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精选8篇)

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参与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认真组织实施慢性病干预项目,特制定2017年我校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一、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网络、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我校专门成立了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责成专门科室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落实。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具体安排、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检查考核等。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明确了各处室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从而建立起了上下贯通、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慢性病防治网络和工作队伍。

二、摸清底数、建档建卡、实施干预管理。

为了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干预与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发现慢病患者。通过每年一次的师生体检,及时统计,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然后报县疾病防控中心及时建档管理。之后,配合县疾病防控中心医生严格按照防治方案相关要求及患者的临床评估级别、类别制定个体化随访管理方案,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与干预,填写慢病管理卡(册)。

我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二是要求患者定期随访指导,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复查或了解患者血压或血糖控制水平,督促其坚持用药,并根据治疗效果给予相应指导,同时填写慢病管理手册和管理卡;三是实施面对面干预,针对每名患者的病情及其主要病因进行面对面、个体化干预,如指导其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以及盐勺、油壶的具体使用方法等;四是开展防治知识讲座,定期邀请专业人士为师生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讲解相关防治知识并接受咨询。

三、广泛宣传,开展教育活动,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为提高广大师生特别是慢病高危人群的自我防病能力,根据校内慢性病高危人群特点,利用各种形式如广播、讲座、健康专栏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全面落实健康教育课,保证每学期8-9学时,结合地方及学校特点,保证有2课时的慢性病防治健康内容。有统一教案、有教师、有考核。

四、开展“小手拉大手”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以“走家庭、走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网、宣传展板、家长会等为宣传平台,让学生及家长在学习生活中更便捷、更自觉地提高对慢性病的认识,形成学校、家长、社区的三方全力,建立持久、和谐的健康互动关系。

五、改善师生教学、学习条件,经常督促学生学习习惯。

努力改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硬件条件,保证空气清新,无噪音,光线充足,学具合格,课桌椅可调,教室微小气候定期监测。要求教师经常性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注意书写要求,坐姿正确等。

六、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认真组织好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快乐大课间)活动,保证时间,保证项目,要有检查,要有成效。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上好体育课、组织好大课间及体育活动,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长跑等。

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篇2

1 面临的挑战

1.1 慢性病防控体制和运作机制不完善

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不完善。深圳市慢性病防控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而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有弊, 利在于慢性病防控机构专职慢性病防控工作力度较大, 便于慢性病防控任务的落实, 弊在于机构重叠, 有些职能与疾控中心交叉, 加之街道这一级没有专门的慢性病防控机构, 造成慢性病防控工作网底不牢。行政上由于市、区慢性病防治机构只是业务指导关系, 市慢性病防治机构对区级人事任免和经费使用方面没有发言权, 管理上造成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使慢性病防治机构之间沟通协调不足, 各层级之间职责、职能不够明确、相互支持配合不够。在硬件建设上也存在互相攀比, 造成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 使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发挥整体功能。

1.2 专业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由于深圳建市较晚, 没有培养高级预防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 以往人才引进主要靠特区的优惠政策。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特区的吸引力也逐渐消失。由于上述原因, 目前深圳市许多慢性病防治机构人才梯队都出现断层, 这是制约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一大障碍。

1.3 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

深圳毗邻港澳, 是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不仅人口基数大、密度高、而且境内外人员交往频繁, 流动人口众多。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已达1 035万, 而户籍人口不足250万, 人口结构复杂, 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工作及生活环境较差, 自我保健意识薄弱。流动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中营养不良等“贫穷病”发病率仍维持较高水平;而高收入群体, 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病率高居榜首。据统计, 2011年深圳市恶性肿瘤、心脏病、意外伤害与中毒及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已占据死因顺位的前几位。1997年和2009年分别开展了两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 1997年全市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4.70%, 2009年升至6.20%。相对于1997年, 50~55岁、60~70岁年龄段患病率明显升高。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及高血压暴露率分别从21.56%、4.39%、26.34%和11.53%上升至31.88%、12.84%、41.38%和14.61%,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

1.4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严重危害市民健康

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 广大知识分子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些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资料显示:深圳近10年间有3 000多名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平均年龄为51.2岁, 远低于广东省平均寿命 (76.4岁) 。工作压力和快节奏, 也是造成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中心报导:10%的成年人 (含外来工) 患有精神疾病, 主要是抑郁症, 患此病的人约2/3有自杀倾向。深圳市76%的白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80%在近6个月内产生过忧郁情绪。大部分白领的生理年龄比自然年龄要高10~13岁, 尤其是30~50岁的年龄段。许多白领身体各项指标检验正常, 但经常失眠, 容易疲劳、乏力、胃口不好、抵抗力低下、出现口腔溃疡等。长此以往, 日后罹患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大。

2 对策

2.1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争取做到全市慢病防控“一盘棋”, 在体制上完善街道一级的慢病防控机构, 加强网底建设, 市、区、街道三级预防机构实行全额管理和垂直领导。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经费预算及财政支持的力度, 充分体现慢病防控的公益性。加强宏观调控, 开展对各级慢病防控机构的分级管理, 建立和完善三级卫生保健网, 按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 做好机构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和配置, 尽量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实行等级管理。各级慢性病防控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服务功能分层次开展工作, 做到职责分明, 各尽其能。市级慢病防控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设备、人才方面的优势, 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慢病防控方面的科学研究, 更多地承担、指导下级慢性病防控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适当开展面向市场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服务。转变职能, 在合理范围内积极主动地走向市场, 走进市场, 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满足居民维护健康水平的需求。如开展病因探索、健康监护、预防保健知识与技术咨询和培训;健康水平的维护与提高、健康教育与促进等。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 探索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经济补偿机制, 如社区健康保险、社会福利补偿, 政府公益投入、社区综合管理等。

2.2 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及建设

从目前深圳市慢性病防控人才队伍的现状看, 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发展不平衡。提高慢性病防控专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努力开展各项继续教育, 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岗位准入制度, 是加强深圳市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深圳市的慢性病防控目标, 必须调整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方向, 保证有一大批高、中级预防保健型人才, 以适应公共卫生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改革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当务之急。加大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 有计划, 有目的地培养基层慢性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 努力提升深圳市慢性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管理能力。

2.3 继续加大慢性病的防控力度

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广泛参与;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在慢性病防控上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 加强对市民的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 (2) 积极开展慢性病调查和监测, 准确掌握全市慢性病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 (3) 坚决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防制政策, 务求落实到社区, 落实到每位慢性病患者身上。控制和干预危险因素单靠干预个人行为不如整体干预的效果。慢性病防控战略需前移到社区。社区需加强健康管理活动, 做到从小抓起, 中年强化, 老年坚持, 社区应按善治原则, 加强各部门协调, 按以健康为中心要求部署社区各项任务, 社区健康服务需入户到家庭。

2.4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市民素质

随着20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21世纪世界将会向更高层次的卫生保障目标迈进, 保障市民健康和长寿是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主旋律”。要在巩固初级卫生保健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搞好社区保健服务, 发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慢性病防控及卫生保健工作, 针对社区卫生需要解决的主要卫生问题, 采取科学可靠, 简单易行, 广大社区群众可以接受的服务。改善环境,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搞好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 为市民和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安全食品和饮用水。在公共场所广泛开展禁烟活动;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自觉禁烟, 努力增强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2.5 加强慢性病防控的科学研究

防控慢性病的积极对策 篇3

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即来自个人的不健康行为,也来自国家和社会层面。在个人的原因中,主要包括吸烟、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食盐和糖(尤其是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营养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熬夜,睡眠严重不足和过量饮酒。这些有害因素,导致了慢性病新发病例的2/3,并明显增加了这些疾病的并发症。

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中,诸如一个国家的众多人口居住在准许烟草产品种植销售和准许垃圾食品、伪劣商品营销的地区,这些物品廉价、便利、“美味”,极大地损害了很多人的身体健康;许多人生活在拥挤的城市,不少城市缺乏运动健身场所,没有自行车道,城市绿化不达标,污染严重,疾病防控设施和政策不完善,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导致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慢性病主要防控对策

大多数慢性疾病都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而且是可防可控的。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了世界上300多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与《柳叶刀》杂志的NCD行动组织和NCD联盟共同起草发表了一份重要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五项优先干预措施和五项优先行动。

NCD五项优先干预措施:

加快控烟2040年实现无烟世界,全世界吸烟率控制在5%以下。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吸烟不但是诱发肺癌等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也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引发与加重因素,所以,每个吸烟的人都应尽早戒烟。等到病已成才觉悟,那是“正月十五贴门神,已晚了半个月。”

重视减盐2025年全世界的人群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替代盐推广在中国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多数人盐的摄入都超标,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少数人,每日摄入的盐高达18克,其它的人也往往在10克以上。盐摄入过多、是诱发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应养成吃淡食的习惯,每日将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大家注意,这其中还包括酱油、豆瓣酱、咸菜、咸鱼、咸肉、零食等食品中所含的盐)。

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必须减少不合理饮食,要用公共卫生政策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研究表明,肥胖是全球性问题,也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肥胖的产生,与营养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关系最为密切。

保持健康的饮食,食品的摄入必须多品种多变化,做到主副食、荤与素、粗细粮的合理搭配,适当多食蔬菜、水果;并做到低脂、低糖,少吃动物脂肪,适当少吃红肉(猪、牛、羊肉),最好多以白肉(鱼、鸡等)代红肉;宜少吃煎炸、熏烤、腌菜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应遵照“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进餐。要特别重视早餐,晚餐要少吃,减少暴饮暴食等不合理的饮食;适当节食,每餐吃七、八成饱,避免与减少肥胖的发生率。研究表明,这对延年益寿和慢性疾病防控都有重要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真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重视参加体育锻炼,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季节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每日运动最好不少于40分钟,每周不少于4次,并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工作特别忙的人,应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健身:如工作间隙活动一下四肢,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上下班少坐一站车;在家参加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等。

减少有害饮酒过量饮酒会伤肝、害脑、损心、坏胃等,是多种慢性病的诱发与加重因素。所以,每个人都应少饮酒,尤其不可喝醉、不可酒后开车。患有肝胆、肠胃、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者,应绝对戒酒。以往国际对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只有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三项,目前将酒精过量也列为慢性病危险行为,将控酒纳入了慢性病防控整体框架。

基本药物与技术的广泛普及NCD的最佳循证临床方案是在初级医疗保健中,如在心血管高危人群和已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此外,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重视“天人合一”,注意四季养生,保持人与自然平衡;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减少熬夜;中年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做到有病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对慢性病的防控,都是非常重要的。

NCD五项防控优先行动

领导重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慢性病的全面防控,首先国家政府要特别重视,并实施持久而强有力的领导。

加强预防应对慢性疾病的危机,唯一的出路在于全民一致行动,实现全民一级预防,其中控烟和减盐是最优先考虑实施的措施。

重视治疗建立高效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分级医疗模式。落实人员培训,推行基本药物和技术,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终身医疗保健服务。

国际合作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NCD防控中起着主导作用,各国非政府机构和私立机构的参与配合也至关重要。

监测报告通过国家注册系统,准确完整地登记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是监控评估NCD预防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建设项目。

慢性病防控需全社会共同担当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慢性病不仅是医学或公共卫生问题,它还是一个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卫生部门的独自行动,无法切断慢性病的源头问题。慢性病的防控已远远超出了卫生部门直接控制的范围。它需要在更大层面上共同推进,政府和全社会统一行动,共同参与,才能全面完成慢性病的防控目标。

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有效地防控和管理慢性病,必须重视三点:一是认识社会因素与每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关系;二要改变民众的观念;三是要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这就需要各国政府采取协调一致地整体行动,如卫生、教育,、能源、体育、农业、环境、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调参与;需要政府加强和重新调整政策和方案,以利于民众在良好的环境中创建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政府主导加强慢性病防控将成为全球趋势。201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在美国纽约召开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陈冯富珍将这一高级别会议称作一次“叫醒服务”,以唤起各国政府全面担当起慢性病防控责任。

目前我国卫生部正在起草加强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工作指导意见,分别提出了全国慢性病五年、十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明确了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学校慢性病防控工作计划 篇4

1、近视眼的预防与治疗

轻度近视即应引起注意,尽量找出原因以防程度加深,原则上讲,患近视眼后,应在眼科医生验光之后,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使视物清晰,减轻视觉疲劳。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及早预防:①不在暗处及行进的车船上看书,不要躺着看书,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②阅读写字时,桌面上的照明不低于25W,姿势要端正、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应保持在33厘米左右。③在看电视时,应保持室内一定的亮度,人距电视2.5-3米左右,并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④看书学习1小时之后,可眺望远方的绿色花草树木。⑤不要戴别人的眼镜,以免对眼睛造成损害。

2、营养不良和肥胖

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评定方法是: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学习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11-12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目前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患病率均已超过10%营养不良将导致学生生长发育障碍,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两种疾病均与日常饮食关系密切。学校计划针对此种情况开展午餐营养配餐工作,同时也希望家长为学生做好早晚两餐,帮助学生改掉偏食习惯,做到热量和营养素的合理搭配。

3、红眼病

做好宣传工作,红眼病好发于夏秋季。预防要避免与病人接触,若接触病人,要用肥皂洗手;不用手揉眼,手帕、毛巾、脸盆等应个人专用;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与饮酒;患病后不到公用澡堂洗澡、游泳池游泳。一旦发现红眼病人,立即隔离治疗。

4、怎样预防龋齿、牙周病

教育学生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方法要正确,饭后漱口;交替选用各种牙膏刷牙;合理饮食,少吃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检查。每学年定期发放保健牙刷,利用健康教育课教授学生怎样保护牙齿。

5、做好体检工作

首先做好宣传,发告家长书,体检后及时反馈,如有疾病者可以及时达到治疗。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计划 篇5

为进一步响应我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我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我镇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局关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健全慢性病、死因监测体系,开展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等主要慢性病监测;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摸清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水平;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和行为干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镇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有力控制了全镇慢性病发展势头。

但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镇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

慢性病发病人群年轻化趋势加快。慢性病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除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外,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也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仍需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难于形成合力,一些综合防控措施难以落实。

二、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土山镇居民慢性病健康服务需求的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构建社区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率,控制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

(二)主要方案

1.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政策。

制定落实烟草控制、降低有害饮酒、减盐、控油、控制体重、全民健身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疾病管理相关的政策措施。

2.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支持性环境建设。

开展健康家庭活动的健康社区覆盖率达40%以上。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下降10%。在社区设立包含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项目的自助式健康检测点。

3.进一步加快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整合。

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合。建立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的运行、质控、绩效评价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设有单独的科室、专职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协助镇(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辖区慢性病防控各项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慢病防控综合服务能力。4.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开展以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课包括营养均衡、口腔保健、健康体重、视力保护等内容。鼓励社区慢性病患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我健康管理活动。成立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5.进一步规范慢性病全过程管理。

规范开展相关健康体检,提高体检率。积极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备血糖、血脂、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依托信息平台开展高血压与糖尿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团队负责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疾病过程管理和健康教育。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以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

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篇6

全民参与促健康

**市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汇报

(2018年6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结合本土特色,创新思路举措,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慢病防治能力,倾力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健康**的建设。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省中南部,距省会太原139公里,全市总人口40万人,总面积744平方公里,辖7镇3乡5个街道办事处,231个行政村。全市市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10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0个村级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近年来**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相继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

2016底,**市被列为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单位,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整合各种项目资源,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国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与拆违治乱和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与农村六个一工程相结合,以健康促进工作为抓手,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建设健康场所,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

防控工作有保障

通过构建政府牵头,财政保障,部门协作,卫生部门技术支持,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具有**特色的“五力并举”新格局,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朝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开展。

1、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创建工作,把慢性病防控工作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将慢性病防控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政府重点工作;调整了**市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组;制定下发了《**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和**市慢病综合防治实施作方案》;**市政府将慢性病综合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与各成员单位签定了慢性病防控目标责任书;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落实各部门解决慢性病防控措施;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做到既强化责任各尽其责,又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协调并解决慢性病防治重点问题。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于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落实经费保障

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慢病防治的保障力度,市政府投入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逐年增加,投入2100万元用于公共卫生大楼建设,扩大了疾控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投入1亿万元先后新建宋古、龙凤等7家卫生院,改善了基层医疗单位慢病防控工作条件;投入创建配套专项经费30万元,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卫计局、市疾控中心在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上专款专用,专项经费在业务总经费中的比重均逐年提高,卫计局对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实施绩效考核,将慢病防控工作质量与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将慢性病防控工作质量与基本公卫经费拨付挂钩,有力促使卫生系统各单位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

3、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机制

市委、市政府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各相关部门目标进行了考核,进一步健全了工作督导制度,开展了由市政府办、市卫计局、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市场局等多部门联合督导。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和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机制。

(二)环境支持

预防干预

防控落实在行动

1、支持性环境建设

精心打造了2个“健康主题公园”、4条“健康步道”、3条“健康一条街”等健身场所,加强社区健身场所的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的要求,农村、社区健身活动场地干净整洁,健身路径完好无损,每天早晚参与者积极踊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全部设立了健康自助的检测点,免费为群众提供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项目的检测,方便群众进行健康指标自我检测,并对群众自助检测进行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创建活动,健康单位逐年增加。

2、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在全市所有村、社区都设立了群众健身场所、文体活动室、文体广场,配备了相应的健身器材和慢性病宣传资料。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覆盖率达到了100%。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开展工间健身活动。2017年组织全市排球比赛2次、乒乓球比赛3次、自行车骑行比赛5次;组织企事业单位乒乓球比赛10余次;2018年**市政府广场组织开展了“健身大拜年”健步走活动,来自全市机关的200余名工作人员和300余名群众参加了本次活动。

3、扎实开展烟草控制

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认真做好烟草流行控制工作,积极开展控烟履约工作。“5.31世界无烟日”,举办了以“烟草和心脏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结合个宣传日持续深入宣传烟草的危害。巩固无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开展戒烟服务培训,提供戒烟服务。积极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共创建“无烟学校”84所、“无烟单位”81个。

(三)完善体系

健全机制

防治结合促发展

1、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加强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职责。市疾控中心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履行慢性病防控服务职能,加强慢性病监测报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慢性病防控服务。健全完善了慢性病防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机制,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项目,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

2.加强队伍建设

市卫计局设立基层科,疾控中心设立慢病防治科、健康教育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专(兼)职慢病防治工作人员,市级医疗机构设预防保健科有慢病防治专业人员。全市已建立了以市卫计局和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级卫生人员服务为网底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充分发挥卫生主力军、社区主阵地的作用,为全市群众提供连续、便捷、主动、全程的慢性病防控服务。

(四)多促并举

形式多样

健康教育稳推进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多形式加强健康教育,以世界高血压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牙日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日为契机,以健康教育大讲堂为载体,结合健康教育“十进”活动,采取悬挂横幅、电子显示屏、健康巡讲等形式,并借助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开展宣传和健康咨询活动,为群众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慢性病健康素养和技能,为群众答疑解惑。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了群众慢性病防控的意识和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了健康素养水平。

2.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根据《**市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我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室,并按照要求挂牌,陈设宣传材料、支持性工具等,目前,12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1个村卫生室全部成立了健康教育活动室,实现了全覆盖。

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以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我市共设置宣传栏265个,累计更换5722次,全市累计编印发放健康教育入户资料材料1197种,500余万份,开展健康知识讲座4437次,制作宣传栏5722期,开展公众咨询活动687次,覆盖率达100%。

按照省、市“十二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规划,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期间,共完成农村体育场地建设231个,实现了我市农村体育场地全覆盖。应建健身场地313个,实建296个,覆盖率94.56%。

4、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多渠道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健康教育,在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健康零距离”和“健康三人行”健康教育栏目,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内容为主;在黄金时段循环播出《健康素养66条》,《吸烟公益》《艾滋病宣传》《选看健康节目》等健康教育公益小广告;在《**新闻》前后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在广播电台开播了健康类节目《生活氧吧》,开设了“**电台手机听”栏目;在**报开辟了健康促进专栏。

5、开展健康行为方式教育

市卫计局、疾控中心、教育局联合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活动,为学生发放《中国公民教育素养66条》读本。在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通过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慢病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全国学校个人卫生和青春期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出专题黑板报,开展健康教育、卫生防病、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严格落实师生课间操、眼保健操制度,提高学生锻炼身体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6、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举办了春节、元宵节“健身大拜年”、综合文艺表演等文化系列活动。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村(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通过小组集体活动,交流学习,互相帮助,组织开展健身活动,积极鼓励慢性病患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我健康管理活动。

(五)精准发力

服务均等

防控管理显成效

1、全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

始终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市、乡两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卫生院解决老百姓小病、常见病的能力与水平大大提升,得到基层群众的肯定和认可。狠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与各医疗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家庭医生签约列为重点考核项目。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六个一”宣传月、打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等活动,居民知晓率、满意度得到双提升。目前,重点人群家庭签约率已达68%,一般人群家庭签约率达34.5%。

2、加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服务

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全面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慢性病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定期进行健康随访干预等服务,每年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常规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动态跟踪服务,规范管理。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34万份,电子化管理达88%。有30116名65岁以上老年人、40656名高血压患者、11601名糖尿病患者、1804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690名儿童、2019位孕产妇享受到了免费质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强化早期干预

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每年对公费医疗人群、全民医保人群、城镇职工医保人群和新农合参保人群开展健康体检,对6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了职工体检,对发现的慢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由所在地的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干预。在全市率先实施高血压、糖尿病、宫颈癌、乳腺癌早期筛查。开展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职工健康体检,加强慢性病筛查,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开展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4、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015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综合服务区,覆盖率100%;积极推广中医技术传承,2017年完成了2所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申报,组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视频培训。组织基层确有专长中医工作人员参加确有专长考试工作。完成了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注册,注册457人。

5、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15年**市卫计局组建,对基药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基药科,进一步加强基药日常督导工作,专人负责基药的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与基层签订目标责任书。2016年**市卫计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市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考核办法(暂行)》的通知),**市卫计局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基本药物供应配送和使用管理的通知》、《关于2016年基药日常工作管理规范的通知》,《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对基药规范化管理,对采购情况、配送情况、结算回款情况做季度排名通报。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零差率销售。2017年基药回款率达到90%以上。化解历年基药欠帐近5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慢性病示范市建设工作距离国家标准、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机制和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还需要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地开展;二是基层卫技人员和慢病防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三是健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等。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持久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机制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二是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进“三减三建”专项活动,创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三是持续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小屋等;四是强化质控、绩效考核,做实、做细、做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省、各设区市、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统一问卷, 通过面对面、电话或信件等方式就各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2010年慢性病经费投入等事项进行调查并复核。发放调查问卷95份全部回收, 问卷合格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 SPSS 15.0软件包统计分析, 以构成比作为主要统计指标。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省本级、9个设区市、85个县 (区) 均设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中3家仍为卫生防疫站) , 共95家;66家疾控机构编制人员尚有余额, 11家满编, 18家超编。

2.2 机构设置

省本级和4家县级疾控中心设有独立的慢病科, 占全省疾控中心总数的5.3%;9家设区市和15家县级疾控中心与其他病种合并设科, 占25.3%;49家县级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工作有指定挂靠其他业务科室, 占51.6%;另有17家县级疾控中心既无单设科室又无明确挂靠科室, 占17.9%。

2.3 人力资源

2.3.1 慢性病防控人员情况

全省有慢性病防控人员157人, 其中省本级12人;设区市级37人;在85家县级疾控中心中有独立、合并、挂靠科室的68家, 有慢性病防控人员108人。专职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29人 (其中省本级12人、设区市级6人、县级11人) , 占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18.5%, 其余均为兼职人员。

2.3.2 慢性病防控人员占疾控中心总人员的比例

全省慢性病 (专、兼职) 防控人员占疾控中心总人员的比例为3.6% (157/4 351) , 其中省本级3.1% (12/387) ;设区市级3.9% (37/958) , 厦门市最高为6.4% (7/110) ;县级3.6% (108/3 006) , 比例最高为梅列区15.8% (3/19) 。

2.3.3 慢性病防控人员专业及学历情况

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157名人员中, 公共卫生专业104人 (占66.2%) , 其他专业53人 (占33.8%) 。学历以大中专为主, 共83人 (占52.9%) ;硕士及以上学历14人 (占8.9%) , 主要分布在省本级和福州、厦门市疾控中心;本科53人 (占33.8%) , 主要分布在各设区市及福州、厦门、泉州的部分县级疾控中心, 其他7人 (占4.5%) 。

2.4 2010年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

2.4.1 慢性病工作经费

2010年省本级用于慢性病的工作经费为54.2万元;9家设区市中6家有慢性病工作经费, 平均为11.3万元;在85家县级疾控中心中只有34家 (占40.0%) 有慢性病工作经费, 从0.1万元到29万元不等, 平均5.9万元 (中位数3.2万元) , 其余51家均未投入或配套慢性病经费。

2.4.2 慢性病防控经费来源

2010年财政临时拨付的设区市有福州 (1.0万元) 和厦门 (3.0万元) ;县级疾控中心中福州2家, 厦门2家, 平均3.8万元 (中位数2.25万元) 。纳入财政预算的省本级26.0万元;设区市有福州 (5.0万元) , 厦门 (22.0万元) ;县级疾控中心共有7家 (厦门4家、三明1家、泉州1家) , 平均经费为2.7万元, 中位数为3万元。上级拨付专项的设区市有厦门 (6.5万元) , 三明 (24.0万元) ;县级疾控中心有25家, 平均为6.3万, 中位数为3万。

2.4.3 慢性病工作经费占总业务经费的比例

省本级用于慢性病的工作经费为54.2万, 占总业务经费的1.0% (54.2/5 225.7) ;在6家有慢性病防控经费的设区市中, 其慢性病工作经费占总业务经费的2.5%;有慢性病工作经费的34家县级疾控中心, 平均慢性病工作经费占总业务经费的5.2% (201.4/3 848.3) 。

3 讨论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日益老龄化, 近几年福建省慢性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4年福建省18~69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9.2%[2], 2010年省部分县 (区) 的调查数据显示,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3.4%, 糖尿病患病率8.6%;2010年福建省死因监测数据显示,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前5位死因占全省居民死亡的83.9%。提示福建省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 任务十分艰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慢性病防控体制很不健全, 其职能主要以挂靠在其他科室为主, 占51.6%, 既有挂靠业务科室又有挂靠职能科室;与其他病种合并设科的次之, 占25.3%, 其中9个设区市疾控中心全部为合并科室设置;甚至有17.9%的县级疾控中心既无单独设科又无挂靠科室, 一旦承接慢性病工作只能是临时指派人员负责。从组织架构上讲, 慢性病没有一个独立于公共卫生范畴的管理职能, 很难起到有效地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及分步实施的作用, 势必会存在职能不清、职责不明, 缺乏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全省疾控中心共4 351人, 其中慢性病防控人员仅157人, 占疾控总人员的很小比例, 学历以大中专为主、本科次之, 属公共卫生专业也只占59.2%, 存在人手少、学历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 且绝大多数都是身兼数职, 不仅队伍很难适应工作需要, 对全省开展慢性病防控在协调能力、技术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 势必影响到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延续性和学科的发展;目前仍有66家疾控中心编制尚未配满, 应着力解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问题, 关心扶持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体制建设。

由于慢性病潜伏期长、干预期也长, 且投入大, 显效期又慢的特性, 各地普遍对慢性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本次调查表明:2010年度全省一半以上疾控中心没有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 (其中有3个设区市、51个县) ,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 严重制约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各地要把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贯彻实施卫生部等3部委提出《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把这项公益性卫生事业纳入当地社会长远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慢性病防控项目的财政经费预算, 加大经费投入, 支持慢性病防控工作。各疾控中心要结合绩效考核工作, 着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机构队伍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把慢性病防控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疾控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向纵深发展。

福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由于基础弱、起步晚, 目前仍以监测为主, 工作范围仅局限在部分试点县。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实施, 近年来, 各级疾控中心在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中, 由于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及能力建设上都较薄弱, 所以暴露出工作力度和深度不够、进展缓慢, 工作方式也欠规范等弊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应以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试行) 》和省卫生厅《福建省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契机, 加快慢性病防控机构队伍与能力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业务培训, 扩大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拓展思路, 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 创新干预方式, 提高慢性病防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控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2002, 10 (1) :1-2.

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近况 篇8

艾滋病疫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例。2013年1~9月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0万例。目前,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传播途径。2013年1~9月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比例为89.9%(其中经异性传播比例为69.1%,经同性传播为20.8%),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经母婴传播的比例分别为7.6%和0.9%。

防控工作进展及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和84%。二是进一步扩大了监测检测覆盖面。目前全国已建立艾滋病监测哨点1 888个,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1.7万家和确证实验室377家。2013年1~9月全国开展艾滋病检测8 0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综合干预覆盖面。全国共开设了761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已达40.7万人,参加治疗的人员中新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89.5%。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全国共设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构3 413个,已覆盖31个省2 286个县(区市)。截至2013年9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约26万例,正在治疗约20.9万例。五是进一步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全国共有1 156个县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疫情较重的地区已实现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的全面覆盖。2013年1~9月,共计743万名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检测服务,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由采取干预措施前的34.8%降至2012年底的7.1%。

近两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

近年来,全球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我国2013年主题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2014年主题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意在说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到了关键时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防治工作难题,控制艾滋病流行。

宣传要点及健康提示

⒈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⒉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⒊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⒋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⒌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摘编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

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项目责任专家组组长吴尊友研究员在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介绍:“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在艾滋病防治实践中,为我国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减少经性传播、减少艾滋病死亡奠定了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制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一次能对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三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大大缩短检测“窗口期”。

艾滋病和病毒性丙型肝炎都具有“窗口期”的特征。采用常规查免疫抗体的检测方法,对新近感染的人是查不出来的,虽然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实际上可能已经被这两种病毒感染。这种表面上“安全”的血液,实际上却可以传播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由于我国艾滋病感染率高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常常去献血,使得“窗口期”血液风险增大。

就艾滋病来说,新检测技术将“窗口期”从原方法的22天缩短到现在的11天,使输血病人因使用“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减少了50%。

目前,这项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推广应用,明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在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

曾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专题评为“十一五”期间的标志性成果的“重点人群减少艾滋病感染预防技术研究”,其成果在全国艾滋病单阳家庭减少夫妻间传播方面进一步发挥着作用。研究发现,与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家庭相比,抗病毒治疗减少了66%的夫妻间艾滋病传播。

该项研究成果从2011年开始向全国推广,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掌握艾滋病单阳家庭94 953个,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2010年的44.9%,提升到2014年的71.8%,使得2011~2013年全国接受治疗单阳家庭较未接受治疗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新发感染率减少73%。

科技重大专项优化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线治疗方案及针对乙肝、丙肝、结核等合并感染的适宜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为病死率显著下降提供技术支撑。(摘编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

艾滋病疫苗研究情况

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在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际上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研究计划和中国研究的进度。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领导的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病毒与病免研究室,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开展的“艾滋病疫苗研发相关的广谱抗体疫苗免疫检测的联合协作研究项目”(即“艾滋病疫苗发现研究计划”)实验室,于2010年通过了国际鉴定。该项目由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美国杜克大学牵头,全球9个国家的30多个实验室共同承担。其意义是在全球建立艾滋病疫苗科学评价的技术平台。作为中国艾滋病研究机构,邵一鸣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在两三年时间内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准,起到了地区实验室的作用。这个证书的获得,不仅对中国的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为中国周边国家的艾滋病疫苗评价也提供了支持,意义重大。

据邵一鸣教授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参与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993年就参与了这一项工作。我们自己的艾滋病疫苗研制从2005年左右开始,采取具有自己创新的技术路线,使用中国的天花疫苗——“天坛株”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载体,把老一辈科学家沈荣显院士30年前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慢病毒疫苗(EIAV)的原理用到艾滋病疫苗的抗原改造上。选择天花疫苗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载体,是因为天花疫苗在人类使用的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最广,数据最可靠,时间最久,安全性有把握。试验的另一个特质是使用活的病毒载体,活的病毒载体免疫原性更好。

传染病的疫苗的临床试验一般要经过三期。第一期叫安全性评价,选择完全健康、没有任何危险性感染的人进行临床试验;二期,用于有危险性感染的人群,重点评价其免疫原性,检测设计的免疫指标、对抗病毒等是否可以实现;第三期是在更大的高危人群中直接测试这个疫苗,检测其能否保护接种人群不被细菌和病毒感染。

截至2010年底,一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完全实现了设计目标,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并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摘编自新华网)

另据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透露,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艾滋病预防疫苗已经在北京佑安医院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于2012年启动),目前试验正在有序进行,有望在未来两三年之后正式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对艾滋病这一致命传染病的防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元旦 主题班会发言稿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