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家庭》优秀观后感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摩登家庭》优秀观后感(共9篇)

《摩登家庭》优秀观后感 篇1

天天妈妈最近经常听我讲那些我看的育儿书籍的内容,于是想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美剧,因为我们一直喜欢看美剧。于是我找到了《摩登家庭》这部,刚刚看了三集,很有感触,这部剧集获得那么多的奖项是应该的。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好的剧集在国内不怎么红,也许是很多年轻父母还没有机会看到吧。

喜剧只是他的外在表现,本质上他是一部教你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的片子。如果你看过美国的家庭育儿求助真人秀节目《保姆911》,那么你会很容易理解《摩登家庭》的拍摄手法为什么是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主角还会对着镜头仿佛在和你打招呼。每次面对镜头做采访状的时候,都会展现出问题或者点出问题的关键。美国的中产阶级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多年前《成长的烦恼》的热播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成长的烦恼》家庭过于单一,而且父亲是心理医生,且解决问题时大多数是靠父亲的内省,这就拉远了和普通家庭的距离,于是《成》剧更多的应该当做情景喜剧来看,因为发现问题不够贴近生活,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不过里面的爸爸杰森的形象确实为有了孩子的.家长树立了榜样,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而《保姆911》这样的真人秀又会让一些没有耐心的父母不愿意看,因为里面的孩子真的太让人头疼了。《摩登家庭》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所展现的问题非常贴近生活,年轻的父母如果用心看,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而剧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方法,很有实际操作价值,而不是大部分靠内省的方法;同时此剧又是笑料百出,非常有喜剧感,原来真正寓教于乐就是这样的。

第一季,第一集。

基本上是让大家熟悉三个家庭的成员以及他们的大概性格及冲突,所以重点并不突出,甚至有点零散,但是也展现了很多问题。后面每集基本上有一个很突出的重点。

一开场就给观众里的家长上了一课,当剧中的妈妈Claire喊孩子来吃饭却没人搭理,你看到的是爸爸Phil拿着手机专心的玩,女儿Haley拿着手机姗姗来迟,还埋怨妈妈不要大喊,发短信就可以了。你会明白什么叫做言传身教。我的一位朋友问我家女儿是否痴迷玩手机,我说没有,而她家的女儿非常痴迷,不给玩就大哭。我立即指出,是不是你们夫妻两人经常在她面前玩手机,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这还用问嘛吗,孩子又不是天生就会玩手机。所以我几乎不在我们家天天面前玩手机或电脑。

而紧接着,夫妻两人对Haley的裙子太短的态度完全相反,而且直接表达给了孩子,这是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有冲突的原因之一,编剧也直接展现给了我们。所以我和天天妈妈经常讨论,不能再孩子面前有不一致的意见,可以事后避开孩子谈,但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统一的形象出现,虽然偶尔会忍不住,但是心里必须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能克制自己。不过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能还得增加一个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这就是中国特色吧。

小儿子Luke因为用玩具枪打了姐姐而被罚也挨一枪的情节非常搞笑,但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这样更能让孩子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否则只是说教:“不要用枪打人。”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Claire面对女儿的男朋友那过度紧张而导致状况百出的情节,我因为女儿还小而感触不大,但是我也在想象着天天如果长大了,我会如何面对她的男朋友,如果她早恋怎么办,这是一个大的难题。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2

内容摘要: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创造的效率,也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人类进入了物质大繁荣时期。但与此同时,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也变得更层次化与隐形化,其本质是劳动人民遭受了更为残酷的剥削,虽然整个世界的物质变得丰富,但物质资源的分配是极不公平的,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得到了与其付出极不相称的收入。不仅如此,劳动人民的精神也遭受了极大摧残,工作的高强度、标准化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毁灭性的破坏。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让劳动人民的弱势地位不断加剧,并造成了弱势的传承,即劳动人民的后代也注定是劳动人民,社会分层趋于明显,贫富分化严重,阶级对立尖锐。阶级意识的产生是劳动人民反抗力量壮大的根源,也是对资产阶级剥削统治制度的极大冲击,是最终引导阶级革命胜利的关键。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修复治愈能力是强大的,它会不断完善以及改变自身以迎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但因为其内部根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灭亡。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尽管这条道路上必将充满血泪与黑暗曲折。

关键词:异化泰勒制标准化人的需求资本主义制度

一、《摩登时代》

这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为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这是一部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则是常见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莱坞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国早期影片奉为经典。本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影片《摩登时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示威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1936年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解读《摩登时代》

1、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异化。影片的开头,是一群羊拥挤着进入一个农场,紧接着画面切入到一大群工人簇拥着进入工厂,这一富有讽刺性的刻画让人深刻感受到大机器生产方式下人沦为动物的可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影片中,查理与工厂的工人无不变成了资本家与机器的奴隶,重复单调的劳动使得人们思想锢化,在影片中夸张表现为查理因扭螺丝而导致精神崩溃。资本家以剩余价值为目标,而提高生产效率是最好的手段。管理学上的泰勒制的诞生就是为了迎合资本家提高生产效率,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产物。泰勒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劳动方法标准化、制定标准时间、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挑选和培训工人、管理和分工等。影片中形象表现了泰勒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广泛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查理所在的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上站满劳动人员,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而每个人的动作都及其简单,这是极度标准化与极度分工的后果。

3、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冲突。私有制是指社会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产品,从而赚取剩余价值。在影片中,资本家与工人们的生活生存条件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电化钢铁公司的老板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享受,不时的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对工头下达工作指令以及对工人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甚至在工人上厕所的地方也不例外。而工人呢,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生产线上拼命的劳动,最后却依然贫穷不堪,特别是当一个人失业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让他们受尽饥寒交迫,最终导致社会犯罪,如果遇到经济危机,大范围的失业,那整个社会的稳定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而事实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原因,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并且呈周期性与破坏性递增的趋势。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会不时的面临失业的困境,而与此同时,资本家的生活根本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生活处境的巨大差异夸大化必然激起社会冲突。影片中,工人罢工、游行的情节,便是不堪重负的劳动者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对于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恐。而这些活动都会被代表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警察等武装力量进行镇压与打击。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3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拍摄于1936年,众所周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而电影《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牛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这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种想哑言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处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

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的自由。相比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这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4

今天把它翻出来看,觉得卓别林真的是个天才!

《摩登时代》便是卓别林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对西方大工业社会的弊病批判最犀利、揭示最深刻的作品。在影片的开头,流浪汉查理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繁重而紧张的劳动,使他无暇喘息,甚至在被卷进齿轮当中时,双手还不停止工作。而冷酷的老板还嫌不够,拿来一台喂饭机器在查理身上试验,企图连工人吃饭的间歇也要剥夺掉。然而可怜的流浪汉查理,连这样的工作也无法保住。他不断失业,到处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影片最出色的,当然是卓别林运用的喜剧语言。他善于把主人公置于尴尬的境地,创造出最自然而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一个简单的道具,他信手拈来,便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喜剧要素,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掉牙的无声电影,千篇 一律的追逐情节,在他的手下,竟显得那样新鲜耐看,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卓别林的喜剧要素,是建立在他对贫穷的大众深切的同情之上。这样,他的喜剧影片,能够引起最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因此,他的影片不仅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为广大影迷所喜爱。

《摩登年代》观后感 篇5

其实不太好评价《摩登年代》,本片会让很多抱着看《泰囧》式爆笑喜剧片的观众失望,因为该片喜剧成分浅尝辄止,更多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惨境遇和父女亲情入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摩登年代》讲述一个骗子与从天而降的“女儿”行走江湖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亲情为切入点,将魔幻、喜剧与情感进行巧妙融合,父女搭档一唱一和的配置,以同类作品为参照模板,本片既有《非常主播》的搞笑,《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温情,温情要明显大于搞笑成分,这就是本片所要给观众呈现的效果。

徐铮是一个很有志向的演员,当年主演《嘻游记》之后,在微博上向观众致歉,许诺从此不再拍烂片,从《人在囧途》、《搞定岳父大人》到票房称霸华语影坛的《泰囧》,至今这个诺言似乎没有被打破。《摩登年代》也未让徐铮食言,这部笑料不如预期,但亲情却超出预期的电影固有缺点,但不是烂片。

《摩登年代》的名字很明显在致敬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其实该片更像其另一部作品《寻子遇仙记》。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魔术的虚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丝童话般的色彩,然而这个童话是不完美,一个到处行骗的三流魔术师的惨淡神话,莫名其妙出现的小女儿的纯真天性,成人与孩子格格不入的世界观,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魔术。这个桥段不仅让人想起来两部作品,其一是法国动画大师的名作《魔术师》,其二是北条司的经典短篇漫画《天使的礼物》。本片与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始终在牵动着观众的内心,父女二人面临生活与事业的压力在厦门街头流浪,体验着他们最艰辛最酸楚的底层生活里伴随着爱的温意和感动。而这一部分编导采用含蓄的手法,通过一些惹人发笑的幽默来展示底层生活,典型的卓别林式“苦中作乐”的手法,观众的心情也会随着电影的情节而上下波动。

所谓过程是悲惨的,结局是圆满的,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是所有亲情片中一贯采用的方式,正当观众认为徐铮饰演的欧大卫会为了女儿、为了自己的事业最后绝地反击,在所有人面前完成一场旷世的魔术表演时,但电影后半部分的走向却没有如观众猜测的那样,魔术表演失败,父女之间出现裂痕,事业人生双重失败,而电影真正的结局却让人眼前一亮。

正如《天使的礼物》与《魔术师》那样,电影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结尾桥段照应开篇,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却不乏现实笔触,魔术是虚构的,现实世界却是真实的,虚幻与真实的交织,演绎的是残酷与温情并存,绝望与奇迹同生。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6

卓别林从19开始陆续拍摄了《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一系列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无声电影。这个小人物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在逆世中保持着尊严和乐观。通过这个比肩于堂吉诃德的喜剧艺术形象,卓别林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压迫。尤其是《摩登时代》,其主题已经由个人悲剧直指社会悲剧(尽管如此,《摩登时代》仍是一部讽刺喜剧。卓别林的电影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喜剧与悲剧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是对他以往影片的超越更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超越。它不仅延续了卓别林电影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观察,揭示了美国工业文明起步初期底层工人艰辛的生活,还预言性的演出了二战结束后爆发出的技术理性危机,达到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影片自1936年上映后大获成功,直至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还被作为经典影片再次呈现给当代观众。足见《摩登时代》的意义是直到现在依然发人深省的。

关于卓别林的电影风格,有一段这样的评述:“卓别林影片的喜剧是主题性的,与美国20世纪代的历史与神话紧密相连。卓别林完全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影片就综合了那个时代的内在的多愁善感和外在的暴力动作。卓别林电影的常规程式是先呈现一个社会问题,然后让卓别林进来与之展开戏剧化和浪漫感伤式的的角力。”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摩登时代》诞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第二层是《摩登时代》展现了因为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那么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情形呢?当时的西方世界,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建立。机械大工业的飞快发展使社会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工厂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大批的工人失业。《摩登时代》夏尔洛的凄惨生活无疑生动的揭示了在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工人的血汗生活。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感染至今的原因。诚然“血汗工厂”的刻画发人深省,但是对于发达国家已经是过的历史。在新的阶段,广大的蓝领工人甚至有向“白领”转变的趋向。《摩登时代》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紧密联系,但它又超越了时代,使影片有了永恒的意义,即:在工业时代,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普通人与社会机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诚如影片的海报所示,男主人公夏尔洛被“镶嵌”在巨大的齿轮之中,它讲述的正是一个小人物的“困境”——与工业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悖论。现代工业文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从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并且使人的主体意识极大地增强,创造力被无限的激发。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理性的发展特征,其自律性又造成现代社会,现代人类的普遍异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都成为消解人主体性的主要力量。《摩登时代》就是深刻的捕捉到了当时社会就已经存在的种种物化现象并予以了表现。

在20世纪最早提出“物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被喻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奠基人的卢卡奇。卢卡奇这样定义过“物化”:“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同出一源的,他们二人都是将物化或者是异化问题放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也说:“人们已经多次指出过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所言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就是物化现象。但是二者的不同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马克思的眼光还是看到了他所处的时期,工人们深陷于痛苦不堪的异化劳动中,想让他们解脱出来,恢复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本质,恢复人的主体性。而卢卡奇在20世纪认识到了物化社会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普遍性结构,它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命运有关,从而物化理论到了卢卡奇已经由单纯的因为阶级对立而产生的物化转变为无关阶级的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困境。不仅如此,卢卡奇还进一步总结了物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和物化意识的生成。《摩登时代》不仅展现了这些物化现象并且通过蒙太奇等独属于电影的艺术手法对物化意识也进行了揭露。

概括地说,《摩登时代》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个被大机器工业时代异化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名叫夏尔洛的工厂流水线上的钳工,他在工厂车间里,夜以继日地在节奏紧张的流水线上工作,被这种高强度并残酷压榨的工作弄得精神失常,一见到圆形的东西,他都会误认为是螺丝帽,就下意识地要用扳子拧它,最后他被工厂赶出来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夏尔洛流浪于街头,由于其他群众游行示威之时,他无意举起一块捡来的红布,便被认为是示威游行的煽动者,而被警察送进监狱。在监狱里,夏尔洛误食毒品,拯救了监狱暴动危机,监狱长念他有功,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并批准他提前出狱。可是他不想出来,因为在监狱里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证。最后夏尔洛不得不出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摩登时代》是一部笑中含泪的悲喜剧。卓别林用自己独特的哑剧美感,依靠夸张又细腻的肢体动作,幽默而精准的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这些哑剧的美感,带给了影片无比的观赏性,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考以诙谐的方式表现。

《摩登时代》是一部讽刺喜剧片。纵观影片其比较集中的“笑料”集中在以下三点:夏尔洛在工厂被机器捉弄;夏尔洛在监狱与警察斗智斗勇;夏尔洛找工作时发生的种种“意外”。后两点表现的是卓别林电影一如既往的主题:通过讽刺骄傲与自命不凡的“上位者”,直指社会的不公固有机制和陈规陋习。其艺术形式也是与此前一样通过情境反讽(irony of plot)达到讽刺的效果。这些主题和手法是卓别林电影的共同特点。真正值得探究的是第一点笑料,即卓别林无数次的被机器捉弄,甚至被机器逼得发了疯。在工厂里,他被挑作喂饭机的实验品,被固定在机器的手臂之中,机械的随着机器的动作移动。机器失灵了,他的牙齿被玉米棒磨得鲜血直流,脸上涂满了油腻的白奶油,眼睛都睁不开。这些画面可怕又滑稽。观众感到滑稽是因为弱小的人被强大的力量欺负,类似于堂吉诃德似的残酷的幽默;可怕是因为这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自机器,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物体。它凭借某种与人相异的自发活动成为支配人的东西。一种“物化”带给人的恐怖效果。机器带来的人的“异化”,毫无疑问这是第一段笑料的主题,也是《摩登时代》区别于卓别林其他影片的重要内涵。

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很多人被卷入了机器中(包括夏尔洛,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每当被卷进其中,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被肢解。这是工业时代理性化合理化原则的必然结果。当独立的人服从于有着理性原则并自律运转的机械体系,人只是此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失落了主体性以及自觉主体意识的人,人成了客体。而这一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活动只是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最后只能发疯。直到现在,这种追求主体性的个人与计算化定量化的技术理性时代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物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夏尔洛在工厂被机器捉弄,他经过无数次挣扎,但是依旧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说明了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的规律。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如前文所论,第一段“笑料”不仅在主题上具有先锋性,其艺术形式也很值得探讨。卓别林在这一段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便于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这些画面中的第一幅一般都是一个戏剧元素,第二幅(它一出现便产生隐喻)则可以取自剧情本身。 这部影片一开始便是一场着名的隐喻。它先是表现一群羊,接着就是一群人拥出地下铁道。两幅画面相接,隐喻随即出现。这也是深刻体现卓别林悲喜剧艺术功力的一场戏。试想如果是人的画面先出现,然后是羊群,那么《摩登时代》的喜剧效应一下子从苦笑变成了纵情大笑,它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再是悲观的而是幻想的。

这种悲喜剧艺术效果,隐喻手法的运用带来的是对于主题的深刻思考。羊群的前进是因为牧羊人的驱赶,那么人类的活动呢?拥挤的铁道无人驱使,人们自觉的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就好像卓别林的另一部影片《移民》(The Immigrant,1917),当船经过自由女神像时,游客们互相推搡牵引,仿佛牛群一般。不同的是在这一部影片他表达的是对“自由者之地”的讽刺和思考,《摩登时代》从羊群到人群的变化是表现了物化的“内化”。机器只是支配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内化则是表明物化已经渗透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具体来说,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本来命运而加以遵从和服从。 夏尔洛的矛盾和讽刺就是明明被这种结构逼疯,却又不断努力融入这个结构之中。

有意思的是卢卡奇之后,随着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继承,电影这种新时期的艺术形式被他们称为是文化工业,是操纵物化的,虚假了的文化,并对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本雅明在提到电影时曾说:“在荷马笔下,人类只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观照对象,而现在人类成了自己的观照对象。人类的自身异化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人类将自己的毁灭作为最高审美享受来体验。” 尽管本雅明认可电影这种大众艺术,但是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立场,电影其作为艺术的价值一直饱受争议。根据本雅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说,电影这种第七艺术是这个时代生产生活以及艺术方式的典型体现。它对应的正是丧失了总体性以后的残缺与破碎。如象征主义之于诗歌,意识流之于小说,电影中的蒙太奇正是大工业时代精确分工的对应。在发达工业体系之下,不仅政治经济因素作为外在的统治力量而存在甚至最具有创造性与主体性的文化也走向了异化。如此说来,卓别林拍《摩登时代》从形式到主题彻底实现了表现“异化”的野心。《摩登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它以异化社会的代表艺术形式表现异化社会。由于物化造成的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因为消除了血缘关系之后产生的新的物的关系带来的个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孤独感的逃避,需要《摩登时代》这种类型化标准化了文化产品满足现代人期望与社会与他人同为一体的认同倾向。电影塑造了大众的鉴赏力和偏好,又不断地创造生产满足自己界定出来的虚假需求。这一系列的因为电影的形式本身所体现出的讽刺,卓别林一定会“颇感意外”。

《摩登时代》观后感1000字 篇7

老电影推崇主题明晰,好要好得彻底,坏就坏得极致,抛开悲喜剧中的夸张成份,演员和剧情都在卖力的讲故事。但力气大,却失掉了一点点浪漫,或者说是幻想的空间。不试图骗小女生,不设埋伏下圈套,很多意味深藏只在直白的对话中稍稍透露一些。即便故事曲折凄苦,在黑与白的色彩对比下,一切都轻描淡写起来。多数时候,女主角总美艳得惊心动魄,这个是要讲究的,比如这一家爹爹穷得要卖女儿,脸蛋要有说服力;那一家女仆与人私奔,沿路讨生活时动人的脸庞总会看到奇迹;而如果不幸,神秘女戏子巧遇翩翩薄情郎,那婆娑掉落的泪滴会让人唏嘘,多么万恶的旧社会。与她们配戏的对手,可以与容貌无关。黑白影像中的男性,需要动用所有的肢体语言来展现魅力,时而悲愤,时而傻笑,往往超出传统审美范围。这样才使得故事更像个故事,而不是戏台子上的才子戏佳人,或是将军别美人。

从黑白过渡到彩色,满足所有服装,夜色,酒馆夜店的场景戏份需求,但演员穿着锦衣华服,在七彩的霓虹下闪闪发光,我却看得懂,她配错了鞋子拿乱了包包,他明明是个三百年前的侠客,为什么要露出酒红色的头发。我说的有些以偏盖全,然而我只能在黑白电影中找到那样的浑朴直接,而现在,太多含蓄讨巧,就连贞洁烈女也会用360度转身,与男主角来个“二人转”,转呀转,两眼泪汪汪。这欲说还休的放纵,让影片又好又叫座,观众也是爱看幽默戏的呀。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800字 篇8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后来,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间,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后来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爱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直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摩登家庭》优秀观后感 篇9

妹妹早上穿着鞋子去上学,中午放学使出全身力气奔跑回家,在一个巷口与哥哥会合,哥哥再换上鞋子用最快的速度跑到学校。一天一天,嘈杂的街道,劳苦的人民,兄妹俩在不停的奔跑,这双小鞋子成了他们的接力棒。虽然妹妹嫌鞋子丑,在同学们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哥哥每天为了等妹妹鞋子经常迟到,委屈的受校长的训斥,但他们都默默忍受,继续着奔跑的生活。一次,妹妹偶然间发现了自己的鞋子在另一个同学脚上,当她和哥哥来到女孩的家时,看到她的盲人父亲为支撑起家还要辛苦工作时,他们放弃了那双鞋。终于,哥哥有了得到一双新鞋的希望——那就是参加长跑比赛,得到第三名的奖品是运动鞋。在漫长的跑道上,哥哥脑子里,浮现的全是和妹妹用鞋子接力赛跑的日子,他拼命跑着,在与众多选手激烈的竞争后,他竟然得到了第一名。当哥哥还在为没得到鞋子而伤心时,他们的父亲已经买了两双新鞋子回家。

看完电影《小鞋子》,很长时间都回不过神来,头绪很乱,但感触颇深。简洁干净的画面,阿里一家生活虽然贫穷但对生活却充满了希望,小阿里小小年纪就能为父母分担生活的辛酸。

这就是生活吧,需要不停的奔跑.

淡淡的忧伤,说不清的感动,感受着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和温暖,….

忽然间想起了我的宝贝刘禹轩。那段时间他会定时的给我手心里塞个糖然后跑开。想起我老是大喊大叫的批评孩子。我的心就不停的后悔。我要用执着的爱给我的宝贝们一个美丽的天堂。

就像《小鞋子》一样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天堂的孩子》一样。

上一篇:月球之谜的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山学校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