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
立春习俗
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DD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按传统的做法, 由县政府 (县衙) 聘请纸扎能手好匠, 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 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 用春木做腿, 再糊上纸, 涂上颜料,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 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 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 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即设立香案, 顶礼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 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 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 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 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 (县长) 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 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 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
为了迎春, 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 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 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 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 有时在当日辰时, 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 抬上春官游行显威, 前拥后挤, 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 或各样奇装异服, 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 边进行边做戏, 打诨斗趣, 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 然后到县政府 (县衙) 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 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 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 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 (检阅场地) 后, 绕场游两圈, 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 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 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 设有报春台, 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 手执红黄各色彩旗, 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 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 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 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 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 而遂大蜡, 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 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 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 四邻并结综会社, 牲醪, 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 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 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 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意为大地繁衍万物, 祷告祭祀, 以祈求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 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 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 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 字称“宜春字”, 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 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 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 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 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 表示祝愿“春吉 (鸡) ”立春日,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 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 认为这样做, 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 后者称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 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 这种风俗起自唐代, 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 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 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 修建燕子窝, 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 搭上一小页垫板, 上写“春燕来朝”四字, 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 春天飞到北方, 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 不吃你家糜子, 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 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 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 特别是小孩, 父母早就给他 (她) 们准备好了, 他们戴在胸前,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兴高采烈, 雀跃有余。
吊春穗
关键词:南阳卧龙岗 张景碑 鞭打春牛 立春习俗
位于卧龙岗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是一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游览观光相互融合的大型地方综合博物馆。祠内碑石林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保存着汉代以来的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200余幅,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在全国武侯祠中当居首位。其中卧龙岗武侯祠汉碑亭所存三通汉碑之一的张景碑,不仅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之作,而且碑文侧面记载了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仪式的详细情况,对研究汉代习俗鞭打春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一、《张景碑》简介
张景碑,又称汉张景造土牛碑,1958年在南阳故城南城门(解放路)东侧出土,碑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大意记载了南阳郡太守丞在“告宛”人公文中,同意张景“愿以家钱”包作举行立春仪式时所需土牛、瓦屋、栏楯等设施及梨、耒、廾(草)、席(竹席)等一切用具,并为此请求免除他家世代劳役,对此郡府表示同意等内容。碑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急政暴赋,赋敛不时”的严重情况。
张景碑保存较好,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满行23字, 残存12行,计229字,可识者225字,字体为汉代隶书,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碑字笔势结构严谨,体势开张,波磔分明,横扁平整;风格端庄自然,笔势疏放,秀丽典雅,简淡冲和,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之作。张景碑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书法艺术成就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其中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它碑所罕见。此碑拓片曾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收到国外书法爱好者的赞赏和重视。
二、鞭打春牛历史沿革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立春又称“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第6个“九”开始,农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说,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之说。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周礼·月令》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出作也。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春天。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古代,在立春日,天子要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汉代以后,民间祭春牛习俗盛行,又经不断丰富和演绎,发展为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一个身材高大的后生扮成“芒神”(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手执杨柳枝赶着土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礼,叫做“打春”或“鞭春”。
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唐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而且直接影响并传入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之中。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贡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土牛)于衙门前,以示各级政府重视农耕。到了立春之日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此为“打春”。市民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祈求丰收的吉祥物。
“鞭打春牛”是流行在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老百姓在立春之日要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都是对农耕社会传统习俗的一种演绎。如今这一习俗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打保平安,二打有财富,三打享幸福。
三、诸葛亮鞭打春牛
2009年为农历“土牛”年,为活跃群众春节文化生活,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再现中国古老民风民俗,南阳市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专业技术力量和陈列优势,在2月4日立春当天(农历正月初十),隆重举行了“诸葛亮鞭打春牛”活动,和景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为广大市民奉献一场古老有趣的民俗文化盛宴。
活动当天,“诸葛亮鞭春“活动迎春礼队由手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古代官员、面涂脂粉做忸怩丑状的春婆等扮演者庞大队伍组成,旗、锣、牌开路,从卧龙岗下十字路口出发,十二人手持五颜六色的春幡、彩旗前行,四人抬纸扎形同真牛的春牛尾随其后,紧接着是四人抬着盛有五谷等贡品的贡桌,群众、社团表演紧随其后。在卧龙岗武侯祠大门外稍作停留后,行至活动地点石马场处,放置春牛,集体作揖行礼。然后,由“诸葛亮”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地里,在“官员”和群众观看下,左手扶犁,右手执鞭,做犁地开耕动作4次,每犁一圈即念一句祷词,其词为: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谷丰登。象征性地犁几下田,效仿古代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当地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接着放下木犁,走至事先放好的春牛旁,手执彩鞭击打春牛数鞭,并口中诵词:“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将土牛抽得泥草飞溅,使肚内的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将五谷丰登。此时,围观者蜂拥而至,将春牛打碎,争拿“牛肚”内的五谷。鞭打春所执的竹鞭,俗规为二尺四寸,这象征着二十四节气,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祈求从春种到秋收,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心情与良好愿望,还表现出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活动当天,万余南阳市民见证参与了“诸葛亮鞭打春牛”民俗活动,收到了轰动的社会效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与春耕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南阳市博物馆馆藏汉隶珍品张景碑,为研究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参考文献。并通过举办“诸葛亮鞭打春牛”立春仪式,向参观者形象地展示我国古老的风俗礼仪,了解古代“重农”观念,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应发奋图强,努力工作,莫误大好时光。
联系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 李远 邮编:473000
立春,寓意着春季的开始,在民间立春有“咬春”的说法,北方要吃春饼,南方流行吃春卷。春卷,最初就包裹成春茧的样式,后因苏东坡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诗句,所以就叫其春卷。
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现在有关春卷的谚语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所以市民不妨在“立春”这一天多吃些春卷。
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卷菜的饼一定要是新鲜做得的烫面薄饼,讲究圆、薄、滑。擀好的饼一定要再上面轻轻抹一层油,为的是不让饼和饼之间粘连,同时吃起来口感也较为爽滑,配着卷在里面咯吱咯吱作响的蔬菜,一软一硬,口味一流。说完了饼,我们再来看看春卷里的菜。
立春吃春卷的包含了迎接新春的意思,这迎接新春就是通过卷在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春季新鲜蔬菜来表现的。将新鲜摘好洗净的豆芽、菠菜、韭菜等炒熟,再加入还热乎的炒鸡蛋和酱肉通通码放在薄如纸的饼上,用筷子一卷,直接放入嘴里用力一咬!
在这一天大家吃春卷,最主要是图个喜庆,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因为立春一般在农历正月前后,和春节相隔很近。现在,春卷不仅是立春节气的必备食品,也成了春节期间待客的时令佳品。
2、生菜
立春日吃生菜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一种风习。晋唐人的许多笔记都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芦菔即萝卜,春饼就是薄饼,生菜是春天初生的野菜。现在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红萝卜、南方生吃生菜。据说“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生菜算是中西方人通吃的一种蔬菜了,它一年四季都可以成熟,但是春天吃是最好的,既应季蔬菜,口感上也是最嫩的。生菜属于莴苣类的蔬菜,含有莴苣素,莴苣素具有镇定、降火的功效。
生菜的含水量很高,营养非常丰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低脂、高维生素。生菜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E等,此外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多吃生菜,对于人的消化系统大有裨益。
生菜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对于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生菜能够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另外,生菜对于胆汁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为血液消毒。最近有研究表明,生菜(结球)中含有的一种物质可以有效抑制一些脏器的癌变,包括胃、肝、大肠等重要脏器。
生菜应该怎样吃?生菜生吃蘸酱和清炒是最常见的吃法。其实比起生吃来,用少许油炒过的生菜,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大寒过后第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东北,太阳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本日春气开始降临,是四时开端,所以称作立春。立春前七日,各级官员整理积案,视情节轻重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
前一日,众人黎明在东郊迎春,车马、旗帜、服饰都用青色。
举行骑马、墩鞠等比赛。
立春当天,五更之后,天亮以前,儿童开始起床,相互呼叫:“卖春困!”
黎明,地方官员率领当地农夫祭祀神农,祀毕,亲自下田耕种。
农户橄打长秧鼓。检查农具。
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为汤,用来沐浴。
养蜂人整理养蜂用具,准备割蜜、分封。
吃春饼生莱,就着小葱吃酒,吃红萝卜‘烧樟叶,烧煮茶叶。
儿童塑土牛,贴“宜春”二宇于门,踢毽子。拔河。
本日适宜行嫁娶以及冠礼。
开始赏梅。梅花、宝珠茶、山茶、铁杆海案、瑞香、报春、木瓜等上市。
矜恤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辉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迎春
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
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箫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走马
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亲耕措田的礼仪。精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典籍中记载,天子有精田千亩,诸侯百亩。《礼记·月令》关于孟春载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来耙,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参,即所乘之马。这句话是说,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护君王,农具放在马匹与驾车者之间。汉文帝、景帝时,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联躬耕以给宗庙粟盛”,又说“联亲耕为天下先”。
从那时起,皇帝于立春皆亲自在精田耕种,祭祀先农,又建造精田仓,把收上来的谷物全都用来祭祀,作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历代遵循这种规矩,只在时间上小有差异,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汉章帝、唐太宗、晋武帝时都用正月,汉明帝、齐武帝则用二月。
到了清朝,从雍正五年开始,京师以及各府、州、县都要在当地东郊选择洁净丰腆的田地,修建先农坛。坛内开辟有措田四亩九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副,挑选勤劳谨慎的农夫两名,免除他们的差役,酌情给予口粮,让他们在农坛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为粟盛。每年二月,挑选一个属吉的亥日,在黎明时分。由官员率领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农夫代表,在先农坛恭敬致祭,祭祀完毕,官员脱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行九推礼,农具为赤色,牛为黑色,种箱为青色。在县上,由知县扶犁,典史播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牵牛,奏庆贺丰年的礼乐,九推九返,最后由农夫将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种子,应悉数按照当地的土地性质,精心挑选。仪式非常隆重。
理农具
立春过后,即将开始耕种。农家须把农具归类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齐,不能使用的重新购买。宋朝陆游有诗道:“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农家在试验农具的时候,敲鼓庆贺,叫作长秧鼓,意在希望秧长禾秀,收成丰盛。
浴兰汤
白芷性质辛温,能够解肌发表,散除风燥湿,使全身血行增速,润泽肤色,可以用来敷脸。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疗心腹疼痛,解蛊虫,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马兜铃的根,性质辛、苦、冷,能够散除风湿,解毒清热,消肿,还能够治疗皮肤病、恶蛇咬伤,医家常用作解毒药。相传,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药物煎汤沐浴,全年都会少生疾病。
养蜂
立春之后。天气日渐回暖,植物萌芽开花,此时,原本潜伏在巢内过冬的蜂群,也会逐渐开始活动。所以,近日应检查巢房,加以整理,并准备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继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烟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笼、给饵器等,以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至于刚开始养蜂的人,由于经验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开始入手,由于天气温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会轻易导致失败,尤为便利。
嚼春
立春吃春饼生菜等,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唐朝时,立春这一天有制作春盘的习俗。《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岑参有诗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宋朝苏轼有:“青蓄黄菲试春盘。”金朝元好问亦有:“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动春情。”这些诗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时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盘颁赐臣下,制作极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燕都游览志》则有:“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据《乾淳岁时记》记载,由后苑所制的春盘,每盘价值数万钱。冯应京《月令广义》中写着:“春饼者,薄剂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称为春卷,大多在油锅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面粉烙成薄饼,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饼。《随园食谱》有:“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又有:“秦人制小锡雄,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雄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日西饼。”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虾仁、鸡肉、蟹粉、冬笋、肉丝等作为馅料,制成春饼,用来款待客人,尤为风行。
食葱
生葱能使皮肤生机畅顺,柔滑细腻,促进血液循环,镇定神经过敏,还能使人生热发汗,抵杭恶寒,预防感冒。与酒配合食用,可以畅通五脏。
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萝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种。萝卜根部肥大,味甘质脆,颜色发红的还可以顺气醒睡,化痰清热,健身美容。萝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红萝卜,尤其以鲜嫩者为佳。我国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萝卜,据说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诗注)说北京的风俗皆在立春吃萝卜,叫作咬春。此时,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萝卜,并叫卖着“赛过脆梨!”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咬春词》中写着:“萝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万钱人,食万钱,态游戏,笙歌岁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边去,九十韶光睡梦中。春人谁识春滋味。”
接春
樟叶就是樟树的叶子,性质辛温,香气辛烈。烧樟叶可以辟邪,除湿气,杀虫。本日,浙江东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烧樟树叶,使其僻啪作响,传说可以祛阴邪,俗称接春,也称烽春。
煨春
茶叶,性质温苦,微寒。饮茶能够清热,降火,消食,醒睡,还能治疾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湿,令人少睡有力,治疗疲劳性神经衰弱。把茶煎成浓汁饮用,可帮助吐出风热痰涎。茶汁具有强大的杀菌功用,常饮可以预防传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达阳气,振作精神,俗称煨春。
拔河
拔河,即拖钩,一名牵钩。原本是荆楚地区的风俗。唐朝封泊我封氏闻见录》:“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古用蔑缆,今民则用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嚣,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晋唐时盛行。唐代兵士、宫女以及宰相、将军等,多以此为戏。《唐书·卷五·兵志》:“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增彩,食果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书,卷四·则天本纪》有:“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景龙四年“及后妃宫主,观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时,拔河规模更大,挽绳的多至千余人,呼声震天,观者惊骇。当时考为进士的河东薛胜写有《拔河赋》,用以记录当时的壮观景象,人人竞相传阅。
春乱
古时之人举行婚礼。多在春季,《诗经》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万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时的,今日可以举办婚礼,取意春到人间,万物滋育。广州一带俗称为春乱。
行冠礼
冠礼是礼仪的开始,不可不恭敬谨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资格。可以结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间风俗,男子到了十五岁,在岁首、清明、冬至,都可以举行冠礼,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长。为了方便的缘故,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并且即将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礼吉期同时举行冠礼。故亦可在立春日举行冠礼,取意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也寄托了对青年男子勇猛进取的美好祝愿。
梅花信
本月俗称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最早。春梅的开放时间,因气候和土地关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开始盛开。近代广东惠州的罗浮山,广东南雄的大庚岭,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广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称。此外,南京的陵园,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开,红英绿等,相间万重。堪称香国。
1.描写春节除夕的诗句
2.春节的由来简介
3.大寒节气是什么意思
4.欢乐的春节作文400字
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黄土造牛并鞭打之,寓意鞭策耕牛、辛勤耕耘。
古时皇宫内打完春牛之后,把黄牛搬至臣子府前,让臣子打春,而在府门前路过的行人也可以打春牛。由于这种风俗,所以立春在民间又称为“打春”。
02 喝春酒
喝春酒在我国古代就有,现在在部分地区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习俗。
有的企业,在新年开工的时候,也会有老板宴请员工喝春酒,一起热闹热闹的传统。
03 吃春饼
古代每逢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的饮食习俗。
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因之“劝农”是地方官以至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工作,故有此庆典。
此种风俗起源甚早,当初似无鞭之习俗,但以土塑牛的形式已经有了。《礼记·月令》:“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由记载大致可知,除土牛之外,还要塑驭牛的农夫,驭牛农夫的位置与立春节令时间有很大关系,如立春在十二月十五左右,驭牛农人位置偏前,意思是说今年农事宜早;立春如在十二月底或正月初,农人位置则在中间,是说今年农事不缓不急;立春在正月十五左右,农人位置则在后面,意为今年农事较缓。由此可知,秦汉以前已有此俗。
汉代,这个仪式在十二月举行,地址亦在城外。《后汉书· 礼仪志》:“季冬,立七牛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寒。”据《月令章句》解释:“是月之昏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故出其物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升阳也。”后来比较明确的位置是东郊,时间亦在立春前一日。《临潼县志》:“立春前一日,职官迎春于东郊。”《嘉泰会稽志》,“立春先一日,郡邑官僚,毕出迎春东郊。”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但据《东京梦华录》载,京都迎春似不出郊,而在皇宫之内,春牛亦由京城所在府县进奉,“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金盈之《醉翁谈录(三)》亦有类似记载:“立春,开封府土牛进入禁中。”
为了配合这一庆典,街市上有卖小春牛的,还请来戏班子扮演农家乐,跳秧歌,百姓们扶老携幼来看热闹,场面非常壮观。据《皇城岁时杂记》载:等到鞭打春牛一毕,百姓们一拥而上,挤得象一堵墙,争抢春牛身身上之土。“相攘夺,以董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抢得牛身上“肉”者,其家当年养蚕会丰收。
这土也可以治病;而抢到春牛角上的土,其家庄稼则会丰收。而预先放在牛肚子中的五谷粒拣回去以后放在仓库里,则预示今年五谷丰登。在立春、迎春的同时,民间亦有吃生萝卜、春饼等习俗,谓之“咬春”。乾隆《上书房消寒诗录》载有叶观国《咬春涛》:“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刂,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均玉匀。”
此俗现基本不复存在,但一些少数民族尚有余绪:广西龙胜侗乡在立春那天,姑娘、小伙子们都要出去舞春牛,由人操纵着制作的春牛,做出各种牛的动作,旁边有扮演耕作的人。
表演后,由一穿衫者扮卖春历的人。他唱道:“春牛来得早,阳春赛过草,要想地生宝,耕牛保护好。”舞春牛的青年男女即接唱:“多少代啰多少年,我和耕牛命相连,哪颗白米不粘我们的汗咧,哪滴浓酒不粘我们的趼?”舞罢春牛要给各家送春牛,祝福今年收成好。各家这一天都要把在外吃草的“浪牛”赶回来,用刚割的青草和米汤优待牛
立春的风俗有哪些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
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田礼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5、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6、鞭春牛
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8、咬春
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立春的含义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是开始的意思,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就从此开始了,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叫立春节,如果立春正好赶上正月初一,那就是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会好。
公历(阳历):202月3日23时34分01秒【年犯太岁的生肖】
农历(阴历):丁酉年正月初七,星期五
干支为:丙申年 辛丑月 辛酉日
立春准确时间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