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篇1

昭阳区布嘎乡中学 姚 煜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形势,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教育制度的要求,课堂不能再以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传授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只是基本,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技能,而且渠道更是多种多样,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等综合性完美人才。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改变育人的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根本改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学习方式的改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实现三大转变:①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②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转变为以活动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③教师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从而就等于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等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大块:

一、课前“有效”备案

备案的目的是为了让讲授教师更清晰地掌握教学内容,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所授知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相结合。

因此,能否“有效备案”就决定了知识的传授量与学生的接受量,“备案”还得在“三大转变”、“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去做,能否实现“三大转变”就看能否有效地将“动点”引入课堂,找好“动点”,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以外,浓厚的兴趣,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还会减轻学生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然后,无论是讲授还是备课,都给教师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因材施教使得师生沟通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四点:

1、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学生因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北景下,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根据不同学生来考虑用词,备课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类动词。

2、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上渠道来源很广,心中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案”更应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是在于知识热情。

3、“有效备案”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毕竟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章节中的地位,从而才分配教学本章节点时比例,教学的重、难点,与前后知识,联系等都得考虑到,而有效备案更应该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拓展”,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4、在备案时,教师应对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使学生全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利用“①观察类,②探究实验类,③调查类,④辩证类”等“动点”来给课堂设计多一些“动点”。来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与生物相关的乐趣,仅此一举,方可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也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功效。

二、课间有效传授

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兴味不衰的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就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脱节”,实现“三大转变”、“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智和教学艺术,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有效授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告诉学生教学目标。

2、教师应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才会提醒学生。但由于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给学生指明重、难点。

3、讲授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且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4、控制教学过度,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时或活动时,出现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5、“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幽默丰趣却是学习的第一效力,授课教师若能在适当的时候,动作、语言滑稽一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会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例如:可以在学生疲惫的时候,惯插几个与知识相关的幽默小趣味,可解除学生疲惫,吸引学生注意力。

6、课后有效提问,做有效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而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茫,美好的情景,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下去思考、理解,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有效提问。首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具有“大众性”,即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同时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则活跃;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有价值,与书中的重点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重点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再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从答案中再次发现学生的问题,再进行纠正,这样,学生对知识更正确的掌握。

做有效作业。在课堂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多布置几类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一来可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难度的作业;二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特长,但是每一类的作业量适度,而且精细。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篇2

一、阐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即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部范围。透析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前者就是要明晰概念的本质属性, 后者就是要清楚概念的适用范围。下面就以“细胞周期”概念为例, 阐述相关做法。

首先以2002年上海高考第28题作为研究测试题:下图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然后对学生的错误率进行统计, 再对发生不同错误的学生进行访谈, 得出该题的主要失分原因:因为教材中为圆形周期图, 而该图将一般圆形周期图变化为链式周期图, 学生不能完成正确的图形转换;不能正确理解“细胞周期”概念与物理、天文学等其他学科“周期”概念的区别, 说明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特质理解欠缺;对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长短和作用地位认识欠缺, 反映学生不能在联系中学习、不能在整体中把握。

针对以上原因, 确立教学中“细胞周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键点: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为什么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分裂间期?细胞周期中的“周期”与其他学科中的“周期”的异同点是什么?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长短和作用地位怎样?这些关键点也就是我们进行概念教学的关键。

最后设计和实施相关教学步骤:采取枚举法, 向学生说明:诸如生发层细胞、造血干细胞和消化道黏膜细胞等干细胞始终保持有丝分裂能力, 具有细胞周期;如人体红细胞、骨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一类功能细胞失去细胞分裂能力, 不具有细胞周期, 而肝细胞和肾细胞暂不具有分裂能力, 一定条件下可恢复细胞分裂能力。廓清“细胞周期”和其他学科“周期”概念的本质区别, 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简单重复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相对开放、螺旋上升、发展变化的过程, 而物理钟摆等“周期”等则是一个完全简单机械重复的过程。揭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有机联系, 分裂间期是分裂期的准备过程, 从细胞器到DNA、蛋白质和酶等一系列结构和物质的准备工作都在分裂间期完成, 因此没有分裂间期, 分裂期则无从发生, 因而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和基础。

二、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

“过程与方法”是概念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而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以科学历史作为支撑, 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生物世界的足迹, 一方面可以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 关于“光合作用”概念教学, 我们可以在展示有关“光合作用”研究史料中, 让学生领悟其曲折与艰辛、继承与创新的历程, 让学生在历史的背景与氛围中体会“光合作用”概念的丰富和完善。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案教学方法, 设计制定相关学案;组织学生研读学案中材料,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完成下面学案, 构建“光合作用”概念。

研究史料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 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史料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大量实验发现,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史料3: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给叶片的一半曝光, 另一半遮光;最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后发现, 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 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史料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 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 第二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结果表明, 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O2, 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18O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史料5:1957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用14C标记的14CO2, 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 然后14C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 你能简要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吗?你能给光合作用下一个定义吗?

三、归纳提炼形成概念

概念的获得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条途径, 而概念形成中归纳提炼是一种最基本的策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 可以运用大量的实例, 引导学生以归纳方式提炼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 关于“细胞器”的概念教学, 我们先不要急于建构“细胞器”的概念, 可以先从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形态、结构和功能开始学习,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提炼。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胞器”的概念本质, 可以在介绍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功能的基础之上, 得出“细胞器”的概念。为了使概念的理解得到再发展, 呈现辩论主题:细胞核是一种细胞器吗?为什么有的书籍认为是, 有的书籍认为不是?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请你列举足够的理由为你的观点进行辩护。

四、举例演绎使概念具体化

举例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的推理方法, 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界定。例如, 生态学中“竞争”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很明显, 脱离具体的事例来谈“竞争”的概念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缺少相关的感性知识, 另一方面汉语中“竞争”一词的前摄抑制作用, 因而学生在概念获得中存在多重障碍。我们可以先呈现“竞争”的概念, 然后以列举“兔与羊”、“大树底下难长草”等事例为引导, 组织学生进一步列举自己所熟悉的例子, 诸如“水稻与稗草”、“鸠占鹊巢”、“龙虎斗”等, 通过这些事例, 帮助学生加深对“竞争”概念中“两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要素的具体理解。但同时也有的学生列举了如下一些事例, 如“狐假虎威”、“一山不容二虎”、“羊入虎口”、“竞争上岗”、“夺妻之恨”等, 这些来自学生之中的事例恰好是辨析生态学“竞争”概念的绝佳反例, 通过充分讨论与激烈辩论, 进一步明晰“竞争”概念中“两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要素的要义。

五、形义结合表述概念的构成要素

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 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由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换发展的过程, 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将信息转换成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形式并加以编码的过程, 这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在概念学习中运用科学的信息编码策略可以明显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如形义结合的双重编码策略就是其中之一。“新陈代谢”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让学生对这么冗长的概念描述进行记忆, 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不会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下图, 将概念的要义表达在图形之中, 从而为学生呈现出概念的关键, 做到“言简意赅”、形象直观。对概念的一些特有属性, 还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实验甚至手势来呈现。因此教具、学具的研发成为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例如, 有教师用手镯饰品模拟制作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用3种不同颜色的珠子代表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白色橡皮筋代表目的基因, 用剪刀将手镯饰品剪断, 再用透明胶带将白色橡皮筋连接到手镯饰品上, 从而形成一个基因表达载体。再如, 有教师利用手势呈现一些概念信息:教师伸出整个手臂, 掌心面向学生, 五指张开, 手指代表短而分枝多的树突, 手臂代表长而分枝少的轴突, 手掌则为神经元细胞体, 衣袖表示髓鞘, 然后用肘部放在另一侧的掌心上代表轴突-胞体式突触, 再用肘部接触另一侧的手指代表轴突——树突式突触;左手握拳表示肾小球, 伸出拇指表示出球小动脉, 左胳膊表示入球小动脉, 右手半握包住左拳表示肾小囊包在肾小球的外面, 右胳膊表示肾小管。运用上述直观手段进行概念教学时还需注意下列问题:一是避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因为实物、模型呈现的信息庞杂,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模拟对象的本质特征, 减少与概念本质属性无关的模拟信息的干扰。二是需要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因为形象直观的手段, 都是停留在感觉记忆阶段, 而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性最为简约的抽象和概括,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 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因此概念教学的最终阶段仍需要进行抽象概括。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 篇3

当前仍有不少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材为中心,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为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却忽视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没有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以至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缺乏激情,學习效率低下,更有学生甚至就放弃了生物的学习。

那么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在新新的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教学中要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机械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促进其发展。

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用好、用活、用实教材。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合理整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包括“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要走进自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探究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展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鼓励学生个体自已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不要包办代替。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探究式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转变:(1)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2)在探究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3)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并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就一堂课而言,可使用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纵向上的多样化;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动静结合、大小结合、快慢结合,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生物更感兴趣。

五、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四是为了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明确种群的概念。

⑵列举说明种群的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⑶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⑷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⑸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能力目标:

⑴能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能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探究、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精神。

⑵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种群的特征。

⑵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⑶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⑷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⑸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⑴种群的特征。

⑵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⑶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⑷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⑸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苏教版,生物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回顾: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 教师:种群与自然界、生物个体、基因库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种群与物种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教师:达尔文曾计算了一对繁殖速度极慢的大象,在生活条件充足,没有其他生物危害的情况下,仅在750年后,就可以繁殖成1.9X107头大象的巨大种群。细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代,如果这样计算,一昼夜可以产生272(约4.7 X 1021)个个体,重达4722吨。但实际却很难发生这样爆发性增长的情况,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种群密度的变化判断

〖问1〗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的草是一个种群吗?

【讲述】不是。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草并非是同一个物种。如果改为全部的眼镜蛇草,就是一个种群了。〖问2〗那么与上述草地上的全部眼镜蛇草数量相关的特征有哪些?(与种群的数量相关的特征有哪些?)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讲述】(1)在种群的三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问3〗年龄结构通常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年龄锥体图来表示,按锥体形状的特点,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特点? 【讲述】年龄锥体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的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问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讲述】⑴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⑵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

⑶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⑷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密度很快下降„„ ⑸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⑹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点睛: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探究二: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

〖问5〗实际研究中,不可能在该草地上逐一数眼镜蛇的个体总数,那么我们如何测定该眼镜蛇的种群密度呢? 【讲述】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1)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的数量。(2)常用方法

①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形状可以有方的、长方形的、条带的、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②对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具体过程如下:

〖问6〗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讲述】(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问7〗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讲述】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问8〗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讲述】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问9〗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讲述】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探究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10〗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主要有哪4步?

【讲述】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问11〗“J”型曲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如何验证这个观点?

【讲述】不会。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大,种内斗争,出等于死。即存在环境阻力。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问12〗“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么特性?

【讲述】“J”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表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问1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讲述】不是,因为种群周围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问14〗如何理解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讲述】见下表。

〖问15〗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呈现“J”型,那么出现“J”型曲线需要什么条件?又有什么规律?

【讲述】生物生活在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条件之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就呈现“J”型,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只有在理想的条件之下才会出现“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如果某种生物的寿命只有一年,每年只生殖一次,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t=N0λt,坐标图呈现“J”型曲线。

〖问16〗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达到一定程度就呈“S”型。那么“S”型曲线具有哪些特点呢?

【讲述】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种群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后,数量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型曲线。“S”型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问17〗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讲述】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课堂小结

整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的达成,尤其是讲述样方法时,结合调查学校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来学习,较有新意,但如有时间还可以再深入地讲解如何取样。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把握学习方法要旨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课后习题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

B.1.69N0

C.2.3N0

D.5.29N0 4.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样方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密度

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A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2.D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或出生率)、出生率(或死亡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3.D 【解析】要注意在Nt=N0λt中,λ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4.D 【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记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5.B 【解析】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

板书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及种群的特征 2.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篇5

课堂教学本来应该是生动丰富的育人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知识的获得结果而限制了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个性意识,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合作意识,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既枯燥乏味,又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教学的本意不相符从而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模式,真正体现新课标的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经多年的教学探索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决定在我校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四环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施,特制订本方案:

一、理论基础

1、合作学习理论。《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新程标准》中指出:“高效的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与结果”被当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

2、新课改理念之高效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传统课堂是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3、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4、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新课程理论。新课程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的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二、“四环节”教学基本模式所遵循的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和人的发展作为根本,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段,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课堂评价体系,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师、生的劳动;突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正视个别差异的现实,实施差异教学,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先学后教原则

先学后教原则:就是要强调学生意识,使“课堂教学”变为“课堂学习”。“先学”是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进行先学,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并带着未解的问题、疑惑走进课堂; “后教”就是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疑难,起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先学就是暴露问题,输出信息,反馈信息,便于及时矫正。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先学后教”其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先学生自学、后教师教学,二是先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三是学生如何学、先于怎样教。教学过程是师生协同学习、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主持者,而不是主裁者。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 模式教学流程解读

(一)课堂划分为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测评反思。课堂四个环节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8(分钟)+12(分钟)+12(分钟)+8(分钟)。

(二)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担任小组长的同学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热心、最有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

可概括为“1:N教学法”——1个教师负责解决N个小组长的问题,调动掌握N个小组的学情,每个组长负责解决N个组员的问题,调动掌握每个成员的学情,相当于“小班化”教学。

(三)课堂要求及各环节的操作要领

1、课堂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真正主角;而“主导”则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教师要调控好课堂,教师调控课堂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聚在目标,聚在主线。

不管课堂多火多激烈,教师要巧妙地调控课堂的走向,绝不能太多地偏离目标,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保证状态不失控、不熄火。教师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组织者,无论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培训和使用,还是保障课堂学习过程的顺利进展,都需要教师发挥显性或者隐性的组织作用。否则就没有有序的课堂,课堂交流就成了漫谈,偏离学习目标的课堂当然无法实现高效。

2、各环节的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是“四环节”教学的第一环。其核心任务是由教师设计、编写一份导学案,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导学案重在“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思考,最终带着“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走进课堂。导学案遵循层次化原则,问题设计忌多忌碎,要有梯度,让优秀学生和学困生都各自学有所得。

导学案什么时间发给学生呢?一是可以在课堂上发。这样学生们依“导”预习的时候,老师可以给予及时答疑和引导。二是提前发。如果提前发的话,教师课前要认真阅读学生的学案学习结果,并做适当批阅。

(2)合作探究是“四环节”教学的第二环。在该环节里,学生以学习互助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座位安排尽量体现不同学科学习基础的层次性,便于学生交流互助。主要利用的是“兵教兵”战略。首先,让学生将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可以展示自己学习中学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更主要的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把问题带到小组中,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群策群力,让学生给出许多特别、极具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大胆地把自己所获、所想在全班展示给大家,黑板、讲台甚至地板都可以成为展示的舞台,重要的是要给出在小组讨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寻求解决方案。

合作探究是学生按照“个体——群体——整体”模式进行的动态学习活动,教师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尤其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出手,通过提示点拨进行指导,而不能越俎代庖。针对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争论,教师不轻易表态,要让学生自己辨是非评优劣。

此外,在这一“环”中,教师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别人发言,自己要认真听、不打断,要学会尊重他人;自己表达见解时,要有层次,思路要清晰。

(3)第三“环”便是精讲点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阶段。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前“两环”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到的问题,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该节课尚未突破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做系统的讲解、点拨。

精讲要精练高效,要做到“三讲四不讲”: 三讲:①讲重点、难点,②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③讲思路方法;四不讲:①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②能学会的的不讲,③个别学生提出的偏、难、怪问题不当众讲(课后单独交流),④学生答问后,不重复讲。

点拨要适时。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及时出现,迅速化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解开

疙瘩。“精讲”和“点拨”很大程度上是相依相生的,只有“精讲”才可能“点拨”,要“点拨”只能是“精讲”。

精讲点拨这环节可以前后移。前移时,渗透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后移时,渗透在“自测反思”环节中,但教师讲的时间总是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教师设计的课件、板书、知识网络,亦在该环节展示,总结出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合理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让学生对对抗质疑的问题形成一个结论。二是通过教师对团队的评价,激励学习小组的成员,使学习团队的氛围更好、作用更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现代意识。

(4)自测反思是“四环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巩固、测评、反馈。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练习化。以练代讲、代问、代答。二是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去掉偏、难、怪题,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三是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根据学情,让学生做“精”基础题,做通中等题,优秀学生选做探究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得,学有所成。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教师可利用练习或小测试对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实现对弱生的帮扶。也可以通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加强对优秀生的提高、弱生的帮扶。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反思是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最好举措,反思应该设三个层次:⑴反思知识与技能的生成与迁移。主要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归纳梳理、体验感悟的发展与升华,是对前面课的反思和总结,是课堂结束前师生的启发、体验、感悟与创新。⑵反思过程与方法的提炼与提升。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研讨对本节课归纳梳理、综合小结,归纳所学,思考所得。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⑶反思实践与应用的体验与感悟。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检测和评价自己本堂课的所知所得。如:我感触最深(印象最深)的是„„;我感到最困难(最疑惑)的是„„;我想我将„„等等。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学习阶段

1.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第一、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第二、发展模式,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把先进教学理论材料,印发给全体任课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

养。

3.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具体是

1、要求教师完整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 模式的基本结构。

2、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模式的基本特征。

4.要求教师认真把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模式的操作要领。

通过学习,使教师领会模式的每一步内涵,同时又组织部分教师针对模式写一份教案,进行说课,说过后进行评议,加快对模式的理解。

(二)初步试验阶段

1.备课组加强备课研究。要想上好模式课,首先要备好模式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先集体备课,目的是加深对模式的理解,再分工备,就比较顺手了。

2.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学校就规定每人必须上校级公开课一节。促使每一位教师深入地研究,上过后,教研组及时评议,提出与模式不相符的地方,争取使教师的课尽快地适应新模式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及时敲响警钟,同时表扬做的较好教师。

3.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

(三)全面实施阶段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四)总结深化阶段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①学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②通过组织“优质课比赛”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篇6

研究方案

一、提出的背景

我们曾经确定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的课题,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研究,虽然形成了阶段总结,但是研究的成果没有得以推广和应用,在视导过程中,我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内化为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仍然忽视教材资源,更多关注网络资源,不能很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我分析也可能是研究的范围大,教师不好操作,我想引导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尊重专家研究的成果,立足教材,用心思考教材资源如何有效使用,其次再考虑拓展教材以外的资源。另外生物学科教材进行了全面改版,新版教材更具时代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添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和文字说明,如果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很好地落实重要概念,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这本学习工具,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确定本学期研究的小课题为“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推动小课题的深入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

2、案例研究法:阶段性地进行课例展示和研讨。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实验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1、2013、9——2014、1

对新教材六上和七上的教材资源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实用的教材资源,以课例为载体,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讨论和调整。2、2013、12——2014、1

进行阶段总结,通过小课题研究课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形成研究作品。

四、研究的过程及办法

1、教师个性研究: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提高小课题研究的意识,引

导教师首先用心思考教材资源的使用,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资源使用的效果,及时反思调整。

2、区域联合研究:利用区域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以六年级上册

和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为载体,进行小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引领,年轻教师为重点研究者,研究讨论本节课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资料分析、图片、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小资料等资源的使用,请年轻教师上一节小课题的研讨课,实践反思研究的效果。

3、全区共同研究:利用教研活动,全区教师共同研究交流,形成经验成果。12月份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汇报活动,上一节研讨课,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提炼形成研究作品。

五、研究设想:希望通过一学期的细致研究,大多数教师提高意识和有效使用教材资源的能力,提高备课水平,从而提升生物课堂的品质。

社群成员

生物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篇7

一、5E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E“吸引”: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中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与教学任务合理联系。学生针对提供的活动、问题、现象等进行思考, 引发认知困惑。

2E“探究”:其为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吸引”环节引发学生的认知困惑后, 再利用此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注重活动的启发性。学生观察现象, 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3E“解释”:探究完成后, 教师需创设好分析、解释问题的情境, 给予学生机会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 并鼓励学生尝试阐述自己对新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形成初步解释。然后教师可直接介绍概念、过程、方法, 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深入地理解新的概念。

4E“迁移”:教师安排新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对新获得的概念进行扩充和应用, 用新学习的概念解决新的学习任务。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刚刚所学习的专业术语, 加深和拓展对新概念的理解。

5E“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多鼓励、多肯定学生自评和互评, 使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个反思,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机会。这一环节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实录

具体如表1所示 (另页显示) 。

三、教学反思

5E教学模式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和重要概念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都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就本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言,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而获取科学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 完全适应5E教学模式, 但不是机械地把教学内容分为5个环节, 而是针对三个学习要点, 运用三次5E教学模式,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重要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5E教学模式过度地模式化, 它可以在一节课、一个单元单次或多次重复出现。从课堂的氛围、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健, 李秀菊.5E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 2012, 47 (3) .

[2]付鑫, 杨文源.利用5E教学模式进行“细胞的分化”一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 2014, 49 (7) .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方案探讨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方案

有效教学方案是现代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有效教学方案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该关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由于初中学生在此之前很少了解生物的相关知识,因而有效教学方案应该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教育并没有重视生物教学,因而生物在初中阶段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功能。

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上课方式传统生硬

在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教师的上课方式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老师讲课时讲得特别全面,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导致了学生没有把握生物学习的重点。第二,教师只注意自己的讲课内容是否完成,没有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讲课,从不提问学生问题,再加上初中生物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初中生物课上睡觉的学生很多,生物成绩自然也不会很好。因此,教师上课方式传统生硬成为制约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学生遇到复习难度容易放弃

初中生物的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尤其对那些在初中之前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在课上跟不上教师教学内容,课后又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那些学习本来较差的学生更对生物的学习失去兴趣,更没有信心去学习与复习。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往往采取的措施就是放弃初中生物的复习,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难,即使他们跟随着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复习,但是复习显然没有任何实效。因此,学生遇到复习难度时容易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方案的实施。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初中生物时,一定要在进行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强化。对教师来说,研究初中生物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抓住教学方向,有利于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因此,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对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效率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时,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在学习每个章节后,学生要明确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进而在课后对比较薄弱的章节进行补充。因此,把握教学方向,不仅能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还能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3.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初中生物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开始,例如从知识点的概念或者典型的例题等开始,同时不能忽视初中生物中的重点知识。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问题找出来,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发展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我们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将初中生物教学重视起来。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都进行评价,同时教学还应该不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引导初中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方案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曾玉菁.刍议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相关对策[J].教育培训,2014(29).

上一篇:小班语言教案《小老鼠去旅行》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远离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