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生态修复(通用12篇)
在过去的50年,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耗资数亿,但收效不明显.为了进一步解决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提出需要用生态方法去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学手段,恢复、重建高等水生植物群落,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藻类来修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科学地选择先锋种类组合、消除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合理地控制水位是西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措施.
作 者:吴芝瑛 吴洁 虞左明 Wu Zhiying Wu Jie Yu Zuoming 作者单位:吴芝瑛,Wu Zhiying(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2)
吴洁,Wu Jie(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杭州,370006)
虞左明,Yu Zuoming(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5)
1.4.2各区域草种选择与组合。根据灾区植被毁损的山体裸露区的气候、土地条件和各种牧草的特性,结合草种选择的原则,灾区各区域生态修复主要草种及其组合如下:
1.4.2.1高山区。主要选择适应于高原气候生长、耐寒能力强、生长快、根系较为发达的草种。主要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无芒雀麦、冷季早熟禾、沙生冰草、燕麦、沙蒿、草木樨等。
1.4.2.2中山区。选择适应于温凉湿润气候,并具有一定耐寒能力,耐瘠能力强,根系发达,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鸭茅、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披碱草、老芒麦、冷季早熟禾、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燕麦等。
1.4.2.3低山丘陵区。该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凉湿润,冬季低温冰冻天气不多,气温一般不会低于-5℃,而夏季则常有高温伏旱天气出现。因此,该区应选择喜温凉、湿润气候,能耐夏季高温伏旱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白三叶、鸭茅、草木樨、多花黑麦草等。
1.4.2.4干旱河谷区。该区根据日照情况,可分为阳坡干旱带和阴坡湿润带,其土壤和植被状况差异较大。一般阳坡较阴坡干旱,土壤相对贫瘠。主要应选择适宜于温凉干热气候,根系发达,耐瘠,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鸭茅、多花黑麦草等草种。阴坡应选择适应于温凉湿润气候,耐荫,根系发达,耐瘠薄,春季返青早的草种。主要有苇状羊茅、垂穗披碱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草木樨等草种。
1.4.3草种质量要求。用于灾区草原生态修复的草种应经过清选、除芒加工处理,经省级以上草种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质量达到四川省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二级以上的种子。首次播种苜蓿等豆科牧草种子的区域,应接种相应的根瘤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经过包衣和丸粒化处理的种子,以增加种肥及其他生长辅助剂,促进种子落种、快速萌发、生长。
1.5牧草播种技术
1.5.1播种区的选择
1.5.1.1播种区选择。地震灾区面积大,气候和立地状况差异大,首先要根据海拔、降水、土壤、坡度和气候等条件,确定播区所在的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5.1.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震灾区需要植被恢复的区域很多,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植被恢复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重点放在受灾比较严重、气候比较好和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和公路沿线、村庄附近、水利设施等,以保护公路、耕地、水利、电力设施、房屋、城镇为重点。
1.5.1.3先易后难、先近后远。首先对靠近城镇、村庄、交通要道、农田等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逐步向电站、水库周围、公路边坡等植被损毁区域发展;最后以河流、沟谷等集水流域为单元,对植被损毁区进行恢复;在财力、物力和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对边远、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恢复。
1.5.2播种时间
1.5.2.1高山区。以春播为主,在4~6月播种。
1.5.2.2中山区。海拔2 500~3 500 m区域在4~6月春季播种。海拔1 500~2 500 m在8月秋季播种,也可在3~5月春季播种,以秋播为主。
1.5.2.3低山丘陵区。在8~11月秋季播种,或3~5月春季播种,以秋播为主。
1.5.2.4干旱河谷区。海拔1500~2 600 m以在3~5月春播为主,也可8~11月秋季播种;海拔1 500 m以下,以秋播为主。
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温度、降水、播区立地条件和用途进行适当调整。
1.5.3播种方式
1.5.3.1人工播种。在距集中居住区较近,坡面已基本稳定,其播种活动在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撒播或手摇播种机撒播。人工播种是灾区草原生态修复采用的主要播种方式。
1.5.3.2机械喷播。对公路、水库边坡以及坡度较大,人工无法播种,但又未具有交通条件的坡面,采用机械喷播。
1.5.3.3飞机播种。对地形复杂、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面积较大、有飞机飞行条件的区域,可采用飞机播种。
1.6播后管护
1.6.1播后检查出苗情况并及时补播。播种后要组织人员检查,观察出苗情况,对缺苗漏播面积较大的区域要及时进行补播。播种后,播区发生新的植被损毁的,如再次发生局部泥石流、滑坡的区域,也要及时进行补播草种。
1.6.2补种灌丛、树木。在牧草生长覆盖地面,植被相对稳定后,要种植适宜的灌木和乔木,形成草、灌、乔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
1.6.3围栏封育。植被恢复区域距离居住村庄较近,牲畜自由放牧,容易在植被还未形成时受到啃食践踏破坏,应采用围栏进行封育。围栏可采用网围栏、刺丝围栏等围栏方式,钢丝网围栏生产和安装标准按农业部NY/T1237-2006《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标准和国家机械工业局《JB/T围栏标准》执行。围栏具体安装技术简介如下:
1.6.3.1围栏定线。一是平地定线。根据围栏地块地形规划图,确定围栏线路走向,确定起始标桩,每隔30 m设一标桩,直至全线完成,线路封闭。二是起伏地段定线。对拟建围栏地块线路的两端各设一标桩,定准方位,若中间遇小丘或凹地,要依据地形的复杂程度增设标桩,要求观察者能同时看到三个标桩,使各标桩成一条直线。
1.6.3.2线路清理。清除围栏线路上的土丘或石块等,便于施工。
1.6.3.3围栏中间柱的设置及埋设。根据围栏网片长度在预接处设置中间柱,埋深0.7~1.0 m,地上部分与小立柱取齐,然后在其受力的方向上加支撑杆。
1.6.3.4小立柱间距及埋深的设置。地势平坦且土质疏松的地段,小立柱间距4~6 m;土壤紧实的地段,小立柱间距8~12 m,埋深0.55 m;地形起伏的地段,小立柱间距3~5 m。
1.6.3.5角柱、地锚埋设和支撑架设。角柱埋深0.8 m,在角柱受力的反向埋设地锚或在角柱内侧加支撑杆。
1.6.3.6门的安装。根据围栏门的用途和需要,预先将围栏门留好,门宽2~4 m,高1.25 m。门柱要用支撑杆与地锚予以加固,用门柱穿环与门连接,加网前将门柱及受力柱固定好。
1.6.4合理利用。对于草原植被恢复区,要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封育管理,防止人畜活动对恢复区再次造成破坏。重点区域除采取围栏封育的措施外,还要采取建立封育管护制度,制定乡规民约、建立警示牌等,划定封育区,严禁在封育区放牧、开挖等影响植被恢复的行为。播种区的乡、镇、村、社要做好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使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植被恢复及封育的重要性。在播种封育2~3年植被恢复后,对于地势较为平缓、又无安全隐患的区域,根据植被情况可适度刈割或放牧利用。对于坡度大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易跨塌区域,要实行长期封育,禁止放牧利用。
2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灾区畜禽圈舍倒塌、大量畜禽死亡,给畜牧业和农牧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使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急需开展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利用耕地、果园地和天然草地开展种草养畜,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是灾区农牧民恢复生产、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措施。
2.1牧草种植技术
2.1.1地块选择
2.1.1.1根据牲畜需要选择。根据不同牲畜的采食特点和饲喂量计算出牧草需要量,再根据牧草需要量合理安排种草面积。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两型社会;生态城市;水生态修复
2012年4月8日,长株潭试验区官网发布《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益阳市中心城区被纳入了长株潭都市区范围。另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区被定位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质和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生态旅游则在水文化,水景观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益阳市的实际情况,探讨益阳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好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
1.水资源状况
益阳分属长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流程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283条。资水是流经市内最长的河流,流长239公里,流域面积6350平方公里[1]。益阳境内资水的主要一级支流有伊溪,沂溪,志溪河。但由于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匀,过境水影响以及受水利、生态环境等条件制约,水资源同样存在着时多时少的问题。
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在2020年总用水量将达到72.5万m3/日,用水缺口较大,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出水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回用,大大缓解了水厂建设资金压力和水资源供水压力。
2.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资水干流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Ⅱ、Ⅲ类河长为228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2%,Ⅳ类水质占8%。总体看来,益阳境内整体水质较好,资江干流区段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1]。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深入
受重城市经济建设、轻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影响,折射到河流整治工作,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污染企业环保投入不够,治理标准偏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水资源保护的活动开展幅度不够、内容单一。
2.2污染源头需治理
由于环保的历史欠帐,志溪河和兰溪河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两河”流域内的8个乡镇15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7家,养殖专业户2624家,矿山企业44家,工业企业1203家,企业内缺少或没有治污设施,偷排乱排情况严重。
2.3 资金问题
受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限制,所规划的项目难以马上实施,加上益阳市和桃江、赫山区、高新区财力不足,缺少配套资金。因此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马较少,开工不足。
2.4水处理配套措施不完善,与生态修复脱钩
目前,兰溪、泥江口、谢林港、新市渡和灰山港镇都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90%以上的养殖场和专业户都没有环保设施,工矿企业环保措施标准低,防范环境污染和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城市内河道水网生态景观支离破碎,没有形成体系,生态修复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3.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由于流动性小,自净能力差,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动力学的密闭系统,城市水体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物及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2]。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城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态修复[3]等方法。生态修复因其投资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而受到人们重视,但全依靠自然生态修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人工的生态修复技术。
4.城市水生态修复
4.1 水岸带生态修复应用
水岸带生态修复就是充分利用岸边结构与岸生、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交互净化作用,控制水面的无效蒸发转化为植物的有效蒸腾,提高水土环境的自净功能,使水体水质、水量得以保持,土地与生物的过滤净化作用保障了地下水的持续安全补给,使水循环始终处于良性状态。
4.1.1 土地处理技术
可以用卵石、砾石等作填料,在河滩或者河岸构筑渗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因填料的材料和粒径不同,除了利用生物膜降解有机物外,还能产生物理吸附、过滤、沉降等作用,可用来去除悬浮物和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4.1.2 稳定塘处理技术
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稳定塘,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避免了占地面积大的缺陷。
4.1.3 生态浮岛技术
把高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以高分子材料等作为载体,种植到受污水体中,主要针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4.2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城市生态公园依据生态学设计原理,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环境类型,充分利用城市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一个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景观结构。
益阳可按照《水功能区的划分》,结合生态修复技术,打造生态公园,既可以处理水进行回用,又可作为景观欣赏,教育参观之用。 4.3建筑小区中水回用
2013年以来,益阳房地产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小区景观成为购房者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绿化需要大量用水亦给城市用水带来压力,在小区内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一方面处理水回用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景观,成为有力卖点。
5.结论
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水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子系统,已经成为城市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对高品位亲水宜居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了城市的用水压力。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要注重种植适宜的经济植物、观赏植物,设置与城市风格相符的附属设施,着力打造城市水景观;在对城市原有历史、文化风格进行继承下,注意营造新的生态水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热点区域,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益阳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益阳市环境保护局,2004,07.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恢复措施
摘要: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该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其生态的安全,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作 者:张素珍 田建文 李贵宝 ZHANG Su-zhen TIAN Jian-wen LI Gui-bao 作者单位:张素珍,田建文,ZHANG Su-zhen,TIAN Jian-wen(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李贵宝,LI Gui-bao(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期 刊:水土保持通报 ISTICPKU Journal: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 保护措施公路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
摘要:主要论述了公路边坡植物防护的主要形式如种草、铺草皮、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框格防护、合成材料植被网草皮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绿化笼砖护坡、香根草生物边坡防护技术、客土喷播技术等,在目前,公路防护工程设计要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确保公路边坡的可持续性.作 者:李青芳 何宜典 LI Qing-fang HE Yi-dian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021 期 刊:水土保持研究 ISTICPKU Journal: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3(6) 分类号:X171.1 U412 关键词:公路 理念 植物防护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挖泥对内源营养盐进行控制,还可以钝化营养盐。第三种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和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
水生态修复中常用的植物有三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用的方法较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生态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截流分污、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和曝气复氧。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生物方法则是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投加微生物,而生态方法就是建设生态工程修复。城市河流治理及修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水利、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修复过程受到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且治理、修复工艺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治理及修复。对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需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对其水质进行改善,然后以生物法进行水质净化,恢复其中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该河流的治理及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即: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或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将经过筛选、驯化的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浮床需考虑以下几种因素:物理结构、科学引种、时空配置、净化机制和植物管理。
人工湿地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与组成,根据条选择合适的地形位置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人工建造和监工控制的、工程化的沼泽地。随着人工湿地的发展,人工湿地不仅仅局限于污水处理,还是具有园林绿化以及景观效果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本身还具有基建费用低、运行费用少、耐冲击负荷强等特点,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人工湿地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绝大数的湿地由四部分组成:水体、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当前人工湿地处理的对象水体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渣废水等。我们一般根据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如今对于生态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工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期管理不善,不仅对污水的处理产生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三、污染物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植物修复的原理包括植物转化、根滤作用、植物萃取和根际土壤化学等。植物转化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根滤作用通过植物根的强烈吸持作用,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和有机物。植物萃取是通过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即微生物对物质的分解作用。
污染物土壤修复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价。通过现场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前期的调查,可经过必要的室内试验等对方案进行优选。修复方案一般分为原为修复、异位修复和综合修复。原位修复,即直接在污染物残留部位进行修复处理。其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受环境影响大,处理时间较长,易使污染物扩散。原位修复适用于污染情况较为稳定或者需要长期治理及不易进行异位修复的污染区域。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运至专门场地进行处理,可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地域扩散。异位修复处置时间短、效果较好、易于控制,但成本相对较高。综合修复,即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几种方法联合处理。其最大特点是各种修复方法的合理组织、取长补短、适用范围广、综合效果好,是较为实用的处理方案。
四、固体废弃物生态修复技术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是针对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有研究表明可以对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工程中再利用。
一、甘孜州地理、气候、文化等基本情况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境内, 是四川省内最大的藏族聚居区。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 其境内山川主要呈南北走向, 代表名山为贡嘎山, 主要河流为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
该州具有明显的青藏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时间较长, 气温偏低, 雨水不丰富, 但日照十分充足。
境内共有九十万左右的人口, 由多民族聚居组成, 其中以藏族为主, 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甘孜州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悠久, 有多元性文化印记和明显的地域交织特征。宗教文化盛行, 又以藏族文化为主。
二、甘孜州宏观生态环境变化
(一) 甘孜州生态环境的特点。
甘孜州的生态环境系统从整体上分析, 是较为脆弱的。第一, 气候四季变化莫测, 再加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 极容易导致火灾的频繁发生。第二, 当地居民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 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造成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进而导致水土流失, 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第三, 地处江河发源地, 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洪灾频发。第四, 其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 部分地区积雪长年不化, 形成冻土。第五, 位于地震带, 地质灾害的爆发几率较大。这些因素导致甘孜州生态环境系统较为脆弱, 极容易向不可控方向发展,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甘孜州江河星罗棋布, 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水力资源更是丰富, 总蕴藏量占到全国总蕴藏量的百分之六, 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储量也极其丰富。这些条件为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即资源优势。为了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 甘孜州地区加大了对矿物的开采和水电站的兴修, 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超出一定范围, 这种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三、甘孜州宏观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
甘孜州地区草原面积广阔, 但近年来沙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原因。气温较低, 年降水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二是人口激增, 放牧业过度发展。人口数量是增长了, 但经营方式并没有取得明显进步,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手段仍然野蛮原始, 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三是文革时期的破坏。文革期间, 过度追求粮食生产, 进而导致农村经济机构呈不合理发展趋势。不合理、过度地开垦土地, 限制了林牧渔等产业的开发, 致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向单一化发展。跟风式的开荒种地, 破坏植被, 让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 土地沙漠化一年比一年严峻。
四、甘孜州生态恢复策略
(一) 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与管理能力。
想要控制甘孜州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并逐渐恢复, 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与管理能力是必要的手段。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基层, 了解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特点与状况, 并积极研讨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文, 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动群众, 互相学习, 互相监督, 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定期自我检讨, 找出不足, 为下一步工作积累经验。
(二) 植树造林, 防止森林火灾。
一是在工程造林工作中, 应该对质量进行严格管控, 在工程建设前需采用事前招标的策略, 在过程中严格监督, 事后核实准确再报账。对于承包商的造林质量应该用合同加以约束, 落实彼此责任。树苗的采购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物美价廉者进行购买, 防止关系苗、人情苗影响造林的大计。二是对于森林的管理与看护, 要责任到人, 并签订责任书。林政、林业公安要积极巡视, 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乡镇政府也应该大力配合。同时确立奖惩机制、制定奖惩规则, 对于出色完成任务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者声誉上奖励, 对于工作完成情况不佳者, 进行相应处罚。三是充分发动群众, 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 提高他们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与思想境界, 将防止森林火灾看做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并且惠及子孙的大事。
(三) 从环境文化的角度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变革,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思考, 更是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环境文化提倡经济的发展不可把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讲究人同环境相互依存, 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思想, 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科学发展观。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 是具体表现。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环境文化作为切入点, 将其升华为一种理念, 一种意识, 一种向导, 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由此可以看出, 依靠发展环境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1. 宣传环境文化理论。
实地考察, 以事实为依托, 得出考察结果, 对当前的环境文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探索, 构建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文化理论体系, 为科学的、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明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生态环境相关的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与形式, 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拥护, 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
2. 积极鼓励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 (如宣传、环保、新闻出版) 的联合优势, 支持、鼓励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作品创作, 积极推出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以及效益的电影、戏曲、图书、报纸等刊物。并将这些作品融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在潜移默化中, 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并将思想化为行动, 从精神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
3. 对环境文化建设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环境文化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政府机关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吸引专业的人才, 建设一支优秀的队伍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并对这支队伍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以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法律、法规, 对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巨大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和制止, 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为环保资金的注入提供有利途径,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五、结语
通过对影响甘孜州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得知, 人口的增加和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造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如增加森林、草地面积, 防止土地沙化, 草地退化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总之,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 离不开舆论的广泛宣传、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这些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甘孜州生态环境的恢复,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 2006
[2].王小龙.完善立法保护广西沿海红树林[J].环境保护, 2011
密云县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科普基地建设以前,该地土层薄,山地风化层较厚,土壤为黄褐色和黄棕色土壤,沙化严重,保水保肥力差,山体裸露部分多。土壤PH值在5.9~8.5之间,大部分居中性或微碱性。由于人为影响极为严重,林木稀少,植被种类极少,分布着半旱的荆条灌丛和散生荆条、官草、白羊草灌草丛,没有乔木和高木形成的群落,山体的植被覆盖率极差,山体沙化度极为严重。
通过2年多时间的修复和建设现已栽种植物草本、灌木、大木大约100多万株,种类大约在300种,在几乎垂直面山坡绿化25000平方米。修路时放坡面干沙的植物垫绿化1000平方米。建成温室3座共1600平方米。已完成小流域间歇性湿地综合性治理面积3000平方米。
该基地正在建设华北野生本草纲目园,目前已经栽种中草药400多种。管理方法以自生为主,不进行过多的人为管理,使中草药形成可以自然更新的植物种群群落。
该基地正在进行荒山改造工程、恢复湿地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恢复湿地工程中完成了清理河道、岸边治理、集雨水池、防渗技术、植物选种工作。
黄河三角洲实施生态湿地恢复工程
进入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远远地就看到成群连片的野鸭扑棱棱地从草丛中、水面上飞起,如伞如盖翻飞于湛蓝的.空中,清脆的叫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幅颇为壮观的景象.这里聚集的野鸭不下10万只.
作 者:曹景华 王志秀 王学义 Cao Jinghua Wang Zhixiu Wang Xueyi 作者单位:刊 名:走向世界英文刊名:OPENINGS年,卷(期):“”(2)分类号:F12关键词:
摘要:根据国内外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以赣榆县青口河为载体,分析确定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根据不同河段的环境要求和土壤理化性质来选定,分河段分析了每段应采取的具体修复措施,从河堤、滩面、水域,提出各段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及后续管理工作,并提出对河道生态修复后的`水环境稳定性及管理技术的探讨是今后河道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作 者:张勇 祁德超 高之栋 作者单位:张勇(江苏省赣榆县水利局)
祁德超,高之栋(江苏省赣榆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赣榆,222100)
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2(1)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河道 生态修复 技术措施
随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湿地恢复工程”的不断实施,生态湿地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前来栖息繁衍,其中不乏丹顶鹤、白鹳、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这里是国家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从每年的10月下旬到翌年的3月份,先后有300多只北迁的丹顶鹤来此栖息觅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92年,面积15万公顷,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资源,草木本植物393余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天然芦苇荡万余公顷,天然柽柳林数千公顷,其中滨海附近大面积自然红柳林带,是中国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不仅为保护区增添了壮丽景观,也为研究原生植被提供了充分的原始资料。初步调查区内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达641种,其中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文昌鱼、斑海豹等,还分布着各种珍贵、稀有、濒危的鸟类,现已证实的283种鸟类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有5种,二类保护的有41种,世界存量极少的濒危鸟类黑嘴鸥在保护区内也有较多分布。
黄河三角洲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自20世纪70年代始,黄河断流加剧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进入90年代以来,断流的时间不断延长,断流的范围不断扩大,1995年实际断流100天,1996年断流93天,1997年断流时间最长达到了226天。近年来虽然黄河断流得到控制缓解,但从黄河上游注入河口湿地的水量明显减少,由此也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由于海水倒灌引起的侵蚀作用,整个淡水湿地的面积逐年减少,一些依赖湿地生存的动、植物也明显减少。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北迁涉禽调查、白鹤在黄河三角洲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等研究工作,曾多次获得了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1994年保护区被列为湿地水域系统16处具国际意义重点保护地区之一。
200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纳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在科研的指导下,多项保护工作相继展开。保护区把管理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大部分,实行严格的区别管理政策。核心区,属于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按自然规律演替;缓冲区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标本采集和从事教学等活动,但不开展旅游等活动;试验区则有计划地开展科研、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与核心区作对比试验。为了尽快遏止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总投资684万元的“生态湿地恢复工程”,被国家林业局立项为重点工程。工程通过引灌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的淡水存量,同时强化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平衡作用,改善鸟类的生存环境。去年黄河水量较大,引水顺利,4238公顷的湿地恢复工程全部完成。为适应鸟类种群、数量增加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鸟类建设了“食堂”和“医院”,并建立两处鸟类食物补给区,面积1000公顷,主要养殖贝类等水生物;在黄河口管理站和位于垦利县的大汶流管理站各建一处200公顷的鸟类食物补给区,种植小麦、谷物等,实行粗放收割为鸟类供食;为救护在迁徙中的伤病鸟,还建成了鸟类救护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施和专职人员。
日益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前来生存繁衍。
Approaching the nature reserv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here the Yellow River meets the sea, you can see swarming wild ducks fly to the sky from the tussock and water surface and quack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is truly a marvelous scene. This area provides inhabitancy to more than 100,000 wild ducks.
The national-level nature reserve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Covering an area of 150,000 hectares, it is a wetlands type nature reserv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the unique ecological system found here as well as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birds which make their homes here.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there are abundant wild animal resources and more than 393 kinds of herbaceous and ligneous plants. Wild soybean, a kind of endangered plant under grade two national-level protection, is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reserve, while the natural reed marshes c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 10,000 hectares.
The Chinese tamarisk forest found here also covers an area of several thousand hectares. At present, the natural Chinese tamarisk forest belt along the coast is the largest natural vegetation area found on a beach in eastern China. This not only adds a marvelous spectacle to the nature reserve, but also provides abundant primitive materials for study of the protophyta.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aquatic animal resources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have amounted to more than 641 kinds, among which amphioxus and spotted seal are under grade two national protection.
In addition, the nature reserve provides inhabitancy for many kinds of precious and endangered birds. Among the 283 kinds of verified birds spotted here, five are under grade one national-level protection and 41 are under grade two protection. Black-beak sea gulls, a kind of endangered bird that is seldom seen in other countries, can be frequently seen in this nature reserve.
Th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has divided the nature reserve into three parts: core area, buffer area, and experimental area, each with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which are strictly implemented. The core area is an area under absolute protection, where any construction or trespassing is forbidden in hopes of maintaining the natural status quo and the evolution driven by nature. Non-destru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ction of specimens, and teaching sessions are allowed in the buffer area, but tourism is not. Planne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visits, and tourism are allow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with a view towards making future comparisons with the core area.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e reserve,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for Ecological Wetlands” was initiated last year with an investment of 6.84 million yuan and has been chosen by the National Forestry Bureau as a key project. Through diverting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constructing a dam along the seashore, this project will increase the fresh water reserves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Meanwhile,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self-regulation ability and balancing function of the nature reserv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birds.
Last year, abundant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enabled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for 4,238 hectares of wetlands flow smoothly. To meet demand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crease of bird specimens and numbers, the administration bureau has established “dinning halls” and “hospitals” for the birds. Two food replenishing areas, covering an area of 1000 hecta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so that aquatic animals, such as shellfishes, can be cultivated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birds.
河道是包括河堤、护坡、河床、水体、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复杂生态系统, 既是防洪排涝、引水抗旱的重要通道, 又是休闲娱乐和观赏旅游的场所。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 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 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加上河流管理和维护的缺失, 河道普遍出现形状单一、河道结构硬化、水环境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河道景观严重散失等问题[1]。然而, 河道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是当前河道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进步对于河道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是在坚持自然原则、生态原则、整体景观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优化河流景观、设计合理的空间的目标[2,3]。
2.1 自然原则
自然原则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河道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量运用自然材料, 例如, 运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 在河堤上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 河道内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来净化河道水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河道污染的现状, 缓解河道污染的问题。
2.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 就是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在采取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等处理技术的同时, 应重视河岸植被建设, 为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合理空间, 确保水体适合分解微生物的生存。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提高水域生物净化能力, 从而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物, 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状态。
2.3 整体景观原则
整体景观原则, 就是从整体景观的宏观概念出发, 整体上把握河道景观的现状以及河道污染情况, 将治理、修复、净化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结合, 进行立体修复, 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目标是净化水质、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目前改善河流的水质主要技术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 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包括生态工程修复、生态护堤和河道景观设计等措施。
3.1 净化河流水质技术
3.1.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主要是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改善受污染河道的水文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 从而达到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4]。目前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底泥稀释和冲刷、引水换水、机械除藻、水力调度、气体抽提、空气吹脱等技术, 这些技术有目的明确、见效快等优点, 但同时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治理不彻底等不足。
3.1.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就是向受污染的河道中投入化学改良剂, 通过药剂学改良剂能够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对环境无害的中性物质,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该方法常用于处理突发性水污染, 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 但治理效果不佳,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化学修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理手段。
3.1.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作用, 将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浓度降至最低, 实现河道水质生态恢复的目标。
(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法是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其净化机理是植物的直接吸收、植物根茎部释氧、生物化感、植物根系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 水麻、一年蓬等植物能高效吸收重金属镉;水芹菜、马尾草等植物能富集水体中N、P;金鱼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向水体中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5]。
(2)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不仅能够清除水体污染物, 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有特殊分解转化能力的微生物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倍受欢迎。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加营养物质或曝气增氧等方式, 目的是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是直接向水体中投加高效降解菌。目前应用广泛的有: (1) 微生物强化法 (通过调控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营养盐浓度等, 促进土著微生物吸附、吸收和降解河道中的污染物) ; (2) 生物膜技术 (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组成生物膜, 通过与污水充分接触, 降解其中的污染物) ; (3) 投菌法 (向污染水体投加针对不同污染物性质的高效菌种, 如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些技术在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3) 复合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都是单独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发展的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单独运用某一种植物或微生物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 人们会将各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整合, 多种生物合理配置, 从而使修复效果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复合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人工浮岛技术 (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 和人工湿地技术 (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上面的多种水生植物组成) [7]。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基质填料、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实现对水体中绝大部分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进行分解吸收, 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8]。
3.2 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
3.2.1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工程修复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边坡坡度;二是配置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三是修建池塘。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的交替出现, 一方面增加流水的紊动, 促进了河水充氧, 另外, 浅滩、深塘和池塘的底层有大量底沙和淤泥, 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主要栖息地和保护区, 以及觅食空间, 保护了生态多样性[3]。另外, 河坝、混凝土河道等对河流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应尽量避免。有很多新兴生态环保材料, 如生态砖、生态水泥和生态混泥土等都能够提高河流的生态效益。
3.2.2 生态护堤技术
生态护堤技术分为植物护坡技术和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 (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 和水文效应 (降低孔压消弱溅蚀和控制径流) 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 还能进行景观造景[5]。生态护堤技术可以防止单一工程型护坡技术带来的呆板和负面生态效应, 极其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同时也具备传统护坡的防范、保护功能。生态护堤技术将河流的安全防护和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 是确保河流安全和生态环保的良好措施[7]。
3.2.3 河道景观设计
河道道景观设计包括河道形态设计和河岸的绿化美化。河道形态设计首先保障河流安全防护, 降低河水流速、削减洪峰流量, 在此基础上应提高河流的空间异质性, 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9]。例如横断面上避免混凝土和浆砌石的硬质护岸;纵断面上设置蛇形曲线, 合理布置深潭浅沟, 尽量恢复河流的生态原貌[10]。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修复中, 河流绿化应考虑将河水和植物合理搭配, 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与城市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4 展望
河流的污染和结构的破坏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加强河流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热点问题。鉴于每一条河道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应充分考虑“一河一策”的修复理念, 关注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作用。尤其倡导以生物修复技术法为主导, 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 最大程度实现河道的污染治理、河道景观美化和沿河居民生活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明生, 陈振楼.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41~142.
[2]Cechtv.Principles of water resourse histor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policy[M].NewYork:JohnWiley&Sons, 2003:101~135.
[3]王春亚, 徐剑.浅析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 2013, 13 (2) :68~69.
[4]江惠霞, 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3) :138~143.
[5]王雪芬, 李志炎.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 211 (2) :97~101.
[6]马媛媛.城市河流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 2014, 65:120.
[7]William.Mitsch, Jean Claude Lefeuvre, Virginie Bouchard.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to River and Wetland Restor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2, (18) :529~541.
[8]伍亮, 成水平.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4) :16790~16792.
[9]李兴德, 颜宏亮, 马静, 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 17 (8) :4~6.
【恢复生态学生态修复】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06-20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12-29
水生态修复工程12-31
厦门水生态修复技术09-29
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方案10-08
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12-28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07-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12-14
重金属污染控制极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