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推荐8篇)
班级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_
同学们,这份试卷可以考验你的细心和耐心,加油吧!
一、算一算。(23分)
26+8=95-30=50+26=80-30=89-7=
62+7=46+7=41-2=29+30=71-8=
53-6=79+2=9+27=67-20=20+39=
27+6+8=47-6+40=70+18-60=81-7-30=
53-8-30=40+(37-9)=46-(6+20)=72-(46-40)=
二、填一填。(16分)
1.45连续加9:(45)、()、()、()
2、64连续减8:(64)、()、()、()
3、9比40少( ),72比20多( )。
30比()多1,比()少1。
4.减数是20,被减数是51,差是()。
5.王奶奶摘了25个苹果,8个装一袋,可以装满()袋,还剩()个。
6.两棵树上原来共有36只小鸟,有6只小鸟从第一棵树上飞到第二棵树上,
现在两棵树上共有()只小鸟。
三、一步一个脚印。(5分)
+6-8+9-7+8
四、小天平:在()里填上“<”“>”“=”。(12分)
36+950 8278+4 72+872+9
58+860 7968+9 53-553+5
五、把表格填完整。(12分)
六、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打√”,错的打“X”,并把不对的改正过来。(8分)
68-50=63()39-(9-5)=25()
52-8=56()60-(16+4)=40()
七、我会解决生活中问题。(24分)
1.3个小朋友一起练习写字,每人写了30个字,他们一共写了几个字?
2.一年级学生做了50个风车,二年级学生做了71个风车。一年级学生再做多少就和二年级同样多了?
3.一个纸箱能装50个草莓,把这些
草莓都装进纸箱里,装得下吗?
4.体育用品店
(1)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羽毛球一共要多少钱?
(2)小丽带了5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根跳绳,,应找回多少钱?
(3)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小朋友,可以细心的检查哦!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 感受进位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0+40 32+10 40+48 42+7
5+23 4+64 56+30 8+51
2、只列式不计算
(1)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
(2)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知学习
1、谈话引入,示联欢会场景图。
2、看图了解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
4、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合作摆小棒。
5、分组介绍计算方法,集体评价。
6、做一做,同桌任选一道合作摆小棒,说一说计算方法。
7、指名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小结】师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题,(学生同桌说一说发现)。
2、 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第6题,集体订正。
3、小医生,把错的改正过来,说一说错在哪里。
54+7=51 36+7=42 7+24=94
4、游戏:小小邮递员,练习十一的第9题。
四、拓展练习
1、游戏夺红旗。
(1) 连续加7
28→□ →□→□→□→□
(2)连续加8
14→□ →□→□→□→□
2、数学乐园。
从10、20、30、40、50、60、70、80中,写出和相等的一组算式。
□+□=□+□
□+□=□+□
□+□=□+□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26+8 = 5+37 =
想:先算( )加( )等于( ) 想:先算( )加( )等于( )
再算( )加( )等于( )。 再算( )加( )等于( )。
2、在正确得数的( )里打“√”。
35+9={34 44() 49( )}
6+27={87() 43() 33( )}
7+53={60() 50() 75( )}
3.计算。
40+30= 6+82= 76+6= 56+4=
47+2= 69-40= 82-10= 30+4 =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包括课文《怀素写字》、《小河与青草》和练习6。
二、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14个生字,1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怀素写字》的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4、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三、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四、单元课文间的联系
两篇课文都是以体现优秀品质为主。《怀素写字》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侯勤奋练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小河与青草》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12、怀素写字
教材分析:课文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刻苦练字的故事,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苦练基本功有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第二自然段;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教学构想:教学时,以读来贯穿始终。第一步是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步是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第三步是个别学生朗读,共同纠正错误发音;第四步是学生再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准备向他学习什么;第五步是分自然段精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怀素之所以成为一个大书法家,是因为他练字不仅认真,而且刻苦;第六步是根据教师出示的填空再次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争取人人过关。
教学准备:
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图上这个人在干什么?(板书:写字。)
2、他是谁?你能看出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吗?(板书:怀素。)
3、教师介绍:怀素是我国唐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
二、录音范读,初步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标上自然段序号,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后检查生字读音。(出示卡片。)
古时候和尚好学上进先这样日子一长
有名书法家,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来区分个别生字读音的异同。
四、个别朗读,纠正发音。
1、指名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3、指导句间停顿。
(1)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这一句?
(2)教师范读,画出符号,指导朗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
2、说说你准备向怀素学习什么?
六、教学生字“写、字、古、书”。
1、出示生字卡片。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相互交流。)
2、给这4个生字找朋友,看谁找的朋友最多。(扩词。)
3、指导写字。
(1)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写:上下结构。“一”秃宝盖就像一顶帽子,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的“L丁”。上横左相连,下横右不连。字:上小下大。宝盖头扁又小。下面是个“子”。竖钩在竖中线上,最后一横稍长,比帽子宽。
古:上大下小。起笔横稍长,第二笔竖中线起笔,稍向左斜。部件“口”写得扁宽些。
书:独体字。第一笔横折扁些,第二笔横折钩宽胖些,第三笔悬针竖靠竖中线左一点,笔直竖下来,第四点在左上方。
(2)学生描红,注意写字姿势。(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用这4个字说一个通顺的句子。
怀素小时候刻苦写字,成了古代有名的书法家。
板书设计:
怀素写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背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精读课文,分步理解。
1、指导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并说一说怀素是怎样的人?
(2)教师引读。齐读。.
2、指导朗读理解第二自然段。
(1)怀素从小喜爱写字,好学上进,这值得我们每个小朋友学习。那么怀素从小是怎样学写字的呢?(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指名个别读。
(3)怀素写字的态度怎样?(非常认真。)启发学生练习换词:很认真、十分认真、特别认真等。在认真前有个“非常”,说明怀素写字认真得很,读时要加强语气。(4)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到底是怎样写的呢? ①指名朗读,并说一说怀素写字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最后又是怎样写的? ②这些动作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③怀素写字是不是每次都这样认真呢?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总是。)(5)怀素这样认真写字,结果怎样呢?(6)齐读第二自然段。
3、指导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
(1)传说,怀素洗笔的池塘因用来洗笔,池水都变黑了,被人们称为“墨池”。因为他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纸,所以就在木板上练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从哪儿看出怀素练字不但认真、而且刻苦? ①比较“写呀写呀”和“写呀”有什么不同。(读读试试”~ ②“日子一长’’到底有多长?要把木板写穿,该写多少字呀?要花多少时间呢?真有点数不清。(4)齐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朗读理解第四自然段。(1)齐读。
(2)“有名”是什么意思?(3)怀素为什么能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二、出示填空。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怀素写字——。他总是先——,——,再——这样,怀素的字——
1、自由练说。
2、学生自己背诵第二自然段。
3、指名背诵第二自然段。
4、齐背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生字“先、日、长”。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2、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重点讲述。
先:上下结构。第三笔竖下不出头。下面是“儿”,不是“几”。
占:先里头后封口,字形稍长。第一笔竖稍长。第二笔是横折钩。长:独体字。第三笔竖提,直通而下。最后一笔捺在右上方。(2)学生描红,要求做到笔笔到位。教师巡视。作业设计:把怀素写字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怀素写字 课后反思: 小河与青草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习和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6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寓意,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构想:教学中,教师只需重点指导第一次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小河与青草的密切关系。第二次对话就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学来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教师可安排两次拓展练习,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一次是以其他人的身份学着小河来赞美一下小草,理解由于小草的作用,才会有如此清澈的河水。第二次是想像一下如果小河和小草都很骄傲,那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从而感知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的哲理。
教学准备:
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小朋友们,你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们最喜欢什么?
2、图上的小河和小草的确很可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河与青草的故事。
3、揭示课题:小河与青草。(指导读准生词“青草”。注意后鼻音与平舌音。)
二、初步指导。
1、自由读课文。
(1)要求读通句子,不丢字,不加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卡片。)指名读,并注意正音。
小河边 感谢 河岸
碧绿碧绿 喜爱 水分
(2)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训练。
1、教学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河和小草是怎样的?
填空:()的小河
()的小草
(2)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比较句子。
(1)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2)弯弯的小河边,长了青青的小草。
多了个“满”字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呢?(下节课再研究。)
四、指导写字。
1、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青:上下结构。上面宽扁,下面瘦长。第四笔横较长,第五笔是竖。
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草字头扁小些,“早”写得宽大些。
对: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第二笔变为点。
住:左右结构,左高右低。单人旁瘦长,竖底下要露一点儿,“主”宽大,紧挨左边。
2、学生练习描红,要求做到笔笔到位。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我们大家要学习河水和小草谦虚谨慎的品格。
板书设计:
小河与青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
2、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呢?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对话吧!
二、教学第一次对话。
1、(听课文录音。)说说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2、自由读,想想小草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3、同桌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4、听了小草的赞美,小河骄傲了吗?为什么?
5、从哪儿看出小河的清水是由小草带来的?
6、为了小河的清澈,小草就这样用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你说小草值得小河感谢吗?
7、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8、小草保护了小河的清澈,不仅小河要感谢它,我们人类也要感谢它。
如果你是爱到小河里游泳的孩子,喜欢到小河边洗衣的姑娘,爱到小河边淘米的大婶,你又会怎样感谢小河呢?
三、教学第二次对话。
1、(听课文录音。)说说小河对小草说了什么?
2、比较句子。
①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②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如果你是小草,喜欢听哪句表扬?为什么?
3、同桌互读,讨论。
(1)为什么小草要感谢小河呢?
(2)“要不”是什么意思?
4、指导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
四、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出示卡片:分干。)
2、指导书写,注意重点。
分:上下结构。上面“八”盖住“刀”。注意上边的部件不是“人„
‘人”,捺起笔要略高于撇。
干:独体字。第二笔横稍长。第三笔竖从第一横下笔直地竖下来。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那么绿?
2、假如小河是骄傲的小河,小草也是骄傲的小草,那会是什么样子?
3、正是因为它们的和睦相处,所以——(齐读第六自然段,突出“更”。)
作业设计:
把课文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板书设计:
小河与青草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练习6
教学目标:
会用词语表示图画内容,根据生活经验给图画涂色;
能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教会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书写训练
教学准备:挂图、水彩笔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
借助拼音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涂色。
(1)出示投影,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小蚂蚁在干什么?你认为这是什么季节?为什么?(2)这幅图没有涂色,涂上颜色一定更美。想想秋天到了,图上的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呢?(讨论交流。)(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淡蓝色河水:淡绿色,云:白色,小蚂蚁:黑色,冬青树:深绿色小草:枯黄色,梧桐树树干:深棕色梧桐树叶子:咖啡色。
(4)学生自己给图涂上颜色。
3、指导在田字格中写字。
(1)指名说说田字格旁分别画着什么?(2)要求将学过的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自由填写,集体核对。
4、看图编故事。
(1)指导说好开头第一句话:秋天来了。
(2)口头填空。
蓝天——河水——梧桐树——小草——
冬青树------小蚂蚁-------云——
(3)先分句练习说,再连起来说。
(4)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秋天真美呀!(5)分组看图讲故事。(推选一个学生上台讲,集体评议。)
二、说说写写。
1、审题。
(1)学生自由练习拼读题目要求。
(2)教师讲解本题要求。运用已经学过的汉语拼音,说说写写我们国家的主要节日。
2、指导。
(1)学生自读书上的两排日期。
(2)自由说说你知道哪个日期分别是什么节日?(教师相机板书。如:1月1日是元旦。3月8日是妇女节。)注意提醒学生:7月1日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又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日。
(3)学生看黑板记忆节日名称。
3、练习。
(1)同桌互猜节日。(一人说日期,另一人说节日名称。)
(2)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分组讨论。)(3)指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节日写下来。
4、反馈。
(1)投影出示多组庆祝节日的画面,猜猜那是哪一天?(2)连线游戏,把相应的日期和节日用线连起来。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写好铅笔字、九九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写生字“小、水”。
①指名读。
②指名按笔顺书空。
③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④观察“小、水”两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中间高,两边低,右边比左边高。)⑤教师范写“小”和“水”各一个,并讲解要点。
⑥学生复习书写要领。
⑦学生描红、仿影并注意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2)按上面的学习过程学写生字“厅、同”。
3.练习。
(1)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在书上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3)指名上黑板写这4个字,并集体评议。(4)展示优秀作品,提出存在问题。
二、读读背背。
1.审题,读题。
弄清本题有两个要求:朗读与背诵。
2.教师简要介绍。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叫冬至。从冬至那天起,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一直到第九个九天叫九九。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一首九九歌。
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这九个九中的气候变化。
3.学生借助拼音白读儿歌,要求读准读顺。
4.指名读。分组读。
5.教师范读。学生听清该如何停顿,并作好记号,同时练习读好它。
6.简单理解儿歌内容。
(1)小组讨论解疑。
(2)教师点拨“不出手„‘冰上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从哪个九开始天气转暖?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练习背诵,可自由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板书设计:
小水厅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弄清本题要求。(一是看图听故事,二是练习讲故事。)
二、看图听故事。
1.谈话导人。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那就是——小猫。今天老师要把钓鱼的故事给大家听,不过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听故事的时候要做到眼、耳、脑并用。眼要看画面,耳要听清老师的讲述,脑要想像故事的情境、记住主要角色和主要情节。
2.(多媒体逐幅出示画面。)教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听。
3.教师再讲一遍故事,学生听完后,大概说说每幅图的主要意思。
(1)小猫和猫妈妈一起到河边去钓鱼。
(2)蜻蜓飞来了,小猫放下钓鱼竿去捉蜻蜓,妈妈钓到了一条大鱼。
(3)蝴蝶飞来了,小猫放下钓鱼竿又去捉蝴蝶,妈妈又钓到一条大鱼。
(4)蜻蜓和蝴蝶又飞来了,小猫接受妈妈的劝告,一心一意钓鱼,终于也钓上一条大鱼。
4、(显示第一幅图)小猫看到蜻蜓飞来了,会想些什么?(先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显示第二幅图。)小猫看到蝴蝶飞来了,又会想些什么?
(显示第三幅图。)小猫看到猫妈妈连钓了两条大鱼,会说些什么?猫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显示第四幅图。)小猫又看到了蜻蜓和蝴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5.再听老师完整地讲一遍故事,重点记住小猫是怎么说,怎么想的。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再可加上想像,说出人物的心情。(先指名说,再自由练习。)2.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看图自由练说其余三幅图,有困难的举手提问。
3.教师巡视指导,并解决疑难。4.鼓励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说,并注意中间的衔接。
5.指名讲故事。师生评议,指出改进意见。
6.同桌互相讲故事,最好最后能加个完美的想像或自己的感受。
7、自己的好朋友听。
8、组讲故事比赛,挑选一名代表上台讲。
9、小小故事会,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进行发奖鼓励。
作业设计: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邻居的孩子听。
板书设计:
小猫钓鱼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
悄怆(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坻(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修竹②良朋辄至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出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益奇而坚②是二者③良久乃已 ④余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推荐阅读:
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考试题07-04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0-17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小学的最后一次11-06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归纳05-28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11-22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09-10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六单元知识点09-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09-2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园风光作文09-18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B(鄂教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