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员介绍信(精选6篇)
(一) 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 是我国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 使得现在劳动人口众多, 就业岗位不足以满足失业人口, 劳动人口比重越来越高, 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二) 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失业人员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
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失业人员小钱不愿挣, 大钱挣不来, 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失业人员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 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4、当前各种目的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 失业人员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 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障碍。
(三) 教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 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岗位竞争的需要而失业的;而受其自身工作能力、技能、年龄及身体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影响, 他们不能尽快找到工作。
(四) 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
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制约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即使找到工作, 或从事个体经营, 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 失业人员仍会感觉到不保险, 缺乏安全感。
二、针对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所做的调控对策
(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种产业都存在着规模经济,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必将导致一些人失业, 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将是我们改善就业环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力大国, 服务行业并不十分发达, 大力发展服务行业, 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服务机制, 还可以增加很多就业岗位。服务型企业增加结业岗位, 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就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二) 转变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
解决失业、就业, 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重在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生活与发展权。政府在解决再就业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岗”的问题, 还要考虑“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 破除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就业观念, 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要树立自主就业观念, 失业后要及时调整心态, 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 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要树立灵活的择业观念, 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 认识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本领, 多一门技能, 就多一种选择, 多一条出路。
(三) 政府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 提高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拓宽就业渠道
1、摸清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培训意向。
2、通过对失业人员抽样调查和根据劳动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信息, 了解生源结构, 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为提高失业人员乃至社会公民的整体就业能力, 做实实在在的努力, 按市场需求调整方向。
3、对市场需求进行统计分类, 并做出预测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要求, 设置符合市场需求, 便于失业人员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技能的培训专业。
4、建立就业基地。由培训就业机构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条件不高的企业, 建立就业援助基地, 组织劳务输出。
5、积极推行职业介绍代理人制度。
(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1、失业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失业者的承受力较小。
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必须尽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 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全覆盖, 为失业人员到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对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 及时统计辖区内的失业率, 并定期公布, 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建立起职工失业状况监测统计的指标体系, 定期分析研究所辖地区的社会失业率。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失业者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建立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及社会保障能力, 科学地研究确定失业控制线和警戒线, 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当失业状况超过失业控制线, 接近或达到失业警戒线时, 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社会动荡。同时, 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也可以帮助政府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3、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
(1) 以就业基金的一部分重点帮助面临再就业的失业人口, 把就业基金用于对吸收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予以特殊优惠照顾以及安排失业人员就业服务等项目的费用支出。对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及中小企业在贷款和优惠利率上给予恰当的安排; (2) 建立合理使用就业基金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
4、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地区经济政策的重点, 应从经济稳定转向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社会总需求, 为社会自愿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创造更多的新增就业机会。
三、结论
关键词:失业人员 职业指导 指导方法
一、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是我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今后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广州市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96年起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据统计,至2006年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万多人,再就业率为76.8%。由于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心理上的极大压力,他们无法接受下岗失业的事实,自尊心受到打击,丧失了自信心和竞争力,无法从下岗后的焦虑不安、烦闷沮丧中解脱出来。长期的忧虑和不满逐渐形成对社会的敌意,轻者引起不满和心理障碍,重者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更甚者会引发反社会行为。
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一个帮助的过程,包括调查、咨询、训练、推荐和跟踪等环节。通过职业指导使失业人员认清形势,理顺情绪,转变观念,消除顾虑,摆正位置,准确定位,发掘潜能,走向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顺利地跨过从下岗、失业到再就业的关口,走过利益调整、观念碰撞的心路历程,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达到劳动与职业的一致性,实现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所以,职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对国家,职业指导可以起到促进劳动力供需合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对求职者可以起到恢复自信心、提升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对劳动部门,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运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二、失业人员的就业基本特征
失业人员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或适应性技能较差。据统计,“4050”(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人员中,高中(含职中)以下学历人员约占79%。再加上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稳定就业,面对失业他们更加无所适从。在人格上,他们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绪急躁,抱怨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沟通障碍;在职业能力方面,他们一般能力较低,拥有的职业技能单一,大部分已经不适应现在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要求,更缺乏社會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求职技能方面,他们很多都没有求职经历,不懂得如何求职,缺乏求职面试的基本知识和训练;在资源方面,个人拥有或者可以自我挖掘的资源都很少,往往感到身单力孤,力不从心。除此之外,失业人员还存在家庭经济状况和生理条件等等就业问题。
三、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指导的方法
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无矛盾。但对求职者而言,失业是经济收入的损失,对社会而言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具体到每个人又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观念、心理上的差异问题。对有着共性特征的群体可采取群体指导方法,使他们在一个氛围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职业指导的最大效能。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不同心理定式、不同需求、不同特长的人员可进行个案指导,并尽量帮助其就业。笔者从事职业指导好几年,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了对失业人员的指导方法。
1.对年轻失业群体的指导方法
失业群体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有的年龄相差近30多岁,而且目前青年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一般情况下,将35岁作为分界线。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的择业能力相对较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的竞争力,具有较大的职业发展潜力,但是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对于这个群体可采取群体指导方法,指导重点放在依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选择职业,提供充足的职业供求信息和传授求职技巧,促进其尽快就业。广卫街的失业人员谢桃,女,22岁,找工无数,每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当她得知劳动局每星期在街道举行一次免费的职业指导课,而且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政策、求职技巧、培训信息等后,去街道听课,听完课后,她受益匪浅。后来,她回想自己的经历,最终发现自己是输在面试环节上,于是职业指导老师给了她一些求职技巧方面的建议,她最终成功就业。为了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个目标,她还参加了会计班。
2.对不同文化、技能素质失业人员的指导方法
在失业人员当中,有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劳动技能,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新兴行业的产生,他们的知识已经老化,技能单一,不能满足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在职业指导时可采取小群体自励的指导方法,组织他们交流求职经验、市场就业信息,认识到多掌握一种技能就多一次就业机会,让他们知道职业是“因需要而产生,因不需要而淘汰”的真正含义。通过调整就业观念、职业意向,促进他们更新知识,向多技能方向转化,协助他们制订培训计划,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对失业人员中的弱势群体的指导方法
在失业求职者的行列里还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单一(甚至无技能),大都是大龄失业人员,特别“4050”失业人员(占我区失业人员总数的1/3以上)、特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等。对于这样的群体可采用“一对一”门诊式职业指导方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性的指导。对于这类人员在职业指导中应该充分体现平等、尊重的原则,热情诚恳,肯定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逐步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指导时最好从求职的实际出发,以转变就业观念为主,讲明技术素质是实现就业的主要条件,尽快适应新的就业环境。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促进自我调整,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合适的再就业岗位,并合理地使用相关政策,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培训建议,建立求职档案库,巩固指导成果。
特困失业人员梁辉失业多年,失业期间只能接到一些简单的手工活,难于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劳动局的“一对一”职业指导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与其取得联系,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建议参加区劳动局举办的出租车从业资格证培训班。于是他马上报名,2006年11月考取了该证后,经推荐于2006年12月入职广州交通集团出租车公司。他说:“没想到政府的服务那么好,职业指导老师主动关心我的情况,而且态度是那么和蔼可亲,不歧视我,更重要的是她既让我免费学了一种技能,又帮我介绍工作,真是太好了。”现在,梁辉有了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工作起来也很快乐。
4.对大龄女性失业人员的指导方法
广州市大龄女性失业人员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这类人员养老扶幼,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较为艰辛,且大都没有技能。经常会听到她们的抱怨:年纪大、学历低,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无技术,有哪个企业肯招收啊!对于这类人员,笔者认为可采取个案指导、群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共情”职业指导技术,理解她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真诚地与她们交流,耐心讲解,让她们“知政策有利,懂政策受益”,了解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用成功案例以及成功者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她们克服的“等、靠、要”不良就业观念,树立起“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念。对她们提出的困难,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建议,以使其尽快就业,并建立个人求职档案,跟踪服务,促进稳定就业。
职业指导是一门社会科学,科学有效的方法是职业指导的灵魂。职业指导也是一个“帮助过程”,将“帮助过程”人性化,充分实现人本服务。作为一位职业指导老师,笔者认为要将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做到贴心服务,就得做深做细,做到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特殊问题特别对待。针对失业人员实施群体式的职业指导和“一对一”门诊式的职业指导的结合,两种形式相得益彰。同时运用小组法、案例分析法和跟踪指导法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了解困难,建立信赖感,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献上一份爱心,献上一份力量,尽到一份责任。另外,还应采取安排专门的职业指导员,在各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使职业指导服务到门口,为失业人员提供便利。要将多形式的职业指导方法实施得更加细微、有效,就得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变消极答询、坐等接待为主动引导、上门服务,积极拓宽职业指导的服务领域,及时了解失业人员的需求,从而生动而又高效地开展职业指导。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
[日期:2005-08-24] 来源:就管中心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dvnews_page]办理依据:
1、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征用土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锡政发[2004]103号);
2、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劳动局拟订的〈无锡市开展劳动预备制度试点的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1998]101号);
3、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扩大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范围的通知》(锡政办发[1999]29号);
4、无锡市劳动局《关于转发〈江苏省就业登记办法〉的通知》(锡劳就[1996]11号);
5、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锡劳社就[2003]34号);
6、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劳动保障厅贯彻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34号);
7、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06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35号);
8、无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关于城镇退役士兵失业登记的通知》(锡劳就管[2004]9号)。
一、办理条件: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镇常住人口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必须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登记证》。
1、年满16周岁,未能升学但有就业愿望,属初次就业的历届初、高中毕(修)业生以及技职校生,其中1998年起毕(修)业的初中生、1999年起毕(修)业的高中生,年龄不满26周岁的,要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进行失业登记;
2、年满26周岁的社会闲散人员;
3、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就业转失业人员;
4、劳动教养已解教或被判刑已刑释的人员;
5、原从事个体经营,现已歇业的人员;
6、中止挂靠档案的自由职业者;
7、2003年至2005年毕业至今未就业并持本市户口的高校毕业生;
8、2006年毕业后未就业,户口回到原籍(指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自愿);
9、本市户口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的城镇退役士兵;
10、已纳入就业安置进行社会保险补偿或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后未能就业的被征地人员;
11、外地户口迁入本市城镇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
(二)下列人员不列入失业登记范围:
1、正在就读的学生和待学人员;
2、无业但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
3、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已办理提前退休、内退及退职手续的人员;
4、个体劳动者及其帮工;
5、尚有劳动能力但需特殊安排的残疾人;
6、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
二、办理程序:
1、属初次就业的:先到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填写《无锡市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户口所在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领取《就业登记证》;
2、就业转失业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60日内到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填写《无锡市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户口所在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领取《就业登记证》。
三、申办材料:
办理失业登记时按本人所属类别提供下列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1、年满16周岁的初、高中毕(修)业生以及技职校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职业资格证书》;
2、年满26周岁的社会闲散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其他有关无业的证明;
3、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而失业的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4、两劳刑释或解教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司法部门出具的“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证明;
5、原从事个体经营,现已歇业的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工商部门出具的歇业证明;
6、中止挂靠档案的自由职业者——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7、2003年至2005年毕业至今未就业并持本市户口的高校毕业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学校发放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
8、2006年毕业离校后未就业,户口回到原籍(指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学校发放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
9、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需加盖市民政部门“准予领取就业登记证”章);
10、被征地农民——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征地安置镇、村务农人员缴费年限审批表”或“无锡市征地保障安置人员缴费年限核定表”;
11、外地户口迁入本市城镇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外地劳动部门发放的《就业登记证》或无业证明。
初次领取《就业登记证》的人员需同时提供一寸免冠照片2张。
四、办理时限:即时办理
五、收费标准:不收费
六、办理机构: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
七、办理地址: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所在地
八、工作时间:工作日
一、用人单位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7日内将失业人员名单报区(县)失业经办机构备案,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审核享受资格。
二、失业人员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60日内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凡要求申领失业保险金的,持《就•失业证》、退工登记表、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申领表》,经审核后,按指定日期到街保障中心失业保险窗口领取发放银行存折。
三、失业人员本人应于每月五日至二十五日本人到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规定期限内未能办理有关手续的,失业保险金不予发放。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况的,可以委托其家庭其他成员持相关证明代办理有关手续:
1.失业人员患病住院期间(凭医院开具的住院证);
2.失业人员患严重病症行动不便(凭医院诊断证明);
3.失业人员患精神病院外冶疗期间(凭医院诊断证明);
4.女性失业人员生育后三个月内(凭婴儿出生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获取贷款难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在发放前, 借款人必须经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财政担保机构办理相应的推荐、审批和担保手续, 此后还需要经过复杂的办理程序, 受此影响, 下岗失业人员对该项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单个贷款申请人受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 难以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反担保人, 进一步降低了申请人的积极性。此外, 此项贷款业务担保基金规模及放大比例过小, 使得受惠的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少。
(二) 存在贷款风险
一方面, 作为一项政府部门主导的惠民政策, 贷款发放过程中, 需要经过社区推荐证明、贷款资格认定证明、贷款申请书等相关审批手续, 但办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履行审批程序而忽视了贷款本身所特有的风险性, 没有对贷款人及担保人的偿贷能力进行审查, 为贷款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 部分地区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记录等信用信息不够透明, 造成贷款风险难以防范。小额担保贷款具有笔数多、金额小、流动性强以及人员居住和经营场所分散等特点, 对每一笔贷款质量的监控难度较大影响小额贷款的归还。
(三) 监管缺位
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 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资格、贷款用途、贷款使用情况应由申请人所在社区负责调查和管理。贷款人从事微利项目的审核, 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关、审批。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审查不够全面、深入, 甚至根本不调查核实的现象。从而使《管理办法》的规定停留在纸面上, 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监管缺位的问题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贷款去向失去控制, 贷款难以安全回笼。
(四) 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涉及了《合同法》《担保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而这项贷款业务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广泛, 如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担保机构等的工作人员, 要求这些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但目前存在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无法熟练运用的现象, 导致合同存在瑕疵、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的出现, 降低了小额贷款的促进和帮扶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首先, 要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宣传。相关部门要站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 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金融机构、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 发挥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大政策效应。其次, 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现代传媒手段的作用, 利用报纸、刊物、电视、电台、手机短信、网络等, 宣传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及服务站工作人员应制作宣传横幅、宣传单 (册) 、宣传板等, 并开展入户宣传等, 做到政策家喻户晓。再次, 相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各阶段工作人员都能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程序办理事务, 更能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财政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 并保障资金的追偿。
(二)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作为贷款业务的一种,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保障资金安全, 确保这一惠民政策得以持续实施, 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财政担保机构可通过强化信息调查、严格审批程序、实时跟踪走访、严密资金使用监督等方式, 降低追偿风险。一旦出现追偿风险, 要及时提请金融机构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措施, 或者及时代偿, 然后自行向人民法院主张上述权利, 避免产生风险。
(三) 做好贷款资金回笼工作
相关部门可以把小额担保贷款的归还与商业性贷款的发放进行对接。对个人信用优良、能够自求平衡或者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下岗职工创业, 贷款不能按时归还时可适当予以展期, 甚至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措施。还可以建立担保基金快速补充机制, 及时填补因发生基金代偿而产生的缺口, 避免贷款行因担保基金总额的减少而相应削减放贷金额。
此外, 还可以通过简化操作程序、强化贷款后续跟踪服务、加强再就业税费优惠等措施, 提高贷款办理效率, 充分发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
摘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是党和政府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一政策给予下岗失业人员更多的帮助。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 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印发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在此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并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本文浅析了此项工作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明玉, 陈涛, 陈建玉.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03) .
关键词:女性、失业、就业援助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在总体上过剩的国家,劳动力总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任务艰巨,尤其是转型期,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企的深化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富余劳动力成为下岗工人,造成失业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失业下岗问题几乎成为中国城市中的最主要的贫困阶层,失业下岗问题几乎成为中国国内头号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2002年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及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开拓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但是在再就业出现新的发展前景的同时,相应地也产生了再就业层次低、月收入少、职业发展空间小等一些突出的问题。只有对于城市失业者,特别是失业女性群体的发展阶段的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才能有力地促进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和谐发展,加快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北京市失业人口现状分析
从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从2000至2003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20.32%,每年增长速度比较平均,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小幅下降,降至6.46万人。而从2005年起,我国城镇失业人员较前一年度年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为163.47%,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发展速度比较平缓,但总体保持较高的状态,从2009年开始,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我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了一个明显的降幅,降幅为20.62%,从2009年以后至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平均登记失业人数为8.025万人。
三、北京市女性失业人口数据分析
从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库的统计资料的分析来看,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员人数从2004年至2012年呈现倒U型发展,其中2004年至2008年我市女性登记失业人数缓慢上升,平均发展速度为107.04%,这种趋势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8年女性登记失业人数为14.9万人;而2009至2012年间,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数开始缓慢下降,至2012年,降至九年间的最低点10.6万人,从柱状图分析得出,2009-2012年间女性登记失业率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05.05%,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04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城镇女性失业人员就业人数总体发展态势比较平稳,其中,2004年就业人数为九年间的最低值,为7.2万人。2008年受到经济形势特影响别是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女性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人数达到此九年的峰值,为9.7万人。2005年至2007年,就业人数的变化幅度较小,这三年的平均就业人数为8.76万人。2009年至2012年,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人数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此四年间,平均就业人数为8.38万人,平均发展速度为-104.46%。
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至2012年,这九年间,北京市失业女性的就业率分别为,2004年67.92%、2005年65.67%、2006年63.97%、 2007年62.76%、 2008年65.10%、 2009年67.79% 、2010年70.67%、 2011年70.95%、2012年71.70%,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北京市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率,在近几年中保持缓慢上升趋势。
四、女性失业人口再就业培训现状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市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形势严峻,压力巨大,是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特别是 4050 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成为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市民百姓广泛关注的一项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次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一些做法非常独到。
(一)就业服务进社区
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就业与再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百姓的基本需求关联最为紧密的热点问题。由于体制转轨,“企业人”向“社会人”过渡,原有的依靠企业和行业开展服务和保障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应该说,在当前和今后就业工作的整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对于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由于街道社区连接着千家万户,能够直接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状况和就业需求,因此,街道社区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实现下岗失业人员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的转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开展就业服务
全面、准确掌握女性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市街道社区普遍通过协管员对女性失业人员开展了入户调查,逐人核对,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明确了重点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就业愿望清、技能特长清、家庭状况清、收入水平清;同时,他们根据帮扶对象的困难程度,制订援助和安置方案,真正做到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许多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开展了就业援助的“四送”活动,即把政策送上门、岗位送到人、服务送到家、技能送到手,积极为就业困难群体办实事、送温暖。对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岗位信息服务。
五、问题与分析
(一)主观原因
失业女性在选择工作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依次有:收入、福利、工作稳不稳定、单位人际关系、离家远近、工作条件和环境、工作劳动强度、单位所有制性质、合不合自己兴趣、能否发挥专长、工作的社会地位等。过高的择业期望与自身素质的不相适应、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是造成失业女性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二)客观因素
1.劳动力供大于求,再就业机制不够健全。
劳动力供人于求仍是制约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广州市平均每年约新增劳动力6万人,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在穗外来劳动力电有70多万人,今后还将呈攀升势头,我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大批原属“城中村”和农场系统的农业户口人员转为城镇居民,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处于无业状态,逐渐成为失业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再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用工信息和渠道不够畅通,市场服务尚未形成总体网络,使一部分失业女性不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错失了就业机会,导致她们在短期内难以再就业。
2.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失业女性有后顾之忧。
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尚在建设之中,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社会保障政策更是滞后,虽然随着个体、私营等新经济组织的崛起,女性在薪经济组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能象国有和集体企业那样享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故动摇了失业女性向新经济组织谋求职业的信心,这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障碍。
3.用工制度不够规范,再就业的良好氛围仍较欠缺。
如有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性别歧视,随意提高招用女工的条件、不愿用生育年龄的女性、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男女同工不同酬、随意辞退女工,以招聘失业人员来博取知名度和优惠政策乃至廉价劳动力,待试用期过后,则以“不合格”为籍口,拒聘、拒签合同,这些情况表明,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被任意扩大,用工制度的执行随意性突出,又缺乏有力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严重挫伤了失业女性的自信心和尊严,使其再次丧失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
六、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继续将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纳入决策主流,加大力度研究制订并落实有利于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如果用工单位优先招用符合条件的失业女性,应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对自谋职业的失业女性提供优惠政策;对灵活就业人员,重点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临时工、小时工、劳务工和季节工,重点放在规范这些企业用工行为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通过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规制度,做到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拓宽妇女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项目,为失业女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调整促进社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蓑及资助办法,简化工商登记、安排场地、减免税收、提供信贷等措施,鼓励举办社区服务业,为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失业人员提供代缴养老保险费和必要的场地、资金的帮助和支持等。
(三)推行灵活、弹性的工作形式,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制度。
建议政府鼓励企业采取灵活的工作形式和弹性工作时间,帮助引导失业女性实现自主就业,如鼓励她们当钟点工、接送小孩等。结合妇女就业特点,加紧进行妇女就业形式的研究,可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非全日制、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发展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问、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建议人大继续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的地方性法规,监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要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法规,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完善就业监督机制,指导、督促企业在招用工时遵循男女平等原则,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不执行国家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侵害妇女就业权利和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1] 姚洁敏、钟伟.“4050”人群再就业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13)
[2] 刘洋. 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的思考. 文化商业.2011(01)
【失业人员介绍信】推荐阅读:
集体企业失业人员11-17
失业人员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如何?07-03
辽宁省失业人员登记表10-25
就业失业登记证介绍信10-18
失业登记审核档案及办理失业证程序09-28
失业险问答07-19
失业保险金06-28
失业保险宣传09-23
失业保险政策要点06-25
心情随笔:失业有感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