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务(共8篇)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新闻职业规范,已经屡屡被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所提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所处的困境,本文主要从《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时的困境,以及为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商业利益
《羊城晚报》
广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如下所示,图1是《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的版面。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过报纸头版刊登整版广告,但是当这一天,《羊城晚报》在封套版头版宣布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的时候,不禁试问:新闻专业主义如何面对商业利益的侵蚀?底线在哪?
图1 关于《羊城晚报》的这个版面,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准确来说,这不是报纸新闻版面的头版,而是外套封面的头版,这个事实要澄清;其次,即便是在封面,做整版广告,只留一个头条的标题导读,这种情况早屡见不鲜;再次,这条广告的最大争议是内容,声称没有什么新闻比某车上市更重要,显然不妥,;最后,这广告没违法,只能从责任角度批判。
有一句看似戏谑的话“现在的广告做得很有新闻性”在不少人中流传,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细究也不无道理。媒体靠新闻卖广告,靠广告养新闻,这已经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是是我国现今媒体大环境下的主流,而且媒体与广告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我国媒体的发展以及广告业的繁荣,十九世纪末美国人给广告下的定义之一是"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说明广告原来与新闻有相通之处,但是,媒体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否则,本来处于良性互动的媒体与广告出现畸形发展,就会使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商业利益的侵蚀。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同商业利益的博弈关系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
一、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①
可见,新闻专业主义从来与利益团体无缘,也即与各种利益包括商业利益没有可调和的余地,它本着新闻本质的原则从事新闻报道活动。
2、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
概括来讲,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自由性。所谓客观性,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把履行“把关人”职责时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而非个人喜好来进行选择。所谓独立性,是强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该独立运作并为公众服务而不应屈服于行业规范范围之外的任何权势或利益集团等。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力求达到从整体到细节的真实,以求独立的权威性。所谓自由性,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
3、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②实际上,在媒介实现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两大特征在期间发展成了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并对传媒功能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却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屡次被涉及,“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可以说,经过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早已成为新闻改革过程的新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③然而,在中国独有的新闻和传媒体制下,新闻专业主义难免受到侵蚀。
1、“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体制引发的“权力寻租”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制度就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就是既要国家拨款,更要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去获取广告利润,而后者已经成为所有媒介的主要收入来源。”④我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独特的媒介体制,实际上是各种不同集团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进行重新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政府力量借助资本力量,以期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另一方面,资本力量逐渐成为媒介资源重组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而公众在此博弈过程中就成为两者之间的一种筹码,一方面,政府借助资本力量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控制媒介进而向公众宣传主流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另一方面,资本力量如果希望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就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必须权衡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现代的媒介制度。然而,在媒介运行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广大受众往往成为政府力量和资本力量等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中的牺牲品。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独特媒介体制下,媒介一方面要完成政治领域中要求完成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广告等市场收入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一言以蔽之,就是媒介通过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来获取广告费等市场收入,又通过这些市场收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以完成政治领域要求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由此看来,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掌握着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也成为受众的主要传播源。然而,如果一些媒介从业者利用这种权力谋取各种利益,实现权钱交易,用公共权力在市场中寻找租金,即我们所说的“权力寻租”,就会丧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应有之义,使广大受众成为牺牲品。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2、《羊城晚报》之于新闻专业主义
以《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为例,不可否认,报纸依靠平面广告尤其是房地产广告、车广告等能够获取丰厚的盈利,以此来维持报社的再生产,而报社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违背媒体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媒体体制下的运作原则。我们也可以看到,《羊城晚报》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出了八连版的广汽巨额投入的创意广告,(图2是《羊城晚报》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其中两版)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当《羊城晚报》发行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时候,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争论基本可以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而非党报,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广告追求创意和创新是没有错的,最重要的是《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汽广告确实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另一方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羊城晚报》虽是都市报,但也应秉承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品质,报社靠广告获取盈利以维系报社再生产本无可置疑,但像《羊城晚报》这样即使只是在广告封套版头版整版打出汽车广告的做法,已经超过了新闻媒体与广告间的“度”,难免模糊了报社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
笔者认为,对于之前《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作为受众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应该看到,《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只是在报纸的包封上而非盛传的头版,是属于做成假头版的内容页广告。对于当今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运用此做法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解。然而,如果说此前的八连版巨额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告受众还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的封套版头版广告便让人不敢苟同了。对于此头版广告,最大的争议不在于其整版的巨幅广告,而是其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内容。很明显,《羊城晚报》是想用“惊世骇俗”的语言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争论。“在信息社会,注意力资源变得日益重要,信息社会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⑤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广告商购买投资于媒体并不是为了购买报纸的某块版面空间或广播电视的某个节目时段,而是冲着这块版面空间、这一节目时段所实际吸纳的受众的阅读习惯或收视行为而投资的”。⑥广汽集团购买《羊城晚报》的版面,其目的是着眼于《羊城晚报》长期以来培养起的广大受众。而《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传播新闻是其主要职责,作为拥有广大受众群体的大型都市报,《羊城晚报》公然在广告上宣称卖车比所有的新闻都重要,这岂不是对读者智商的冒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呢?《羊城晚报》的这种做法虽不至于上升到以公共权力在市场寻找租金的“权力寻租”的地步,但是作为定位在大型都市报的报纸,其在商业利益的面前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模糊化处理是值得商榷的。
推而广之,诸如《羊城晚报》的此类侵蚀新闻专业主义品质的做法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赵安落马,影视部副主任露馅,到山西繁峙矿难多家媒介的11名记者集体受贿;从《焦点访谈》栏目日益增多的说情者,导致舆论监督锋芒大打折扣,到各地各类媒介口喊人文关怀,却对有钱、有权阶层趋炎附势„„我们尴尬的发现,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新闻专业主义被忽视甚至是被抛弃的情况,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并不是主导新闻观,但是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的建构和消解中体现出极大的理论价值”。⑦媒体只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发展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不仅会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加速衰落,而且会使新媒体的公信力迟迟难以建立,到头来既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不能收到经济利益回报,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把握道德底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1、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去
在我国,媒体是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等要把握好为公众服务这个最终目的。从公众角度来讲,媒体资源的丰富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有些信息不是公众所关注的,甚至有些东西是造成受众“麻醉效果”的元凶。由此,公众需要的是媒体帮助他们过滤信息,以便得到需要关注的信息,至少是排除冗杂信息、噪音信息、虚假信息等。这就需要媒体想公众之所想,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做好新闻而非铺天盖地的灌输信息,更不能摒弃职业道德误导受众。而审视《羊城晚报》的做法,其把封套版头版做成巨幅平面广告并冠以所谓的“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噱头,非但没有帮助受众过滤掉冗杂多余信息,反而是以极其富有歧义的广告语来误导受众,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
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能够维护,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也唯有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将相关问题纳入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运用国家强制力的方式来解决。而舆论监督至于新闻媒体,就出现一个“悖论”,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实施者,而舆论监督有需要他人来监督新闻媒体本身,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还有来自受众的监督,“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对于媒体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共同促进新闻专
⑧业主义与道德问题的解决”。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坚守的两翼,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3、新闻专业主义是永远的追求
新闻媒体要始终确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虽然新闻专业主义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义,但是从客观上来讲,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确立新闻理想,督促他们确立客观、真实、中立、公平公正的新闻理念,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要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媒介从业者的素养。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超过半数的记者编辑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实习生、或者刚从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能为千千万万的受众筛选信息”。⑨《羊城晚报》能够出现如图1所示的封套版头版版面设计,即使不是编辑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问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题,也与编辑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出现偏差有关系。
4、媒介素养是通往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⑩“新闻专业主义”至今仍然是新闻从业者的准绳,只是这个“准绳”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才有“媒介素养”的需求。实际上,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相比“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素养”更为迫切。我们需要让普通人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了解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了解媒体在构建现实方面的特点„„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专业新闻的典范,《南方周末》、《财经》等媒体都有自己的成功战役,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新闻专业主义,而是普通民众基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在信息时代,应该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能读懂官方与民间信息之间差异的原因,必须能读懂各种力量与媒体之间的关联,也应该能运用基本的表达方式与渠道„„如果受众能够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会更好的解读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能积极反作用于新闻媒体,督促新闻媒体更好的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正如针对《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秘书长张志安在其微博中所说:“报纸广告越轨,公众能做点啥?《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默许汽车厂商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全球首发更重要!” 我想,对这种行为,读者能做点啥?最简单的办法:@其微博并说句话:羊城晚报,贵报错了,下次不要。大概没用吧,可如果你也@它呢?也许它能听到并会反省。”
四、结语
《羊城晚报》广告**让我们再一次关注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问题,或许在我国独特的媒介体制大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这种本来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思想很难实现,但至少前进一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就会随之前进一大步,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媒体,任重而道远。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①《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郭镇之,专家论坛,传媒学术网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③张立勇《“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参考价值》,《对外大传播》,2005年6月
④李良榮《當前中國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紀念新聞改革25周年》,《現代傳播》,2004年第5期
⑤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上)——关于传播营销的的策略分析》,《当代传播》,2000年3月20日
⑥吴菲《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今传媒》2011年第8期
⑦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⑧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2009年新闻采访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特点及问题、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采访心理、采访权、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采访伦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业务教学等方面研究。新闻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采访伦理、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成为2009年新闻采访学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探讨问题。
(一) 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的特点及问题
学者刘海贵研究和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采访学呈现的四大特点:由“术”到“学”, 从操作技巧的介绍到新闻采访学的构建;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促发研究重点渐次拓展;专著教材化, 教材同质化;采访权与新闻采访史成为该领域正在或可能勃兴的研究热点。[1]有研究者认为, 当前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亲身采访报道投入呈减少趋势, 导致媒体不实报道增多和新闻内容低质化等不良效应, 探索采访报道投入对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显要意义, 以期唤起媒介自省。[2]
(二) 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研究
有研究者探讨新闻工作者采访过程中情商建构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认为勿因职业诉求忽视人性的基本作为, 学会认识、管理、激励自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感。[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矛盾主要是起源于新闻事实的“源与流”、二者关系的“供与求”、认知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三对矛盾因素, 在采访中要认识矛盾, 解决矛盾, 尽可能减少冲突, 避免对抗, 以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统一。[4]有研究者认为, 对于新闻采访, 把握好角度才是正确的方向, 要针对新闻性选角度, 体现时代特征;针对受众的兴趣选角度, 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 增加新闻的“新意”。[5]有研究者认为, 为确保采访效果的最大优化, 采访者应该着重把握自身情感素养合适表露技术、引导采访对象主动参与采访的技术和运用不同采访提问用语的技术。[6]有学者认为, “首因效应”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败, 记者可以从仪表、举止和开场交谈三个方面着手, 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迅速打开采访局面。[7]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认为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从对方兴趣入手, 打开话匣子;控制节奏, 谈话要牢牢掌握主动权。[8]
(三) 采访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 才能更好地将采访活动中的“对立”统一在和谐的采访氛围中, 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9]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进行正确而有效地观察, 要注意记者自身心理活动的调节和锻炼、对报道对象心理特点的分析与判断、对读者心理需要的了解和研究。[10]学者陶文静、李双龙通过分析采访报道“5·12大地震”的记者的心路历程, 认为记者的心理素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 强化心理素养为记者整体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对记者心理素养的培养需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针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记者心理素养则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有针对性的培训相结合。[11]
(四) 采访权及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 直接影响了新闻传媒的发展, 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成为热点探讨问题。新闻采访权的性质是当今新闻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 有研究者认为, 从法学的角度对采访权加强规范是必然和必要的。[12]学者李衍玲对采访权与索偿权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权与索偿权都是受保护的权利, 采访权的实现更多地要靠各方的合意, 而索偿权的实现更多地靠权益的平衡和法律的支持;在行使采访权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发展的利益和个人的基本权益, 而在行使索偿权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媒体权益和公共利益。[1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类作品的初始形式属于双方合作作品, 采访稿是对双方合作作品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新作品, 著作权属于双方, 因此被采访者有权要求合理的报酬, 主张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转变以往的思维理念, 规范采访付费、收费秩序, 是建立良性互动采访作品创作市场的基本原则。[14]
(五) 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问题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主要包括对被采访者的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有三:公开场合、公众人物、公共利益, 并应当遵循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客观记录原则、严格审查原则。[15]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职业与公民的基本权利, 如何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尤为重要。[16]有研究者认为, 保持暗访合理性、合法性, 规避与化解新闻侵权可从三方面入手:更新观念, 回归新闻媒介的事实本位和角色本位;找准公民权利与新闻工作者义务的平衡点;寻找法律支持。[17]有研究者通过对隐性采访素材的民事诉讼证据效力分析, 认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以降低法律风险。[18]
(六) 采访伦理的研究
学者刘海明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灾难性新闻采访遭遇的伦理诘难为例, 分析了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总原则“己他并重”和子原则:善的原则、正当原则、秩序原则、情感原则、效用原则, 认为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制度构建, 应该从规范人的伦理行为寻找切入点, 并和权力规范、采访程序、利益规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制度性伦理框架。[19]有研究者认为, 人性化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20]
(七)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者结合实际探讨了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材料的艺术性再现。[21]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并非被采访消极地决定着, 它对新闻采访具有明显的反作用, 倡导积极采访。[22]
二、新闻写作
2009年新闻写作不仅侧重从结构范式、手法技巧的角度进行创新研究, 而且从思维方式、写作心理等层面逐渐将新闻写作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 更有研究者对新媒体写作进行分析阐述, 值得新闻业务工作者很好地借鉴和学习。
(一) 结构范式创新的研究
学者钟克勋指出, 新闻写作范式正在发生变化, 表现为新闻报道两大主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标题习惯形式趋于模糊, 文体的文本格式边缘化, 新闻文本的标题和格式都在创新, 但创新不能丢弃了新闻报道真实这个根。[23]学者谭云明探讨了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认为要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典型的事实说话、用事实的细节说话、用感人的事实说话、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24]有研究者指出, “故事化写作”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但是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 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 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25]有研究者从实践角度探讨新闻“散文化”, 认为应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 将描写、意境、语言的准确生动运用在新闻写作中。[26]有研究者认为, 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27]有研究者分析了西方特写的结尾写作, 指出新闻的“结尾”不应该沦为“被遗忘的角落”。[28]
(二) 手法技巧创新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 巧用悬念的手法可以将新闻写得更加生动活拨、曲折变幻, 从而增强可读性。[29]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 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 但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 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30]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应恰当地运用情感, 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 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31]有研究者认为, 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 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 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32]有研究者指出细节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33]有研究者研究和论述了新闻写作的几种特殊笔法:简笔、变笔、跨笔、合笔、衬笔;简笔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用最简要的线条, 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变笔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 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跨笔是指无论是描写、议论、叙述等等, 都采取大跨度和大跨越的方法;合笔是指多种表现方法合成的笔法, 在同一段文字中含有叙述、描写、抒情、评论等各种成分;衬笔是指记者在写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时候, 不正面直写,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 从陪衬的角度去写。[34]
(三) 新闻写作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新闻写作心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容易被人们忽视, 记者要具备负责的、开放的、敏感的、开朗的、皮实的心理素质;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心理的调节是很重要的, 要学会积累“心理势能”, 要有自信, 要创造“小心—大胆—小心”的过程, 防止“大胆—小心—大胆”的过程;要善于动静之间的转换;要克服过重的负担, 树立“代言感”、“对象感”、“创造感”;也要善于利用自然心态。[35]
(四) 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研究
有研究者对新闻写作中反向思维的特征和表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采写过程中, 不断地“反向”, 不断地“标新立异”,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36]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 认为新闻思维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以逻辑思维为指导;系统思维和重点思维相结合, 以重点思维为体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 以实践为基础;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相结合, 以聚拢思维为主;顺序思维和跳跃思维相结合, 以跳跃思维为主。[37]
(五) 关于新媒体的新闻写作
有研究者认为,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 使网络写作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 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38]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写作与报纸、杂志写作的差异, 来源于网络媒体和纸质体的不同以及读者浏览网页阅读报纸、杂志的差异, 网络写作要用活网络的可点击性 (超时空链接) 、版面的无限性、文本的多媒体性。[39]
三、新闻编辑
2009年新闻编辑实务研究包括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编辑素质的研究等。虽然从研究数量上实践应用研究仍然居多, 但编辑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关注, 新闻编辑的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者们逐渐开始转向从理论视角去探讨编辑实务问题, 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研究方向。
(一) 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
学者庹继光认为,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内地新闻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主要表现为创立了新闻编辑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对新闻策划展开了深入探讨、对各种编辑符号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对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编辑工作展开了论述。[40]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编辑研究方法, 但在报纸编辑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少, 造成了报纸编辑学体系研究的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编辑学体系研究的发展, 必须加强报纸编辑研究方法的研究。[41]
(二) 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学者蔡雯认为, 在今天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新闻编辑业务发展趋势将是以融合的业务技能实现对多种媒体的资源整合开发, 以“融合新闻”的新模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效果。[42]有研究者认为, 中国报业仍然缺乏图片编辑专业人才, 应该一改以往重“摄影”轻“编辑”的教育模式, 从新闻学、图像学、视觉美学、文学修养、心理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图片编辑人才。[43]学者许向东认为, 通过提高编辑的视觉设计意识和技能, 不仅有助于美化版面, 而且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 优化信息传达的水平, 达到易读、悦读的目的。[44]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进程中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 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编辑流程的再造将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信息产品的创新将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 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45]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中报纸编辑应当及时转换角色, 必须在思维创造途径、角色变换方式和编辑流程再造等方面, 走出新型编辑的创新之路。[46]有研究者认为, 面对现代新闻竞争, 编辑还必须从“幕后”走向“台前”, 从“把关”走向“主持”, 从“调度”走向“指挥”, 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 用全新的编辑理念重塑全新的编辑角色。[47]报纸编辑中引入网络元素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应将其融入报纸, 应区分使用网络语言, 借用网络的“新闻专题”的处理手法时应突出编辑意图和版面逻辑, 移植网络内容应适合读者阅读习惯。[48]有研究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体在新闻编辑方针的决策、标题的制作、版面编辑方面的比较来探讨新闻编辑的规律, 认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版面编辑的核心部分, 只有围绕读者才可以制作出精良的版面。[49]
(三) 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编创一体化”实质是以编辑为主导, 以市场为中心, 这种编辑机制在抵抗市场风险获得价值回报、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作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中应辨证分析、灵活运用。[50]学者闫隽论述了传统编辑理念与视觉传播理念在报纸版面设计上的运用形成的三组二律背反的关系:报纸定位是吸引眼球还是吸引大脑, 编辑实务是实用主义还是新闻专业主义, 革新理念的改版是否就意味着版面泡沫;认为无论视觉传播技术与版面编辑理念如何发展, 报纸编辑应恪守的核心新闻传播理念:新闻含量、版面节约、专业主义。[51]有研究者探讨了报纸编辑的编版理念, 认为内容要有“读者为本”的理念, 版式要追求“神、魂、韵”三个境界, 利用标题和图片让版面“亮”起来, 美编应主动将位置前移, 求变打破常规出新意。[52]
(四) 编辑素质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报刊编辑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的基本素质。[53]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 还要特别着力提升三种能力———新闻辨别判断能力、新闻资源整合能力、新闻策划主导能力。[54]有研究者认为, 编辑应该具备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意识。[55]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还亟待增强诸如打假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 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激烈挑战。[56]有研究者指出, 编辑需要具备从传媒中获取、分析、整理信息的素养和借助传播技术和特定的媒介传播信息的素养, 编辑媒介素养需要在传播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57]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 近年来我国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不讲求原则、以权谋私、缺乏社会责任感、治学不严谨、读者本位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快新闻编辑立法进程, 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水平, 正确处理“双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系, 强化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等, 以期能提升我国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58]
四、新闻评论
2009年新闻评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局及反思、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新闻评论的写作等方面。
(一)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评论工作的研究
新时代, 我国出现了大量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 发挥着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着重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利用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操作平台甚至是新媒体将代表主流意见的声音传播得更清晰、更透彻, 直接对新闻作出评论, 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同时, 新闻评论因为数字化媒介的虚拟、不确定、隐匿等特性和高门槛的传统“把关人”的虚拟缺失, 而使得评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出现不同的声音, 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的品质急剧下降、议题设置庸俗化、评论表达轻浮、引发“言语暴力”等困局, 反思当前我国的新闻评论工作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和使用主流媒体的权威平台, 加强对评论议题的设置和评论人才的培养、管理。[59]有研究者研究了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新功能, 认为从新闻学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60]
(二) 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
有研究者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日报》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 对党报评论在重大事件中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 认为这些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的评论文章, 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 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61]有研究者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背景, 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体系为例, 研究了新闻评论在操作中的规范———公论立场、多维视角、就事论事。[62]有学者在研究报纸59家、相关评论62篇基础上, 总结了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日”报纸评论的经验和教训, 认为灾情祭年评论主题重在征服与反省, 评论语言必须创新、与时俱进, 评论数据必须准确;作为一种特殊的评论形式, 灾情祭奠日评论要求在确定主题之后, 要处理好论证、叙述与抒情三者间的关系:总体来说, 论证不宜过多, 过多会伤害到情感的表达;叙述要注意具体而有节奏感;抒情则要求融情于叙述之中, 不宜舍本逐末地过分自我表达, 使纪念意义丧失。[63]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报纸新闻评论的应对策略: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在评论深度上下功夫、加大群众评论分量、注重评论的“亲民性”、积极实现与网络新闻评论的共生互补。[64]
(三) 电视新闻评论的研究
学者欧阳明论述了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必然性, 认为节目形态是目前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解困的关键;双方论辩节目形态是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重要出路。[65]有研究者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 指出节目主持人在中发出的新闻评论起着重要作用, 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探索出了新的模式。[66]
(四) 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
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 [67]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评论繁荣的原因:“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实现“三贴近”的有效路径。[68]有研究者则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评论成功的要素:要融入人文关怀、要掌握最佳介入时机、网络媒体评论员要做网民的代言人、打造知名网络评论员引领网络舆论、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网络评论员。[69]有研究者指对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70]有研究者从更新量、原创性、重点和倾向性等四个方面, 对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中六大代表性网站的新闻评论板块进行内容分析, 以比较不同网站在评论处理手法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五) 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关键词:新闻实务 专业化与职业化 课程改革 新闻教育核心三要素
新闻学教育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敏锐的新闻触觉、最独特的观察视角、最丰富的镜头内蕴,辅以准确、平和、优雅的同期声来捕捉信息、传递资讯、服务社会。而在当下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内容已经同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一、新闻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国际新闻教育的共同趋势
所谓“职业(Occupation)”,指从事一门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而所谓的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或叫“专业主义”,特指从事一种工作必须有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从业者所共用。我国学者孙旭培认为,“‘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指的是一门职业在升为‘职业主义’中的一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国外新闻学教育界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一直存在争论。而不同的学校则强调新闻学的不同方面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在世界媒体之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改进了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以紧跟媒体工业的需要,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介绍:“记者作为一种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媒体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式。”从2005年开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可选修的课程中提供实践案例研究。学生们将解剖分析由他们自己和其他记者写的新闻,以图理解在展开故事结构时的取舍技巧,理解故事是如何和为什么按照特定的方法构成的,以便使学生们在进入新闻行业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而当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以后,学校将向他们提供那些刚刚踏入新闻行业时没有能力应用的具有相关专业深度的内容,比如经济方面的、科技方面的专业内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新闻学院电视专业设置课程时,第一年要包括电视报道和编辑,第二学年学习电视新闻制作及纪录片等。此外,还要学习编辑录像带、制作硬新闻和故事片以及合成电视新闻等。专业方向的设置很细,学生需要对具体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和技能进行比较透彻全面深入的掌握。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的新闻研究生院脱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重新闻实践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路——实践与学术性并重。学生除了掌握新闻实际操作技能外,还得修读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法、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学方面并不仅仅是培养一出校门就能采编的记者和编辑,而更倾向于造就从事新闻调查、研究和批评的学者。
作为法国国内最早在大学中设立(1958年)和最早通过记者联合公约认可(1968年)的新闻学院,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对于我们了解法国的新闻教育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法国学生开展实习时的传统是集体行动远涉重洋,围绕一个预定的抽象选题进行操作,以短短一个月时间(用于采访的时间更短)操作一个陌生的选题,而且并未预先明确报道线索,这种“团队型+粗放型”的形式与中国学生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通过介入条线报道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报道思路、强化新闻敏感的实习方式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不管是专重新闻实践的美国新闻教育,还是两者并重的加拿大新闻教育以及突破传统区域观念的法国实习模式,在新闻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上殊途同归。
二、国内新闻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是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媒体第一线的新闻大师还是培养某个广告或IT公司的美工或公关策划人员?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席卷世界,这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内外学者面对的两难命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主张:新闻教育必须将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因为把新闻同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等相关的学科等同起来,就是抹杀新闻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及价值体系。这不仅是美国新闻教育在学术性和实践性培养中出现的困惑,也是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新闻职业需求的突出矛盾。
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新闻教育正在向其核心目标回归。但是,新闻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包括师资、设备和媒介资源)这三者共同协作来完成。中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培训上没有先天优势,而目前教育资源配套上又面临很多尴尬与无奈,造成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日渐脱离。在客观现实方而,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教师的准入与管理、量化考核与行政化办学、重科研而轻教学创新等,都使中国的新闻教育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渐行渐远。
以上是宏观视角下的学科环境因素分析,属于上层建筑和历史遗留问题,更多有赖于政策层面的解决。就新闻实务课程本身而言,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一)专业方向细化不显著,不符合当前新闻传媒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相关学科教育缺失,无法与当前的新闻传媒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衔接
(三)教学方式陈旧,成绩评定拘泥于闭卷,实践实习形式化
(四)局限于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养
1.忽视新闻写作中政治经济形势的敏感性,只能就事论事;
2.忽视新闻评论的立场和独立见解,人云亦云,只注意语言归纳;
3.忽视新闻报道的纵深挖掘,浅尝辄止,报道思路不清晰;
4.忽视图片摄影和影像制作过程中的镜头暗语与隐喻,片面关注影像本身的直观效果和层次感;
5.忽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解读能力培养,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6.忽视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的铸就,不能够德才兼备。
(五)我们强调的职业化和突出新闻实务,并不是片面的技能化
在实践中,技能化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完全技能化显现的缺点很明显。这是我们防止矫枉过正必要的清醒认识:
单一技能训练,使得新闻工作者所掌握的仅仅是简单的采访、编辑或写作等技能,在报道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时似乎还能应付,但是涉及到深刻的政治新闻或社会新闻,他们往往不具备洞察力与分析能力。而且由于职业道德滑坡,学生对于编辑的兴趣也在慢慢降低,新闻工作面临着巨大危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黄鹏博士所著的《美国新闻教育研究》中谈到:“基本的技能训练、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内化职业精神是新闻教育的核心要素。”基本的技能训练就是娴熟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加上现代新技术,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严格的学术训练就是和新闻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某一学科的深入学习相结合,是满足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需求;内化职业精神,简言之就是内化新闻专业主义和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业的真谛所在。
依据新闻教育的核心三要素,笔者认为,新闻实务的课程变革需遵循广博性、深入性、经济性和务实性等原则。
首先,广博性和深入性要求新闻实务课程必须体现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的院长洛伦·吉格里昂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经济等知识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法学让人懂得社会规则,政治学告知从业背景,社会学让人具有深邃的观察能力。
其次,经济性和务实性,新闻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广博深入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理论理解新闻、发现新闻、分析新闻。不同性质的媒体的采编评写等方面要求大相径庭,所以新闻实务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细化专业。只有细化了,学生才能按照明确的专业要求,专攻所需求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专业的高水平层次。
再次,加强新闻实务训练。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的成品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以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变革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借鉴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实习实践模式,同步实习进程与就业环境。
最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精神是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化的标准就是职业精神的坚守,新闻实务课程是职业精神的集训营,忽视了信念和操守培养,新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晓白.新闻教育:专业化,还是职业化?[J].青年记者,2004,(10).
3.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4.卡莱(James w.Cax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4,(1).
5.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一、什么是企业新闻发言人
企业新闻发言人,被称为是企业形象的“包装师”和与外界沟通的“润滑剂”。主要是在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时,新闻发言人站出来维护企业形象,是国资委为指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而颁布的一项制度。
二、设立的背景
当今,企业置身于一个信息化、媒体化的时代。企业被信息到处传播,被媒体时刻关注。企业要让公众了解、认知,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体。因此,与信息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客户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合作伙伴见面会等各种公关场合,大都能听到新闻发言人的声音。近几年,中国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带动下迅速起步,企业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开始活跃在企业公关、社会传播的大舞台。
三、负面新闻
而相关的不少央企“负面新闻”缠身事件引起了国资委的关注。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已经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国资委将适时出台文件,指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工作,包括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等。国资委希望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对舆论加以引导。
四、设立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国内外众多企业推行的一种基本的信息发布制度,这一制度体现的公开性和规范性,对促进企业由传统封闭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开放式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强企业社会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强和规范新闻宣传工作,改善公共关系,树立良好形象,营造经营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是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一项重点工作。
其价值,是为了让公众获得更为充分的央企信息,以便让自由展开的公共舆论能够更加公允和理性;“引导”舆论,靠的也是说服人的数据和材料,而不是靠单方面的、主观的强权思维。
五、角色地位
企业发言人在企业中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代表公司的形象。但对于地位的界定,如果是代表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则一定是企业管理层的成员。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有一个策略管理集团,一定是这个策略集团中的成员。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够很好地了解公司的战略、现状以及全面情况,才能够从比较高的层面详尽地替公司向公众、股东,或者是外界来发表一些公司希望表达的一些东西。
六、主要作用
企业家出面发言更有公信力,因为公司发言人是代表企业对外、特别是对媒体来讲话的人。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企业家的信任度是不可取代的!当公司真正出现危机后,需要对公众、对股东负责的时候,一定是要这个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者是企业家出面。但是发言人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要准备充足的要点供老总发言时所用。
事实上一个好的发言人,不仅能解决帮助企业很好的解决危机公关,处理公司对内对外的公关事物,另外还有能力把这些记者和这些媒体盘活,为企业价值服务。
七、制度建立
1、设立新闻发言人
在总部设立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由总经理工作部主任但任。在各分公司(代表处)、区域子公司、上市公司、水电流域公司及有关直属单位设立新闻发言 人,一般由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基本建立起覆盖集团公司系统各层次、各区域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2、健全工作制度
已经先后制定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公共关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华电>记者站和记者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网站管理办法》、《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系统重要事件报告制度》、《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和规范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新闻及稳定突发事件通报考核制度的通知》等制度。
3、规范工作程序
如公司系统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必须由本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时向集团公司总值班室报告,时限不得迟于事发后2小时。必须在报告后3小时内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向集团公司总值班室书面报告事件的详细情况。须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报告的重大突发事件,应经集团公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依程序进行。在向集团公司报告前,不得向社会媒体发布有关信息。集团公司在接到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制定有关新闻发布工作方案,明确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主要内容、发布方式、发布对象等,力求实现新闻发布工作的统一领导。
4、拓宽发布渠道
一是在集团公司网站发布新闻。公司网站是新闻媒体了解公司信息的重要窗口,通过公司网站可以将公司的新闻信息快捷、方便地传递至受众。二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视工作需要,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向受众发布新闻,并接受记者的提问。三是召开记者招待会。一般用于发布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信息,使之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另外,还可采取向社会媒体发新闻通稿、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等方式。
5、加强规范管理
为了保证新闻发布的质量,正确引导新闻传播效应,保障华电集团的品牌形象不受影响,必须加强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管理。例如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管理上,集团公司明确:第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由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统一归口管理,由新闻发言人具体负责新闻发布。未经新闻宣传工作小组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无权对外发布重大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私自接受采访。第二,新闻发布应严格按照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制定的方案进行,保证了信息发布口径的统一。第三,在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后,应对发布的全部信息在事后2小时内书面报告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并主动关注和收集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影响,以便形成新闻发布效果分析评估报告及时上报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及时组织进行后续新闻发布工作,保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统一性、连续性、真实性。第四,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有关单位要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媒体形象危机,避免媒体猜测性、歪曲性报道。如被媒体公开报道并已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和媒体的沟通,让媒体了解事实真相,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同时,还应积极策划报道正面新闻,避免对集团公司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第五,各单位要认真严格执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对于拖延不报、任意发布信息、新闻宣传工作不力造成集团公司形象重大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情节和后果,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八、问题及对策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缺乏新闻知识,危机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新闻知识、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华电集团主动维护企业声誉、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措施。政治敏感性不强,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管理能力不强。二是新闻信息不系统。一些基层单位,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供利用,需要发布的信息大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没有整合,使得新闻发言人获得的信息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三是缺少新闻发布的经验。例如对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在什么情况下举行新闻发布会,如何邀请、接待记者,如何选择发布会的时间、地点,如何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尖刻问题等,许多企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对新闻发布会的策划、程序、技巧、要求等,还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演练,更是缺少对企业危机处理的有效应对机制。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
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5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4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3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01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1999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 适用科目:
820新闻实务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第五版)、《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最新修订版)、《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修订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2004-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10-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6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2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1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0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2007年复旦大学4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6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5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2004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3.1.1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
3.1.1.1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①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
②从心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 ③按照社会学的观点,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
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结束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
青少年是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也同样具有多元和整合性特征。
3.1.1.2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
(1)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的发展性特征还可以表现在:①兼具质与量的改变;②兼具连续性与问断性的特质;③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状态;④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⑤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⑥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2)青少年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包括:①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②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③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④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⑤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⑥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⑦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⑧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⑨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3.1.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1)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
(2)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3)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或者是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如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导工作等。
3.1.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
(1)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条件是能尊重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不能由青少年的一项行为而完全否定他的个人价值。
(2)接纳与关爱青少年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很多缘于家庭缺失。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于青少年充分地接纳与关怀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动力。
①接纳可具体表述为接受青少年是一位有价值、尊严、积极向上与向善发展可能的人。
②关怀则是关心、接近与重视青少年的各种学习与生活状况,并能与青少年共享成长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落的痛苦。
(3)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4)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脉络,配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需要,通过给予青少年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
2014年助理社会工作实务辅导知识点3.2 第2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P81)[掌握]:
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指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
2)主要内容:
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设计或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国内外时事讯息的服务;提供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法律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增进人际关系、法律常识、性教育、生理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
(3)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者需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儿童保护机构以及社区有关力量密切合作,对受虐儿童进行积极的介入,把对受虐儿童的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2、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
2)主要内容
改善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学校生活环境、社区生活环境、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等。
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P82)[了解]:
3、治疗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
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这里的治疗性指的是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由社工实施服务和帮助。
2)主要内容
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为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及安置服务;为不良青少年提供治疗性服务;为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提供矫正服务
第3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P84)[掌握]: 提问
1、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1)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方法:一般称之为个案工作,即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个人或家庭进行服务。
(1)主要针对个人或家庭的面谈辅导服务;
(2)必须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作出专业判断;(3)注重社会工作理论模式;(4)明确个案服务的目标和步骤;
(5)注重评估;(6)服务对象的改变动机和参与是个案取得成功的关键;(7)专业关系有助于个案过程的顺利和个案目标的达成。
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P94)[掌握]: 提问
2、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铜材要求决定了青少年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P95)[掌握]: 提问
3、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
1)影响因素:机构的宗旨、服务对象的需要、资源条件、计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服务对象的参与
1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所在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尽管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网络传播方向, 但专业开设伊始, 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对课程自身特点缺乏深入研究, 使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造成了学生理论不够深入, 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随着互联网络和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 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将项目化教学引入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有着显著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解和展示, 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的学习模式, 在项目化教学中, 学生需要围绕当期项目, 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 并与同学、老师频繁交流, 才能增加知识, 加强技能, 顺利完成自己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将项目化引入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在每一个项目流程中都要时刻保持主动, 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 从来都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际紧密融合的学科。学习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新闻采编的相关知识, 都是为了在采写编评实务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只有转化为业务能力, 才具有生命力。项目化教学淡化了学习和实践的分界线,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境, 比如:策划并跟进完成一篇网络新闻报道;新创并充实一个网络新闻栏目;设立一个目标受众明确的自媒体平台并定期更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学习项目所涉及的知识, 还需要在各类现实问题涌现时, 给出解决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 专业知识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结合项目展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如此一来, 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提升了专业技能。
1.3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媒体环境下, 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 而这也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业务要求从业者在掌握新媒体基础技术的同时, 最好还能具备互联网思维, 能充分把握受众需求, 以便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需要从学校到岗位的持续学习。作为建构专业基础知识阶段的学校教育, 在融合多种技能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便在实践平台上模拟真实网络媒体的环境, 落实选题策划、采编、互动等实务环节, 将传统实验室中的实验转变成媒体业务流程中的实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使学生从学校迈入传媒工作岗位时, 快速适应岗位。
2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三个转向”
要发挥项目在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较于传统的网络新闻实务教学理念, 项目化背景下, 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向”。
2.1 从“侧重编辑”转向“综合应用”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主要研究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实务, 但因为网络平台自身的特性和相关规定对商业网站在网络新闻信息采集上的一些限制, 传统的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更加偏重于网络新闻的编辑实务部分。以笔者所在院校以往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来看, 授课内容重点集中在教会学生如何从网络上转载稿件、对稿件内容和形式进行编辑、发布稿件等环节。当下网络新闻事业发展很快, 业界的网络新闻从业者, 不仅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网络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 还应对网站站点定位与规划、网络新闻的搜索与采集, 以及与微博和微信等新平台融合联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应的了解。
2.2 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以往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师往往单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遗漏掉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 即算完成教学环节了。实际上, 教学内容中理论讲解最后的落点还是在用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上。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和实际, 提炼出专题知识和理论, 在学习中加强实践、操作, 强化实践性, 这都是网络新闻实务教学内容在项目化背景下大有可为的地方。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才能使教师角色发生转换, 学生地位发生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在完成项目时,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2.3 从“独立作战”转向“校媒合作”
网络新闻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领域, 现有的教材, 即便是近两年新著成的也很难完全跟上网络新闻发展的新动向, 难以适应网络新闻业务的新要求。高校内教学岗位的人员, 多是单一的学院背景, 往往缺乏适应业界最新业务要求的能力。与教学滞后于实践发展不同的是, 网络新闻的从业人员, 他们时刻面临新动向提出的新要求, 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境, 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要求高校内的任课教师摒弃“独立作战”的传统教学方式, 与传媒业界人才通力合作, 积极关注新动态、新要求, 培养学生最新的业务能力。
3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整体工程, 项目设置、项目考核等内容都会影响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教学团队接手院系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伊始, 便开始思考将项目化引入课程教学中的方式与途径, 并在多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 完善项目设置和考核方式。
3.1 课程整体设置思路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学团队始终把工作项目作为依托, 注重实践环节。自2012级新闻学专业开始,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50%, 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实践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的教学按网络新闻机构的业务项目布排, 课程的设计循着以下环节与思路进行: (1) 基础理论知识简介; (2) 组建项目小组; (3) 确定项目选题; (4) 跟进采集信息; (5) 制作网络新闻产品; (6) 内容分发与推广。
在整个环节流程中, 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项目小组要在限定时段内, 完成小组项目, 制作出成型的网络新闻产品。
3.2 项目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实际,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项目划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类。集体项目有着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专业能力特长等自由分组后, 创建一个目标受众明确的网络媒体。媒体形式的选择面很广, 可以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新闻客户端、电子杂志等任一形式。学生在自己小组创设的媒体上自主选题进行网络新闻的采编和分发、推广等业务流程。在集体项目中, 学生在前期调研与策划、中期产品生产、后期用户反馈等全流程得到业务能力锻炼的同时, 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专业媒体提供全方位的锻炼。个人项目依托于课程前期建设完成的学子自主实践平台——蔚园最新闻的网站、微博、微信, 个人项目针对网络新闻业务中的某个环节、某个技能而有针对性地设置, 主要锻炼学生对特定知识点或技能的掌握。相较于集体项目的开放性, 个人项目更为封闭, 教师指定主题和新闻作品形式, 学生在指定时段内完成。
3.3 课程考核
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 网络新闻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 往往是期末一张考卷来评判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课程考核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综合考查集体项目中的个人贡献与项目完成度间的关系, 考查个人项目的完成度和质量, 考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以50%的比重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的评定中, 小组负责人负责给小组成员评定集体项目得分, 任课教师对个人项目进行得分评定。期末, 每位学生自选学期中学习过的任一网络新闻形式, 提交一份网络新闻作品, 这部分得分以30%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中余下的20%则用于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多渠道的考核机制, 可以较好地达到项目化背景下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考核目的。
4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待改进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重在实施,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4.1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项目化教学更加适宜小班教学, 班级人数过多往往容易导致项目小组成员过多, 使集体项目中, 部分同学不能获得充分的锻炼机会。以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新闻学专业的班级人数普遍在35人以上, 过多的人数对于项目教学而言, 是一个不利因素。
4.2 整体与个性的矛盾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有很大一部分时段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集体项目的, 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喜好, 业务能力上也有差异, 但在集体项目中, 岗位的划分往往是结合个人特长和喜好进行的, 每个人担任的角色不同, 在项目中负责的工作重点也有差异。一个项目进行过程中, 工作岗位又不能随意调整, 使一些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
从2014年初步提出项目化教学的设想, 之后搭建项目平台, 更新项目设置,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索过程中,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积累。
摘要:项目化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及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网络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秉持从“侧重编辑”转向“综合应用”, 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从“独立作战”转向“校媒合作”的理念, 以此来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 从而实现学生网络新闻业务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网络新闻实务,项目化教学,三个转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控;作用
0.引言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会受到很多风险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在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及完善企业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用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下不断完善的。
1、内部审计管理风险的必要
运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管理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内部审计是独立的,因此在监督企业内部经济时能够独立的评价和审查,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内部审计是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实现了分权下才出现的。另外,内部审计是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力后盾。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控制,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以及作出预防措施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其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其过程是在系统化评价下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最后,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已经不适应与当前企业的发展,因此要采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风险管控。
2、 风险和内部审计关系
企业在发展和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防控中主要是针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例如,如果某单位要投资某个工程,企业就要对该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现在有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因此企业就难以把握所要面临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正好补足了这个位置,承担了风险防控责任。通过内部审计对有可能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反馈风险信息,企业领导人和有关部门才能做好准备,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
3、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3.1 管理协调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风险管控中能够全面的分析风险,并且提出有效的意见。内部审计是通过全面的了解组织,对风险管理进行协调来完善审计部门的工作。
3.2 风险识别的有效性
因为内部审计是经过对组织的全面了解,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分析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上进行的,因此内部审计能够保证所识别的风险是有效的。企业在开发产品和销售产品一些列的过程中,只有明确整个流程,抵抗各种风险,才能顺利经营。例如,中国石油公司利用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识别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对库存产品有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企业信誉,用人等闲以及资金风险等[1]。
3.3 顾问与咨询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对本企业的工作是最为熟悉的,因此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内部审计一旦发现风险就会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风险管控意见[2]。在协助企业管理解决风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在完善企业管理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3.4 项目优选
内部审计进行项目优选是在对风向进行评估后进行的。内部审计在进行一些里评估后选择最佳的项目或者计划,这个过程是需要以评估的结果优先顺序进行的。内部审计能够选择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处理,并进行排序方便企业逐个处理。
3.5 报告和防范
内部审计在发现防范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其再企业风险监督的地位相联系。内部审计既要和各个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以更好的发现风险,又要通过评估防治企业舞弊行为,在企业道德上发挥了作用。
3.6 實施管理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对企业实施管理,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供风险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调整企业策略。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保证企业顺利运行时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以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和信誉等等。
4、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重要作用受到企业的关注,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定位不清。由于内部审计是应该是独立的,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对企业的董事会负责,缺乏独立性,因此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而且,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年龄过大,对于科技不够熟悉,然而现代企业新科技较多,因此这些职员在工作中的能力无法突出,最终导致审计工作效果不佳。加上企业缺乏一定的高素质人才,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不够熟悉。因此,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中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全面的重视。企业在发展经营中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导致风险管理落后。很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用于加强和监督企业的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风险管控手段。
为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重视审计工作,合理定位[3]。企业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是独立的,为内部审计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人力技术。在经由董事会和委员会指导下设置机构,作出规定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和机构的独立性。其次,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企业定期招聘审计人员。另外,编制风险导向的审计计划。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要严格按照程度对有肯能够影响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审计计划,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企业制定的审计计划要反映组织的风险战略,协调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程序[4]。最后,企业要努力实现观念的创新。内部审计不仅要查出风险还要找出解决的方法。内部审计要从传统的差错向控制管理为主。企业的思路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查账模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处理分析。
5、结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条件下,保证企业的发展,就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的作用要求企业重视内部审计的地位。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控制的力度,对企业风险问题全面分析评估,促进企业发展。(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孙坤,张宜霞. 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通过解读IIA2001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看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J]. 审计研究,2008.02:86-88.
[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课题组,邹志国,马梅香,谭伟,陈建章,周敬华,熊刚. 风险导向审计在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研究[A].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11:11.
[3]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方略[A].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15.
[4]张华. 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