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日报社成绩单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卫日报社成绩单

中卫日报社成绩单 篇1

2007年,全市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继续深入开展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开展“法治中卫”、“平安中卫”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根据以上任务和工作目标,我社结合今年工作实际,现就全市200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中卫日报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继续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开展“法治中卫”、“平安中卫”创建活动,努力提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围绕中心,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一步推动全民学法用法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以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依托各类媒体,强化舆论宣传;依托职能优势,加强阵地宣传;组织集中宣传,努力在全社会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以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全社组织着重学习宪法、民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理论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着重在提高自身法制理论素养和法律素质上下功夫。对法律知识学习内容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安排中心组学法和法制讲座全年内不少于5次。同时,制定个人学法计划、坚持自学,做好笔记,年内自学时间不少于40小时,坚持集体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

不断创新学法形式,增强学法用法效果,促进职工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3、继续开展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职工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和水平。在全社举开展“五五”普法法律知识答题。促进职工学法用法各项制度的落实。

4、以诚信守法为重点,大力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用法律来引导和规范各类企业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5、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大力开展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援助、诉讼程序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群众以合法的途径和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建设“法治中卫”,加强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建设“法治中卫”,就是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通过“法治中卫”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今年要把“法治中卫”建设,作为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的重大举措,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宣传“五五”普法。

三、统筹兼顾,强化各项措施落实,促进“五五”普法全面发展

1、认真组织,高度重视。

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就、主要经验和在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全社会掀起全民学法用法的新高潮。

2、继续加强宣传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三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以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地方依法治理,以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为重点的行业依法治理,以保障人民群众对基层各项事务管理为重点的基层依法治理。

中卫日报社成绩单 篇2

一、探索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近年来, 《中卫日报》不断更新传播理念, 强化受众意识, 真正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上, 尊重受众的自主意识、平等参与意识, 满足受众要求, 在选择新闻的过程中, 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 都非常注重“软新闻”与“硬新闻”的结合, 增强了版面的亲和力, 发挥了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引导功能。但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时, 还应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因为受众有时需要的不仅是一连串的信息, 还需要深入细致的深度报道。因此, 《中卫日报》编辑在选用稿件时, 还要注重新旧结合、深浅结合, 使报纸的各类信息有厚度、有质感, 既要满足受众对信息量的需求, 更要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二、大力凸显内容优势

内容是媒体的立足之本, 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时代, 如何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内容, 是摆在传统媒体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中卫日报》自2005年4月28日创刊以来, 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 大力凸显内容优势, 11年来,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版, 其中改版影响较大的有7次。第一次改版是2007年, 栏目设置从创刊之初的单一、笼统转为多样化、精细化, 更富地方特色, 如“沙坡头文苑”“沙坡鸣钟”等。第二次改版是2009年, 版面从创刊之初的1期8块版调整为1期12块版, 增加了“经济”“民生”“新农村周刊”等版面;版面设置更加细化, 内容更加丰富。第三次改版是2010年, 此次改版内容布局突出中心, 评论分量增强;版式设计疏朗大方, 注重配插图、漫画、图片;专刊增多, 如新开设了“医疗保健”“投资理财”等版块;地方报道加强, 开办了《中卫日报·海原版》《中卫日报·杞乡之窗》版块。第四次改版是2011年, 新增了“新视觉”版块, 重视图片新闻报道;推出了《教育专刊》《旅游专刊》, 专刊更加丰富。第五次改版是2013年, 也是创刊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改版, 理念、设计沿用至今。版面、栏目设置更加规范化, 设置了21个固定版面, 合并统一命名了120多个栏目名称。第六次改版是2014年, 开办了《中卫日报·新周刊》, 逢周五出16块版, 强化了服务性。第七次改版是2016年, 《南方日报》编采精英对《中卫日报》出版业务作了深入指导, 开启了报纸新一轮改版工作。此次改版, 版式设计突出中心, 强调视觉感染力, 放大图片报道效果;注重排版细节, 如字体、字号的统一性和层级性等, 形成了鲜明的版面语言。

实际上, 《中卫日报》始终树立“内容为王”和新闻立报理念, 不断创新方法手段, 做活版面、做精新闻, 积极抢占新兴媒体制高点, 着力提升新闻产品的深度、速度、可信度, 树品牌、出精品, 吸引力不断增强。

三、注重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中卫日报》创刊之初, 从全区报社选拔了一批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熟悉业务、精通管理的青年骨干力量。经过11年多的历练, 这批人员适应了当前传统报业发展的需要。但具有战略思维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数字出版人才奇缺, 而这种人才恰恰是决定传统报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对于传统报纸出版业来说, 要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或高薪聘请既熟悉出版业务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 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又善于数字出版产品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的人才, 或者采取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 对现有骨干人员进行培训, 将他们在传统出版中已形成的内容资源优势、选题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等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出版实践领域中, 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四、强力推进报网台融合发展

近年来, 全国各地主要新闻媒体正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积极实践, 努力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顺应新形势下媒体发展方向, 切实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8月, 中卫市整合中卫日报社、中卫广播电视台、中卫新闻网的媒体资源, 组建成立了中卫新闻传媒中心, 实现中卫市三家媒体的深度融合, 使《中卫日报》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融合时代、跨越时代。

但报网台融合不是报纸、电视和网络的简单组合, 而是共同资源构架下不同的传媒介质, 通过报网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实质互动, 使“报网台互赢”收到“1+1+1>3”的效果。在这方面, 中卫新闻传媒中心打造全媒体采编工作平台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卫新闻传媒中心自成立以来,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创新宣传手段, 畅通《中卫日报》、中卫广播电视台、中卫新闻网、微博微信矩阵、手机客户端等各平台新闻产品的采集、编辑、发布、监审、评价等各项工作流程, 实现组织流程、采编流程、刊播流程、评析流程再造, 增强各媒体的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 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共享融通, 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做到一次采集, 多种生成, 多元发布, 从而避免了“报”“台”“网”只存在某种程度的互动而实现不了融合的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快速的传播优势抢占新闻舆论阵地, 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中卫日报》如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从探索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大力凸显内容优势、注重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强力推进“报”“网”“台”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受众,内容,人才,融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命的价值500字小学作文下一篇:英文招聘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