworks)数据库软件,他们建立了网络版电子数据库,通过8个临床收索引擎,得到成人ICU患者关于疼痛与止痛,躁动与镇静,谵妄与相关结果的19,000篇文献。该组也采用心理测量分析来评价和比较疼痛、躁动/镇静、谵妄评估工具。该特别工作组的所有成员被允许回顾文献支持每一天陈述和推荐意见,并向亚组提供反馈意见。应用命名组技术和改良Delphi方法,并由工作组成员通过电子测评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对所有陈述和推荐意见达成工作组共识。所有投票均在2010年12月完成。在此之后与本指南发布之前所发表的相关研究在文本中得到引述。每一项陈述的依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很低(C);推荐意见的强度分为强(1)、弱(2),以及支持(+)与反对(-)某种干预。一项强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这种干预的有利效果明确超过了其不良效果(风险、负担、代价),或反之。对于所有的强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推荐”的措辞。一项弱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该干预的有利效果与不良效果之间的权衡不太明确。对于所有的弱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建议”的措辞。对于缺乏足够依据的、或工作组尚不能达成共识的,使用“无推荐意见(0)”。专家意见共识并替代依据缺乏。如果工作组是相关研究的共同作者,使用一致的方法来说明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本指南的建立没有任何商业的资助。

结论:这些指南为预防和治疗重症患者的疼痛、躁动、谵妄建立完整的、循证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提供了路线图(Crit Care Med 2013;41:263–306)。

循证医学与病理学实践 篇6

1 提高教师素质是药理学教学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 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广博的知识、缜密的推理、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就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 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因此, 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近年来, 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院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进修和深造, 根据大多数教师缺乏临床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问题, 安排教师去医院临床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 从而为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能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自信心。为了适应医学国际化发展趋势, 学院还对教师进行定期医学专业英语培训, 使教师除了具备基础英语知识外, 还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 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3], 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聘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等方式, 开拓教师科研思路, 激发科研热情, 引导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4]。

2 改变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多年来, 基础医学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5]。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局限, 课堂气氛冷淡,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学院根据药理学不同章节内容设计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主要分为4种方式:

2.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结合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是药理学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中[6,7], 并引导学生在病例中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8,9]。例如, 在给临床学生介绍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时, 先引入案例:“一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听力和视力下降”, 并由此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法?为何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通过这种方式,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使药理学抽象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情景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是从案例教学法中派生出来的, 它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步骤, 即学生要模拟患者和医生在病房、门诊的情景分角色进行演练[10]。例如在抗癫痫药这一章安排几位同学扮演不同类型的癫痫病患者, 并让学生模拟医生进行诊断和开处方, 并故意设置几个错误环节让学生及时纠错。这种方法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专题讲座教学法

该方法是教师将科研成果、科学前沿问题或临床知识引入基础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 书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渴望。因此, 在讲授“抗高血压药物”的章节中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分类、诊断标准、高血压动物模型制作以及抗高血压新药的药效评价等。这种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拓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 教学效果显著。

2.4 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法

该方法适合在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中开展。如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这一章节, 通过让学生自查文献资料, 自制多媒体课件, 选出代表充当教师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然后由任课教师总结, 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这种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构建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理学实验课作为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 同时实验课的成功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药理学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教科书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缺乏自主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将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引入教学中[11],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3.1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药理学实验课课堂时间有限, 如果实验失败, 学生很难有机会再重复操作, 对于实验失败的原因有时也无从查证, 有些学生在实验中萌生的一些想法更没有机会实施。因此学院为学生定期开放实验室, 提供相应器材和动物, 并安排教师作指导。学生需提前填写实验设计报告, 在报告中注明实验项目、实验药品与器材、实验步骤以及预期实验结果等, 经教师审查批改后,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那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 安排他们参与简单的科研项目, 指导他们查文献, 写报告, 协助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实际操作以及统计实验数据等, 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2 增加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已掌握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变为主动学习者, 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尽情思考。比如“拟抗肾上腺素药物对家兔血管受体的影响”这一实验, 以往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科书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现在则给出抗肾上腺素药物, 让同学自行设计实验鉴定拟肾上腺素药物分别是什么。课堂上教师通过适当引导,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建立师生交流网络平台, 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

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常在大阶梯教室上课, 教室空间大, 学生人数多, 学生难以感触自己的存在,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多年来这些现象已成为阻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就适时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学院组织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通过网络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到任何章节的内容, 更加方便学生复习和预习。还自制测试题, 学生每学完一章节后, 可以自行上网做测试, 以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了开拓学生视野, 扩展学生思路, 还将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没能向学生介绍的文献资料进行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 以拉近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友谊。

总之, 药理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使高校药理学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 医学院校应不断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医学人才。

摘要:针对药理学在医学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课程自身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 遵循“学以致用、适用为主”的教学原则, 从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师生交流网络平台4个方面论述了药理学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成果。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改革,实践,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杨秀芬.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2) :770-771.[1]YANG XF.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for 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J].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2008, 19 (2) :770-771.Chinese

[2]LI WD, ZHANG Y, ZHANG CL, et al.Pharmacology teaching and its reform in China[J].Acta Pharmacol Sin, 2004, 25 (9) :1232-1237.

[3]郑书深, 冯晓勇.以科研促教学,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2) :128-129.[3]ZHENG SS, FENG XY.Promoting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reasearch[J].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7, l6 (2) :128-129.Chinese

[4]崔广智, 钟佩茹, 何新, 等.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2) :324-326.[4]CUI GZ, ZHONG PR, HE X, et al.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reform in pharmacology teaching[J].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2010, 18 (2) :324-326.Chinese

[5]叶春玲, 叶开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J].药学教育, 2010, 26 (2) :22-24.[5]YE CL, YE KH.Management of Multiform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in pharmacology[J].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10, 26 (2) :22-24.Chinese

[6]王玲, 孙平, 杜智敏, 等.药理学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56-57.[6]WANG L, SUN P, DU ZM, et al.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ase-based learning[J].Chin J Med Edu, 2006, 26 (5) :56-57.Chinese

[7]普珍, 韩志英, 王聚乐.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病案讨论教学的体会[J].中国药事, 2010, 24 (5) :516-518.[7]PU Z, HAN ZY, WANG JL.The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the case discussion during teaching course of the pharmacology[J].Chinese Pharmaceutical Affairs, 2010, 24 (5) :516-518.Chinese

[8]LAU YT.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harmacology:a survey of department heads in Taiwan, China[J].Acta Pharmacol Sin, 2004, 25 (9) :1238-1240.

[9]周玉娟, 刘春颖, 王恩军, 等.PBL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9, 30 (4) :579-580.[9]ZHOU YJ, LIU CY, WANG EJ, et al.PBL in teaching theories of pharmacology[J].Chinese PLA Postgrad Med Sch, 2009, 30 (4) :579-580.Chinese

[10]谭安雄, 周效思, 万佑湘.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81-83.[10]TAN AX, ZHOU XS, WAN YX.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Excellent Course[J].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2009, 17 (1) :81-83.Chinese

上一篇:琴房初中作文下一篇:公司注销委托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