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篇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关于在松原市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的通知》,以及前郭县教育局 “关于转发松原市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深刻认清生命的重要意义,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民生工程、学校安全建设的基础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拓展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我校首先成立了“重新中学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德育的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我校政教主任及担任生命安全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组成。

我校通过召开传达松原市“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使教师明确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对生命教育课重要性的意识。并以此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保障机制。

为了切实有效果地组织好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认真组织生命教育活动,我校制定了如下计划:

1.上好生命教育课。任课教师可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课堂生命教育课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知识。要求教师在学科 教学中挖掘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与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一起,有机整合,贯彻落实学科生命教育。

3.本学期在教师中结合我校特点,开展“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的开放性听课教学活动,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引起生命教育的重视。

4.要落实好生命安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生命安全学习实践活动。

5.组织好教学辅助活动。对于无法在课堂和其他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内容,我校将充分利用班会、墙报、板报、体育课等方式,尽其所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篇2

首先, 课堂上, 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 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 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 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样才有望唤醒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后进生大多是学困生, 由于成绩靠后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厚爱,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转化他们, 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他们被冷落、被嘲笑, 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厌学甚至厌世。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后进生, 更赏识后进生。

其次, 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 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 能动地去认识知识, 并改造知识, 内化知识, 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 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 有活力, 有生命, 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再次, 从阅读中珍爱生命。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 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 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 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 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是的, 让学生爱上阅读, 乐于与书为友, 一直是我语文教学的追求!因为, 我觉得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孤独, 爱读书的学生向善, 爱读书的学生是文静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浪漫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富于想象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快乐的, 爱读书的学生在精神上是富足的!爱读书的学生对生命是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涉猎课外读物, 还要把所学课文 (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外) 每篇至少读五遍以上, 并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竞赛以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

关注生命教育,勤于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反思;经验;沟通

我们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凭借原有的教学经验难以驾驭新课改模式,这就导致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反思可以从业务知识、教学经验、教学感悟、某个教学环节、教学成功之处、教学失败之笔等方面来书写,通过不同渠道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仅靠经验掌控课堂,会适得其反

对于带了好几年初三的老教师来说,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固然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但是过多的教学经验会使你的教学课堂变得呆板和墨守成规,这样的课堂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老师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往届学生在这块往往常犯的错误或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老师就会无意识强调或反复强调,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学生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因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自己主观上的重视,所以,老师的反复强调反而会让学生反感。

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经验,并能根据所带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让新奇与经验并存于课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多一分关心,多一份沟通,多一分收获

尽管我带的都是A层学生,无论从数学基础上还是从能力上都应该是最好的,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往往与你的想象是相背离的,在每次月考下来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远远不如B层学生的成绩,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长期老师忽略与学生沟通,或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比如让学生完成一套试卷后發现错误较多时,老师就会抱怨:你们做得这么差连C层学生都不如,等等这样的话语,老师可能不经意间就说出来了,过后老师就会不了了之,但这些话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反感老师,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无论带哪个层次学生的数学老师,都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尤其对于班级里哪些比较敏感的学生,更应该耐心与之沟通交流,找到问题,踏踏实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乐学、善学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科长对数学课堂的监管作用

近年来,无论在收缴和检查学案方面还是展示课展示任务分配方面,我都是靠我和各班的课代表来完成的,刚开始学生展示课的积极性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时间一长,这种仅由老师和三个课代表构成的课堂结构模式学生已经厌烦了,因为课代表安排的展示小组总限于固定的小组,时间一长其他小组也不闻不问,反正课代表又不安排我们小组,从而导致展示的学生像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而下面听的同学也不与讲的同学形成互动,不管自己会不会都不去听,从而使展示失去意义。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忽略了学科长和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往往学科长和组长代表着学生的主体,因为他们经常和组内学生一道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展示作用和管理作用的发挥就意味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四、善于和学生交流,乐于接受学生建议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们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并不仅仅是得到学校对我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学生对我们的认可,因为我们是学生的服务者,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是否满意,多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建议,这样的大道理可能每一个老师都很明白,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或真正做到恐怕并非是大多数老师能做到的,往往教了多年的老教师还没有刚来的年轻教师受学生欢迎,我想原因正是如此吧。

五、听取同头课,吸收新理念

长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一种思维定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听别的学科教师的课,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提供一些参考,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变得更灵活,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受学生喜爱。当然我们学科内的课更应多听,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总之,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勤于反思就是更新观念、提升自身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教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篇4

首先,更新观念。

我们要从树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观念。“生命教育”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等同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走上照本宣科,甚至偏离以人为全的指导方针。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这是生命教育能有自由空间的有力保证。但这又不等于说生命教育是“老虎咬天无从下口”是大而空的了。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生命教育得与三大载体相联系,能创设或是提供学生容易接收的情景。

其次,思想上依托教材,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形式上不拘束于课堂。

学校的树木常常被学生无情的攀折,尤其是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些残枝断叶更是比比皆是。刚好我教学四年级上册《呵护生命》一课,我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后,把学生们带到花坛里,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命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坐在树下,依着花丛,一起讨论怎么样保护他们呢?后来,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一个班管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再后来我们想出了更人性化的名字“领养小树”。这一活动经过孩子们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报交到大队部后立刻得到了响应,今天,您再踏进实时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树木领养牌了。就这样,我的课落实了,孩子们也真正地用行动去呵护了身边的小生命,这些企是课堂中枯燥的讲解所能达到的?

最后,合理整合,高效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课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活情境里进行教育。今年六月上旬,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走进无声世界”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本是一群看在他们眼是残疾人的同龄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时,他们的折服了。有的甚至发出感叹“他们真了不起!”“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比我们正常人更了不起!”当孩子们看到这些聋哑的儿童们为了回报社会对他们的爱而去社区里服务的宣传展板时,他们一个个沉默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是该学习这些同龄人小伙伴的时候了。

一年级上册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简析

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少数同学自觉性差,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大版块:生命奥秘、安全与健康、呵护心灵、美化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的综合活动课程。生活本身是综合的、丰富的,这是教材内容综合化的基础。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知识的发展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的。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和转化。它是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关于生活与生存的积极的生命态度与情感,获得有益的生命经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和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材的设计思路为:问题引入;认知澄清;实践反思;行为改变。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儿童探索简单的生命奥秘,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构成等

2.让儿童了解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掌握一些避震的方法),学会正确的坐,立,行,卧。3.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及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并学会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4.学习一些简单的能美化我们生活的小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是:安全与健康呵护心灵版块。

五、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我和我的布娃娃”,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中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存在差异;帮助学生明白“我”从哪里来;学习如何安全地玩耍;初步树立起安全意识;了解“哪些地方存在危险,存在什么样的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知道哪些物品是不能共用的;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当好老师的小帮手;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害怕”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学习生活技能;学会整理书包,学会简单的管理。

六、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

七、周次安排

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教育 篇6

关注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阅读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要追求,重视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命体验.新语文教学观强调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语文阅读世界充满着丰富而美丽的平凡生命,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因此它理应将关注生命的和谐生长进行到底.

作 者:赖聪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32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命教育 价值 关注

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篇7

1.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用爱去诠释生命。

1.2 知识目标:让学生对生命的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3 技能目标: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利用专业机构解决心理危机。

2. 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一年级新生这类教学对象, 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验式教学, 即通过组织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领悟生命的可贵。

3.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

教学手段为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准备为课前制作背景音乐、活动所需纸质材料、收集相关图片及视频等。

4. 教学过程

4.1 课程导入

感知生命的过程,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 都是一个奇迹。

播放视频:生命的过程 (略) 。

4.2 活动一:五分钟母亲

活动目的:体验母亲孕育的艰辛。

活动内容:让学生把30斤的布袋系在肚子上爬5层楼。

4.3 活动二:命运纸牌

活动目的:让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感知当下的幸福。

活动流程:先让学生随机抽取盒子里的写有不同命运的纸牌, 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分享此时的感受。

指导语:由于受到出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可能对自己的家庭环境不满意, 有的同学可能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 也有的同学可能对目前的自己不满意。假定每个人能够获得第二次生命, 每个人的命运可以重新选择。我手中有很多纸牌, 每张牌就是命运的一种重新安排, 它所包含的资料就是你新的生活资料, 从现在起, 你就是牌上的这个人。设想一下你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命运, 现在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位置与假设的第二次人生选择的处境相比, 有什么不同?生命中有一次, 如果你的命运是纸牌上所写的那样, 你会怎样?你该如何面对现在已经拥有的生活?

附:纸牌的内容

(1) 我不幸罹患癌症, 家里没有钱治疗。

(2) 因家中意外发生火灾, 我脸部被大火烧伤, 留下一个很难看的伤疤。

(3) 家中父母离异, 经济困难, 读书条件很差。

(4) 我出生在西部一个贫困山区里, 父母无力供养我读书。

(5) 我的父母不幸患有虫病, 治疗花费了好多钱, 家庭经济紧张。

(6) 我父母下岗, 家庭经济困难, 不能支付目前的学习费用。

(7) 我与周围的同学人际关系很紧张, 很不受大家的欢迎。

(8) 我患有小儿麻痹症, 生活很不方便。

(9) 我小时候因中耳炎治疗不好而变聋。

(10) 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住宿条件比较艰苦。

(11) 我的一只眼睛因意外事故而失明。

(12) 我的一条腿因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严重而截肢。

(13) 我在一个各方面都很差的学校里读书。

(14) 我相貌普通, 在班级里不引人注意, 学习等各方面都一般。

(15) 我学习成绩优秀, 但人缘很差, 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

(16) 我妈妈天天对我唠叨, 管得太多, 让我不舒服。

(17) 以前家里很富有, 现在却因为意外事故而陷入经济拮据状态。

(18)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19) 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很差, 经常被一些同学看不起。

(20) 我患有口吃, 常被同学模仿而引起大家的嘲笑。

(21) 因为我太胖, 大家经常以此开涮, 并且给自己起不太好听的绰号。

(22) 我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平均身高20厘米。

(23)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最后, 努力用功后效果仍然不明显。

(24) 我除了学习外, 其他业余爱好基本没有。

(25) 我是个塌鼻子, 影响了容貌。

(26) 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很容易疲劳。

(27) 我再高一结束时取得全市物理竞赛一等奖。

(28)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里, 父母都没读过书。

(29)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很严, 很专制、我很不自由。

(30) 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但父母对我缺乏关爱, 不喜欢我。

4.4 活动三:生命线

活动流程:先播放视频:俞敏洪对大学生说的一段话。再组织学生画出自己的生命线。

活动时间:10分钟。

指导语:在纸上划一条线, 在右侧标出箭头, 这一条线代表你的生命线, 起点代表你出生的时候, 在终点写出你的预测死亡年龄。然后找出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回忆过去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 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在生命线上列出来, 根据你的感受愉快的可以放线条上方, 不愉快的可以放在线条下方, 然后再想象未来你想要做的事情及可能发生的事情, 仍然按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放在线条的上下方, 然后仔细看看你的生命线, 它就是你的心灵地图。

4.5 活动四:头脑风暴”在生命终结时”

活动内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在一次意外中, 你不幸深受重伤, 流落荒岛数日后, 在求生无望而生命只剩下一天了, 你只可做一件事, 你会做什么?

(2) 在生命即将终结前五分钟, 你可以打一个电话, 你会打给谁?说些什么?

(3) 在你的生命中, 哪一件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满足与再生?怎样才能更多地获得这种事物?

(4) 你愿意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 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

4.6 活动五:墓志铭

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 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资源, 感知幸福;2.让学生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内容:写一篇墓志铭, 反映自己的一生。

指导语:写一篇墓志铭, 反映自己的一生。墓志铭将刻在你的墓碑上, 供人凭吊。墓志铭将刻在你的墓碑上, 供人凭吊。墓志铭除了可以包括生年外, 可分别从以下几点概括:一生最大的目标;在不同年纪时的成就;对社会、家庭或其他人的贡献;我是个什么校报人。墓志铭除了可包括生年、死年外, 可分别从以下几点概括:1.一生最大的目标;2.在不同年纪时的成就;3.对社会、家庭或其他人的贡献;4.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举例张海迪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 一个美丽的海迪。背景音乐:歌曲欣赏《生命的意义》。

4.7 了解心理危机特点及自杀干预的常识, 学会利用专业机构解决心理危机

(1) 当身边的同学出现自杀倾向时怎么办。

首先要有了解大学生心理异常方面的常识, 发现异常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举例说明心理异常特点:情绪低落抑郁者 (超过半个月) 。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性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可能对自身、他人造成危害者。

(2) 当出现自杀倾向时怎么办。

特别讲解有关抑郁的知识。一般我们同学中常用的口头语“郁闷”, 只是一种抑郁情绪, 还达不到抑郁倾向和抑郁症。但这种情绪如果存在时间过长, 比如超过三个月, 就需要做一些心理辅导了。抑郁症是一类以心境 (情绪) 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抑郁症的特点:一般说来, 抑郁症具有“懒、呆、变、忧、虑”五大临床特点, 即“五D征”。而且症状符合得越多, 诊断的正确率越高。如果这“五D征”再加上有顽固性长期失眠则对抑郁症确诊的符合率更高。下面对上述五大临床特点进一步解释如下:“懒”, 无原因地突然变得疲乏无力, 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简单的日常生活、学习、作业都懒于应付;“呆”, 精神活动异常迟钝, 但是绝大多数患者从外表看来无异常表现, 患病后通常动作减少, 行为不敏、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变, 患抑郁症后, 性格明显改变, 前后判若两人, 自我感觉很差, 精力、体力和脑力大不如以前, 一位一向外向乐观合群的同学, 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不爱说笑, 见人避开;“忧”, 情绪低下, 忧郁悲观, 意志消沉, 无信心、无活力、无愉快感, 有万念俱灰之感, 心情压抑, 沮丧、忧愁, 说不完的苦闷, 对外界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虑”, 多思多虑、焦虑不安、自责自卑, 有惶恐不宁、坐立不安等表现。抑郁症的特点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生理变化方面, 如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腰酸背痛等身体不适。

当出现自杀倾向时不要等待, 同时要相信。相信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如果你的倾诉对象不知所措, 可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如果你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 可以去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解决心理危机通常需要一个过程, 坚持下去。给学生提供相关机构的联系方式。

摘要:近年来, 由于就业、感情等问题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做一些探索, 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用爱去诠释生命, 珍爱生命。教学方法主要是体验式教学, 即通过组织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领悟生命的可贵。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汪卫东.什么是危机干预.中国中医药报, 2008 (07) .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把生命放在首位。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倡学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学生应对文本进行大胆的个性解读,这是生命意识的体现。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体验生命。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生命意识的培养。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二、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三、结合现实生活,延伸生命价值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索的问题。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

让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通过写周记的方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验着生命的意义,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假造一份美好。谁都难免遇到不幸和坎坷,但我们没有理由就此放弃生命。这也许正是命运给我们设置的磨炼机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坚强。也许,“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挫折是我们的恩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说不定就会有人生的奇迹发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

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9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郭无忌

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就发生了4起年轻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悲剧;校园伤害现象呈低龄化趋势,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因为家庭、情感、身心健康、考试排名、人际交往等各种原因采取极端方式轻易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世界上每分钟有1点5人自杀,全球每年自杀者80万人。生命安全教育已经不可小觑,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长期坚守在教育前沿阵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身体发肤取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让学生珍视生命、呵护生命,敬重生命。

一、让生命关注充斥语文课堂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爱护生命,人生在世,生命第一,别的都是第二,为任何东西舍命都是划不来的。

我们今天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宝贵的人文精髓,阅读不是简单的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应该读出该时代的人所需要的一种特质,否则阅读就真的失去了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顾全作品本身的大环境,兼顾主人公依赖的那一块土壤。很多老师在教学《屈原列传》时,分析到了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都是讲解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殊不知,这样的结论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忽视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忽视了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诚然,屈原在当时确实不可能作出大胆的如仕往秦国,苟且偷生这样的反抗楚国朝廷的举动,当时沉江自杀绝不是做好的选择,应该好好活下去,用另一种方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得不是很好,但是活着就有机会。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进行时光穿越,设想假如屈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一假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然就把问题顺理成章的引导到生命教育上来,语文课堂生命关注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弘扬真善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重新审视。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与这三样东西相对应,学校就应当有四种教育,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就是要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自杀在中国文化圈里是比较常见的,王国维、老舍、傅雷、顾城、海子、三毛都是自杀而离世,在中国文学作品里更多。鸳鸯、鸣凤、刘兰芝、焦仲卿杜十娘,而读者对这些自杀者却持褒扬的态度,认为这些美丽又可爱的灵魂死得有价值,我们语文教师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给学生灌输这种认知。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的印记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一个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不尊重生命的人是不可能有着健康全面的人格的,这种价值观绝对不符合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美好的。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更多的是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离开了生命,谈何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弘扬真善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肯定他们不向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品质,但是对他们的漠视生命,践踏生命权,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父母和上天给予他们的宝贵的生命,那就是懦弱的具体表现,不值得称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柳宗元和苏轼,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被贬永州后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到了西山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使读者看到积极地人生态度;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游于《赤壁赋》,希望一个人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的苏轼。这种乐观旷达,有生机和情趣生活态度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命价值么!

三、追寻语文教材的生命因子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典范,追寻语文文本中的积极乐观的生命因子,让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承受磨难,乐观旷达,坚定刚毅等积极地人生观成为学生毕生追寻的价值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弘扬生命价值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唱响生命主旋律的好材料。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追寻其中的积极因子,使语文课堂成为最好的生命教育主阵地。《我与地坛》散发着史铁生面对残酷的人生而坚强执著的生命;《太史公自序》告诉我们即使人生遭遇致命打击也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课外阅读材料也当仁不让地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关怀的因子:《老人与海》透露出生命是一种寻觅,一种抗争,一种追求;《爱的教育》孕育出生命是全身心的关爱和付出;《复活》呼吁生命的尊严和独立;《呐喊》、《女神》昭示着生命是一种责任,一种承担。面对着这些承载生命因子的优秀作品,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重与敬畏,如此这般,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方案 篇10

课题:《学会分享 快乐翻翻》

七 年级 第 30 课

报送单位(学校盖章)武汉市解放中学

参赛教师姓名 柳溪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分享是什么?从理论层面来说,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它含有共同拥有、共用的意思,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均摊或参与的意思。从广义上讲,分享不仅包括对物质和金钱等有形的东西的分享,还应包括对思想、情绪、情感等精神产品的分享,甚至还有对义务和责任的分担。分享对于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起着决定作用,它影响着人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社会上生存。对于青少年来说,分享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同学朋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表现,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是每个孩子一生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交际能力。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现代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也拥有相对特殊的地位。他们从小在相对封闭的、受到严密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专横、独占等不良的情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形成了许多人为的烦恼。这种情感、思想成为孩子人际交往中的巨大障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动用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从正面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座里程碑。分享中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而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学生们平时分享以实物居多,但分享学习、分享快乐、分享教训,即分享精神层面的不多,教师在授课前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准备不同类型的分享内容,希望通过孩子的情感激发和行为体验,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把有益的精神食粮分享给周围人,最终拥有分享这一美德。

教学活动目标:

1.明白与人分享什么,为什么要与人分享,怎样与人分享,恰当地解决分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享受分享的过程,体验分享后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

3.懂得分享是一种与人共享的意识和行为,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教学活动方式: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展示法等

描述本活动最适合的教学对象年龄以及参加者数量:

七年级学生30人以内

教学活动准备:

1、准备全班孩子分享的糖果

2、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3、每位学生准备分享内容:比如喜爱的食物,心爱的物品、得意的作品等、感受最深的故事或见闻、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喜欢的书籍、动听的歌曲等等;

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教学活动步骤(包括教学活动注意事项):

(一)感受分享之乐 活动一:分享糖果 感悟快乐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糖果。

教师:我把糖果和同学一起分享,我收获了你们的感谢,你们的微笑,我内心很满足,我得到了快乐。你们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啊?

学生:我品尝到糖果的甜蜜,这份甜蜜同学们一起品尝,更甜蜜了。

学生:老师把甜蜜快乐带给了我们,同学之间又共享这份甜蜜和快乐,我们的快乐又传递给老师,分享带给了我们循环式的快乐。教师:是啊,我们都感受到了分享之乐。

(二)体验分享之获 活动二: 分享交流 体验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的。之前我们已经选出了本组最具人气的分享,下面进行班内分享交流。

(要求:上台的同学先交流分享的内容,然后说说为什么把这个内容分享给全班。)学生:好书分享(不仅推荐书籍,更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与书为伴)学生:故事分享(引出母爱伟大的讨论,引发感恩的思考)学生:歌曲分享(熟悉的旋律,积极健康的歌词,分享活动台上台下相映成趣)歌曲的主题是梦想,引出怀揣梦想的男生

学生:梦想分享(动漫漫谈,希望将来成为中国的动漫设计大师,大家用掌声祝他梦想成真)

学生:才艺分享(萨克斯乐手展现了自己的特长,为同学带来了美妙的音乐,还为同学简介了萨克斯这种乐器,可谓一举三得)

学生:合作分享(口琴加声乐,两个孩子的合作,引出友谊的话题)

学生:偶像分享(NBA球星科比勇往无前,坚韧不拔,刻苦训练的故事传递正能量)

学生:快乐分享(魔术表演及魔方大赛,台上台下洋溢着快乐)

学生:分享活动收获(分享什么):除了食物,我们还可以分享美好的情感体验,分享生活中的正能量,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经验教训,分享我们的快乐。(即分享快乐、分享美好、分享正能量)

分享活动收获(为什么要与人分享):1个快乐与另一个人分享=2个快乐。你把快乐和大家分享,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我们班四十多个人的快乐。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幸福快乐会成倍增长。

(三)学会分享之技(怎样与人分享)

教师:善于分享的人是美丽的。但是在我们身边,也确实有些人不愿意跟人分享。其实,他们不是吝啬,也不是不合群,而是实在有难言之隐,下面,就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吧!多媒体出示:

1.我把心爱的钢笔借给同学用,他给我弄坏了,回家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以后我再也不敢把东西借给别人用了; 2.我也很希望和别人分享,但是,有点怕,怕说不好别人笑话我;

3.我把一本非常喜欢的书送给了好朋友,可是他却没有给我一本,我觉得吃亏了; 4.我的学习成绩不错,老师让我课后给同学讲题,我觉得有点麻烦;

5.我有一本同学都没有的参考书,同学找我借,我不太想借,原因是怕同学学习超过我。

6.我曾经跟好朋友分享过我的小秘密,可是他却告诉别人,让大家都知道了,害得我很没面子。

教师: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可能也有,每组学生讨论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说说分享的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轮流发言。

学生:提前叮嘱:借出物品前,应当声明是“借”的,委婉地提出让对方爱惜。学生:列出名单:对胆小的孩子来说,可以选择自己最信任的同学列出分享名单,试着和他们分享。

学生:吃亏是福: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不怕麻烦:坚持下去,你一定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对自己成绩的继续提升还有帮助哦。

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和同学分享好的参考书,探讨学习,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保守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那些对别人毫无价值而对自己无比珍贵的人和事,是应该永远留藏在心底的。不适合分享的一定不能和别人分享。教师小结:分享技巧有真诚、大胆、不求回报、不怕吃亏、秘密不分享等等。让我们走出分享的迷茫,学会分享,享受分享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四)结束语

太阳每天把光和热与我们分享,雨水把甘露与花草树木分享,清洁工人将整洁与我们分享,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分享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分享是快乐的,让我们踏着欢快的节拍,一起享受分享的快乐吧!

利用《拍手歌》的旋律,全班拍手一起唱:“你想快乐的话,你就来分享;(拍手)你想开心的话,你就来分享;(拍手)你想幸福的话,你就来分享吧,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教学小结(教学活动结束时,老师对活动的总结和活动意义的提升):分享活动让孩子们明确了分享内容、分享意义以及分享技巧,孩子们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会分享,可以快乐翻翻!

教学反思与建议(如是否考虑班级学生数量、男女比例等问题):

教育教学论文的生命在于“发现” 篇11

初学写作的教师,都急于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但大多数作品往往难以和读者见面。原因在于这些文章缺少学术论文的味道,其突出表现是缺乏发现或虽有发现但较为肤浅。

教育教学论文是一种用来表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文体,它是教育科研的结晶,而并非一般的“心得”“体会”之类文稿。教育教学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注重对教育领域科学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对某些表面现象的摄录、原始材料的罗列、事件经过的详细描述;教育教学论文是对真理的探求和发现,而不是对他人科研成果的简单重复或巧妙抄袭。教育教学论文的基本特征有三:学术性、科学性、独创性。笔者在本文中仅就教育教学论文的独创性——“发现”加以阐述。

一、注重发现:教育教学论文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何为发现?发现就是这样一种探究活动:以独具慧眼的学术胆识,扎实的知识功底,丰富的社会阅历,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对诸多现象细致观察、深入剖析,揭示出蕴藏于事物表象之内而为前人未曾探索或探讨尚未深入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可以这样说,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倘若缺失了“发现”,便失去了灵魂。

教育教学论文的“发现”,突出表现在作者所发表的见解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所以教育教学论文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想他人之未“想”,研他人之未“研”,述他人之未“述”。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基本策略应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见解优于他人),人优我转(转换切入点、视角),总之要使教育教学论文发独家之言、述一己之见。

二、有所发现:教育教学论文的基本任务之所在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重在有所发现。其发现侧重点是什么?一是开拓型发现。这是在研究前人未曾涉猎过的课题或领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种情形,研究者的见解一经发表,即成为独家之言、一己之见,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二是深化型发现。其突出表现为对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或领域有所开拓或深化。如果对某一科研课题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真理性认识,得出过去的研究者限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所未能达到的深度或未能得出的结论,这就实现了深化型独创和发现。三是争鸣型发现。这是在与“旧说”或“通说”的商榷之中展现出来的,如果经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得出了既与已有结论不同但又是科学的结论,这便是争鸣性独创了。

三、科学发现:科研人员诸多优良素质之所在

教育科学发现是教育工作者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至于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科学的发现,下面就学识和心理两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科学的发现,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因为:要想有所发现,必须先广泛吸收,大量阅读书报,阅读学术专著,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达到“下笔如有神”的佳境。所以要想有所发现,首先要拓宽知识面,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在具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对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作深入的探讨,否则论文难有独到的见解,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深度。

科学的发现需要特殊的心理素质:一是敏锐的洞察力。别人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现象,你一看就发现了问题,看出了特别之处,看出了内在的特征或规律。能在观察社会现象、观察教育行为中敏锐地发现别人还未能发现的东西。二是注意的专注性。教师要想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而且有所发现,思维的专注性是其必备条件之一。应对某一方面专注地长期研究,这样才能有重大发现,这种专注表现为阅读、思考、撰写等方面的专一不二,应当实行“定向阅读、定向交际、定向选题、定向探讨”。三是性格的坚毅性。科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一种苦差使,需要百折不回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方能成功。四是思维的科学性。教育教学论文所展示的思维轨迹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这就应正确使用相似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方法来观察现象、考察事物、发现规律。思维的科学性是能否有所发现、能否有重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洋马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2

一、启发学生感悟生命属性

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 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抑或阻碍作用 (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对新中国的诞生所发挥的作用,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英明决策等) , 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社会属性,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依据教学的重、难点,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 提问要提到“点子”上, 要有一定的分量, 也要难易适度, 以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 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 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 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 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 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 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有了一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 就是在肯定、体会、接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前提下, 还要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有同情与热爱。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教育因素, 启发学生思考生命这一凝重的话题。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 交战双方伤亡七十多万人, 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等,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 唤起人性中的“本善”, 使学生尊重生命, 同情生命, 热爱和平,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幻灯片和录像等增强直观形象的渲染力, 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 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 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教学《黄海大战》时, 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 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 仍然坚持战斗, 宁可葬身鱼腹, 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反而被鱼雷击中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 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三、鼓励学生提升生命质量

塞内卡说:“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其长短, 而在于其内容。”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来激励学生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使自己的人生闪光。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思想家等, 他们之所以能彪炳史册, 千古留传, 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因而虽死犹生。

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学生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历史逸事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例如司马迁受宫刑忍辱写《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写成《命运交响曲》等绝世之作;居里夫人走出初恋失败的阴影, 潜心学习和研究, 两度荣获诺贝尔奖……他们在逆境和不幸中都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但最终都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 顽强地活了下来, 并流芳百世。通过这些事例, 让学生学会化解生命历程中的精神困惑, 正确地面对失败、挫折、压力等不利因素, 及时调适自己的情绪, 形成旷达乐观的健康心理和愈挫愈坚的健全人格。

四、激励学生升华生命价值

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如鸿毛。”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 如“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与敌舰同归于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被毛主席誉为“生得伟大, 死得光荣”的刘胡兰……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崇高的生死观, 确立为正义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理想和信念。

教师应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 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形成一种意境, 来增强情绪记忆, 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到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 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 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 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 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上一篇:沈阳师范大学宿舍下一篇:为他人着想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