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121机械能》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担任八年级的物理教学一年时间了,在这其间虽然是我在教学其实在学生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教学上的问题也不断的让我在思考,教与学不仅仅就是教也学物理知识这么简单,其中参杂着很多因素。要教好物理当然也少不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感觉物理的奇妙。
1 、树立物理理念刚出校门,从学生的心态转变过来,来拿起课本走上讲台,这就是我教学的开始。本以为教学教学,传受知识是我最大的职责,第一节课将学生带进物理世界来,有好些小实验都挺有趣的,我选择了几个简便操作,选材方便的小实验给学生演示以便提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物理是门其乐无穷的科目,它不仅有去而已神奇。但是我一味想着学生的好奇,在实验之余直接进入枯槽的书本知识。而没给学生树立物理理念,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科学严谨的科目,学习它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而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其中计算需要大家小心谨慎,原理要领会。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毕竟还处于朦胧好学阶段,物理知识的奇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尽可能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学,这样一来比枯曹的讲解更为有效。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有的学生确实有明显的偏科情况,有的学生偏向文科,对他们来说物理的学习就是困难,而且由于这种因素他们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一种抵制因素。对此要这样的学生好好学习物理首先要解开他的心结。让学生能放开心怀来接受物理,并不是作为一门学习任务,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给学生培养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有一些学生很努力但是物理学习就是不得要领,可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知识便不能灵活运用,题海战术以及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用于新课标的改革。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 .测出:
( 1 )体重 G ;
( 2 )楼层高 h ;
( 3 )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 1 ,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 2 。
2 .计算:
( 1 )上楼所做的功;
( 2 )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 板书 】
第一节 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3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 P 表示。
公式: P = W /t
单位: W
3 汽化和液化
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二. 重点、难点:
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三. 知识点分析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的特征:
(1)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
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
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2)沸腾的特点:
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1.正常人平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A.1.2 m/s B.12 m/s C.1.2 cm/s D.1.2 km/s
2.小明为了测自己步行的速度,他从400 m跑道的起点从8时10分0秒开始记时,沿着跑道走一圈到终点(即起点),表针指到8时18分20秒,则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
A.1.25 m/s B.0.73 m/s C.0.67 m/s D.0.8 m/s
3.坐在逆水航行的轮船中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
4.一辆长30 m的大型平板车,在匀速通过70 m长的大桥时,所用时间是10 s,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 s的时间,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 )
A.140 m B.170 m C.200 m D.230 m
5.如右图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6.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7. 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 )
(1)18.74厘米 (2)1.87X102毫米 (3)0.187米 (4)1.874X102毫米
A.(1)和(3) B.都符合要求 C.(2)和(4) D.(1)和(4)
8.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 12.36cm, 12.38cm, 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9.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 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 D、关着的车门
10. 1600000um可能是 ( )
A. 一个人的高度 B. 一本书的长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D. 一座山的高度
11.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12.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
A.河岸上的树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船舱
1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14.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正确的是( )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15. 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
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2cm B.2mm C.2μm D.2dm
16. 三个人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步行速度是3千米/时,乙在2分钟内走126米,丙行进的速度是1米/秒,比较三人的速度大小,则( )
专题一保护环境(第一单元)
1、材料一:我国是世界是资源大国,水能、太阳能和煤炭分别列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
材料二:我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森林为世界1/6。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答: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种类多,种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形势。
(2)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该实施什么战略?什么国策?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
1、演示实验要注重过程教学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演示实验的创新,主要应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了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实验时要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出现的现象,留出一定的时间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如在《光的传播》一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应用,而对现象是否清楚,是否有说服力,对探究问题的方法过程不够重视。这种做法没有突出实验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把过程突显出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突出实验过程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就相当于看热闹,只是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某些满足而已,没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我在《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身进行体验,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物理的课程内容。比如有关对光源的认识,我除了通过多媒体将生动的画面,如:太阳从东方升起、都市夜晚的霓红灯、大海深处的水母等展示给学生外,还让学生利用自己课桌的蜡烛、手电筒、激光灯、火柴等器材自己制作光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演示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开始采用了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来探究这个问题,虽然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后来听课的老师讲,这个实验有一些弊端:一是现象不是非常明显,虽然为了便于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在水中加了些牛奶,但操作时激光灯的位置放不好,还是会影响现象的观察。二是虽然实验时我也找了两个学生参与,但由于参与面太小,降低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后来我把往水中加牛奶改为用蚊香向倒放的烧杯中放烟,并且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使现象明显、观察清楚,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人曾总结过: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一做.这说明动手做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次做,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三、变写实验报告为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将器材开放,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然后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这样就把以往学生抄实验报告改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如在讲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等,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于器材,我表扬了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我肯定了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验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学会坚持原则,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变学校实验为社会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而八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了视野,为此,光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到社会、社区和家庭。例如,让学生调查社区中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如何防治,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观察家中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利用可乐瓶子做有关大气压和浮力的试验,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这些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和学生自己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视野。
1.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启示我们( )
①不要盲目从众 ②自己选择的道路,无论对错都要走下去
③独立思考,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我行我素,不要在乎他人的评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小华喜欢成龙,喜欢他的英俊潇洒,演戏真实。另外成龙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是个慈善家。他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缩小和明星之间的距离。这之后,小华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表明( )
①不追星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②“追星”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③“追星”可以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④“追星”就要效仿明星的各个方面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李连杰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独立承担了抚养家中5个孩子的.重任。由于家境贫寒,李连杰4岁时就发誓不花母亲的一分钱,11岁时就开始用自己学武挣到的5元钱贴补家用。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李连杰做到了。这则材料启示我们( )
①既要看到偶像成功的辉煌,也要看到成功背后的奋斗和艰辛
②成功的明星家境都是贫寒的 ③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④我们要学习李连杰内在的优秀品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B.导致从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C.从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D.盲目从众会带来不利影响
5. 小华喜欢成龙,喜欢他的英俊潇洒,演戏真实。另外成龙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是个慈善家。他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缩小和明星之间的距离。这之后,小华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表明
①不追星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②“追星”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③“追星”可以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④“追星”就要效仿明星的各个方面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有些学生三五成群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看明星演出,甚至衣着、发型、说话地口吻都模仿明星。对此“追星现象”的正确认识是
①明星都有俊美的外表和高超的技能,是学习的榜样
②要认识到明星的优点和缺点,择善而从 ③要提高鉴别能力,克服盲目崇拜
④明星都是媒体“包装”和“炒作”的结果,不值得学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漫画中的未成年人虽然知道抽烟不好,但为了不得罪“哥们儿”,也因为他们说“抽烟感觉很好”,便也开始抽烟。这是一种盲目从众行为。
假如当时你在他身边,请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8分)
8.6月25日,美国流行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0岁。他的歌迷都非常伤心,其中:
①俄罗斯版杰克逊:30岁的塔拉拉耶夫,得知此消息后,毅然割脉自杀,幸而被家人所救,自杀不遂的他说:“我不明白医生为何要救我,我想跟迈克尔一起,无论如何我都会自杀。”
②中国版杰克逊:10月24日,在“联合国65周年暨千年发展目标1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中, 王杰应邀参加了表演,并获得了“和谐之星”称号。对于获得这个奖项,王杰表示在以后的演艺生涯中将会继续传承国际巨星迈克?杰克逊的精神,做的更好。
(1)你对“两个版本的杰克逊”的行为有什么看法?(8分)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三)的学生,从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五、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每章下面又分小节,每节内又有若干小标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a、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b、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c、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e、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f、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a、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b、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c、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第四章声现象
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5)第五章光现象
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3、措施:
(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六、教学安排
周 次
内
容 第一周 物态变化、温度
第二周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
第三周 升华和凝华、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五周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第六周 探究——物质的密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七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八周 运动与静止、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九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十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一周 准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和评卷 第十二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十三周 乐音、噪声与环保 第十四周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第十五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六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一节中学习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反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而研究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应用到第四节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中。设计思想:新课改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反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了解光的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
课件屏幕切换到第二屏,先观看一些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的视频(包括活动1),然后给出光的反射的定义,并展示光的反射光路图,同时学习光的反射光路图中的六要素: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一般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看不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反射光的缘故。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课件切换到第三屏,① 介绍“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器材并出示实物; ② 共同观看实验视频并演示实验;
③ 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指出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强调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问: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它被反射后会从什么方向射出?
演示后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举例验证。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课件切换到第五屏,阅读课本P53页内容,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生共同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定义,并强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红宝石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的红宝石两端被磨成一对平面镜,使很强的激光多次反射形成激光束。
课件切换到第八屏,课件切换到第十一屏,1、光的反射: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
2、六要素: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2、漫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反射后,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光反射的应用
1、应用:红宝石激光器、人造卫星、光纤通信、潜望镜等。
2、危害: 光污染等。教学反思: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4)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挥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
(5)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化创新能力,让物理教学充满新的活力;营选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6)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践的技能技巧。
(7)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操作规范,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操作、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方法措施
1、搞好“模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2、悉心钻研教材,以深入了解学生为一手资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3、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4、搞好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5、认真设计、精心批改作业,把作业落在实处,抓在手上。搞好单元过关,把单元过关当做提高质量的重点措施来做。
6、抓好尖子学生,为各种竞赛和升学打好基础。
7、抓好后进生,提高及格率。
8、做好课外辅导,堵好教学中的漏洞,提高教学质量。
9、搞好物理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121机械能》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1-04
八年级下册教科版物理07-21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教学计划06-2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10-2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007-11
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06-20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0-09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