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精选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1

目送 景

教后反思:

教后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从开始的读懂诗题到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再到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到最后的欣赏性朗读,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2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 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 风华正茂, 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 (今扬州) 的西面, 两地相距数百里, 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 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了送行的时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用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了。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 自隋炀帝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河以来, 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州,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所说人生的乐事, 莫过于“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了, 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朋友孟浩然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时节, 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 前往那个东南名胜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赏的, 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诗人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一直目睹着老朋友乘坐的船启碇, 挂上风帆, 渐行渐远, 越来越小, 直至帆影最后终于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 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 似乎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着他的深情和祝福, 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 但读者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 长江上舟来船往, 上溯下行, 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阔的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 “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 而是写出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 在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要寻找的人, 也是因为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缘故。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会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 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 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 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 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这正是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 明里写景, 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 揣摩背后的情感, 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 与之对接。这样, 就能让学生走近诗人, 甚至走进诗人的心灵, 就能让他们体会到, 诗人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段设计】

一、猜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我们的经验, 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 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是什么状态的?组织学生交流, 调动其生活经历。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 我想告诉大家, 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及时指导, 初步从音韵上猜测作者当时的情绪。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 请大家比较一下, 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讨论, 逐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味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 常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悲伤, 那么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们研究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句, 勾画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分析关键词。

(1)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 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春天到了, 那里美极了。对于爱四处游历的李白来说, 见到友人去扬州, 此时他会怎么想?

(2) 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宽阔的长江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 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才对, 怎么会只有友人乘坐的小船呢?真的没有别的船吗?如果有, 为什么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这说明什么?

(3) 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 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

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 按常理, 诗人可以回去了, 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出来?

他不回去, 而是伫立江边, 他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 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现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长江边送走友人, 心里除了恋恋不舍, 还有羡慕之情, 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一下。

【知识链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3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后莫相忘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的李白在诗坛上声名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县是一个不名之地,自己又是无名小卒,如何才能见到这位“诗仙”呢?还是写信吧!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闻其所言,欣然而至,却发现并无什么“十里桃花”,也无什么“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潭,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遂与汪伦泛舟潭上,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在汪伦家住了十多天,终究要告别汪伦。

诗的前两行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再写送行者。“乘舟”表明是循着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小船即将出发之时。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站在小船上即将离去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没有像首句那样平铺直叙,而是用了曲笔。原来,汪伦以踏步的节拍,边走边唱,来为他送行了,这似乎出乎李白的意料之外,所以说“忽闻”。

诗的后两句抒情。桃花潭里的水纵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厚啊!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以水之深比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友情的赞美,从而将眼前景和心中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不及”两字是画龙点睛之笔。

于是,在这样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很诗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晶亮透明的泪水。

在李白身后,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无言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

那深情款款的诗句从他口中缓缓而出,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一种别离云淡风轻

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并非每一场离别都是这样缠绵悱恻,婉转凄迷。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却是满纸的诗意和浪漫。

浪漫的时节一定是三月。细雨蒙蒙,如烟似雾,那紫色的二月兰啊,那粉色的蔷薇啊,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细细碎碎地开成一片。“烟花三月”,不仅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还含蓄地透露出时代的气息。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更是把盛唐时扬州的繁华与美好写到了极致。

也正因为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多了几许向往,少了些许感伤。

更何况,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刚出蜀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般美好。而此时,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也早已诗名天下。

在这样一个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两个合适的人,要分手作别。此时的心中,除了淡淡的不舍,更多的是浓浓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辽阔恢弘的画面。“远影”一词,让二维的画面顿时有了纵深感,虽极目不能穷尽。这里的“孤”,意为单独。一只小船渐行渐远,缓缓地消失在蓝天尽头。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就像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情,浩浩荡荡,绵延千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4

涞源县第一小学 王海英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赏析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设计理念]由赏析诗谱曲作为开场,在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的融进学生的心田。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设计理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 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4、走进诗境学生表演。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设计理念]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课堂大闯关”。

A、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B、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C、我能吟唱这首诗;D、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E、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2、朗读背诵诗歌.3、赠诗结束新课。

[设计理念]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5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1、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长亭送别》。这是一首表现人们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歌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友人而伤心落泪,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唐代有一位特别伟大的诗人,他就是——李白。(出示李白图)对于李白,同学们了解多少呢?(指名说了解的李白)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繁星,那么李白就是最耀眼的一颗。这位伟大的诗人,也创作了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经典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1.读准诗题

(1)这首诗题目这么长,要读好可不容易。首先要读好其中的三个生字。出示生字,谁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3)练习写“孟”:第一笔是横撇,上面的字要写的扁一点,为下面的皿字底让地方,体现汉字的礼让之美。学生练习写。展示,评价。

2.个性读题

(1)读会了这三个词语,大家能初步读好课题了。这个题目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PPT(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PPT(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合作交流,探求规律。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出示两个生词,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点拨诱思,质疑解惑。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领会情感了。

3.出示自学要求,师读。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了解诗意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师: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出示课件)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出示课件)(2).师: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烟花 三月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

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繁花锦簇„„)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老师相信你们的语言会更美,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于烟花三月的美景之中,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3)师: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诗人却却无心赏景,那是因为—(生 :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师:孟浩然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望什么啊?(出示课件)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师: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诗人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出示诗句)(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望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出示诗句)一起读一读。

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师板书:依依惜别)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和天际流了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课件出示两句古诗)一二组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生读)这是豪壮的相送。

师: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生读)这是柔情的相送。

(5)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帆没了可情未了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出示课件)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预设)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五、课堂实践,拓展巩固。

1、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搜集了一些送别诗中的经典语句,相信大家读了会对送别诗有更多地了解和体会。出示,指名读,齐读。

2、古人写诗是可以谱曲演唱的,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唱诵。

六、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并积累送别的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格式 篇6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上一篇:郎咸平直言制造业危机下一篇:小班表演游戏阶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