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雨古诗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居易夜雨古诗(共8篇)

白居易夜雨古诗 篇1

夜雨是一首思恋恋人的诗作,是一首古体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我们看看下面的夜雨古诗白居易翻译吧!

夜雨古诗白居易翻译

夜雨 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夜雨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时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夜雨赏析:

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

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开头开门见山的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好像是憋闷了许久的言语冲口而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

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

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是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

第三句是对第一句的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

第四句是对第二句的扩充和延伸。

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

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了。

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

“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

这两个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

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

乡远,岂是瞻望可以望见的,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面,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

作者在描写本诗题目所写的夜雨的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但这二十个字确实称的上是一字一珠。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可谓大师之作。“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下怎能不伤心呢?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秋雨往往给人一种寒气袭人的感觉,残灯是不会给诗人任何温度的,“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行文至此,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又是直抒胸意的写法,把全诗像一首曲子一样,推向高潮,曾在一书里看到这样的话,“忘字对于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的男女来说,是最残酷的汉字”。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行文至此,一幅杰作完成了。

夜雨寄北古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篇2

夜雨寄北

唐朝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却话:回头说,追述。

白居易经典古诗 篇3

1、《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早春》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7、《初冬即事忆皇甫十》

冷竹风成韵,荒街叶作堆。

欲寻联句卷,先饮暖寒杯。

帽为迎霜戴,炉因试火开。

时时还有客,终不当君来。

8、《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9、《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0、《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1、《西还寿安路西歇马》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

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

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12、《梦得得新诗》

池上今宵风月凉,闲教少乐理霓裳。

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

13、《夜题玉泉》

遇客多言爱山水,逢僧尽道厌嚣尘。

玉泉潭畔松间宿,要且经年无一人。

14、《赠郑尹》

府池东北旧亭台,久别长思醉一回。

但请主人空扫地,自携杯酒管弦来。

15、《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16、《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17、《春雪》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18、《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19、《紫藤》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附着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20、《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白居易七夕古诗赏析 篇4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篇5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解析

第一首“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

白居易古诗《后宫词》 篇6

《后宫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全诗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释】

⑴泪湿:犹湿透。湿:一作“尽”。罗巾:丝制手巾。

⑵前殿:正殿。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⑶红颜:此指妃子。恩:指皇帝对她的恩宠。

⑷倚:靠。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白话译文】

丝帕揩尽眼泪,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老,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

白居易的古诗鸟 篇7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代表作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中秋月古诗白居易解释 篇8

中秋月

作者: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解释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好像玉盘一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

作者资料:

上一篇:如何发展农区畜牧业下一篇:俄国的改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