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教子的故事

2025-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诸葛亮教子的故事(共9篇)

诸葛亮教子的故事 篇1

【释义】唐代柳仲郢,幼年嗜学,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其夜咀咽以提神醒脑。后用为贤母教子的典故。

【出处】①《新唐书·柳仲郢传》:母韩,即皋女出。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1]

②明无名氏《霞笺记·中丞训子》:正是义方有训非私淑,熊胆调丸原苦心。

③明吾丘瑞《运甓记·剪发延宾》:夜烛青藜,敢愧熊丸之教。

③《幼学琼林·卷二》:和丸教子,仲郢父母之贤。

【同义词】熊胆调丸 熊丸之教 和丸教子

阿基米德父亲的教子故事 篇2

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

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今意大利锡拉库萨)的一个贵族家庭,阿基米德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儿子的教育。阿基米德的父亲费狄亚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是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振兴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阿基米德”,就是“杰出思想家”的意思。

为了使阿基米德早日成才,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语言,对他进行各种知识启蒙;同时,父亲还注重向他传授各种生活知识,一有空,就带他去植物园、动物园,培养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阿基米德一天天长大,父亲就有计划地逐步给他传授一些书本知识,亲自教他数学、几何、天文学;给他讲哲学和文学。此外,还教他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如何推理、证明问题等等。父亲渊博的知识不仅使阿基米德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充分地开发了智力。

在父亲的培养下,阿基米德10岁时,已算得上博古通今了,但父亲觉得儿子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吸收知识养料。一天,父亲领着阿基米德去海边散步,海的对岸就是当时古希腊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亚历山大。父亲指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亚历山大城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居住在那儿,人们称它‘智慧之都’。儿子,你愿意到那儿去学习吗?”当时的阿基米德正求知若渴,听父亲这样问,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父亲非常高兴,但是还想试探一下儿子的决心有多大,就严肃地对他说:“可是,到那儿要坐船漂过这波涛翻滚的大海,你难道不怕吗?还有,你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你还愿意吗?”阿基米德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来坚定地说:“这些我都不怕!可我有点舍不得爸爸妈妈,不过,等我学到了知识,再回来看望你们!”

阿基米德的果敢和坚定深深打动了父亲,于是,他决定马上替儿子准备求学事宜,整理行装,送儿子到亚历山大学习。

一个阳光醉人的日子,11岁的阿基米德告别了叙拉古,离开了父母,起航远赴亚历山大。离家的那天,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嘱了一番又一番,最后,父亲摸着阿基米德的头说:“孩子啊,一定要胸有大志,努力攻读,练就一身本领……”小阿基米德眼含热泪,使劲地点头。

经过一路漂泊,阿基米德来到亚历山大,在那里开始了如饥似渴的攻读生活。尽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从不畏难。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当作纸,订好粘成一大张再卷到圆木棍上的,而且是一字一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条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懈追求,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

和阿基米德的父亲一样,许多父母也对子女寄予厚望,但不同的是,费狄亚能够认认真真地履行父亲的义务,去帮助儿子一步一步实现梦想;无论是亲自向孩子传授知识,还是为孩子选择求学道路,他都做得妥妥帖帖,恰到好处:既不信马由缰、任其自然,又不急功近利、硬压强逼,一切都水到渠成、严谨科学。因此,阿基米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轻松自如。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家教经验。

孟母断杼教子的故事 篇3

孟母断杼教子的故事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王羲之教子故事 篇4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诸葛亮勤奋学习的故事 篇5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映雪夜读—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 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泽东怎样读书?

一、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几十年来,毛泽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泽东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泽东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泽东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二、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

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三、不动笔墨不看书:

诸葛亮金蝉脱壳的故事 篇6

三国时诸葛亮曾五次伐魏,都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第六次伐魏时,他决定做长期的打算,诸葛亮设计制造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便于走山路的小车,蜀地的粮食因此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方。他又派部分士兵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百姓杂居垦荒。蜀军纪律严明,军民关系很好,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后,诸葛亮下决心与魏军长期作战,表示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

魏军主帅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孤军深入,应坚守不战。就请魏明帝下旨:蜀军来攻,只准坚守,不许出战!而诸葛亮怕的就是战争的拖延,为此,他几次派人下战书,但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又派士兵去魏军营前叫骂。魏军营里的将士们不甘被辱,纷纷向司马懿请命出战。司马懿便拿出圣旨来制止他们。

过了几天,诸葛亮又命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穿的衣服,以此来激怒司马懿。使者传话说:“我家丞相说:将军若再不出战,不如去当千金小姐,免为天下人耻笑!”司马懿听后气得七窍生烟,刚想发火,但转念一想,战略是大事,不可感情用事,就满脸堆笑地说了一声:“多谢你家丞相。”使者一走,众将士就嚷着要与蜀军拼命。无奈之下,司马懿向明帝上奏章,请求允许出战。不几日,明帝传旨,仍然不许出战。此令正合司马懿之意。大将在外本无千里请战的道理,他上表请战,不过是做给将士们看的。

司马懿虽说按兵不动,却时时不忘探听诸葛亮的情况。这天,诸葛亮又派人到魏军营下战书,司马懿很有礼貌地招待使者。但根本不言战事,只叙家常。“你家丞相近来公事忙吧?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司马懿问。“确实很忙。他每日起早贪黑,大事小事部亲自过问,只是胃口不好,吃得很少。”使者回答。听到这里,司马懿暗自揣测:诸葛亮如此劳累,又吃得这么少,身体能支持住吗?寿命还能长久吗?事实上,诸葛亮积劳成疾,很快就在军营中卧床不起。他只得将自己的危急病情上报给后主刘禅。刘禅得知后,忧心忡忡,立即派大臣李福前去探望。见到李福,诸葛亮长叹一声,说:“想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半途而废。我死后你们要辅佐皇上,多为国家出力。”李福已经泣不成声,安慰说:“您不必多虑,休养身体要紧……”他看罢病情,连夜赶回成都。

诸葛亮强打精神,请来杨仪、费祎、姜维等,将身后诸事安排妥当,便又昏昏睡去。又过了几日,诸葛亮病情加重,危在旦夕。不几天,他便死在军营之中,按照其生前嘱咐,密不发丧。蜀军把丞相的尸体放在车里,悄悄地按顺序撤退。这时,探子报告司马懿:“蜀军已经拔营撤退。”司马懿眼珠子一动,肯定地说:“一定是诸葛亮病死了。传令集合,火速追击,准能打胜仗!”

魏军刚刚追过五丈原,忽听到一阵鼓响,山谷密林中蜀军战旗密布,蜀军全部转过身来,后队改前队,冲向魏军。见此情状,司马懿纳闷:难道诸葛亮没死?就即刻下令停止前进。哪知道士兵早就被蜀军的勇猛吓住,已经沉不住气了,掉头就往后逃跑。司马懿阻止不住,也只好随着逃走。原来,杨仪、姜维等按照诸葛亮生前定的“金蝉脱壳”之计迷惑了魏军。等魏军退去后,杨仪等人才放心大胆地把人马全部撤出五丈原。直到走到一个僻静的山谷中,蜀军才为诸葛亮发丧,全军将士都痛哭不止。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我喜欢看书,并且看了很多很多书,不过最让我难忘的书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我给你讲讲吧: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大战。在东吴,孙权的手下有一个叫周瑜的人,他才华横溢、心胸狭窄。还有一个备的手下叫诸葛亮的人,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就想杀他。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就要杀头,别说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来啊!第一天诸葛亮对他的好朋友鲁肃说:“去准备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个稻草人,二十个人。”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开着船到曹军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过了一会,诸葛亮回去了,让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来,数了数,十万多只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困难不要害怕,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成功。

(二)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时候在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那儿读书。老先生养了一只大公鸡,用公鸡啼叫的时候作为下课的铃声。老先生课讲得非常好,诸葛亮很喜欢听,可是鸡一叫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还没听够,所以,公鸡每次叫唤,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次在公鸡快叫时,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鸡一吃米,就忘了鸣叫,因此,常常是同学们饿得发慌,先生也觉得很累才下课。时间长了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诸葛亮却暗暗得意。终于,这个秘密被先生发现了,老先生一气之下,将诸葛亮赶出了学堂。诸葛亮非常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先生后来想了想诸葛亮也是为了多学习,心想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一定前途无量,于是,他原谅了诸葛亮,把他叫回了学堂。从此,诸葛亮明白了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他对先生恭恭敬敬,还下河捉鱼,给先生滋补身体,还帮先生打扫卫生,赢得先生的赞赏。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聪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则,也会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们的唾弃。比如:二战期间,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就非常聪明,但他却把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发动了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桧,也非常聪明,据说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可以称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飞,不顾国家安危,用他的计谋杀死了岳飞,结果受到了人们的唾弃,他也背上了千古骂名。所以,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

我读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的大概内容是:马谡与曹操对战,诸葛亮战前对王平和马谡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营扎寨。结果,马谡自以为聪明,把营地驻扎在山顶,王平怎么劝他都不听,后来,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势很大,包围了整个山,只有几个兵和马谡杀出来。(.)

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 篇8

公元223 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 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诸葛亮教子的故事 篇9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自主学习中。从一开始,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关于诸葛亮利用智谋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跟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问题:“诸葛亮做得对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从而在讨论中得出最终答案,再总结出本课的`主旨:“聪明要用在正地方”,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生活中,要如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深化主题,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使用聪明,达到教育的目的。整节课下来,教师一直处于引导的地位,显得十分轻松。

不过在这节课上,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让学生理解正地方这点上,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去理解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正确使用聪明。

上一篇:初三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网络利与弊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