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流转经验材料(共8篇)
镇位于县城西17公里处,下辖九个村委会,人口4.2万,耕地6.2万亩,是传统农业乡镇。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面积17900亩,其中,小麦粮食作物面积10800亩,经济作物面积7100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4100亩;土地托管面积32300亩,其中小麦粮食作物面积23900亩,经济作物面积8400亩,设施农业面
积3600亩。
经过多方努力,全镇共设立流转种植专业合作社47个,托管种植专业合作社共27个。全镇共有千亩以上流转土地种植有3户,他们分别是红日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磊)、马建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云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百亩以上共有24户。这些专业合作社都是通过自己流转土地、自己耕种、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形式进行运转。目前,由于受承包费用上涨、种植成本增加、传统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多数种植大户无意继续种植,他们准备种植三年后退回给农民土地。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合作社有4个,其中栗允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由他本人提供传真过去。
2012年土地流转(托管)工作思路目标:在土地流转(托管)工作的基础上,突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种植),力争新增土地流转(托管)土地1万亩以上。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加大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流转办法,指导规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对签订的合同审查备案,同时积极引导流转大户与企业进行对接,实现互利双赢。目前流转大户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镇农经站
一、国外解决农村土地金融问题的模式
(一) 美国解决土地金融问题的模式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这与它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 发达的金融体系不无关系。
1.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农户信贷体系是美国的合作金融体系, 其系统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社银行和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 其中, 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是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社银行是美国的一个中央机构, 承担着进行资金清算、资金调剂的职能, 它的成立主要是为区域的农业合作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2. 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与合作性金融体系相配套的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美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是解决本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而专门成立的政策性机构。
3. 农业保险体系
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层次分明, 职责明确, 第一层是农业风险管理机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承担制定全国性险种条款、控制风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等职责;第二层是拥有参加农业保险牌照的私营保险公司, 它们在从事农业保险前必须先签署风险管理局规定的协议, 以保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相关规定;第三层是农业查勘核损人以及保险代理人, 农业保险代理人销售美国农业保险并负责开展具体的业务。
(二) 法国解决土地金融问题的模式
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法国互助信贷联合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法国大众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等涉农信贷机构。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集团, 它采用多种所有制形成的“上官下民”的模式, 较好地把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结合到一起,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 日本解决土地金融问题的模式
1. 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依附于“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
2. 日本的农业保险体系
日本政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 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 采取了农业保险以支持农业的发展。
(四) 韩国解决土地金融问题的模式
1. 韩国农协银行
它通过财政业务所累积的基金用于支持农民和农业销售系统, 从而使消费者和农民同时受益, 因此韩国农协银行被称作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
2. 农业政策性银行
1961年, 根据《农业协同组合法》, 韩国在原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与韩国农业银行合并的基础上, 成立了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 充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国外农村金融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启示
(一) 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
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着许多先天性不足, 其发展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 这一点在国外的实践也得以证明。韩国新村运动是由政府启动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 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 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 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 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 存在着众多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 而他们的融资利益是按照竞争原则来选择和实现的) 运行较好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并能更好地反映市场的资金运动过程, 使资源得以最佳配置。当然, 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需要以良好的信用为基础。
(四)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村市场正常运转重要制度基础。韩国的“农协法”, 日本的“牲畜保险法”, “农业保险法”及“农业灾害补偿法”为韩国和日本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要不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针对土地流转项目, 建立征信系统, 将土地流转各类主体, 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信息录入系统, 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信用记录、承包面积、经营状况、经济实力、偿还能力等方面要进行调查, 同时开展信用等级评分, 改进评定办法,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 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信贷产品的风险管控能力。
(六) 创新金融产品,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首先, 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健全土地信托网络, 及时提供和更新成熟的、可供流转交易的土地信息, 提升土地, 转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风险防范和收益返还制度, 提高土地流转规范化、市场化水平。其次, 待土地股份化的经济互助性组织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后, 可与专业性较强的公司开展战略联盟、股权合作, 并向社会募集股本。也可尝试发行区域性“土地债券”, 拓宽资金来源。第三, 应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改善法人治理结构, 拓宽资金来源, 确保其支农方向不改变、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重要途径。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地流转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逐渐加大, 为了拓宽资金供给来源, 金融机构仍需要不断加强产品上的创新,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和健全金融配套体系, 使得金融元素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将金融的“血液”融入土地中去, 从而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参考文献
[1]余兴亮.加快土地流转促现代农业发展[J].云南农业, 2012 (04) :45-50.
摘 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严格说来只是初期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体制和系统。文章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美国、法国、英国为主要参考对象,借鉴这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完善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4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中。美国、法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发展都已经比较成熟,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各个国家的自身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实现规模化经营。通过比较和分析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的历程,中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借鉴,吸取经验教训。
1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型的农业机械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农村土地通过流转,集约化程度得以提升,规模化经营程度得以提高;同时在流转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省市如山东、重庆、浙江等也根据自身提点探索自己的创新模式,土地流转模式日益多元化。但是,中国在土地规模流转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土地流转的产权界定不明晰
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中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土地的使用权经承包以后归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所有[1]。《土地承包法》虽然对于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实际流转过程中会涉及的土地流转原则、流转期限、流转合同如何签订等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可见,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土地产权的界定既不具体和详细,也不清晰。而产权界定明晰恰恰是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1.2 缺乏政府支持及有效引导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部门,缺少直接了解目前土地流转状况的渠道,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不能及时出台。另外,由于我国没有对农业出台足够的支持政策,农业的贷款十分困难,抵押担保体系不成熟,十分不利于土地流转的进行。由于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优惠的信贷政策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中国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规模很小并且流转方向很难保证,阻碍了中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步伐。
1.3 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第一,中国缺少关于土地的咨询机构,土地资源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市场透明化程度低。第二,市场上缺乏关于土地价格专门的评定机构,对土地的价值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导致土地交易市场主要按照买卖双方的意愿来协商价格,签订的合同也没有具体的规范。第三,土地交易的中介组织不健全,在土地交易双方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土地流转的方向也不能得到保证。
1.4 缺乏直接的法律制度做保障
中国对于土地流转制度没有专门的立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一方面,一些法律对于在土地的承包中,经营权的流转也会有很多的限制,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有很多的土地流转应该会根据相应情况进行发展。另外一方面,这些法律仅在总体上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了规定,很多现实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规定,并且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法律条款变得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土地市场的发展。
2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实施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2.1 美国的土地流转经验
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具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私有产权,享有土地的处置权和分配收益的权利。在实施土地流转制度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扮演着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土地流转主要靠市场调节,政府不会干预农村的土地买卖过租赁。
美国的土地流转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由国家收购和出售土地,另一种是农场主之间进行土地的自由交易。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土地的集中,扩大农场的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美国政府通过提供信贷支持、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场主购买土地以扩大农场的规模,也通过出售国有土地等政策促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产权边界明晰,农地资源的流转和开发利用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法国的土地流转经验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法国政府只是对土地的买卖和交易进行监督和审核,保证土地流转的秩序,同时特别注重对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法国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对土地的租佃关系进行调整。法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农业指导法》。这部法律明确了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了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纠纷,同时为了避免土地被细碎化,规定了土地在转让的过程中不可以被分割,不论是继承还是出让都要以整体的形式进行流转。
法国政府设立了“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用于一次性补贴55岁以上弃耕的农民或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2]。法国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了土地的流转,促进了农场的扩大,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2.3 英国土地流转经验
在英国土地市场进行流转的实际上是土地的保有权。英国的土地制度更加注重土地的使用,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英国土地租用保有权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其次是土地的自由保有权,最后是土地所有权。这种做法促进了英国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使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英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鼓励农场扩大规模,加快了土地的流转的速度。同时,英国政府对于一些被兼并的小农场实施了补偿金制度和终身年金制度,包括向失去土地的小农场主发放2 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者每年275英镑以下的终身年金[3]。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为英国的土地流转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场的兼并和规模的扩大,使英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
3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3.1 土地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土地流转的前提
所谓土地产权明晰,就是要求土地产权的边界及土地权能的设置依法而定,土地产权的处置有法可依。土地产权明晰不仅适用于所有权,同样适用于土地使用权,土地产权明晰是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行使权利的前提[4]。将土地产权界定的最清晰的是美国,农场主对于土地享有绝对的私有产权。正是明晰的产权界定使美国土地所有者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权利不受到干扰和侵犯,同时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大大促进了土地流转的进行。
3.2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土地流转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土地流转的发生。国家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是维护土地流转秩序的有力保障。中国目前应加强政府对于土地流转的支持和监督的力度,出台关于土地流转制度具体的法律法规,实施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土地流转打造合适的软环境,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3 建立中介组织可以加快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
中介组织可以搜集土地交易市场上的信息并及时发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国家也可以通过这些机构组织收购一些分散的土地然后将它们流转给想要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农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中介组织相对比较专业,可以为农民提供土地价格的评估、土地相关法律咨询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使土地流转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3.4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
美国、法国、英国这几个农业发达国家均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如英国的《农业法》、日本的《农用地利用增进法》、《农促法》等。中国目前的法律对于土地流转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和详细,缺乏针对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的完善应该是:通过完善物权法和财产法来解决农地所有权主体这一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的法律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5]。
参考文献:
[1] 黎和贵.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9,(1).
[2] 范怀超.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0,(3).
[3]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三 联书店,1997.
[4] 朱建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典模式和法律困境研究[D].重庆:重庆 大学,2010.
一、基本情况
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xx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流转总面积达9938亩(其中田面积为302.7亩,地面积为9635.3亩)。其中: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28 户、占承包农户数的0.6 %,流转面积 416.3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转包方式流转的257.4 亩、出租方式流转的158.9亩、转让、互换、入股、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没有。
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975256亩,纳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面积为9521.7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98%。其中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受让方25户9028.7亩、占集体所有农用地的0.9 %。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是: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 9938亩,119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62起,占流转起数的52%,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
(二)、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在丕且莫村委会较突出)。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镇耕地总面积14883亩,人均耕地仅0.74亩,户均耕地2.98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不超过15亩,最少的仅有几厘地,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三、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耕地流转健康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对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转移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愿意走出去,而且能够走出去,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完善合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流转合同报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证、备案。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安雷寨村因地制宜,借助交通便利条件,采取权利明确的形式,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流转,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民得到了增收。
一、基本情况。
安雷寨村位于魏僧寨镇东北5公里,全村有500户,2565人,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171亩。
二、具体措施。
1、为响应全县“311”肉鸭扶贫工程,由镇政府牵头发动群众,宣讲政策,提高群众认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安雷寨村建设肉鸭养殖园区,建设肉鸭大棚20个,占地120亩。
2、在土地流转中,有部分农户不愿意流转,村两委人员以及各队队长耐心地做农户工作或与其他农户调种,为能够连片建设,方便了园区建设。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的各项条款要求与农户签订了长期租用合同,租金为每亩地1000元,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三、取得的成效。
1、保障了农民权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后,一部分农户通过肉鸭养殖,不再为种几亩地而操劳,花费大量的劳力,一部分人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经商,在家的劳力可以帮助肉鸭养殖园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解决了剩余劳动了,同时也提高了收入。
2、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致富步伐
每个肉鸭养殖大棚可以容纳5000只肉鸭,38至40天可以出栏,每只肉鸭利润在2元左右,每户每月可收入10000元,每年可以出栏6批,年收入就是6万元,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3、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安雷寨村“草莓大王”张宝超在北京学习了草莓种植技术,放弃在外工作优厚待遇,依然回乡创业,在该村成了了香蜜源特色草莓种基地,建设草莓种植温室大棚3个,占地30亩,并成立馆陶县香蜜源草莓种植合作社,带动本村以及周边村农民种植草莓,使农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四、下一步计划。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人大张庆华主任委员、省委巡视组长杨振田组长、检查组各位领导:
今天,省领导莅临我市调研,是对我市工作的关怀和支持,我代表安国市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安国市下辖11个乡镇,198个行政村、总人口4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耕地面积49.4万亩,计税面积42.7万亩。现将我市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 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来取得的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做好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利、流转权利、收益权利和获得补偿权利等从法律层次予以确认,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我们开展了农村土地二轮延包
后续完善工作,目的是对农村土地依法确权到户、健全档案、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根据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安国市《关于做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实施意见》,对延包工作进行了积极稳妥的推进。一是召开会议详细布置。二是组建了乡村工作队伍。全市198个行政村都成立了二轮延包工作队。三是邀请专家培训,广泛宣传。四是严格把关,积极推进。在工作中,我们严把程序关,通过进村到户实地查看,最大限度摸清摸实了各村所有的耕地现状,掌握了解各村土地承包情况,切实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地”,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完善各村耕地登记,分户造册。
在调查摸底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土地承包存在这样哪样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大致归纳为五类:一是部分农户人口变动大,增人少田与减人多田现象严重,现有土地人均比例失衡。二是税改前部分农户委托他人代耕代缴税费,而现在原承包户又提出收回承包地,代耕人不肯放手。三是户与户之间的承包地四界不明等。四是权证管理混乱,一地多证、权证和合同不符等问题严重,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五是虽然有些村上报完成了发证工作,但其权证并未真正发放到户。由于上述问题矛盾重重,解决难度较大,有些村认为开展延包工作可能会触动较多层面和农民利益,引发新的矛盾,存在求稳怕乱思想,工作进展缓慢。
针对以上状况,成立了安国市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和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市
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任成员单位,进行工作推进。由各乡镇抽调专人负责延包工作矛盾调处工作。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年终进行考核。由领导小组分组成立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乡镇、村进行工作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二、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纷的情况
1、历史遗留问题。二轮承包时,由于农民负担较重、农作物价格低下、种田效益低,一些村民外出打工、经商,放弃土地承包权或委托他人耕种,丧失了本应有的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而村组织没有给这些村民预留耕地,现在,这部分人员要地引起矛盾与纠纷。
2、承包费用过低或拖欠承包费引起矛盾纠纷。
(1)村集体机动地和四荒地的承包,签订承包合同时间很长,一次性收取多年的承包费,导致承包费用过低且无法调整。
(2)农户将承包地低价流转多年,现想收回承包地或提高承包费,经合同双方协调未果而引起上访。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效益,或取得效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从而造成土地纠纷。
(4)国家实施种粮补贴后,承包集体机动地、四荒地的农户不愿上缴承包费,引发农户和集体之间矛盾冲突。
3、因妇女离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或少取得承包地,而引发纠纷。
4、由于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新增人口多的农户要地的上访问题频繁发生。
5、征用土地造成的少地问题引发矛盾与纠纷。
6、因地界不清造成的土地纠纷。
7、预留机动地长期发包,导致无地或少地的村民暂时不能获得承包地。
8、口头协议委托耕种或流转的承包地,确权时由于村干部不了解情况,确权给了耕种者,导致委托方长时间丧失土地经营权。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矛盾我们建议人大立法时要酌情对以下情况作出法律规定。
1、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的具体实施意见、细则,以便为及时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提高可操作性。
2、对机动地管理作出法律规定。一些增加人口多的村民严重缺地,村集体有机动地但不承包给这些村民,法律对此没有作出规定,这类矛盾的调解无法可依。
3、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政策与法规。对二轮土地承包中,一些户口在,人不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分得承包地。有地源的地方,应补给这部分农民承包地。没有地源的如何处理也应有法律依据。
4、加强对农村妇女的保护。彻底消除“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等陈旧思想。对已婚妇女户口土地二轮土地承包前已迁入现居住地,现居住地有地源的,应予补地。
5、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对在土地承包中,少数乡(镇)村干部偏亲向友、低价发包、中饱私囊等现象法律应作出相应规定。
6、加强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建设。法律是否应该对如何对
土地承包台帐、土地承包档案、承包合同、经营权证管理作出相应规定。
7、保证土地仲裁经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与仲裁工作。
第二部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
一、建立机构、大力宣传、一点带面稳步推进
自开展土地流转机制工作以来,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农工委、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安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同时还设立了“安国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11个乡镇(办事处)分别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我们通过培训、广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农业局两名业务骨干到乡镇讲课,对各乡镇所辖村支部书记及土地流转信息员进行培训。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政府办、市委办下发了《安国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的意见》、《安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我们选择了经济基础比较好,班子稳定有战斗力的明官店乡霍庄村、祁州镇的北七公村等作为重点村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土地流转规范进行。
二、政府搭台创造条件促进流转
为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土地整理,创造土地流转条件。我们把农地整理和综合开发作为开展土地流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资金投入,为成片规模开发创造条件,自1991年以来,整理面积达18.86万亩,吸引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土地流转。
(二)培育经营主体,拓展流转渠道。一是引导农业企业建立基地。我市惠农公司、汇达药业等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建立中药材、花卉基地6.2万亩。二是引导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我市种养大户和合作社通过集中连片经营,流转面积2.8万亩。三是鼓励工业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有些工业企业积极参与流转,种养能够进入超市的特色农产品。
(三)多种流转形式,提高流转实效。一是委托转包。农户将土地托付给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发包给大户或农业企业,面积达0.56万亩。二是自主转包给亲朋好友,此类面积达0.29万亩。三是出租,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给大户、农业企业、工商企业使用,此类面积达2.91万亩。四是互换,通过互换,使土地连方成块成规模,此类面积0.58万亩。
三、取得的成效
建立了安国市土地流转中心、安国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
会,制定了规范的流转合同样式。各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纠纷调节机制。截止到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333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总面积(42万亩)的10.32%,合同签订率为83%。经过土地流转,为土地生产经营大户、农业生产企业提供了方便,2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近2.6万亩,对全市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乡村干部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带来困难。二是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落后、市乡村三级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三是大规模流转比例小,大多数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下。四是流转后不稳定。由于转移农民就业部稳定、社会保证体系不健全,妨碍了长期流转、规模流转。
五、今后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继续深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典型引导、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努力实现土地流转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承包及流转工作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贯彻。通过印发明白纸、刷写标语、电视讲座、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提高全市农村干部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
识。
2、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三项制度:一是专职培训学习制度。每季度对乡村两级专职人员集中培训一次;二是定期交流制度,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年终进行全面总结;三是实行目标化管理考核制度,制定量化分解目标,逐级考核到乡、到村,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3、积极培树先进典型。特别是做好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对比宣传教育,利用土地纠纷典型案件、农村土地流转致富户等活的事例引导流转工作深入开展。
4、加强政府职能。加强劳动力培训,推进农村劳力转移。做好农业企业诚信度和经济效益的考察。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
第三部分 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情况
为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市颁发了《安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制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仲裁员纪律、规范仲裁流程等。根据《河北省农业承包合同仲裁规定》第三、四、五条,安国市政府组织成立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会员,仲裁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委员由农业局、农工委、信访局、法制办、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的主管领导组成。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日常工作由农经管理人员负责,负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依法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需对土地纠纷仲裁时组成仲裁庭,仲裁庭设庭长一名、副庭长一名、仲裁员三人。
我们的仲裁机构虽然成立,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仅仅是调解,由于没有经验等各种原因未曾开庭,今年我们要加大此项工作的力度,通过旁听其它县市的开庭仲裁、聘请上级或兄弟县市有经验的同志前来指导工作等方法学习积累开庭知识,积极筹措开庭经费,力争尽早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不能调节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各位领导,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请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指导,我们将再增措施,再加力度,努力使土地管理工作有新进展、新起色。
第四部分 对条例(草案)的意见
关于对条例(草案)的建议,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及,还想提建议的是草案第九条耕地承包给村集体以外的自然人或企业时,应明确规定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还是要经村民讨论通过,或者是规定什么情况下经哪部门通过更为妥贴。
我们对草案的理解不深、所提建议站位比较低,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认识上有新突破
千百年来, 农民一直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建国六十年来农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政策为先导, 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初步形成一套在框架结构上还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制度。虽然说我国有关农村土地流转已形成基本框架, 但由于农民对其存在认识不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
浙江在土地流转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面, 但今年来许多农民对土地流转仍感到茫然, 一是对土地流转不熟悉, 怕土地流转出去之后, 自己丧失了土地;二是不敢把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 怕政策不稳, 不愿进行土地流转。而目前, 正值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如何解除农民思想上的误区, 是当下扭转土地流转境遇的重要问题, 关系到土地流转能否形成强大的合力。若土地流转没有可靠的群众基础, 则土地流转就丧失其开展的前提。
浙江省准确把握农民思想上的误区, 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除误区,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动土地流转又好又快地发展。2009年4月16日,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采取扎实有效措施, 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一是加大对土地流转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 为农民解读土地流转的政策, 正确引导其思想的转变;二是发挥干部的积极作用, 加强土地流转思想认识, 积极引导农民主动流转, 放心流转, 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增加土地增值效应的预见, 做到科学流转, 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群众的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 为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破解瓶颈。截至2009年12月末, 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633.5万亩, 超年初目标75%, 涉及流出土地农户322.9万户, 分别占总承包面积的32.0%和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数的34.5%。
二、理论上有新发展
土地问题, 关涉农民的根本利益。普通老百姓关注的不是土地应不应该流转的争论, 而是大多数人能否在土地流转中受益。这是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真正的土地流转, 是要能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但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 农民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 浙江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一是一些地区, 挪用农村土地收益, 与民争利,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违反了土地流转自愿性的原则。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口头流转较多, 并没有用合同的形式来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以致流转纠纷较多, 使农民均不愿流转。正如一些学者所言, 若土地流转不使农民受益, 则会加深冲突, 阻碍流转体制, 不易形成和谐的土地流转局面。
浙江省结合实践证明,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 坚决不能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 必须以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改革的根本前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土地流转制度的建构与维护农民权益的关系。一是拓展土地流转新形式, 理顺了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在原有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基础上, 增加了股份合作、委托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增加农民经济利益, 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土地流转的成果;二是针对农民的合同纠纷, 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农业厅联合推出了全国首份《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 包括转包 (出租) 、转让、互换、入股、委托流转合同等五种。而根据不同流转方式的特点, 明确了各项土地流转事项, 尤其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合同订立之中的不足, 明确了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条款, 使合同内容更趋完善。从制度规范上解决了农民土地纠纷潜在的隐患, 防范于未然。三是建立透明交易机制, 优化土地流转配置, 强化土地管理,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了保护农民的权益, 浙江省在实践中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 进行透明交易, 保证公平公正。截2009年以来, 浙江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转60页作,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 绝大部分市县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 54个县、810个乡镇和9036个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合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服务。
三、政策上有新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家庭承包制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增长潜力已经十分有限,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农村经济制度特别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制约。
土地流转是好事, 但现实中土地流转中的政策不具体,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 又是生活的依靠, 他们对土地流转的考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能否带来足够收益;二是未来生活能否得到较为可靠的保障。因此安置好土地流转农民是一件大事。
浙江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认识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 政府应当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使农民土地流转无后顾之忧。一是发挥政策的先导作用, 以土地换股份、工作, 开创土地流转的新举措。在实践中采取入股、工作等形式, 确保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又实现了对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 使农民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用政策维护农民土地流转权, 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转的步伐;三是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 扩大农村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减轻农民负担。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 (浙政发[2008]36号) 要求, 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助、有一定社会统筹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解除土地流出户的后顾之忧, 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摘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加大了推进土地流转的难度。浙江省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总结分析浙江省土地流转中维护农民利益的成功经验, 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民利益,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 浙江农业信息网,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documentView/20090416105760.html, 2009—04—16。
[2].浙江省农业厅:农村土地流转率接近3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9/12/30/016190912.shtml, 2009—12—30。
[3].新浪网:浙江出台全国首个土地流转新政, http://news.sina.com.cn/c/2009-03-17/122017424096.shtml, 2009—03—17。
根据市发改委通知,省发改委农经处支安宇处长将于11月14日-11月18日到焦作各县市开展工作调研。对照调研重点,我及时准备研材料,并精心选择考察点,相关情况如下:
一、温县土地流转情况
我县农业人口39.78万人,农业户数9.7万户,耕地面积38.38万亩(分到群众手中的土地,不含滩区国有非耕地和村集体自留土地)。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3067亩,占耕地面积的13.83%,涉及192个村1.2万余农户。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以伟康、国盛、众诚、天香、平安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通过整村流转或大面积流转,促进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目前,伟康公司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2700亩、国盛蔬菜1700余亩、众诚蔬菜2000余亩、天香面业4000余亩,形成了相应的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的形成,又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如伟康公司在番田镇、南张羌镇等乡镇建立铁棍山药基地后,周边村组30余户群众开始承包土地,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铁棍山药;祥云镇大尚村、南张羌镇北张羌村和武德镇西街村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流转。截止目前,全县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有136个,总面积24112
如,大尚村90%以上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月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众诚蔬菜合作社对群众开展了蔬菜种植、采摘技术培训,使其成为“农业工人”,月均收入1200—1500元,每年按7个月的工期计算,务工人员年均领取工资8000元左右,加上土地出让金,该社周边“农业工人”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二、温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2009年,在充分考虑各行政村历史渊源和现状的同时,结合农村发展要求,县政府投资80万元编制完成了《温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计划到2020年,合并组建中心村29个、新社区6个、保留基层村39个,合理确定全县村庄(社区)的布局、组成和覆盖范围,构筑以“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一)马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自2007年起,马庄村累计投资1400万元,建成第三代村民居住别墅111幢;改造、新建村内道路4050平方米;依托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2000余米,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修建疏通排水管道4500米;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3000株,新植草坪1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0盏,建成村小型花园、小型公园及中心广场。
随着马庄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与日俱增,企业发展也急需用地;特别是2010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马庄新农村建设,充分肯定马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集文体图书室、计生学校、便民超市、村医疗卫生室于一体,已投入使用;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陈家沟文化中心广场正在建设。
(三)后上作、五里远新农村社区建设
后上作、五里远是2010年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均拟开发建设成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后上作与河南省同泽投资公司签订《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协议》,拟投资1.1亿元,开发建设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新社区建设用地270余亩已审批,规划设计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建设社区开发展示中心;五里远村结合南出城口改造推进新村(社区)建设,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建成了40户村民新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县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宣传鼓动、示范带动等有效措施,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家,今年新增200家,入社农户9063户,辐射带动农户3.58万户,合作社直接流转土地2.8万亩,带动农户增收3.6亿元。
2、领办主体增多。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
3、领域不断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供销、粮食等多个行业。尤其是种植类合作社发展比较快,占合作社总数的近70%。
3、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注重发展产品的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品牌战略实施主体。目前,我县合作社制定并执行的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达32个,拥有地理标志产品4个,认定无公害基地3个,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食品3个,注册自主商标10个,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5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同类生产经营的9000余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多种合作形式,使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相关服务部门之间、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同时,带动了3万余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明显提高。
5、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过程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防病灭虫等措施,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含量。近年来,合作社与省市县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部门攀亲结缘,引进推广氮肥后移、种肥一体化、山药开沟、地黄起隆种植、综防统治、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机械收获、播种等技术30余项,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有潜力的小麦、玉米、药材、蔬菜等新品种60多个,加速了全县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乡镇土地流转经验材料】推荐阅读:
乡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汇报材料01-08
乡镇土地确权汇报09-29
乡镇土地清理工作计划10-10
乡镇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07-07
流转土地合同说明09-30
土地流转工作总结06-02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06-21
土地流转合同书09-16
河南土地流转补贴政策12-26
土地流转承包合同范本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