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2湘教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2、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 归纳 对比分析的能力。重难点:
1、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
2、亚洲、欧洲的气候及成因。教学方法: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复习提问:①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②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二导学释疑
一、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1、指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让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根据高度表,判断出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山地。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征: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然后让学生分析,了解到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还拥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①亚洲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③亚洲地势有何特征?通过提问总结出亚洲地势的特征:高,四周低。
[说明:这部分主要采用的是读图分析法,读懂地图的关键是弄明白图例,充分利用读图分析法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3、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请同学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些群岛的特点(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 1 些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说明:用上学期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4、指导学生小结学习大洲的地形特点应从那几方面总结。
[说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欧洲地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5、让学生读图说说欧洲的地形特征? 三巩固提升、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1、气候复杂多样
原因: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2、大陆性特征明显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亚洲的气候比较复杂,总结亚洲海洋与陆地的差异非常显著,引出季风的形成。根据图分析总结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强调“亚洲季风气候显著”。
二、欧洲的气候特征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的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板书:第三节 西亚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达、阿富汗—喀布尔、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 等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
中东恐怖事件不断,社会反响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对此较为关注,这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好时机。
§2.3西亚(2)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课程基础训练》相关内容。教学后记:
学生对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干旱的气候”、基本上学生都能分析或描述出来,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学生不太熟悉,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的古巴比伦文化有兴趣。有关西亚的石油学生也很熟悉,但对“石油在当地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影响”的认识不够准确。
(1)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板书:第三节 西亚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达、阿富汗—喀布尔、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 等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
中东恐怖事件不断,社会反响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对此较为关注,这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好时机。
§2.3西亚(2)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二、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课程基础训练》相关内容。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新课导人:
由俄罗斯与我国关系,如漫长国界线、铁路交通、边境贸易等引出俄罗斯;
方案③:根据近年新闻报道过的俄罗斯重大事件,整理成小故事,引出俄罗斯。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及打捞,俄、美有关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等等。关于“面积最大的国家”部分,可考虑以下方案和步骤: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面积是中国的1.8倍,比七大洲中的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还大,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并可同时出示下列投影片:
由濒临海洋和陆上邻国大致了解俄罗斯国界线范围内疆域之辽阔,由两条分界线了解俄罗斯跨两大洲及跨东西半球。
3.小结:跨亚、欧两大洲和跨东、西半球的俄罗斯总面积达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平原广大”
1.读图8-23,找出四大地形区的分布位置:①东欧平原,②西西伯利亚平原,③中西伯利亚高原,④东西伯利亚山地。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8-24,对照高程表,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可将图3-24,加注经度或标明河流(河谷)位置,让学生据图分析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西部平原广大,河网密布;东部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分析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大影响气候的因素可知: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凉。
2.分析俄罗斯东、西距离的长度,了解东部和西部气候存在的差异。
3.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验证东部和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征。
此方案第一步和第二步属于理论分析,可依据俄罗斯地图进行;第三步为实践证明,这样有理有据,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和差异。
“丰富的资源”
1.指明俄罗斯淡水资源丰富,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2位,最后说明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淡水量最多的湖泊。
2.指明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归纳出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
2.由资源分布人手,介绍其三大主要工业区:①欧洲部分的主体工业区;②乌拉尔工业区;③西伯利亚工业区。
3.由三大工业区找出三处工业中心:①莫斯科;②圣彼得堡;③新西伯利亚。农业方面:1.由俄罗斯气候和纬度位置人手,先讲影响其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2.主要农业区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说明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说出欧洲的地理位置。找出欧洲主要地理事物。认识欧洲的地形及其分布。教学重点
欧洲位置和地形。教学难点
欧洲的地形优势。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读世P13地图,说出欧洲地理位置:(1)北部被
_____(纬线)穿过,小部分位于位于五带中的_____带,大部分位于____带。(2)欧洲三面临海,北临_____洋,西临_______洋,南隔______海和______ 海峡,与______(洲)相望。东隔______山,_______河,_____山,______海峡,与 _____洲相连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陆_____大陆。
(3)欧洲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半球,东、西半球的_____半球。活动二:
读P13地图,比较欧洲和其它大洲海岸线的曲折程度,说说欧洲海岸线的特点? 生:海岸线曲折
师:欧洲地理位置有何特点?这给当地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
1、从海陆位置来说,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北、西、南三面为海洋所包围。
2、从经纬度位置看,绝大部分土地位于中纬度偏北的位置。
3、海岸线十分曲折
师:因此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强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海岸曲折、海湾众多,也为发展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活动三:
找出欧洲主要地理事物:
1、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岛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边缘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要山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了解欧洲地形
(1)读P14地形图,颜色大部分为_____色,表明欧洲_____(地形)面积广大。(2)读P14欧洲地形类型面积比较示意图和欧洲地形图:欧洲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占____%。平原自西向东主要有:______平原,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其中欧洲面积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平原。
(3)读P14图,欧洲北部是古老低缓的______山脉,中部是平原,南端有欧洲最高的山脉______山,其最高峰叫_____峰。南端的三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半岛,______半岛和_______半岛。欧洲南方自东向西依次有_____海,_____海和_______海,其中_______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咸水湖。
1、国家:目前,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2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
③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3、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
地形:①高原为主的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①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②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区面积世界最大;
③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河流:①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②刚果河——主要流经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居世界第二;水力资源丰富
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4、非洲之最: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 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称为“赤道雪峰”原因:海拔高) 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世界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最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气候各热带草原气候.独有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7.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的地方是易产生旱涝灾害,威胁农业生产.
★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 湘教版初二地理复习资料有哪些
★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资料湘教版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湘教版
★ 八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 湘教版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课题
学习
目标、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分布。
重点
难点
重点:
1、我国农业的发展
2、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教法
选择
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地图多媒体图片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课时1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学习目标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学生自学)
问: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
回答、看图、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讨论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示图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作业设置
整理主要的知识点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1、东南亚西临 洋,东临 洋,在 洲和洲之间,包括 半岛和 群岛。中南半岛地势北___南______,形成了、的地表形态主要河流 有、、、、,这些河的大致流向是; 是东南亚重要的农业区,与我国相邻的国有、、2、马来群岛地形特点:_______众多,_____狭小。河流特点:,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这里有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之称
3、中南半岛: 气候,雨季: 至 月旱季: 至,农作物一般在播种,收获 ;马来群岛:气候,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4、东南亚处在 与、与 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岛与岛之间,是沟通洋与洋的天然水道,是联结洲、洋沿岸与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两岸国家:、、,在这里,有世界著名海港,有“____”之称。
5、东南亚是世界上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______;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锡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是______。
6、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以及;也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来自于省、省
7、南亚位于海。
8、地形:北部:山脉;中部:平原和平原;南部:高原
9、发源于流经海。
恒河 发源于 喜马拉雅山脉,流经(国家),注入湾。10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部分属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季;6—10月,季11—次年2月,季。
11、南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季风对农业的影响。季
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南亚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②不利影响:由于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变率大,容易发生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2、南亚的农业以、和;小麦分布在;黄麻分布在;
棉花分布在13、南亚是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14、印度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 ;印度的
15、西亚地处__、___、___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内陆湖)之间,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16、西亚特产:土耳其的;阿富汗的,伊拉克的。的节水农业,两河平原也叫。
17、西亚是世界上________人的聚居区之一;是_____、______和_____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都把奉为圣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
18、西亚是世界上___储量最为丰富、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输往__ __、___ _和__ __。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及其沿岸地区;、、和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西线:波斯湾---海峡---印度洋---亚丁湾---海--运河---地中海---—大西洋—欧洲西部和北美
东线:波斯湾---海峡---印度洋-----海峡—日本
19、欧洲西部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大多数国家属于____国家。以地中海沿岸为气候。
20、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首都___________,共同的货币_______。
2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____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居各大洲_____。
四大工业国_、、_、___ ;业在欧洲西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生产水平____。四大农牧业国、、、。三大旅游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特色产业:“钟表王国”指_______表都;瑞典的、和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之称的是______;____的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______以花卉种植业发达而著称,尤其以______驰名世界。
23、旅游业:挪威的__________;瑞士的;西班牙的______;意大利的千年古都_____和水城_____、音乐之都奥地利______、艺术之都法国;德国慕尼黑的________节。英国的。“世界公园”之称的是
24、极地气候,多,稀少。地球上%的淡水以形式储存在两极
地区特有动物:北极,南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材重难点: 重点:
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难点:
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课时:2课时。《画家笔下的质感》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学生自主预习《画家笔下的质感》课文内容。
二、准备好疑问。课堂活动案:
一、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3.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 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4.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第四、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检测案: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二、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教学反思: 《画家笔下的质感》第二课时
预习案:
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预习新课。课堂活动案:
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上周尝试了质感的表达,同学们的整体画面效果还不错。下面选取了几个同学的作业,我们共同来点评一下。
二、作业点评:
这个环节会讲到同学画面的表现方法,所以会问到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质感的表达方法有几种?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用形状表现质感、用线条表现质感,用色彩表现质感。
三、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2.分组讨论: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3.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4.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5.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器物类、透明物体、.瓜果、蔬菜类、衬布。
6.下面我会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
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 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
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检测案: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二、作品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
【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2湘教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下册《农业》教案2湘教版07-27
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湘教版09-25
八年级地理下册《农业》教案1湘教版12-12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06-02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毕业复习学案教案06-10
八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10-12
6.3 美洲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05-31
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