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精选11篇)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际状况及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 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具体的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2、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3、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4、召开结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更好的服务与徐集镇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学业障碍大,自卑心理强,易紧张,注意力或者高度集中,或者涣散。这时,课题实验组教师积极调整了一般课堂严肃紧张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课题实验组教师的真诚,同学的关爱。这样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更多的给学困生提供提问和板演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2)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当的科目尽量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分层方面要适当,分组过程中,把“学困生”至少要分布在三个组以上为宜,目的要引导促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为组争先的集体合作意识。班内设“光荣榜”对学困生及时表扬,不定期的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及时鼓励。对学困生的提问、练习、课后作业乃至测试题,都设计的富有弹性,使他们体验到也能获取
高分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学困生对此更难做到。因此需要课题实验组教师树立关爱之心,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利用自习、课余、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补课,力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档,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4)努力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我们正在总结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提出要求,指导学困生预习,课上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通过优生帮学困生,教师帮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尽可能多机会掌握所学内容,课下优生再帮学困生解决作业及复习巩固中的困难,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
二、加强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把握和尊重学困生的“自我”。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要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使之有信心确立起只要努力,就能进步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在实验班中的学困生中开展“我进步,我快乐”的学习竞赛活动,对成绩提高的学困生及时奖励。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是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启发敢于发言,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为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复习及合理分配时间等)。
三、调查走访,家校结合。
对待学困生的转化教育除在校采取正当的措施。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限于农村的现状(指我们本乡镇):一是家长自身素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劳动时间无正常规律,大多数家庭是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对其子女管理鞭长莫及;三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高,有望子女成才的底气不足。基于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教育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平时的家长会又很少开,召开家长会部分家长也不到场,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很了解。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两个学期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趁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东风积极到这些学困生家中一些家访工作,还有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徐集二中心小学及潘庄小学还积极利用中国移动公司为学校开通的校讯通平台,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包含学困生的家长座谈会,实验老师与学困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
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比如 我我们徐集潘庄小学六一班的崔慧莹同学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学生,学习也十分认真,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太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工作,终于理清了头绪,原来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觉得现在生活富裕了,开始沾染玩乐嗜好,晚上在家半宿半宿的推牌九,尤其还有轻视女孩的态度,母亲管不了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摸清了情况后,我们进行了攻关。经过几次的家访和家长座谈以及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改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做法,对慧莹的学习生活关心起来,很快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阶段一年多的开课题实践研究,对比每个学困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对学困生的转化已初见成效。在师生、家庭的相互合作下,通过实际检测,各校实验学生的成绩均比前一学期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很欣慰,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实验班级的学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他学生在各方面也相对有所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使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实验组教师在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2013年实验课题实验组教师吴金凤、李玉荣、仇念章年荣获县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教师仇念章、薛香菊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同时2013
年6月课题组杨东孔李玉荣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仇念章、吴金凤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薛香菊的《困生转化之我见》三篇论文均被评为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部分学困生成绩反复不定。如何提高转化措施的持久性是课题实验组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实验组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有局限性,缺少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今后我们研究的重心将针对不同学科总结归纳学困生的各类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转化和巩固效果。
2.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满意。多数学困与家教的方式方法有关,取得家长的配合是转化成功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家校互动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些工作。
3.精力和经验不足。学校有研究能力的课题实验组教师不多,且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网上信息量不多,又没有专著,无法买到关于学困生的新版著作,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现在各学校科研经费紧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少。
徐 集 办 课 题 组
一、把握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独特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这些力量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社区辅导员和同学等。在班级管理活动中, 各种教育者开展着各自的工作,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是班级生活的主要部分, 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阵地,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必须要开展高质量的课堂生活, 确保每堂课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 做到“堂堂清”, 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我们要时常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建构学校与家庭的网络, 和家长共同把握学困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状况, 以期促进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起正确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加大帮教的力度, 我班实行由一名基础较好学生带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一帮一”制度, 达到全面提高的目标。“一帮一”活动使一些学习后进生跟上了学习的步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社会上正面的舆论、积极的环境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强化学习习惯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更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学困生要有耐心, 以防学生的自信心被挫伤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 我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去帮助他们。每次的练习后, 我都对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及时表扬,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学困生反应较慢, 有时一个简单的句型讲了几遍还不能理解, 我就耐心给他们辅导, 用浅而易懂的语言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走出英语学习的低谷是相当困难的。我常与学生一起制定奋斗目标、学习计划, 让学困生“笨鸟先飞”, 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预习和复习工作。学生在英语学习时, 常对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感到迷惑。我教他们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增添学英语的兴趣。如讲be动词时, 让学生记口诀: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 其他复数都用are。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 我运用幽默的言语吸引他们, 将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 精讲多练, 争取做到高效率。
学困生由于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 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其实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 他们身上有不少积极因素和不少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细心观察, 深入了解, 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然后从闪光点下手, 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如去年我班有位学困生, 我发现他的英语朗读声音很有磁性, 很好听。于是我就事先帮他预习新单词, 让他跟我反复读。在早读时, 我给他鼓励, 让他为全班同学领读, 结果就这么一件平凡的事却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 增强了他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他觉得自己并不比他人差,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他的成绩也自然得到了质的提高。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面对当今这批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可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主体, 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的运动知觉调动起来,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为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单调而引起学习的乏味和疲劳, 我通常借助实物、挂图、录像、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 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始终高涨。特别鼓励学困生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大胆实践, 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 从某种程度上说, 英语是自己练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 但切记要精心备课, 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等, 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内容。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练习等都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在教学词组“have difficulty doing”时, 我让学生先复习“have problems doing, have trouble doing”, 从而学生轻而易举地归纳并记住了教学内容, 此刻我趁热打铁, 问学生这类句型我们碰到过吗?学生踊跃发言“have fun doing, have a great time doing, etc.”最终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操练What's he/she doing?句型时, 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 其余学生猜What's he/she doing?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 学生觉得简单有趣, 并在学习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 思维会更加活跃, 学习的道路会越来越宽阔。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在农村中学, 转化英语学困生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之事。我们老师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力争社会各界协助配合, 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 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培养他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 英语学困生定会转化为英语学习爱好者, 英语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孔庆委, 李其维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李学农, 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一、沟通,架起信任之桥
由于留守在家,这些儿童平时很少与他人沟通,加之学习成绩落后,在心理上难免自卑抑郁,不愿与人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与之沟通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诉说内心的想法和苦恼,排解郁结已久的情绪。我利用课间、中午到校时间拉一拉他们的小手、摸一摸他们的小脑瓜,和他们聊一聊家常,时间一久,这些孩子就会主动靠近老师。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融入这个集体,他们知道了家长不在家时,有心里话可以和老师讲,也可以向同学诉说,大家会帮忙出谋划策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了解熟悉他们的心理行为,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逐步让他们对学校和教师产生认同感、信任感。
二、激励,绽放自信之花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困生自卑而内向,要转化他们,就要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笔者认为积极发现并赏识学困生的优点,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留心观察,笔者发现这些孩子中有的歌唱得非常好,有的画画得特别棒、还有的擅长跑步。于是我就利用班队活动课、“六一”汇演、出黑板报、校运动会等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并及时表扬,让全班同学为他们喝彩。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原来自己也有优点,就敢于和大家交流,自信地参与到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中。
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她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笔者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倩,想把字写漂亮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怀素写字》这篇课文吗,怀素一开始字写得也不怎么好看,他啊,就仔细地看,认真地描,再一笔一画照着写,日子一长,字就写得越来越好。只要你也这样做,你也能把字写得像怀素的字一样好看,就像你的歌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一样,老师相信你!”
“好言一句三冬暖”。老师的一句称赞,同学的一阵掌声,给了她尊严、给了她自信,慢慢地她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她不再自暴自弃,脸上终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三、指导,奏响关爱之曲
转化学困生必须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兼顾全体的时候,特别地关注学困生?我的办法是:分类指导,适当照顾。就是说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课堂学习,但要求不同,评价各异,适当多给机会参与回答、练习。课堂巡视关注他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碰到难理解的词语、句子,教师予以提示或者交给理解的方法。小组合作时,事先关照好小组长,要求安排学困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作为小组代表汇报。通过这些手段,提高留守儿童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其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由于基础差,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指导。个别指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最有效的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不仅可以对他们的知识缺漏进行补习,更是对他们行为养成、学习方法的矫治和引导,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每节课下来,我总是及时把这些学生叫到身边,了解她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方法等再重新梳理一次,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
四、携手,建立互助小组
良好的班风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奋进,平时我就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并以各种活动带动学生学习,使班级的学风较浓了,每一个学生都奋发向上,班级荣誉感特别强。此时,我顺势在班内成立了学习互助组,把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分给了班里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并交给优秀生适当任务和目标,引导优秀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同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向优秀生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优秀生在帮助同学的时候,增强了责任感。总之,让优秀生和学困生携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联合,展家校之合力
沂南县双堠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地处沂南县西南山区双堠镇,205国道旁,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初中,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量优质生源被县城学校抢走,生源质量较差,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行列。学校现有班级18个,学生800余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2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奇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学困生”的研究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大课题,其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现时性是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的。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和优秀生的层面上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学困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秀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转化好“学困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学困生”的涵义
1、“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对初中“学困生”的界定:(1)初中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之基本要求。(2)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考试中各门功课不几个或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的学生。
2、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优秀学生也应纳入“学困生”范畴。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困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属于“学困生”范畴。我们课题组在讨论“学困生”概念时也一度产生困惑。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门学科均处于落后状态。这类学生基本不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初中学段毕业水平测试,而且往往伴随有行为不良、思想不端甚至心理异常等问题。对这类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大家没有异议。但我们发现,总成绩合格以上,但某学科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也是教师要转化的对象,并且这一类学生在数量上要多于前一类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有跛腿学科,跛腿学科成为该生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果该生能在跛腿学科上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总体成绩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对这类学生是否纳入“学困生”的范畴呢?经过慎重思考,课题组达成一致意见:把有薄弱学科的学生纳入研究范畴。即:总成绩达到合格标准,但有某一学科的成绩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明显低于自身发展的正常水平,这类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转化。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全能全才,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即使优秀学生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学困生”。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拓展了“学困生”的范围。其定义为:总成绩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总成绩在合格以上但某学科成绩相对于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并且使“学困生”尽可能地转化,使之在学校内留得住,学有目标,学有信心,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使“学困生”尽可能达到:能正视自己,找出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学习上树立目标,初步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我能行”及“能学好”的信心。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方法策略,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知识断层的症结,尽量做到个人主动去学,能找老师、同学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学生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法、四维学习法、全脑学习记忆法等,以更先进的方法,使他们更快地转化。
3、在实验班级内的“学困生”,争取转化成功率在达80%左右,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班级内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失时机地主动去表现自己,真正融入班级大集体之中,以达到不以人人升学,而使人人成才的教育目的。
4、初步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学困生”成因研究
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有哪些类型,分别呈现哪些特点,寻找转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形成《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1)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2)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3)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2、“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教师的主要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D、优化校园文化,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的研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噪杂的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确保“学困生”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2)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从学校管理和年级管理入手,通过学校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与奖励制度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策略的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的研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3)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从班级管理入手,创建班级评价激励制度,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困生”。确保与“学困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制定计划并落实。加强学风建设,及时做好“学困生”教育工作。制定“学困生”的跟踪培养措施。通过班级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班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
(4)学科教学、辅导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入手,通过测试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以教研组为纽带,分析、总结“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和教育对策。包括如何分层导学、如何个别辅导、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巩固提高等。各学科对“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形成经验总结,提炼成果。分别形成《“学困生”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5)综合家庭、社会的主要策略的研究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个案研究。
(三)主导课题的主要子课题
1、学生分化问题的研究
2、“学困生”学习动力开发研究
3、“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4、“学困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5、“学困生”转化的案例研究
6、“学困生”自信心培养研究
7、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8、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9、家庭教育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0、社会环境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1、课堂教学与“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理论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四)心理学观点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1)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2)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3)开放教育的推行(4)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5)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6)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2、因材施教原则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使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激励引导原则
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因素,也就是应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实验法
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案例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教育观察法
分析课内外各种情况,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
6、文献研究法 从各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生教育转化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补短教育与扬长教育共进,全面发展,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六、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课题组核心成员就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总体思路、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的预期成果进行研讨,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制定研究方案,报请教育局指导小组,接受专家指导,申报立项主导课题。开展教师培训,明确主导课题精神,教师个人确定子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学校抽样调查访问
①“学困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初中段的“学困生”。②教师问卷调查,选取“学困生”所在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③“学困生”家长调查问卷。
3、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4、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实施方案
5、各班提交“学困生”名单,并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1、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
2、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3、实验研讨会。实验班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归纳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实验结果。
4、课题组组织课题交流和现场研讨,总结分析实验情况,写出研究阶段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校收集的资料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5、聘请县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推进和调整意见。
(三)第三阶段:实验及检验修改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1、各实验校根据前阶段的成果继续进行研究和实践。
2、各实验校材料归纳、提炼;分析,总结阶段实验成果。
3、召开交流和研讨会,分析实验情况,写出阶段总结报告。
4、根据前期实验结果,改进实施方案
5、征收实验学校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找出不足。
(四)第四阶段:深入实验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1、依据修改后的实施方案,深入实验。提出新的方案,进一步探究实际效果。
2、分课题,分学科专项培训、研讨会
3、征收两期课题研究成果
4、召开“学困生”阶段工作总结会
(五)第五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1月)1、6月,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结题资料编写工作。2、8月,汇编课题成果,筹备课题结题工作。3、10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大部分都是中、高级职称、年富力强,部分同志参加过县、市级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2、制度保障
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机制,有《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课题组成员管理办法》、《教科研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将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行政支持和财力保障
校长高本营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副校长张恩全领导课题组工作,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预计资金投入1万元。
4、技术保障
课题组将邀请县教科室专家组的指导。同时,学校也将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加强相关学习资料学习。建立校园网,这方便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随时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保持这与国内专家的长期沟通和联系。
(二)操作措施
1、理论指导实践,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有关“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理论。以个人的成才之路做现身说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
2、积极取得领导与教师们的支持协作,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内耗,为课题研究铺平道路。
3、严格实验规则,课题组教师应一丝不苟做好实验的诸项工作。
4、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课题组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敢为人先,不畏困难,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良好心理品质。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报告
《“学困生”基本状况调研报告》、《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研究论文及个案集
《农村初中“学困生”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提高“学困生”英语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理化生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政史地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音体美信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等。
(三)学生进步奖状、证书及家长意见、学校鉴定等
(四)促进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一)课题指导小组
王绪合(沂南县教体局初中教研室主任)徐以山(沂南县教体局教科所主任)葛纪福(教科所教研员)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高本营
副组长:张恩全
成员:戚建常
高元亮
崔茂奎
王志克
张成友
万仁成赵文栋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高元亮
副组长:崔茂奎
王志克
高玉伟
成员:各班主任
教研组长
教学能手
教学新秀
学科带头人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小学学困生学习的新的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研究的具体目标。(1)学困生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3)学困生案例分析。
三、研究内容:
1.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专题研究。
(1)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2)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3)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4)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5)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6)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7)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8)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13)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策略。(14)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3.学困生个案分析。
4.学困生教学典型课例研究。
四、具体活动安排: 2011年9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2.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3.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4.进行错题收集。2011年10月:
1.相关理论学习:《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2.组员交流学困生转化心得。3.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4.整理错题集。2011年11月:
1.结合期中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
2.对实验学生进行过关检测,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2011年12月:
1.围绕专题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沙龙活动。2.学困生进步作业展。2012年1月:
1.学困生作文展评活动。
2.进行学困生期末过关检测,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3.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4.课题组成员完成一篇学困生转化方面的论文。2012年3月:
1.召开新学期课题研究会议,明确各自任务。2.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评选“进步奖”。3.进行课堂教学研讨。2012年4月:
1、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2、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
3、组织作文研究课,并进行课题研讨。4.收集整理错题集。2012年5月:
1、组织一次“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学术沙龙。
2、进行专题讲座。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5.申请课题结题。2012年6月:
——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2014、3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强调,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是可以成功的。自从我的学困生课题开题以来,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现小结如下:
1、定好课题开展的方向及计划。
在科组教研中,与科组老师共同制定好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困生研究计划”,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实际,定好帮扶措施。
2、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章。
为了使自己的课题工作获得相应的理论支持,我先后略读过《语文差生问题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教育科研学习资料》这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和《中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中相关的文章,借鉴他人好的经验,确保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因材施教,加强辅导。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课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来源以及所受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整个班级44人,其中基础较差的有8人,学习成绩易波动的有10人,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我因人制宜采取了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学困生进行了辅导。
(1)对于学习品行均落后的学生,除了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外,我还另外找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有所上进。
(2)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们学好功课的信心。
(3)坚持依靠集体的力量。为了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我把学困生的教育置于班集体中,以集体的力量去转化个人。
(4)主动与家长密切配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
(5)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反复。我是抓反复,反复抓,耐心细致地、坚持不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努力,我所任教年级的特困生,如:侯鑫烨
赵江涛 胡英杰
王晓阳 许懋或多或少取得了进步,她们在这次期末测试中的成绩分别是62.5分、82.5分、74.5分。
4、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在学困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选取了两名有代表性的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下对他们的辅导过程及他们一点一滴的转变,并及时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及一些有成效的做法,到目前为止,累计写了教育教学反思 8篇,错例分析2份,工作记事2篇,计划与总结各1份,虽然数目不多,但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我也非常清楚,受家庭、社会环境、遗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地过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所学校来说,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但我有信心,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应一而再,再而
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一、课前预习点拨, 树立学习自信心
对数学“学困生”来说, 经常被教师批评, 久而久之,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能在课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点拨, 如告诉他们预习的方法, 与哪些已学内容有关联, 不懂的地方做好符号, 等等, 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 重点听自己没理解的地方, 就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 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 再给予适当鼓励, 相信他们一定会加入主动学习的行列。如我班有位“学困生”, 上课经常发呆、开小差, 课后才知道, 原来是因为老师讲的课他听不懂。我想与其多批评和在课后花大量时间进行补差, 不如课前先教会他预习, 即读题, 初步弄清题目意思, 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教学下一节内容时, 让他自己先预习, 找出不理解的内容。上课时, 他异常兴奋, 听得专心, 并积极举手发言。我风趣地对他说:“你今天举手的次数, 比以往加起来还多, 说明你能行, 要坚持每天都这样。”他用力地点点头。从此以后, 他在课堂上能积极开动脑筋, 很少看见他发呆。
二、课堂提问“偏爱”学困生, 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上, 我“偏爱”数学“学困生”, 合理安排时间, 让他们有思考的余地。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说出:“什么叫长方形? 它有哪些边? ”等。我看见“学困生”举起了小手, 就请他站起说, 可是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忘记了。”遇到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对他批评、斥责。而是先请他坐下, 说:“老师相信你会, 你先坐下, 再想一会儿, 想到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在接下来的几个同学回答后, 他又举起了手, 我再一次请他回答, 果然不负所望。我及时表扬他有勇气发言, 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 特别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不会因为怕自己答错了或答不出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不敢举手发言。
三、课后及时补缺, 保持学习动力
有些数学学困生, 课堂上实在无法消化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课堂上老师又不能过多顾及他一人。这时, 教师可采用课后补差的方法加强个别辅导。这里,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态度, 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差, 而侮骂、指责他们, 那样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我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 有少数学生因为基础差、动作慢, 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下课后, 我特意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学, 还鼓励他们开展圆柱体的表面积制作比赛。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 我很欣慰。
四、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切入点, 师生达成协议, 配合默契
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的一生。所以, 对数学学困生的辅导要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许多学生沦为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商不高, 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习也一样。大多数优等生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总喜欢做小动作。我悄悄跟他达成协议, 如果表现好我就会很开心地笑表示对他的赞赏, 如果表现不好我就会看看他然后很大声地讲课以示提醒。协议达成后, 在上课时我经常跟他进行眼神交流, 声音忽高忽低, 他们因为受到关注, 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
五、挖掘闪光点, 给予自信心
数学学困生由于缺点多, 遭到的批评多, 他们在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 更渴望老师的表扬, 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光”容易被他人忽略, 老师要捕捉时机, 及时发现他们的“光”和“热”,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班有一个从外省转学来的学生, 他个子高大, 力气也大。由于刚到异乡, 无法与同学用方言交流, 班里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不甘受欺负, 时常以武力报复。在一次打架中, 他把一个同学打伤了, 在办公室受到老师的批评时, 他仍愤愤不平, 坚持自己有理。我发现他普通话很好, 表达能力强, 就想着找个办法引导他。为了让同学们看到他的闪光点, 我在班里举行乘法口诀火车式的背诵比赛, 特意让同学们选他代表小组参加。在比赛过程中, 同学们都为他标准的普通话和姿势所吸引, 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爆发出阵阵掌声。此后我启发他:“你有这样的特长, 同学们都很羡慕你, 你也应该纠正动不动就打人的缺点。”由于我的巧妙安排和引导, 他和同学们消除了对立情绪。
人总是希望能得到肯定、鼓励、赞许。让我们走近孩子的心灵, 多给孩子一份呵护, 一份激励。即使是极微关怀, 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 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 一个有意安排的机会, 等等, 就会使火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勇等.新课程的评价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7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有一部分学生成了“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薄弱,能力欠缺,学习效果差,而数学学困生指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作为教师,就特别要帮助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跟上整体学生的发展。
一、先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首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今后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很大。目前农村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增强,亲子矛盾凸显。再加上农村许多学生双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家庭中缺少学习教育的氛围,这个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农村学校管理不严谨,工作无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人性化的家长式管理,不科学、不切合实际的奖罚制度,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没有感受到教师所带来的能量,无心学习。再次,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致使其产生不良心态,甚至厌恶数学课。最后,因为一部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持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了解“学困生”的成因,才能彻底的帮助他们。
二、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他们思想不端正、纪律散漫而造成的。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深知自己在班中所处的地位,总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变本加厉地违反纪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些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违反纪律,上课故意敲桌子、讲话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作业没有一次能按时完成,有时干脆不写。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果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三、改进课堂教学,实行多辅导帮扶
改进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主要措施。老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着想。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切忌教师眼中只有优秀生,对学困生视而不见。课堂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破罐破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老师还可以成立“小老师”帮扶辅导组,一对一是最好的形式,要求每天“小老师”关注结对学困生,观察课堂学习状态,如果发现开小差了就及时提醒,关注作业情况,发现错的立即给予指出,要求其自主纠正,实在不能自己改正的“小老师”再慢慢讲解。当然,老师要时常关注帮扶情况,适当调控。“小老师”不能解决的要立即施以援手。每期还可设立“最佳学习伙伴”奖,奖励帮助效果好的结对组。这种方式效果很明显,不仅辅导了学困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使优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四、实行分层教学与合作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分层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分组教学,就是将数学成绩长期处于下游的那一部分学生分成一个层级,对其制定一份有区别于优生与中等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教学过程、考核方法、激励机制等。合作学习可以与分层教学结合起来,每一位优等生帮扶两名学困生,中等生帮扶一名学困生(以班级具体实际为参考标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发展。
五、创造条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设计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题目,让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目的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感,一点一滴积累学习数学的信心,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教三年级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小镜子沿着对称轴照一照,然后把镜子里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学困生,画的时候如果还有困难我就让同学帮助他。
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我们要认真研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多关心、爱护、鼓励学困生,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使他们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冶金琼.《浅谈如何转化小学数学中的“学困生”》,金色年华,2013(01)
[2] 刘 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2(04)
李金英
在教学我真正认识到“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种教育理想与追求,而在教学过程中,令老师们头疼的还是那些学困难。有效转变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只有适度降低要求,才能激发学习动力,这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不断纠正学困生学习数学时不良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努力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书写工整,自觉验算、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分层布置,不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题目虽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注意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从而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应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我们要不断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学习的信心,破除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适度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外,还要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只有优化外部氛围,才能有效形成合力,这是学困生转化的
保障
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要转变数学学困生,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功能,学生间的学习互助,能使其在相互切磋中交流信息,取长补短。为此,我在班上成立了十几个“一帮一”学习互助组。每天中午我利用二十分钟时间开展互助行动,要求组长根据当天所学内容出些相应的题目给差生练习,做不到的予以适当的讲解,最差的学生由我来辅导,这样做既锻炼了优等生的解题能力,也能促使学困生的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每天让学生记录好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定时检查学生记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监督他们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家长每天都知道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为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改正自我、超越自我的家庭环境,家校联系,共同促使学困生的转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日趋上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这些“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影响较大,甚至影响班风、纪律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同时还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转化学困生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校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家长的正确导向,使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为此,要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针对我校存在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出现学困,根据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研究目标
1、调查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策略。
3、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六、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七、研究对象
简池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九、研究步骤
该课题研究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组建简池小学研究课题小组,2、研究制定课题。
3、申报立项。
4、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5、讨论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6、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2)会议记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调查问卷。
2、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
3、教学实践与研究。
4、不定期实施检测,检验试验效果
5、成果形式:
(1)制定研究计划。
(2)试验研究或调查报告;
(3)研究论文、工作月总结、教案、案例、教育反思、心得体会等文章;(4)师生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4、成果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5-01
小学生正处于初入校园的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校园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同时因为校园生活的突然转变,导致一些小学生还未适应入学生活,故而在前期的语文基础学习阶段出现了落后的现象。之后,每个班级都有可能会出现学困生,且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习的内容也不断增多,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加深必然导致学困生数量直上不下,甚至学困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更为复杂。因此,对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全面分析与探究,则可以有效找到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学困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自身的个人因素,也有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首先,从个人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进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上进心。因为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加之初入校园,对学习没有足够深入的认识。所以许多学生的课堂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且不能够认真听讲,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因为贪玩没有完成,故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引导,小学生该学科的成绩必然不够理想。同时还有一些学困生因为某一次成绩落后之后便一蹶不振,于是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一直都是班中“垫底”的学生,所以内心敏感,行为孤僻,长此以往就必然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环境原因
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与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的整体大背景。在社会环境中,有一部分积极的影响,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网络游戏、色情网站等内容的出现,确实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沉迷其中,最终不仅导致自身身体出现问题,甚至也走上了厌学、逃学乃至辍学的不归路。
其次,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些小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隔代教育会使得小学生长期被溺爱,导致小学生自身的行为缺乏规范。还有一些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这都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无从解决。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按照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层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比如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专门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并且告知学生识字的方法。教师要学会从汉字的构字特点入手,让学困生对该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字义都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困生科学掌握该汉字,进而提高识字效率,从而使得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再比如进行写字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格外注重学困生的写字作业,要求其各项作业都需要按照规范进行书写,确保书面整洁。同时还可以在学困生的作业后面批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困生的写字兴趣,从而帮助学困生突破自我。
(二)注重对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偏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困生进行阅读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困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可以对学困生的阅读要求适当降低,并且尽可能为学困生提供较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得学困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交流与阅读交流过程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困生多读一些课外书,通过向学困生介绍读物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互相借阅与交流能力,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帮助。
(三)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活动平台
对于学困生而言,其大多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比较自卑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为学困生创造出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条件。比如可以举办诵读美文的朗读比赛,还可以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征文大赛,使得更多学生可以再比赛中体现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价值。甚至还可以举办读书大赛,在比赛中让学生可以纷纷将自己阅读的书籍介绍出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间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可以增强阅读意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四)注重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周围教育环境的改善
小学语文学困生要想走出困境,单纯从教师方面,势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家长,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比如可以经常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的形式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见面形式,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家长在群组当中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还可以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请一些具有丰富教育心得的家长对自身的教育丰富与经验进行传授,从而使得其他家长可以借鉴,并且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至关重要的引导与模范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格外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加大对学困生的帮助力度,找到符合学困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实现学困生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高华蕾.关于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24.
[2]李海龙.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4,46:57.
[3]钟红娟.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3:25.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12-01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09-15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07-04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07-02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07-07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的研究06-29
农村垃圾回收物流策略研究11-2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研究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