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1

——关于赴宁波市学习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考察组成员:许欧蛟方正春胡铁

8月20至24日,副县长许欧蛟带队,赴浙江省宁波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致认为,宁波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和经验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作法和经验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创办于l980年,现有建筑面积10平方米,实训工场1万平方米,设有四大类15个专业,教师260余人,学生近50O0人。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职校、国家级数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性重点建设职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浙江省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国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现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实训工场3万平方米,设有38个专业,教师500余人,学生近万人。200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地方性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2006年,被教育部审定为首批全国28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学校还先后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浙江省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短短几年时间,这两所学校分别成为了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重点建设职业院校,其主要作法和经验:

一、规划标准高。宁波市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作为“科教兴甬”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上,宁波市有其过人之处:一是精选校址。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选址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右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后接英国曼哈顿大学宁波分校,周围还有多所高校毗邻,这样有利于资源共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区内有中国港口皇冠之称的北仑港,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有机械、模具、化工、材料等,其中模具加工企业就有648家,被中国模具协会命名为“中国模具之乡”。二是确保用地。在宁波寸土如金的经济大发展时代,确保了职业院建设和发展的需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占地450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占地750亩。三是科学定位。把“立足大港、依托大港、服务大港”,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努力促使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精心布局。校园设有教学区、实验与实习工场区、运动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等五大区域建筑群。整个校园建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是学校更是景区。

二、建设投入多。宁波市各级政府在职业学校建设上舍得花钱。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超过了35亿元,由于7所高职院校建设;投入8.83亿元,新建了集职教、成教、教研、实训于一体的5所县级职教中心。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示范性建设目前已完成六期建设工程,今年又投资4000万,新增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施设备200多台。其中有一个标准厂房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装备有数车、数铣、电火花、线切割,还有功能数控车、四轴联动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等整套现代化设备,可容纳8个班级400余名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教学。

三、改革力度大。近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3次大的机构改革:一是推行两

级管理机制,把原来的13个中层机构合并撤销为三办两院,即教学办公室、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学院、商学院;二是学校对二级机构充分授权;三是解聘原先所有中层干部,向全校教职员工每人发放一张表格,可以任意竟聘新的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从原来的100余人精简到20余人。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和“两级管理”。“三制”即校长负责制、干部与教师竞聘制、收入分配绩效工资制。“二级管理:指学校各职能处室教师对专业科室负责,专业科和处室对学校负责;学校处室管理专业、科室,专业科室管教师、学生。较好地形成了“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格局。

四、办学形式活。宁波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校企大规模、多层次合作的办学之路。一方面,合作培养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甬华树脂公司、敏孚集团、联通公司等二十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双赢互动的合作机制。双方实行学工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项目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投入巨资在学校建立实训中心,学校为企业实施员工培训等更加广泛的合作。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今年有12家规范企业与其联合办班,其中有5个冠名班,如欧琳班、富泰班、海太班、汇港班、奥克斯班,利时集团与学校联办财会、经贸专业,宁波市电力公司已在该校建立农村电网培训中心,全套设施设备由市电力公司提供,学校承担培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学校定期开展由化工、模具、机电行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及知名企业参加的产学研合作现场会,还与宁波大名精密铸造公司、宁波冠华铸业有限公司、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3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二、启示和思考

考察归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正在成为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头戏,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事工程。宁波市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有:

1、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解放思想。从宁波市的经验可以看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如下几个方面上来:一是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就是要造就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宁波的经济迅猛发展,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我县与沿海县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比重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的思想。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县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1万人,有1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有近万名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下岗的工人需要再就业,有数万名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缓解这一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普遍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扶贫”的思想。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发展能力差。因此,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智力扶贫,着重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我县有68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55万,农村经济困难人口和城镇低保人口约占50%。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及其子女的职业教育,促进其实现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幸福”的效应。从我县职业中专近几年毕业生和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班学员就业情

况来看,100%毕业学生(员)实现了就业,95%的毕业学生(员)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实践证明,在我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劳动力及其子女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四是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社会稳定”的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需要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犯罪分子多数是文化程度低的无业游民。我县富余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绝大多数,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就业岗位。这些人中的一少部分在社会上游手好闲,久而久之沦落为当地的燥子、烂子、地痞、地霸,成为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几年全县职业高中招收新生约4000人左右,这些学生中,单亲家庭约占20%,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子女约占60%,问题学生约占三分之二。但通过两至三年职业教育,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得到健康成长,不仅成了一个好公民,而且还成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的稳定阀。

2、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更新观念。从宁波市两所示范性学校的建设经验中不难看出,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度超前,才能紧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他们用企业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学校、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武装教师、用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树立了全新的职业院校建设理念。一是“学校即工厂”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职业学校建设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前店后厂”、“亦校亦厂”、:亦校亦店”。就是把学校建成工厂式,把教室装成车间样,让学生能充分在学校环境中感悟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熏陶、接受技能实训,从而在将来实现零距离就业。二是“学校即社会”的观念。把学校建成学生村,成立学生村管委会,设立办公室、学习部、实践部、事务部、治安部等部门,通过竞聘选举产生学生村主任和各部负责人。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用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设立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校,办成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小社会,以此来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零适应期素质。三是“教师即技师”的观念。“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动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个人职业技能的一种复合形态的教师,即“教师+技师”。按国家有关要求,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60%以上。目前沿海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基本达标,原因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已初步形成,产教结合的模式已有一定规模,学校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的开发,教师有条件和机会到企业实践。而我们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当匮乏,数量少、质量不高。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并提高质量。主要途径有三:一是从非师范类引进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二是学校选派理论教师到行业或企业蹲点实习、顶岗培训;三是从社会聘请专家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3、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宁波市各级政府积极充当校企合作的“媒婆”,为学校和企业“说媒联姻”,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建设新模式。一是“三位合一”。就是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开展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合作建设,密切政府、学校、企业关系,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质量。通过合作育人,构建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课程开发打下基础。在育人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突出实践教学,重现场体验,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寻找多种形式共同培养

人才,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直接就业机会,给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二是“三方联动”。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在“三方联动”机制中发挥引导作用。企业通过提供人才培养规格、参与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在“三方联动”机制的发挥主导作用。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企业(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三方联动”机制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县职教中心和县职业中专能抢抓发展机遇,锐意创新,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我县为现场召开,还争取了省示范性职教中心和省示范性职业中专两大建设项目(全省两个项目仅29个),三年总投资达1000万元。为在三年内完成这两大项目建设,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学校,我们认为:

1、要努力营造职教发展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定期开展全县性职业技能竞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2、要加大职教经费投入。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3)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4)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教育。(5)省委、省政府《决定》已明确“十一五”省本级财政用于职业院校建设的专项经费由“十五”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5亿元,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按照总人口人平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增长。

三、要协调普职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我县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有85%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但普职发展不协调。县本级有公办普高五所,年招生规模在5500人左右,而公办职高仅1所,年招生在1500人左右,县内民办职高7所年招生在1500人左右,市区招生1000人左右,共计年招生在40OO人左右。今年我县职高仅招生2500人,这与普职协调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认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过渡到办好四所普高,集中精力办好一所职业中专,并确保普职招生比和在校生比均达到1:1。

4、要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要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敲到专业围绕市场转、教学围绕就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引、聘,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二要加强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职高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半工半读、学工交替、订单培养,提高就业质量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要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在近三年内建立1-2个在全省“质量高、就业好、影响大”的品牌专业。五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5、要全力推进县职教中心建设。近两年,我县职教中心建设运作良好,已成功探索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2

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办学活力、提升教育发展效率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是企业取得高效低耗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同理, 教育体制亦是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保证今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 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促进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学校管理活力进一步激发, 职业教育激励机制基本建立, 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是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区域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 也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

提高区域教育水平, 必须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担负起兴办教育的责任。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本质要求,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 逐步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办学形式兼有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引进国内外优质学校参与办学, 提升无形资产在办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促进公办学校的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有条件地开放非义务教育服务市场, 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水平民办教育, 特别要加大引进品牌民办教育办学机构的力度, 使之与公办学校形成竞争态势, 促进公办学校提高办学效益。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打开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的渠道, 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逐步实行“订单”式培训;打破年龄界限, 职业学校除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之外, 还可以招收成人进行职业证书培训;在城市, 在确保对户籍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 打破户籍和地域界限, 对符合条件的且已完成义务教育的外地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子女, 试行“订单”方式进行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并实现培训成本补偿;在农村, 大力发展与农副业发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或专业, 根据当地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办农副业技术培训班, 既能帮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又能增强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后劲。

实施绩效工资后, 给教育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必须结合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用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工作机制, 在用人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质量监测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等方面变革求新, 提升办学绩效。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育规律、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 研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 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 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完善新教师“凡进必考、凡进必训、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制度, 把好新进教师的质量关;教师工作满十年, 表现突出, 并被全校师生认可的, 可享受终身聘用待遇, 使教师真正能“留得住”“流得出”“进得来”。严格编制管理, 坚决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政策, 促进人员在区域内合理、正常、有序地流动, 力求达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 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走教育“集约化”办学之路的最为有效路径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 由于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有较大幅度降低, 会产生因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当企业超过一定规模 (太大) , 随着管理幅度的不断扩大, 管理层次的增多, 会带来管理的“真空”, 导致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不因规模扩大而使成本减少, 甚至于因管理问题而出现低效高耗, 这时就会出现有规模但不经济的情形。用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 教育就应追求一定的规模, 以取得规模效益。从城区教育状况来看, 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便利群众的思路, 启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 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采取多种体制并举的方式, 在新建居住区、郊区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学校, 在市区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完善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 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新区的学校布局, 应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主动适应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 在服务半径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做大学校规模, 减少布点, 并考虑民办教育的发展, 为其预留发展空间。从农村教育现状来看, 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但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 每一所学校虽然服务半径较大, 但生源还是不足。尽管办学效益不高, 但在布局调整中, 还需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 确保这部分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受伤害。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交通比较便利, 可适当扩大中心镇学校的办学规模, 添置校车接送学生上学、放学, 但要避免建设超大规模学校, 以免产生规模不经济的情形。

3. 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激发内生活力的关键之所在

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 人力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对教育而言, 就是要经营好干部和教师这两支队伍, 通过队伍建设提升自身的“战斗力”, 使人力资源不断升值, 进而提高整个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度重视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校长区域内培养为主, 适当引进优秀校长”的工作思路, 着力建立梯队培养机制、选拔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轮岗机制, 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公开选聘制, 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 结合绩效考核要求, 研究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努力提升校长队伍的能力、活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形成一支具有办学理念先进、教育管理有方的优秀校长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教育, 离不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 改变“只重视使用, 不重视培养”的旧模式, 建立开放、灵活、竞争的教师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 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水平和效率。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保证并逐步增加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可与高校合作举办区域教师发展学校, 为区域教师提供优质的“菜单式”培训服务。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结合, 建立教师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网络平台。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资助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出国培训。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师德规范, 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完善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制度, 加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改善工作条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吸引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4. 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发展是教育多样化、个性化、错位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凸显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理论”也认为人的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率高于对其他成本的投入,认为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整体人口素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又影响着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发展规模、办学理念、毕业生就业水平及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能更好地帮助高等教育进行体制改革。

2 湖南省高等教育现状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轉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实施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目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做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

截止2011年,全省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119所(不含国防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其中普通高校105所。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其中普通高校12所(不含国防科大),科研机构4 个。有在学研究生6.01万人,比上年增加3876人,增长6.89%。另有在职研究生招生3432人,在校16308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学758人。全省普通、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28.96万人,其中地方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0.5万人(本科53.93万人,专科46.56万)。另外有自考助学班在校学生0.97万人;普通预科生注册人数为942人。全省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6.12万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3.28万人。全省普通高校共有占地面积10.56万亩;校舍建筑面积3167.4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87.58亿元,纸质图书8950.58万册。2011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到798.76亿元。

2011年,全省高校共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0个,设立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85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4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0项,分别居全国第5、第4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个;获授发明专利1365件,比上年增加45.5%。在国家和湖南省2011年科学技术奖励中,全省高校获省级科技奖110项,其中一等奖19项,占一等奖总数的65.5%;

获国家科技奖14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二,居全国第6位,全省高校已与200多个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50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近7000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项目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1000多个,新增产值约2000亿元,新增利税200多亿元。

3 湖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理论轻实践

湖南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四化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即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对湖南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而现行的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普遍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低下,造成“刚就业就失业”的不良现象。

3.2 高等教育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区域差异,这与湖南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很大关系。湖南省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东、南、西三面环山,这就造成东北部经济发展良好,中部相对落后,西部贫困。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湘东、湘北和湘南,湘中和湘西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其中湘西的城市规模最小。而从高等学校分布来看,湖南省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湘西高等学校数量最少。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3 学科专业设置自主程度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但实际上高校并没有充分实现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不管是在招生、还是在专业学科设置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导致高等学校不能对准市场设置专业,影响了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4 湖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般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2 协调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地方财政对湘中、湘西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及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可以适当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采用省内高校间互聘、交流方式共享全省优质教师资源。对落后地区师资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高等教育水平的改善。

4.3 加快学科专业改革,加大社会紧缺专业投入力度

《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企业和千亿园区。其中千亿产业包括机械、石化、冶金、有色、粮油、食品、轻工、建材、纺织、医药、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等产业。根据规划纲要目标,湖南省高校要适时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类专业。

4.4 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转化速度

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高校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优化成果转化渠道,使校企双方能够更加快捷地共享资源,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良性对接。

参考文献:

[1]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http://www.hunan.gov.cn/zwgk/ghjh/fzgh/201212/t20121210_697877.html.

[2]2011年湖南省教育统计公报.http://fzghc.gov.hnedu.cn/show

/93,436.html

[3]崔荣芳,杨海平.湘鄂渝黔桂边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1,(4):11-13.

[4]张沁.充分发挥湖南高等教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4-125.

[5]唐之享.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湖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8.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4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兴富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226600)

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完善养成教育机制、优化养成教育策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应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八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强烈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近年来,受社会功利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启人深思的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多重问题叠加,导致了学生诸多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以为,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一、夯实“根”基,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

如何让养成教育全面开展?首要的是必须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让教师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召集所辖学校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全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推进会,通过活动观摩、现场展示、工作交流、过程性资料展评等,有效促进了各学校和全镇教育工作者对养成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各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学校在学期初专门开展系列化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专题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八个一”活动,有的学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队活动展评,有的学校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快乐少年”签名承诺活动,等等。各学校还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将养成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强调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并举、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并重,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通过强势推进,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充分认识到,是否重视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既反映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体现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更考量我们的责任和良心。

二、壮大“根”系,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完善学校内部德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将养成教育活动延伸到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以教师的文明习惯带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家庭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推动全社会文明习惯的形成;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有效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起养成教育的大课堂,这样才能确保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各项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比如,“月交流”制度――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两次的各学校分管领导专题交流会,各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专题交流会;“常规管理校校行”制度――除了把学校常规管理作为教育视导等活动的必查内容之外,还定期对下辖学校进行专项的常规管理督察;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开展全员培训和考察学习;评比制度――每学年都评选文明班级(中队)、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管理工作者等。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访、家校通、家校(园)联系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促进教育合力的逐渐形成;加强与村(居)委会、关工委、法制副校长等的联系,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断拓宽养成教育的渠道,促进养成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彰显“根”力,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把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安全等习惯的培养长期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使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得到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灵魂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塑造,素质在养成教育中得到提高。

为了促进区域性养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初步构建起了以课堂渗透为主要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基本载体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实施“小事”工程,即专注于养成教育的“小事件”,专心于校内外一切教育场所的.“小角落”,致力于一切德育行为的“小环节”。比如,我们围绕“五个学会”扎实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逐渐养成吃饭、写字、路队、做操、卫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道德涵养的提升。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各类活动,不仅仅要重视活动结果,更要重视活动过程,努力克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甚至由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如“小家大家建”、“问题自己找”、“优点相互赏”、“活动同策划”等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育效果,又极大地锻炼了各种能力。三是重视比赛促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养成教育,既符合学生好胜心普遍较强的年龄特点,又能突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重点,从而增强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比如,近年来。我们在不同年级段分别开展了“自主之星”评比、“文明礼仪之星”评比、“四小”(“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评比、“我能行周周赛”评比、“示范中队”评比等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强调特色建设。不少学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文化育人、体育工作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养成教育,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航模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的习惯;有的学校充分依托团课,将养成教育活动系列化、常规化;有的学校自编《文明礼仪读本》,教育成效显著;有的学校以《弟子规》诵读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等等。立足特色,学校养成教育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四、孕育“根”气,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养成教育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引领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提升自我道德感,并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比如,有的学校多年致力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和研究;有的学校以“五小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的学校坚持以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升班风、校风建设水平;有的学校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者对话,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这些有益的尝试,带动了养成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5

对加快区域性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在办大教育、办大职教旗帜下,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似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的职校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及当地其它一些职校实际认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职校在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职校的内涵建设上做文章.

作 者:夏端武 作者单位: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职校 内涵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篇6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摘 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样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本文基于河南与湖北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证明河南与湖北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河南;湖北 一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协调性和相关性。此点无论在国内外的实践,还是国内外的各种理论研究中,均证明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相关性。但是在现实实际中,这点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论证。比如,陕西也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支撑力,理应也是一个经济大省。然而现实中, 尽管陕西拥有丰厚的文化、发达的教育、高端的科技,但经济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状况被学者称之为“陕西现象” 。本文通过河南和湖北两省的比较,进行相关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1.2样本选择理由 笔者选择这两省作为分析的样本,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河南,湖北两省无论是在区域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均具有相似。其次,河南和湖北在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差距。河南与湖北两省在中部六省中,中部六省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东西两个地区的发展势头均高于中部地区,形成了中部“塌陷”的形式。但是在中部地区GDP总量中河南位居中部第一位,湖北在处在第二位,所以说两者有比较的必要。再次,河南与湖北在高等教育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湖北省是我国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教育。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其中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05万,居全国第一;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二;国家重点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但是河南无论是高等教育人才,高等教育数量,重点院校数量均小于湖北省。 对于这种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距悬殊的状况在国内并不只是在河南和湖北两省有,此前还提过陕西以及浙江均有这种类似现象。因此本文基于河南、湖北两省的分析,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河南、湖北两省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2.1 基本指标设定及说明 没有任何一个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因此这里的指标必须包括相应的子指标。这里,将衡量教育的指标分为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这三个子指标。教育规模,采用的是每万人在校生数,这能更准确地反映和评价教育产出规模本身的变动情况。教育质量指标,采用高等教育单位中老师数与学生数之比。我们认为如果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教授的学生过多,就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教育质量是没有保障和可能低下的。教育效益指标,采用的是高素质人口比重,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体现出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 2.2 教育规模分析 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的教育规模相较于湖北来说,两者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时,湖北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是河南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2倍多,但是到了,湖北的同期数只有河南同期数的1.57倍。河南的高等教育规模虽然不如湖北,但是发展迅速,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 也就是说在河南每个高等教育单位所培养的人是低于湖北省的,可能会说每个单位教育的人越少不越能集中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实际上,师生比方面,河南又是高于湖北的,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只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河南省的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适合的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是绝对不如湖北省的。 2.3 教育质量分析 我们采用的采用高等教育单位中老师数与学生数之比,具体原因前面已经介绍,这里面就不在赘述了。数据如下: 从数据上来看,河南的高校老师平均要比湖北的老师多交2个学生。而且两个省都存在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且不说质量方面,就是数量方面,也是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河南的,师生比已经快要逼近1:20,远远超过国家的相关的规定。这进一步体现出河南省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严重问题。 2.4 教育效益指标分析 对于衡量教育效益指标,采用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受到数据收集的影响,这里只有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湖北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53%,而河南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39%,可见两者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再从两个省的毕业人数进行分析。 在,湖北的高校毕业人数还远远高于河南省,但是到了20,河南省的毕业人数却超过了湖北省。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数目较大,想要提升全省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2.5 结论 从三个指标来看,河南省与湖北省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而且就目前的河南教育发展水平看,并且受到历史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笔者并不认为河南的高等教育会实现跨越式地发展直至超过湖北省。而且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前面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河南高等教育有以下问题: a 顶尖学科的缺失。b 在到20,河南省的师生比一直在上涨,这看出河南省的师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但是湖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缺陷。湖北省各地方高校规模发展不平衡,武汉市占了全省40%的高校,囊括了全部8所部属高校,在校生是地方高校的60%,特别是校均在校生几乎是地方高校的两倍,这说明湖北省省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小、资源配置不平衡,这又必然导致高校办学效益不高、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 三、河南、湖北两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3.1 两省经济差异总述 河南与湖北两省同处于我国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内陆腹地,只要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六省。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均在中部之上。从现在众多的数据来看,中部地区已经处于“塌陷”的状态,而且经济结构相较于东部地区也为低水平的“二三一”的经济结构。并且中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部六省中,GDP总量以河南和湖北领先,江西和山西落后一些。本文重要集中分析河南和湖北之间的经济差异。 两省之间的经济差异分为省间差异和省内差异。后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基于此项分类。 3.2 指标简介 本文是用泰尔指数法对河南。湖北两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通常作为衡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小,越大则相反。 从理论上讲,一个好的衡量收入差距的相对指标应具备以下五个性质:1、匿名性或无名性;2、齐次性;3、总体独立性;4、转移性原则;5、强洛伦茨一致性,即要和洛伦茨曲线有一致性。泰尔指数是目前唯一可以满足上述五个性质的指标。 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衡量总差距、组内差距、组间差距,以及组内差距、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这样就可以判断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组内引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组间引起的。该指标恰如其分的满足研究的需要[3]。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河南和湖北地区间的差异显得微乎其微,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地区内部的差异。如果,说经济与高等教育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关系,那么河南与湖北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内部的差异。 方差作为变异系数中,用得最多也是最简单的系数。如果我们把每个省视为一个单独的样本,计算组内方差这,来衡量省内的差异情况,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湖北省内部方差较大,内部差异相较于河南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武汉市GDP占湖北近三分之一,过多的经济资源集中在武汉一市,无疑是不利于湖北整体经济发展的。 3.4 结论 根据,泰尔系数分解法来看,河南和湖北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是湖北省的省内差异十分明显。这对于,两个省之间高等教育的布局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4.1 结论 本文将区域分为高等教育建设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试图找寻之间的联系。对于衡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分为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这三个子指标。本文从这三个指标入手,认为河南省无论是在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质量,亦或者是教育效益方面与湖北省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河南省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湖北省。但是两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也都有其各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经济发展方面,两者之间差距从人均GDP还是泰尔指数分析法来看,省际之间差距都不是很大,但是明显的是两者的省内差异,这点在在湖北省体现较为明显由于湖北省省内经济差异较大,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省内高等教育结构差异。 河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湖北省一致的情况,却出现高等教育发展大大落后的情况,这说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区域内部经济结构影响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 参考文献: [1]姚聪莉, 于欣荣, 赵小白. 教育与经济视角: 对 “陕西现象” 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马廷奇,王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湖北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分析[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3]刘小莹.公共投资对我国东中西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7

武进在地理概念上是大区,在经济概念上是强区,在文化概念上是名区。武进总面积有1246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近98.6万,常住人口160多万。

在教育概念上是源远流长,成绩卓著。武进自古就有耕读传统,民国初期更是与广东中山县同被誉为“教育大县”,学校数量在江苏全省名列第一。目前,武进教育有这样四大特点:一是规模比较大。目前,全区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共112所,其中高中11所、初中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小学48所、局管幼儿园6所,成校5所以及职教中心、电大、进修学校、特教各1所。另有幼儿园48所、新市民学校17所、中心小学办学点16个。全区在校学生总数近21万人,教职员工总数达1.4万人。二是门类比较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幼儿教育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三是质量比较高。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0.7%,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8年。每年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十几名优秀人才,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到国外名牌大学就读。全区现拥有省特级教师24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6名。四是声誉比较好。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区”等省级以上荣誉60多项,2010年社会评教育满意率达98%以上;教育局机关已连续5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效能建设优胜单位”“勤政廉政三服务优胜单位”和“区五好机关”等。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5年,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区主要走了两大步:一是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以“办优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发展好每名教师”为目标,积极实施优质均衡发展战略。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多年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5年以来,我区主要实施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社会事业三年行动纲要和民生幸福行动两年计划及“312”均衡发展工程,累计教育投入7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5倍,占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总投入的51%。全区新建学校28所,扩建学校5所,改造薄弱学校30所,总建筑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共撤并中小学35所;建设塑胶田径运动场71个,创建省标准实验室135个,市示范图书馆65个,市一级校园网71个,72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工程。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312”均衡发展工程,改造学校数量多,困难大,情况复杂;但经过3年艰苦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30所薄弱学校的全面改造工作,并创建为优质学校。目前,我区优质学校比例幼儿园接近80%、小学87.5%、初中90.6%,高中阶段100%。

二是大改革构建大公平。首先是招生大改革。2007年, 我区实施全面的招生改革, 主要是“公办学校不择校, 择校到民办”以及把重点高中50﹪升学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 提前两年实现了省定标准。其次是组建教育集团。2007年开始,我区相继成立了湖塘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星辰教育集团和阳光幼儿教育集团,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再次是城乡学校结对。组织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开展青年教师跟岗、换岗学习活动。2006年,有22所首批学校、目前超过40所学校参与结对帮扶。最后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区确立了8个送教基地,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区内名师定点指导,上示范课,进行学术沙龙活动。为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流动儿童合法的公平受教育权益,我区6万余名流动儿童有8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是大创新促进大提升。近年来,我区在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思路。校长队伍建设主要是一工程一活动三培训。一工程是“优秀校长培养工程”。每年选择数十名年轻校长到名校长门下实践学习。一活动是开展“做学问,当专家;做管理,当行家;做事业,当大家”“三做三当”活动,并要求校长上好专业课,听好评好教师课,参加并主持好大型教研活动。三培训首先是出国培训,组织全体校长赴新加坡培训,与国外教育对话,拓宽视野;其次是跨行培训,组织全体校长赴青岛海尔集团培训,与企业家对话,学习管理经验;再次是高端培训,组织全体校长赴北京清华大学,与大师对话,把握教育本真。

教师队伍建设,概括为“五个一”:一工程一计划一活动一检查一倾斜。一工程,即实施“个十百千万”强师工程,数个教授级教师,数十个特级教师,数百个教育硕士,上千个骨干教师,对近万名教师进行轮训。一计划,即从2006年开始启动实施“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我区现有教育硕士313名,另有248名在读。一活动,即开展“讲政治,比师德;讲学习,比师能;讲奉献,比贡献”的“三讲三比”活动,加强“师德教育”,开展“师能大练兵”;并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全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一检查,即每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免费体检(200元/人·年)。一倾斜,即在奖金和绩效工资分配上,对农村学校教师倾斜:2007年城区教师年终奖金8000元,农村教师8500元;2008年城区教师16500元,农村教师17500元;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特别设置了农村教师岗位奖励,每人每月增加200元。

四是大统筹促进大协调。一是普职教育协调发展。2006-2008年投资5亿元,整合五所职校,建造了占地500余亩、在校学生上万人的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2009年投资3亿元,新建了江苏电大武进学院;2010年,常州市武进女子中等专业学校也正式挂牌。目前,我区普职比基本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上。二是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我区现有7所民办学校,均发展情况良好,基本上形成了公民办互补、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内广大群众的不同教育需求。三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协调发展。我区特殊教育学校是全国一流的优质学校。

五是大坚持取得大成效。我区教育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类德育活动,以体、卫、艺及科技等教育为抓手,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连续3年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去年的省县级田径比赛上,我区代表队获团体总分、金牌总数两项第一;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我区代表队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和人才输送四项第一;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区获优秀组织奖;在青少年发明创造、“三模”等科技比赛中,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列。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在刚刚结束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十一五”的五年,是武进教育事业历史上投资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关于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思考

如何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我觉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说得好:一要成为优质均衡先导区,二要成为城乡一体融合区,三要成为素质教育样板区,四要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区,五要成为人民满意认可区。我区将按照胡副厅长的这五点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一是在信念上认准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就是到2012年要率先创建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区长的报告,都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会议颁布了《武进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武进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不仅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时间进度表,而且确定了推进目标实现的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诸多有效举措,为武进率先实现“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领导和政策保障。

二是在思路上实现“四个转向”。1.由注重硬件建设转向注重软件建设。在全区学校校舍建设改造逐步到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逐步配备完善基础上,不断加大学校软环境建设力度,提高学校软件建设水平等。2.由注重外延扩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在教育规划布局调整逐步优化、学校数量和规模适度前提下,重点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3.由重点倾斜转向城乡一体。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扶持政策,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4.由“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在保证全区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公平接受受教育机会”的条件下,努力实现全区学子“上好学”“公平享有接受优质教育条件”的愿望。

三是在方法上坚持“四动”。1.行政推动,强化政府及行政部门责任,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建立创建目标责任制,排好工作时间表,统筹协调创建工作。2.政策带动,按照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等机制,落实举措,为创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3.各方联动,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镇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创建合力。4.学校主动,要求各校针对示范区要求,调整完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 建设 模式

1999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这一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入,在科教兴农战略指导下,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因此农业技术和实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广西财经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是目前广西唯一一所开设此专业的学校。

一、广西农村人才需求情况

由于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广西区内,少部分学生在区外就业。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广西区内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坚持以农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统筹城乡人才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推进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到2015年,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7万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等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广西农村与农业发展对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党政机关和涉农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农村发展概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实务、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与营销等。

从三年来的专业实际发展来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了“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领域内的学术成果明显增加等等。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专业特色仍不突出;部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缺乏认同感,基于这种心理和观念,专业学习主动性稍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于加强,主要表现为相关研究专业师资不足,教师进修和实践机会不多;实践性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升引导不足等方面。

三、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客观认识,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信心

出于调剂的因素、对专业前景的设想因素及亲朋好友、社会观念影响的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部分同学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进行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专业介绍,尽量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以树立专业发展的信心和保持积极身上的学习态度。

(二)根据实际突出专业特色、广西地方特色与财经特色

迄今国内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高等学校有四十余所,其中较集中地属于农林类大学、综合性大学及财经类院校这几类。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与其他高校比较起来,广西财经学院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之前没有开设过农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相关专业,所以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特色建设中应该参照两个原则,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唯一一所开设该专业的广西高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的选择都应该突出广西的地域特征;二是突出财经特色,与农林类大学不同的是,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资源得天独厚,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集结全校优势教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多层次教师团队

现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经济系,虽然近两年引进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但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来看,师资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高水平人才,提升专业建设的高度与层次;二是加快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化与调整,着眼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点、本校特色及现有教师研究方向,安排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三是打造研究团队,团队建设要力求层次性与长效性,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客座教授、兼职研究人员及吸纳对本专业发展有意向的年轻教师来加快团队建设速度。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验室和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实践教学是突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色的重要环节。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认识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模块。在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训课教学及完善教学内容与手段,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不足;上述四个模块的实施过程尽量与专业建设研究项目对接,使教学实践活动、研究团队、实训基地、专业特色等方面内容相衔接,研发模拟实验项目,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专业实习力度,建立定点实习单位,加强与企业、农业相关部门及农村信用社等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实习合作工作机制,力求实习环节的制度性和延续性。

(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在关注和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引导。首先确立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安排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比例,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专业兴趣的培养;提倡学生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为依托,学习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及积累科研成果,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在研究领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结合就业前景与要求准备相关考试及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鼓励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开设研究生考试相关辅导,介绍国内学科前沿的高校,提高学生考研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许文娟,侯立白,贾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5(7):55-57.

[2]姚春玲,金良,史俊宏. 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的探索[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58-60.

[3]王淑彬,黄国勤,欧一智,王贵春. 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64.

上一篇:八年级第一单元战争话题作文指导下一篇:欢度五一劳动节的简单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