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就其实践经验之丰富,还是就其理论阐发之精彩来说,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从中找出解决方式,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所要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15-02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从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到当今的美国精神教育,从孔子的“礼、仁、中庸”教育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军政训政宪政”教育,无不重视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的工作,但就其完整的系统来说,共产党是最突出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态度鲜明、做法公开,自觉一贯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突出地反映着无产阶级政党的风格。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不仅是党员最多的大党,它领导着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从事着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事业,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无疑也是非常丰富的。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现实背景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离开中国这个社会环境,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不可能的。这门学科的名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从中国共产党文献中借用来的,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相关概念中产生出来的,其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称党的一项政治工作;同时又是一个学科概念,指称一个学术领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脱胎而来的,打着党的理论的印记。中国共产党人很重视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从而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个理论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可以说已经相当完整。正是从这个理论中孕育和产生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有时讲的是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移植过来的。二者虽有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学科建设有自己特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建设好、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努力探求这一学科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再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方面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理论研究的宝藏。拥有这样一个宝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天大的幸运。我们应该不辜负这样的幸运,努力去开发这一宝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包含着其历史研究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因此,在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脱离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的研究。这段历史离我们最近,这对研究是非常有利的。至少,历史资料很容易寻找,不存在资料搜集和翻译方面的困难。应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教材和一大批论著。但是,相对于这个课题的重要性来说,相对于这个领域为我们提供的丰富资料和广阔研究前景来说,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很不够的,还有待于继续努力。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在进行之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推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这个实践还在新的条件下探索着,创造着新的经验。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营养。另一方面,这个实践活动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既是特定的,又是广泛的。就其特定性而言,它只能研究自己的对象而不能去研究其他学科的对象;同时,其他学科也不来研究它的对象。但是,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并不是指单一性。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一类现象而不是一个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而不是全部。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一概念逐渐确立。从具体内容上讲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推翻军阀统治,着重加强对工人农民进行了宣传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从而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着重在农村地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变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实现国强民富。由于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认识,导致社会主义事业蒙受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真正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我们党在理论方面也不断完善。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工作中的优势。90多年来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党的历届领导核心根据所处历史条件和各个阶段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积极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原则和经验,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西方国家虽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命名,但也是如此践行的。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可见,不管是在经济、军事还是其他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强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说明,我党历史上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认识有着摇摆不定的表现。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统治全党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绝对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威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有被忽视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成功,但这种成功首先不是技巧方面的,而是政治立场和态度方面的。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并认真履行这一宗旨,将之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就是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之处。
在革命战争年代,蒋介石因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有效,心生羡慕,就搜集共产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材料,把一些国民党军官集中起来,让他们学习共产党的做法。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加国民党军政治工作的效力,但事实证明这是白费力气。因为,他们只想学共产党的工作方法,却不想学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他们站在压制人民、欺骗人民的立场上,再好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
(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等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利益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只有全面遵循各项普遍而基本的教育原则,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可观的实效。
(四)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党在幼年时期就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古田会议决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它根据教育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也有了质的变化。充分利用高科技,是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党成立之初,中央组织机构尚不健全,但比较重视政治宣传工作。并且注重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也就为军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古田会议以后,红军的军事委员会开始执行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于1930年3月首次对政治制度和政治工作进行建立和逐步健全,从上到下形成了结构严谨的工作网络。抗战时期组织机构趋于完备。改革开放以来,机构自上而下更为完备和成熟,有一系列党的宣传和组织网络,能够形成一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民主主义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 党对群众路线思想的认识与应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时, 党的发展处于不成熟时期, 对群众路线思想的认识也只能局限于当时的有限程度。中共一大的召开, 主要是要效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案例, 广泛地去发动工人阶级, 从而充实革命的力量, 最终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共一大的重要任务是去组织工人罢工, 但一大并没有认识到工人力量的薄弱, 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去展开革命, 是不现实的。应当组织起更大规模人数的农民阶级, 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中共二大的召开, 党开始重视发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开始广泛发动群众, 团结更多的社会阶层。在当时的中国, 以工农群众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 受到资本家、地主与官僚阶层的压迫最为严重, 生活最为痛苦。而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最强, 也最彻底, 农民阶级的规模最为庞大, 组织起工农群众去参加革命, 通过共产党人去宣传先进的革命理论, 就可以将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更好地去服务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 由于缺乏革命经验, 并对中国的革命现实情况认识不够深刻, 一味模仿苏俄的以城市工人运动为中心的革命形式, 走过了一段弯路, 直到历经了大革命的失败, 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 开始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大革命的失败, 使中国共产党对党群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的艰难时期,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除了对军事方面群众工作的思考外, 对群众路线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群众生活的观点。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 在深刻分析了当时抗战局面的形势, 以及做出了如何进行正确的抗战策略的同时, 提出了组织人民战争, 依靠人民与侵略者展开斗争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发动、组织、武装群众, 来建立与领导人民军队, 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 通过开展敌后游击战与敌后根据地的建设, 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结束, 广大人民群众与大资本家、大地主的阶级矛盾成为主流。在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和谈条约, 发动内战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团结群众, 维护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最终解放了全国。
2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对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贡献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与发展的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上, 进一步对群众路线思想做出了发展。“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制订了各方面的适合情况的正确政策, 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正在逐步打开。广大群众拥护我们党的路线和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共产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上来, 为了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 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 才能不断克服改革攻坚中的重重困难, 最终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成绩。正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是在紧密结合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开展的, 因此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的群众路线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 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1997年,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过, 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优势是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各级党员干部绝不能在思想作风与工作上脱离群众, 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 都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006年,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充分的尊重与保障人权。坚持以人为本, 要不断实现群众的愿望, 维护群众的利益, 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 具体到工作中, 就是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 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为群众排忧解难, 着力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之本, 党只有一心为民, 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形势下, 党面对着国内外的多重考验,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建设, 紧密联系群众, 坚持走群众路线, 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地位,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 十八大以来,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 用来密切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起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习近平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一切工作干部,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不放松, 时刻牢记要密切联系群众, 弘扬清廉的从政作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紧紧依靠群众来实现, 可见“中国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要使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每个人的梦想汇聚到一起, 就会形成国家的梦想, 就会促使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得以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积聚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不懈的奋斗去一步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2012年12月, 党中央根据新形势下的党情与国情, 颁布了“八项规定”与“六项禁令”, 用以整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落实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013年4月, 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同志强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总要求中的四点, 用形象的比喻, 来教育各级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要以整风精神开展自我批评,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解决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围绕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用来教育全党要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密切联系群众, 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地位。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 始终重视群众路线思想的建设, 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到改革开放时期, 再到新时期, 直到十八大以来,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指导着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进行。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不动摇, 可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0) .
[2]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08) .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04) .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变历程
一、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及改变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国人切身感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和蛮横。一些封建地主阶级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禁烟过程主编和翻译的《四洲志》、《华夏夷言》、《各国律例》等,是中华民族了解泰西时态的最初资料。就思想体而言,林则徐依然是传统型的,是政治和军事要促使他重视“夷务”,他的思想以儒学的修齐治平为根本,以国计民生和经世致用为取向,时代的巨变使他开了面向世界的先声。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中国人在近代首次发出要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是中国主动采纳西学的起点。魏源的师夷,是处于反侵略的需要,但当时列举的泰西长技,基本上限于器物制造和军事技术,虽然也对西方体制做了阐述,但也只是旁观性的,并不主张以此为师改变中国的体制。
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予清朝统治者以严谨教训。此后,“夷物”从此成为避不开的话题,思想界面临着一次深刻的挑战。在这一局势下,洋务运动使中国人对待西学的态度由感性的“师夷以制夷”发展到理性的“自强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上。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当时主持清廷政务的奕?、文祥等人。从思想体系上看,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尤其是曾国藩,熟读经史,谙熟内圣外王之道,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其他士大夫一样鄙视甚至痛恨列强的入侵,但却不盲目排外,在以儒家精神安身立命的同时,以务实的态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曾国藩的洋务主张,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打破了夷夏之防的界限,并未突破思想的藩篱。
对洋务思想有所建树的是冯桂芬,他最早提出 “中体”和“西用”,而洋务重臣张之洞对其极为赏识,大力提倡,遂使这一学术词汇成为广为流传的大众语言。“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臣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1]
洋务派对西方的了解要比当时的其他官员更为准确些,但他们是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来解释西方,以中国传统的语词意境和典章制度来比附西方,这正是后来“西学中源说”的起源。他们对西方的器物发明和科学技术能够积极采纳,而对制度文化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同后来的维新派比,洋务派的思想依然是守旧的;但同此前的林则徐、魏源相比,洋务派的思想已经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引入西方科技,令中国开始现代化。创办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实践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程度前所未有,耻辱和反思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变化,由此催生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甚至连洋务派的代表奕?,也承认甲午之败的原因在于“西化”程度不够,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2]
维新变法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宣布失败,虽然只有103天,但是其思想文化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维新变法进行的教育改革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其中的许多举措都对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设立各种学堂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内涵与素质,翻译西方的著作开阔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培养了更多的思想开放的人才,废除八股,颁发各种奖励机制等都废除了思想文化上的禁锢,更加激励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这些举措相对于封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洋务运动相比,进一步敞开了西方的大门,更有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
维新变法的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治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之后,一些中国资产阶级决定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894年的11月,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翻满清贵族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的主要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主要是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
虽然三民主义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仍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因为没有提出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帝反封建。尽管如此,从中国自身方面,三民主义却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与此同时,在国外,尤其是从西方汲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的营养,所以说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里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表达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独立、民主与富强的向往,标志着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高层次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重大作用。
nlc202309041645
从性质上来说在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相对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给中国人民产生过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之后,接受了这场革命洗礼的我国先进分子与广大人民继续顽强地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1年,在马列主义跟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那之后,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中国革命呈现出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三、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传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与一大批青年学生到外国留学,出现了一大批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地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先进政治思想,当然也包括着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社会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与对待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以后,各种思潮在国内此起彼伏,混乱无序,相互分歧又有互相包含容纳之处,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李大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里的首位马克思主义者与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为了更好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先后在北大、女高师、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讲述“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此外,他还参加过《新青年》杂志的编纂工作,主编过《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为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主义运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20年3月,由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对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大了重要作用。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起初,中国要求共产国际给予帮助,共产国际于1920年4月派代表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率先成立,接着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建立起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有组织地进行。在组织建设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及如何庸暴力手段夺取政权,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为后来的实际提供理论指导。为了更好得宣传马克思主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确定为机关刊物,并创办《共产党》月刊,把它们做为主要阵地,并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思想也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不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通过《湘江评论》与《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随后创办文化书社与俄罗斯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到了较大作用。周恩来继在天津之后又去法国留学生当中努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杨匏安、李达等对宣传马克思主义亦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不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而且通过陈独秀等人的倡导,使它成为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国民党倡导的三民主义相比,尽管马克思主义没有官方的强力后盾,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却取得了社会性的思想权威力量。作为意识形态,在民国初年的百家争鸣以后,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严格来说,真正在中国取胜并站住了脚的是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取胜,与其说是理论上的胜利,不如说是实践上的胜利。中国人接收马列主义,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方案,有适应落后国家革命活动需要的战略和策略,尤其是还能提供十月革命已见成效的经验借鉴,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开花。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逐渐加深。在中国革命的实践和改革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想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体系,指导中国实践和改革。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是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的综合产物。中国各阶级从被迫打开中国大门到不同程度上的学习西方思想,到最后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印证了“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地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 [4]这句话的正确性。只有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符合国情的制度,并用其指导实践才能使一个国家实现真正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4]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3页。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52.9 第一届城市建设座谈会,决定各城市要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参照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
----1953-1957,生产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1958,大跃进
----1966-1971,文革,城市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78.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管理机构相继恢复
----1980。10,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1980.12,《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城市规划龙头地位,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规划管理都做了重要阐述,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国务院《城市规划条例》,30年的总结,步入法制化,第一部基本法规----1990.4.1,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完整提出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制度,以及法律责任,正式进入法制化
----80中期,大部分城市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常州、苏州、无锡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小区建设,温州、上海。规制性详细规划雏形
----1982,24个。1986、94,75个历史文化名城
----1984,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3.1990年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实践
----2006.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28年。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业,但“开业”前面加了个“试”字。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沈原野。
1991年4月22日深市出现零成交,中国股市第一次政府救市,深圳市政府筹资2亿元拉动深发展托市。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5月21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在全面放开股价的利好刺激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终于扼住了涨势的咽喉。当天,沪深两市均跌满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随后,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很快,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经越绷越紧。下午3时,周小川像唐·吉诃德一般拎长枪跨瘦马直奔国务院。晚7时周回府。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2009-11-03 10:20:34 作者:wangxuanyi 来源: 浏览次数:1243
中国报关行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1.1中国报关行的发展历程
1)初创期(1985年--1992年):1985年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的管理方法出台
2)发展期(1992年--2002年):1992年成立专业报关公司
3)成熟期(2002年至今):2002年中国报关协会的成立
随着国际报关协会同盟大会的召开,中国的报关企业将向国际化转型,将深化与世界各国报关企业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便利和安全。
1.2中国进出口贸易及报关量情况
中国外贸进出口量近年来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5097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1.4万亿美元。中国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以促进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外贸量的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通关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量的增长带来了报关量的增长,2000年报关票数不足2000万票,至2005年中国报关量达到4000万票,报关量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报关行业的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成熟报关企业近年报关量的年增长率达到30%。
1.3报关行的发展规模
目前国内的报关行以民营和国有企业为住,分别占35%和26%,中外合资企业仅有5%。从规模上说,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的已经是中大型企业了。所以整个行业还是处于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
目前绝大多数的报关行的经营范围仍然局限在本地区域,但已经有30%的报关行考虑在外地设立网点或与外地报关,货代企业联盟合作。
调查中发现,在进出口贸易量不大的口岸和内陆城市,中国报关行的规模较小,对报关价格比较敏感,在深圳,上海等口岸城市大型报关企业会比较集中,这些报关行比较关注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规模经营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报关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希望通过实施资源整合战略,进一步减少企业的规模扩张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4报关行的服务特点
传统的报关业务是报关行目前开展最多的业务类型,报关,报检,查验,换单,办理海关免税登记,代为办理免表,加工贸易手册与核销是报关行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另外,有些企业也提供一些质检服务,例如代为办理熏蒸处理,3C质量证明,旧机电的备案,旧机电许可证等。为了提高通关服务是含金量越来越多的报关企业介入物流衍生服务和咨询服务。
目前中国报关行所服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子,纺织服装,塑料橡胶,机电,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但是目前根据产品的划分其部门和岗位的报关行非常少,报关业务大多按照服务区域,合乎划分来设置部门,根据业务流程来设置岗位。从国外报关行的经验分析,成熟报关行为增强其专业性,往往回依照产品类型设置来进行复核和把关。这对中国报关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5报关行的营销模式
调查发现,老客户,朋友间介绍是报关公司目前寻找客户是最主要途径,因为公司品牌和良好的口碑吸引客户慕名而来的也占到一定比例。统计数据显示,报关运用广告媒体进行宣传来吸引客户的非常少,大多采用的是最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拜访的销售模式。对销售者而言,顾问式销售是获取客户信任的关键,要求销售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报关行业市场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1中国报关行外部环境的分析
经过专家论证研讨,影响报关行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WTO规则,政府政策,信息技术,外贸环境。
中国报关行正面临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和调整的阶段。贸易安全与便利给中国报关行的市场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WCO标准框架》促使贸易环境更加安全,同时也对报关行的诚信守法,如实申报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中国政府为了贯彻《WCO标准框架》,逐步分阶段调整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报关行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中国海关促进中外贸易的安全与便利的举措相继出台:中国电子口岸建设,H2000系统的应用,无纸化报关,跨关区快速通关,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等。这些措施的应用提升了中国海关通关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报关行的竞争优势也从原来的人际关系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
4)贸易安全与便利的要求也促使信息系统在通关各领域,各环节的推广和应用。以上海为例建立了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空运快件通关管理系统,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系统,口岸船舶动态申报系统,区港连动系统,口岸GPS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通关作业流程的改变,加快了通关速度,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提出一个新课题:中国报关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塑造核心竞争力?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 起义运动结束后, 他特别强调要重视文化工作, 并亲自深入部队宣传文化工作。 邓小平在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上, 陆续开辟了《山歌》、《红歌曲》、《俱乐部》等文艺副刊, 发表了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等, 使得文化建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积极开拓文化建设, 形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 诸如:“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 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 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 ”[1]除此之外, 在文化交流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方面, 邓小平也进行了详细论述。 这些理论既构成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雏形, 又为其后文化思想的发展作了铺垫。
二、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工作。第一, 思想改造。 新中国成立伊始, 党和国家领导就组织在全国开展改造旧文化, 发展新文化,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国性思想改造运动。 这一运动的兴起, 掀起了全国学习的热潮,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 教育改造。 文化教育事业是思想道德的载体。 中国要改变文化落后的现象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改革学制, 其次要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 最后要开辟“向工农开门”的教育途径。第三, 发展文学艺术。 在历经两次文代会后, 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文学创作水平显著提高, 戏剧重获新生, 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邓小平对文化的认识及对文化领域的看法, 在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涉及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新闻工作、城市知识分子等方面。 一九五〇年七月, 他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要消除民族隔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济上要是使他们从贸易中获利;文化上要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由此可见, 这些进步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精神生活更加充裕, 从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得到发展。 然而,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六年, 新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低谷状态, 社会发展严重受挫。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左”倾占据着主导地位, 过于强调文化意识形态,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 抓住问题的中心环节, 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首先, 实行科教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从科教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入手。 在邓小平的主持下, 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的观点。 从此, 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获新生, 日益受到重视。
其次, 完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从思想路线这个根本问题划清了长期存在的 “左” 倾错误, 他带领全国人民, 反对“两个凡是”, 摆脱个人迷信的桎梏, 他认为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应该完整地、准确地掌握;他对真理标准问题展开讨论, 恢复了实践的权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成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历史上实现了伟大转折, 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全会总结了我国三十年以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 文化建设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制度文化和思想意识文化的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纲领, 体现了他对文化建设的思考, 这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人民重新树立起对追求真理的信心。
一九七九年, 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前十七年, 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 ”[3]这显示了邓小平对文学艺术的重视, 他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文学艺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的性质、发展的方向, 以及加强对文学艺术队伍的建设、明确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强化文学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九八〇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4]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实质有着科学的理解。 邓小平就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大量论述, 并亲自参加实践。 在思想建设方面, 邓小平反复强调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党的建设, 他亲自抓教育和科学文化工作, 召开一系列科学技术大会, 恢复高考等,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在他的指导下,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指导方针和指导作用。 至此,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形式的形成、人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 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邓小平立足现实,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他认为经济发展, 关键是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 邓小平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采取有效的说服教育方式,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确保我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摘要: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 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 对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形成,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94:2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88.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207.
198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反垄断特别是反对行政垄断的任务,对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必要性、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采取合法手段进行竞争等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广告经营活动中,禁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1987年9月发布的《价格管理条例》,认定“企业之间或者行业组织商定垄断价格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有关竞争政策的规定,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初步探索。在这个阶段,竞争政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开始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竞争政策和竞争立法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的竞争政策与立法开始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1993年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6种属于一般所称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包括假冒、商业贿赂、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高额有奖销售等;有5种属于垄断行为或称限制竞争行为,包括公用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限制竞争行为、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的限制竞争行为、掠夺性定价、搭售及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和串通招标投标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的竞争立法还包括:1993年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对经营者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规范;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价格卡特尔、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等价格垄断行为作出了规定;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串通招投标的行为及处罚作出了规定。
除了以上这些法律外,国务院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颁布了不少涉及竞争政策的经济法规。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其中对各种地方保护、地区封锁行为及其处罚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明确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企业妨碍公平竞争,阻挠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以及其他各种限制企业竞争的做法”。此外,《电信条例》、《国际海运条例》等对限制竞争行为也做出了规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竞争立法,制止垄断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从1994年开始正式起草《反垄断法》草案,《反垄断法》是中国八届、九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确定的立法项目,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负责起草工作。自1994年以来,两个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法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上报审议。根据十届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原国家经贸委承担的《反垄断法》的起草任务也转由商务部承担。
商务部高度重视反垄断立法工作,对《反垄断法》草案反复修改论证,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送审稿)》,并于2004年3月上报国务院审议。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在加紧审议工作,预计今年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有关部门正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06-12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07-03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07-03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05-31
中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07-05
3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10-14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10-01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05-26
中国军事知识竞赛题库11-12
我国军事发展趋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