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军事理论考试重点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一军事理论考试重点(精选5篇)

大一军事理论考试重点 篇1

1、国防的含义: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

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2、为什么说“天下仍很不太平”?(1)动荡的世纪,百年的战火;

抗美援朝——最艰难(1950.6.25)

印度战争——最漂亮(1962.10.20—11.21)

珍宝岛保卫战——最沉重(1969.3.2—11.21)

越南战争——最痛心(1978,1979.2.17—3.16)

(2)局部战争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霸权主义是战争的主要根源。(3)多元化的安全威胁;

能源、粮食安全;主权+综合+合作安全。

三维国防空间:陆海空;第四维:天(高边疆战略);第五维:网。未来战争:A-B(原子弹Atom-信息弹Bit)。(4)特殊的地缘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大隐患: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两大绝症:中印边界争议(争议面积达12.55万平方公里);领海争议; 三难选择:谈不拢、打不成、拖不起;

四大热点群:中东;中国周边V形热点线甚至呈合围之势,南结北联东西对进。3、新世纪的五大危机:

联合国危机;多极格局危机;发展中国家的战争危机;军备竞赛升级;核危机。

4、国防日:美-珍珠港事件12.7;俄-希特勒入侵6.22;中-9月第三个周六

5、美军五大战区:

北方,南方,欧洲,中央,太平洋

二、国防法规

1、什么是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政规则的总称。特性:调整对象的军事性;公开程度的有限性;司法适用的优先性;处罚措施的严厉性(法律的共性: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权威性、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适用性、相对稳定性)

2、什么是国防法?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

主要规定了: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和建设;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对外军事关系;等。国防法规体系由哪些层次和门类构成?

层次: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 门类:十六门类

3、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积极防御;全民防卫;协调发展;统一领导。

4、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依法服兵役;接受国防教育;保护国防设施;保守国防秘密;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

权利:1)建议权: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2)制止权、检举权: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 3)获得补偿权: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在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补偿的权利

怎样理解国防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一个公民和社

会组织都必须分担相应的国防义务;公民和组织在履行国防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国防

权利。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但有时又是不统一、不对等的。5、兵役法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兵役制度;公民的兵役义务和权利;兵员的平时征集和战时动员;预备役人员的军事训练;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违反兵役法的惩处;等。6、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7、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有何意义?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利于我军现代化建设;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8我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服现役:报考军事院校、国防生、大学毕业入伍、应征入伍 预备役:登记、参加民兵组织、编入预备役部队 参加军训

三、武装力量

1、中国武装力量的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职能和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其主要任务是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预备役部队分为陆军、海军、空军和兵种预备役部队。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性质、职能和组成: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职能:(1)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2)维护社会治安;

(3)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依任务分三类:(1)内卫部队。(主要)(2)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门管理的部队。(边防、消防、警卫)

(3)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黄金,水电,交通,森林)

4、中国民兵的性质、任务:

中国民兵是由不脱产的人民群众组成的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助手和强大后备力量。

任务: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的编成、任务、装备:

陆军:由步兵、炮兵、装甲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按其总体任务又可区分为野战军(野战部队)和地方军(地方部队)。野战军按方面军(战时编成)、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序列编成,隶属于统帅部或大军区管辖;地方军按独立师、团、营、连、排、班序列编成,隶属于大军区或省军区管辖。以步兵、装甲兵和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上遂行作战任务。

任务:抗敌军事入侵;在一定地区和方向上打赢局部战争;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装备:主战装备:火力压制装备、反坦克装备、野战防空装备、装甲装备、直升机装备、单兵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后勤保障装备;等。

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编制序列为:军委海军——舰队、海航——基地、舰航——水警区、舰艇支队、航空兵师——舰艇大队、团。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

使命是:防御外敌海上入侵,收复敌占岛屿,保卫我国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海洋权益。主要任务是:(1)协同陆军、空军进行反袭击,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目标;

(2)消灭敌战斗舰艇和运输舰船,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3)袭击敌海军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4)协同陆军、空军进行登陆、抗登陆作战;

(5)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作战;

(6)保障我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资源开发、科学实验和海洋调查的安全。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和后勤保障装备等。

空军: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等兵种及其他专业勤务部队组成。编制序列为:军委空军——军区空军——空军军(空军基地)——师(旅)。

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

使命是:组织国土防空,夺取制空权,协同陆、海军作战,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主要任务是:

国土防空;独立实施空中进攻作战;协同陆、海军作战;实施空降作战; 实施空中威慑;实施空中输送;实施电子对抗、航空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和雷达侦察。

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和后勤保障装备等。

第二炮兵:由地地近程、中程、远程、洲际等导弹部队及各种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试验单位等组成,按导弹基地(相当于军)、旅、营编成。是我国核力量的主体,担负着实施核反击的战略任务。使命:威慑和实战。

一是威慑,即平时遏制敌国可能对我国发动核战争和局部入侵,打破敌核讹诈,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战时遏制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

二是实战,即在我国遭受核突袭时,根据需要,对敌实施坚决、及时、有效的核反击,打击敌国战略目标;发挥战役战术常规导弹的突击作用,赢得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主要任务是:(1)

打击敌海、空进攻力量,削弱敌远程航空兵和海军的作战能力,减轻来自空中和海上对我的威胁;

(2)打击敌重要交通枢纽,中断敌交通运输,以组织或迟滞敌人的战略机动和物资补给;

(3)打击敌重要经济目标,削弱敌战争潜力和进攻能力;

(4)打击敌政治、经济中心,在政治上、心理上威慑敌人,使其国民经济和战争潜力遭到严重损失;

(5)打击敌军政首脑指挥中心,打乱和破坏其战略指挥;

(6)打击敌重兵集团,杀伤其有生力量,削弱其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7)配合其他军种实施常规导弹突击,遂行常规作战任务。

装备:“东风”系列多种型号的地地导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两大家族;核常打击和固液推进两种手段)

6、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趋势:

(1)军队建设规模将更趋合理:减员,走精兵之路(2)武器装备发展将更趋完善: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3)战备训练将更趋实用:诸军兵种联合训练、作战。

五、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产生时期:1921.7-1935.1 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我党掌握和影响了部分军队;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缔造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2)形成时期:1935.1-1945.8 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记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三篇为形成标志。

(3)丰富和发展时期:1945.8-今

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明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向;

确定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确立并发展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 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①②则

人民战争思想(核心);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①立足全局,审时度势;②灵活用兵,因敌制胜;③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国防建设理论(建国后的丰富和发展)。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战争思想。

4、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六、高校军训

1、我国高校军训的建立与发展。

阶段一:提出议案,确立军训 阶段二:狠抓民兵,带动学生

阶段三:深入筹备,正规推开 阶段四:修订大纲,并入教轨 2、高校军训的重要意义。

1、学生军事训练是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2、学生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

3、学生军事训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4、严格要求,勇于磨练:①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②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③自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

七、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

在新形势下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2、贯穿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两条主线:打得赢;不变质。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Ⅰ党指挥枪、Ⅱ为人民服务、Ⅲ政治工作三大原3、人民军队的灵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党指导枪的原则 4、江泽民对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邓小平“三化”目标: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5、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 实施一个战略——科技强军战略

解决一个矛盾——军队现代国水平与现代化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

实现两个转变——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转变

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

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 完成双重任务——机械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6、如何理解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1.提高人员素质是以劣胜优的保证 2.提高人员素质是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

3.提高人员素质是改变人员素质现状的需要 4.提高人员素质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 地位 5.提高人员素质要优先发展院校教育6.提高人员素质要大力开展科技练兵

7.实现我军质量建设的两个根本转变是什么?

1)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

2)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八、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1、什么是战略格局?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局面。世界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世界战略格局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综合,也称“世界格局”。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物质基础在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间的相互对比,政治基础在于各国在战略利益上的矛盾和需求。 国际战略环境的定义:

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影响到一个国家外交、经济、军事斗争的对象,是各个国家制定战略必须首先考查和关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为什么要认识战略格局?

世界战略格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主要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的战略关系,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一定时期国际关系特点的集中表现。它是各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也是指定内外战略和策略方针的主要依据之一。(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

3、历史上的几个战略格局:

(1)1815-1817年:均势格局(2)1871-1918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抗争的格局;

(3)1918-1945年:多极格局(4)1945-1991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重新瓜分世界;非殖民化运动;军备竞赛加剧;局部战争成为主要形态); 4、当今世界战略格局的特点与趋势: 特点:一超多强; 趋势:多极。

(1)美国目前具备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与实力;(2)其他重要力量短期内难以形成与美国抗衡的态势;(3)中国理应成为世界一极。

5、世界安全形势:当前世界安全的总体状况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趋势。总体情况: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荡

总体稳定;局部动总体和平:大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利益; 世界和平力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核武器的强大毁灭力遏制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局部动荡:霸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影响日益上升 如自然灾害、疾病、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具有跨国性、多样性、突发性,且与传统安全之间有互动性。

6、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安全观表述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主要内容:国家间相互信任,维护本国安全同时允许他国维护其安全,国家不分大小平等相待,国际矛盾通过调解解决。

强调国家享有主权(国家主权包括国家的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主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

强调国家的综合安全(国家安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强调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相连。

7、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2)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

3)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4)南北矛盾核心仍是经济发展问题

5)民族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不太可能对总体趋缓的国际局势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和破坏

九、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1、什么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

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国家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周边关系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市场,政治稳定的依托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

(1)邻国数量多(14陆8海);(2)人口密度大(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分布在我国周边);(3)国情状况复杂(周边国家在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宗教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性,互补与冲突)(4)各种矛盾突出;

(5)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3、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态势:

总体稳定(总体趋于缓和,机遇大于挑战),局部严峻;安全问题趋于复杂且风险加大。

(1)和平与稳定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2)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海洋权益流失严重(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4、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哪些不稳定因素?

(1)美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综合性威胁将长期存在;(2)日本对我国周边安全构成潜在威胁;(3)冷战时期的周边热点现有持续升温趋势。5、我国基本外交方针: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六、一些问题:

1、为什么缓和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原因/体现)

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清除或减弱 2)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意义:国家安全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市场、政治稳定的依托 3)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我国周边工作的方向就是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此后,我国领导人相继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4)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一大隐患: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称霸四大条件:军事、经济、文化、金融)两大结症:中印边界争议、与其他国家的海上争议;(黄海海域划界争议)三难选择:谈不拢、打不成、拖不行

一个重点:中美关系 一个热点:朝核问题 一个难点:台湾问题

3、如何筹划我国的地缘安全战略,确保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我国周边工作的方向就是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此后,我国领导人相继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

4、我国边境线两万两千公里 海岸线一万八千公里

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国土总面积960+300=1260

5、我国周边工作的方向: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

十六大报告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

7、试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状况:

(1)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领土、领海争端、宗教民族纠纷等,有可能对我国周边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形势告诉我们,缓和并非天下太平,世界依然动荡多变。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和平既是国家的安全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即是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巩固国家安全的根本措施。发展需要和平,和平又有赖于发展。国家的经济搞上去了,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而和平愈是持久,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就愈快。

(2)周边关系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市场,政治稳定的依托。我国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历史上曾经重陆轻海,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进入新

时期,我国抓住了冷战结束的历史机遇,积极努力,有所作为,明显改变了周边的战略态

势,进入了缓和的主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消除或减弱 2.发展了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建立了多变的区域合作机制 4.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

(3)我国现在周边环境工作方向是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但是我国周边仍面临许多威胁,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不安定因素。例如: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有综合影响,周边热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边界和海洋争端的解决绝非易事,台湾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十一、台湾问题

1、为什么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台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①与海南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屏障; ②是中国从东南方向抵御外侵的第一道防线; ③与巴士海峡均是扼守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咽喉; ④可为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⑤可为中国经略海洋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⑥是中国确立海洋大国地位必不可少上平台; ⑦可为中国建立远洋海军提供有利的前进基地(现:近海防御海军); ⑧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真正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的举足轻重的筹码; ⑨事关中国重大安全利益。

2、台湾当局军事战略:有效吓阻,防卫固守。

3、结合《反分裂国家法》谈谈自己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参考:⑴国际反华势力; ⑵《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意义:对台斗争的有力武器;主权法高于干涉法;等等 ⑶《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台海局势走向;

⑷掌握战略主动权,以法止独,以武逼和:

① 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不动摇; ②对霸权主义和台独势力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③文攻武备,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1掌握战略主动权,以法止独,以武逼和;2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不动摇;3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决不允许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4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5台湾分裂倾向是中国安全的重大内患;6美日联合干涉台湾问题,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制订<>是大势所趋;7绝不畏惧强敌干预,绝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台湾当局的军事战略方针:有效吓阻,防卫固守(作战思想——决战境外)

2、台湾当局的国家目标:实现台独,宣布台湾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

3、制定反分法的意义

1)是维护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的法 2)是一国两制战略方针的法制化 3)是维护台海局势稳定的法律 4)是以“主权法”与“干涉法”作斗争的法律

十二、军用航天技术

1、什么是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包括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

2、军用卫星有哪些?

军事侦察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军事测地卫星、军事气象卫星等。3、侦察卫星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特点:侦察效率高,收集、传递情报速度快,效果好,生存力强,不受国界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用途:侦察对方战略目标;对领土进行测图;监测对方战略武器系统;

侦察对方地面部队的部署;侦察战场变化情报。

分类: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核爆探测卫星等。

4、我国航天技术有哪些世界领先?

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测控技术;静止卫星发射技术;高能低温火箭技术;航天遥感技术;数字卫星通信;载人航天技术。5、我国及世界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

世界: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乘坐“东方”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成功;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1986年2月20日发射“和平”号空间站;1973年美国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

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轨道飞行。我国: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试验卫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6、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在军事上的应用对战争的影响?

参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第一战斗力。航天技术未来在的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除了继续担纲其传统的信息支援功能外,将直接作为一种攻击利器,对地基和空基目标实施攻击,从而使未来作战对抗更加激烈。

十三、高技术战争

1、什么是高技术?

高技术是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综合开发的,并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什么是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4、如何正确看待军事高技术 A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战争;

胜负以使作战对象损失多少作战争能力为标准;信息对抗成为最普遍的对抗形势;

国家主权还包括电磁主权和频率主权。B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战法 C以全面的观点加强战备

5、高技术战争的可控性强体现在哪几方面?

能有效控制打击目标;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规模;能有效控制战争的进程(时间)。

8、做好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准备:

①转变思想:信息化,不是机械化; ②尊重科学,重视高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

③客观分析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强、弱点 ④高技术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

⑤目前军事上需要重点研究的几点问题:新的三打三防和夜间作战问题。

十四、新军事革命

新军事革命三要素: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变革的编制体制 即从机械化战争过渡到信息化战争的革命

信息战的本质特征:信息空间争夺战;争夺制信息权;以信息武器信息系统为手段打C4KISR 1.新军事变革的含义

是军事技术进步、军事思想革新和编制体制改革并将三者结合起来,导致军队作战能力提高几个数量级的重大变革

2.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1)创新军事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

2)创新体制编制,重组军队组织机构

3)创新军事理论,推动军队建设转型

4)创新作战方式,适应新的战争形态

3.如何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1)更新观念,认清这场变革的世界性和时代性,认清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2)根据信息化战争的原则,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大一军事理论考试重点 篇2

1.重书本知识检测, 轻创新能力考核。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 它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考试考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目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学大纲划定的范围内, 考试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 局限于军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检测, 考试题型基本上是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题型较多, 综合分析等考核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观题型较少; 着重监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较少涉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衡量, 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错误地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 军事理论课考试只要记住思考题就能得高分的局面。因此, 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精力都放在考试前突击背题上, 弱化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

2.考试模式和方法单一, 抑制个性发展。

目前,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考试模式大多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闭卷的形式一次完成的, 形式基本“千篇一律”, 应试者“千人一面”, 一次封闭的考试“定乾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犹如大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标准件”, 学生的个性在考试中难以肯定和鼓励, 甚至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形式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记忆上, 忽略对问题的综合分析, 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形势。

3.考试组织不够规范。

高校军事理论课考试基本是任课教师根据所留的思考题自行拟制试卷, 自行确定考试时间, 自行组织监考阅卷。没有建立军事理论课考试题库由计算机随机生成试卷, 没有采取教考分离等科学的组织方式, 造成军事理论课考试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任课教师自主命题没有限制, 命题随意性较大, 成绩评定缺乏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应采取的对策

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有效检验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为此, 军事理论课考试应当根据教学要求, 明确考试目的, 改进考试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明确考试目的, 统一考试标准。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完善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军事理论课考试的目的, 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对军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 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考试, 学生明确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及课程的重点、难点。为此, 必须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 明确军事理论课的地位及成绩、学分对学生学历、学位证书的影响, 明确课程考试形式的基本构成、分值权重, 以及平时成绩的确定方法、课终考试的组织方式和考核领域。

2.坚持考知识与考能力兼顾的原则, 培养创新能力。

军事理论课考查的重心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 因此, 应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大力构建全面而综合的考试内容, 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多方面地学习、充实和发展。从考试范围看, 不仅要包含教师课上所讲述的内容, 还要包括军事讲座及相关参考书的内容, 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考试命题看, 既要有一定量的客观题, 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又要有相当数量的主观题, 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并尽量加大此类题型的比例。

3.建设军事理论试题库, 实施教考分离。

军事理论课教师要全面细致地分析提炼本课程的各知识点, 按照了解、记忆、理解、运用等学习标准, 将其转化为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主观题和解释、论述等客观题, 分别确定难度系数、分值等。然后, 利用计算机对试题进行管理, 开发能够满足课程考试要求的试卷生成软件, 按照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 设计成7∶3或8∶2的比例, 随机生成军事理论课考试试卷。由地方大学教务处、武装部和学生军训办公室、教研室合力组织实施, 任课教师不能参加命题及组卷, 不得参加监考, 不得参加试卷批改。

4.完善考试形式, 综合确定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知识, 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的时数有限, 在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很难将军事理论课的内容讲清讲透, 许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完成, 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 单一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反映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因此, 必须大力完善现有的考试模式, 构建多样化、动态的考试模式。既可开卷又可闭卷; 既可一次性完成又可多次考核后综合评定; 既可用理论形式进行又可用撰写军事论文、专题调查报告等形式。考试成绩遵循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统一的原则。 卷面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是学生平时的到课率和课堂纪律及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课外成绩主要参照学生参加校园军事文化活动的情况, 如军事知识讲座、国防知识讲座、军事征文活动及在校园广播、板报等发表的军事报道等情况进行评定。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最终成绩构成既包括期末 考试卷面成绩, 又包括课外成绩和平时成绩。

摘要:军事理论课考试是军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 能有效了解教学现状, 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考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军事理论重点 篇3

1军事科学: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的科学。P1

2军事学术:军事学术是关于战争指导和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各学科的总称,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5

3战争观: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主要回答战争是什么,即战争的基本性质和人们对战争所采取的态度等一系列关于战争的根本问题。P48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P75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P93侦查监视技术:现代侦查监视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P199精确制导武器:精确制导武器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P218国际战略力量:国际战略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P303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亦称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实体。P303国防: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372国防动员: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进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P412

二、简答题(5×6)军事科学的任务: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P2军事科学的功能:①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②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③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④为国家准备与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⑤此外,军事科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原则对社会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P7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P4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②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③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4

简述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①无线电侦查技术(分为无线电通信信号接收、测向和无线电非通信信号接收、测向两大类)②照相侦查技术(包括可见光照相侦查、红外线照相侦查、紫外线照相侦查、多光谱照相侦查、微波照相侦查、激光照相侦查等)③雷达侦查技术(a预警雷达b中、近程对空侦查雷达c炮位侦查雷达d战场侦查雷达e海岸侦查雷达)④传感器侦查技术(地面传感器侦查、水下传感器侦查)⑤其他侦查技术(还有战场窃听侦查、战场电视侦查和炮位声测侦查等技术)。P199简述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种类:①导弹(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岸舰导弹、空地导弹、空舰导弹、空空导弹、潜地导弹、舰空导弹、舰舰导弹、空潜导弹、舰潜导弹、潜潜导弹等;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飞机导弹、反弹道导弹、反卫星导弹等;弹道导弹、巡舰导弹等;战略导弹、战术导弹)②制导炸弹(主要有电视制导炸弹和激光制导炸弹)③制导炮弹(主要有激光制导炮弹、毫米波制导炮弹和红外寻的制导炮弹)④制导地雷(有反坦克制导地雷和反直升机制导地雷)⑤制导鱼雷。P225国防目的: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①捍卫国家的主权②保卫国家统一③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④维护国家的安全。P373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①现代国防的概念内涵更丰富②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③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④现代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更密切。P386国防动员的内容:①武装力量动员(通常包括解放军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②国民经济动员(通常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③人民防空动员④国防交通动员⑤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法制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P416国防动员的要求:①动员速度要快②动员数量要多③动员质量要高④动员的范围要广⑤动员要力求隐蔽安全。P421

三、论述题(2×15)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

A先写出理论(威胁分析基本理论)

B理论联系实际(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

C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分析三要素、实力、企图、环境时机和方式,确定威胁的类型,提出威胁转化的方法。P332 应用威胁分析理论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周边安全问题。(不少于400字)p332

答: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一般来说,构成威胁有两大要素:实力和企图。实力是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其包括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科技的、军事的等等,最主要的是军事实力。企图是构成威胁的主观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分析反映这些要素的环境、时机、和方式,在威胁分析时,要把面临的威胁置于国际环境之中全盘考虑,同时考虑时机,及其表现方式。威胁的类型分类:依据时间分为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依据强度分为全面威胁和局部威胁,依据重点方面分为主要威胁和次要威胁,依据武器分为核武器威胁和常规武器威胁,依据手段分为军事威胁和综合威胁。威胁的转化,威胁可以转化为战争或缓和,如何理解必须着眼其发展

A理论

B现实

C联系推出方法、看法。P58、60如何理解研究和制导战争,要关照全局,把握关节。P61

四、学习小结(20)

军事理论课重点 篇4

1.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交战双方或一方以信息化武器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工具,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的战争。

2.军事高技术从宏观层次上可分为军事信息技术、军事新材料技术、军事新能源技术、军事生物技术、军事海洋开发技术、军事航天技术。

3.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是: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优化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组织调动国防资源、检查与评估六个基本程序。

4.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挥员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备、人员、运作的方法步骤,按照军事原则,对所属部队进行指挥控制的人际信息系统。

5.人民防空的主要措施有:平时设置人防机构,建立通信警报系统、机构人防工程、组建人防科研开发、开展人防教育训练与演习,战时组织人口掩蔽和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等。

6.高能激光武器的杀伤破坏效应主要是烧蚀效应、激波效应、辐射效应。

7.精确制导武器特点主要包括:命中精度高、作战效能高、射程远、作战效费比高四个方面。8.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心理战、特种战等。9.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10.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正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统一调度各种资源的一系列活动。

11.心理战术研究如何利用人的心理规律,按照己方的目的,通过有效的信息去影响和改变对方心理的行动。

12.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包围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13.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与传统心理战的区别有:⑴手段更加丰富;⑵作战层次越来越高;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14.缓和是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其具体表现:⑴全面战争的危险降至历史的最低点;⑵我国与周边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⑶我国周边的热点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⑷我国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15.指挥自动化系统超常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一是超常的情报搜集、传输能力;二是超常的情报处理能力;三是超常的辅助决策能力;四是超常的指挥控制能力;五是超常的力量倍增能力。

16.侦察卫星的用途有:⑴详细侦查对方各种战略目标。⑵对地方领土进行准确测图。⑶侦查地方战略导弹的数质量情况。⑷侦查地方地面部队的调动部署情况。

17.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指在军事斗争准备上,要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要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18.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9.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五个部分。

大一军事理论考试重点 篇5

第一章

中国国防

1、国防的含义: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基本类型:

A、侵略扩张型:这类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本国所谓的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屈服和痛苦之上,经常以本国国防安全受到了威胁为借口,赤裸裸地干涉别国的内政;

B、自卫防御型:这类国家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国防力量防御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C、互助联盟型:以这类国家以联盟的形式借助他国的力量进行防卫,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这种类型的国防也有侵略扩张型和防御自卫型两种;

D、自主中立型:这类国家基本奉行和平、中立、自主的国防政策,其中有的采取全不设防的方式,有的采取全民保卫的武装中立方式。

3、国防的基本要素:

A、国防的主体要素: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是国防活动的实施者,国防是国家的事业,也是国家的固有职能;

B、国防的目的要素: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C、国防的手段要素:国防的手段要素是指为了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国防法》的规定,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其中军事手段是根本手段;

D、国防的对象要素:国防的对象是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根据《国防法》规定,我国国防的对象一为侵略,二为武装颠覆。

4、我国古代的国防工程: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筑路通邮,修建了万里长城;

B、隋文帝吸取南北朝战乱的教训,修仓储粮、修固万里长城、开凿运河;

C、朱元璋修筑明长城、在海岸线上设置卫所、建立水军并且在沿海主要地段修建了防御工程体系;

D、清政府建立沿海水师、设立水师提督。

5、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根据宪法规定、立法权力及立法原则,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可分为四个层次。

A、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国防法规,如《国防法》等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处于国家基本法的地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等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属于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

B、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颁布的国防法规,如《军人优恤优抚条列》等; C、国务院各部委、中央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大军区制定颁布的法规,如空军颁布的《飞行条令》等;

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国防教育条例》等。

6、我国主要国防法规制定、颁布的时间: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3年成立《国防法》起草委员会,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公布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55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步《兵役法》;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二部《兵役法》;1998年12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案》,对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进行了修正;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1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对国防教育的地位、目的、方针和原则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D、《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这部专门针对台海关系形式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活动的法律。

7、公民兵役义务的履行方式:

A、服现役,《兵役法》规定,每年的12月31日前,年满18周岁的男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根据需要,也可以征集18至22岁的女公民或在自愿原则下征集18岁以下的男女公民服现役;

B、服预备役,《兵役法》规定,预备役分为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并区分为第一类预备役和第二类预备役。公民服预备役的年龄为18至35岁;

C、参加民兵组织,我国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一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18至35岁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

D、参加学生军事训练,《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需要,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这些规定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

8、国防领导机构以及相应的领导职权:

A、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最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防法》等法律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一切武装力量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关国防、战争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做出决策并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作为党和国家的统一决策贯彻执行;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制定国防法规、选举全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审批国防预算等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为履行其职能;

C、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宣布战争、发布动员令、公布其制定的法律以及授予国防方面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的职权;

D、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国防职权有编制国防发展规划、制定国防建设方针、政策、法规。领导 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国防经费以及征兵等职权;

E、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最高国家军事机关,其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同一机构,负责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下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9、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建设的伟大成就:

A、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B、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C、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D、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0、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现阶段我过国防建设的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细化为:

A、武装力量建设的现代化,把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建设成为具有现代装备、现代思想素质、现代指挥与管理体制等能够适应现代国防需要的国家武装力量;

B、武器装备现代化,要求中国在武器的研制、生产和装备方面,对准世界先进水平迎头赶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C、国防科研生产的现代化,即在国防科研生产方面,要有现代化的科研体制、研究手段、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结构、生产组织、生存工具和劳动方式等;

D、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即要求建立现代化国家的国防教育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现代化的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国防实践教育,用现代化的国防知识武装全国人民,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塑造全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

E、国防动员体制的现代化,即要求建立现代国家进行战争动员的法律制度; F、国防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国防经济先实现了现代化,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最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G、国防建设法制化,现代化的国防要求国防建设必须走法制化的轨道,做到国防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H、此外,边防、海防、空防建设以及国防设施的现代互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建设都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国防现代化才能真的落实到实处。

11、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

A、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B、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坚持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

D、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E、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F、坚决拥护和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

12、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我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组成以及成立时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现役陆军部队成立于1927年,现役海军部队成立于1949年4月23日,现役空军部队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第二炮兵部队成立于1966年7月1日。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分为陆军、海军、空军和兵种预备役。

14、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

A、武装力量动员,指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

B、国民经济动员,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由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C、科学技术动员,指国家在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所采取的措施;

D、人民防空动员,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们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

E、国防交通动员,包括交通运输动员和通信动员,是国家统一管制各种交通线路、设施、工具和通信系统,组织和调动交通、通信专业力量为战争服务的活动;

F、政治动员,指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

15、国防教育的意义:

A、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搞好国防教育不仅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和增强国防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和加强国防有着培根固本的意义;

B、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需要的具体体现,同时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C、在高校开展军事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国防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强化组织纪律性。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为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A、西周时期,《军志》和《军政》两书涉及到战争观、战略战术、作战指导原则等内容,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B、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确立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理论,概括了冷兵器时代一般战争的战略战术、战争理论和指导原则,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等,可以说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军事思想体系;

C、秦汉时期著名的兵书《三略》、《战略》等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使汉初已经建立起来的战略学、战术学、兵器学等构成的军事科学体系更加完整;

D、宋元时期出现了《武经总要》、《历代兵制》等军事著作,内容涉及到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军事地理等;

E、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高潮,军事著作十分丰富,据 记载,这一时期各类兵书达1300种;

2、中国古代主要兵书:

A、西周时期:我国最早的两部兵书:《军志》,《军政》; B、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C、秦汉时期:《三略》、《淮南子兵略训》、《战略》、《李靖兵法》、《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

D、宋元时期:《武经总要》、《历代兵制》、《守城录》、《百奇法》; E、明清时期:《纪效新书》、《练兵记实》、《武备志》、《筹海图编》、《兵经百篇》。

3、西方近代主要兵书:

A、15——16世纪:马基雅维利《论军事艺术》; B、19世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4、军事思想的体系与内容:

A、军事哲学,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观是指对战争问题的根本看法,战争方法论是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方法理论。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是军事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B、军事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有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C、总得来说,任何军事思想都是对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以一定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反映一定时代、阶级、阶层、国家、人物对战争性质、战争准备与实施等所持的基本观点。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6、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建军的主要论断:

A、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了出政权”的论断;

B、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批判和纠正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C、1927年九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指挥枪的原则;

D、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E、在反对敌人“进剿”和“围剿”的武装斗争中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总结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原则;

F、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地位,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得以在我军中形成。

7、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政治工作原则、三大民主和军队的任务:

政治工作原则:官民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军队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8、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A、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B、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D、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配合;

E、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灵活机动的战术。

9、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有那些?

A、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B、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继承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

C、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D、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10、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人才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把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指出,军队的现代化,人员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面前,我军要加速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争取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五支队伍”。

11、胡锦涛关于加快中国军事变革的论述:

A、要密切关注、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B、要审时度势、锐意进取,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加速推进、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C、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这些重要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规律的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安全形式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对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责任意识,对不断提高我国的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努力夺取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进而夺取政治主动和外交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1、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的基本要素,就是构成战略的基本成分,它是战略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具体体现。

A、战略目的,指战略行动要到达的预期结果,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总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它根据国家利益和战略形式的需要确定;

B、战略方针,它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带有指导全局的性质,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

C、战略力量,它是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军事力量为核心,是战略的物资基础和支柱。是战略的基本要素,既是确立战略的重要物资基础,又是实行战略的主要工具;

D、战略手段,也称战略措施,是在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采取的行动等,是任何一个战略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际战略环境的构成: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世界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主要构成:

A、时代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领域和斗争状况,是整个世界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标志,具有世界性、阶段性的特点;

B、世界战略格局,指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其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世界战略全局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又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

C、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一些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大国,其推行的战略对其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一定时期内各主要国家的战略及发展趋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部分;

D、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国际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在国际环境中最引人注目,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是最为关注的中心;

E、周边安全形式,周边安全形式指周边国家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3、国内战略环境的构成: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策划、指导军事斗争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和自然环境,它决定着战略基本性质与方向,是制定战略的依据。

A、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地形、气候及行政区划、交通、要地等状况。它不仅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而且还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B、国内政治环境,其范围比较广泛,其中的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以及国内政治安全形式两个方面对战略影响最大,它们是国内政治环境的本质核心,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保证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政治基础;

C、综合国力,它是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军事理论、作战方法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4、关于欧盟的认识:欧洲国家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国际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组织, 是多极世界格局中一极重要的力量。与众多的国际组织相比, 其合作程度最高、效用最大、发展最快。它的崛起与发展, 对现代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5、国际战略力量的构成要素:

A、政治力量,政治组织、号召、协调以及稳定的能力; B、经济力量,生产能力、配置能力、储备能力; C、军事力量

D、科技力量,创新的应用;

E、社会文化力量,社会传统文虎的发扬和继承,文化对外的辐射能力;

6、中国地理环境(海陆面积、海陆岸线、海陆邻国数量);

海陆面积: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 海陆岸线:海岸线:1.8万多公里;陆地边界:2.2万多公里; 海陆邻国:隔海相望:6个国家; 陆上邻国:14个国家。

7、国际战略环境中大国趋势发展:

A、美国,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实力,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充当世界领袖,长期保持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受美国自身内部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新兴的多极力量的制约以及近些年来恐怖主义问题的突显。使得美国认识到建立单极体制称霸世界的企图是难以成功的;

B、在欧盟诸国中,英、法、德三国军事力量的作用和影响较大。英国是传统军事强国,军队装备精良、技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海外作战能力;法国是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军事强国,武器装备水平和部队作战能力与英军相仿,致力于建立一支能够在欧洲以外的地区独立遂行作战的多用途军队;德国军事力量在东西德统一后大大加强,它的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较高,军事素质较好,具备较强的常规作战能力,能够在欧洲地区实施高强度作战行动;

C、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从总体上看仍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俄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目前,俄罗斯已改变亲西方政策,力求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其大国的影响力,加速推进独联体军事一体化,反对美欧染指独联体国家,并且把核武器作为恢复国家地位的支柱。从发展来看,俄罗斯仍有可能重新崛起,成为国际战略格局中有重大影响力的角色;

D、日本是战后西方国家中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它走完了由一个战败国变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全部里程。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80年代到90年代加强了对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大国地位,提出了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自主外交为手段,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

E、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位不断上升,为稳定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综合国力将日益强盛,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提高。

8、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

A、祖国统一大业面临严峻形式。近些年来,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势,一方面,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这对发展两岸关系是有利的;另一方面,阻碍两岸交流和破环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也在发展,祖国统一大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

B、我国还存在着海洋权益争端和边界争端。我国与一些邻国的海洋权益及边界划分的争议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些争议始终是可能威胁我国边 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C、美国对我国的安全环境有综合性的影响。美国与中国是隔海相望的国家,但在中国安全的许多问题上,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中国安全环境有着综合性的影响;

D、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活动频繁,我国境内外有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份子,在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操纵、唆使下,采取政治斗争和暴力相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9、中国与主要海上、陆上邻国争议状况:

A、中印边界争端至今悬而未决,中印两国存在大片的领土争端,争议面积共达12.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争议地区。虽然目前双方均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是由于印度在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上坚持强硬态度和不让步的立场,尤其注重在中印边界保持对中国的局部军事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印边界争端短期内难以全部解决;

B、关于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南海总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分布于南海的中心部位,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产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南海资源的勘探、发现。周边国家开始把南海的岛屿列入自己的版图,并加紧在南海海域进行资源开发,并且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介入,使得南海争端日趋突出。

C、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由于中日两国关于领海划分的标准不同,是得中日两国存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由于钓鱼岛不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以及海洋油气资源,而且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中日两国关于钓鱼钓的问题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10、中国处理邻国海上争端的立场、原则:

基本态度:海洋领土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利益,一寸也不能放弃; 基本方针: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1、台湾的战略地位及解决前景:

战略地位:美国政府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视台湾为美国亚太战略中一搜“不沉的航空母舰”,他们之所以坚持一个中国,其实质是长期维持两岸不站、不和、不统、不独的分离状况,充当两岸 关系最大的操盘手;

解决前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1、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

A、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将具有更强的实战能力、可靠性、抗干扰性和抗毁力;

B、综合电子战和各种计算机病毒武器将用于未来战争;

C、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新型号层出不穷,精确制导导弹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D、作战平台正在向信息化、隐形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E、防空和反导武器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F、新概念武器将于2020年左右开始用于实战。

2、中国航天事业近两年发展状况: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B、基本建成“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D、“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现“精确变轨,成功绕月”的预定目标,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全月球影像图,并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任务,“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并成功开展了环绕拉格朗日L2点等多项拓展性试验;

E、基本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已于近日正式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F、“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且与“天空一号”成功进行对接;

3、军用卫星的类别、发展趋势及侦查卫星的特点:

A、类别: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侦查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等;

B、发展趋势:a、从战略型向战术型转变; b、与C4I系统实现联网运行;

c、微小型卫星和超大型卫星综合发展。

C、侦查卫星的特点:发展最早、应用最广、侦查效率高、传递情报速度快,效果好,生存能力强和不受国界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

4、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精确制导武器分类:

A、发展趋势:制导技术向智能化转变、向高精度方向及复合制导方式发展; B、武器分类:精确制导导弹、精确制导导弹药。

5、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隐身技术除了在作战飞机上应用之外,还有导弹、火炮、舰艇、坦克等武器装备也应用了隐身技术。C4ISR的分别含义、又被称为: A、分别含义: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查(reconnaissance);又被称为:指挥控制技术。

6、航天技术的组成:

A、运载器技术,指用于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将航天器送到外层空间的技术装备;

B、航天器技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任务、开发或利用太空等航天任务的飞行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

C、航天器测控技术,指对航天器飞行状态进行跟踪测量并控制航天器的运动和工作状态的专用技术。

7、主要国家航天器技术发展历程:

A、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 B、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第一颗载人飞船,绕飞行地球一圈后返回地面;

C、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 D、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8、载人航天器的类别: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正在研制中的航空航天飞机。

9、基因武器的内涵、特点:

内涵:基因武器就是通过其特殊的性能,破环遗传密码,使基因丢失、突变等,破环人体的自然免疫屏障,改变人体的正常发育,产生躯体或精神的疾病,从而改变一个种族的繁衍与发展的特殊武器。

10、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的代表性武器:

动能武器:按 动能武器性能划分,主要包括动能拦截弹、电炮(电磁炮、电热炮)和群射火箭等;

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

11、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四个“革新”,一个“转变”

革新:A、革新军事技术,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B、革新体制编制,重新编组军队的结构; C、革新作战方法,发挥信息化装备的优势;

D、革新军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谋划作战和军队建设。

转变:通过上诉革新,推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变。

12、高技术的发展与国防建设:

高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变革,这对于国防建设既是挑战,更是历史的机遇。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竭尽全力,加速以武器装备和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以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体如下:

A、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

B、增强信息制胜的思维意识,提高信息作战能力; C、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型制胜观念; D、着力铸造“撒手锏”,为打赢创造物资条件;

E、树立新型人才观念,打造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1、信息化战争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磁等全维空间开展的以信息为基础,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工具和作战手段,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式。

特征:A、武器装备系统的高度信息化;

B、信息资源急剧升值,争夺战场“制信息权”成为战争的关键; C、战场从陆、海、空三维物理空间扩展到了多维空间; D、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节奏和作战速度大大提高,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呈现出迅疾短暂的特征;

E、非接触作战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行动样式。

2、信息化战争的主体和主要作战样式:

主体:信息化军队、信息技术人才乃至全民

作战样式:A、致信息权争夺战; B、战争结构破坏战; C、指挥中枢瘫痪战; D、心理系统瓦解战; D、战争潜力削弱战;

3、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A、传统战争的界限将被超越甚至被打破; B、作战效能将具有亚核战争的威力; C、天战将成为新的重要作战样式;

D、军队组织将高度小型化、一体化和职能化;

4、单兵数字化装备:

单兵数字化装备是指士兵在数字化战场上使用的单个士兵装备,也称信息士兵系统。信息化的士兵装备,从攻击、防护到观察、通信、定位。能实时侦查和传递信息。既是战场网络系统的一个终端,也是基本作战单元,具有人机一体化的远程传感能力和较强的生存能力,能够实时实地地为炮兵或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提供数字化的目标信息。

5、信息化战争对人才培养格式的要求:

A、重视高层次学历教育,逐步提高军官的文化水平; B、抓好关键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指挥军官; C、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拓展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的途径;

D、借鉴外军经验也是提高我军信息作战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6、当代大学生与信息化战争的关系(个人观点):

A、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根据《兵役法》的规定,中国公民有依法履行兵役的义务,因此,大学生应当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义务履行者或责任担当者; B、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基础和支撑的全新的战争形式,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与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素质,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应当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主角;

C、当前,我军正处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对士兵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毋庸置疑,我军士兵目前的整体文化水平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迫切需要大学生士兵群体投身其中。

第九章 军事地形学

1、等高线显示地貌特点:

A、在同一等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成环圈;

B、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与此相反;

C、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 度缓;

D、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的实地地貌相似。

2、地形图使用颜色的规定:

绿色:表示森林、果园等植被的普染;

蓝色:表示水系及其普染,水系注记,雪山等等高线及注记;

棕色:表示地貌和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公路普染;

黑色:表示居民地、独立地物、管线、道路境界、森林符号和注记等。

3、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A、数字式,如1:5万; B、文职式,如“一比五万”;

C、图解式,即图上长与实地长的比例关系用线段、图形表示。

4、地形图在军事上的应用: A、供各级指挥员掌握战场全局。地形图可以将某个战区,或某个重要战略、战役方向上的地形轮廓、地势起伏、江河、城镇、交通枢纽等情况,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供指挥员分析研究战场、地形、友邻情况,以及敌我双方态势,审时度势地制定作战方案,组织战斗行动。

B、作为标绘要图的底图。标绘要图是指挥员、参谋人员的一项重要业务技能,如首长决心图、敌我态势图、战斗经过图、行军路线图、宿营部署图、工事筑城图和各兵种战斗保障图等,常需以要图数据。地形图的突出特点是精确、详细,尤其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各军兵种都要从地形图上获得作战行动的必要地理资料和数的形式表达。地形图一般作为标绘要图的底图。

C、为兵要资料提供据。如地貌的起伏状态和坡度,道路的质量和里程,江河的流速和水深,居民地的大小和建筑质量,森林的种类和高度、直径等数据,都可以直接从地形图上获取。

D、进行图上作业。部队在用图中,除了战术标图外,还有大量的室内和野外图上作业。如航空兵计划航线,确立飞行高度;炮兵联测战斗队形和准备开始射击诸元;工程兵进行规划、设计和计算工程量等,都要在地形图上进行量取距离、方位,判断高程和计算面积等作业。

E、为合成军队作战提供统一的地形基础。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时,需要有统一的坐标系统、高程和地名,进行协调的指挥,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能为这种统一指挥,实施时间、地点和主攻方向做好战斗协同。

5、各类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A、平原:平原地区道路宽阔,纵横交错,交通方便,有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是大兵团作战的好地方;冬春季节,视界良好,射界开阔,但不便于隐蔽,配置在纵深内的直射火器不便于发扬火力,大部队行动容易暴露企图;夏秋季节,树木繁荣,有利于隐蔽伪装,但对观察射击不利;平原地区居民较多,农产丰富,对军队的宿营和物资补给有利;在平原区作战,在遭受原子袭击时,受害范围大;

B、丘陵地有利于军队机动集结、分散隐蔽,便于观察射击和指挥,便于坦克越野行动,有利于进攻和防御;如谷间有溪流和水稻田时,炮兵和坦克的机动就会受到一定限制;丘陵地由于地形起伏对原子袭击有较好的天然防护作用,但山谷和凹地容易滞留毒剂。

上一篇:正规企业对账函下一篇:工程管理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