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精选7篇)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1

编者按:本期检察大讲堂的主讲是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张金海。2007年以来,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上,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体现了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突出了检察工作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基本政治要求。同时在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共同进步中,赢得了检察机关的自身发展。2007年以来,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分别荣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单位”、“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两次被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2009年2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张金海检察长在基层检察长班上的讲课内容都是“干货”,总结了他们立足新安县检察院的实际,勇于在工作思路、业务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的经验和具体做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本栏目节选了“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两个精彩部分,与广大读者共飨。

2007年新安县人民检察院新一届党组成立,我们结合我院院小人少,荣誉偏高的现实状况,立足突破检察工作的传统业务和社会发展的丰富现状这一矛盾格局。在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高点定位,始终以开放的心态谋划检察工作,确定了一条适合新安县检察院自身发展的工作之路。

一、遵循规律、盘活全局,重在机制创新

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了检察业务的传统内容与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这一矛盾,认真加以解决,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尊重立法精神的前提下,我们着眼于机制创新,从而盘活全局,推动了各项检察工作深入开展,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看得见、叫得响的亮点工作,其中有七项亮点工作得到了最高检察机关不同形式的认可。我们在业务建设中的系统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显现型正义刑事司法模式的建立,带动了各项业务卓有成效地开展;二是大力推行检察工作社会化,丰富了检察工作内容,突出了检察业务工作地位,树立了检察机关威信。

(一)显现型正义刑事司法模式建设

中政委在全国政法机关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启发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如何实现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成为我们刑事司法的价值选择。几年来,我们本着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机制。

一是本着恢复社会和谐和节省刑罚资源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和规范运行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是近几年来很多司法机关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在处理刑事案件中为了化解矛盾冲突,而普遍采取的一项创新措施,但从其它地方的司法实践看,程序分流把关不严,出现违法处分案件现象,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为此我们着眼于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规范程序运作,杜绝违法处分案件,使案件当事人能心服口服,我们制订了《关于侦监、公诉部门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实行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实行刑事和解的条件、程序以及和解的司法效力。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刑事和解处理的163起案件,没有一起引发当事人上访事件。没有一起当事人之间引发新的冲突。实现了和谐稳定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是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探索了体现社会效果优先化的工作机制。第一,我们制定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提前介入制度、强制措施从宽制度、人格品行调查制度、再犯可能性评估制度、成长环境评价制度等。通过落实这些制度,使处理的每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能在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司法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突出了社会效果。第二,关注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建立了问题少年成长经历跟踪制度。我们实行了案件承办人与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对一”帮教措施,在人格品行调查、成长环境评价、再犯可能性评估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各界的监督帮教作用,使这些问题少年在事后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人关注,为其尽快回归社会提供了保证。第三,重视网络影响。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探索新途径,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办案情况,写出了《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犯罪的预防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亲自批示。此报告又被中央办公厅转发,被评为2009年全国党政系统优秀信息。为了有效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犯罪,我们建立了与公安、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刑事个案与行政执法对接制度,突出并强调了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受网络影响犯罪实现了有效的检察监督,三是积极探索刑事案件处理中被害人一揽子民事补救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矛盾化解和情感平抚的两个作用。首先与公安联合建立了诉前财产调查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在办理可能涉及民事赔偿的刑事案件时,同时调查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财产状况,登记造册,为后续环节有效处理民事赔偿问题奠定了基础,并有效防止了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恶意转移财产,有效保护了受害人的民事权益。这一做法被《检察日报》二版头条作为"2008亮点”加编者按刊发。其次探索建立了民事代位赔偿制度。即对于确需赔偿而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没有赔付能力的,我们积极探索犯罪嫌疑人的最近姻亲、血亲关系序列中有赔付能力的人代位赔偿,这样既保证了被害人民事权益减少了矛盾对抗,又取得了被害人建议从轻处理的谅解,为刑事和解探索了一条新路子。落实这项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即关联原则、自愿原则、能力相当原则。再次是建立检察调解制度。即经过诉前财产调查和民事代位赔偿之后的案件到公诉环节以后,由案件承办人主动主持双方当事人就民事部分进行调解。第四是建立民事执行延伸监督制度。即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做出后,是否得到了执行。由民行部门、监所部门共同监督法院予以执行,为保证刑事被害人的民事赔偿权益落实设立了最后一道监督防线,此项措施由高检院办公厅以《检察简报》形式向全国推广。

四是在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注意探索拉长检察工作服务链条,体现刑事司法的恢复性功能。两项自侦案件经初查之后往往出现三种结果。即立案、举报失实,有违法情况但不符合立案条件,对于第三种结果检察机关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为此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重点解决这类问题。一是对于有违法事实存在,但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我们利用检察机关办案的影响力敦促有关涉嫌人员把违法行为破坏的利益关系、财产关系纠正过来,从而消除矛盾;二是建立了初查结果与纪检监察部门案件对接制度。我们定期将违纪但不够立案的案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并督促反馈结果,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

五是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积极构建社会化大预防格局。一是建立了行政执法机关信息资料库,实现了惩防

一体化信息控制的全社会覆盖。我们把所有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环节、领导分工以及行政执法权力运行轨迹等全部统一收集,建立信息资料库,使职务犯罪预防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侦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二是建立并推行了检察建议论证机制。要求每个检察建议发出之前都要经过相关业内人士的充分论证,突出了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实效性,解决外行建议内行的问题。此项制度被高检院预防厅向全国推广,并已经成为2009年全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自律协会,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我们把辖区内所有行政执法机关、国有企业以及部分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吸纳为会员,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自律协会”,并登记为社团法人资格。协会的成立真正实现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由机关走向社会,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六是在处理信访案件中,本着“防、疏、治”的原则,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首先积极探索社会人士参与的工作制度。对长期缠访、闹访案件,我们主动吸纳上访人信任的社会人士参与,吸纳上访人中间懂理知法的人士参与,调动社会力量解决上访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其次实行了信访案件原始办案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上访的案件,哪个环节上访人不满意,由哪个环节的原始办案人出面协调解决,实行上访事由终身责任追究。这样既增强了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又使上访事项能得以及时处理。再次是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实行信访案件“直通车”制度。即对新发生的信访案件在分类归口的基础上,运用现有司法资源能及时予以答复和解决的,由信访人员直接与信访事项案件承办人对接,规定一定时间予以解决。快捷的信访解决机制,不仅促进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也减少了重信重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大力推进检察工作社会化建设,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影响力和执法公信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检察工作与社会需求互动、检察事业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检察工作新理念,变被动服务大局为主动融入大局,大力推进检察工作社会化建设,开拓了检察工作新局面,丰富了检察工作新内容,树立了检察机关新形象。

首先是系统建立配套衔接的社会化工作新机制。一是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每个党组成员常年联系一个乡镇,搭建了与基层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直接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要求,保证了检察工作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并行。二是建立了社会形象调查制度。由纪检部门牵头,定期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村组,调查了解社会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反映,收集检察人员可能涉及的信息,社会人员非法采矿的信息以及管理部门渎职行为信息,为加强队伍管理,拓宽检察工作视野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建立了检察工作联络员制度。我们在各乡镇和主要村组聘请了二十多位检察工作联络员,就涉及检察工作的各方面问题可以直接与检察长联系,保证了社会信息与检察决策互通。四是在主要产业聚集区建立检察工作联络办公室,使检察机关能够及时了解工业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周边环境。政府服务平台等涉检涉诉信息,保证了检察工作的针对性、方向性。

其次是主动投入社会化的工作领域。一是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就中小学危房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发现部分乡镇中小学校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渎侦部门深入调查,查处了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同时就此问题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普遍整改。二是关注政府财政性投资领域资金使用,督促政府加强财政监管。我们对农村五保救济资金使用进行专项调查。发现并追缴骗保资金200余万元:对小浪底水库移民款骗赔问题进行调查:对虚报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资金行为进行调查;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查;对粮食收购企业骗取政府储备粮补贴行为进行了调查:对城建市政部门伪造虚报工程骗取财政资金行为进行调查,共查处政府投资领域贪污贿赂案件14件,有效督促了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三是关注矿产资源开发,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结合我县矿产资源较多,三年来共查处涉矿领域职务犯罪13件,其他刑事案件30余件。四是关注新农村建设潍护农村长治久安。以打击涉矿引发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为切入点。集中打击农村中的黑恶势力:从严从重查处农村干部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规范农村财务秩序。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监督涉农资金的使用,确保中央政策真正惠及于民。三年来共办理涉及“三农”利益的各类案件200余件。五是关注财政收支,协调税收税源问题。我们和税务部门联手,规范税收征费秩序,协调解决了一批驻新安的关联企业利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逃避税收属地征费问题,使财政增收5000余万元,防止了税收流失;我们还对房地产领域欠税、偷税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查处了有关职能部门个别人员的渎职犯罪,追缴了700余万元欠缴、漏缴的税收。我们在查处职务犯罪中,把涉案法人的税收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并切实纠正涉税违法犯罪问题,保证了财政增收。六是关注城市土地交易问题,保护土地开发利用合法秩序。以查处渎职犯罪为切入点。清查土地出让规模,发现并打击非法占地行为;清查土地出让金欠交、漏交问题,协助政府职能部门追缴土地出让金3000余万元;通过这些工作查处了非法土地转让、非法房地产交易、非法建设项目审批中渎职犯罪12件。

检察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模式,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卓有成效的收获。一是发展了检察业务,无论两项自侦还是刑事检察工作,正是因为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保证了案源,突出了检察工作良好社会效果的实现:二是丰富了检察工作内容,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使我们真正把办案和监督两盘棋走活,使办案寓于监督之中,而监督不只是办案,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各职能部门。凸现了检察监督的影响力:三是树立了检察机关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威信,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检察工作宽视野、大范围地规范监督,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中各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检察机关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多,检察机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变办案树威为靠监督树威。

二、文化渗透、细节管理,突出方法创新

(一)致力文化建设抓实际能力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干警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作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根本,作为队伍、业务素质提高的龙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外因引导与内因推动两种措施。第一,持续不断地推行特色化的岗位练兵措施。我们要求每个科室根据自己不同业务内容,以及各个岗位所需要培养和提高什么样的能力,设计出相应载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经常性的进行特色化的岗位练兵活动,有效提高了岗位练兵实效,促进了一线干警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第二,实行一案一讲评制度,及时总结交

流工作经验。第三,实现了参与高端理论活动常态化,促进队伍理论品位提升。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为期三年的培训机制,邀请到了高铭暄、赵秉志、樊崇义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到我院调研、讲学、赠书。又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建立了全国首家法学博士生挂职实践基地,开创了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这种高端理论活动的积极参与,推动了队伍理论与理性的自信,实现了理论品位的提升。四是坚持了检察长每月一课制,推动领导与干警知识、思想、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言传身教与能力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检察业务管理抓关键环节,培养规范意识

第一,建立了案件质量监督评审委员会,依托检委会办事机构,定期抽调全院部分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对主要业务科室所办案件进行抽查,对办案质量进行评审监督,评审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这样的随机随时对案件质量的评价监督机制,促进了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责任意识增强。第二,实行了初查案件立卷归档制度。所有初查的线索,不管成案与否,我们都立卷归档。第三,实行了案件说情报告制度。面对说情我们要变“堵”为“疏”,专门制定了《新安县人民检察院案件说情报告制度》,明确了案件说情的几种情形,说情案件的处理程序,以及说情事项在法律原则范围内从轻减轻情节的确认程序。通过制度规范,使案件说情这种社会现象阳光化,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小了案件承办人的风险,把人情因素纳入司法原则范围内考量。既体现了办案原则,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司法活动与社会人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第四,为确保公诉案件质量,总结并实行“三议两对照”工作法。“三议”即公诉案件实行科室案件承办人相互研究评议。主管检察长、科长参与评议,检察委员会决策评议。“两对照”即起诉意见书与起诉书相对照,看公诉环节不予认定犯罪事实及理由是否成立:法院判决书与起诉书相对照,看法院认定的犯罪事实与起诉书认定的犯罪事实有什么差别,理由是否成立,决定是否抗诉。这一简便易行的工作方法,保证了公诉部门三年来的1041起1650人的案件无一案一人存在质量问题。第五,实行了“下行案件”严格把关措施。所谓“下行案件”是指不捕、不诉、撤案等可能在检察环节终结程序的案件,对这类案件我们实行严格把关。决策权上提一级。本来由科室、主管检察长可以决定的案件,上提到检察长、检委会决定。这样既体现对这类案件慎重、慎权,又在案件决策上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保证了这类案件的质量。

(三)干警行为管理抓小节,培养从善如流的规矩意识

作为检察长,我们都深感到处在社会变改时期的检察队伍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行为方式多元。为此,在干警行为管理上,我们注意抓小节,意在培养干警的规矩意识,纪律观念。第一,我们创新并推行了《干警瑕疵行为公示制度》。对干警中存在的违规违纪,但又够不上纪律处分的日常不良行为,我们统称为“瑕疵行为”,对发生这些行为的干警,我们在院里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公示七天,并纳入目标管理,一年累计三次被公示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这一措施,充分发挥了制度约束和舆论评价两个作用,对规范干警的日常小节行为起到了明显的纠偏作用。该制度被《检察日报》作为亮点工作刊发。第二,注重发挥社会形象调查制度对队伍的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管理监督队伍。几年来,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发现收集社会层面对检察干警的评价,掌握干警行为在社会面上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关注并解决干警的特定问题,进行个别教育、个别管理,保证了队伍中问题性行为管理有的放矢。第三,建立了执法行为监督员制度。我们在全县聘请了120名执法行为监督员,随时随处监督干警业内业外行为。通过这一系列制度设计,关注行为小节,目前干警的规矩意识明显增强。

几年来的检察工作创新之路使我们深深感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赢得发展,只有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检察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政治功能定位。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2

一、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与配合, 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跟进且不断创新。

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之一, “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 竞争了智谋, 竞争出效益, 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由于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律, 所以竞争必有得有失, 竞争在有助于培养奋发图强, 你追我赶, 求进向上精神的同时, 也会导致部分人争名夺利、见利忘义的思想, 人们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希望与迷惘、正义与邪恶都会反映和暴露出来。那种建立在传统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和流动量的增加以及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在发挥灌输和引导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职工思想的多变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近年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适应改革新形势, 积极探索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但与环境的变化, 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迫切需要加强, 改进和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本人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 着力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例如:职工的一切行为方式都与其切身利益有关, 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职工, 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正视职工的切身利益, 在积极促进职工利益实现的同时,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要使职工懂得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当的。只有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令人心悦诚服, 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二) 是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思政治工作如果完全脱离了物质鼓励的原则, 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新形势下职工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革命传统教育, 又要吸收时代内容, 引导职工树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既要加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正面教育, 又要有力地鞭挞和批判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过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过多地强调精神鼓励而忽视了物质鼓励, 甚至将物质利益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立起来, 结果挫伤了人的积极性。但也不能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物质手段就想到物质奖励,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三) 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想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企业的特点是得到更加充分的凸显。思想政治工作倘若不能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相结合, 就容易陷入孤立状态, 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熟悉本企业的业务, 了解和掌握本企业的重点、难点。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做到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 抓思想围绕生产, 使思想政治工作先行于岗前, 贯穿于岗中, 延伸到岗后, 与经济同频共振, 同步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进入主渠道、掌握主动权、唱响主动旋律、打好主动仗, 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行政的支持、群众的欢迎。

(四) 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是制度创新, 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想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建章立制问题。企业领导要善于把握宏观的路线方针政策, 并与本企业具体实施相结合,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与生产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 同时, 将其纳入正常的企业管理运行轨道。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 一手硬”的问题。

其次是体制创新, 建立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企业领导应在策划生产经营的同时策划思想政治工作, 形成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经营理念。

再次是机制创新, 建立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分工缜密、量化规范,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必须首先导入现代管理的这些特点和要素。

最后是方法创新, 建立动态管理, 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思想到位, 管理到位, 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重布置、轻检查、无考核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生产一致;与经济工作目标同一;与经济工作责任同担;与经济工作效益同在;与经济工作考核同步, 且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3

关键词:创新 改革 建设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转向制造强国,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加速实施以创建院校为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学生管理、教育、训练和评估的职业教育新模式的职业院校建设。而创新是改革驱动力的不竭之源。缺乏创新,就会使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形同“鸡肋”,也将导致建设 “换汤不换药”, 流于形式。

一、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树立“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常态”的理念。要建设和营造全员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和工作氛围,创立创新奖励机制,倡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使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创新上的任何的迟疑、懈怠和不为,都将使我们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渐行渐远,将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淘汰,要达成“创新为学校,学校为大家”的共识,形成踊跃创新,乐于创新的整体态势。

高层领导要广开言路,能容忍“异想天开”和“奇思怪想”等发散思维;不能“一人一把号,都吹一个调”,要“百花齐放”;要听得进使人“尴尬”和“脸红”的“不和谐”声音,要经得住在体制、机制和模式上的“伤筋动骨”,要形成创新无过,“创即有益”的氛围。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才能共谋改革,形成人人求创新、人人敢创新的局面。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惠及社会民生而服务的,不能闭门造车、关门办学,要剔除“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管理弊端,探索创立政府指导,以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多方专家参与的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以及校企合作委员会。为院校的改革和建设出谋划策,内引外联,定调把关,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院校的改革和建设。

三、培养模式的创新

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以下方面切入。

1.专业设置的创新

及时搜集行业和企业的前沿动态信息和“供给侧”改革的产业变化趋势,依托专家团队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求,创立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的动态应变机制。撤并落后、“大众化”、冷门的专业,整合优良资源,推陈出新,超前谋划,建设区域领先的精品和“朝阳”专业,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2.教材的创新

创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创新开发以“订单”驱动、专题导向为核心的,以实现与“订单”企业相应工种无缝对接为目标,参照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和设备作为范例,采用基础知识加特定内容的专业课程结构,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3.教学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1)创新培养模式。通过“2+1”和“工学交替”的培养及教育方式,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职业鉴定等功能整合到企业的需求上来,做到教、学、用的统一,推动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及时过渡,进而缩短毕业生在“订单”企业就业后的磨合期,使其快速融入企业。

(2)创新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微课”“翻转课堂” “分组教学”和“一体化”课堂等具有鲜明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创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和教学活动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使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和持续性。推动教师开展创新性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功能,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和培训教学。

第一,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一般利用承担的校企合作中“订单”企业的生产任务来进行。利用视频功能,使企业的指导师傅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全程地指导、监督和管控在院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的产品加工及组装过程,增强示范效果,保证任务工期,控制产品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减少运营成本。通过“监造”,提高企业对院校的信任度,增加校企深度融合的积极性。该举措增加了学生培养、教育和成长过程的透明度,促进了企业对将要进入企业上岗工作的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便于企业择优录用,量才定岗。

第二,利用网络开展培训教学,再不用考虑培训地距离、报名人数和场地问题;还可以采用弹性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地化解学员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矛盾。理论知识培训进行分散远程教学,网上答疑;实操训练通过现场视频双向互动,进行示范、指导,最后定时定点统一鉴定和评定成绩。这样就降低了培训的成本和难度,从而使培训工作变的简便易行。

(4)创新教学计划编排。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课堂教学与生产或顶岗实习时间的冲突问题。采用在保证总学时、不违法及师生自愿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灵活、机动地穿插于生产或顶岗实习的间隙或淡季来进行的弹性教学计划,打破“6节课”“节假日”“寒暑假”和“以日或周为节点的课堂教学与实习为交替周期”的常规概念,使此类实习按企业的要求来安排和调度,才能突破阻碍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的瓶颈和障碍,从而使合作持续开展下去。

(5)创新考试和鉴定方式。创立和推广有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等专家参与的,以突出职业能力和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学生考试及鉴定模式。对于基础知识运用的考试,应由单一“闭卷”,向以测试学生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工具书的运用能力为主的“开卷”考试过渡。对于技能鉴定,应以保证“工时”和“成品率”的企业通用考核指标作为依据,真正做到“学为干,考为战”。

四、评估模式的创新

按照企业文化、行为准则和用人标准,由院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制定学生考核和评价体系。鼓励和邀请企业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地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成长历程的指导和监督,使企业了解、认同和信任学生,从而使企业对自己未来的员工有充分的信心。评价指标应该在“德、绩、勤”等常规基础上,创立以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为核心要素,以顶岗实习表现为主线的,以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和再提高能力等为考核重点的学生评价模式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升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师资队伍培养的创新

加快教师由“双师型”向“三师型”的转变,即在教师和工程师基础上,还要成为“金蓝领”或“白领”,也就是既能讲,还得懂企业管理,又是“工匠”。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快接近产业员工,从而更易被企业聘用。教师才能学会管企业,能真正开展产学研工作,保证院校内的生产实习基地运行好、经营好,从而增强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

因此,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派遣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实践。走上相关岗位,担当具体工作,开展“工教交替”活动,使教师迅速提升专业技术素质和技能示范能力,进而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准和效果。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王华) 篇4

东海县山左口乡党委书记 王 华

我们东海县山左口乡地处苏鲁交界的马陵山脚下,与山东省郯城县接壤,距郯城县城仅9公里,是东海县的西大门,也是连云港市的西大门,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这里有着丰富而神秘的历史文化遗存,大贤庄新石器遗址,承载着一万多年前远古人类的文明;马陵古道上“孙庞斗智”的故事,传诵着两千多年前古战场上的智慧;薛礼征东时安下的“南、北、中”三大营寨,诉说着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的辉煌。然而,当这些文明与辉煌过后,留给山左口人的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荒山秃岭,“一亩耕地望天收,三亩荒山烂石头,一场大雨土肥光,三日无雨地口张”,这是对过去山左口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的山左口人为了改变自已的命运,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向荒山要粮吃,向资源要钱花,表现出山里人敢于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乡干群20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左口逐渐步入全县先进行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乡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期。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需要有超人的胆识、睿智的目光、创新的勇气、创优的志气和勇争第一的魄力。2004年初,我肩负着上级党组织的信任和全乡干群的期望来到山左口乡工作。几年来,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乡干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眼大局、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敢字为先,现已

1使东海西大门逐步跻身全县先进乡镇行列。

一、创新发展理念,拓展思维空间

要在较高起点上提速赶超先进目标,确有一定困难。但是,一切事物总是在发展中前进的,只要观念再更新,思想再解放,就能实现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不争论,不辩解,大胆试,大胆闯,看准的事,当机立断,不犹豫,争取主动,抢先一步,快人一拍。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管上面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要符合“三个代表”要求,都可以去实践,去开拓。坚持不等待、不依赖、不自大、不自满,切实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永不满足,奋力争先,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1999年落户我乡的上海福缘食品有限公司,在我到任之前,经历了三任党委书记,从公司建厂到二次追加投资,应该说,这一都市企业早已一展所长。可我到任后,通过对公司的调查了解和市场分析,我认为企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建议公司继续追加投资,公司老总采纳了我的建议,当年再次追加投资500万元,使果酱生产量扩大2倍多。如今,福缘公司的生产和发展正如日中天。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扶持苏北地区发展的农村道路改造计划,2004年我乡铺设乡村水泥路53.7公里,在全县首家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了乡村道路改造任务,为我乡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二、创新工作方法,促进产业升级

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

变。首先,树立工业兴乡、工业富民的理念,狠抓项目推进,广集生产要素,增强发展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强化标准化意识,提高农产品品质,千方百计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主动接受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乡农字号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丰禾有机农业、东海顺源酒业、丰源食品厂、团林花生食品厂、恒利面粉厂和星罗棋布的山芋淀粉加工厂、花生加工厂等,无不显示出产业升级的无穷魅力。农民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企业不仅创造了高额的农产品附加值,而且玩土的农民洗脚进厂,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上班一族,赢得了更大的增收空间。其次,加快推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培育财源税源。一是壮大招商载体,发动企业招商、能人招商和引导全民招商,实现招商主体多元化。同时,对机关干部、村和站所加压,形成人人抓招商、个个忙招商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招商网络,利用万余外出劳务大军优势,广聘招商信息员,设立招商联系站,扩大招商信息面。三是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创新、灵活操作、大胆变通,变等商上门为找商上门,四处出击,多管齐下,努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四是落实招商责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一把手工程,坚持“一月一过堂、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核、一年一总评”使招商引资工作一环扣一环,步步紧逼,逼出成效。每年新上投资过千万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内联客方到位资金超亿元。

三、创优服务环境,打造创业平台

环境带来机遇,机遇也会选择环境,一个地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一是改善集镇面貌,优化投资硬环境。如今乡驻地“四纵四横”街道和全长55.7千米的农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河滨公园、农民健身广场、文化娱乐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新批的工业集中区全部达到“四通一平”,吸引了大批客商来山左口考察、洽谈。二是强化综合治理,优化投资软环境。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矛盾,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站所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素质,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山左口形象”成为全乡干群的自觉行动,营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高尚文明的人文环境。三是转换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重点督促机关干部由指挥员转变为战斗员,由过去喊破嗓子变为现在的干出样子,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实施政府工作“阳光化”,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工作透明度。2004年,我们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和多次向上协调争取,赢得国家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一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一个,占补平衡项目七个,总投资2400万元,整理丘陵土地1.5万亩,新增耕地4000亩。对这一惠民工程,我们委托了连云港阳光招投标公司进行公开招标,现场公布中标结果,受到了全乡干群的一致好评。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5

当今社会是变革与创新的社会。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竞争的关键,是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变革与创新的社会里,创新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离开创新,企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基,就会丧失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我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从建设大三线的创业初期,到“保军转民”的战略变革期,从广泛参与竞争实现集团整体扭亏,到“十五”末期产品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全面调整,贵航的发展进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贵航的发展史,充斥其间并不断激励和推动贵航人在困难与挑战的道路上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是贵航人身处逆境不低头、面对挫折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是贵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逐步培养和造就的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胆魄。

第一次创业时仿制加改进的创新模式

贵航集团公司总经理谭卫东曾经指出,“80%的模仿+20%的改进就是创新”。这句话可说是对创业初期的贵州航空工业创新模式的真 实写照。1964年,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全国16个省、市,35个航空工业老厂组织“好人好马”、好设备奔赴贵州山区,在跨越贵州省3个地区、3个市、8个县,绵延400余公里、方圆27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创建起了贵州航空工业的雏形。1970年,当时的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与一线老厂协作,大部件及核心零部件以成熟技术为基础仿制,辅以部分改进,成功研制出第一架歼-6Ⅲ飞机和第一台涡喷-7航空发动机,划破了云贵高原上空千年的寂静,结束了云贵高原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为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新的风采。以此为标志,贵航迅速走上了“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道路,生产出多种型号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并开始向系列化发展。

第二次创业时科技、体制的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防战略建设方针的调整,贵航承担的军品任务量陡然下降,七万职工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集团发展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贵航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提出了“保军转民”的战略目标,并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创新首先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贵航在产品及技术研发上,采取了厂自为战、集团协调的模式,对企业航空产品科研生产体制进行了调整,加快了与国际市场和各大主机厂的战略接轨,以低姿态主动出击,积极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参与军民品竞争。军品相继研制开发出涡喷-13发动机、歼-7Ⅱ飞机、歼教-7飞机、歼教7-P型飞机,其中歼教7型飞机填补了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教练机的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第37届巴黎航展上被誉为“亚洲明星”。民品坚持走专业化、大协作、大联合的开发道路,经历了“找米下锅”、“饥不择食”的探索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陆续研制开发出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液压基础件、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烟草机械、医疗器械等民用产品,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团主要的支柱产品。

体制创新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贵航积极争取国家三线调迁政策,适时调整企业布局,对当初本着“备战”原则,靠山、分散、隐蔽建设于大山中的部分企业实施搬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1.6亿元,将17个企事业单位调迁至贵阳市区和安顺市区附近,形成了沿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三点一线”的布局,2000年又将集团公司本部决策中心“阵地前移” 至贵阳。至此,集团的生产布局趋向合理,飞机板块、发动机板块、航空电器电机板块集群,管理与协作的难度大大降低,新研产品的技术状态控制与过程质量控制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科研、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稳步提高。与此同时,集团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岗位测评和考核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快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体系 实现社会统筹的步伐,营造了一个鼓励竞争、考核激励的机制与氛围,成功实现了“保军转民”的战略转移,完成了由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高级教练机生产基地。发动机、辅机、专业化产品不仅为集团内部配套,而且为整个航空系统配套,有的辅机产品还为航天配套,在万众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就配装有贵航的产品。

“十五”期间的全面创新打造激情贵航

“十五”期间,贵航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机制和体制的转型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以一大批高新技术成功研发为先导,以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熟制造技术为支撑,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全面发展为带动,逐步实现了集团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集团效益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极大增强,集团发展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快车道。

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性进展。军工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影响和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产权制度。为此,集团公司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实施改革脱困、下岗分流等国家战略性决策,贵航股份、力源液压成功上市,7家企业整体债转股,4家企业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12家企业依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企 4 业化、集团化运作的核心企业功能的过渡,实现了组织架构由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向以资本和产品经营为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过渡,主辅分离、军民分立、辅业改制、三产分业经营等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得到基本解决,经营品质大幅提高。这一变革使集团所属企业行政管理权限得以放宽,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并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实质性地融入市场。到“十五”末期,集团所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08.5,高于航空工业平均值和贵州省“十一五”目标。

高新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国家研保和技改投入的不断增加,航空机载设备和专业化生产企业设计、检测、制造、研发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占集团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六分之一,航空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品方面,以密封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滑片、新型特种合金锻件、环保机械、医疗机械等新产品正朝着系列化、规模化发展。

在国家没有正式立项,也没有国外合作伙伴和采购承诺意向的情况下,贵航集集团之力,仅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山鹰”高级教练机从中国一航立项到首飞成功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教练机仿制的终结和自行设计制造的开始,创造了新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创造了自主决策、自筹资金、研制周期最短、风险伙伴最多、最能体 5 现“四个机制”思想、最能发挥大集团整体优势的“六个第一”。某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使贵航拥有国家重点武器采购项目,成为国内航空制造工业企业首家成功研制单位,标志着我国航空遥感系统技术及应用已取得重大突破,在空对地观测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走式采棉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这种大型机械设备的国家,同时也为贵航进入农用机械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贵航与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4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项目近240项,一批高水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团技术中心也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技术创新目标,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加快新品开发步伐,2005年在国家发改委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贵航技术中心以81.8分列3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64位。

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十五”期间,集团所属企业开始推行精益制造模式,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加强一流环境建设,本着精简、高效、柔性、扁平和数字化、专业化原则,实施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再造和管理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在基础管理方面,全面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内控审计管理,逐步完善矩阵式、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迅捷的信息网,加强产品发展和战略决策研究,建立起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 分配制度,探索并推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模式,推动了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层级制管理体制向扁平化管理体制转变,由纵向型管理向横向型管理转变,由“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强化了集团公司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控能力,促进了管理科学化。

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贵航经历了建设初期的艰苦创业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经历了“十五”自主创新与全面竞争的磨砺,不但取得了科研生产等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培育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塑造了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敢担风险的企业精神,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干部职工队伍,培育出三线企业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一一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歼教-7飞机研制创造了国内航空工业史上的“六个一次”,歼教7-P型飞机的研制创造了“○一一”速度;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机载和专业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民品由仿制走上自行研制、规模生产、系列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涌现出云马大客、红阳密封件、红湖消音器、万江雨刮器、平水烟机等一大批名牌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交付额由“九五”末期的1664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696万美元,增长663%,平均每年增长50.1%。

进入新世纪,贵航精神在“两机”研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创造性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集团文化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两机”研制和首飞的艰辛历程,凝聚着贵航人深厚的航空情结,充分展现出新时期贵航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气概。“信心是长城,团结是脊梁,创新是动力,科技是保障”的“山鹰”研制经验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的“山鹰”研制精神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提炼。至此,以“山鹰”为核心的贵航精神和贵航文化价值观开始形成,并作为贵航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精神动力,凝聚和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而共同奋斗。

从“九五”到“十五”,贵航在职工人数减少近两万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将近翻了一番,对于贵航这样一个地处偏远、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三线企业集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每一位走近贵航或接触、了解贵航的上级领导、空海军领导、兄弟单位领导及客户,在认真审视和阅读贵航的发展史后,都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贯穿贵航四十年发展轨迹的主题是创新;现在的贵航,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生机与活力,有一种永不言败、永不退却、永远进取的激情;现在的贵航,正逐步形成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激情进取、志在超越为核心,具有贵航特色,突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大无畏精神的竞争型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这些要求为贵航集团 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贵航集团必须明确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贵航将以航空工业战略后方基地和具有强劲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形象,以“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激情与果敢,出现于航空界,出现于世人面前,展现她独有的风姿与魅力。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电话:0851-8317233 传真:0851-8317214 手机: *** 9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6

一、在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英语环境的普遍缺乏,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等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们认为,只有创新才有出路。研究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展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实践。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开放性教育,从传统型教育走向创新性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转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走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初中英语教学难题提供了可能,因为它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丰富和立体化的英语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潜能,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常识及其背景等。

然而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各地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花巨资购置昂贵的设备,但缺少适宜的软件支持和能够熟练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师资队伍,从而使设备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老师则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听课中就发现了这种现象,整个课堂上得是生动活泼,屏幕上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老师却没有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演示,结果是学生觉得这节课很好玩,却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东西,这就违背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根本宗旨。我们认为在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可以让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英语课时为每周四至五个课时,这对于一个学生完全陌生的学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需要做大量的语言练习和操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想进行这种反复的技能训练是很难做到的。而通过多媒体,在知识的呈现、环境的设置上,都更加方便、容易,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不同形式的练习和表演,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学生会记在脑子里,从而进行自我练习。

(二)多媒体提供了真实纯正的英语语音环境

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学生很难获得大量而规范的语言输入,因此难以掌握正确的发音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下载一些纯正的语音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发音,同时学生也可以很便捷地矫正自己的错误发音。

(三)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知识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有些课文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就是勉强表达出来了,学生也感到很难理解,在这点上,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解释单词时,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用图画或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即简

单又直观。同样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老师往往会感觉到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枯燥的练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时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自己创设一些真实环境,如制作一篇动画短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动画与语言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四)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上得到全面提高

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在这些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这一方面则提供了很多方便,学生在进入网络课堂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菜单随意地进行适时的练习,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听说练习,也可以在学生机中进行语言输入,然后发布到网络上去。从这一点上讲,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五)多媒体网络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网络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学生可以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Do you like koala bears?”这一单元,就是将学生带入网络世界里,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发布了一项任务“Please find the animals in this unit on the internet”。学生在收到这项任务后,纷纷在网上查找动物,并下载图片和相关资料到自己的平台上,然后老师再发布下一个任务“Please talk about these animals”,此时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就会随时发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就自己知道的问题给出答案。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任务型”教学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化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大胆实践、积极参与为宗旨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任务型”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到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网络环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任务型”的初中英语教学,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中去,使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不知不觉地学会如何使用英语,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技能。任务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定,但教师要注意将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使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开展教学时要掌握“适时、适度、适当、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网络教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

四、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任务型”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教师要充当好指导者的角色

网络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互动、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完成目标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在网络环境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创设真实语境,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What does he look like?”这一单元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Please download your favorite singers, actors or

sportsmen”,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寻找人物,然后进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从而教学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

(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

英语教材在设置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形式上是单一的,但在内容上却有许多联系,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这样更能发挥网络环境下开展“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四)善于运用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或学生间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效果与反思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对两者的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通过摸索掌握了一些网络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我认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很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信息技术的解决方式

1、缺少英语语言环境 丰富的语言环境

2、师资水平缺乏 提供优秀的教学软件

3、课堂时间有限 课内外学习时间灵活配合

4、缺少练习和课堂活动 提供多种任务和解决方案

5、教学方法单一 学习策略的改变

6、学习枯燥乏味 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7、学生学习方法单一 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其效果有赖于教师和学习能否有效地使用这种学习工具,因此教育者应更多地关注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我们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外语教学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化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也是日益变化的外语教学模式。我们要按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实践,推动初中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2]梅剑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四期

[3]尚进:《计算机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操作》,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五期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科研人才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1 科技创新是总结科技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科技创新不仅带动了一次又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巨大进步,而且也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深刻变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以每年平均近10%的世界少有增长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在迅速提升。

1.2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而且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据国土资源部预测,到2020年,如果不加强勘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45种主要矿种中,有19种矿产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紧缺,其中有11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3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慢科技创新的步伐,反而增大了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技创新来进行经济复苏和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欧盟在2020战略中,提出在未来十年将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研发等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长时间经济低增长;日本政府提出将科技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平台之一;早在2009年美国政府也发布了以创新战略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利用美国人民的创造性以确保美国在将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拥有更加坚实的创造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

2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不足,经费结构不合理

搞科学研究经费是至关重要的,高水平的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尽管这几年我国的科技研究与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在不断增加,2012年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不小。而且在这些投入当中,存在经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低,以2010年为例,基础研究经费324.49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893.79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5844.30亿元,三者比例为1:2.7:18.01,结构严重不合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2.2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创新资源多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时,企业还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另外,我国整体创新不足,自主创新成果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发达国家依存度在30%以下,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突破。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状态,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

2.3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成果转换率低

我国的R&D人员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大多数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里,这样的状况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人员缺乏就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人才分布不均匀还造成了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本偏高、转换率偏低的现象:我国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严重偏低。

2.4 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自主性不强

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的能力都不够强。就拿企业创新方面来说吧,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强;外资企业对母公司技术依赖较强,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民营企业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科技创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注重于理论研究,忙于申请课题与发表论文,与经济现实的结合度不够,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

3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第一,要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把创造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知识产权优势作为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努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创造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要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专利技术产业化、企业商标应用和知识产权综合运用。第三,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惩治和遏制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及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监督,建立知识产权预警与维权援助机制。第四,要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建设。

3.2 健全机制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3.3 注重吸优纳贤,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创新最终要靠科技工作人员去实现,所以人才保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能够进入世界前沿领域、能够研制原始新产品和换代新产品的人才;其次,通过推进信息化来培养能够研制集成新产品的人才,使我国制造业快速升级。再次,通过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培养能够改良新产品的人才。还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保障和发展平台,比如深圳就是靠人才引进人才聚集起家的,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新政”,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优惠政策。

3.4 融入国民教育,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上一篇:保险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体会下一篇: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方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