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行政效能的思考(共8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严格绩效管理,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要结合绩效管理实践,以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为切入点,提升税务管理效能和税收执法水平。
一、实施绩效考核的客观要求和现实意义
(一)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税收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税务部门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效率型税务机关。当前税务部门在税务行政效能、税收执法质效、纳税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实施绩效考核,客观评价工作质效,将有效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税务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税收治理能力,保证税收改革有力推进。
(二)是健全管理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
在税务系统垂直管理模式下,组织结构点多面广线长,加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执行不力很容易导致管理效能的逐渐弱化。绩效考核作为风向标和指挥棒,有利于引导广大税务人员聚焦阶段性工作目标及长远发展愿景,通过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岗位职责等手段,优化配置管理要素,提高税务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加强激励约束、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举措
绩效考核有利于建立组织目标导向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引导考核对象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先进的单位有表彰、有奖励,优秀的干部有舞台、有位置,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通过绩效评价和反馈,帮助考核对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提高,促使干部职工在提高思想素质、增强业务技能、履行岗位职责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提高税务执行力,提升行政效能。
二、广东国税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践探索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广东国税部门以实施绩效考核为抓手,从树立考核理念、设计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机制、深化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综合考核体系,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一是统筹完善,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广东国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管辖纳税户数多,税收总量大,税收工作任务繁重。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包括组织收入、征收管理、纳税服务、税务稽查、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等一系列的考核制度。2012年底以来,根据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全面清理整顿系统各类考核,按照综合考核统管全局的思路,对各线条既有考核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提高,形成全省国税系统统一、覆盖全面的综合考核体系。
二是循序渐进,服务全局中心工作。按照广东国税确定的2013年补短板强基础、2014年提质效创亮点、2015年建体系求完善的总体发展思路,2013年将综合考核体系重点放在自身工作的短板问题和基础性工作上,通过重点工作指标来解决短板问题,通过日常工作指标来加强基础性工作。同时,较多的基础性工作考核指标的设置,使起步阶段的综合考核工作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有利于全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综合考核。
三是各方参与,顶层设计与发扬民主并重。在综合考核实施过程中,省局机关承担顶层设计职能,成立综合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机关22个考核职能处室承担日常及重点工作指标制定和把关,考核方案反复征求20个地级以上市国税局和135个县(区)国税局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形成综合考核方案。方案下发后又开通了基层意见反馈专用电话和邮箱,保持上下信息畅通,及时修改调整具体考核方式方法,制定下发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确保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充分及时沟通,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四是科学设置,确保综合考核客观公正。在指标设计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剔除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力求使各市国税局在公平的条件下参与综合考核。在总共151项考核指标中,其中149项指标是可以量化,且能从税收综合管理系统、金税工程、执法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各种软件系统或其他相关途径提取数据,对剩下2项确有必要保留但又不能完全量化的考核指标,也制定了详细的考核路径和计分规则。在考核评分上,通过设置处室权重、加权平均、所辖县(区)局数量系数法等,消除各考核职能部门计分尺度和各市国税局规模大小的差别。在考核方法上,采用计算机自动考核、人工统计计算考核和定性考核等多种方法,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综合考核软件系统,将所有考核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
五是奖优罚劣,培育奋发有为的考核文化。如何运用考核结果是绩效考核能否达到目的、实现目标的关键。对各市国税局的考核结果反馈,分单位总分排名、各线条得分排名和情况分析等三个部分,以利于市国税局有针对性地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对综合考核得分前三名的单位,考核结果作为其主要负责人考核优秀的主要依据。对综合考核得分低于达标分或者连续三年后三名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给予诫勉谈话。
广东国税系统综合考核经过一年的运作,效应日益明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一是促进了思想作风的转变。综合考核在全省国税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触动,各单位都制定了具体要求、措施去推动各项工作指标的落实,并且把责任细化到领导,把工作落实到个人,使广大干部工作有目标、肩上有责任、心里有方向、思想有动力。二是明确了工作目标导向。综合考核以指标的形式,明确了全年工作重点和阶段工作任务,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考核要求和完成标准,被考核单位能迅速把握当前税收工作的中心,行之有效地调配各项资源,努力完成目标任务。三是提供了考评的成绩单。综合考核将大部分的税收工作都纳入考评,形成了衡量业绩的成绩单,为绩效的结果应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四是强化了组织的执行力和凝聚力。综合考核将部门、单位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干部的主动性,强化其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使其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主动推动工作创新,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但是,广东国税系统综合考核作为一项新的绩效考核模式,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阶段,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综合考核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由于综合考核工作刚刚起步,不论是考核单位,还是被考核单位,干部职工对考核的观念、认识还比较粗浅,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二是指标体系的设计还需进一步科学化。综合考核实施的第一年,指标涵盖全面,偏重基础性工作的考核,起到了补短板、强基础的效果,但考核指标过多,考核体系过大,客观上对单位和干部造成了压力,增加了考核的成本。三是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由于考核部门多、覆盖面广,各考核指标工作指引的制定和下发还不够及时,不够细化。四是考核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各个考核指标数据来源、信息系统不能完全共享、互通,形成数据孤岛,需要人工从各信息系统中提取指标数据,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三、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思考
(一)处理好三种关系,更加科学地改进考核模式
一是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规划的关系。绩效考核是对综合工作的考核。开展绩效考核,以目标导向来设计考核模式,既要避免为实现短期目标而急功近利,也要克服因片面追求长远发展而华而不实。要在不断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工作的长远目标。同时要注意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际相结合,避免考核目标因脱离实际而成为空中楼阁。
二是处理好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对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必须量化,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要力求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简便科学。但有些指标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表达,只能定性地加以阐述。在考核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以达到绩效考核的效果。
三是处理好相对稳定与适时调整的关系。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考核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大起大落,保持工作连续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税收政策调整等实际情况,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工作目标,不断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二)凸显三个导向,更加合理地定位考核目标
一是坚持发展战略导向。税收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税务部门绩效考核理念、制度规范、指标评估、结果运用等必须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宏观政策相一致。当前,税务部门应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财税改革等方面要求上下功夫,绩效考核要更加注重加强对纳税服务、税制改革、征管改革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更好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二是坚持务实创新导向。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贯穿于绩效考核的全过程,摒弃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把干实事、求实效作为考核评价税务部门、考察使用领导干部的工作导向。在崇尚务实的同时鼓励大胆创新,通过建立亮点工作奖励机制,以点带面,激发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容错机制,允许改革探索过程中的小失误,鼓励尝试,促进创新,推动税收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是坚持价值效能导向。开展绩效考核,不仅要关注考核结果本身,更要审视该项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提升了组织绩效,是否有利于提升税务形象,是否符合税收事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设计考核模式和内容时必须摒弃不计成本、不问效益的做法,加强对各项税收工作成本和投入的考核评价,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三)完善三个机制,更加全面地提升考核质效
一是完善绩效指标统筹机制,增强考核的科学性。按照总局关于绩效考核的思路以及广东国税中长期目标设置指标,以全面考核逐渐向重点考核推进。第一,考核指标宜精不宜多,抓关键,牵牛鼻子,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对重点工作、关键目标进行有效导向,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二,指标宜整合,避免分散交叉。实行重点工作重点考核,对各部门指标加强统筹整合,避免重复交叉。第三,指标设计应以定量指标为主,避免不公平操作。定性指标适宜反映综合工作状况,应少而精。第四,指标要有可比性,便于操作。加强对各部门考核指标的统筹,避免苦乐不均。设立考核指标权重以区分重要程度,体现绩效考核对实际工作的导向性。
二是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提高考核的公信力。考核能否有效推进,公信力是关键。要通过制定严密科学的考核程序,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考核客观公正,透明运作;利用专门开发的绩效考核系统软件,统筹各种业务系统、办公系统,实现平台化作业,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指标信息的形成、获取、监控和反馈进行有效反映和跟踪,降低人工考核的主观性和减轻统计的工作量,解决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的问题;建立完善沟通反馈长效机制,贯穿绩效考核的全过程,包括绩效目标制定、考核过程、结果反馈与申诉等,设立沟通申诉工作组,及时收集考核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并适时加以调整。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考核的正效能。绩效考核具有弘扬先进、鞭策落后的双重作用,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奖惩机制、激励机制挂钩,探索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工作机制,优胜劣汰、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同时,针对考核中发现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力、影响全局工作整体推进等突出问题进行问责。
(四)促进三个融合,更加有效地培育绩效文化
一是促进绩效管理与组织文化的相辅相融。文化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健康的组织文化具有正能量,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绩效考核也是行为规范和制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把税务绩效管理与组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税务绩效管理推进组织文化建设,以组织文化建设促进绩效考核的良性循环,通过文化浸润,实现行政效能持续提高。因此,税务部门在绩效管理的同时,要大力开展税务文化建设,形成以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为主要特色的税务文化。
二是促进目标导向与考核导向的趋同融合。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考核目标是上级组织关注的重点,而考核指标则是基层最关心的内容。考核目标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否则目标价值就不能向下传递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就会出现应付考核、行为短视的现象,预期成果就不可能实现。必须加强税务文化引导,促进目标导向与考核导向的融合,不断激发税务干部职工的使命感,使之成为组织目标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一、翠屏区农牧业执法情况回顾
1. 翠屏区农牧业分散执法的情况
农牧业执法涉及的种类较多, 有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农业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等, 几乎涉及了农牧业的方方面面。这些执法分别由翠屏区农牧局的原各个业务科站独自承担。但是, 长期以来在各个科站中形成的观念是抓“粮食和畜牧生产”, 而忽略了农牧业行政部门重要职能之一的农牧业执法监督职能。对依法治农, 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农牧业行政执法工作力度较小, 缺乏权威性, 形成机构分散, 关系不顺。具有行使执法职能的各个科站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 导致行政执法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对违法行为查处的力度不够。这种执法体制没有形成合力, 不能有效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难以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形象。
2. 农牧业综合执法任务繁重
农牧业综合执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95部之多。可见, 在新的历史时期,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翠屏区, 仅在城区的农牧业投入品批发商就有115家, 全区的批发、零售商共有1 300家之多;乳品公司、奶牛饲养场、专业户64家;典型养殖场516家, 其中规模养殖场小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家 (含两家农产品初加工企业) 。翠屏区农牧业的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任务是非常艰巨和繁重的, 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的执法队伍, 才能对这些投入品进行有效管理, 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使之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二、翠屏区农牧业综合执法的现状
1. 实行综合执法, 建立了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为整合执法资源, 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 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翠屏区2008年正式成立了农牧业行政执法大队。行政执法大队有专职执法人员5人, 负责全区的农牧业综合执法。农牧业综合执法的启动, 改善了我区农牧业行政执法体制, 农牧业执法开始由分散向集中过渡, 有利于保证农牧业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 提高执法效能, 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2. 明确了工作职责农牧业行政执
法大队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受区农牧局委托, 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依法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和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进行管理;依法对辖区内农作物种子 (种苗) 、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农资生产、经营案件的举报、立案并牵头办理农牧业行政执法案件;负责农业行政执法检查、农业行政处罚、农业行政强制、农业规费征收等工作;承办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移送的违反农业法律、法规的案件;与检疫部门共同开展对动植物检疫的定期集中检查。
3. 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为推进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一是为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制订了执法人员守则、行政执法公开制度、执法程序上墙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按局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把工作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了人头;三是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行政执法纪律的学习, 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四是认真履行职责,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五是加强了对农牧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督促鼓励经营人员守法经营, 合法经营。
4. 取得了明显成效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各种专项整治、受理投诉举报等活动, 有效地打击
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兽药等各种坑农、骗农、害农行为。从2008年执法大队成立以来, 共查处假劣农牧业投入品涉案金额120万余元, 对违规经营人员当场处罚45起, 立案查处63起,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约300多万元。通过开展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切实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净化翠屏区乃至全市的农资市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规范我区的农牧业投入品市场, 确保农产品、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农牧业行政执法人员身份性质不利于执法
行政执法大队是按“不增编制、不增人员、内部调节”的办法组建起来的, 属事业性质, 执法人员从身份性质上不利于执法。执法人员也是从其他从事技术推广服务科站抽调的, 法律知识功底不深, 执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执法人员没有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 存在着后顾之忧。
2. 执法经费匮乏
由于行政执法大队是按“不增编制、不增人员、内部调节”的办法组建起来的, 国家财政没有配套和解决农牧业执法办案工作经费, 而没有专项经费保障, 使农牧业执法工作开展困难。执法必备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无法保障, 调查取证困难, 难以及时追究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由于无执法经费保障, 执法设施难以改善, 人员待遇也难以保证。
3. 执法手段落后
县级农牧业行政执法是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但是, 由于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起步晚, 经验不足, 而农牧业行政执法涉及面广、对象分散、工作量大, 执法成本很高, 加上执法装备的缺乏, 导致了执法手段比较落后。同时, 每年对产品进行监督抽样检测的还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抽样任务, 这只占农牧业投入品上市种类的极少部分。由于检测费用过高, 给农牧部门产生很大的经费压力, 财政部门也未能解决这笔经费。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 也是造成农牧业执法手段落后的原因之一, 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 农牧业执法中存在的难点
(1) 执法队对流动经营人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些不法厂商通过不正常渠道将不合格产品直接进入乡镇市场销售给农民, 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在各个乡镇之间流动销售。由于经营成本低, 受到一定的农民欢迎。执法队在处理这类违规经营行为时, 只能查扣当场销售的产品, 其他处罚措施难以实施, 遇到不明真相的农民, 还会围攻执法人员。由于这种经营模式违法成本低, 违法现象普遍, 但我们的执法成本太高。因此, 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状。
(2) 对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的人员还无法进行查处在农牧业生产中, 农民还存在着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限用兽药情况, 给我区“无公害”生产带来消极影响。目前, 执法队还无法对此种行为进行有实质性的处理。希望国家对生产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兽药产家予以限制或取缔。
(3) 执法检查还没延伸到村社一级
目前农村交通情况的改善, 村社一级普遍存在着经营农牧业投入品情况, 这些经营户没有办理任何证照, 经营行为也很不规范, 由于执法力量和资源少, 对此类经营行为还没有检查彻底。
四、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大对农牧业执法投入, 保证执法工作的有效进行
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解决农牧业执法办案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 确保农牧业行政执法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为全区农牧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 应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互相支持, 确保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共同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
2. 多手段、多措施加强农牧业行政执法
一是对辖区内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者进行排查摸底, 建立生产经营者档案, 鼓励、引导和督促其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二是对于市场上猖獗的假冒伪劣的产品, 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提高假冒伪劣农资生产和销售的犯罪成本。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 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 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 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保证农牧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三是加大对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针对城区内的批发商销售的投入品, 加大其质量监督抽检力度, 每年对各种产品分季节进行全覆盖抽检。让抽检工作成为一种执法监督制度。四是加强乡镇市场的执法力度。执法部门除了对乡镇、村社一级市场的检查工作经常化外, 还应建立各种举报制度、信息制度, 对制假、售假人员要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以威慑其他不法人员。
3. 加强对农牧业执法人员的培训、监督
(1) 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执法人员手中行使的权力是公权力, 来源于人民。执法人员的素质体现执法水平的高低, 影响农牧业行政的形象。执法人员通过对农牧业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 掌握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的农牧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提高执法人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执法中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做到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真正让群众满意。
(2) 加强执法监督, 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牧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向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 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3) 完善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奖惩制度由于农牧业执法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为提高对农牧业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可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因农牧业执法人员为事业编制人员) , 对执法工作表现突出的执法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违反《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和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的, 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关键词】学校管理 ; 工作效能 ;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11-02
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高低是学校管理者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学校行政管理的效能高低对与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都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学校领导直接将行政单位的管理模式照搬到学校管理中,然而,导致的结果不如人意。所以说学校管理的效能要提倡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效能。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能,要实施怎样的管理路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思考。
一、强化学校干部团队建设形成合力
學校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管理,就学校而言,学校领导班子的合力,应该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关键。一股绳的管理,容易在教师中形成凝聚力,集中全体人员的智慧,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高效的管理。领导班子不是一两个人的组成的,所以和也是一个集体,也需要协调和捋顺,需要团结和写作,从而才能带领全体教师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领导集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工作计划、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的监督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学校的管理、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把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首位,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集体,那么学校的管理效能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树立核心意识关于突破
一个高效工作的集体必定具备以下的特点:不讲借口、不惧困难、敢于创新、勇于奋斗、顽强拼搏。具有这样的一个领导集体,相信他们的教师也一定会具有这样的精神和特质,这是一所学校的风气。领导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更不能安于现状,教育管理就怕踏步走,要敢为天下先,用于进行教学改革,引进更新的教学理念,做一个专家型的领导者。崇尚卓越,为学校的发展制定更高的目标。这样才是领头羊,才可以将学校引导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获得更高的社会满意度。
三、确定教师的培养目标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第一生产力,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是主体地位,也是学校工作的承担者。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成长着想,为他们的发展着想。一个老师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是如果学校领导能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和路径,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因此领导集体不仅负责学校的管理,更要负责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成长搭桥铺路,使教师的工作有奔头,体现出他们自身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教师的成长是与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壮大的学校。因此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内容就应该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将这一学校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目标自然会实现。
四、优化人员配备机制
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的管理,高效能的管理标志就是人尽其才。让能人多干事,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学校对于中层干部的选拔要充分体现民主化、专业化。首先是中层干部上岗要实行聘任制,自己推荐自己,然后通过全体教师评价后上岗。上岗后给他们制定目标,一年内学会管理、两年内能够做好管理、三年内能够高效管理。让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选拔一批师德好、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中,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中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用人习惯,让每一名教师都有成为管理者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中层干部不能脱离一线教学,不能把优秀教师提拔起来后就脱离教学,那样无异于将优秀教师资源浪费。抓德育工作的人要负责学生的德育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管理教学的干部要让教师具备新课改理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相互协调,不能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合理团结共同完成学校的管理工作。
五、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管理的结果是通过评价的形式展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高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并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的评价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富有激励性。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教师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管理效能是学校办学能力的体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效管理的手段,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学校领导集体的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合作、互补、上进、创新的管理团队,这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人生价值体现提供通道,搭建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在教育科研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平道路,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秉福.“能动生存人”:教学管理的逻辑起点[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4)
[2]覃业飞.论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3]池碎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的再认识和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04)
从上述故事引伸开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其实是对行政人员“无功就是过”这种观念的强调。指的是: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根本目的,行政监察机关及其受行政监察机关委托的组织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配置效益及其行政行为的效率与质量所进行的整体性监察。
从2007年成立行政效能监察室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措施,已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前一提行政效能监察,不少人立即想起了民告官。的确,当群众与有关行政机关发生的不属司法程序要解决的磨擦,如工作推诿、效率低下,或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政效能投诉,就给群众提供了一个说理的地方。终极目的:更要着眼于促进高效工作。
为群众讨个说法,当然大快人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效能监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应当着眼于促进高效工作,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最终目的。
当前,大多数干部是廉洁、勤政的,而且也不见得有什么民愤。但在履行自身职能上也确实有不少人乏善可陈。有的干部虽然一不贪污、二不受贿、三不欺民,但人浮于事,碌碌无为,像俗话说的那样,“一杯茶,一支烟,一张参考看半天”。可以说,在各级不同管理者中,都不乏这样的情况。某省对100个亏损企业调查,结果14%是客观原因,52%是主客观原因都有,34%是主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那种“贪污200元有人管,浪费200万元无人问”的现象,行政监察机关更有大量工作要做。
更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的不少都是不好好干甚至不干工作的低效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往往被忽视,即由于能力低或决策失误,尽管工作很勤奋却效能低下甚至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工作能力低,干不到点子上,忙忙碌碌而成效甚低。他是否勤政了?是勤政了,早来晚走,辛辛苦苦,工作勤奋,就是没成绩,照样误事,实际是不称职。决策失误、勤而无效甚至事与愿违的也不乏其例。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对发现的这类问题也要妥善处理。对能力低不称职的,建议领导或有关部门妥善安排适合于他的工作。对决策不当的,及时提出修正决策的建议。这也是为什么提效能监察的意义。
过去搞行政效能监察往往事后的检查多,当前我们的行政效能监察,就必须逐步地实现如何实现关口前移这个转变。即除了群众投诉的处理之外,效能监察更多的是抓预防、规范和督促,从而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在事后检查到重在事前、事中检查,二是从重在查处
问题到重在查处行为,三是从重在惩处到重在预防。
目前,各级各部门普遍形成权责明确的规范行政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岗位目标管理,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和认真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完善三个体系是关键
在深化认识中加强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建设,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健全组织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活动的途径和形式。
要不断扩大工作的成果,不断摸索工作的规律,今后的路如何走?专家指出,行政效能监察的着力点,是要着重解决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审批中的不规范行为,二是违反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的行为,三是滥用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为,四是行政不作为问题,五是推诿扯皮的问题,六是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行政效能建设,向来被视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困难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努力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透明、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战略任务。
一、提高行政效能的必要性
提高行政效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也是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指南。二者在根本点上都是谋求“又好又快”,都是为了“人”。只有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效能建设引向深入,只有把效能建设引向深入,才能真正促进科学发展。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因〃为效能建设不力,坏了环境、害了百姓、失了机遇、丢了市场、走了投资、损了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再有远见的战略都可能付之东流,再周密的计划都可能久拖不决。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日益突出的巨大资源压力,要想继续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再创改革发展的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首先下大力气,把行政效能的提升作为软性战略资源来培育,以此带动整个地方发展效能的提升,绝不能让低下的效能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行政效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行政效能,首先要刨根问底,找准问题。客观地说,效能建设搞了好几年,有运动型的“效能建设年”,有经常化的效能监察,成效取得不少,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认识狭隘。认为效能建设是党委和纪委的事情,抓效能建设本身就是工作负担,使机关变得不效能;认为当前腐败现象积重难返,靠效能建设解决不了问题;二是责任模糊。由于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不科学、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责任划分模糊,弹性大,操作难;三是措施乏力。由于制度实施缺乏检查督促,考评内容、制度不配套,导致效能建设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抑制低效,促进高效,抑制惰性,激发创造性的作用;四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人思想涣散、纪律松散、工作懒散;有的人学习创新的劲头衰减、敬业奉献的精神匮乏、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完成任务的效能低下;有的人工作不推不动、被动服从,很少主动谋划、检查落实。
这些问题影响很坏,腐蚀性很强,如果不高度重视、不认真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工作全局和机关形象、机关声誉,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人和体制、制度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带上放大镜和望远镜,深察之、深究之。
三、提高行政效能需要树立的观念
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官,治官先治心。提高行政效能的关键是“官念”的变化——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思想观念的转变。
只有提高并统一各级政府干部和公务员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树立大局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最重要的是在认清大局的前提下,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部门的工作置于全市的工作大局中,把精力集中在事关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上,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制度创新,抓大事,谋大局,图大业。大局意识强不强,是衡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站到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别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为全市大局服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来谋划各自的工作,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思路来审视各自的工作,从市委、市政府工作整体部署出发来安排和推动各自的工作。
要树立服务意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所当然要用来为人民服务。政府干部和公务员在施政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始终把服务放到首位,切实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要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单纯管制型政府的局限中走出来,将政府的职能不再简单定位于计划、组织和指挥经济社会活动,而是着眼于指引经济发展方向,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提供平等的服务,为外来投资者、创业者提供高效服务,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四、提高行政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有打长期战的思想准备,又必须立足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1.坚持团队联动,加强协作,实现整体合力。
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打造基层政府高效管理团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效能的提高表现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每个人都代表政府机关的形象。团结协作,从自己做起、从本部门做起,同志之间讲团结,科室之间讲配合,部门之间讲协作,上下级之间多沟通,兄弟单位之间多联系,才能提升行政效能的整体合力。
2.坚持改革拉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一是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行政许可法》,对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审批环节、申报材料进行认真的清理审查,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审批体制。二是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针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确定机构职能,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坚决杜绝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三是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严格执行公务员管理制度,确保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四要要深化政务公开,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为规范、便捷的服务。
3.坚持制度推动,实现科学规范运作。
提高机关效能,制度建设是根本。一是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实现科学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二是不断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加强阳光政务建设。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做到职责明确,关系理顺,制约有效。四是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应坚持听取和吸纳专家意见制度,坚持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一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效能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化评估,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能。
3.坚持人文促动,提高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对机关队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队伍素质的提高最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是理论素质的提高。不注重理论提高和观念更新,必定只能因循守旧,靠资历、经验混日子。要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法制观念、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廉洁意识。同时要注意抓好二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技能。近年来机关队伍更新较快,大批新鲜血液充实了各部门的力量,他们中有的过去是在基层工作,有的是从大专院校毕业不久的年轻同志。这些同志各有专长,但对机关工作不很熟悉。还需要在机关工作基本技能上再学习。如办事程序、业务知识、工作方法、公文拟办、答复询问、接待来访等。二是现代化技能。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政府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的一场革命。要实现网上公文、信息传递输送,实现网上审批、办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现代化技能的要求。我们应当结合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有目的地抓好教育培训,促进队
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5.坚持监督并举,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下步活动计划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教育局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强大舆论氛围。使局机关及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能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忠于职守,求真务实,秉公尽职,依法行政。
完善工作制度。教育局机关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首问负责、责任追究、限时办结、投诉举报等六项制度,真正达到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的目的,并将各项制度逐步转变为机关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机关效能的长效问题。
解决突出问题。针对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和乱办班、乱订教辅资料、违反教师七条禁令以及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
规范办事流程。依照法律法规对教育局各股室的工作职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交叉重复和职责不清的进行集中清理,进一步明确各股室职能、权限和责任,理顺股室之间职责关系,切实解决工作中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杜绝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通过规范,使教育局工作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套公开行政权力目录表、一张详细的办事流程图、一份具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文件、一份完整的电子文档。
强化机关纪律。严格检查各股室机关纪律作风情况,对检查出来的上班迟到早退、上网玩游戏炒股、工作日中午饮酒和办事拖拉、态度冷漠、敷衍推诿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 在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通过性质有效的管理手段, 合理利用和调配企业的各种资源, 使其发挥效果最大化。其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 并全力为其提供保障服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2. 在管理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层级性
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机构而言, 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层级。在这两个层级之中, 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起到一个对上传企业员工工作成效、意见建议, 对下传达企业决策层意志和思路, 从中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 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需要及时的传达和反馈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调节意志, 并且通过执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这样的操作过程, 来减少执行过程的时问滞后。同时, 企业行政管理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它需要经常进行一些变革、变通, 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跟上企业管理的节奏。
二、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官僚主义工作作风
在这种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 严重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活力和效率, 极大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对企业民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 也使企业行政管理偏离了服务的轨道, 而是突出了管理, 这种脱离实际、不讲实效的工作方式极大影响公司效益。
2. 运行效率低下
有些行政部门的领导缺乏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施工作计划, 严重浪费了企业资源;还有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 与公司业务部门争锋吃醋, 闹内讧, 更有甚者, 利用本部门在对对公司资源支配上的优势和便利, 为部门或个人谋取私利, 严重危害了公司和其他员工的利益, 对公司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影响。
3. 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还只停留在书面, 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因为规章制度不健全, 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出现矛盾纠纷, 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尔争我夺, 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 或久议不决, 或决而不行, 或行而不果, 导致内部矛盾重重, 办事效率极低。
4.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欠缺
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 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 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 其它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不信任、反感和排斥。由于行政人员对其它业务部门发触, 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 导致行政部门对其它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 就越不了解, 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 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 就越受各部门的排斥。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1. 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要有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 进而保证企业有关决策能得到迅速贯彻, 达到行政管理目标。首先, 按规范化要求, 适当调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 将“行政口”与“企管口”合而为一, 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2. 引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主要是引进科学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方法。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 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 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
行政效率的提高, 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非常关键。企业要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 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 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
4.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以及择优决断能力和用人知人善任、协调统筹全局、应变临阵不乱的决策制定能力是对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素养的基本要求。企业要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 建立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评估体系, 从人才学角度, 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科学手段准确做出评价, 使得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综合的清晰的发展轨迹, 从而为企业制定的目标而努力。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担负着推动和保障企业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等各方面工作的协调沟通, 在企业运营中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调整, 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企业行政管理的定义、特点出发, 对提高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春梅:浅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J].魅力中国, 2009 (25)
[2]丁玉贞: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4)
[3]刘廷发刘华: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甘肃科技, 2008 (16)
一、系统运行为财务管理带来积极效应
1.提高了财务核算效率。《系统》的运行,不仅使基层央行财务人员手工核算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系统将经费核算、报表管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功能集于一身,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快捷,收集、整理、传输、反馈财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为财务人员开展预测、控制、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强化了财务监督时效。《系统》在人总行集成网络互联环境下运行,基层央行财务费用的动态变化处于上级行实时监控中,财务信息的反馈速度大为提升,为确保基层央行财务管理合规性、时效性,切实防范财务资金风险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平台。
3.完善了财务内控手段。《系统》运行后,传统手工财务核算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如编制资金平衡表、凭证借贷平衡校验、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等均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实现;另外《系统》的预算管理模块可以实现预算执行预警,为基层央行合理、准确控制费用指标使用提供了更直接的手段。
二、运用系统强化财务管理存在不足
1.系统功能设计不尽合理。一是《系统》用户权限分配未能体现财务岗位分离控制要求。财务主管职责应该是以管理、审批为主,而财务综合管理系统赋予财务主管的权限很大,不仅具有下级用户权限分配功能,而且具备记账、复核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诸多具体操作权限,不利于财务风险控制;二是《系统》未能设置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功能。日常财务核算中所用现金、转账支票仍需出纳人员依靠手工建立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进行销号登记,不能及时反映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情况,不利于风险控制,也不适应财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三是登记簿模块与经费核算模块数据缺乏直接联系。登记簿是与经费核算相互独立的一个模块,出纳在登记簿模块中登记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经费核算模块中的现金及银行存款账户科目余额不能自动核对,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核对,不便于出纳、会计发现问题并及时查找。
2.现行财务监督模式有待改进。《系统》运行后财务内控范围相应扩大,如操作权限、信息交互和网络安全等新内控风险点的增加。而目前基层央行财务监督模式仍然是以事后专项检查为主,且对外部检查重点月份的财务凭证要素合规性、审批手续完备性关注较多,而对于财务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因人机交互引致的财务内控风险点,财务监督人员事前、事中界入还存在盲区。
三、充分运用系统强化财务管理的建议
1.充分利用《系统》固化财务规章制度要求,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问题,形成制度硬约束。一是修改经费核算模块财务主管权限,取消财务主管记账、复核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具体操作权限,将以上权限唯一分配给记账员、复核员、出纳用户;二是增设《系统》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功能节点,将出纳从开户行领用的现金、转账支票起讫号码录入《系统》,由系统根据支票使用、作废情况自动生成使用、作废销号记录,以有效保留财务重要空白凭证使用痕迹,充分发挥系统的风险防范作用;三是增加“登记簿”模块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经费核算”模块下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平衡校验功能。当行政会计完成当月最后一次记账工作后,由《系统》自动执行“经费核算”模块下现金、银行存款分户账与“登记簿”中的现金、银行日记账一致性较验,校验不一致时提示不能执行月末结账,以便会计人员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对提高行政效能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10-29
对提高领导艺术的几点思考06-20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10-29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全面提高行政效率10-10
公务员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10-12
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的调研报告12-11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05-25
行政效能投诉06-10
政府行政效能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