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精选8篇)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篇1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这封信,本来一直想写,去年9月来美,本打算利用坐在飞机上的时间写出来,结果睡过去了。一直拖到现在的2月底,心中一直有这件事,但是又不知以如何的方式说。算了,想到什么说什么吧。我1998年博士毕业后,就到首师大工作,至今已经10年了。所以,正是应该写此文的时候,年纪再大,估计也就忘了年轻的感觉,写不出这个建议了。我就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也不谈什么大道理,主要是小技巧,罗列出来,供大家一观。有些可能年轻博士们已经知道了,有些,如果正好因为我的文章,知道后对自己从事教学有益,那我的文章就算没白写了。当年博士毕业时,28岁,从未教过书,研究生时,做过的研讲也不是特别多。人长得年轻,看起来,由当时书记唐其钰说,像高中生。确实,如果我到讲台下面,跟大一新生坐在一起,可能没人能看出谁是老师。而且,字写得特别臭,这个字啊,到现在都是这样,朋友们美其名曰,可爱。所以,好些认识我的人,恐怕就在心里揣测,王永晖你能“镇住”学生吗,而且是首师大的学生。事实是,我只用一招,就可以保证课堂秩序。来到首师大后的几年,不时听到某个年纪大的老师,甚至教了一辈子要退休的老师,向系里抱怨课堂上的学生秩序,有时候搞得互相间很不开心。想想看,这样的环境下,让年轻博士们来讲大课,一个教室将近100多个学生,要想保持秩序是多难啊。还好,我成长的过程中见过数位教学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的招数我就拿来用,效果非常好。所以,虽然我当时面相年轻,字写得臭,但是课堂秩序总是能保证的住。呵呵,这个绝招一点也不神秘,可能好些老师就是这么用的,让我把它再重复一遍吧。一百人的大课,课堂上有几个学生,听累了说点闲话是很容易出现的事,但是如果不及时反应,听之任之,那说话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一点Stanford学生根本没有,一是人少,同学坐得都不挨着,二是,大概知道责任,知道上大学是来干什么的吧),那时候要想再纠正就来不及了。所以,自己在写黑板的时候,讲课的时候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有疑惑表情时就多花些时间解释。当有学生开始闲聊时,就一招,直接叫他或他旁边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呢,这个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有技巧,一定要提特别简单的,但是呢,他又不是很有把握答得上来的。如果问题难,学生认为自己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惭愧之心就少很多,只有他自己也认为容易,但是他就是答不上来,这样才能“镇”住学生。这样搞上几次,自然没人敢在课堂上胡聊了。实际上,我在课堂上,是允许学生互相说话的,只要他们谈的是数学,比如他们有疑问了,或看不清黑板了,没听清一句话了,应该都是允许互相先问问,探探底,如果别人也摸不清,就可以问老师。当然,胆子大的,直接问老师更是欢迎了。这是个小技巧,但非常管用!效果也好,学生自己也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自己起来(一般提问之前会有几次“注目礼”,这招往往不行就上“提问”之策),但是呢,表面上还是在进行“有益”的教学活动,互相不伤面子、和气,多好。还有类似的技巧,是时红廷老师在全系一个教学经验会上介绍的,就是针对“迟到”的事情。这个事情,包括李庆忠老师都曾伤过脑筋,做出些比较极端的举措,我记得好像是要锁上门,迟到了就别进来,不知我的记忆是否有误。其实时红廷的办法更好,就是放一张纸,在第一排,谁要是来晚了,自己把名字写到纸上再坐下。听了以后,我就试用这个办法,弄上那张纸,确实效果非常好,迟到同学下课再解释原因,或者不用解释,积累够几次后,我算旷课就行。实行之后,真的没有学生故意迟到了。迟到其实本来是正常现象,肯定有些学生因为有些事,比如有些班干部会因为一些工作,在课间要向主事老师请示而迟到。但首师大的学生呢,自觉性不够高,往往后来不该迟到的学生也迟到了,闹得断断续续地来,严重地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情绪”。所以,这种事跟课堂秩序一样,也要从一开始就把风气刹住。我感觉,其他系里,肯定有好些老师,不知道时老师这个办法,做得不好。给他们高年级上课时,一开课迟到的人就很多,不像大一新生,要过上一个月才会发生这种现象。这说明,还是有很多老师没注意这种事,把学生的习惯养大,搞得以后上课的老师要花更多的精力纠正。其实,本来现在就是学分制了,学生不来上课应该是允许的。但鉴于首师大的学生自觉性不高,教务处查上课人数,以此监督老师的工作水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学生,不来上课,但也没去自学,荒废时光,确实需要老师督促一下。我的政策是,你不来可以,但要到我这预约,先预约2个星期不上课,2个星期后,我要检查你的自学情况,如果好接着自学也是可以的。这么一搞,其实一个班一百多个学生,也真没几个能保有这种自由的,毕竟目前学生自学素质还有待提高,还需过渡一番才行。已经谈了2个小技巧了,接着谈。同事们会说,你这不都跟中学一样么。中学又怎么了,管用就行。年轻老师上课,如果学生听不懂,闹意见,不管是学生还是系里,一般直接的想法是,你这个年轻老师不会教书,而不是学生有问题。不像老教师,尤其是有名望的老教师,学生就是再听不懂,他们也不会闹事,因为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他们的问题。在此条件下,我们年轻老师学一些中学老师的小技巧,保住自己的生存地位,一团和气,有什么不好的。此其一也,其二是,前面看到一些老师说,上大学的课,不要跟中学搞得一样,刚开始教书时我也这么想,但教过书10年之后,我觉得,我的那些优秀中学老师的一些好的经验(一位县城里的化学老师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一位省城里的数学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同样可以用在大学里。大学可能跟中学确实有不同,但是肯定更多的是一些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弄清本质,继承好的传统,有何不可。比如,我那位数学特级教师,西安中学的张克继老师,他教的很多东西,现在估计是都忘了,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经常写完一个数学证明,回头一望大家,说证完了么,证对了么,大家一致高兴地说,“ 对了”。“可惜这是错的”,他把大家晃悠了,然后他找出错的地方,然后在同学帮助下修正到对的。20年过去了,我们所有同学,都把他这个口头禅记到现在。这种讲法其实也是符合数学的发现规律的,数学家刚开始的证明,其实不都有或大或小的错误么,你要能发现出来,先于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能力。而发现后,也不是从头再来,而是要从已经有的闪光点出发,半路出发,修改到完全正确的证明。我这个中学老师的教法,我就不觉得大学老师不能使用,就得废弃。实际上,我就经常采取我这个老师的这种教法,前面不是说了,为了课堂秩序,要问些简单但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吗。这种教法就为此提供了弹药储备,我在黑板上不时留下小错,要是有学生下面闲聊了,就拿那些学生问,他们都不仔细听,当然连这些小错都找不出来了。如果大家听得都很认真,那留的错就再难些,让好点的学生回答,再难点的呢,就自问自答。这是中学做法,但我们年轻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生存能力,当然可以善加利用(呵呵,当然有些错是自己笔误留下的,年纪越大,发现这种错就越多了,不好意思~)。再一个镇住学生的是,上课不拿讲稿,最起码讲稿放在讲台上,只偶尔瞅一眼。这是数学基本功,不光中学老师这样,其实“大”数学家也这样。我们数论方面的几位重要的专家,张寿武,万大庆,杨同海,江迪华,在学术报告时,从来都是玩空手道,娓娓道来。这次在美国访问,发现其实这是常态,即使是年轻博士们做报告,也多是一根粉笔打天下的。记得,以前研究生面试,有一个某地的高校教师来面试的,就问她Roll定理,半天她讲不清楚,但一了解,她讲高等数学都讲了4遍了。看来,每一遍,她都是拿着讲稿讲的,如此怎能进步。当然也有例外,国内也有学术水平非常好的老师,是拿着讲稿上课的。但是既然我们是年轻人,对自己多要求些,也不过分,而且如我前面举的例子,学术水平高的人,不拿讲稿讲的人还是居多。这应该是一种职业道德,如果自己都不能空手推出来的数学,难道会有更深的数学体会,并把它传给学生们吗。说起职业道德,还有一个是让我惊讶的,就是在国外任课的教师,都会主动记住所教班的学生名字,当然国外班级人少也好记。尤其令我惊讶的是,以前戎小春老师所在的Rutgers大学管研究生的老师过来首师大,报告完吃饭时,聊起他们的研究生,一个个名字都能记起来,问他,讲全系60多个研究生确实他都能背下来。这算是职业道德吧,自己做得不是很好,班上100多人,只能记住二三十人的名字,从小记忆力就不行,才因此放弃学医的。但是,这样做,既是职业道德,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讲,其实也有功利的好处。记住学生名字,是跟学生主动沟通的第一步,会让他们感觉更亲切些,上课提问之类,会更顺畅。到时候,年终学生给老师打分时,即使他有诸多还是不满的地方,但不至于过低。外国大学著名教授都这么做,我们年轻人当然得从善如流了。所以,我的观念是,大学和中学,在教学上很多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好像现在北京的中学老师,达到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的人不是足够的多,要不,我怎么老感觉,我们首师大的一些本科生们,好像从小到大,没见过什么特别好的老师一样。也许是我的错觉,但从我们首师大对学生素质不严格把关的情况看,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出来当中学老师,这样子积累上几十年,北京市的教学水平是可能因此受累而低很多的。本来说,中学老师,在中国这样环境下,肯定绝大多数是中等偏下学术水平的人担当的,但是即使以此标准,首师大毕业有资格当中学老师的比例,在我的经验和直觉中,只能占到20%,可能有点偏激,过低了,好,那抬高点,撑死了不会超过50%~60%,注意这是有资格,还不是说优秀。优秀能否有10%,我不敢确定啊。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牵扯到首师大乃至全中国很多大学的一个传统,考试放水。我刚来首师大时,期末考试卷子上一般会有 20%不及格的同学,为了什么原因,我猜可能是学生不闹事,老师有面子吧,大家都给学生加点平时成绩,最后留下5%~10%不及格的学生。如此不断放水,从低年级开始,当然越往高学,学生越不会,老师就越得降低课程的难度、考试的难度,结果越降,学生水平越低,结果再降,不断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照我看,期末卷面成绩不及格的同学,就是不及格,只有及格之后,才可以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是用来增值的,不是用来抢险蒙人的。而且,平时作业是否应算入平时成绩?从实际操作上看,我觉得北大邱维生、赵春来老师传下来的办法比较好,就是平时若不交作业一次,就从总成绩中扣去一分,只有减分,没有加分。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吗,而且平时作业,做错了,但只要做了上交了,应该跟做对的人一样的待遇,毕竟作业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但不做的话,就是态度问题了,所以减一分很有道理。平时放水教出的学生,自己什么都搞不明白呢?怎么出门教别人?。现在大学扩招后,不及格率更高,有些课程,如果老师不搞些办法,多花些精力,期末卷面不及格率能达到50%~70%,再放水加平时成绩提高到一个正常的限度。这怎么行呢?如果是普通大学,不是师范院校,其危害还是有限的,但是作为师范院校,我们每个学生,将来出去是要教别人,影响别人的。一年就起码是40人以上,这样子,对这些学生宽松,就是伤害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将来的孩子是要靠他们来教的,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父母的话其实都不太听的,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当年就是60分万岁一样的学生,他的话能有多少真理的成分。但是年轻老师是有压力的,跟课堂秩序一样,学生考试成绩低,普遍都会找年轻老师的错,而不是学生的问题,不像有资历的老师,有个中年资深老师曾经把计算机系的学生弄了个70%不及格,他敢这么做,但是年轻老师肯定不敢这么搞,这样搞只会让自己闹麻烦(即使资深老师,他能做这样一次,我就不信他次次敢这么做)。我感觉,这是师范院校(?)还是北京市(?的一个特色,学生怎么样,好了是。。的,坏了往往是老师的,当年我们在农村上学时可不是这样。那怎么办呢,有些年轻老师就不得不加入到放水的行列,因为要严格,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所有的老师一块去做这个标准,否则要求严格的年轻老师,是吃不消那个压力的。于是就形成了首师大这样院校的一个毛病,老师不断降低讲课的、考试的难度,学生们呢,不断地再自我降低标准,老师再降,如此下来,期末试卷及格率其实也还是很低,还是要靠加平时成绩来救,但是呢,学生素质却更差了。这种事情,总的解决肯定需要学校层面的政策,比如,前面我说的,期末成绩不及格就不得计算平时成绩。比如,不把学生及格率,跟教师水平相挂钩,具体说来,可以这样做,就是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分要单算,单列出来。只要学生认真学,现在的考试,哪有不可能不及格的,这跟老师的教学无关。单列出来后,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才具有参考性。这样有个好处是,老师肯定也不愿意放水了,谁愿意那些吊儿郎当的学生,来评价自己呢,当然是严点好了。制度的威力是巨大的,好的制度,既简又巧,是个系统工程,往往有一箭数雕的作用。那压力都跑哪去了,都跑到校长领导层那去了,所以他们也未必肯做、能做。其实,现在是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做校长的,应该有些胆识,这种事情,虽然有压力,有风险,但做好了,未必不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功德一件。那么在整体改革之前,年轻教师若要保持内心的标准,不愿去做放水的事情的,那只有去靠一些额外的工作,来提升期末考试的实际及格率了。我初始的做法,除加强跟学生沟通,了解其情况外,强调让学生做笔记,尤其是找些学生做全班笔记,我给他们改后发布到全班。但这样的做法,也只是这几个学生好了,全班提高不大。后来,李庆忠杨紫峰的实验班教学,采取学生上讲台研讲的办法。我觉得挺好,正好我的住房也从丰台回到本部校园了,就在晚上答疑的时候,举行学生上讲台讲,我来记分,讲一次最高分5分,总共六次就是30分,直接计入总成绩。李庆忠杨紫峰他们每周每人做5次,5个下午,每次1小时,我是每周做两次,每次2~3小时在晚上,第一次只来10个学生,第二次20个,第三次30个,第四次必须换个大教室了。这个办法太有效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还是那个计算机系,我们班上的100多个学生,80%的学生成绩超过了80分,让我自己都吃惊不已,这跟以前相比,进步太大了。后来,第二个学期又一个班这样试验时,我自己每次去答疑时“监工”的次数,就少些,主要由研究生助教来做,效果就差些,但是还是有将近70%的同学,成绩超过了80分。为什么我第二次做,自己干的就少些,而多让研究生助教去做呢。除了我确实很忙,当时还在晨兴主持一个学术讨论班,还有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弄得那班学生成绩那么好,但是呢,学生给我打的教师成绩,只有72分。呵呵,老师让你们得到真正的80分,你们反而给老师70分,不识货啊,不知好歹啊,所以自己的动力也低了。其实,北京市的学生,确实跟我们当年不一样,他们中有些学得好的同学,大二碰见我时,就后悔当年在我的诱惑下,在线性代数和高数上花的时间太多了,呵呵,你不好好打基础,干什么去,这就是当今大学生有些怪哉的地方。还有个学生,地理系的,也是当初班上学高数的好手,高年级了,见到我,说,老师我们现在学概率论,比您教的高等数学容易多了。我听了直发感慨,一是、当初你要不是难难地学高数,怎会今天发现概率论容易,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懂吗,还是大学生呢,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的学生之一,看来,这个好也是有时代性区域性的啊。二是、这是哪个老师教的,竟然把概率论教的比高等数学还容易。是这个老师真的水平非常高吗?唉,后来我知道一个办法,我不知道这个概率论老师,是不是这么教的(我从未问过该学生这个老师的姓名,这里说起,也是对事不对人,观念不同而已),但确实可以让学生觉得课程容易,就是把数学上疑点、难点快快讲过去,容易的地方仔细地慢慢地讲,这种讲法也确实容易受到首师大这个级别的学生们的喜欢。但是,我们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将来要为人师的学生,能这样做吗?有个老师,教授高年级高阶分析学,对学生号称,我要让你们觉得这门课程是容易的。看看他的做法,其实不过是把很多内容砍去不讲而已,这又有什么好吹“容易” 的呢,你可以这么做,但不能为这个自豪啊,这还真是不同老师之间的理念问题。学生们大多数是欢迎这种做法的,但是如果这样做,好学生怎么办呢,他们真有足够的能力自学到真正的范围、真正的程度吗?而且,这个高阶分析学,普通学生其实也不必学,其实按系里好些老师的想法,可以跟研究生课统一在一起,确实从内容上看,本来就不该存在本科生的此分析课,跟研究生的同名分析课的区别,没必要,但这是中国大学数学教育的传统了,先不多说。反正,真正要学的这门课的其实应该是少数的优秀学生而已。对于老师来讲,谁不想让自己的课程在学生面前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呢?但如果因此,以丧失数学的思辩精神为代价,不是去让学生发现数学上的处处陷阱,相反是掩盖住这些陷阱,学生当然是觉得课程容易了,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数学上的思辩精神和足够能力吗。他们当老师时,肯定是照本宣科,因为只要越过雷池一步,肯定会步步出错,因为他们做学生时,就没经过这样的训练。所以,现在提倡分层教学,提倡实验班,可能是希望起码在实验班上可以认真地教数学、学数学吧。但是,还有更多的老师是不教实验班的,还有更多的学生,不在实验班,毕业以后一样要做中学老师的。所以,有实验班,是意味着实验班更好,而不是放弃对普通班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学校层面的政策未实行前,年轻老师肯定就得多做一些工作,比如以学生答疑时上台研讲,来激发学生动力。这个办法确实是有效的,但为什么我的评分反而达到了历史低点呢。我想,我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其实可以做的更好些。一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几乎从没研讲过(数学上、哲学上的思辩精神可能也很少真正接触过,虽然时代在进步,但他们的阅读面在倒退,高考??老师??家长??),虽然跟他们多次解释了研讲的意义、长远的好处,但很多学生,以其智识,未必能转过弯来,所以虽然收到了实际的好处,却未给实行老师一个理解,强扭的瓜不甜。应该变通一下,让他们在期中考试和研讲成绩之中选个最大值,将传统做法和新做法中和一下,你爱选哪个选哪个。当然,我第二次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仍然期末学生评价很低,我总结下,就是我为了督促学生,期中考试题目还是出得难了点,导致很多学生期中成绩不及格,实质上还是都得走研讲成绩的路,其实大可不必,有40%~60%的人能够弄到80分成绩,对教师水平,就有足够说服力了,我管那些不愿学的人干什么,吃力不讨好。年轻人不乏好的出发点,甚至一些好的想法,但可能对“度”的把握,会差那么一点点。如果我当时做的时候,注意“度”上再合适些,再加上前面说的一些心理学小策略,如叫出学生名字,朝三暮四之类的心理小技巧,注意引入新方法的策略,我估计教师评价成绩应该能达到往常80分左右的水平,虽然上不了90,但面子上总过得去了,这就行了。但我这个70分,也没人能真指责我什么,因为我做的工作在哪,学生的真正卷面成绩躺在哪。曾经有个学校返聘的教学监督老师,两次开会时想为些学生反馈的事,指责我。我把这些数据,摆到桌上,请他评价,虽然他没说好,但也不深入执行他的固有思维评价标准了。杨紫峰当时就奇怪,我怎么平时那么柔和的一个人,要说些强硬的话来争,你不说话就是了。我说,不行,这种事情必须说话,这是我的根本,我就是靠这个吃饭的。首师大的传统思维就是,你把学生糊弄好了就行,教那么深干什么,搞得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其实就那几个,但是师范院校的有一个传统是,注重差生率,因而注重差生意见,而不注重优秀生率,从而不注重优秀生培养),他们将来不就是去当中学老师去么。就这样,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学生再接着给自己降,形成恶性循环,好的学校最终就不愿意要这些学生了,现在是本科生不愿意要,要是再循环下去,估计以后硕士生也难。所以,我想说的是,随着首师大引进人才的进行,来的老师,科研水平素质越来越高,但是首师大学生呢,一是随着扩招,水平本来不高的前提下会更差,二是呢,首师大有它自己的一套基因,如前所述,因为号称师范,反而降低学生学术标准,形成恶性循环的习惯,师范生吗,学那么难做什么。好,难的、抽象的你不学,但师范生的必要知识,你又学了多少,简单说来,你大四数学系的学生,重新参加高考,当年你就考得不高,现在学了四年数学,你高考成绩能搞过80%线吗?做起奥数来,你又能比得上大多数奥数班的中学生吗?学生比老师强,这叫怎么回事?而又确实是北京教育界发生的灼灼怪事,这是我给中小学老师上进修课,他们自己反馈的信息。还是说首师大,这种老师水平上升,学生水准不上反下,就是以前的术语,剪刀差之类啦,对首师大的影响肯定是深远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领导层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这种基因、传统,首师大的繁荣只会是表面的,因为没一个有高深学术修养的老师,愿意长久地呆在这样的学校里。大学里,好的学生是对教师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反之亦然。唉,怎么说起给青年教师提建议,怎么说到领导层上去了。哎哎,失言失言,反正已经失了,就不妨再多失几句。我来首师大十年,不知经过几届校长,但校长们从来没有说,跟年轻博士们专门聚一下,开个他们经常开的会。解决一下年轻教师们的一些实际的、且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见我前面博客的一个具体事情)。当然,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可以选择,慢慢熬吧,幸运儿熬成他们那个样子,也就出头了,然后仍然保持这一传统,接着传下去。唉,说到哪了,怎么越说越乱了,废话连篇,打住。还是回来说自己的事,毕竟还是有那么多好前辈值得学习,而且有些事,存在即合理,可能是有道理的,我们年轻人还没悟透。再说些什么呢?也没什么了吧,那就就此打住,反正这个google文档,随时可在线更新,以后想到,再往里加吧。总之,做老师也挺难的,以前做博士的时候,只要让自己学好就行,这个本来就很难。现在呢,还要让别人也学好,这个似乎更难。本文中,仔细看来,其实主要是一个心理修炼过程,是要把自己往积极的方面去修炼,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得过且过,很多事情,确实不是自己能改变的,但是呢,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自己去做的。做这些事,虽然会多花一点时间,但自己会因此心情好了,心态好了,其实也会影响到做科研的心态和动力,人的心理各部分都是息息相关,不可能说,你这个部分特别消极,那个部分特别积极,全往只对自己有功利的地方使劲。做好自己的文章,教好自己的学生,这本来就是大学教师任务,一个硬币的两方面。我常在想,若像国外大学那样,实行真正的教授终身制,没了外在压力,那大学教授还愿意不断工作不断进步吗。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就不相信,有人能完全做到自我完善其美德,不断进步,不搞偷懒。那终身教授之后的动力在哪里呢?肯定不是钱,现在搞得超级教授和普通教授收入之间差距过大,杨紫峰讲,国外没这样的。细想之下,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政策,对中国教育界是小福还是大祸,真的难讲。动力的一个原因是,这些终身教授在国外,尤其是在名校,确实是人中龙凤,这样的人自我动力确实比常人要多很多。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国外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圈比较正规了,交流广泛,你这个教授要是一两年没出东西,是不是有点尴尬,这是心理学上的归属感的重要体现之一;第二个还是心理学上的,不过是由学生产生的,就是做教授后,可能一个相当大的学术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求知进步之心,逼得他们的教授得不断进步,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祝愿将来的首师大,也能真正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去。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篇2

一、落地开花

落地开花是指教师安身乡土, 利用学校为自己搭建的平台, 把教学工作做好、做精, 开出艳丽的育人之花, 结出丰硕的教学之果, 用成绩来打造自己亮丽的名片。做好是指教师要通过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辅导等苦练教书育人的基本功, 向学校交出一份满意的工作答卷;做精是指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独具个性的教学方法, 成为一校名师, 依靠过硬的实力, 冲出校园, 影响一方。

乡村生活虽然艰苦, 没有繁华的夜生活, 但它有自己吸引人的魅力。夕阳西下, 你可以踩着乡间小道, 嗅着桃李的芬芳, 去看蓝天流云和修竹翠树;你可以躲进小楼, 闭上门扉, 自成一统, 读爱读的书, 写爱写的文……事实证明, 经历过乡村生活磨炼的教师, 获得的幸福指数会更高, 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会更强。

二、以书为伴

教师从教的力量源泉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在书中。当在教学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 我们可以沉浸到书中, 就像安泰扑向大地母亲那样, 去获得力量, 产生新的点子和创意, 从而找到解决教学难题的办法。苏霍姆林斯基送给新教师的礼物, 既不是致辞, 也不是盛宴, 而是他选定的书。袁卫星老师为了在教学中超越自我, 独自躲到一所偏僻的学校, 教书读书, 黄卷青灯。当他再度出山的时候, 一鸣惊人, 好评如潮。

考察教师这个职业, 从提出“有教无类”的孔子, 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韩愈, 再到“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 三千年来, 其职业要求并未变化———教师本是一书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必定是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以色列地如弹丸, 人口只有700万, 资源也不丰富, 但却是谁也不敢小瞧的教育强国。有两组数字似乎可以作为答案, 年人均读书五十余本, 居世界之冠;万人中科学家的数量是日本的两倍。可见, 教师的阅读生活不但影响着学生, 而且同国家的兴衰联系着。

三、思在路上

在漫长的教育旅途中, 教师一定要带着自己的思想上路, 就像猎人带着猎枪一样。作为教师, 每天需要反思三个方面:思学生、思课堂和思自己。

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 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 是因为混沌和蒙昧才来找教师雕琢。教师的职责是把知识和社会规则教给那些独特的生命, 尽力帮助他们成长, 使他们走向真善美。这需要教师心灵敏感、眼睛敏锐、耳朵敏聪, 从细微中去发现、去追问、去思考, 去为我们教的每一个学生担忧, 在痛苦中收获欢乐, 在追求中发现真理。

课堂是师生共同绽放思想之花的地方, 在这里, 教师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学生奉献的是最美好的金色童年。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没有固定的模式, 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这需要教师时刻警醒自己:教育是侍弄生命, 也是关照生命, 是对精神意义上每个生命体的探索, 它会让你感到无限的乐趣, 会让你入迷, 会让你沉醉。

当教师失去理想的时候, 教育就会陷入庸碌的泥沼, 一切设计再好的方案都有可能搁浅在沙滩上。只有人改变了, 社会才能改变。要换来这些改变, 自我奋斗、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都是必需的。教师需要思考未来, 规划人生, 通过教学、思考和研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写作提升

写作能给青年教师带来什么?1.写作是对教育的双倍贡献。因为你在教学中创造的经验、成功做法以及对失败的反思总结, 这些凝结你心血的成果, 它不仅对你有意义, 也对整个教育有意义。2.写作能使你处在最佳的研究状态中。因为在写作过程中, 会让你的思维显出清晰的条理, 将那些埋藏在经验背后的理论挖掘出来, 进而使自我得到提升。3.写作是教师成长的火车头。要写作便要读书, 读书使你视野开阔;要写作便要甘于寂寞, 这可以使你能从浮躁喧嚣中冷静下来;要写作便要细心地观察生活, 观察使心思细腻, 情感丰富……

建议乡村青年教师写一写以下几类文章:一是教育随笔。有感而发, 可长可短, 拿得起, 放得下。二是教学经验文章。借助这类文章把你创造的新经验和新做法记录下来。三是教育叙事。因教育而生发出来的故事, 就可用这种形式来叙述。四是案例。有些因教育教学而产生的故事触动了你, 令你掩卷深思, 你可以结合思考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五是教学设计。你可以把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闪光点记录下来。

五、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不但要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更要扮演好关爱者、保姆和引路人的角色。有三类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一是考试成绩稍差的;二是在课堂上令你不快的;三是常在教室外惹是生非的。如果你管不了这些人, 做不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 即便你对教育倾注满腔热血, 教育却只会回报你一盆冷水。这就需要年轻的教师们, 用爱来确立一种心态:儿童犯的错误往往都是因为经验不足;学生不听话, 只是因为他的个性太鲜明;学生在校的考试成绩和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允许差异存在, 差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你要仔细思考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 并把它们内化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要随意挥动教鞭, 因为体罚不但触及法律, 还会伤及孩子的皮肉和心灵, 这样做只会断了自己的教育后路。教师给予学生多少爱与尊敬, 学生会回报你多少爱与尊敬。当你胸怀善良和爱意面对学生时, 你的笑容是温柔和灿烂的, 你的语言是鼓舞人心的, 你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 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六、有点“野心”

“野心”是一种追求, 是一种梦想, 有梦才有远方。想当骨干教师?好!想当名教师?更好!想当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后生可畏!不甘平庸、不愿满足, 是许多成功教师的共同特点。温家宝总理说过, 一个国家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教师的职业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仰望星空, 祖国的未来与其说是在政治家手里, 不如说是在教师手里。可名师不是评出来的, 也不是领导培养出来的, 更不是靠培训班训练出来的, 而是在一线摔打, 自我奋斗, 自己锤炼出来的。

做学问永无止境, 到了一定的层次, 你要尝试用教研成果来服务学生, 服务更大范围内的教师。这时, 你每一天的工作便要与别人有些不同了, 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撰写教研文章, 和外界教育同行建立联系, 就要成为你的工作常态。对一个乡村青年教师来说, 这是艰难的泰山十八盘攀登, 需要超凡的勇气和毅力, 可每攀上一级台阶, 你都会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此时, 你离专家型教师已经不远了!

七、强健体魄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 是生命的载体。乡村青年教师们, 在你们漫长的教育生涯中, 一定要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持续投资。在一切投资中, 对健康的投资是最有意义、最值得的投资。人说没有一个方子包治百病, 但运动却可以增强体质, 增强免疫功能。你抽不出时间来锻炼, 就要抽出时间来看病, 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很多疾病都是不良的“量”的积累, 最后导致的质变。保健要趁早, 防病要趁早, 中年的病要青年防, 老年的病要中年防。千金难买一身安, 一身安了, 是自己的幸、学生的幸、学校的幸、教育的幸。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也是极其重要的, 而教师是心理最不能平衡的一个职业。教师的付出与回报是不匹配的, 精神上的极大富有相对物质上的匮乏, 将会变得廉价而心灰意冷。怎么办?幸福其实很简单,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 仰望天空云卷云舒。平均分也好, 名次也好, 荣誉也好, 工资多少也好, 官大官小也好, 无非是名利。只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就会得到延伸。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上半场比的是工资、官职、荣誉;下半场比的是血压、血脂、血糖。上半场让你赢, 下半场看我的。这样冷眼看世相, 很多事情就会想开, 心态也就不会那么不平衡了。

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篇3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4

这次讲座分为三个方面:

一、守住心灵的宁静。魏书生老师反复述说自己喜欢教书,他可以守住心灵的宁静,面对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他知足常乐;面对人世间纷纷扰扰的冲击,他心如止水;面对劳劳碌碌的工作,他忙中求闲。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些精神。

二、享受尽责的快乐。他把学生、班级、学科、课堂、都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在这个宏大的世界中,完成自己的责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中能有几件事实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地去面对,努力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三、养成健身的习惯。课闲之余,多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样也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一些积极向上的互动,更好的拉拢身与心之间的距离,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从生活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认真工作。

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建议 篇5

一、课前:理念与准备

1.没有理念,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念就会空洞。我们需要理念和实践的高位结合。2.确立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课堂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三核心”理念,确保新阶段的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目标明确。

3.研究好课、好课例、好课型,促使课堂教学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4.先做“教书匠”,再做教育家。5.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好不上课。

6.精美的课,有的是经过了千雕万琢,而有的是浑然天成。千雕万琢让人敬佩,浑然天成的更充满魅力。

7.教案是预案,不是结案。

8.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最后一名学生,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

9.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0.教学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有高度又有低度,既有宏观更有微观。

11.课,可以预习、预设,但不要预演。不提倡试上,反对反复试上,坚决反对在同一个班级反复试上。12.先说后教,先学后教,先练后教,请你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再教。13.明确开卷未必有益,拒绝没有力量的知识,追求科学全面的发展。14.教学要有苦的准备,要有辣的精神,要有甜的回味,还要防止酸的结局。15.你能看到学生吗?你能看清学生吗?你能看懂学生吗?教学千万不能以“我”为本。16.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17.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

18.要进一步形浓厚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学术含量,进一步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实验项目。

二、课中:设计与实施

1.没有生成的教学,将缺乏教学的生气。

2.不能错过学生的“过错”,过错展示了教学的机遇,体现了教师的机智。

3.学生不会说的,你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你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你帮助他说;学生说不了的,你示范着说。总之,你最好不要代替他说。

4.不讲就会的免讲,一讲就会的少讲,怎么讲也不会的不讲,总之,不要多讲。5.教学既要注重细节,但又要不拘小节。

6.当学生没有“问题”时,那你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7.思而不动则殆,动而不思则罔。

8.学生如果能“学”了“问”,“问”了“学”,如此才真正有了学问。9.没有思维含量的情境充其量只是静止的机械的为了表演组装的布景。

10.减少齐读和齐答,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减少单词和短语式回答,注重句段式表达。11.班级问答声音要大,坚决拒绝“悄悄话”。12.小组讨论重在讨论,不在结论。

13.教学是艺术,但应该是东方的艺术。教师善于把奉送变为巧妙的藏掖,让教学变得含蓄,并富有吸引力。

14.千万不能把愉快教学当成是“娃哈哈”教学,让学生“开心”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开窍”。15.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室里却不能有刻意培养的主角。16.歌手还知道问“后边的朋友,你们好吗”?我们要关注到后排的学生。17.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教师有多少水,关键是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18.一言以蔽之,满堂讲是老师懒惰的表现。19.教学要注重技巧和形式,但拒绝课堂教学的技巧化和形式化。20.教学要有师道尊严,但不要老是端着架子。21.教学不要“穿帮”,课堂拒绝课托。22.确实不需要什么都“亲自”,要相信学生。23.媒体是教学技术,也是教学资源。

24.拒绝类似所谓经典的提问:请课代表或班长起来回答问题,请朗读最好的学生起来朗读,请你说出文章里写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话。

25.教学动作文明、文雅,有文化。

26.课堂里要求学生的集体鼓掌最好不要超过三次。27.问题回答不上来,也不要让学生站成一排排。28.要善于设问,要善于追问,善于多问。29.课堂里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问题由学生提出。30.千万不要用一个指头指向学生,不管是用哪个指头。

31.重建课堂审美: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32.教材无非是例子,但例子不能无教材,要以“本”为本。33.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是为了更好的学。34.宁留一分钟,不拖一秒钟。

三、课后:评价与提升

1.听课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总结吸收和借鉴,每学期要写听课报告。2.优秀教师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定要有一群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3.简单地改变一下课堂的结构就可以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裂变。4.转变了教学方式不等于能提升了质量,但要提升质量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5.不能让良性的教学用语变成贬义。

6.拒绝类似这样的评价: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老师的表现很出色,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

7.教学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8.思想是浸润的,思维是训练的,思绪是激发的,思路是开创的。

9.减少教学事故与错觉,不要海市蜃楼和望梅止渴的精彩与滋润,不要杯弓蛇影和草木皆兵的尴尬与惊心。

10.关注常态,关注常规,关注常人,关注常效。

11.优点不要用放大镜,缺点不要用显微镜,盲点不要用哈哈镜。12.教学不反思,必然会反复;教学不忏悔,必然要后悔。

13.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因为思维可以改变思想,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可以把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变成天下的苹果一样甜。

1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爱分,取之有术。

1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提倡草根化研究,行动性研究,实践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16.不在于开展了多少活动,而在于开展了多少有效的活动。17.校本教研既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

18.教学研讨活动中,坚决做到没话不说,长话短说,绝对不能短话长说。

19.把有问题的课堂呈现出来做解剖,把有分歧的课堂呈现出来供讨论,把有效的课堂呈现出来做借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篇6

——在全县毕业班语文复习会上的讲话

犍为:姜桂蓉

六年啦,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时光悄然逝去的一刹那间,总想紧紧地抓住它,想留下点什么。

在教研室潘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毕业测试的基本精神,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把自己在毕业班语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积累运用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毕业测试中占了约40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字、词、句、段、篇的积累。

1、彻底落实教材中的积累。

(1)每一篇课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积累必须做到学生人人过关。

(2)教材《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学生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积累必须建立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抄写、读背。

2、分散语文知识的系统积累。

小学六年级包含了六年的积累运用,量大任务重,如果都堆积到下期总复习,难度很大,因此,要注重平时积累,适度分散系统积累的任务内容,结合教材教学,适时安排。比如:每天早上抄一首古诗在黑板角落里,由学生推荐的干部担任此重任。然后各小组的组长组织默写,默写起了就算积累过关了,有的组长还要抽学生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3、开展丰富多彩的积累活动。

积累应避免单纯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要让积累活动富有趣味,使学生感兴趣。根据积累的内容,可适时开展一些比赛(书法、朗读、诗歌吟诵、调查访问汇报;成语接龙;描写人物、环境、城市等的词语收集展示等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既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又能检查学生积累的情况,相互交流。

(二)、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能力素养的形成,必须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目前,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水平很低,因此,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1)课堂教学、平时交谈中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与训练,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有序、完整。如:《桂林山水》课后的小练笔;学完《荔枝》后为父母做一件事,观察其动作、神态、语言等;《将相和》揣想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对话„„

(2)开辟各种园地,让学生实践锻炼。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可以在班上开展天天新闻汇报、演讲比赛、辩论、小记者采访等活动,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事件、热点问题谈感想、发表观点,可以结合学校、家庭生活尝试语言运用„„

(3)落实教材中的每一个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并更好地展示自我。

(三)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读。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1、阅读是基础,感悟是升华

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由读熟——读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悟,哪怕学生只悟得一点,也比教师灌给十点强啊!可以想象强行的接受式带来的会是什么?

就文字材料,学生没懂便是蒙的。

(1)明确读的目的。教学中的每一次读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为悟服务。

(2)读的形式多样化。读有许多形式,有默读、朗读、浏览读;有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采用什么形式读,应根据读的目的确定。六年级多采用默读与浏览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提问题、做标记。优美段落感情读。对话揣摩分角色读。激发兴趣比赛读,读出意味。初读宜自由读。理解感悟阶段最好不用齐读。

(3)培养读的习惯。要着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提问、批注、书写、想象的良好阅读习惯。

(4)加强朗读指导。通过评价激励和技巧指导,读出课文的特色。如:抒情式的《匆匆》,就要用情去触摸时间的悄然消逝,用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惋惜;读出语言的神韵(古诗有诗的韵味,文言文有文言文的读法);读出学生的个性(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2、课堂上学生就是主人。

教师无论言辞多么精彩,都只是起引导、组织作用,教师应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得喧宾夺主。

(1)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给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测试中的阅读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培养。如何落实呢?教学《穷人》一文时,待解决阅读障碍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并就题目、段落、句子、表达方法等提出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解决,未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班上交流。同时结合文中关键性的、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词句、段落理解感悟。并通过朗读来达到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

(2)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即对话,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课堂成为一个聊天室,在对话交流中实现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流形式要多,学生参与面要广。语文教学便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重在方法的指导。测试中常考查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普遍比较肤浅,这都是因为平时缺少训练和指导。04、05、06年市县调考在毕业测试题中都已涉及到了“提问”“合作”“讨论”等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关键词。

(4)要关注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课堂实际情况,“义无反顾”地将事先设计(甚至是生搬教参教案)的教案执行到底,课堂一味求顺、求完成任务。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与困难及时调整教学,只有不断出错,纠错的课堂才是鲜活的。不妨在这里给大家提及一点新课程理念:课堂是一种生活,生活充满了各种变数,即生成的课堂,因此我们要随时做到“心中有学生”。

3、要真正落实语言训练。

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通过课文这一载体,真正落实语文素养的训练。

(1)选好训练点,落实训练内容。每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内容,落实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根据近两三年考题分析:必须掌握十一二册生字:在语境中写出生字并能扩两个词,还要能选词造句;积累部分有课文中的、积累运用里边的、课外的(几乎是书本的延伸)。如:《林海》二自然段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整齐的词语排列;〈为人民服务〉自然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关联词的连续使用,相当特殊、少见。课文中还有好多好多。

(2)把每一篇文章上成不同形式的训练课。不同的文章,可以突出不同的语言训练和学习方式。《一夜的工作》突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品味汇报;《桂林山水》突出:美读感悟、揣摩写法;《古诗》突出:展示搜集、细读感悟、赏析品味,切忌一句一句讲诗意。《积累运用》突出: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练练。

4、要充分拓展教材。

低年级的教材,都安排有资料袋、宽带网,六年级安排有实践活动。向课外拓展,向学生生活拓展,给学生创设想象和语言实践的空间,“文尽意犹酣”。比如:收集春联后,我叫学生自己创意书写春联。结果五花八门。再通过回家观察、问家长,把自己了解到的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生成知识,书写效果特别好,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5、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

农村学生手里的阅读材料是很少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阅读教学只靠教材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1)抓住《积累运用》、《练习册》上的阅读文章。在处理这些阅读材料时,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读一遍,大致了解内容,查字、词典解决生字词;读第二遍,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需细读归纳;读第三遍,找优美词句,抓重点段落,细读品味;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课后问题;最后自己提出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2)增添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购买的《字词句段篇》),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3)我还经常从报刊资料中选择一些精彩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并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我一直使用《现代教育报》。先让学生回家读,勾画优美词句段,积累下来。然后课上交流,还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并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从04、05、06年毕业测试来看,学生作文存在许多问题,特别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与运用上,表现在具体的描写中,尤其是写读后感。

1、上好教材中的作文课

(1)激发兴趣。一个人在“情动于中”时,才可能有“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一个“无动于衷”“心如死灰”的人,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绪,鼓励学生积极写作。

(2)指导观察。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热爱生活,关心现实,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由爱观察、好打听、愿了解、勤思考,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引导读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名著,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

(4)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因需点拨,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想明白中心、顺序、细节、详略再写。

(5)指导讲评。在现实中,有的学生写完作文,从未读一读,更谈不上自己修改。教师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既费时又费力,而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看都不看一眼,就扔在了半边。记得从我教书开始,就看到“老革命”些是这样干的,便跟着做。沿袭了几十年的作文修改是不是可以改革呢?通过三四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讲评更有效。正象叶圣陶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讲评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看到进步,增强信心,并充分肯定习作中的成功与进步,同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或不足,并知道在今后的习作中如何加以改进。组织学生互改和自改,从内容、写法、语言上认真修改,及至养成自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把练笔贯穿于平时学习、生活中。

(1)把练笔辐射到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中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要善于挖掘阅读教学中的练笔点。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大到文章写法,布局谋篇的仿练,更多则是小到微观的练笔如:《桂林山水》、《十六年前的回忆》;写感受启示:《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续编故事:《凡卡》、《穷人》;把课文的内容概括写:《开国大典》、《小抄写员》;对课文中的对话、动作、心理活动具体描写:《荔枝》、《穷人》;给写景的课文拟写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鸟的天堂》;给写人记事增加细节描写:《游子吟》。

(2)把练笔延伸到生活之中。要指导学生练随笔,随时写下观察中的发现,思维中的火花,读书中的感受,生活中的体验,将生活中、学习中、读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笔写下。尽量达到一周一次。

(3)按照语文新课标要求,在4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400字以上的作文。平时就要不打草稿地加以训练。

最后,我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大家徜徉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同成熟!谢谢!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探讨

——送教下乡到石溪、清溪、龙孔等学校

一、直接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一块探讨阅读,有信心展示自己吗?前天,老师让同学们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文章后出题,经过小组集中,老师提炼,写在了黑板上(板书了7个问题)。仔细看看,说说你们是从哪些方面出的题?

1、抓住文中不熟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考

1、词、句

2、读了一篇文章,得知道主要讲了什么,即主要内容

围绕这个内容,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就是理清文章的结构 板书:

2、结构、内容

3、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由此内容想开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板书:

3、思想二、五步答题法:我们把这些题放到《再富也要“穷”孩子》文章的后面,就成了一道阅读考题。想想:每次考试做阅读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想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呢?(归纳总结出答题法)出示小黑板。

1、初读:逐段读懂每个自然段

2、再读:理清结构 整体感知

3、审题、抓题干

4、精读—揣摩

5、答题老师归纳成了五步答题法:读

三、自读解决:好,试着用五步答题法去做这道阅读题。快速默读。开始。巡视: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还理了理文章的结构;(把我们的方法逐步渗透)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就用铅笔标了题号;写了体会、感想„„真会读书!

四、全班交流:刚才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五步答题法用得怎么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一理文章的结构?严密的逻辑思维。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待会儿交流。第三步,审题,抓题干。

看1题,默看,要求做什么?怎么办呢?找含有词语的句子,精读、揣摩,想好了吗?打磨: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溺爱: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例子来说。惶惑无助:惶:恐惧,惑:不明白。抓住关键字理解。

给这种题变个出题方式,怎么变?

2题,会做的举手。千万别不懂装懂!你来说。

3题,你怎么想到的?抓住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体会关键字的意思。好办法!

4题,曾学过的哪篇文章给了你启示?《桂林山水》哪些自然段可以归在一起?(3——6)(慎思之)

5题,用了什么办法?连接各个自然段内容抓住主要的观点把握文章的重点 都是常用的好办法!

6题、这类题别出心裁!还有一点难度,我知道我们六一班的同学是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对吗?怎么想?

7题、从内容想开去。想得越宽越好!

同学们最重要的问题解决完了。其他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

五、过渡: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六、通过今天的阅读探讨,你有什么收获?

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篇7

在学校工作的30年, 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性:一些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 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小学的时候, 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 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 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 可是却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 灰浆不断地剥离, 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 可是始终处于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 可是墙基在裂缝。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 第12页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孩子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段成绩突出, 但随着年级增高, 他们的成绩就一落千丈。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点出了其中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些孩子学习的地基不扎实, 所以当房子造得低时, 也就是学习内容简单时, 靠死记硬背、勤奋努力尚且可以应付, 但当房子越造越高时, 地基不牢的隐患就显现出来,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 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

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的学习的“地基”指的是“会不会学习”, 而“会不会学习”是由五种能力所组成的, 即读、写、算、观察、表达, 被他称为学习的五把刀, 如果小学阶段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五把刀, 那么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我们不妨逐一来看看这五把刀。

第一把刀, 阅读。在《给教师的建议》的整本书里, 几乎都在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主管阅读的脑的皮层区域与脑最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因此, 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流利的理解性阅读”。也就是说, 能迅速把握住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清晰地领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当孩子的眼睛离开文本时, 能够思考所读的东西, 同时能够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文本或图像。如果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不到“流利的理解性阅读”, 那么第五把刀“表达”也会相应地出现问题。那么, 如何培养“流利的理解性阅读”呢?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给孩子们一篇故事或童话, 比如, 原始人的生活故事, 同时他会挂出一幅描绘原始人生活场景的图画, 要求孩子们一边阅读一边看画, 如果孩子们无法将眼睛从书本上挪开, 那么就说明他们还不能阅读和思考。

第二把刀, “写字”。与读同样重要的是“写”的能力, 学生应该能做到“边书写边思考”, 也就是说, 在书写的时候可以将注意力从“这个字怎么写”中解放出来, 关注写的内容。培养书写自动化的前期工作就是锻炼手的灵活性, 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入学的前一年让孩子们的手 (包括左手和右手) 都能做一些精细的劳作, 比如用小刀和剪刀雕刻和裁剪纸板和纸张, 特别是重复一些圆形、椭圆形、波浪形的线条, 这种要求高度机敏性的精细平稳的动作为入学的“写”作好了准备。入学后,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书写技能的培养, 从二年级开始, 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听写”的练习, 也就是教师口头述说一篇短文, 在讲述中, 注意条理清楚、逻辑分明、重点突出, 要求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第三把刀, 观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教育者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们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 思考各种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而“观察”也与第五把刀“表达”相关。有了观察, 就需要表达, 因此, 在打基础阶段, 丰富的词汇也是重要的知识储备。正是这些词汇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个更加精彩纷呈的世界, 世界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通过词汇孩子们更加细致入微和由表及里地观察这个世界。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们都准备一份“最重要词汇表”, 这份词汇表包括三大部分, 即2500个基础词汇、400个成语和600个童话用词。每天教会孩子们三个词汇, 天长日久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第四把刀, 计算。要想高年级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低年级, 让学生对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烂熟于心是很重要的, 不然到了高年级, 这些问题会牵绊孩子们的精力。除了强调计算的“基本技能”外,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另一个绝招, 就是“谜语应用题”, 比如我们熟悉的“狼、山羊和白菜的渡河问题”等。这类问题的特点一方面是有趣, 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大量的数字演算, 但较之低年级一般的应用题要复杂得多, 这两个特点合起来的结果是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紧张的智力活动之中。这类题需要像下棋一样, 如果学生不能联系前后几步, 同时把握几个要素, 思维就会断裂开来, 因此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很好的训练。

这几把刀之间是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在书中, 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掌握每一技能的时段, 比如, “流利的理解性阅读”需要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末就掌握好。流利的书写技能则分两个阶段掌握, 即二年级和四年级。写作也分两个阶段, 三年级到四年级上, 四年级下到六年级。每一个阶段都要教师在考虑教学大纲、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五项技能的依存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标准。

两套教学大纲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 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 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 学生要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 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 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 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 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 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 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 第16页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 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 就不会懂得一滴水。”因此, 在教学时, 他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备“两套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包括一些基本的定义、原理、规则、技能等, 这些好比学习的基本素材, 如果在学习时不能快速有效地提取, 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更为复杂的学习。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 把这些知识提炼出来,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要求学生的随意识记, 即有意识的识记。而随意识记既为不随意识记 (无意识的识记) 打下了基础, 同时更需要不随意识记的支持。不随意识记如同为学生学习铺设了一个“智力背景”, 这就是“第二套大纲”, 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不随意识记弥漫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 读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 听了一场妙语连珠的报告, 完成了一次留连忘返的旅行, 做了一个富有收获的实验等。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并没有“死记硬背”, 因为不需要刻意记忆。因此, 学生就有可能把脑力解放出来思考, 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 而这类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不随意识记的途径进入学生的记忆之中。苏霍姆林斯基甚至给出了一个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比例, 即最起码是1∶3, 不随意识记的比例越大越好, 因为不随意识记对于随意识记的意义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学会了思考, 他们就会对教科书上的内容产生疑问, 而当我们的课是从“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开始时, 学习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由此便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 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反之, 如果学生把眼睛只盯着书本, 那么只会带来疲惫和肤浅, 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这会让作业的时间延长, 导致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参加课外活动,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超大纲”不仅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 同时还特别针对两类学生, 即“天才儿童”和“后进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 因此, 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条件来点燃这些才能的火花, 那些天才儿童就应该是“超大纲”的, 而这些有才能的孩子还会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因为这些孩子通过课堂学习、科技晚会、陈列橱窗、演讲报告等形式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这也为后进生营造了一个“第二套大纲”的氛围, 使他们耳濡目染, 接触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培养理解能力。我们常常会用“炒冷饭”的方式来给差生补课, 一遍遍复习课上已经学过的但后进生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 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 是因为思考能力的欠缺, 以及在他们的头脑中缺少对这门学科的“惊奇”, 因此, 他认为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当学生被激起了兴趣, 引发了思考, 产生了疑问, 那么就能唤醒他们麻木、迟钝的对知识的感受性, 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个提法初看起来有些荒谬: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但是, 这并不荒谬, 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 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 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 第69页

作为教师, 大多数都曾碰到过一个孩子盯着窗外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发呆, 或者是因为到屋外的小河边和小伙伴一起嬉水, 但被问起作业时, 抓抓后脑勺难为情地告诉你他忘做了等情景。这是因为他仍然沉浸在童年那平稳、缓慢而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 教师千万不要奇怪更不要因此而斥责他。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位教师不妨轻轻地走到这个孩子面前, 握住他的双手, 把他从那童年美妙的独木舟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知识的快艇上来。因为反躬自问, 即使是作为成人的我们, 也会因为着迷于某件事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只不过成人具有控制力, 而孩子们则缺乏这种控制力。因此,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给职场青年的十个新年建议 篇8

作为未来一代的企业领导者,我们为“新世纪一代”在新的一年里的10大职场目标作了如下建议。

首先,要多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多数员工习惯在工作时久坐,这对健康不利。现在,要养成每两三个小时至少站起来一次的习惯,伸展一下四肢,或是四处走走。站起来以后,不要只是漫无目的地闲逛。顺便去看看你的经理,或是某个你认识但不一起工作的同事。

其次,多与上司打交道。56%的“新世纪一代”青年认为,管理文化,包括公开的政策和经常与员工交流,对于留住人才十分重要。定期与上司交流,搞好关系,多了解他们的工作,可以让你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想想你的经理会怎么做。大多数“新世纪一代”喜欢从事那些可以用新思路、新方法做事的工作。如果你陷入某种思维定式,不妨想想你的经理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你每天要从事的某些工作。然后,就这样去做,以显示你对工作的确很用心。

第四,留出更多时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超过三分之一的“新世纪一代”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近半数的人说,他们的工作与个人生活分得不是那么清楚。2014年,在工作之余喘口气,培养一项爱好,缓解自己的压力,但同时也不要忽略工作。

第五,把个人兴趣带到公司。如果你热心社区志愿活动,组织同事参与一次活动。“新世纪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更强,因此,一起从事志愿者活动,可以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你工作时的成就感。

第六,改掉坏习惯,一切向前看。对很多“新世纪一代”来说,在为自己职业做下一步规划时,最看重的是升职。但你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这一点了吗?改掉一些浪费时间的习惯,例如,不停地查看和回复邮件,在工作时发微博等等。

第七,要提升自己的口碑。你希望同事们如何形容你这个人?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是一个样样皆通、样样稀松的人呢?找出提升自己的方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第八,维护自己的网络口碑。近半数的“新世纪一代”说,如果要跳槽,他们会首先在自己社交网络中寻找机会。及时更新自己所有的社交渠道,不要发表任何可能带来麻烦的照片或言论。

第九,参加更多的培训和教育项目。你或许已经从大学毕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也结束了。出席相关的会议,以了解你所在的行业,通过继续教育课程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最后则是要好好利用雇主资助项目。现在很多雇主为吸引并留住人才,都会提供一些有形的福利,如远程办公、自由工作时间等。但你充分利用好这些福利了吗?研究一下这些计划,确保自己有资格参与,然后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与。

上一篇:小学学习语文的方法下一篇:高三学生作文:寻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