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精选8篇)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1

南昌市湾里二中曲凤霞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语文教学也由单一的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纵观现今的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们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

一、死板,教师采取一味的灌输,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至于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素质教育,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其结果造成有的学生能适应,有的不能适应。对教师的教法能适应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成绩较好;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被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导致成绩差。造成有的学生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结束后,既不敢当众发言,也不敢当众写作,竟连一篇短短的通知也写不好。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首先,教育观念要转变,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育观念,就是在教学中重新认识学生的地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有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强弱。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采取多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学得轻松愉快,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关键。

其次,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再次,教师知识要更新,教学基本功要加强。教师要打开心窗,与传媒接轨,捕捉信息,容纳新的教育理念,关注科学前沿,追逐科学前沿,随时调整自己的理念,讲究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板书,变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性、社会性。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初中教育是基 1

础教育。它的任务是除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外,另一方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因而,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质,应培养过目成诵、入耳不忘,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语文人才,这是其一。

文道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宗旨。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品德,富有爱心,具有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二。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就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树立大语文观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家庭和社会,与祖国和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为人处世、奋发图强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在教学课文《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时,针对文中父母的态度与“我”的心理矛盾,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例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并且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对课文进行改写,将作文写作训练与学习处理复杂状况的方法结合一起;在教学课文《散步》时,我要求学生反复听取录音带,着重体会文章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对父爱或母爱感受最深的一件小事,学生积极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人文情感。

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伯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上课要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千方百计的将教学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缩短教学过程,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一课时,我利用幻灯片将课文的一些画面展示出来,并将制作幻灯片的笔和白片带到课堂,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夏夜景色,学生兴趣特别浓厚,课文教学也相当顺利。

二、选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做到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只有一种范本”,“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课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听、说、读、写,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综合的素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死板的,而运用知识是灵活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积累,着眼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是要以本为本,同时还要注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

系学生的实际。

如讲授新闻时,先让学生在课外找一张报纸阅读,从报纸中选取新闻学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再让学生关注学校的突发事件,练习写作新闻,最后让每人办一张“手抄报”,进行评比和展览。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又如,在讲写景散文时,我将文章中描写的景物与实际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在学习《夏天也是好天气》一文时,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感受和自身刚刚渡过的暑假进行对比,再对课文进行改写,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指导同学写议论文时,要求学生把摆事实、讲道理作为论证的重点。我以《小事不小》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列举许多人们忽视的小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玩电子游戏机、上网、看内容不健康的黄色书籍、赌博、乱丢乱扔垃圾等。指出如这些小事如不注意,会产生学习成绩下降、人格畸变、环境污染等等严重后果,酿成大祸。这样的作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议论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法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管、卡、压的办法,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的被动、学得枯燥、学得厌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得不到挖掘,智力得不到开发。学生厌学,教师只好采取强制手段,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被抑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必须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每一节课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堂课的开端要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导入要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孟郊的《游子吟》,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开头,并用“三春晖”比喻母亲,形容母爱的伟大、温馨,同时引述鲁迅的“怜子如何不丈夫”指出父爱同样也有其温柔、详和的一面。还可采取让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的形式导入教学。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难忘的童年”这一主题进行演讲,学生在讲述时都不约而同的回忆起童年时美好的时光与快乐的往事,迅速的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与文章开头描写的美景不谋而合,我适时的将演讲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这种导入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牵移能力,一举两得。

其次,教师讲课感情要亲切,语言要平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薰陶,以情教文。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受教师情感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塑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要挖掘文章的情趣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融入文章特有的氛围,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只有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此外,是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久而生厌,因而可一课一法,一节一法,视课文的目的和重点而定,如导读法、分析法、图表法、探究法、质疑法等。

如讲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就可用导读法、朗读法和图表法,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画面去诱导学生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于春天的美好,同时让学生在课外时用画笔将文章中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在班上进行展示,将抽象的文字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

又如讲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可用质疑法,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好老师吗?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在讲述《谈骨气》一文时,可用导读法,提问:越王勾践在被虏时苟且偷生是有骨气的表现吗?骨气到底指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理解骨气的真正含义。

学习《孔乙已》一文时,采用探究法,给孔乙已前面加上定语,如迂腐不堪、被人取笑、可悲可怜„„等等,通过这些定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认识当时的社会,认识孔乙已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确定之后,还必须有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只有努力做到新颖、奇特、巧妙、先进。

新颖是指教学手段新颖。听、说、读、写不能老一套,要多动脑,多想一些教学上的新招。如我讲《木兰诗》一文时,结合热播的电视剧《木兰从军》,让学生将课文与电视剧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在上《论语十则》一文时,我采用选取小老师上课的形式,从班上选取1—2个同学做小老师,让他们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学上课,在上完课文后再进行最佳小老师与最佳配角的评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奇特就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不同的体裁,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手段。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利用VCD机播放动画片,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小话剧,进行表演,通过亲身参与演出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在上《狼》一文时,我先播放VCD片《小红帽》,让学生形象的认识片中狼的贪婪与愚蠢,然后指导学生译出全文,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狼的特点,要求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像狼一样的人他的本

质会是怎样?进行发散,写出读后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

巧妙就是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动手又动脑,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有成效。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篇名作,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哪次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这次?指出人们颂扬母爱较多,其实父爱同样伟大。然后利用电脑制作的课件,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编辑修改,更换文章的背景、详写与略写,让学生比较评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先进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要学会使用电脑制作课件,要有一两手绝招。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有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这些都是“绝招”,当然,这个绝招,还包括课堂教学上的随机应变,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等。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抱住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放,不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不充分利用先进的传媒与外界沟通,掌握最新的流行时尚与信息,就要落伍。古人云:“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们要充分利用今天传媒发达的优势,要学会操作电脑,学会使用电脑进行课件制作,要尽可能的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在上网时看到浙江一同行制作的课件,觉得非常新颖,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稍加修改,便全盘选用,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又好,何乐而不为?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2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增长知识、冶炼品德的黄金时代,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苦乐观等各方面的思想认识正处于形成、发展、完善的阶段, 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方方面面的事物, 林林总总的景物, 在他们面前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的会使他们受到积极方面的教益, 有的会对他们起到消极方面的腐蚀, 因而, 他们会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 跌入低谷, 甚至误入迷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思想启迪教诲的重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素质———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形成高尚的道德风范。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才能给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 才可能给学生做出“人样子”。

教学中要把人格培养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文, 绝大多数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思想性较强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 有的直接闪烁着真理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有的渗透着主人公对和平、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有的洋溢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情讴歌和赞颂, 有的体现出人类自身在改造完善过程中的积极进取和深刻反思, 有的描绘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激烈搏斗, 前者最终战胜后者的场面……可以这样说, 一篇课文, 既是智育教材, 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的德育教材。语文教师在处理一篇具体文章时, 就应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 高屋建瓴地把握住方向, 选择准“传道”的突破口, 用教材中人、事、物所蕴涵的思想内涵联系学生实际, 准确分析, 精要阐释, 科学扬弃, 充分评价作品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地发掘作品的现实作用, 使学生由困惑走向明智, 由低谷步入高峰, 由迷津进入康庄, 达到纯洁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及铸造人格的理想境地。

二、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一堂课, 只有教师组织引导顺手, 学生才能学得舒心。要夺取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对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一次战斗指挥员所必须具备的韬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者昭示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它决不是孤立的、呆板的、僵死的“颗粒”, 更不会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片子”。可以把任何一个知识元素看作一个知识点, 由这个知识点或横向或纵向发散辐射开去与另一个知识点聚合, 组成一个“知识联络站”, 联络站里的知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面, 若干个知识面拼凑衔接, 就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知识联络区”, 联络区里的知识就是一个知识序列, 若干个知识序列渗透黏附, 就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这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到知识序列到知识体系的分化组合过程, 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宏观上控制稳妥, 微观上把握准确,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由“山重水复”的知识积累向“柳暗花明”的能力转化。

一位语文教师, 要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下决心用数年功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 这样在素质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俗话说的“学生想得到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 就是对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素质要求的一个形象生动的注脚。因此, 教师“举一”必须是准确的, 学生才能“反三”;教师抛出的“砖”必须是有价值的, 才能引出学生的“玉”。从这个角度考虑, 语文教师精湛的业务素质是落实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语文教师要具有充沛的情感素质

要把一堂课上好, 上成功, 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协调好师生关系, 迅速反馈信息是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健康的、充沛的。组织、引导安排教学程序, 统一教学步骤, 决不是宣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的信口开河, 或者手舞足蹈的矫揉造作, 更不主张教师在讲台上极不严肃的插科打诨, 而是要求语文教师言谈举止高雅大方, 神色态度谦和亲切, 耐心地启发, 精当地点拨, 当然也不反对适当地运用一点幽默和风趣。

语文教学应提倡“寓教于情”, 就是说尽可能地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去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 学生不需要教师虔诚地去顶礼膜拜, 教师也不应冷若冰霜地去应酬, 而是要用满腔热情捧出知识的“供果”去感动他们, 让他们雀跃地跳起来获取。一句尖酸刻薄的话语一个鄙夷厌弃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 心灵上受到一次损伤,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扼杀,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值得强调的是, 漫无边际的聊天不能体现渊博, 恶语伤人也不是严厉的内涵, 声色俱厉更不是“师道尊严”的标志, 相反, 还会给学生造成虚伪、冷酷、绝情的印象, 助长他们对语文教师的陌生感、不信任感, 因而对语文教师产生厌恶心理, 其结果不言而喻。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融合

上世纪40年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提出教育不能培养“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人。在当今社会,只有既具备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又有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但是,中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尤其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过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并从中得出结论——在素质教育中。不但要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使其相互融合。因此。语文教学中也必须加强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培养兼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健全人”。

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内涵

当今社会,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如电脑、因特网等的使用能力)外,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包括唯物主义精神、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等等。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辩证法、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如归纳、演绎等)、构建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等,也就是做学问的方法。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人文才能除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包括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而人文精神除了包括前面已提到的科学精神之外,还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关心他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责任心、乐观主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等,也就是怎样做人。

二、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及其意义

1时代呼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2l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整合型的人才。所以,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与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应是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在内的全部知识。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要求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而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缺乏科技知识,社会无法前进;而仅有发达的科技知识,社会的发展也将是畸形、不健全和难以持久的。

2时代需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提高和提升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物质文明,然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却呈现出——战争、恐怖、暴力、犯罪、色情、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等。这些单靠科学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科学与人文同步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既应重视科技。又应重视人文,不能厚此薄彼。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地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隶。”

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相融性

(1)科学与人文并非彼此悬隔

科学与人文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大脑。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只是科学是人脑对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以及人对自身生物存在的反映;人文是人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对自身状态的反映。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些反映的机理,人脑左右两半球有分工和侧重。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科技活动有关;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人文文艺有关。但是,同时也发现左右脑半球是相通相关、相互影响,这也从生理上说明了科学与人文在人脑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可相融的。

(2)科学与人文是同源共生的

这个源就是实践。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是源于实践的,都承认客观实际。都提炼客观实际的本质,都追求客观实际的规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求真,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一个求善,追求主观世界的完善人格。但是,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真、善、美的完善结合。

(3)科学与人文不仅相融且相互动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文体现科学基础。人性的提升、心理的陶冶、精神的弘扬,不能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不能淡漠社会的现实要求。科学内含人文精神,人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无不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人文求善,需要科学奠基;科学求真,需要人文导向。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科学与人文是反对愚昧的两翼,相互补充,相互攀升。”

4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知识。科学知识是立世之基,是教人如何做事的。没有科学知识的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人文知识是关于精神世界、价值追求的知识。人文知识是为人之本,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当今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但取决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人文的发展,将导致精神文明落后、人的道德水平低下、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物质文明将很难继续发展和提高。

(2)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融合,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科学思维是严密的逻辑思维,它保证了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无矛盾、无谬论;只有思维的前提正确,思维的结果才能正确。但是逻辑只能证明提出的问题,而不能用来发现和开拓崭新的领域、提出原创性的问题,只能跟踪,不能领先。人文思维是开放的形象思维,往往是直觉、灵感和顿悟,从而保证了思维的活力,是思维原创性的主要源泉。二者融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既有正确的基础,又有创新。

总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而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和追求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融合

1在言辞品味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教学优势,从课文的语言形式人手,通过品味,分析课文语言形式诸要素,感受科学与人文之美,把科普类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与其独特的语言形

式所散发的人文之美结合起来加以关照,唤起学生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言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形式一内容一形式”。就一篇课文说。必须从形式人手把握内容,再就内容来领悟形式。这就把形式与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联系在一起。文章语言形式的诸要素,包括大到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小到句式变化、词语特点的各个方面。就具体篇目来说,一般而言是抓住一篇课文最突出的语言形式要素,以此人手把握最具光彩的语言内容。譬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随笔,语言优美,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渗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科学思想。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既可以激发他们努力向上,追求知识,热爱科学,还可以树立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时得到培养和提升。

2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马克思曾经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怀疑与批判,是科学素质中的突出特点。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和绝对“权威”,人文学科更是如此。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最伟大的人也无法摆脱个人和时代的局限,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伟大的创新离不开前人的成就,更离不开对前人的否定与超越,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激励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权威不同的见解。

《恰到好处》一课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议论文的典范。另外。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也易于学生模仿和借鉴,但论证的严密性不够。文中结论是恰到好处的标准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文章开头是从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的美说起的,文章的后面并没有回答“恰到好处的美”的标准是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因为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因而用这个材料是不恰当的。本文否定了“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但并没有阐述其内涵。批判过于简单,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通过指出课本的瑕疵,师生讨论,学生尝到了发现的快乐。这些都是科学素质中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人文素质中审美情趣相互融合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将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人文的主观思想用于一切观点,包括自己的观点,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让我们远离偏见,避免故步自封,也使学生具有尊重他人观点,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人文修养。

3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实践活动的人文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在综合性学习中。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活动,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综合性学习——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八年级下册),等等。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驾驭好这些素材,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严谨,科学创造的神奇以及科学发展前景的美妙,并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从中享受到无比丰富的科学人文美。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4

[作者] 陆继椿

[内容]

――我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把语言与思维统一起来考虑和设计。从人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听、说、读、写能力的表现,可以找到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检索和组合关系。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而在信息的输入或输出中都需要准确迅速地检索和组合。语言信息的检索和组合在人脑中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没有信息的输入当然无从思维,更谈不上信息的输出了。

于是,我寻求着运用现代语言的基础结构,亦即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寻求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思维模式的规律,寻求着跟这些思维模式相适应和相联系的思想、知识、情感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寻求着符合当前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方法,等等。为此我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对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构作了解剖,逐步提炼出了“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相对严谨的教学序列。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内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名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 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于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参见下图)。

附图{图}

&

nbsp; 由上图可知,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来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于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于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于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于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第31个训练点的要求是:“用二三事写人,以一件事情为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线索清晰,确定感情的基调,从烘托中突出特征性的印象,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人物的印象。”选用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而记叙能力训练中的写人阶段训练是从第24个训练点开始的。至此,前面仅关于写人就建立了7 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14篇课文,更不用说建立的其他23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的68篇课文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积累了。可见储存之多,触发之广!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来说,是单一的;

对每个训练点本身来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课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课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课只能就文论文,选课文强调名家名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名家名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课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于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内容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于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课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课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

108个训练点构成的语言训练系统当然不是直线式的, 而是螺旋形台阶式的。每一个“语言――思维模型”,都是在课文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个语言综合体的基础上,突出特定需要的部分建立起来的。因此,一个训练点上的课文,可以而且应该在其前后相联系的训练点教学中,作呼应,再领会,这就明显地出现层次性的交错了。由此可知,教师只有掌握全部训练点和全部训练教材,胸中有训练的全局,才不致于把每一个训练点变成孤立的和割裂的,使学生的“一得”变成片面的和零碎的,“语言――思维模型”才可能是动态的而具有辐射性的势能。这便是语言训练教学的整体性宏观控制。

语言训练教学的单一性微观控制是每个训练点的落实。既然训练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思维模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语言――思维”信息的传送关系。课文是信息源。当然教师根据训练点的要求从课文取例指导学生训练,就是从信息源过滤、筛选和加工信息,向学生输送定向的信息流,不如此就不可能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强化既定的“语言――思维模型”。兹将这种信息控制传送关系图示如下:

附图{图}

从图示还可以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是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这就不限于具体训练点的要求,不限于当时训练教学之一得,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能力尽量地获取信息。获取到的信息,也许是跟前面的训练点相联系的,就起了补充和丰富已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的作用;也许是跟后面要学的训练点有联系的,就或多或少地起了对将要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打自然基础的作用;即使是跟整个训练系统无关的信息,也起了充实和扩大学生头脑中信息库的作用。至于跟当时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有关的信息,学生获取之后,就可以跟教师指导中的定向信息流相吻合,产生共振而强化,提高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的效率。总之,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在运用和培养自学能力。教师的指导就是要着眼于尽量使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并且不断帮助他根据训练点的要求筛选有效信息,有顺序有层次地构筑起新的“语言――思维模型”。从学生的受控来说,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定向信息流是完成“一得”训练的关键;从教师的施控来说,学生及时的反馈是决定定向信息流选送什么信息以及所选信息多少、强弱的依据。因而语言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在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中,教师发送的信息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被接受和转换,纳入一定的系统储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的努力不仅在于从信息源正确地选择信息,把握发送的时机,而且要防止干扰,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使学生乐学、学会以至会学,就是教师最优控制的结果,亦即语言教学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理想境

界,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好四个控制手段。

1.感情控制手段。

教师必须跟学生建立可以信赖的亲切的感情纽带。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感情起着杠杆的作用。教师热爱学生,平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甚至崇拜,就在感情上实现了基本控制;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又能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使课文通过教师的处理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发送的定向信息流必然是有效的。教师丰富的学识、认真的工作、平易的态度、及时的帮助,都能逐渐实现对学生的感情基本控制。

2.习惯控制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能帮助学生达到自我控制,以避免和排除教学控制中的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控制的有效程度。这些良好的习惯是:查阅词典、专心读书、思考提问、发言议论、背诵摘录、认真写作等。习惯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模型在行为上的反映,因而也要明确要求、引导实践、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形成了也要不断强化才能巩固,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就是自我控制了。比如学生没有思考提问和发言议论的习惯,在课堂上就不可能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教师无法获得反馈信息,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控制了。

3.目的控制手段。

每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点以至每一堂语言训练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心中清楚,而且要让学生也心中有数。所谓“一课有一得”,就是使学生为“得”而学,积一堂课的一得(小得)为一个训练点的一得(大得),积训练点的一得为训练阶段更大的得, 最后完成1训练点的训练而总得。新课开始,教师第一件事就是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地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定向性,教师则不断地发出定向信息流,才能不断地帮助学生改变不确定的信息,加强思维的定向性;这样,学生才会把握目的要求,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力求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师发出的定向信息流,其实就是在进行随机控制,所谓教学的灵活性、艺术性,启发的准确性、生动性,科学地说,应是随机控制的有效性。

4.成果控制手段。

学生完成了一堂课或一个训练点的训练,可以体会到自己对课文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的程度,可以检验出自己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得到自己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立竿见影式的

,而从整个教学体系的训练来看,学生的学习便是潜移默化式的了。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从小学四年级进入“分析理解课文”的学习开始,就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在我们的语言训练教学中,不仅每个训练点上的作文,集中而鲜明地反映出学习的成果,而且教学过程中的课前一分钟说话、提问、讨论(前后排、小组或全班的)、作业(书面作业也编排在教学中,基本上在课内完成)、自由作文(课外自行选题作文,每周一篇)等,都能表现出学习的成果,更不用说测验、考试和校内外参加语文竞赛、发表作品了。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5

一、抓纲务本,把握学科“科情”,设计好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一方面指明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显性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隐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动力系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从另一方面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字词的最佳期,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虽然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但是要让学生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等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扎扎实实地炼字、品词、赏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

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 篇6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其根本,主要有以下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从教育的责任来看,它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并不只是指智力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培养上述非智力因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育侧重于被确认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益的探索尝试。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本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搞好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转变观念,培养情商。

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传统教育并不悖离。传统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但教也罢,育也罢,终归它不是灌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引发,是对受教育者诸多心理因素、身心潜能的一种诱导。受教者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这并不象人们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学生的求知与发展通过老师的教育就完成了。它绝不像用口袋装东西,倒进去就有了。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施教的重点应放在尊重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由此看来,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eter.Salovey)和约翰.梅耶(D.Mayer)首次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他们认为“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随后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情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弱智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给一个人的事业前途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在传统的智力因素外,还有一种智力因素在影响着人生的成败,即情商。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对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所处的首要决定地位,已逐渐被情商取代。所有伟大的成就—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不能纯粹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实有预感的直觉、感觉,是根本无法造就这一切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不设法唤醒他体内的心理特质,教师的施教只能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

蔡元培先生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人,必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此,塑造健康丰满的人性与人格,如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则成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人格力量,拥有健康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教育整体观是步调一致的。从学校教育看,智商与情商并不抵触,且存在一种相关性。这就是学生中高分高德,而低分违纪现象的最好注解。

“情商”培养可尝试由以下手段进行:

1.1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情商”就要使教育的观念、目标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从为学生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方面作准备,即从过去单纯的智能准备转向全面的素质品格的准备。

1.2实施有利于培养“情商”的做法。①学生素质品格的发展要从情感意志认知和结合上考虑。②学校、社区、家庭密切配合,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学校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儿童教育工作。这样使儿童的情商发展处于正常诱导监控之下,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③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模范。④学校活动要密切结合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行为及多种良好品格。⑤重视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积极反思。这是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的必经环节。

2.改进教法,力求创新。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具体的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往往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2.1.1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性目标。如一位教师为《背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瞒姗、著等字的读音;②掌握狼藉、触目伤怀等词的意义;③掌握祸不单行、勾留等词的用法;④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和描写人物的特征。很显然,这些目标皆是知识性、技能性的,学生心智的培养未确定。

2.1.2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社会性品质就是与人合作、给人关怀、以集体利益评价判断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当今世界面临共同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合作、理解。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确定上不但要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要培养其社会性心理品质,使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2.1.3重认知层面,轻情意层面,尤其忽视审美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三个方面的美育内容,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中未能体现审美目标。面对如此现状,要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即既要有实质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二者缺一不可。2.2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结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2.1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I日”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2.2.2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2.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还应当有“学’,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有“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2.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法,而又无定法。所谓“有法”,即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性;所谓“无定法”,即指具体的教法是不能也不应固定下来的。“有法”与“无定法”是辩证的统一。前者主要说的是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是不变的,后者主要说的是反映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的种种形式,是多变的。多变基于不变,不变要求多变。只有多变,才能给不变以活力;只有不变,才能给多变以准绳。实践证明,教学“无定法”教法须因文因班因“我”而异,以求多样性。

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说的教法自然有异于议论文的教法,说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异于诗歌或戏剧的教法。如教《拿来主义》,因文章含意深刻,不易读懂,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注释,然后提出若干个小题要求学生作答,突出破立结合的方法。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其脉络清楚,容易浅尝辄止,可抓住文中的六个“但是气设疑深入,突出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崇高的理想》,因其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可抓住文中的“理想”二字,用列提纲的方式理清全文思路,突出阶梯分析的方法。课文本非“千人一面”,教法当然应针对其不同特点相应而变。

因班而异,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在传统篇目《药》的教学中,由于班级、学风、时间、要求的不一样,每次教法亦不同。或串讲法,抓住课文的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因为这部分是课文的关键部分,不仅明暗二线在此交织汇合,而且众多人物也几乎在此全部出场。或设疑法,在学生好似“无疑”时设计如“华老栓讲话不多,一共只讲了24个字,为什么?茶馆议‘药’时,他为何又一言不发?”等若干问题,与学生阅读课文漫谈讨论。或分析法,着重分析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及其相应的语言,从而把握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课文的社会意义。或练讲法,可设计四道读写题,①夏瑜在狱中(改写);②华老栓买“药”(缩写);③两位母亲的可悲处(述评);④康大叔其人(改写)。指导学生在读、议的基础上,写成四篇短文,然后挑选几位同学当堂宣读,随即对照课文评析。

因“我”而异,即考虑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应地采用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威力的教法。因工作需要,笔者曾组织同行搞过因“我”而变的试验,针对《鸿门宴》,挑选了各有特长、各具风格的几位同志,并按自己的特长、风格设计其教法:或“自读—自查—自议—自诵”,或“自读—讨论一一练习”,或“设疑—解疑—总结”或“阅读—翻译—讲析—诵读”,或“读—编(若干幅连环画面解说文字)—议”等。实践告诉我们,选用的教法如能同自己的特长、风格适应,自己的特长和风格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选用的教法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首先,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 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看, 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 至少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见, 语文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其次, 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教育,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当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来进行, 但在所有的工具、媒体之中, 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语言。可以说, 离开语言, 教育活动几乎就无法进行。实践证明, 学生对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得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接受各种教育的效果。而语言这个工具的掌握, 主要依赖于语文教学。

2 语文教学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一部语文教材, 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全书。因此, 语文教学工作,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形成良好的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语文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教育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 揭示人生的真谛, 赞颂真善美, 鞭鞑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可以说,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

翻开教材, 仅仅是性格鲜明并对陶冶学生民族精神有很大帮助的人物形象就会扑面而来, 数不胜数:如“忧国忧民, 董道不豫”的屈原;“知耻而勇, 卧薪尝胆”的勾践;“忠贞爱国, 大智大勇”的蔺相如;“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曹操;“安贫乐道, 淡泊名利”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想当年, 金戈犯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抗金壮士辛弃疾;“夜来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们都是后代景仰的楷模, 学习的典范。所以, 要在教学中深刻地揭示这些优秀人物闪光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高尚思想、品德、志趣、行为, 达到沟通心灵, 引起共鸣, 发出赞叹。让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社会, 思索人生, 从而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 自觉成为具有美好情操、高洁品格和崇高精神的一代新人。

4 语文教学的过程, 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跟他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 真正的语文教学, 必然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 篇8

一、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把语文课讲好、讲透,就一定要有学生扎实的预习工作做铺垫,那么,学生如何做好预习工作呢?我把它定位为四步读书法:第一步读读、画画,即一篇课文,在教师未教之前,学生要快速地默读一遍课文,并用笔画画出生字,新词及不懂得的句子;第二步读读、写写,第二次读课文时要仔细,认真,借助字典、词典或配套的学习资料(如《教材全解》《奇迹课堂》等)或联系上下文,解决第一步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把字义、词义写在书上,以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第三步,读读,做做,第三次读课文时,自己尝试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做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答案不要求统一,仍然可借助各种资料,解决书中疑难问题);第四步读读、批批,第四次读课文时,要求边读边写一些批注,可三言两语也可长篇大论,内容不限,可写自己的小感受、小发现、小观点,并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果学生做好以上预习工作,教师上课就会既轻松又突出重点,并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感情朗读以及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做到课堂上,教师上课讲得少而精,学生学得活而灵,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二、扎实抓好基础训练

研究表明,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及时巩固我们所教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利用早读课听写前一天所学的生字新词,是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好方法,听写完后,由同桌互相批改,及时订正,一单元学完后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第二次听写(批改方法同上)效果较好,下午第三节一般情况下进行背诵或默写课文,我的语文教学要求是这样的,课文短小,语句优美的,每篇必背,篇幅较长的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背诵二一四自然段,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会默写。(在要求背诵、默写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优等生要求高些,学困生要求相应低些,检查工作由四人一组的小组长或同桌来完成,教师只起督导作用)

三、加强课外实践,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课文教学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积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学以致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着重抓住下面的几项工作:

1.每周一篇周记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班规定每周写一篇周记,周记内容不限,题材不限,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都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均可,教师要做到及时批改,对于优秀的文章及时表扬并当作范文宣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每周一节读书读报活动课

我班把每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定为读书读报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指导开展课外阅读,通过读书、读报,学生不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而且明白了知识的价值是无穷的,使他们逐步产生对书的依赖性,对知识的渴求,增加了知识量,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有些学生不仅读书、读报,还摘抄了许多好词好句,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每月办一份手抄报,一次朗诵比赛,一次才艺表演

我班学生每月办一份手抄报,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才艺表演,这些活动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学生的特长,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设置的。(办手抄报,朗诵,才艺表演,可以一人进行,也可以多人合作。)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不可忽视的红花台

有竞争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充分发挥了红花台的作用,在平时的作业中连续五次获得优可获得一枚小红花,一篇作文或周记九十分以上或者有进步的学生得一枚小红花,平时的测验、办手抄报、朗诵比赛、才艺表演获奖的学生,除了发奖品外,还以小红花作为奖励,一个月后统计,前五名发奖品,下个月重新开始。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巩固语文教学效果。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尝试工作中,由于我认真做好了学生的预习工作,抓好语文基本功训练,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较为理想,特别是上学期我带的语文成绩均为93分,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学习和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并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关于教学教改的书籍,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撰写成论文,我的论文《作文教学一、二》在21世纪全国教育教改论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并选入论文集。

参考文献:

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小学,2009(04).

上一篇:《穷人》教学设计下一篇:镇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