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精选5篇)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篇1

1《画》

【学情分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总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 个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5、难点:了解诗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6、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人”、“火”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课文。

1、出示国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画,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古代有一位诗人,见到此画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来写这幅画的。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范读)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给小伙伴听听,读准字音(特别是前鼻音和翘舌音)

4、开火车、个别读等,巩固生字读音。

4、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远、近、春、惊、听、声、色(“色”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

三、理解古诗的词句。

1、远看山有色:外出郊游时,远远地看,山有颜色吗?(看不出什么颜色,但能看出山的大致轮廓。)

指名学生“远看”这幅画,看到的山有颜色吗?(板书:远看)

生:站在教室里看画里的山是有颜色的。(可以说说什么颜色)(板书:山有色)

说说山上有哪些颜色(红色——满山的红叶;绿色——满山青翠的松柏;„„)

2、近听水无声:小溪里的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吗?(会)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呢?(板书:近听)请一名学生走近,仔细听听。(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

(板书:水无声)

3、春去花还在:春天花开花也会凋谢。可是为什么这里的花会一年四季开不败呢?(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春去 花还在)

4、人来鸟不惊:(板书:人来)指名一学生上讲台和鸟儿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直蹦跳,它害怕了。)“害怕”就是“惊” 再指名一学生和画中鸟儿近距离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不惊。)那是因为它是画中之鸟。(板书:鸟不惊)

5、让我们把古诗完整地读一读,知道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四、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范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3、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4、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五、识字: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A、熟字加偏旁:远近还;B、熟字变形:人

(八)无(天);C、熟字加笔画:来; D、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竖心旁; E、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六、写字:

1、观察生字“人”和“火”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先书空后练写。“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2、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文”、“六”。

2、复习巩固11个生字。

3、进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1、2、复习导入

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A、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B、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二、1、指名背课文。学习诗中的反义词: 理解“远”、“近”

A、出示“远”、“近”,让学生看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有”和“无”;“来”和“去”

三、1、2、3、四、1、2、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一组说得多 小组派代表汇报。指导书写“文、六

指导认读“文、六”,说说这两个字的异同

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书写生字。“文”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六”的横在横中线。

五、举办猜谜竞赛

出谜 给同学猜,猜对的小朋友获得优胜,如若猜不出,揭示谜底后也可获优胜。

六、实践活动: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教后反思】:

四季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此类的儿歌。对于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首诗歌的段式基本相似,学生便于仿说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知道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句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出示课题,齐读。(四季)

2、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四季!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2、出示生字卡片,你会读哪些字,做做小老师来带大家读一读。注意:“说、是”是翘舌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交流,汇报。学习4个新的偏旁。加一加:对 说 叶 秋 肚

归类: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全包围结构 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4、去拼音读生字卡片,并放在课文中进行朗读。请学生分句读,注意:“尖”是三拼音。“青、挺”是后鼻音。“穗”是平舌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是怎样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秋季的景象:果子熟了、稻子丰收了、天气凉了„„

1、让我们读读文章是怎么写秋天的?(1)指名读。思考:这一句写的是什么?(2)看图认识“谷穗”。在图上指出哪儿是“穗”。谁会鞠躬?(做一做动作理解“鞠躬”)谷穗为什么要鞠躬呢?(谷子熟了,压弯了腰)(3)提问:谷穗为什么说他就是秋天?

2、谷子熟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多高兴呀!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3、试着背背这句话。

4、句式训练:。我们知道秋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景象,你能当当小诗人,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说说,选出最好的句子交流。例句:落叶黄黄,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苹果(),他()说,我是秋天。

(),他()说,我是秋天。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课文后的生字3遍。

2、大声读课文3遍。

3、寻找春天、夏天、冬天的景物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知道春、夏、冬三个季节的特征,感受每个季节的美丽。

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做开火车游戏)

2、背诵描写秋天的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生机勃勃的春天!

1、学习第1句话。

(1)小朋友自己读读第1句话,要求读准确,读明白!如果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过会儿可以请教大家。(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读)(2)想想:草芽为什么说他就是春天?(板书:想)(3)试着背背这句话。(板书:背)

(4)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你能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板书:说)

2、学习其他两句话。

(1)夏天和冬天,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你选择一句话,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己来学一学。学生看板书,教师讲解学习的方法和步骤。(2)学生自学,并汇报。教师点拨:草芽、挺、顽皮

3、指导朗读和背诵:找找这3、4话和1、2两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1、2句话是什么对什么说,而3、4句话是什么怎么样地说。自由背——小组合作背——分组轮背——齐背

三、拓展延伸学习。

1、在小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句话,能干的同学可以多说几个季节。

2、小组合作说出一篇新的课文《四季》

四、练习写生字和新的笔画。

1、笔画

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是要掌握的两个新笔画。教师用一根软铜丝(或电线)先拉直,然后分别折出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让学生清楚它们都是一笔写成。写字时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的转折的角度,运笔用力的大小。

2、生字,先模仿再写作。

“七”:横在横中线,竖弯钩在竖中线上。“儿”:竖弯钩沿着竖中线。

“九”:撇从竖中线起笔,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起笔。“无”:第二横在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竖弯钩在竖中线。

五、实践活动

1、以“美丽的四季”为内容,开一个“诵四季”展示会,学生可以用诗歌、歌舞歌颂四季,也可用绘画表现某个季节的美。

2、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再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教后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 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学习伙伴,(出示竹排图),你认识它吗?

(师板书:排)齐读。你觉得这个排字和老师手上的竹排图有什么关系?

师:是的,把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就成了竹排。

(将手中竹排图与“排”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图与字的共同之处,掌握排的字形与字义。这种形象识字方法,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更好掌握生字。)

师:你坐过竹排吗?你对竹排有哪些了解?(师介绍竹排:竹排是水上的一种交通工具,以前,在江南一带,农民伯伯常用竹排来运输粮食、货物,现在,竹排主要用在水上娱乐。如果有机会到武夷山或者雁荡山去玩,你就可以坐上竹排去观赏一下两岸美丽的景色。)(竹排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不清楚竹排是怎么样的。师的介绍让学生对竹排有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今天,小竹排就从河里流啊流,流到了我们这儿,它在河里流的时候啊,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就提笔写了一首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中、游”。)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要求把课文读通、读熟练。

2、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件出示课文)。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正是最佳的教学资源,为此,第一次自由读时,安排学生看课本读,意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之后的看小黑板指名读,却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教学而设计的。]

三、写字

1、认读三个生字。出示2个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进行学习。

2、说说三个字的笔顺,进行纠正。

3、仔细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要注意什么。

“口”: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必须写直。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中”: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1、学习第一句话。

(1)读读第一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演示小竹排活动教具,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3)指导朗读。

鸟儿会唱什么歌?看看图说说理由。(空气新鲜,树木喜人)鱼儿会怎样游来游去?看看图说说理由。(河水清澈)指导读出鸟儿、鱼儿欢乐的感情

2、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看图,岸上有什么?(“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2)在图上指出“禾苗”,禾苗怎么样?“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习第三句话。

(1)读读句子,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江南有小鸟、鱼儿、许许多多的树木、绿油油的禾苗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想想,你坐在这小小的竹排上还会看见什么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花朵、一群群的小鸭、成群的牛羊、果园等等)

(3)指导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三、背诵指导。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

3、小组合作背诵。

4、连起来背诵全诗。

四、实践活动

1、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五、课外诗歌扩展。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后反思】:哪座房子最漂亮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全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难点、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文,能基本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字。学写4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4)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他多么的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2)指导朗读三、四句。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了”:横钩写到竖中线收笔,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子”: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门”:要先写点,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月”:第一笔是竖撇,第二横在横中线。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笔画横钩和弯钩,4个偏旁广字头、户字头、穴字头、尸字头。

2、学会说叠词。

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二、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三、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四、“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五、课外阅读 亮亮的,圆圆的,是我家的鱼塘。红红的,香香的,是我家的花房。【教后反思】:

爷爷和小树

【学情分析】:

通过识字

(一)和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汉语拼音,能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学会了如何朗读课文。前面的生字教学已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如本课中出现的横、竖、撇、点、横折,降低了学生书写生字的难度。【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爷”,与“爸”进行比较。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学习5个新偏旁,找找课文中哪些生字中有这些偏旁,这些字如何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注意:“热”是翘舌音,“冷”是后鼻音,“伞”是平舌音。

2、剩下的字怎么念,它们的偏旁各是什么?注意:“穿”是翘舌音。

3、生字卡片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巩固练习: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

(2)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3)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5、找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自然段。看清自然段的格式,自然段一般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请在文章中标好自然段。

6、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暖和、衣裳、撑开”的字音。

7、再读课文。

四、写字

1、看看这些字中,哪个笔画是你不认识的,出示新笔画竖弯,进行学习。

2、认读4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要注意什么?

“不”:竖在竖中线。

“开”:横在横中线,竖比撇长一些。

“四”: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

“五”:竖从竖中线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笔画、偏旁、生字和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我家门前有什么?小树长在哪儿?(2)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句话。(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画面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北风一阵阵刮过,地上有许多树叶。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画面:课文的第一幅图画。说说爷爷在做什么?(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

(3)什么时候,谁给谁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预防小树被冻坏。)(4)指导朗读。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感觉怎么样?把小树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3、学习第三个自然段。

课件画面:夏天到了,小树长得很茂盛。你想夸夸小树吗? 课件画面:课文第二幅插图。小树为什么能长得那么好?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同学们来帮帮你。(2)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枝叶茂密的树冠。)这把小伞有什么用?(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

(3)什么时候,谁给谁撑开了绿色的小伞?爷爷感觉怎样?(4)指导朗读。

4、说话练习。

(1)你曾经帮助别人做过什么事吗?

(2)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干什么?”(奶奶病了,我给奶奶倒开水。)

5、齐读课文。小树为什么能给爷爷遮阳?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文中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桌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3、背诵课文。【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学情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六项内容,包括分别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在第一题和第二题中,分别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使枯燥的比较变得趣味盎然。第三题的按偏旁归类字,也为偏旁加字组成新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量词的运用在这一园地占了较大的分量,作为口语训练,提高量词的准确性自然而然成为重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

4、能熟练地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

5、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6、能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区分音近、形近字;能熟练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部分词语的轻声。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教学难点】:平翘舌音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这里啊,有八位蝌蚪妈妈,他们分别是(在黑板上事先写好八个字母:z zh c ch s sh n l)小朋友们把声母念一遍

2、说要求:这个游戏这样玩:这里有许多的小蝌蚪的头饰,每个头饰上都有一个汉字,根据这个汉字的读音找到自己的蝌蚪妈妈。比如说,小蝌蚪“真”,(老师指着这个头饰)它的妈妈应该是谁呢?(zh)对了,知道怎么找了吗?下面我要请十八位同学来当小蝌蚪,看清楚汉字后,戴上头饰以后站到黑板前蝌蚪妈妈的前面,同一个妈妈的小蝌蚪站成一排。

3、分饰物,(可以请平翘舌音有问题的学生)(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全部分完后,小蝌蚪们和着音乐找到自己的妈妈。

4、(音乐停)向其他的小朋友提问:有没有找错了妈妈的小蝌蚪,纠正。

5、下面请小蝌蚪们再来考考大家,站成一排,把顺序打乱,看看小朋友们还认不认识你们。

6、剩余的同学依次念完头饰上的汉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题。形近字比较

(一)1、作完了游戏,接着我们来玩一个“变字”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准备好自己的本子和铅笔。

2、(课件出示:了 木 大)齐读三个汉字,现在,这三个字要变了,怎么变呢?就要大家动动脑筋,给这三个自己每个字添上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变得最多。

3、学生动手,教师下去检查,添完后逐个地让同学说,学生说完一个,课件出示一个。(了——子)(木——本、禾)(大——太 天)出示完一个新加的字后学生组词

4、一起把课件上的自己读一遍。

1、刚刚我们是添笔画变字,接下来,我们要加大难度,加偏旁变字。怎么变?看(课件出示:十——肚)学生说它的变化。

2、出示要变的字:十 田 青 齐读一遍,然后说要求,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给一个字加偏旁,能干的同学可以给三个自己都变变。

3、学生开始加偏旁。老师在黑板上写好三个要加的字。(十—古、叶、什)(田——苗)(青——请、清、情„„)

4、四人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给十字加偏旁,加完后请他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再组个词,依次是“田”和“青”。表扬鼓励加得多的学生。

三、学习第三题。

1、翻开课本71页,看看,图片上的小明和小红在干嘛?(拣苹果),他们可不是乱拣的,而是有规律的,看看地上的苹果再看看小明和小红的篮子,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采?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小明和小红应该采地上写有和他们的篮子上偏旁一样的汉字苹果。

3、在课本的空白处分别把这十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比如说,小明的篮子里:

4、学生汇报

5、齐读

6、老师小结:刚才我们给同一个汉字加了笔画和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汉字,这一题是,同样的偏旁,另外一个部分不一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汉字,看来我们的有很多汉字就是变笔画,变偏旁形成的。你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可以找到规律,轻松地掌握许多的汉字。)

四、布置课后兴趣题目:

A:给这几个字加上一笔变另外的字:(日、口)B:根据偏旁写写汉字:提手旁,穴宝盖、木字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读出第四题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屋子里有什么

3、能大致理解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1、“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2、量词的准确运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我会读)

1、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读课本上页的汉字,读不出的字做好记号,查看生字表(一);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教师在巡视中了解认读情况,辅导个别学生。

2、接着读词语的方式,教师点名进行抽查,然后开火车读,比比哪列“火车”的性能 好。读词中注意“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3、齐读词语。

4:造句:从这些词语里找几两个或两个以上,说一句话,注意:造句要合理,词语要读准。5:评价

二、学习第五题。

1、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说什么地方? 我家门口有什么?

2、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有说了什么地方?江上有什么呢?

3、学生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什么”说的内容不困难,难点是说话时量词可能用 得不恰当,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如果学生用上“有„„有„„还有„„”,教师可加以鼓励。

4、提高要求,想想还可以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三、学习第六题。

1、老师请大家来猜一样动物,这样动物的叫声能提醒人们起床,你知道是什么吗?(大公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公鸡是怎样的吗?(鸡冠,尾巴„„)

2、通过小朋友们的介绍,仿佛让老师看到了一只大公鸡站在眼前的样子,可是你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位我国很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通过一首诗向大家介绍了一只大公鸡,我们来读一读。(打开课本)

3、先自己试读全诗,有困难的地方标上记号。

4、指名分句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哪里念得很好,哪里不够,甚至有读错了。进行正音:裁、身、走、平、生、轻。

5、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大公鸡很神气)(这只大公鸡是全身雪白的)

6、我们一齐来读读,不但把字读准了,还要把大公鸡神气的样子给读出来。

7、自由读(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如“一叫千门万户开”可以做个推门的动作等)

8、个人汇报。(教师评价标准:读音的准确,流畅程度,声音的响亮程度„„)

9、小组赛读、同桌互读,然后全班同学加上自己的动作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10、背诵。可以读一句想一句,或者把你觉得难的那一句多读几遍,记住它。【教后反思】:

我们的画(口语交际)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次听说训练,学生已明白它的性质及学习方法,加上有前面学习课文中所进行的对话训练做铺垫,多数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基本的对话能力,但内容比较浅显。【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学难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带到课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指导表述:

1、出示文中插图,提问: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

2、在老师眼中,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画家。今天小画家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好吗?

3、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大声说一说。

4、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小画家们,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呀?

采访内容:你好,请问你画的是什么内容?(展示作品)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谢谢你精彩的回答!

二、小组交流、介绍:

1、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一人扮演小记者,一人扮演小画家,进行对话。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提问、介绍。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仪态,说话内容)

三、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1、将每个人的画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图画展览。

2、互相观看、自由问问、说说。

四、交流评选:

1、讲解本次画展所设的几个奖项:“七彩画家奖”(色彩用的最美妙的)、“异想天开奖”(最具创意的)、“神笔马良奖”(画最传神的)„„

2、根据各奖项要求,请学生评选出心目中的小画家,评选时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有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

3、评选出各奖项,颁奖。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篇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 高中英语写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是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 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1。因此,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写作的技能目标, 结合教学案例, 论述将同伴反馈作用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能够引领学生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将写作与读、说结合在一起, 每一单元写作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紧密相连。然而, 相对于听和读的内容, 这套教材有关写作的课时比例并不大。传统的英语写作模式, 即“教师给出题目, 提出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写作, 之后教师评语”, 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没有发挥同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涉及的写作同伴反馈包括同伴间的相互回应、相互评价及相互修改。

二、课堂设计及其说明

(一) 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第二单元的写作设计2, 针对选自《高中优秀教案》 (任志鸿2008) 的写作课堂教学设计中同伴反馈内容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写作的任务是针对“我喜爱的运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出理由。通过听公主Atlanta的故事创设话题情景, 讨论Atlanta喜爱的跑步项目, 进而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 说写材料原文见附件 (第17页) 。

(二) 教学步骤及说明

《高中优秀教案》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出的预想, 设计了一节说写结合课。具体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1. 课堂导入阶段

Step 1:Ask students what Atlanta’s hobby was.Then let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

在课堂导入阶段, 回顾上一堂课听力部分Atlanta的爱好,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该教案认为学生应该运用已经学过的“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 are your hobbies?”和“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句型, 向彼此询问各自的爱好。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灵活使用本单元学过的有关运动项目的词汇和已学习过的基本句型,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主题铺垫。

2. 写作前 (Pre-writing)

注重写前指导能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中英文思维转换的能力。当教师向学生布置某一项学习任务时, 任务本身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就规定了某一种学习策略 (文秋芳、王立非2004:29) 。而任务设计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针对性强的语境, 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内部语境, 带动正确外语表达式的运用 (王初明2006:83) 。

Step 2:Suppose you are chosen to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to carry out a survey of their interests.Make up a chart like this for you to fill the information in.

At last, after the survey, the ones who have the same interest sit together and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talk about their interests.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an be helpful.

Why do you like this sport/music/collection...?

When did you begin to like it?

What’s enjoyable about the hobby?

学生假设自己是采访者, 去调查同学们的兴趣并完成上面的表格。这一活动将前期关于同伴间对于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反馈及讨论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 如运动、音乐、收藏及其他爱好, 但是更能激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主动追问, 为写作“我爱好的运动”做好铺垫。

调查发现, 61%的学生在写作时要经过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张燕2008:15) 。但由于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 互译后的文章往往缺乏整体感和流畅性。通过对中学生英语习作的实证分析, 发现二语写作者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 (汪中平2007:193) 。为了避免学生将汉语的思考方式带入英语写作中, 教师在写作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逐渐转变思维方式, 进入英语写作的氛围。之后, 同伴之间相互回应、彼此沟通, 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Hui 2009:79) 。这一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积极表达想法。

Step 3:Introduce the topic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you keep on taking exercises?

What effect do you think exercise has on your health, work and study?

Step 4:Introduce the expressions by reminding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 agree or not.Suggest them using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expressions:

I think that...I don’t think that...

I agree...I don’t agree...

I am sure that...I’m not sure whether...

Do you think that...There is no doubt that...

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谈论运动的作用, 帮助他们积极想象、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写作设计包括短语和常用结构的使用,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但是, 该环节也存在弊端:学生套用短语和常用结构, 不利于学生关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采用替代性解释 (paraphrase) 的方法, 即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可以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例如, 谈到I agree...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其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I believe..., I like the idea that..., 等等。这一活动不仅适用于二人或小组讨论形式, 也适用于全班讨论。

3. 写作阶段 (While-writing)

Step 5:Ask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to develop a hobby and imagine that they are writing to someone who does not have a certain hobby but is interested in it;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outline, make a list, and then finish their writing.

该活动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 探寻如何根据写作要求安排写作。

本活动不同于前面写作前阶段的讨论, 而是提出具体“爱好”, 注重“高级关注点”, 包括写作的关键点、作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思路的逻辑性和行文的流畅性、使文章言之有物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耿殿磊2006:119) 。

本设计给出了两篇范文, 选取第一篇范文为例:

Swimming is my favorite sport.I like it because it can bring me much fun.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wimming is very interesting.You can try different ways of swimming, such as breaststroke and backstroke.You can swim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if you like.In hot summer, if you jump into the river or the sea to have a swim, you’ll feel cool and comfortable.Even in cold winter, you can swim if you are brave enough.It’s a healthy sport and it can build up your body.If you are a beginner, you must be careful.

And I think if you want to learn swimming, you’d better not swim alone and bring life buoy with you incase of danger.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swimmer, you must have a lot of practice and have great determination.

范文说明了游泳是作者的爱好和其带给作者的好处及游泳时的注意事项。但是, 只给学生一篇范文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顾及其情感体验, 也不能及时地反馈和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分析学生的作文, 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在同伴讨论并给出结论之后,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内容。“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对内容和语言的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Chandrasegaran 2007:1) 。

4. 写作后 (Post writing)

Step 6:Tell students that filling in forms is also a kind of writing and writing of this kind needs to be:in phrases;with no wasted words;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Then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fill in the forms in pairs telling the athlete what he/she needs to practice to improve further.

本设计要求询问同伴之间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运动项目, 同时要求被采访的同学给出所喜欢运动项目的优点和缺点。

本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和“写作时”活动相联系, 缺乏活动间的关联。此处的活动设计需要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对于小组写作内容的评价。第六步的活动可以安排在“写作时”, 有助于学生收集信息, 明确主题意识, 使写作框架更鲜明, 对词汇的理解也更深入。

同伴反馈指同伴之间高水平的交流与相互回应, 以此促进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 提高自信心 (Rollinson 2005:23) 。

因此, 写作后进行同伴评价十分重要。可以选取个别小组的部分内容, 并用投影仪将其呈现出来, 供小组互评, 引导他们根据评价标准提出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1) 此文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2) 此文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你觉得如何修改最好?

3) 此文是否结构紧凑、是否围绕主题?

4) 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来自他人的反馈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他们通过阅读、评改同学的作文, 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评价能力和读者意识。教师引导下的同学反馈比教师单方的反馈全面, 容易接受。这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受益。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探讨, 促进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这不仅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于写作内容的观点与想法, 而且使得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丰富自己的观点, 并拓宽自己的思维。

三、课后总结及反思

以上听、写结合的设计案例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写作模块设计写作教学的一种方式, 未必是最佳设计。因此, 针对该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具体问题,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对导入、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等四个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一) 替代解释——减少套用词组

替代性解释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并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写作前, 减少套用词组和常用结构有利于学生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同时, 替代性解释法帮助学生根据熟悉的词汇积极想象、理解并表达观点。在同伴反馈下, 学生通过小组、团队或集体的合作, 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近的意思, 以促进词汇的多样性, 同时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以及语法的规范性。“英语新课标不主张淡化语法, 但提出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 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学习语法” (程晓堂2007:35) 。

(二) 评价同伴——参考同伴作品

同伴也是学习和生活的来源。张楚廷 (2007:107) 指出:“语言学习不是从语法开始的, 而是要从作家开始的, 即从活生生的文学开始的。”也就是说要使语言融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 成为学生自身生长的因素。学生的写作来源于生活, 学生将活生生的现实融入写作内容。写作过程中, 直接套用范文, 学生会对写作感到乏味。写作后, 评价同伴作品有利于学生间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内容的交流与讨论, 同时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参考同伴作品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长处,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自己的写作问题。

(三) 设定层次——明确活动结构

写作过程中设计较多的细节活动可以收集到充足的素材并明确写作目的, 但是活动设计应该注重其层次性和目的的明确性。此阶段需要教师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明确同伴间讨论的有效性, 选择性地接受同伴的建议。本教案的第六步是学生之间资料的整理过程, 应该安排在写作中, 写作后应该安排同伴写作评价。设定整个写作层次, 明确写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 了解活动目的、融入写作氛围、独立完成写作、评价同伴作品并改善自己的作文。

(四) 融合问题——发散语言思维

有效教学离不开对问题的思考。因此, 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open question) , 以达到英语语言思维的发散性。纵观该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问题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写作的导入环节, 通过提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到具体问题情境中, 减少了语言的思维障碍。如“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问题的提出, 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写作前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指导学生, 使学生主动生成更多的问题, 从而在同伴合作中不断地思考和连续追问, 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在写作中这一环节, 为了落实具体的写作要求, 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写作目标保持一致, 但在同伴互动和教师指导下也不失对思维过程的关注及情感体验。在最后环节, 围绕几个问题对作文进行同伴评价及师生间互动, 最终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第七单元第二组课文预习要求 篇3

精读文《狼牙山五壮士》拓展文《难忘的一课》《我代表我的祖国》 在语文书中批注的要求: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生词、四字词;标出自然段。

二、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和四字词的意义。

三、圈画、找答案、标注文字:

1、这段告诉我哪些内容。

2、在精彩处、感兴趣处、感动处,注上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3、体会句子的作用。

写在预习本上的备课要求:

一、语言知识(重点、难点字词)

二、“探究目标”展示设计。

(一)、《狼牙山五壮士》可分为五部分,你能概括写出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吗?其中哪两部分详写?为什么?

(二)、《难忘的一课》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徐悲鸿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你也一定会感慨万分吧!把你的感情写下来吧!

三、阅读练笔(选择一个写:读后感;句、段仿写;词、句、段扩写;续写;补白„„)

四、阅读、搜集与课文内容和作者相关的文章、图片、名句、诗句等。

学习方法:重点词句感悟法阅读推荐:描写英雄与外国列强抗争的文章或书籍

我代表我的祖国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篇4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Reading

PUZZLES IN GEOGRAPHY

People may wonder why different word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se four countries: Engl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You can clarify this question if you study British history.First there was England.Wales was linked to it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Next England and Wales were joined to Scotlan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name was changed to “Great Britain”.Happily this was accomplished without conflict when King James of Scotland became King of England and Wales as well.Finally the English government tri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form the United Kingdom by getting Ireland connected in the same peaceful way.However, the southern part of Ireland was unwilling and broke away to form its own government.So only Northern Ireland joined with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to becom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is was shown to the world in a new flag called the Union Jack.To their credit the four countries do work together in some areas(eg, the curren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they still have very different institutions.For example, Northern Ireland, England and Scotland have different educational and legal systems as well as different football teams for competitions like the World Cup!

England is the largest of the four countries, and for convenience it is divided roughly into three zones.The zone nearest France is called the South of England, the middle zone is called the Midlands and the one nearest to Scotland is known as the North.You find most of the population settled in the south, but most of the industrial cities in the Midlands and the North of England.Although, nationwide, these cities are not as large as those in China, they have world-famous football teams and some of them even have two!It is a pity that the industrial cities buil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o not attract visitors.For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you have to go to older but smaller towns built by the Romans.There you will find out more about British history and culture.The 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 of all is London with its museums, art collections, theatres, parks and buildings.It is the centre of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its administration.It has the oldest port built by the Romans in the first century AD, the oldest building begun by the Anglo-Saxons in the 1060s and the oldest castle constructed by later Norman rulers in 1066.There has been four sets of invaders of England.The first invaders, the Romans, left their towns and roads.The second, the Anglo-Saxons, left their language and their government.The third, the Vikings, influenced the vocabulary and place-names of the North of England, and the fourth, the Normans, left castles and introduced new words for food.If you look around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you will find evidence of all these invaders.You must keep your eyes open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your trip to the United Kingdom enjoyable and worthwhile.人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国家。如果你研究英国的历史,你就能够弄明白这个问题。

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公元13世纪就同英格兰联合起来了。如今只要有人提起英格兰,你就会发现威尔士总是包

括在内的。然后,于17世纪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联合起来,名字改为大不列颠。令人庆幸的是,当苏格兰的詹姆士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在无(军事)冲突的情况下实现了联合。最后在20世纪初通过同样的和平方式,英国政府尽力把爱尔兰也纳入进来,组成了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情愿这样并分离出去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联合杰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值得称赞的是:这四个国家在一些方面(比方说在货币和国际关系上),它们的确是共同合作的,但是有些制度仍然区别很大。例如,北爱尔兰、英格兰和苏格兰在教育体制和立法体制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且它们有着各自的足球队参加像世界杯之类的比赛!

在这四个国家中,英格兰是最大的。为了方便,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地区。最靠近法国的那个地区叫做英格兰南部,中部地区叫英格兰中部,最靠近苏格兰的那个地区叫英格兰北部。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南部,但是大部分工业城市在中部和北部。虽然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些城市都不像中国的城市那样大,但是它们都有着世界闻名的足球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篇5

分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属于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小说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所以更能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所以,我们阅读小说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我们不妨联系现实,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解答: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才是性格的核心。还要考虑环境,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他的性格特点。

范例4 怎样理解《老王》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

分析: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语言简洁平淡,但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它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作者夫妇与老王身份、地位水平悬殊,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善良。从具体事例上看,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关切地询问生活状况,女儿受她的影响,主动送药治病等等。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也觉得过意不去,受人好处,不忘报答,

去世前还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道谢。

解答: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大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

上一篇:小小活雷锋作文下一篇:工程施工进度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