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易犯的错误(共10篇)
一、审题——若即若离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
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二、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三、扣题——蜻蜓点水
有的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
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
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选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
六、语言——艰涩难懂
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就会对考生有害无利。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一、英语翻译错误的原因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错误就是因为译者望文生义。如果译者能仔细对待, 认真分析, 许多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Forexample, “who are you?”不是“谁是你?”而是“你是谁”;“Idon’t think you’re right.”不是“我并不认为你是对的。”而是“我认为你不对。”“西瓜”不是“westmelon”而是“watermelon”等等。
再以科技词汇中的top为例toppressure (最高压力) , topspeed (最大速度) , topscience (尖端科学) 作为修辞或形容词, 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有些复合词中的top并无“高、大”等含义;topmast (中桅) 和topsail (中桅帆) , 在这里top一词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 与另一名词构成一个专用词汇。另外, top overhaul (中修) 一词因为ove rhaul的修饰语, 容易以为是“大修”, 其实是“初步检修”。
以上说的这些就是译者很容易发生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没有了解原文的意思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翻译文章, 这是译者最忌讳的。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大致有如下六方面:
(一) 对句型语法结构理解错误
译者对句型语法结构理解不当, 对句型判断错误, 翻译就已经宣告失败了, 然后再对语法习惯, 有些结构理解错误, 这就会直接造成误译。
(二) 对语句中的单词意思理解有偏差
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是相当多的, 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会造成错误理解。比如, “The doghas runmad.”不是“那狗发疯地跑。”而是“那狗发疯了”, 因为“run”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跑”而是“表示状态变化”的意思。
(三) 对一些专业知识所知甚少
在一些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许多科技英语中的专用名词, 对于业外人士对这些知识不大了解, 如果只是依靠译者掌握的英汉两种语言的知识还是不能做到翻译得很好, 还是要对一些专业知识有所涉猎才好。就像前面说的“top”翻译一样。
(四) 对要翻译文章的背景知识不了解
译者对要翻译的文章的背景知识尤其像那种历史性很强的文章就要求译者对文章历史背景有很好的了解才行。如不了解所译文章的背景, 也容易使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从而造成望文生义, 产生误译。
(五) 被以前的翻译习惯影响
一些翻译习惯也会造成误译, 比如atthe same time, 因为经常翻译成“同时”, 但有时候上下文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关系, 而是让步关系, 这时候如果按照以前的翻译习惯把它翻译成“同时”的话就犯错误了。
(六) 其他原因
有很多译文整体翻译的给人很不错的感觉, 但也有少量的望文生义的译文, 这些又不属于前面说的五种原因, 那就是译者的粗心大意造成的了。
二、英语翻译主要的误区
由于以上的六点原因, 英语直译大致有五大误区, 我们了解了这些误区就要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些错误, 也就是说在直译不能将原文很好地翻译的时候改用意译的方法来实现对文章的翻译。
(一) 对否定句型直译产生错误
英语中有很多否定句型就如同前面举得例子“Idon’t thinkyou’re right.”, 这时候就不好使用直译的方式, 否则就会产生错误。而且否定句型又分为两种:
1. 部分否定句型
英:Idonotunderstandallthe words.
汉:对这些单词我并不是每个都理解。
英:Allofus are notright.
汉: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对的。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英:He is a good boy that never makes his relatives worried s om e tim e s.
汉:他是一个好孩子但有时也让家里人担心。
(二) 对英语中长句型理解偏差直译产生错误
英语中不缺乏结构复杂的长句, 这些长句动词很少, 主要是一些Be动词, 然后就是表语、状语等, 而且语序也比较灵活。这时候要将其正确地译成汉语, 又要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的却有些难。
因为英语长句修饰成分比较多, 语法结构较为复杂,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首先要找出句子主干。由于英语长句结构繁杂, 主句后分句很多, 因此在翻译时首先要先确定修饰成分, 把修饰成分以外的主干部分把握好, 那么翻译也就简单了。
2) 确定了句子主干部分以后, 我们要重点分析修饰成分 (大多是形容词或副词, 即表语和状语) 和主句中各部分的关系。
3) 翻译好主干部分以后, 再将翻译好的修饰成分加入句子主干, 最后根据汉语习惯对语序进行调整。
(三) 英语习语翻译的误区
习语是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习语经过人们长期的锤炼, 因此内容很丰富, 但很简短。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通顺, 必须对习语进行恰当的翻译。但这并不容易, 相反, 在直译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错误。
英:Loopbefore youleap.
汉:三思而后行。
这时候如果我们按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其他的还有比如:“It’s no use crying overspilt milk.”不是“牛奶打翻了哭是没有用的”而是“覆水难收”的意思;“a black s he e p”不是“一只黑色的绵羊”而是“害群之马”等等。
(四) 对修辞手法理解不当产生误译
汉语中有丰富的修辞方法, 这些方法使得文章读起来更顺畅, 更有深意。英语中也同样有它丰富的修辞手法, 有些与汉语中的修辞相似, 直译可以很好的还原本意。但也有些英语辞格比较难用直译的方法翻译, 这时候如果强行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又会出错了。
比如:“beautyis onlyskindeep.”不是“美丽只是很肤浅的”而是“绣花枕头”的意思;“tohandle withoutgloves”不是“不用手套就掌握”而是“严厉对待”的意思等等。
(五) 词汇翻译中的误区
英语词汇翻译的误区科技英语中有大量的科技术语, 所谓的科技术语就是指具有在某一个领域里有其独特的方面, 并且被这个领域的人士广泛接受了。比如说, pig在科技领域的意义为“金属锭块”, 而cat则指履带拖拉机或吊锚, 如果按照我们所知道的来翻译的话很可能就翻译成“猪”和“猫”了, 就会产生歧义, 甚至笑话。科技术语中经常利用我们所熟知的词汇表达一些专业领域里的全新的概念, 就像专有名词一样。所以在翻译科技术语时要正确表达其含义, 还要符合汉语规范, 不能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因此, 在翻译科技英语词汇时, 对有些看似简单的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确定它的意思。特别像是遇到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特性, 切忌不可只是以我们所知的知识作为参考。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发展, 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这也确定了中国必须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也越来越全面。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理论。因为两大语系的特性, 翻译活动也是今后很重要的一项活动。不仅是在科学文刊上将英语翻译成汉语, 而是要走上街头跟外国友人交谈, 这样来说, 翻译不仅是在外交活动中很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 也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书面翻译还是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 这都要求我们对翻译有一些了解, 如果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不准确都会给科学研究、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流产生误会, 产生负面影响, 有时甚至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在英语翻译中, 我们需要通过借助一些翻译手段增强译文的效果但不能失去原文的意思。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 我们应当尝试使用一些技巧, 遵循一定的规律, 将会对译文增色不少。
总之, 翻译活动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 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 而且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是自己的翻译功底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不是每个男人都想当老爸的,就算他口口声声说他多想要个小孩。太多的二奶、三奶生完小孩后,还是当不上大老婆,更惨的是连赡养费都得自己张罗,乃至于上法庭验DNA、打亲子鉴定官司。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你是升格当了娘没错,他可不见得愿意当爹啊。
没了小孩也能套牢他
好吧,你心里想,男人爱风流,讨厌小孩,那么就照他意愿不生小孩好了。事实是,不管你生不生小孩,无论怎么言听计从,他就是对你没兴趣:你只是在瞎忙。
睁只眼闭只眼就没事
你知道他就是风流成性,男人嘛,逢场作戏本是天经地义,于是你打定注意,大家各过各的,反正你是大老婆,而男人玩玩总会回头。事情是这样没错,但你又不是李英爱,干吗演个坚忍不拔的大长今?
海誓山盟当饭吃
他说他爱你,“不爱江山只爱你”,就算跟全世界作对也在所不惜。这真是太感动了……任凭谁都会被打动。可惜,他不是温莎公爵,所以他说的不算海誓山盟,更不能当真,你把海誓山盟当饭吃更是愚不可及。
浪子也能有真感情
你遇上一个无敌帅哥,无论他怎么帅气、完美、温柔、多情、体贴……具备各式各样白马王子的条件,你还是忘记了:浪子就是浪子,对你的好只是本性,而非真感情。于是你就这样陷下去,最后无法收拾的人当然是你。
不烦我就不碍事
现代人生活忙碌,分隔两地的状况比比皆是。大家各忙各的,各过各的日子,也不会干扰,这样不是很好吗?等到某天你发现,要结束不是你能结束的时候,那可不是晴天霹雳就能形容的:空间带来的只是距离,却不等于解决麻烦。
万夫莫敌“帮夫运”
你跟他在工作上是最佳拍档,“鱼帮水,水帮鱼”,你没了他难过日子,他没了你也难创事业高峰。所以你暗忖,除非他脑袋坏了,才不想跟你认真。你虽然是他的“帮夫运”,但是他不见得想当你老公,于是你只好面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低调是治疗花心的特效药
帅哥人人爱,帅哥人人抢,当你跟一个帅哥交往,你当然希望万事如意。只是,你拥有了他,也不愿意成天过着备受注目的日子。是啊,成天把幸福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听了多肉麻!所以你就听从他的意思,低调一点才能长长久久。然后等到你低调到实在是不行了,他的身边也多了个别人,只有你还不知情!
幸福多讲几遍变就会成真
“我们很幸福”、“我们很好”、“他对我很好”,这些都是幸福小女人的专属台词。不幸的是,假使他真的没那么爱你,每日覆颂这些台词,虽然可以维持幸福的形象,也不会变成“幸福小女人”。
自己追来的不会逃
2、细节并不重要,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千万少犯低级错误,注意拼写、语法等细节问题。一般大公司都比较注重专业精神,像平时写email一样的“个性”风格往往不易被接受。“网申”虽不见面,却也别因手指的失误,失去了宝贵的印象分。
例如,某同学在给美林证券写完Cover Letter,募然发现……他居然在一处地方写的是“I can work as an analyst for Morgan Stanley”;另外一个同学在填写美的集团网申时遇到这样一道开放题:
第三题请简要说明你应聘美的集团的原因
看看这位同学的答案: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使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有着良好的激励机制,节奏紧凑,效率高;海信集团有着良好的公众形象等等。犯这样明显而又低级的错误真是不应该。
3、感觉网申太麻烦,填了一半就放弃了
网申过程一般情况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三四个小时,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不认真填写网申的唯一结果就是被刷下来。在现在的求职过程中,淘汰率最高的当属网申!
4、随心所欲,想怎么填就怎么填
1、让宝宝隔着玻璃晒太阳
阳光中的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等于没有晒太阳,让宝宝晒太阳一定要去户外。
2、把宝宝遮掩得太严实
妈妈虽然把宝宝带到了户外,但总担心宝宝受凉,给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或遮掩得严严实实不露出一点皮肤。这样,皮肤中的物质不能转化为VD,这个太阳也是白晒了。带宝宝外出晒太阳时,应尽量多露出皮肤让紫外线照射,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的VD,对于宝宝是最安全的,不会发生VD中毒。
3、1岁后不再给吃钙剂
很多妈妈认为1岁后,宝宝什么都能吃,饮食已经很丰富了,不再需要补充钙剂。根据我国儿童膳食调查,我国儿童饮食中的钙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生长的需要。因此,过1岁后,宝宝还应每天继续服用钙剂,一直到2岁,服用量大约为150-300毫克。
4、化验检查就可以确定缺钙
宝宝究竟是否缺钙,不能仅凭做一项化验如末梢血血钙浓度测定就随便确定,必须由医生根椐宝宝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
5、过于心切给宝宝摄入大剂量VA
虽然V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因为,V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可以储存于体内,逐渐消耗、利用,储存过度或口服过量时都会引起中毒。较为多见的是,短期内过量使用VA引起的急性中毒和长期药量积累所致的慢性中毒。因此,给宝宝服用VA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婴儿每天服用VA5-10万国际单位时,一般在半年内就可出现骨痛、脱发、厌食等慢性中毒表现。补充VA最安全的方法是,在日常饮食中注意给宝宝提供富含VA的食物,尽量母乳喂养,及时按月龄添加辅食。
6、把钙剂放在食物中喂食
很多妈妈担心宝宝不愿吃钙剂,经常把钙剂悄悄地放到牛奶、米汤或稀粥里给宝宝食用。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巧妙,但实际上并不利于钙剂的吸收。因为很多食物中含有植酸,这种物质会影响钙在肠道的吸收,并且,当脂肪过多时还会形成皂钙,不仅对补钙作用不大,甚至还会导致钙吸收量进一步下降。
7、宝宝在户外就能摄取VD
南方地区阴雨天或者有浓雾的天气比较多,雨雾都会遮掩阳光中的紫外线,同样会影响宝宝皮肤中VD的合成,导致缺钙。因此,带宝宝到户外晒太阳还是要选择有阳光的天气,而不是阴雨或浓雾天。
8、给宝宝吃商场卖的钙片
初次创业的大学生都没有什么创业经验,容易犯错误。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期间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没有回报,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的创业,下面整理创业容易犯的几大错误希望可以帮到你。
1缺乏交流,无视批评
有的创业者往往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对员工的抱怨和用户的批评熟视无睹,严重缺乏交流,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创业者应该适当的时候要有爱谁谁的态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谦虚的,听得进别人意见和建议的。
2缺乏对客户的了解,跟不上客户需求的变化
高度竞争、纷纭变化的商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喜好、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无时不在都在发生者变化。企业家若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不去积极了解客户的变化,则很快会被客户和市场淘汰。任何企业想要做大,不但要知道周围的客户需要什么,也要知道整个城市、整个省、甚至全国和世界客户的需求。不但要熟知客户现在需要什么、今天需要什么,而且要知道明天需要什么,将来可能需要什么。只有不断动态地分析客户购买习惯变化的趋势,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讲,若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怎么才能成为客户商品购买的源泉呢?很多小企业创业之处可能对其产品的客户群体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放弃追踪和研究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客户需求了,没有即时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可能也正是很多小企业活不长或长不大的原因之一。北京目前有大大小小的面向社会培训的机构和学校达到千家,成立之处时,很多培训学校的生意都不错,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学校和生源越来越好,如新东方学校的英语计算机培训、精诚学校的儿童教育培训,而更多学校则逐步萎缩,直至招不上生为止。究其根本原因,成功的学校总是在不断分析客户,总是在思索培训人员不断变化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失败的学校总是一成不变,生源好的时候并没有居安思危。
3缺乏智囊
很多小私营业主认为,公司既然那么小,有必要吸吸纳股东、成立董事会或聘请顾问来监督帮助自己决策吗?的确,事事征求别人的.意见,往往会耽误决策时间,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行大事之前缺乏别人的建议正是很多小企业倒闭的原因之一。对小企业来说,智囊团不一定非得非常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事,有时请家庭成员、同学或好朋友支招,让他们帮你分析一下你的销售计划和重大决策,也能产生一些好的建议和主张。总之,在涉及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决定时,有人为你支招想办法对小企业的成功还是很有用处的。
4浮躁
有的时候,投资人可能会给你压力,然后你就迫不及待的想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时候遭殃的就是你的产品了。不同的创业公司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不应因为压力而盲目扩大规模。
5为了生存而说谎
某些创业者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可能会向投资人和记者撒谎,说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发展有多快、多有前景。有的投资人会深入的去验证你的话是否属实,有的可能正好就没有关心那么多,于是相信你了。最后的结局就是,如果你失败了,你可能失去了更多,比如下次融资的机会。
6轻言放弃
很多小企业主创业时一帆风顺,但随着公司的发展,遇到的失败越来越多,感到力不从心,便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或改做他行。也有些企业家在创业时有一种义无返顾的精神,但随着公司的壮大,懒惰心情便产生了,丧失了原来艰苦创业和敢拼敢打的精神。其实,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绝大多数在成大功之前都遇到过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或失败。 其实,做企业和做任何事都一样,其基本规律是:尝试、失败、学习、再尝试、成功、失败、再学习的过程。有的人可能要失败很多次,但上帝不会对人太残酷,也许你失败的次数越多,下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总之,要想成功,绝对不要轻言放弃。
目前,我国企业债务筹资方式多种多样,从单一的向银行贷款逐渐发展到向其他企业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多种形式。债务筹资的资金成本基本上能在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多会考虑使用债务筹资,并进行相应的纳税筹划。
但是,企业在进行债务筹资的纳税筹划时,常会忽略债务筹资的利息支出对利润会有抵减的副作用,即忽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会减少的实际结果。此外,由于债务筹资而省下的投资者的自有资金,其投资收益的大小也应该考虑在内。为了帮助企业更加科学、方便地进行债务筹资纳税筹划,本文通过举例进行论证。
二、举例论证
(一)教材中的分析方法
例1:某企业投资总额2 000万元,当年息税前利润3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投资总额由以下两种方式获得: (1) 投资总额全部由投资者投入; (2) 投资总额中由投资者投入1 000万元,银行借款投入1 000万元,借款年利率10%。站在纳税筹划的角度,哪种方式实现的收益更高?
依据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教材《财务管理》中的债务筹资纳税筹划理论分析如下:
方案1:若投资全部为权益资本,不存在纳税调整项。则:
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300×25%=75(万元)。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前)=300÷2 000×100%=15%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后)=300×(1-25%)÷2 000×100%=11.25%
方案2:若企业投资总额仍为2 000万元,其中权益资本1 000万元,即另外1 000万元为负债融资,借款年利率为10%,因此利息支出为100万元。则:
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200×25%=50(万元)。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前)=200÷1 000×100%=20%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后)=200×(1-25%)÷1 000×100%=15%
以上是教科书中的分析方法,即企业由于利用了债务融资,资本收益率反而提高,充分体现出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当然,企业在使用债务融资时还应该考虑财务风险承受能力。
(二)笔者的观点
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分析是存在缺陷的。本文拟对此理论进行纠正分析,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方案2通过债务筹资减少了应交所得税25万元(75-50),但是企业的净利润为150万元(200-50),而方案1中企业的净利润为225万元(300-75),两者相差75万元(225-150)。
此时,企业由于借款而省下的自有资金1 000万元所获得的年收益必须大于75万元,即年投资收益率大于7.5%(75÷1 000×100%),企业才应该采纳方案2。
据此思路,我们可以设计债务筹资纳税筹划的计算模型如下:设企业筹借金额为C(也即企业省下的自有资金),借款的年利率为r,年利息为I,所得税税率为T,省下的自有资金年投资回报率为k, 年投资回报为R,则当Ck>Cr (1-T)时,即当R>I (1-T)时,企业才有必要进行债务筹资。
第二,进行债务筹资时不仅要考虑借款利率,还应该考虑借款时支出的筹资费用,以及用余下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时的投资费用支出。
第三,不能一味地追求少缴税,税收最终会被国家用来回馈全社会,而借款利息是付给银行家的,因此从税收的意义来说,企业所缴税收更具有社会价值。
例2:将例1中债务筹资情况作进一步考虑,即考虑在不同的计息方式下进行纳税筹划:假设此投资项目寿命期为5年,预期第一年可获得息税前利润300万元,以后每年增加100万元。银行借款有四种计息方式可以选择,请问:用上述分析方法计算,哪种计息方式更适合?
方案1:复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方案2:复利年金法,每年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263.8万元。
方案3:每年等额还本200万元,且每年支付剩余借款的利息。
方案4:每年付息,到期还本。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如下:
方案1:复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具体情况见表1。
单位:万元
方案2:复利年金法,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方案3:每年等额还本200万元,且每年支付剩余借款的利息。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单位:万元
方案4:每年付息,到期还本。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单位:万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若单从节税角度看,方案1税负最轻,其次是方案4,然后是方案2和方案3。但是,通过例1我们可知,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因此企业还应用上文所述纠正分析法进行计算,即计算每种方案的Ck与Cr (1-T)值,或者说是R与I (1-T)值,只有当R>I (1-T)时,此种债务筹资方案才可行。
例2中,方案1的I (1-T)=610.51×(1-25%)=457.88(万元),所以只有当R>457.88万元时,方案1才可行。方案2的I (1-T)=318.98×(1-25%)=239.24(万元),所以只有当R>239.24万元时,方案2才可行。方案3的I (1-T)=300×(1-25%)=225(万元),所以只有当R>225万元时,方案3才可行。方案4的I (1-T)=500×(1-25%)=375(万元),所以只有当R>375万元时,方案4才可行。
相比较而言,方案3的R值更容易达到,其次是方案2、方案4、方案1,在可行的方案中再比较税负的大小,这种分析结果很可能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悖,值得企业管理者深思。
另外,当企业必须借款投资时,也可以采用本文所述纠正分析法,此时只需比较各种借款方案的净利润大小,以选择净利润最大的方案为宜。
三、结论
企业在进行债务筹资纳税筹划时,不应该局限于减税的角度,而应该用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假设企业面临以下两种选择:A、投资总额全部用自有资金;B、投资总额中一部分用自有资金、一部分用债务筹资。此时,企业的正确决策方法是比较Ck与Cr (1-T)值,或者是比较R与I (1-T)值,只有当R>I (1-T)时,债务筹资方案才可行。
2.当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必须采用债务筹资时,企业的正确决策方法是比较各种方案的净利润大小,以净利润最大者为最佳方案。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072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不善于打破沉默
尽管你深知在面试前或面试中积极主动的交谈,无疑会给面试官留下善于沟通的好印象。但在实际面试中,你往往会出于各种顾忌,不愿意主动“破冰”,让面试陷入尴尬的冷场。所以,不要总是寄望于面试官“打开话匣”。
2.和面试人员“套近乎”
列举一两个有根有据的例子来赞美对方公司即可,过分的“套近乎”只会过犹而不及。因此,专业的面试官是忌讳与面试者“套近乎”的——太过随意或太过紧张的关系都会影响他的判断。
3.被偏见左右
不论面试官何种风格,你都不应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被事先所了解的一些关于面试官的负面评价所左右,更不要面对比你年轻的面试官心生疑虑。
4.不够积极
面试中,面试人员常常会出乎意料地提及一些让你感到为难的事情,例如“为什么你在2年内换了3次工作?”这时,如果你紧张、面红耳赤,甚至撒谎敷衍,那么你就败了。消极地诉说工作如何困难、上级如何不支持,也都不是明智的做法。越是尴尬的问题,越要从积极的方面作答。你可以强调尽管工作困难,但自己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5.丧失专业风采
在之前的所有环节中,你都表现得自信而风度翩翩,这会令面试官忍不住微微默许。但是,如果一旦面试官提及你以前的公司或老板,你就开始大肆抨击,专业风采丧失殆尽,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前功尽弃。
6.不善于提问
什么是不善于提问?有的人,在不该提问的时候提问,还不自知;有的人,在对方要求提问的时候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都是不善于提问的表现。要知道,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千言万语。
7.假装完美
你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缺点?”、“你认为自己还有什么不足”。这时,如果你假惺惺地回答“没有”,那么就未免太虚伪了。没有人是完美的,而假装完美,正是最不成熟的表现。
8.轻易被“引君入瓮”
很多时候,面试人员为了考核你的职业道德,会故意“引君入瓮”地问一些敏感的问题,例如“假如我要求你帮助公司逃税1000万元,你会怎么做?”这时,如果你苦思冥想逃税的计策,你就中计了。因为,不论是什么公司,遵纪守法都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Roy首先提出几个团队领袖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如何说服的我团队做某件事情
我该拿团队里的那个专门搞事的家伙怎么办?
我该如何做一个团队领袖呢?
我们为什么无法远离无谓的争吵呢?
我会不会失去朋友呢?
…
他说这些问题其实缠绕他多年,接下来他也逐一做出解答。他正在写一 本叫《开发团队领袖手记》的书,里面也涵盖这些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来说说这十个错误:
#1没有认识到团队的成熟度
这点是首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后面谈到的问题都是提及团队的成熟度。Roy说,可以从3个层面来评价一个灵活团队的成熟度。
混乱
学习
自我引导
混乱
一个混乱的团队就是哪都觉得很忙。可能他们总是在争吵,或一直都被要求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做太多的事情。但其实结果都一样:混乱。没有人有任何时间变得有条理,没有人有任何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忙这忙那。如果你问我的话,这个团队明显成熟度不高。因为所有人,要么耗尽精力,要么感到沮丧因为缺乏机会学习,而最终好的人都会离开。但是,Roy说这种混乱其实非常常见,而我也很赞同。如果你是在这么一个混乱的团队里当领袖,秘诀就是要正确的行动起来,你必须自信和强势。
当船快要沉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领袖,而不是开会。
一个混乱的团队里的领袖,必须坚定立场,而且可能必须要和领导层说清楚,整个团队并不能把他们要求的所有的事情都完成的了。这是一个艰难的角色。他必须坚定的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管理要做得对,做得好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
但为什么作为一个团队领袖,你必须自己做出这些艰难的决定,而不是和团队商讨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 通过你自己做出这些执行上的决定,你让你的团队得到一些喘息的余地,可能也就是这些余地让他们把手上的事做完。当然,可能有些你做的决定是错的。这没关系,人生就是这样。但这是为了更重要的正确的事情,也就是让你的团队有成长到另一个层次的空间,一个不断学习的团队。
学习
这个层面的成熟度是团队自我管理的升华,但是团队成员还是有需要得到指导的。 一个团队领袖必须持续不断的为他的团队成员带来一些挑战,和质疑,甚至可能是功课。 目标就是让团队里的成员每周都有进步,开始学会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所以,你要怎么做?
作为一个学习成长的团队里的领袖,你要让团队里的成员学会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然而成长为自我引导的团队。 如果某一个人带善一个问题来找你,你应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问“你会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 来强迫他们思考。
自我引导
成熟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自我引导型的团队。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想去到的地方。 在这样的团队里面,领袖更像是一个导师。他不需要像在一个混乱的团队里那样为团队做各种执行方面的决定或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但即使是在一个自我引导的团队里,团队领袖还是需要最少50%的时间在团队上面。
所以,第一个错误就是不能正确认识到你的团队是在什么成熟度,也因此不能够正确的领导你的团队。如果你当他们是自我引导型的团队在运作,但其实他们事实上还是在混乱的状态,那么不久你就会在一条河上像没有浆似的乱窜。
#2 害怕授权
如果你常常习惯自己一手包办,可能要你下放责任给其它人是比较不容易接受,尤其是你觉得其它人并不能把事情做好的时候。
如果每个人都对目前手上做的事情都感到很舒服,没什么挑战的时候,就是你做的不对的时候了。
当你要授权的时候,你必须做到责权对等,
这些外加的责任,会把他们拉出那个安全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适时挑战一下你的团队和拉他们出安全区才可以让他们成长。
#3害怕参与
这一般来说是沟通不够有效,但Roy谈得更深入。
#4安抚
公共要素(Bus Factor) - 这是什么?公共要素指的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共同因素。这其实说的就是某些个体掌握太多信息。我看到太多地方有这种情况,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项目。 所以我觉得这很正常。但Roy提到的是你不应该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重要的项目信息就只安抚这些个体。 你对待一个公共要素为1 (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如果被公车撞了的话,项目就倒了) 的人应该和别的任何一个人一样。 我非常喜欢在人身上定义一个公共要素的主意,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六度分离理论值。
#5疏远
这个应该是说由于太多的会议或邮件等烦杂事情要处理,导致基本上和整个团队实际的工作脱节了,最终疏远了。这个和六度分离理论没有关系。
#6太理想化
不确定我是否同意这个术语但Roy的意思是认为所有人都能清楚明白你说的意思但实际上你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阐明是太合理了。我想这点的关键是说当你和一群人相处,尤其是对一个灵活的团队来说,假定他们拥有和你同样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是不正确的。你应该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沟通,而不能做太多的假设。
#7责备
如果你认为某个人是垃圾,那你就会有意无意的以这个为借口,不让他参与到团队的事务上来。这世界上总有这样的垃圾人物,但你所要做的是了解他们的短处,并把他们提升到整个团队的水平,而不是疏远他们,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一直背负这些沉重的包袱。
#8忽略影响行为因素的力量
你必须认识到那些会作用到个人身上的行为因素的力量和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人的。主要有这么三种行为因素:
个人
群体
外界环境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团队是否能够成功。所以你必须找到有没有什么因素正在影响团队的敏捷度。其中一个外界环境的因素可能是硬件设备不足够支撑你所需。比如说你没有预算添置一台持续集成的服务器,那你几乎永远无法变得敏捷起来。
#9害怕太独断
很明显这在英国和挪威是很普遍的,但在丹麦不适用。我敢打赌你不知道。但这据称是真的。独断,就是坚定自己的立场并拒绝任何你感觉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你是在一个处于混乱状态下的一个团队里面,那你必须非常独断。在一个处于混乱状态下的一个团队里面,惧怕独断是致命的。
#10不重视承诺
这里说的是模糊其词。Roy说你应该任何时候都对项目期限负责。当你对团队谈论的时候,确保他们也告诉你每个任务的具体完成时间。很明显,让他们作出承诺,他们会更有激情的完成任务。Roy的建议是当你开会结束的时候,并问每一个人他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确保他们的回复是什么时候前做完什么事情。但是,任何人都只应该承诺他控制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承诺一些要别人替你完成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但你发现你无法按时交货时,让整个团队的人都知道,他们可能有办法帮忙并让你及时完成任务。
问题和解答
下面这些问题和解答其实持续很长时间才得出。我用bullet表单总结了一下,因为bullet的样式非常好。
你需要认识到你什么时候需要转换领导形式 DD 你必须停止用一个在混乱模式的团队下的领袖角色来领导一个成长型的团队。
没有一个所谓的既混乱又成长型的团队。这两者是不可共存的,但是一个团队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跨不同地域的团队不能像在同一地方的团队表现好。如果你是这样的事实情况下,你要做的是改变现实。
敏捷团队应该是两个Pizza的团队。也就是说,只够两个Pizza可以喂饱的团队。
好的团队是成长起来的,不是雇佣来的。
Scrum有时并不适用于一些混乱模式下的团队。
团队领袖和经理其实并没有不同如果他们是同一个人。其实他们也可以是同一个人。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在案例的分析中,卡罗琳博士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所包含的真诚的爱!诸如:“知识渊博的老师知道孩子或人必须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有时会走神。如果知道这一点,教师就会有耐心,能理解学生,心平气和地重复一遍要求。”再如:“教师要集中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直到每位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讲,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再比如“精明的教师会预见情况,使惩罚的轻重与错误的大小保持一致。”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位智者老师,他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把学生看作了自己的“上帝”,而教师是为他们服务的。在案例的分析中,卡罗琳教授还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案例的解决方法,使我们读来深受启发,觉得对我们今后在处理此类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时,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情节172和173,让希望永存中,案例中的情节教师都对学生缺乏鼓励,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希望值低,并从言语中打击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教师说学生“你笨得像猪一样”还有“你长大了也只能去当扫大街的!”这些伤害、打击学生的话数不胜数,如果让我们举例的话。
作者在案例中分析说,老师责任的重要性不亚于医生,就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出色,让学生希望永存!所以教师永远不能让学生放弃希望,而应当教导他们努力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教会学生坚持不懈,而不应该学生泼冷水、说风凉话,这样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失败者!
读《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有感
—用心去做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树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读《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有感
这本书中,作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琳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的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理的最伤害孩子心灵的事件。这些事件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反映了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些事例,一件件一桩桩似曾相识,就发生在你我的身旁。对照着这些“处方式”的案例,我犹如身临其境,回忆、反省、思索,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帮助和启迪!
是的,教师拥有权力。我们有权决定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的权益,表扬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这些权利都蕴含在教师的言行之中,如果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适当地科学地平衡自己的权利,会对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与作用的。
我觉得这本书与以往我看的教育类书籍不同的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描述教育实践中的案例,因此可读性强,极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本书从日常生活教学中教师易犯的错误着手,对各个案例进行逐一剖析,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及方法。提出的建议实用性强,教师很容易付诸实践;而且作业在找出问题的症结时,简要介绍了相关的教育理论,这样还可以使读者的教学理论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读《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有感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忙忙碌碌中不觉六年了。六年来我,不敢说已经读了多少多少书,更不敢说把阅读作为了我的行走方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令我自己比较欣慰,那就是我从阅读中真正学到了知识,获得了信息,并且因此而进步了。是阅读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更是阅读让我找到了改变的方法,给了我前进的动力,通过阅读有很多的感触。
最近,我又静下心来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读完后深受启发,觉得这是一本对我们教师很有帮助的好书!
我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中,思索着,对照着。特别是可以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感悟、反省如何在工作中避免失误,给孩子们的成长不造成伤害„„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个案,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该生没有理解题意,于是没有回答。老师因此就叫他“哑巴”。该生非常生气,回了他一句“你才是哑巴”。老师感到他在顶嘴,很失自尊,课后把他带到洗手间,用肥皂洗了他的嘴巴,从此这位学生在英语课上成了一个真正的“哑巴”。我们中国学生在 课堂上顶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使我们老师感到十分难堪,很失面子。实际上,顶嘴这个字眼本身反映了师生间的不平等,认为学生不应该说话,除非老师要求他们发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绝对的权威,任何对老师的不尊重的言语,乃至对老师的质疑,都被视为顶嘴,会受到老师严厉的处罚。对于这样事件的处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学生顶嘴反映了学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公平、公正、是一种平等权利的要求。二顶嘴现象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课堂用 语中的不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三顶嘴现象的发生实际是学生情绪的发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弱势走向强势的抗争。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我们老师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把学生任何“回敬”一句认为是为顶嘴。如果把顶嘴看作是申辩或是质疑,这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缓和课堂的紧张局面。其次一旦学生出于冲动或欠考虑顶嘴了,作为老师首先要冷静,审视一下自己的用语是否过急,要求是否过分,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以采取转换话题或冷处理的办 法,避免僵持局面的出现而影响整班的课堂教学秩序。最后,即使在课堂上学生出于不成熟而顶撞老师,做老师的绝对不能向书中所出现的“用肥皂洗嘴”的严重体罚现象,而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该学生。
书中所陈述的某些“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的言语和行为”,对于在中国当教师的我们来说,相当熟悉而且可能是司空见惯的。尽管我国现在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学历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策略、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叫学生坐到“特定位置”;情绪失控谩骂学生;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学生抄袭、不公平对待有的学生、不够客观的学业、人格评价;因小事疏远学生;指责恐吓顽皮学生;公开嘲讽后进生;不当的师生关系;怕学生跟风上课时不准上厕所等等。这些错误或者我们自己犯过,或者别的教师犯过,有的也是我们自己做学生时从我们的教师那里体验过的。犯这些错误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请想一想吧)?很遗憾,我们的教师犯错误前,根本没有意识到,实际上这些“冲动的言语和行为”涉及学生隐私权的问题。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到的学生上厕所的事情,到现在都还有老师持有课堂或午休时间不让学生上卫生间的观点,原因就是怕学生贪玩或条件反射地跟风而去。所以,个别学生尿裤子或把大便拉在身上的事例我们偶有耳闻。如此恶劣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估计,有的甚至可能成为扰其一生的“噩梦”。但是至少在现在,某些老师还没有孩子人格平等(指完全平等)和基本权利应受保护的最起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我们国内一些教师较为匮乏的。
就如书中的序言所说:“所有的教师都会犯错误”。是啊,我们并不是有意去犯错误,甚至我们在犯这些错误时,还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我希望所有读过这本书的教师都能认真地反思,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时代!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
静下心来,拜读了(美)奥林奇 著,吴海玲 译的《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感觉这是一本对教师有益的书。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快,且记忆犹新的事件。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犯的错误。读着这些事例,一件件一桩桩似曾相识,就发生在你我的身旁。对照着这些“处方式”的案例,我犹如身临其境,回忆、反省、思索,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帮助和启迪!我觉得这本书与以往我看的教育类书籍不同的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描述教育实践中的案例,因此可读性强,极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本书从日常生活教学中教师易犯的错误着手,对各个案例进行逐一剖析,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及方法。提出的建议实用性强,教师很容易付诸实践;而且作业在找出问题的症结时,简要介绍了相关的教育理论,这样还可以使读者的教学理论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作文易犯的错误】推荐阅读:
职业规划易犯十大错误11-06
工作中常犯的错误09-21
面试中经常犯的错误11-18
自荐信常犯的错误07-10
建筑设计师常犯的错误06-08
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学后感10-12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总结01-18
《余世维讲座-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10-10
销售人员常犯的问题01-07
作文常见错误分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