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答案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瓷器》答案(精选8篇)

《中国瓷器》答案 篇1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口口口口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A、光彩夺目 B、流光溢彩 C、巧夺天工 D、栩栩如生

2、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 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 到 ;从 到 的变化过程。

3、阅读第⑥段,完成下列两题。

⑴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盘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该图案所蕴涵的寓意。

⑵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

4、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C

2.时间 简单 精细 自然 刻意

3.(1)岁寒三友 瓷盘以松、竹、梅为主体图案,追求高洁,高雅,坚韧的高贵品质(2) 花卉瓷酒盅形体小 无限的韵味是指 酒盅瓷精 图美 词句优雅

《中国瓷器》答案 篇2

瓷器, 同茶叶、丝绸等共同构成中国印象, 但是只有瓷器独享与国同名的尊荣, 这足以证明瓷器无与伦比的地位,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佐证。对于瓷器的出现, 台北故宫博物院博士周功鑫如是评价:“在科学史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跃进, 那是中国固有的工艺[1]。”中国独特制瓷工艺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大国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常把瓷与陶合为一类, 统称“陶瓷”, 因为瓷器是由陶器脱胎而来。然而瓷与陶又是不同的, “原料、温度、釉是区别陶与瓷的三要素”[2]。陶器质地粗糙, 品性质朴, 瓷器质地细滑, 品性高雅, 这种由粗糙质朴向精致细腻的转变, 是混沌之中出现的一缕清明, 也为中国千年文明添上一道独一无二的印记。在苍茫的东方大地, 瓷器清冷的光芒折射了这个已经走过了几千个春秋的大国的灿烂文明, 从这一侧面来说, 一部中国陶瓷史, 也是一部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史。

2 水、火、土缔结的传奇———瓷器发展历程

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标尺, 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的先民都曾独立地发明陶器, 然而中国的瓷器却是一枝独秀。

“中国瓷器起源之谜, 既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 也是个科学命题”[3]。目前, 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我国最早的瓷片可追溯到东下冯龙山文化。但形成原始瓷则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商代前期原始青瓷出现以后很快发展起来”[4]。

东汉时, 成熟的青瓷烧制成功, 扬名于世的中国瓷器开始逐步走向辉煌。隋唐五代时期, 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越窑以生产青瓷为主, 北方邢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唐代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此时期中国的制瓷水平, 从而为宋代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宋代陶瓷技艺的代表性成就就是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出现。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 而且更追求釉质之美, 淡雅素静的美学风格则是宋瓷开创的新美学境界, 极大丰富了瓷器的文化内涵。

元代是瓷器发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南方景德镇陶瓷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 彩瓷亦备受喜爱, 尤其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烧制成功, 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趋于成熟, 这成为了中国制瓷史上又一开创性大事件。青花瓷色调淡雅且永不褪色, 美观而又实用, 因此一出现就风靡全国, 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瓷器。元代青花瓷洋洋洒洒地将这永恒清雅的蓝色调铺陈于天地, 不仅给中国风瓷器家族带来了新的成员, 而且还推动了明清瓷器新一轮的鼎盛。

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而中国瓷器给世界文化以最广泛、深刻的影响, 也是在这一时期。明代初期青花瓷器继承元青花的诸多特征, 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加上红、绿、黄、紫等彩, 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成化“斗彩”, 后嘉靖、万历时, 又兴起了“五彩”。而“中国瓷器外销欧洲, 始于明隆庆万历时政府开海禁、海外贸易畅通之际”[5], 开启了新一轮中西交流序幕。清代继承与发展了“五彩”, 并创烧了“珐琅彩”, 后又烧制出“粉彩”。可以说清代瓷器, 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3 制瓷工艺凝结的科技思想与审美追求

回顾瓷器漫长的发展历程, 我们似乎可以预见一个传奇之国的行走轨迹:带釉的硬陶上粗犷神秘的纹饰将我们带回三代神奇的时段;“南青北白”、流光溢彩的三彩陶俑, 仿佛再现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宏大气象;“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的天青色瓷器裹挟着阵阵书香气, 完美诠释了大宋王朝婉约精致的生活情调;端庄素净的青花瓷来自于一个马背上的豪放民族, 却有着全然相反的细腻;沉睡于海底的破碎瓷片真切地提醒着昔日大明王朝海上航线的伟大与艰辛;而珐琅彩的绚丽光芒则照亮了大清几个世纪的征程……不难发现, 瓷器行走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技和人文的光辉, 蕴含着丰厚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是“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 以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 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依, 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6], 同时这也是制瓷工艺所凝聚的科技思想菁华。

3.1 浸浴在农业文明中的传统工艺

面朝黄土背朝天, 是农人艰辛劳作的写照, 然而这一简单的弯腰动作却也体现了先人对土地的敬仰与恭敬。正是在不断躬耕的基础上, 中华大地形成了厚重的农耕文化体系, 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一切以农为本, 在这样浓郁的农业氛围之下, 所有的一切都沾染上农业文明的特有气质。很多的技术发明就是因为农业生活、生产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 比如耕犁, 比如水车, 比如石磨……瓷器的出现自然也与农业相关。

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制陶技术已经有很高水平, 陶器不仅被用作生活用具, 还被当作礼器, 陶与人们的生活贴合得相当紧密, 因此由陶而来的瓷也注定了具有生活用具的实用色彩以及祭祀礼器的尊崇意蕴。夏商周时期, 青铜器是一种身份象征, 仅限于上层贵族使用。平民也向往尊贵的青铜, 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只能寻找一种青铜器的替代物, 原始瓷器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地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土是农业社会的根本, 瓷器又是由土而来, 所以从根上已带有农业文明的色彩, 而瓷器一步步追求胎质细腻、画工精致、釉色巧致, 也正迎合了农业社会“精耕细作”的理念。

3.2 和合思想下的“道器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概念, 但是却有着具有科学内涵的“道器之学”, 道器之学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 在认识道、崇尚道的基础上, 运用道所揭示出的原理创造器”[7]。瓷器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就是建立在和合思想下道器之学的基础上。

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工艺并没有出现科技与人文的对立, 而是致力于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所有事物的和谐圆融, 这种理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瓷器的出现便是科技史上“天人合一”的经典范例, 工匠们一直致力于瓷器制作诸方面的完美, 而这种完美的衡量标准就是和谐自然。宋代天青色汝瓷胎体薄而细腻, 釉色柔润清雅, 是徽宗时期顶级瓷器, 同时也是中国瓷器史上的最典雅的代言。含蓄婉约的天青色瓷器完美再现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自然效果, 成为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

3.3 淋漓尽致的崇玉信仰

中国玉文化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一支文化, 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陈德富先生认为, “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玉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发明瓷器的最关键文化因素。中国人造瓷器即是在造玉”[8]。中国瓷器的最高美学理想和审美追求是“类玉”、“如玉”、“似玉”, 瓷器身上能够发现玉的影子, 瓷器可以说是玉的化身。

玉, 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品质高洁的象征, 一直都备受中国人的喜爱,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中国上万年的玉文化。然而玉的数量并不能满足那么庞大的需求, 所以先民便秉着对玉的崇敬与挚爱, 在玉文化和陶文化的基础上, 于商周之际创造出了瓷器, 满足了下层民众对玉的需求。也正是因为瓷器的似玉风格, 使得它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 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具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 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实现了“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互动联合。

3.4 雅俗共赏的瓷文化

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中国悠久而独特的瓷文化, 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内生性文化。瓷器, 并非如青铜器一般被束之高阁, 也不似陶器一般过分地接地气, 而是雅俗共赏的尤物, 因而基于之上的瓷文化也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结合。

瓷器, 代表的是一种文明, 一种历史。中国瓷文化, 是中国对外的一张特色名片, 也是中国人千年生活的文化体现。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 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 与瓷器工艺相关涉及书法、绘画、诗词等多方面文化, 留下了“秦汉的恢弘、唐的华彩、宋的隽永、元的豪放、明的优雅、清的精巧”[9], 形成了各时代典型而特色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悠久的瓷文化, 蕴含着一种人文思考, 其对人生的崇敬, 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因为一大批文人的介入, 瓷器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 还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品。书画诗词与制瓷工艺的结合大大增加了瓷器的文化内涵, “陶瓷中的精神文化, 是陶瓷文化的灵魂, 是支配其他文化层次的因素”[10], 而工艺文化、风俗文化等都是从精神文化中衍生而来, 每一个时代的瓷器所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审美追求, 在这些异色纷呈的文化中又可以发现所蕴含的共性, 即对真善美的渴求, 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4 结语

这些与历史同在的瓷器在喧嚣中用沉默无言带我们回忆曾经的光荣岁月。“如果把这些陶瓷按照时间排列, 中国的朝代传承顺序便详细可见;倘若再仔细观察陶瓷的纹样和图案, 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竟然呼之欲出”[11]。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 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这些似玉非玉、来自泥土的瓷器蕴含着古老而隽永的科技人文思想, 在历史风尘中被赋予了沉甸甸的内容, 它们带着一段段神秘往事随着时代缱绻缠绵。

摘要:指出了瓷器、茶叶、丝绸等共同构成中国印象, 而只有瓷器独享与国同名的尊荣, 这足以证明瓷器无与伦比的地位, 也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佐证。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瓷器脱胎于陶器, 这种由粗糙质朴向精致细腻的转变, 是混沌之中出现的一缕清明, 也为中国千年文明添上一道独一无二的印记。瓷器发展历程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光辉, 蕴含着丰厚的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农业文明的色彩、和合思想下的传统光辉、淋漓尽致的崇玉信仰以及雅俗共赏的瓷文化。瓷器, 代表的是一种文明, 一种历史。中国瓷文化, 是中国对外的一张特色名片, 也是中国人千年生活的文化体现。

中国瓷器传遍全球 篇3

东汉末到六朝时,人们已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诞生了瓷器的代表——青瓷。制作时将高岭土做成瓷坯,在坯骨中掺入酸性氧化物,并在坯的表面施上一层薄薄的釉,经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而成。

随着制釉技术的提高,我国瓷器的色彩更为绚丽,出现了彩瓷。唐代时制瓷工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刑窑、越窑等名窑,生产的白釉瓷和“千峰翠色”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代的制瓷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划花、刻花、印花、堆花、彩绘、釉上彩等工艺,烧成了美丽绝伦的“青花瓷”。同时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从1004年起,景德镇开始成为著名的瓷都。

明清时,瓷器颜色之鲜艳、质量之优异进入巧夺天工的境界。制瓷技术已由单彩釉发展到多彩釉,在色彩上呈现出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的景象。

我国瓷器制作精巧、坯体细密、洁净卫生,享誉世界。唐代时就通过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销往国外,15世纪传入欧洲。1470年意大利威尼斯创办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厂开始生产瓷器。

中国瓷器不仅实用而且美观,使世界各国人民为之倾倒。菲律宾人平时将瓷器装箱埋在地下,每逢重大节日或喜事才取出一用。埃及等地常把瓷器镶嵌在清真寺的门楣、富家客厅的壁龛中。

中国瓷器鉴定 篇4

上篇 时代特征

第一章 陶器的起源及其工艺成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公元前7000―公元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陶器发展的早期阶段――红陶

第三节 陶器发展的中期阶段――彩陶

第四节 陶器发展的晚期阶段――黑陶、灰陶

第五节 制陶工艺成就

第六节 陶器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章 原始青瓷的出现与青瓷的烧成――商至汉代的陶瓷(约公元前2100―2)

第一节 原始青瓷的孕育

第二节 原始青瓷的出现

第三节 原始青瓷的发展

第四节 早期青瓷的.出现与发展

第五节 青瓷的烧成

第三章 青瓷的发展与白瓷的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220―581年)

第一节 青瓷的正名

第二节 南方青瓷

第三节 北方青瓷

第四节 北方白瓷的出现

第四章 白瓷的发展与“南青北白”的形成――隋、唐、五代的瓷器(581-960年)

第一节 南北青瓷的融合与发展

第二节 《茶经》中记载的著名瓷窑

第三节 白瓷的发展与“南青北白”的形成

第四节 唐代陶瓷的工艺成就

第五节 五代瓷器特征与制瓷工艺的改进

第五章 “官窑”的建立与“民窑”的大发展――宋代的瓷器(960-1279年)

第一节 什么是“官窑”

第二节 “官窑”的建立及其对“民窑”的影响

第三节 “民窑”的性质及其特征

第六章 北方瓷窑的衰落与南方瓷窑的新发展――元代的瓷器(1279-1368年)

第七章 我国瓷器烧造中心的形成――明、清时代的瓷器(1368-19)

下篇 窑口与年代的归属

第八章 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

第九章 隋唐瓷窑的鉴别

第十章 宋代官窑的鉴别

第十一章 宋代民窑的鉴别

第十二章 瓷器年代的鉴定

第十三章 通过实践提高鉴定水平

结语

后记。

探秘明代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范文 篇5

来源:网购瓷砖 http://

7头妖怪海德拉克拉克瓷碗 从早期开始,为什么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格外的珍视?中国瓷器输入对当地陶瓷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复旦大学文博系邀请,大英博物馆东方部资深研究员、中国陶瓷专家前不久在复旦大学作了中国古代陶瓷的系列讲座,介绍其中关于明代外销瓷器的内容,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陶瓷生产的影响。

澳门圣保罗大学定烧青花瓷罐 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早期的中国青花瓷贸易控制在伊斯兰商人手中。从土耳其托布卡比宫殿收藏的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运输青花瓷器的场景。展示了早期中国和土耳其以及伊朗之间的联系交流。明早期永乐宣德的瓷器在这一地区的收藏一般都会刻有主人的标记或者姓名,这类瓷器在Regina Krahl(康蕊君)编著的三大册《托布卡比宫收藏的中国瓷器》有详细研究。而15世纪早期模仿中东金银器造型的中国瓷器都没有运到欧洲,仅限出口中东地区,同时明初宫廷为了追求时髦要求陶瓷工匠模仿中东器物的造型。中国出口到中东地区的青花瓷器对当地的陶瓷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当地开始仿制中国青花瓷器。欧洲最早记录的中国瓷器是一件著名的Fonthill元代青白瓷玉壶瓶,现收藏在爱尔兰国立博物馆。这件瓶子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送给匈牙利王路易的礼物,这位元朝皇帝曾于1338年派一个使团通过陆路出访阿维尼翁教皇。1381年这件瓷瓶被加装了金质的流、盖子和把手,在它的历任收藏者中,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后来流传到19世纪,上面的金饰都被去掉了,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此外早期欧洲收藏的中国瓷器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龙泉碗,它最初的收藏者叫做Phillip of Katzenelnbogen,是他在去巴勒斯坦朝圣的途中所得,1435-1453年期间加装了繁复的金饰,现收藏在德国卡塞尔市博物馆。英国收藏的最早的中国瓷器也是一件龙泉碗,这件瓷器生产出来不久就由坎特伯雷大主教William Warham(1450-1532)从印度购得,瓷器上的金饰是在1500-1530年间加上的,现收藏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些元末到洪武、永乐的龙泉青瓷,都是从印度过来的。这其中有一些带有刻款,标明该件瓷器的重量,瓷器主人的姓名、职位。15-16世纪 15世纪,龙泉青瓷和其他中国瓷器被当做礼物进献给意大利的贵族。有记录表明,1487年,埃及苏丹曾送给佛罗伦萨的贵族Lorenzo de Medici20件中国瓷器。1461年,埃及苏丹也曾将中国瓷器作为礼物送给威尼斯的贵族。在一幅东方三王朝见基督的油画中,我们看到这件青花小杯子,里面装满了金币,以进献给耶稣基督,足以显示中国瓷器的贵重。这幅画绘制于1495-1505年之间。对于这件青花瓷杯,有人认为是明早期永乐的样式或者嘉靖的样式,但是我们从15世纪晚期沉船出水的一件青花瓷杯来看,油画中的这件瓷器应该跟这件油画绘制的年代相去不远。在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一件贝里尼于1514年绘制的《诸神之宴》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国青花瓷器。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改变了15世纪欧洲只能辗转通过印度或者中东获得中国瓷器的情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46厘米的青花大盘,在内壁开光内写有IHS,这是耶稣基督名字的缩写。这件盘子的生产年代在1500-1525年之间,可能是在1520年。它的图案设计来源很可能是当时的祈祷手册。同样的盘子在私人收藏手中还有一件,直径达到50.4厘米,内壁写有IHS字母,内底则是中国传统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批量的中国瓷器特别是青花瓷销往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比如在一艘Lena沉船,出水很多青花瓷器——为什么青花瓷器在欧洲会如此受欢迎?此时欧洲只能生产铅釉、锡釉陶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16世纪英国出土的陶器,我们可以看到,质量很差,胎质疏松有很多杂质,釉面灰暗。在15世纪,西班牙生产的一些彩绘釉陶,其中也有釉下钴蓝彩绘,明显受到伊斯兰的影响,但是质量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去甚远。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的时候,认为它是由一种神奇的材料制成的。普通的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会加上各种金属装饰,赋予神圣的用途。比如这件Lennard杯,是一件嘉靖时期的瓷器,外面有刻花装饰,下面有青花款。上面金属附件是一个叫做Samuel Lennard的英国人在1569-1570年加上去的。关于它的用途,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基本可以肯定是在基督教仪式上使用的,在现代基督教仪式中还能看到类似的器物。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中国瓷器,都被装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件矾红釉的小碗,装饰有银质的盖子,据说类似瓷器曾进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英国历史上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Walter Raleigh,在他1597年的遗嘱中,赠送一套金银装饰的瓷器给他的朋友Robert Cecill爵士,这其中的一件瓷器目前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还收藏有一批明晚期的克拉克瓷器,通过加装金银附件改变它们的用途。比如一件克拉克瓷碗,碗身8开光,分别绘有8只牝鹿。这样的瓷器在晚明曾大量生产运往美洲、欧洲、中东以及东南亚各地。在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国的沉船也有发现。其中有一艘沉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德雷克海湾被发现,船上有类似的瓷器,这艘船可能属于英国的著名探险家Francis Drake。同样两只类似的碗在1600年沉没的西班牙战舰“圣迭戈”号上也有发现,此外还有1613年沉没的荷兰船“白狮”号。尽管此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它们还是受到格外的珍视,被当作是重要的私人财产。在早期英国,这样的中国瓷器都会作为贵重财产记录在案。英国和西班牙海战期间,1588年在爱尔兰海域沉没的一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舰上,发现有少量的中国瓷器,当然船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葡萄牙、西班牙制的陶器。尽管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受到珍视,这件在西班牙战舰上发现的青花瓷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民窑瓷器,外壁绘有飞马图案。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内青花,外铁红加金彩的嘉靖时期的瓷碗,流传到德国后被改成了一件高足杯。还有一件瓷碗和这件瓷器一起在1583年从土耳其带回欧洲,当时有不少瓷器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到欧洲的。关于这些瓷器,还有一种传说,它们遇到毒药就会炸裂,在埃及也流传着这种关于中国瓷器神奇魔力的说法。这些传说刺激了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模仿,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第奇家族生产的软质瓷,关于这种软质瓷生产的最早记录是在1575年。严格来说这种软质瓷还不是真正的瓷器,从图案设计来看,它们受到伊兹尼克陶器的影响要比中国瓷器的影响更大,尽管这种软质瓷的装饰也是釉下青花。目前流传下来的梅第奇软质瓷只有大约60件,当初生产的时候它们主要是用作实用器而非陈设用器。

瓷器鉴定 篇6

作者简介

范勇,男,1953年生。籍贯四川。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硕士。曾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巴蜀书社,现为四川大学考古系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天地出版社编审。

出版著作、译著10余部。在《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四川文物》、《农业考古》、《史前研究》、《长江文明》、《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

有关考古学、文物研究、古玩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

青铜器:《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再论不对称性铜钺》。

《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云南青铜文化的年代与分期》《试论早蜀文化的渊源》。

陶器:《关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几点认识》。

瓷器:《明代洪武官窑的设置》《明洪武官窑瓷器的类型与分期》(待刊)《试论景德镇元末明初青花瓷》(待刊)《试论汝窑的性质、年代及与北宋官窑的关系》(待刊)《试论元青花瓷的类型与分期》(待刊)《再论元青花瓷》(待刊)《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现与研究》(待刊),鉴定材料《瓷器鉴定》。

古玩综合:《(古玩指南)译注》(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古玩宝典》(巴蜀书社,1995年版)。

图书目录

上编 瓷器鉴定入门

一、瓷器鉴定的基本方式

1.器物的器型/

42.器物的胎釉/

53.器物上的装饰与纹饰/8

4.器物的款识/10

二、瓷器鉴定的技术检测手段

1.热释光检测法/1

22.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法/1

4三、常规鉴定与科技检测的关系

1.机检的相对可靠性/17

2.目鉴与机检如何相结合/18

四、瓷器鉴定的程序和思路

1.鉴定程序/18

2.鉴定思路/19

五、辨别瓷器作伪的方法

1.新瓷作旧/2

22.新仿名釉/22

3.磨底改款/2

54.新瓷古款/2

35.真坯假彩/25

6.拼凑成器/25

7.磨口掩损/2

48.以画掩饰/24

六、市场行话

中编 瓷器鉴定要领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1.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特征/29

2.隋、唐、五代瓷器的遣型特征/

323.宋、辽、金瓷器的造型特征/3

54.元、明、清瓷器的造型特征/57

5.瓷器造型鉴定的经验/

42二、掌握胎釉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1.胎质/4

52.釉质/46

三、纹饰与色彩是断代的指标

1.纹饰/50

2.色料/58

四、款识是鉴定瓷器的重要环节

1.款识沿革/6

22.款识字体/6

53.明清瓷器款识/6

34.明清瓷器款式/66

五、制瓷工艺是瓷器鉴定的参考

1.原料/67

2.工艺/7

13.窑与窑具/7

5下编 瓷器鉴定相关知识和术语

一、器型

1.琢器/8

12I圆器/9

45.其他/97

二、装饰

1.装饰纹样技法/98

2.纹饰图案/1 0

1三、釉彩

1.色釉/1 05

2.釉彩/11 1

附录

给收藏鉴定爱好者的建议

眼力小测验

参考文献

《中国瓷器》答案 篇7

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 又称白地青花瓷, 常简称青花,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属釉下胎上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作为釉配方, 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 再罩上一层透明釉 (该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窑口等配方皆有所变化) , 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1]。

中国瓷器青花品类瓷器中的“青花梧桐”是青花绘画装饰的一种形式。 有红色官窑美誉的原景德镇人民瓷厂生产的一套 “青花梧桐” 餐具于1979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接着又于1984年连中三元, 连续在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三个国际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一时间, 青花梧桐热席卷全球陶瓷市场, 青花梧桐画面成了学者和青花爱好者探讨研究的话题。

“青花梧桐”的起源与发展, 和陶瓷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生产状况、 青花工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青花梧桐的发展史, 是中国陶瓷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2]。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青花瓷起始于唐、宋, 成熟于元。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运载了大批瓷器去非洲、澳洲交易, 其中大部分就是青花瓷。 这批青花瓷大都出于元末至明永乐年间, 这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较快的时期。 这些瓷器中是否有青花梧桐瓷, 尚有待考证。 最近有网文载:“青花瓷梧桐瓷始自郑和下西洋。 郑和带去的中国瓷, 无论盘碟, 都是青花梧桐图案;中国是龙凤双图腾, 代表力与美、国力与文化;瓷器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创造, 属于凤的范畴, 所以要画梧桐———凤的家。 ”徜如此, 则梧桐画面至今至少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但史家普遍认为, 梧桐画面的初现应在清初。 有史书记载:“清朝山水画自康熙、雍正、乾隆以来, 像山河九鼎图、岳阳楼图、滕王阁图、海屋添筹图、梧桐图都已装饰在 (青花) 瓷器上。 ”因此, 青花梧桐画面的起源, 最迟应该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 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梧桐画面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 当今的梧桐画面, 与前清、民国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梧桐画面既有共同点, 又有很大的不同。 青花梧桐画面, 是经过历代青花陶瓷艺人不断修正、不断创新而逐步形成的。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特别是景德镇青花陶瓷艺人的不断探索, 铸就了青花梧桐的发展史[3]。

前清时期的青花梧桐瓷盘, 画面发色纯正, 釉面晶莹, 盘面分别画有内箍、外箍, 两箍之间空白无画。 在内箍圆之内, 画有青山绿水、大雁南飞;水边岸上, 一人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 正在垂钓, 那紧绷成微弓形的渔竿, 露出水面绷紧的渔线, 似已显示鱼已上钩, 钓翁正欲甩起鱼钩。 画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两棵梧桐树, 它们一左一右, 枝繁叶茂, 十分醒目。画面色彩柔和, 浓淡得宜, 不同层次的色彩, 在画中呈现出深浅不同的意韵, 显示出当时绘画人运用色料技艺的娴熟。这充分说明, 今天青花艺人绘画用的分水方法, 早在数百年前就被掌握运用。

景德镇的青花瓷,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1662年—1796年, 即清三代, 类似青铜器的“夏、商、周三代”) 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 不但色面晶莹亮丽, 而且画面题材丰富多彩;既有花鸟虫草, 又有仕女人物;既有田园风光, 又有山水美景。 在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作为青花画面的一种, 梧桐画面的应势而生当是应有之义。 之后, 梧桐画面持续发展, 其内容不断丰富。 后清至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大地战火频仍, 青花瓷的生产虽有起伏, 但总趋势还是向前发展的。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青花梧桐画面版本众多, 各有特点, 且差异较大。 但不管是何种版本, 什么特色, 画中必有吊珠、石桥、亭子和梧桐树, 这几乎成为判断梧桐画面的必要标准。 此时的梧桐画面, 比前清的梧桐画面丰富繁杂得多。 以园盘画面为例, 它再也不是内外两道箍, 而有三四道箍;两箍之间再也不是空白, 而已有了吊珠、花草等图案, 其中中央主图突出了梧桐树和楼台厅阁, 有的画面还增加了小桥流水, 人物花鸟。

考古证明:景德镇是古代最早生产青花瓷的地区。 经过元末清初的鼎盛时期后, 青花瓷生产在清末民国时期一度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回升。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景德镇的青花瓷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市场对青花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此时, 手工绘画的生产工艺已适应不了青花瓷的大规模生产, 青花生产工艺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 专业生产青花瓷的人民瓷厂经过数年反复试验, 完成了由手工绘画至全部带水贴花的工艺转变。 带水贴花的成功, 使数百年来青花料由笔画到坯上转变为用花纸贴到坯上, 实现了青花画坯工艺划时代的变革, 为梧桐画面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1965年, 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研究所一些专家艺人在人民瓷厂蹲点。 人民瓷厂抓住这个机会, 请陶瓷工艺大师王希怀负责, 组织罗贤初、张彬、秦绍雄、袁迪中等, 对梧桐画面进行整合。 他们深入陶瓷市场, 走访民间艺人, 查阅历史资料, 比较各种画面, 结合青花的特点、梧桐瓷的历史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最终对梧桐画面作了一次大的修改整合, 主要固定了画面中的楼台亭阁, 梧桐的篇幅相应增大, 同时, 确定了小桥及桥上人物的画面。 该画面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专家论证审批后最终定案。这次画面定型在“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前初步完成, 是景德镇青花界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文革”后, 景德镇的青花瓷产量较“文革”前大幅增加, 青花瓷生产工艺也相应改革。 为适应新工艺要求, 再一次修订梧桐画面。 这次重点是对梧桐画面外沿进行修改整合。 技艺人员成功设计了青花开膛画面, 在画面外沿采取织锦边开窗, 并在其中增加了由什锦珠帘、绶带八宝 (八宝即指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八仙所用的器具) 为内容的图案, 丰富了画面的欣赏内容。 此时青花梧桐瓷带水贴花已全面铺开, 此次采取开膛和织锦边开窗改革, 实际上对梧桐外沿画面进行了分割, 增加了贴边花的伸缩性, 使其便于带水色, 便于贴花操作, 避免了一些质量缺陷, 在工艺上保证了青花瓷质量。 至此, 亘延数百年的青花梧桐画面基本定型, 这个画面在工商局申办了“长青”牌商标。正是这个画面, 伴随青花餐具屡获金奖而走向全国、飞往海外, 向世界传播中国人民悠久的文化精粹。

修整后的梧桐画面, 梧桐、劲松、芭蕉、院落、楼台亭阁及人物形象突出, 青山翠丘, 路桥流水, 波光帆影, 茂林修竹, 群鸟高飞, 一一具备, 恰似一幅壮丽的春夏秋冬, 渔樵耕读的山水风俗画。 它把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个画面上, 虚实相生, 层次分明, 疏密有致, 恰到好处。它装饰古朴, 立意典雅, 布局奇特, 适应性强。 用它装饰任何器型都能保持其特色。 整个画面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 这一画面, 不但在1984年夺得三块国际金牌, 后又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两获金奖, 还在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 青花梧桐瓷是我国陶瓷行业获奖最多、获奖规格最高的产品, 屡屡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关于梧桐画面, 较为官方的说法是:梧桐画面的由来取意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诗句:“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是以“江西八景”中的章江门和滕王阁组合为景, 逐渐演变而来的, 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取名为“梧桐”。 这些传说, 为青花梧桐画面增添了美好喜庆的色彩, 也说明扎根于民众之中的艺术创作, 具有不可磨灭的永久魅力。

总之, 青花梧桐是其色白花青, 雅致耐用, 其构图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意而来的。 其主图为大江东去, 江畔楼阁, 远处飞雁行行, 近处杨柳依依, 间有小桥流水, 湖上小岛及白墙青瓦的居民。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 说到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 其名为宛鸟雏, 子知之乎?夫宛鸟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意思是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 只有梧桐才落下。 在此可见梧桐的高贵, 在古代梧桐有祥瑞的意思, 所以取名梧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中的这句名言对于古今艺术品收藏家来说值得深思。

摘要: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 始于唐宋, 兴于元代, 盛于明清, 清康熙时达到顶峰, 成为瓷器的主流, 这一时期数景德镇的青花瓷最为精美, 乃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备受人们的喜爱, 是景德镇瓷器中珍贵的传统品种, 在中外陶瓷史上久享盛名。本文对中国瓷器“青花梧桐”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加以阐述, 以飨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及古董收藏家。

关键词:中国瓷器,青花梧桐,胎,釉,配方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 2006, 1:16.

[2]黄云鹏.黄窑说资[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12.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瓷器 篇8

通常瓷器的制造过程可以概括为:选黏土,将土作纯净处理→练土,保持水分软硬一致,消除气泡→成型加工,包 括用手 捏、泥 条 盘 筑、拉 坯、注 浆、镟坯、挤出、重压等方法 → 表面雕刻装饰,可用刮、切、压、印、粘贴、镶嵌、镂空,干燥→素烧→上釉→ 釉烧→再次装饰,上釉彩、贴花纸→烤花,将半成品在750℃~850℃烘烤,最后得到成品。

瓷器最早的产地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目前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东汉晚期,浙江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发展的一个飞跃,从此世界上有了瓷器。

瓷的外观坚实致密,一般为白色或略带灰色,断面有玻璃态光泽,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相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就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的“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后来瓷器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代表了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北宋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代表工艺品之一。

瓷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又使其制造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它们的特性和功能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施工安全日记范文下一篇:三八妇女节的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