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中学 刘志军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反思是指对学过的知识或经过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的反思理念, 强调学与思的统一, 注重学习之后的反思。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 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 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经常是在老师提醒或分析时, 才有反思意识。这就造成了思维活动与反思的严重脱节, 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 效率低、效果差。在化学学习中,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 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 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因此, 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 使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 使反思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

1. 在纠错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 有许多错题。教师在讲评时, 如果把正确的解题方法演示一遍, 许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解法进行反思, 这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错误罗列出来, 然后请学生一起来分析、反思错误之处, 不仅分析自己的错误, 还可以分析其他同学的。通过纠错, 可以引发学生反思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促使他们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2. 设计变式题型,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要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形式的训练, 特别是当一个问题解决时, 再将问题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一般化, 从而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 使得问题得到推广, 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行反思训练。所以设计一个由浅至深, 逐渐深入的问题情景, 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问题的本质, 从根本上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3. 利用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相互交流、互相质疑, 让对方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而营造一种反思氛围。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教师应站在如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角度上, 对实验的原理、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设计, 让学生进行动手、思考, 从现象中进行反思,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点, 教师还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的反思指导, 如“这个问题以前碰到过吗?”“此题在考查什么知识?”“还能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吗?”“题后三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长期坚持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 新课程理念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反思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反思的概念、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原则的分析阐述, 提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89-01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培养批判求新,引诱创新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注重求异思维,鼓励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一、相关概述

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标教育,适合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让学生自己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知识背景的关注,对学生学科情感和主观能动性的关注,对学生独立探索和团队协作交流的关注等等。让学生能够介入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也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和理念,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环境。为培养初中生化学方面的探索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化学教师的教学素材要从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情境和实际经验中提炼,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素材中设计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这些都为笔者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几点思考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注重研究初中化学的教学理论以及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化学教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对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时,搞不懂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不知从何学起、如何学好,容易产生畏惧、畏难心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再慢慢让他们去学习,笔者重视通过化学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笔者在给每位新生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带了一瓶酸溶液、石蕊试剂、一个小木棍、一瓶密封的二氧化碳,并营造一种神秘氛围,告诉学生我要给他们变魔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往酸溶液内倒入一滴石蕊试剂,酸溶液开始变成红色液体,学生感觉很新奇;再点燃木棍,并将燃烧中的木棍放进二氧化碳气体中,火瞬间被熄灭,大部分学生都会睁大眼睛表示自己惊讶。借此机会深入讲解:“化学是不是很神奇、很魔幻,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远离吗?”学生充满了兴趣,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化学实验具有引导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的魅力。笔者掌握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感受其中的乐趣。如,笔者争取化学课在实验室进行,传授理论知识后,立即用化学实验来印证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牢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二)多设化学疑问,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化学教师还需立足化学教材,课堂上有效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答案、真理的兴趣和欲望。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会成立专门的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化学现象,可以告知兴趣小组,成员们一起交流、探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生活与化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如,很多人家会生煤炉做饭,但是如果不开窗透气,为什么容易产生生命危险?再如,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的地窖,进去之前会用燃烧的火苗做实验,如果火苗熄灭,就不能进去?设置这些问题,学生由于兴趣与好奇心会主动去探索,这就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多展示我国优秀的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从古至今,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过很多显著的成就,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展示这些成就,提高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引导学生善于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合成结晶胰岛素的国家,这表示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遥遥领先;再如,1986年,我国发现的高温超导体,让我国有资本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又如,我国独立完成了对稀土的分离、生产、使用工作,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产和使用稀土的国家;另外,我国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解决了石油开采和加工中的众多问题等等。这些成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知识的决心,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地方都与化学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利用生活实际来讲授化学知识。如,生活中很多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严重影响水质,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不能提高。目前很多人日常都饮用纯净水,自来水又是如何被净化成纯净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讨论、做实验、探访纯净水厂等方式去探索纯净水的净化原理。再如,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也不是所有的铁都会生锈,那为什么有些会生锈,有些却很难生锈呢?为什么潮湿空气中的铁比干燥环境中的铁更容易生锈呢?还有涂了油料的铁为什么也不容易生锈呢?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生活中探索原因,寻找答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另外,学生通过自身学到的化学知识明白氧气和水是引起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并且知道了如何防止铁生锈;油料隔绝了氧气和水与铁直接接触,所以不会生锈。生活中这种涉及到化学知识的现象数不胜数,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当前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是作为一种潜能蕴藏着,而没有被发挥出来。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开发和培养。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造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发明创造的摇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因此,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物理教师可做如下努力:

1、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使他们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上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所以更喜欢做学生实验。物理老师应当重视并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除做好教材上学生必须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外,还要自行设计一些联系课堂讲授内容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就了激发学生渴求参与和探索的心理,使学习和思维产生动力。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就有了生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工农业生产实际、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激发起他们探索身旁科学奥妙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及时介绍与物理学联系的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取得的成就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电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今天看电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电脑也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我们正在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有所创造,为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有所贡献。

3、理论教学要分层次递进,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让学生知难而退。

物理知识有科学的系统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教学程序的设计,还要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就是考虑这堂课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平等善意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解答问题错误,老师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而要让他把怎样想的说出来,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

2、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激发出独创性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条件到实验室去上物理课,造成一种情境,使学生觉的自己与科学家一样在搞科学研究。

4、开辟第二课堂,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制作、发明,参观工农业生产中物理知识应用的具体事件等,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善于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发现的发明的前提,只有发现了事物或理论的不足或缺陷,力求革新,才可能导致新事物或者新理论的产生。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做好“探索性实验”以及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都是为了把一些概念、规律和现象交给学生自己研究,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后留一定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布置预学思考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将来作出不平凡的创造性成果奠定基础。

三、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一般可看成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过程,集中思维或称求同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它的思路大体上依照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现成解决方法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做练习、背概念等都是这类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常用的正是集中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或称求异思维采取的是无一定模式、可任意设想、自由解决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不循成法、不落俗套。只有首先广开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甚至可带点幻想、然后把各种信息加以综合或重新组合,集思广益,才可能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独特的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创造的目的。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此列建举三个方面:

1、概念教学中可以不同于传统做法,老师首先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提新的问题。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迫使学生思索、让学生各自提出见解,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概念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教材规定实验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1>、根据现有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2>根据现成的有限器材,要求学生设计能做多种实验;<3>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器材进行研究和测量;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须知,“言为心声”。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鸟儿只有凭借双翼才能飞翔蓝天。可能有的语文老师要说,我们也是向学生强调要投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呀。不错,我们一些语文老师也确是这样口头要求了,并且有的教师还规定了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摘抄本或札记簿什么的。可结果是,往往就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多少本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你只是仅仅要求他观察、积累——机械的观察积累,而没有要求他用心去咀嚼知识,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回味人生,没有要求他去感悟。,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几个前提

㈠、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一般的说,思想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立场观点、道德品质、修养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情趣水准。这是因为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想修养不同,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之区别,反映生活也就有正确与歪曲、恰当与疏漏、精警与肤浅之区别。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修养,他必然分不清真假美丑,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感悟不到人生的冷暖与炎凉,悲欢与离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修养,他才可能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缤纷的生活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有所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和习作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他们的美学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

㈡、引导他们贴近生活

因为离开生活实践的思想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空洞的说教也许能培养出夸夸其谈的诡辩家和空洞的政治家,但决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关心人生、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

力的活生生的人。此其一。其二,习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

践上看,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习作又是生活的需要。离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便没有作文;

不反映生活或对生活无益的瞎说和空想不能称之为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一

方面,必须要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

面面;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范

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㈢、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知识。这话确有道理。单从习作来看,作文

反映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你要观察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你就得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

象的知识。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对事有所感悟的。除此而外,你不仅要具

备一定的哲学、历史、逻辑等文化知识,作为现代人,你还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法制意识、民主精神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理解作家们所感悟到的东西及他们感悟的方法,也是语

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鲁迅关于路的感悟,都德关于祖国语言的感悟。要充分利用阅读

教学,使学生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作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丰富、成熟、深刻起来。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也是学会感悟的一

条捷径。

丰富学生知识的唯一办法是引导他们读书看报,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

充实的积累,一旦思想被一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观察、研

究、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他们的情感

许多人只知“情动而辞发”,殊不知,观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对

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没有情感就

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观察、感悟生活。

所以,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情感的激发不能

只靠空洞的言辞,而主要的还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

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秋景》,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看山上的层层的枫叶,果树上累累的苹果,田地里雪白的棉花,读农民伯伯那因收获而写在脸上的笑

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秋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自然

而然的感悟到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天意味着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一些感悟的方法

㈠、自由式的习作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习作

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来。这不会是个难题,他们

会觉得有话可说。如第五册有一篇课文《三只灰雀》,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灰雀该怎样

回答列宁的问话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跃跃欲试,我立刻说:“要

让每个人起来讲,可时间不够了。你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老师看看哪只灰雀说得好?”学

生们两眼放光,他们迫不及待地练写起来。

2、结合节日习作

每年都有很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时,学生们都会随着父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等。他

们很乐意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例如,在春节,学生们会写出

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及自己得以自由支配时的满足与自豪。

3、结合活动习作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我们搞的“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后,乘兴写出自

己的感悟和体验,那种具体和真切与以往虚、假、套的形式比起来,差别确实太大了。

㈡、突破性的习作方式

1、抄写积累

抄写积累不是习作的范畴,但如果能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让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外读物,感悟其中的好词好句,从而能很好的提高习作能力。

2、日记练习

日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习作方式。在日记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对自

己触动最大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尤其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值得交流。因为它

往往是独到的、深刻的。

3、画图习作

画图习作就是让学生把图画和习作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课和美术课进行结合的一个尝

试。学生们或根据实物或根据想象画完了一幅画后,再在画面旁边配上有关的文字说明。老

师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请小作者自己做些感悟介绍。

4、学写贺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们学写贺卡。

如元旦、春节、教师节等等,学生们都能写出体现节日特点,又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贺卡。

㈢、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现有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

趣,以求不断提高其习作的水平。因此,我在习作评价上使学生敢习作、乐习作、善习作,除了在学生习作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批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班报,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

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每天早晨,小作者亲自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班报内容。读后

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大作”好在哪里?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

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它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则习得,是“万物近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切事情,特别是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要细心

地回味之、深思之、口述之,及时地用手写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里可写的材料就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应引起我们注意与思考的事情, 关键是我们学生对这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熟视无睹, 视若无物。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思考的性格习惯,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看在眼里, 想在心上, 多问一下为什么, 从平常的现象中引申出一定的新意来。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心得,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这一项作业就很有必要, 而多数学生将这个作业流于形式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引不够, 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一位老师在上了《放风筝》一课以后, 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放风筝时, 便分设了做风筝、看风筝、放风筝等几个环节, 让学生依次体验观察, 并写成片段作文, 然后, 再让他们写成一篇大作文。由于观察时目的明确, 每个同学写放风筝的过程, 写得尤为精彩:

“我来到操场, 抖开风筝线。把风筝轻轻放在地上, 然后, 我迎着到来的和风, 拼命地跑了起来, 慢慢地, 我觉得背后有一个人在拉我, 原来风筝飞起来了。这时, 我紧紧握 (住) 线轴, 缓缓地放线。风筝逐渐升到了半空, 我这才停下脚步, 在原地站好, 把拽着线的右手举过头顶, 均匀地把手中的线向后一拉一松, 一拉一松。就这样, ‘小燕子’越飞越高, 越变越小了……” (引用时没加任何改动, 仅添加了一个漏掉的字, 加上一些着重号) 这段文字细腻, 准确地写出了放风筝的全过程。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 是很难写出来的。

由于教师的指导到位, 这些学生的日记这项作业便不再流于形式, 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有血有肉, 写起文章来也就文思如泉涌。另外, 课堂上的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使学生即使看到一些日常常见的情况, 也会在心里加以思考, 挖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情况, 培养细腻的情感。这些做法尤其适合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 这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二、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带学生走出校门, 走出教室, 走向广阔的天地, 面对鲜活的实境, 观察生活, 把看到的和见到的都记录下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帮助学生订阅各种书报杂志, 一面阅读一面摘抄。每个人准备笔记本记录各方面的知识, 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积累了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办手抄报, 学生的兴趣盎然;用幻灯片、录像教学等手段, 让学生观察即兴口头作文;运用各种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欲望。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非常逼真, 使读者都如身临其境;也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中, 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亲对儿女伟大、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催人泪下, 使人读后感同身受。作者的笔下, 为什么能在平凡中见伟大, 于一般中发现珍奇,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把景物写得美不胜收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观察生活, 有深刻的观察能力。

三、对学生要进行一些观察方法的指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不可少, 中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如对建筑物的观察, 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去观察、去写作;对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观察一定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而对一些动植物的观察就一定要注意由一般到个别的顺序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观察要领。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篇都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文章, 方法也不同, 记叙文中充满观察要领, 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掌握;说明文中的描写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另外, 在具体的教学中, 最好举一些实际的事例来说明观察对于一个人的重大意义, 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同时要注重平时多积累知识, 积累则要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在本子上以备后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做好示范;创设环境;加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28-02

在人类的各种交际中,一般人花在听、说、读、写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听占40%、说占35%、读占16%、写占9%。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没有吸收,表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的理解却存在着偏颇,他们以为口语交际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目的就是使学生敢说、会说、善说。他们大多忽视了口语交际中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能力培养——倾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各年级段的培养目标都很具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培养学生专心倾听,教师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做起,诚心诚意做一个听者。倾听是关怀的一种形式,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也是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倾听时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许多语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注意一些细节,用他们的行动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正确引导。

(一)做出听的姿势。

1.一定要与学生平视,不可居高临下。有的教师在学生表达时,眼睛望着天花板,或游离它处,或站在讲台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教师可以边听边点头,点头是接纳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2.身体要前倾。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尽量靠近学生,并且身体要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3.不要制造“屏障”。和学生交流时,教师两手抱着胳膊,用手捂着嘴巴,或翻看书,或在黑板上写字,或眼神四处游离,都可能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

(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最让学生扫兴的是“这些我们都知道。”“说些主要的。”“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些话表现了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尊重。

(三)将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学生。

送给学生最好的赞美,是让学生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

1.用表情变化传达。保持微笑,并常做出吃惊的样子。

2.语言表达。在听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等话语表示你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交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在融洽和谐、持久稳定、较有兴趣的状态下进行交流。要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愿意把他们心里的感受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互动的好处,首先是给学生创造了表达的机会,有了表达的机会学生才会主动地听。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主动者,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注意,当一个学生发言时,要确保其他学生专心地听。一个学生发言没有结束,决不让其他学生举手补充。否则,学生会将精力放在补充发言上,不注意听发言学生说什么。

三、加强听力训练,培养倾听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进行日常人际交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初步具备文明和谐与人交流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如:看着说话的人——安静地坐着——想想看他(她)说了什么——说“对”“是”“嗯”等——问和话题相关的问题。这些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制成图片,挂在墙上。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使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变得生动起来。

中、低年级听力训练中,要坚持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的原则,像我们常用的猜谜语、听儿歌、听故事、改换词语、听读比较、成语接龙、游戏等等都是训练听力的好方法。如:青蛙跳水,第一个学生说“一只青蛙跳下水,咚”,第二个学生说“两只青蛙跳下水,咚咚”,第三个学生说“三只青蛙跳下水,咚咚咚”……以此类推。

高年级的听力训练中,可以开展一些听记结合的训练。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由教师或学生讲读、其余听记。如:将长句子缩成短句子、片断篇章概括主要内容等。这些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学生的速记能力、课堂笔记的能力均会有显著的提高,而且极大地训练了学生听的注意力,学生会从中逐渐摸索到听记的技巧。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给学生读书,这也不失为一种倾听的好方法。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如,找出好或不好的倾听者(从不同场合);创作以倾听为主题的卡通画展览等。

在语文能力考查中,还应该加入听力内容,让听力成为必考内容,以此来唤醒教师的重视程度。

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1、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2)、要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也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利用创新教育营造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学习肺活量的时候,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量人的肺活量?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先深吸一口气,再对着气球吹气,最后测量出气球的体积的方法来测量肺活量。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完成生物学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光合作用,让学生熟知光合作用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什么环境中?光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等等。

(2)、在积极引导中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针对小区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等。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如“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呼吸运动原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3、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1)、教师引导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引导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引导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学生分阶段实验:在引导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时候,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老师再补充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生物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复习对学生学习起着总结、深化、提升的关键作用,复习课有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化学复习课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如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化学复习课;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一个阶段教学之后,各种考试之前都必须进行复习,比如,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中考复习等。复习对学生学习起着总结、深化、提升的关键作用。化学复习课应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针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重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系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复习内容的基本结构,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二次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达到更高的层次。

一、复习课应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化的能力

在对知识的温故时,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图像模型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成本单元或本部分知识的结构图。有研究表明,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就越可能是连贯的,就有不断深入的可能,片断的思维难以使思维更加地深入。在复习时,让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从点串成线,自线连成网,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全面,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绪言开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并在每单元的学习中不断地扩展,使网络更完整。在绪言课中,我们就了解到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在之后学习的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其实都围绕着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这些知识再开展研究,所有我们的思维导图就可以此为原点,不断地拓展延伸。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手绘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也可以提供一些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中制作。如XMind、MindVector等,这样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复习课应提高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复习课应体现前后知识的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知识的不断重现,来帮助学生巩固。重现的次数越多、越频繁,学生的认知便越清晰。例如:在学习过燃烧条件后,再来复习铁丝燃烧实验,分析铁丝为什么没有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时,可以从燃烧条件的角度来分析:①从需要可燃物角度来看,铁丝需打磨;除去表面不燃烧的物质。②从与氧气接触角度来看,氧气应充满集气瓶;待火柴快燃尽时再送入瓶中以防氧气被火柴消耗。③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看,铁丝应绕成螺旋状以增大受热面积;需要用火柴来引燃。这样便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并将原先较为零散的知识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再如: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在复习时可以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演变出以下的`一些图形:根据这些变化的图形,我们可以让学生来一一分析其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再让学生归纳这些方法,学生便可以自然地发现这些装置虽然不同,可检查气密性方法的原理却是相似的,都是利用了压强的变化。通过将同一类问题集中复习,可以提高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实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应提高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数学建模思想的引领下,复习课的例题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在复习“气体的检验和除杂”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的问题。1.煤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可制取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的存在。2.乙同学上网查找,发现水煤气中还混有少量H2O,请设计实验证明混合气体是由CO、H2和H2O组成的。3.丙同学查找的资料中显示,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同时还混有少量CO2和H2O。请设计实验证明这四种气体的存在。4.丁同学认为煤炭中含有硫,因此水煤气的组成中除了含有以上四种气体外,还含有SO2,请设计实验证明。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不仅讨论了单个气体的检验,也讨论了混合气体以及存在相互干扰的气体的检验与除杂,获得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再如:在复习“物质的元素组成”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组。1.某物质W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信息,判断W的组成是?2.将3g某物质W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物质的组成是?3.将4.6g某物质W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经计算,该物质的组成是?已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4.将乙醇和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2.3g乙醇和4g氧气反应生成2.2g二氧化碳、2.7g水以及某未知产物X。求未知产物的元素组成。问题的设置从定性到定量、从充分燃烧到不充分燃烧,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对知识的触类旁通能力。总之,复习课我们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思维导图、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努力创设“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复习课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达到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目的,才能使我们的复习课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晶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纷.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与质量分析的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4]杨剑春.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1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2

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呢?

一、要认识到国际交往的重要性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今天, 开阔学生的视野, 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了解世界大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即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两种交往方式是树立其正确的国际意识的前提。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历史上虽然战争不断, 甚至有两次世界大战, 但是和平交往始终是人类交往的主流。在古代,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马可·波罗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杰出代表。近代社会, 随着国际组织的建立, 国际对话的加强, 人们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民间交流更是日益密切。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一种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全局意识, 为其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奠定基础。

二、用学习的眼光看世界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民族,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风土人情。如果我们以一种狭隘的眼光来看待, 可能会对他们不习惯、不接受甚至不尊重, 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去接受所有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们, 以谦逊的心态去学习它们。

比如日本这个国家, 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侵略过我们, 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 日本至今仍有一些人不但不能深刻反省战争罪行, 反而变本加厉, 不时在言语上刺激曾经被其侵略过的亚洲一些国家, 并企图修改宪法, 使其对外用兵合法化。是的, 作为历史老师,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要铭记历史的教训,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造成那段伤害的并不是日本人民, 更不能算到他们的子孙头上而世代为仇。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 日本民族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 历史上日本有两次重大的转折, 一次是7世纪时的大化改新, 一次是19世纪的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 都是日本善于学习的典范, 无论是当时中国的隋唐, 还是后来的欧美, 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日本民族能够善于向别人学习, 才得以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却总是妄自尊大, 不屑于向别人学习, 导致当时的我国逐渐落后。二战后的日本, 由于遭到战争破坏, 几乎成一片废墟, 但日本竟然创造了在短短时间迅速崛起,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神话。这里面固然与美国的帮助和扶植分不开, 但主要还是日本能够利用美国对自己的占领, 减小军费开支, 着力发展经济, 加上政府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 重视科技和教育, 重视培养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之下, 日本及时总结教训, 实行“转型”, 以科技立国, 从而为日本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 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一个世界边缘国家发展为世界强国, 其中有很多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记仇, 排斥, 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那么我们只会使自己更加狭隘和落后。

三、要保持民族优良传统

当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时, 往往会使学生迷失自我, 学生会觉得, 欧美国家如何的强大和先进, 而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 从而贬低自己, 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甚至连自己民族传统的、优秀的文化都加以摒弃, 就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在学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时, 要深刻地认识到, 他们之所以先进的原因和我们之所以暂时落后的原因, 并非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而是无论什么制度, 都要学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达到最佳状态, 才有利于本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 不再恐惧、不再束手无策, 而是积极想办法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 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从危机中走出来, 走向又一次繁荣, 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 更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 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上一篇:贝多芬读书心得800字优秀下一篇:风铃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