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表彰(精选7篇)
大家下午好!
上周我们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三次月考,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分析考试得失,迎接一个月后的期末统考,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隆重召开“第三次月考总结表彰大会”。
今天的大会议程如下:
一、大会第一项,由我来宣读第三次月考受表彰班级和学生名单。
首先:在第三次月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
请以上各班班长上台领取奖状。
理科前90名—文科前30名—学科状元—突出进步生。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考试中获得奖励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大会第二项,由学生代表发言。
学习成绩优秀生代表:高三7班朱玉硕同学发言。
突出进步生代表:高三4班刘艳同学发言。
三、大会第三项:教师代表发言。
有请郭君友老师代表全体高三教师发言。
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老师,特别是我们不辞辛劳的班主任,同学们让我们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下面进行大会第四项,有请陈组长就高三工作发言,大家掌声欢迎!谢谢陈组长精心、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五、下面进行大会第五项,让我们有请教务处李主任给大家传经送宝,大家掌声欢迎!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李主任的精彩发言。
六、大会第六项,有请德育处于主任就高三德育工作发言,大家掌声欢迎!感谢于主任的精彩发言!
七、大会最后一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孙友彬校长讲话!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孙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
会议到此结束,请领导和老师们先退席。
张彦新
同学们第一次月考已经顺利结束了,这次考试同学们以诚信的态度和良好的考风考纪,向老师、向家长、向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许多同学即将受到学校的表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受到表彰的全体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开学一个多月来,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全体同学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第一次月考,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成绩优异、进步突出的同学。本次月考中:年级总分最高分:八年级:1班的陈姝颖767分,七年级:2班刘东林643分,七年级单科最高分:语文—4班高元霞86分,数学—1班李乐川和2班刘东林 都是120分满分并列第一,英语—2班周彤113,政治---2班张心雨92,历史3班高瑞祥96,生物2班刘东林95,地理二班徐立超90。八年级单科第一:语文4班马新月103分,地理3班张铃婧96,物理4班高国强和1班陈姝颖94并列第一,历史马新月陈姝颖95并列第一,数学英语政治生物四个学科,陈姝颖分别以96、98、98、98分取得单科第一,陈姝颖同学在8个学科中,有6个学科成绩是第一名的,成绩十分优秀。以上同学他们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信心坚定,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力争上游,永不放弃。学习总成绩在年级中也是名列前茅,是我们全体学生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学校将以公开栏橱窗板报等形式把各年级组优秀生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让他们成为我们学校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第一次月考总结暨表彰大会,目的就是要激励全体同学发奋学习、勇于进取,就是要在全校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就是要把每一次考试作为新的起点,及时总结,发现优点,找出差距,让我们更好地发展,更快地提高成绩。
成绩的取得既有家长们的关心,老师们的汗水,更离不开同学们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当然,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一切,毕竟还有更多的考试在等待着我们,因此,我希望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学要戒骄戒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同时也希望暂时落后的同学不要气馁,一定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明确目标,加倍努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老师们、同学们,这次考试成绩是明显的,然而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班与班之间的分数差距、同科教师之间的分数差距很大,有的同学退步较大,有的同学学科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第一次月考除了检验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一方面反思我们老师的“教”,一方面反思我们学生的“学”。全体师生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考试情况,做一次认真地总结,这次考试只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加油站、检测站、里程碑,路还很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亡羊补牢,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下面我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各班级、各同学要很好地总结这次考试,认真分析得与失的原因。同学们要切实多从自己身上去反省,不要怨天尤人。在同一间
教室,同一位老师授课,大家的起点相同,好与坏的悬殊很大,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真地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的学生不思进取,上课打瞌睡,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打架骂人,考场上不认真答卷;学习成绩的取得,靠的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靠的是勤奋,靠的是平时不懈的努力,靠的是知识的积累,积少成多,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就汇集成了系列的学科知识。要进一步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端正学风,弘扬刻苦学习精神,努力学习先进典型,争创先进文明班级,争当学习标兵,以实际行动,以优异成绩迎接中末考试。
2、希望同学们要面对成绩,不骄不躁。面对失败,绝不气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或在失败中消沉,失败了爬起来前进,就是开始走向成功之路,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把握住有限的时间,继续刻苦拼搏,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第三要发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俗话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奋与刻苦是取得成绩与成功的基本条件。不满足这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做到勤奋与刻苦,即使开始时基础差,起点低,也能产生迎头赶上的效果。人们常说的“笨鸟先飞早入林”,表达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勤奋属于珍惜时间、爱惜光阴的人,属于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人,属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属于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因为勤奋,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大王;因为勤奋,爱迪生才有了一千多种伟大的科
学发明;同样是因为勤奋,爱因斯坦才得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中国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美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高尔基有这么一句话:“天才出于勤奋”;希望同学们要牢记伟人的话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4、要努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保障。它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自主学习,即能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基础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要善于抓薄弱学科、促学科平衡。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自己挤时间要用来查缺补漏,要保证每个学科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学习。除时间上保证外,还要注意不懂就问,要做到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5、劳逸结合,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睡眼时间。睡眠是最好的休息,休息好是学习好的保证。我希望同学们在每天的晚休时间,一定要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按时休息,不要在宿舍内打闹闲谈,做一些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充足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同学们,中学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它将直接影响到你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到每一位同学家庭的幸福,学校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学习决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和家庭幸福与民族兴衰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主动、勤奋、踏实地学习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主要体现,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勤奋地学习,为自己、为家庭、更为国家。
同学们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再有一个月就要期中考试了,期中考试是我们下一阶段要迎接的新的挑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着我们风华正茂,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让我们行动起来!以这次考试为新起点,新的召唤,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把握好今天,把握好自己,你将会拥有更加快乐,更加辉煌的明天。
朱海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新学期,新希望。在这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迎来了我们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表彰大会,作为九中的一名教师,我为拥有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了我的梦想我的荣誉都与大家连在了一起。你们快乐,我就幸福;你们进步,我就欣慰;你们成功了,我才是优秀的。
这次月考,成绩优秀的同学和成绩有明显进步的同学,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了你们的孝心,向老师证明了你们的尊重,向同学证明了你们的努力。但冠军毕竟只有一个,受表彰的只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在向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祝贺时,更多的是要从他们的成功中对照和反思自己的差距,看一看我们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效率是否高效、学习时间是否充足。当别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就要向榜样看齐;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差距,我们就要奋力追赶,老师希望下一次表彰会上能够看到你们灿烂的笑脸。还有一些同学,你们的成绩暂时很不理想,但你们决不要气馁,你们要及时调整心态,发奋努力,一样会有好的收获。鲁迅先生在1905年春考时7门课程有一门不及格三门60分,平均才65分,可他后来成了中国文坛的巨匠;郭沫若16岁读中学时语文才考了55分,可他后来却成了大作家;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上学时曾是班级倒数第二。这说明一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但落后了不及时追赶将会永远落后,我们老师期待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同学“努力拼搏”,因为拼搏的人生才有进步、才有意义。
同学们,这次月考只是一个加油站,今天,距中考还有121天,121天就是121次的冲锋,更是121次的拼搏!置身于升学竞争的洪流,我们别无选择!困难再大,吓不倒我们,我们有能力参与竞争,我们有条件接受挑战!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使你们心中的理想化为现实,在今后121天里,同学们应该脚踏实地用好每一分钟。
在这充满变数而又紧张忙碌的121天,我送大家一个字:冲!生命之灯因激情而点燃,命运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拥有梦想只是你的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你的能力。当你在晨雾中向目标进发,当你在课堂之上凝神思考时,同学们,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命运之门会因我们的执着而开启,胜利的微笑也必将于六月在我们的脸庞绽放。
面对着竞争激烈强手如云的中考搏击场,再送大家一个字:冲!同学们,有希望就会有失望,但放弃希望就是永远的绝望。成功是一种习惯的表现,只要不放弃,我们就有成功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为了学习,背水一战,不达目标,绝不停留。这121天只是沧海一粟,转眼即瞬。但对于我们,却意味着一次重大的人生挑战,是对自己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是问鼎心中圣地的一次总攻。
在这最后的121天,我们初三全体老师必将同心协力,和同学们风雨同路,共迎朝阳。
同学们,就剩几步之遥我们就到达了成功的彼岸!九年寒窗,勤学苦练,可谓万事俱备;121天之后,考场点兵,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此,我预祝我们南宁九中初三中考成功!所有初三同学能在烫金的六月为父母、为自己、为我们南宁九中留下动人的镜头!
一、单选题
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棉花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人的穿衣需要,材料中的“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就是明证,这体现的是自己自足的特点。
2.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 D.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
3.《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打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变。
4.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这说明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是()A.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的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 D.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
二、解答题
1.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解析: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材料“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可以看出三公权力逐渐的被剥夺,原因即在于皇权不断地加强,重用身边文职人员以限制相权。我国封建社会君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是相权不断地削弱而皇权不断的加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
原因: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
演变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解析:从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中国古代的皇权绝对的专制,举例子可以举唐代三省六部制说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材料三“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可以看出皇权至高无上。可以举例清代的军机处等加以说明。
材料二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
例如: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
材料三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
例如: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特点: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现象: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关系:因果关系。
(3)材料三提出了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这一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1)材料一中的“人民”主要指什么人?为什么说“唯财是举”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成年男性公民。
“唯财是举”即按照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人民”中的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等参与政权,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
材料二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2)材料二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史实说明理由。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②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③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材料三 我们只需把它们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它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3)材料二、三对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看法有何不同?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
材料一认为:雅典的民主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容易形成集体暴政,着眼于其局限性。材料二认为:雅典的民主具有不可怀疑的优点。
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时间如白驹过隙,紧张而有序的高中生活已经开始了近一个月,第一次月考也在28日下午最后一声哨声后结束,面对一张张布满红笔痕迹的试卷,不知同学们的心情如何?可能是欢喜愉悦,也可能是悲伤后悔,但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考试失利而闷闷不乐,迎接我们的下一次挑战即将到来,容不得我们片刻停歇,此刻我们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本次考试中,我取得了九班第一和年级第三的好成绩,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关键,老师们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全神贯注,思维跟随老师动起来,万不可一心二用,对知识多提出几个为什么,理解透彻,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加以巩固,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习惯。高中的知识量非常大,难度系数也大,各种习题训练更是纷至沓来,面对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我们一定要尽量先独立思考,全力解决,训练自己的高效逻辑思维能力,若实在有问题,再找老师帮忙解决。每天下午和晚上的自习课,我们同学们一定要保持绝对安静,高效学习,培养自己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学中午不午休写作业,晚上熬夜到很晚看书,在我们看来这些学生一定是积极的,但我想说,合理安排时间可能效率更高,我们不妨早上早到操场5分钟多读些英语,午休好好休息,是不是下午效率会更高些呢,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来应对第二天忙碌的学习生活,其实也就是该学习时学习,该休息时休息,不开无意义的夜车,做到劳逸结合,高效学习,把自己每天的状态调整到最佳,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啊!
命题人:邵筱洲
温馨提示:
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2、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一;
3、正式开考前,请在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号,正式开考后才允许答题。
4、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第Ⅰ卷(客观性试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共48分,32×1.5=48分)
1、《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2、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3、2011年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早在汉代,政府就大力推广《孝经》,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其真实意图的是
A.家齐而后固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C.忠臣之事君,尤孝子之事父也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神道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水陆交通
B.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C.统一了度量衡
D.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6、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7、《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C.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8、《宋史纪事本末》卷二载: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太祖)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耶?”普曰:“„„熟观庶人者,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行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而耳。”帝悟。赵普的意图是必须
A.制钱谷 B.收兵权 C.任能人 D.分相权
9、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1、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12、公元前594年,对中西方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在经济上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雅典开始了著名的“梭伦改革”,在政治上引导了西方的民主方向。这一年属于()
A.公元前5世纪末
B.公元前5世纪初
C.公元前6世纪末
D.公元前6世纪初
13、“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选举制
D.代议制
14、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行政方式不同 D.机构性质不同
15、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权力。下列具有此特点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度 ②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之为“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17、“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受资产阶级的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所说的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18、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0、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21、红歌是当代对革命年代或者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社会主义歌颂的歌曲代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就是一首典型的红歌,其中歌词中有“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A.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
22、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2008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 指出“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这一应该牢记的历史时,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5、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26、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A.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27、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这表明()A.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祖国统一障碍彻底扫除28、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届七次会议一致通过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这反映出中国政府()A.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政策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9、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19日晚巴黎峰会上,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其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抓获后因伤重不治身亡。以上材料表明了
A.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弱 B.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C.平等协商,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D.美国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 30、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组织成员国第十次会议并发表讲话“该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该组织应是
A B C D
32、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2006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多数民众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68%的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苏联解体的历史参与者在回望那段岁月时,竟都宣称自己当时之举是要挽救联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普遍想法是:①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想恢复昔日的苏联 ②苏联解体是一个历史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③俄罗斯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3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期间,英、美、德、法四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旧势力再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材料二三四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德国各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3)19世纪70年代以后,代议制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3分)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4分)34.(14分)阅读下列图片
左图一《共产党宣言》
右图二巴黎公社
左图三攻占冬宫
右图四革命根据地建立
请回答:
(1)图二事件对图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图三和图四事件的背后反映了怎样不同的革命道路?(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不同革命道路出现的主要客观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面四幅图片,从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的史学角度可看出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进程?(四种史学观点选答二种观点)(4分)35.(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的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四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13日
(1)材料一、二、三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4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3届高三年级文科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共48分,32×1.5=48分)
(机读卡填涂)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题20分,34题14分,35题18分)
33、(1)(3分)
(2)(3×2=6分)
(3)(2×2=4分)
(4)(1+2=3分)
(5)(2×2=4分)
34、(1)(2分)(2)(2×2=4分)(3)(2×2=4分)(4)(2×2=4分)
34、(2分)
(2)(4×2=8分)(3)(2×2=4分)
(4)(2×2=4分)
2013届高三年级文科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共48分,32×1.5=48分)1-5: DCCCD
6-10:DCBCD
11-15:CDADB
16-20:BBBBD 21-25:BDDAD
26-30: BBCBC 31-32:AA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33题20分,34题14分,35题18分)33.答案:(1)《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1=3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3×2=6分)
(3)积极作用:使政治民主不断扩大;从而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2×2=4分)
(4)容克(贵族地主)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2=3分)(5)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2×2=4分)
(或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民主形式可以根据国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4.(1)影响:巴黎公社的实践活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2分)
(2)道路:图三是走城市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的武装暴动的道路)图四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2=4分)
(3)道路不同的原因:俄、中两国国情不同(或俄、中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不同(2×2=4分)
(4)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壮大(或走向胜利)的过程;(2分)
革命史观: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胜利;(2分)
全球史观: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两种制度长期交织着斗争;(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2分)现代史观: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分)35.[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分)
(2)中美关系由“冷战”到开始走向正常化。(或由敌对的紧张状态到开始缓和);(2分)
美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2分)中国方面: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分)
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3)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南亚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4分)(4)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2分)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2分)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2分)
【审题立意】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一、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提示语”有5个关键内容:
①“粗粮”的特点是口感差,吃来费力,但粗粮也有细粮不具备的营养成分;“粗粮”应该是对“细粮”的重要补充。
②“不吃粗粮”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吃精细粮食导致亚健康(精吃、偏吃、好吃),缺少粗粮中的营养成分(粗粮当中有营养),“生活中,很
多事情也是这样”——这是审题最关键的一句,比喻的意义就在这里。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应该适度“食用”。
③“要”,其基本意思是肯定,与“不”相对。
④“些”,少量,是比较得出的比例界定,是建立在和不吃、长期过食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写作中要有比较或能看出有比较,看出作者对“粗粮”、“细粮”二者比例的准确认定。意思就是不能完全否定“细粮”,但此处必须强调“粗粮”的重要性。
⑤考生可以从由此联系学习、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吃粗粮”来写,所写内容必须在“要吃些粗粮”的标题指引下行文。
“要求”则明确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无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要与自选的文体相符。“要求”指明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要吃些粗粮”是一个比喻,可指在人生中要注意正确对待、学习、听取、运用一些自己不喜欢、不好接受、费时费力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等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二、分析其比喻义
1“粗粮”的本义:与“精细食物”(高档或精加工)相对的色香味较差(低廉或较原始)的食粮。整个标题的本义是:吃些粗粮身体健康。
2、比喻义:
(1)粗粮的比喻义:低级的、原始的、粗糙的、不起眼的、被忽略的、大众化的、普通的、微贱的、驳杂的、细小的、琐屑的……人或物。
(2)整个标题的比喻义:
除了要接触高档的、高尚的、高雅的、高品位的、上流的、精专的、个人偏好的、精美的、富贵的、单一的、伟大的、精英的、有当下价值的……人或物之外,还要接触与他们相对的东西,才能获得科学的、持久的、全面的发展。
标题作文的比喻义要通过作文反应出来,关键是要写好第一段:从本义到比喻义,要让读者看得出比喻的由来,同时明确的表明了观点。【优秀范文】
要吃些粗粮
生在富裕的年代,总喜欢大鱼大肉,对那些口感差的粗粮臵之不理,正是这样,我们就容易忽略了粗粮的营养价值,不吃粗粮,无以铸造完整的人生,养尊处优的我们要吃些粗粮。
要吃些粗粮,从失败中找到真谛。每个人都害怕失败,不愿接受失败。但恰好相反,单凭成功,缺少失败,那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飞人博尔特在一次 200米比赛中落马了,但他讲冲过终点的那一刻,露出了笑容,即使他失败了,但他喜欢这次失败,正因这次失败,才让他找到成功的真谛,他不断调整战术,加练自己,最终使自己在以后的比赛中稳夺冠军。他就喜欢吃些粗粮,唯有在吃粗粮的过程中,才让他在失败中找到真谛,继续前行。
要吃些粗粮,从偏见中成就自己。让人背后无人说?有些人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偏见或是说三道四,将别人臵诸死地。殊不知,这宝贵的偏见正是我们要吃的粗粮,从偏见中能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身。美国总统奥巴马每天都要阅读及回信十篇民众来信,但其中大半都是在骂奥巴马是傻瓜。面对民众的偏见,奥巴马却欣喜地说:“我很喜欢。”正是因为这些偏见,才让奥巴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在各州的民望,成就了自己,巩固了位臵。偏见并不可怕,相反我们要感谢那些对自己存在偏见的人,正因他们,才让我们吃了些粗粮,不断改正自己,成就了自己。
要吃些粗粮,在困苦中磨难人生。养尊处优的我们,避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自然缺少了一种吃苦的精神。然而,缺少过困苦的磨难,就难以将支离的肉体塑造成人。回溯历史的沟渠,有那个成功不是从困苦中走过来?勾践的卧薪尝胆,红军的万里长征,鲁迅的弃医从文,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困苦磨难自己,铸造自己坚强的人格,不屈不挠,走向成功。虽吃粗粮很费力,虽遇困苦很痛苦,但这必是走向成功,锻炼自己的必然途径。
粗粮虽好,但不宜多吃。多吃了会营养不良,犹如困难多遇了会灰心丧志,偏见多遇了会性格扭曲,失败多遇了会意志消沉。只要及时吃些粗粮,及时让你纠正前进的方向,便足矣。
粗粮是失败,是偏见,是困苦,是种种口感差的东西,但我们终究还是要从吃些粗粮中办事,成材,成人。因此,在生活富足的年代,要记住,还是要吃些粗粮。
【评语】本文立意准确,分别将失败、偏见、困苦三个方面比作“粗粮”,论述它们可以给人成长以养分,所选材料典型。结构清晰,分析透彻。要吃些粗粮
纪伯伦曾道:“每一颗珍珠都是苦难在沙子周围建起的一座神殿。”正是有沙子有苦难,才有珍珠那圆润的光芒,而我们在生活中,也是需要有些粗粮才能更好地成长,绽放自己的光芒。
古时,勾践因战败而为夫差做马前卒,亲尝粪便受尽屈辱后回国,这可算得上这一国之君吃下的第一次“粗粮”,而勾践意识到这“粗粮”的重要性,卧薪房,尝苦胆,勤于政事,终于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没有从屈辱这粗粮中锋利的营养成分,勾践也许会“垂泪对宫娥”,要不就落个“落红满地归寂中”的下场吧。可见生活需艰苦的粗粮以佐味才能造就盛世强国的佳话,这也正是温总理常说的“居安思危”的缘故吧。
粗粮带给我们的成长也许不是那样直接,可以肉眼不可观的循环中,它又的确让我们更健康成长地更好,挫折这味粗粮也一样。萧伯纳曾经也只吃着“细粮”过关平淡无奇的生活,可他尝试了粗粮,当众演讲却因讲得太烂被人们哄下台去。他面红耳赤地吞下这些“粗粮”,批评指责下,他在这样的粗粮中重整自己,提高着自己,笔耕不辍,终成一代文豪。而那位写下《红
字》的作家亦如此,十几次退稿令他一步步成长,写作技艺也日臻成熟,一部《红字》,他吃下的粗粮让他不再是个“小卒”。
粗粮看似不养人,而可提供精粮所缺乏的营养。当一支《雀之灵》打动所有人,亦给自己的舞台生涯镀上一层成功色彩时,她却离开,到云南采风。在深山中生活,向当地人学习舞蹈,观察动物的形态和自然的律动,为了艺术的高峰,杨丽萍吞下了“粗粮”,若她囿于剧场演出的“精粮”,又怎有携《云南映象》如精灵神祇般回归的她呢?深山的生活让她对舞有了新的感悟,进而使她进入事业的又一高峰。
对于他们是这样,我们亦然,在温室的花朵们日益娇弱的今天,挫折教育这一粗粮也是时候拉入“小皇帝”们的食谱了。不发“头悬梁,锥刺骨”这般只“粗”不“细”,而要有些风风雨雨的历练让我们更茁壮的成长,以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担,对于一昧溺爱孩子的父母们,我要说:“请让孩子们吃些粗粮吧!”
冰心女士曾译过这样的句子:“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去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我要说:“愿大家食谱中的有足够多的粗粮,去造就一个健康的人生。”
【评语】本文审题准确,立意正确。用夫差屈居、萧伯纳体验批评和杨丽萍下乡三个材料证明观点,材料选择得当,分析透彻。文章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引”起“引”收,恰到好处。评分:22+20+8=50
要吃些粗粮
苦难是天才的粗粮。上帝给了凡高一生的苦难,但在他死后历史尊称他为天才画家,他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价值连城。
失败是成功的粗粮。爱迪生并不认为一千次不成功就是失败,相反却认为他获得了一千种“不能成功的方法”。
屈辱是发愤的粗粮。越王勾践如果没有受尽吴王的羞辱和虐待,他或许是不会卧薪尝胆苦等二十年与吴再战终成霸业的。甚至,尊严之所以能昂首,恰恰是来自“歧视”这种粗粮的滋润。自强之所以能耸立,恰恰是来自“误解”这种粗粮的调理。无畏之所以能呼啸,恰恰是来自“打击”这种粗粮的哺育。
这么看来,上帝是不公平的。你若想使自己活得有精气神,就得从重压和苦累中吮吸粗粮营养,你支撑住了,你才能眼明腰直腿生风。你若想使自己活得再精彩一些,那就得在更大的险风恶浪的搏击中汲取粗粮的营养,你挺住了,你才有钢筋铁骨英雄胆。可是,上帝又是公平的,历史上又有哪一个仅靠吸食着安逸和享乐的乳汁躺在安乐窝里成了气候的?
原来,做人更有价值的粗粮许多竟是起初我们并不喜欢的东西。而这些叫人不喜欢的东西,恰恰给了我们冷面关怀般的粗粮。如一个冷漠而强大的对手,你在与他遭遇中品出了他路数中的玄机和纰漏。你不正获得了最为有益的粗粮!更多的时候,正是人间不平事,令你不满的窘境,却成全了你不屈的心灵和浩荡的志向。
人,生下来其实就在走向死亡,又在拒绝死亡。抵抗死亡的威胁最强有力的粗粮便是于艰辛磨炼中获得的创造思想和脱胎换骨的跨越与突破。弱不禁风坐吃山空的人即使长命百岁,其实他早已死矣。
倾听历史的回音,品味历史的真谛,最发人深省的粗粮正是那令人心灵震颤的动荡和对动荡的征服。平淡的乃至祥和的历史反倒让人一翻而过,不留什么痕迹。我们不能不承认,苦苦的粗粮营养更叫人理智,辣辣的粗粮营养更叫人清醒,酸酸的粗粮营养更叫人振奋。
既然说吃苦是最好的粗粮,那我们就要不断地向生活的难题挑战而使自己坚实。
既然说失败是最好的粗粮,那我们就要在不断的探究中悟得失败的真意而重新托举出苦心铸就的收获。
然说屈辱是最好的粗粮,那我们就要在不断让自己抬起头的同时让腰板更挺拔、头脑更睿智、心胸更宽广。
珍重好人生的粗粮,才能让人生的远行一路走好。
【高三第一次月考表彰】推荐阅读:
第一次月考总结暨校园足球赛表彰大会09-09
高三第一次班会流程10-15
高三英语第一次周考12-13
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卷05-29
高三第一次升旗演讲稿10-29
2018年高三第一次质检考试地理试题07-05
19届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卷01-26
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