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精选12篇)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

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

一、《维特》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 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 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 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态体现。18世纪, 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 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 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 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 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 思想也受其压制,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俗话说,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 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 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要求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 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 他们歌颂生命, 歌颂自由, 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 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 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

二、《维特》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

所谓艺术就是“源自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歌德就特别强调这一点, 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非常注重真实性的表现, 力求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采用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再现。《维特》中主人公维特的原型就是歌德, 而他所追求的女子夏绿蒂也是生活中的歌德为之痴狂, 为之痛苦的夏绿蒂·布甫, 直到歌德终老之时都没有忘记这个纯情的女子。《维特》是歌德通过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恨的经历, 用自己的血和泪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 这里面蕴含着他大量的思想和感情, 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发泄口, 向读者倾诉了他满腔的爱恨。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 才能够写得如此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让人禁不住为维特感觉到悲伤, 这是虚构的故事和一般现实生活中无法体现出来的情节。正如歌德自己所说的, 他杀死了维特, 但是挽救了自己。

三、《维特》以书信体的所展现的多重抒情方式

《维特》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 他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 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 我们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 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 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颤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 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 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 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1.《维特》中的直接抒情描写

在《维特》这部小说中, 大多数还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 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 直抒胸臆, 将自己的奔涌出来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倾诉、宣泄, 如汹涌的洪水一般, 让人不禁为其淋漓尽致而震撼、而感动。直接的抒情不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过分的关注和注解, 只需要完完全全的忠于自己的内心, 将自己心中难以抑制的想法和情感都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非常的酣畅。《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说的情感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在维特与作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另一方面在维特和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让维特能够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 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 小说中, 还有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说抒情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鉴于日记和信件内容的局限性,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 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进行了抒情描写。编者语以细腻的笔调对维特的情感进行传递, 形成维特借助编者进行情感抒发的真实效果, 不仅能够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描写, 还能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2.《维特》中的间接抒情描写

《维特》中作者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寓情于景, 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过对环境或者景色的描写来进行情感抒发的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 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往往充满诗意。

四、《维特》中主人公的悲剧所蕴含的社会主题

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 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维特》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 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 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 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 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他, 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 直至最后感到绝望, 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 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 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五、总结语

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维特》之所以还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主要是在于其故事创作的真实性和他所反应的社会问题和深刻的哲理。维特的烦恼代表的是处于德国封建专制下的民族的烦恼。善于思辨的歌德将其思想和情感与他笔下的维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最终使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都得到了升华。淋漓尽致的情感抒发, 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阅读完之后的愁绪和心结, 这种情绪长久的影响着读者, 感动着读者, 使人欲罢不能。

摘要:从《维特》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 书信体采用的多重抒情方式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冲击, 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魅力进行解读。

关键词:歌德,维特,真实性,多重抒情,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婉霓.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J].文学界, 2011, (02) :54-55.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3

关键词:歌德;维特;悲剧

引言

文学作品是擅于从生活中找到众生的共性,进而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故事与人物,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与启迪。歌德的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便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挖掘人性中的柔弱与坚强。通过一个有志青年的最终黯然离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喜悦过后的沉思与担忧。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好像一棵常青树,在岁月的风雨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生命之光。从主人公维特那哀怨的眼神,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对一个青年人的毁灭性的创伤。当岁月长河,慢慢的流入了新世纪的入海口,我们有必要重现捡起这一个流传百年的经典,从维特的悲剧生活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借鉴的教训,或者更好的避免这个时代中,再有“维特”式的人物出现。

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这部作品源于一个社会新旧交锋的时代,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新兴资产阶级与顽固的封建统治进行殊死的搏斗时,人们的内心也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爱情与事业的自主选择与追求,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维特出生在一般的家庭,由于接触了很多比较前卫的进步主义思想,维特身上有一股反抗一切束缚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与带动下,维特开始了他自己的人生征程。首先是追求自己生命中的天使,那位如玫瑰般娇艳无比的绿蒂姑娘。当爱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那么渺小且不重要。于是,两位有着共同爱好与人生取向的青年人,勇敢地,挑战所有的世俗,走到了一起。当爱情冲破了理智的栅栏,就如一个擅于奔跑的野马,在城市的大街上寻找记忆中的草原。最后,马跑累了,他们的爱情也走到了结束的边缘。因为彼此的爱,换不了生命的安全与保障。绿蒂从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出发,嫁给维特这么一个穷小子是注定的悲剧。因为维特除了一腔的激情与热血,当然还有对她深深的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所以,一对有情人在现实面前,雨打风吹去,从此各奔东西,劳燕双飞。维特那颗敏感而且脆弱的心开始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在情场上,遭受失败的维特并没有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打算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去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赢回心爱女人的芳心,或者至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维特应该说又一次的输给了现实。因为他的性格,他的言行举止与周围的人有着太大的反差与不同。人们渐渐的和他疏远,高傲的维特也用自己所自诩的尊严来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取暖。当事业的发展遭遇难以逾越的死亡的冬天,维特心中的那团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火,也开始如风中的残烛一样,发出微弱的寒光。这个寒光,让维特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会想到,但恐怕很难去做到的自杀之路。他的死,让身边的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们仿佛重拾那久违的良知,绿蒂也仿佛感受到自己所做过的蠢事。但是,代表着希望与绝望,代表着爱情与死亡的维特最终还是以悲剧的背影留给了后人,这个背影就好似天际边的风晕预示着大变革的到来。后来,大变革终于到来,历史的车轮也驶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 维特的悲剧生活

维特的悲剧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相爱,最终却不能最终一起享受婚姻的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有志青年,却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大展拳脚,让自己的所有的聪明与才智渐渐地在人群中泯灭,最后丧失了才华的锐气,自己成为了自己最不想为的那种人。

关于维特的悲剧,很多人曾经把维特的自杀作为一种悲剧极致的反映,也就是说对于维特来说,自杀是最大的悲剧。笔者经过几番比对与调研发现,在维特的内心世界里,死亡并不是他的悲剧发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升华与假托。对于维特而言,在人世间所有的遭遇都可以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可是面对生活的悲剧,维特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来终结自己的痛苦。因为他那瘦弱的躯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难以言表的委屈。唯有自杀是他可以主动去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从生命的高度来看,维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最起码,他没有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可是,从维特的心理来看,维特用自己的命为大众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当不公平的制度依然存在的时候,当所有的虚伪战胜道德的时候,当公平与正义沦落为金钱的奴隶的时候,人的所有的反抗是极具杀伤力的,其中就包括这自戕。

三 维特生活悲剧的原因

一直以来,很多维特问题的研究者都在问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维特最终走向了绝路。这个问题由于当事人,故事的至人工已经不在人间,包括小说的作者歌德恐怕也给不出一个颇为确切的答案。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来说,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们的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有可能,维特的悲剧在维特自身而言是一种喜剧,也有可能,歌德把维特塑造为一个新思想的卫道士与殉难者。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猜测。具体来说,维特的悲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维特的悲剧来源于盲目的自我认知。当一个人在社会物质交换或者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明确定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身份认证的错乱。,这种错乱的主要体现在个人盲目的自我认知。具体来看,维特的家庭出身并不是很理想。可是在一种自卑情绪的反反方向发展的带动下,维特对自己的爱情与未来的生活品质有了超乎常人的要求。所以,当社会与现实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与满足时,他的心就容易被一种沉重的失败感所包围,一旦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宣泄与梳理,人的行为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由此可见,维特的悲剧生活,与其自我错误的认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次,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于维特来说,追求自己心爱的女生,享受一段浪漫的爱情应该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可是由于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绿蒂在认识维特之前就已经婚配,维特的出现虽然重新燃起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可是当爱情的激情逝去,两个人却发现被大众的负面舆论所包围。如果绿蒂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故事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由于女性自身特有的软弱,绿蒂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放弃纯真的爱情,回归到现实的家庭里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与婚姻中另一半的权利,但是如果社会的舆论能够再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维特的悲剧也不会发生。因此,维特的生活的悲剧与社会的舆论有关系。

最后,维特的悲剧来源于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男人来说,维特是希望能够担当其起自己的社会与家庭责任的。只是,聪明的贡献与发挥是需要一个平台的。维特所成长的年代,也存在这样的平台,只不过由于家庭出身及社会阶层的原因,维特是很难拥有这样的平台的。于是,维特最后的事业上的失败就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一次助推,让他彻底的完成了对整个世界包括爱情的不满的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抗争。

结语

很少有小说的主人公在欧美的文学历史中,像今天的明星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拥戴者,如果有,那么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里面的重量级的人物。当所有的苦难像冰霜一样向我们袭来,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着比较前卫和激进思维的年轻人,开始做出了与维特一样相似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样的结局,悲剧的生活与命运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但是,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维特只不过是替无数的年轻人做出了一声呐喊。所以,维特被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他是在那个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字架的背负者。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的千年,我们有必要重新拷问以下,我们所在的环境与未来,希望维特的个人悲剧只停留在小说中。因为,不论如何,生命是最为宝贵的。

参考文献

[1] 卢卡契,申文林.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J]. 文艺理论研究. 1983(04)

[2] (德)歌德著,黄明嘉译.歌德谈话录[M].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 伍蠡甫 主编.西方文论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4] 聂杉杉. 浪漫主义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塑造分析[J]. 大众文艺. 2013(04)

[5] 许婉霓. 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2)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4

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姑娘和维特都是是善良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去伤害另一个人。好像我们心里都一定有过一个绿蒂,都曾经有维特一样的烦恼,一次次的失意,一回回的绝望。曾经心中的理想生活又回荡在脑海中,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虽然有很多的遗憾,但也要做好心理调节,总不能唉声叹气的过一辈子吧?日子总要过,不如让自己活得开心些。

虽然维特的爱很伟大,但是也让我心生寒意。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该怎么去帮孩子化解呢?爱情是伟大的,但是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还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生活么?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800字 篇5

两百年前,德国一位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位作者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这部杰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情节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维特是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境并没有保持多久;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待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可是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了,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过后,他进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中的腐朽,虚伪,倾轧,妒忌,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后,他离开这腐败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少年维特的烦恼说起来简单,不过是年少的心动和初入社会的挣扎。但对于每一个少年来说,这大概是稀松平常的事。不过是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人选择了不屈挣扎。少年维特的对爱情的憧憬对社会的美好向往都成了泡影,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在我看来他是可怜的,但也是懦弱的。他不敢面对物是人非,不敢面对腐朽虚伪,他的自杀更像是一种逃避。也许他当手枪指向自己他的脑中还是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为什么不能向前看呢?这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带给我的思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6

初二(4)徐薇佳

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心理描写极其生动逼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

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如果将这部小说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你不禁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极度渴求冲破束缚,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浓缩在主人公维特身上。维特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可是这一切最终没能实现,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不平等、到处充满传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而维特的自杀正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用自杀来宣示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彻底决裂。而自杀也是维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它们,是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到时

候了,绿蒂!我握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枪里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永别了!永别了!” “一位邻居看到火光一闪,听到一声枪响;可是,一切霎时又归于宁静,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年轻的维特离开了我们。我们爱维特,爱,更爱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本好书,读完此书,就会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7

少年心事,自来无人知晓,即使你我都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来。表弟有很多话会对年纪差不多的表姐说,却不会讲给父母;就这样,本来最爱的人渐乎疏远。多年后,仔细想时,那时动心处,甚至会有些怕。少年维特,早早识得,只是那时不懂,思念如流水的绵延。

维特看见绿蒂,我却看到你。一颦一笑之处,未曾尽显风流,却已深得我心。莫非,前世我们见过的吗?心弦拨动心波荡漾,那一刻你成为我再也无法摆脱的宿命。见到你,盼望见到你,脑海中丝毫的空隙,都被你的影子填满。那时,自己似乎便是待人采摘的花朵,生怕,不小心,错过了花期。

你在西边,我在东边,隔了一程水路,却不曾被我望穿。那一夏,炎热愈显绵长,我看不到也等不到你的影子。后来,我知道了,你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

完美实在并不存在,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大约就是如此了。你的每个侧面,都深在我心,痴痴傻傻疯疯癫癫,当年情未了,却原来,只因是,第一次动心。

春风十里扬州路,一觉梦醒已十年。桃花源里的人们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而你我,时光荏苒,却也未曾料得如此结局。现实不仅比想象更复杂,也更加伤人,只因为,你在局内挣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贤之人挽不住流水,我挽不住你。时光流水奔腾不息,你我各在一方。即使我想,却也未能逆水行舟踏水而去。我多想有达摩老祖踏一苇渡航的能耐,再次过去,你的身边,看一眼,已经遗失的美好。

便似一只蜻蜓,从那个炎夏的草场飞过时光,再次与你错肩。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是些骗人的废话,不过是古人劝自己莫要越界的古怪托词。两情相悦,谁不想占有彼此?而时间不对,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眼泪婆娑,我从未给你看过。

好在,还是感恩,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遇见你了。时间的旷野如此洪荒,我怀念那时的幸运。美丽邂逅,纵生波澜,也总是幸福欢颜。只是仍然不懂,那一场爱恋,如何弄得自己伤筋动骨五脏六腑痛到无法恢复。直到如今,心门难开,你又怎能晓得?不过,伤疤历历在心,也算是,你曾经在过的明证了。

古人说:“情深不寿。”

简媜则说“深情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必然以死来句读。”

你我皆知,那些爆裂到让人痛让人哭的故事,也只有这些情深之人才能完成。有人在说感情用事者的幼稚,而那些理性到冷漠的人,则是另外一种悲哀。

少年维特因情而死,我不会。多年后,我明白了”love shoule never be a secret.”和”you should never be shamed of love”,所以,有爱足够了;不曾解释弃我而去的人,还不值得我了结自己。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高中 篇8

小小的维特在那些见多识广、成熟圆润的人面前,可能只能算个少不更事、年纪轻轻的小屁孩,充其量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毫无意义的孩童游戏,既幼稚可笑,又不值一提。而只有与他有着同样烦恼的人,才能从他身上获得多多少少的共鸣。从触动到体谅,从感慨到苦笑,三个世纪过去了,维特的故事依然能够经久不衰,让一个比他小几百岁的少年感觉到这哥们既是一个鲜活的存在,又的的确确未免太无趣了点,毕竟屁事没做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断送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中是无论如何也让我无法接受的,虽然那的的确确是一种结束痛苦的绝佳方式。

人类的烦恼,源于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丰富、理智的增加,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像怪物一样存活于世,时代于他们就像是格格不入的大海于旱鸭子,旱鸭子总是想入非非地想要幸福畅游,却永远也不能跨越那个鸿沟,于是只能在浅滩玩耍玩耍,幼稚得如同不可理喻的孩童。

意气风发的维特啊!他热爱着自然艺术,热爱着知性美女,他的天资与悟性足以让他在自己身处的时代开辟一片不小的天空,而他却深陷执迷不悟的泥淖和无以复加的烦恼无法自拔,更是在事业、爱情双双碰壁的时候选择自杀,就完了?没错!就完了,就这么结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此收官,反而让一个读者觉得未免太“轻薄”了点吧!歌德固然伟大,但这本小书似乎还是差点什么,缺一种厚重感,而如此简短又并没有达到那种完美的精致。当然,我一介莽夫是万万没有资格做如此评论的,只是心里觉得读得不够尽兴罢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烦恼,青年少年的烦恼则尤为热烈。那些烦恼是对自由的渴求,是对美好的向往,是爱情的魔力引发的困惑,是理性的思考带来的惆怅,是既不能像孩子一样随性而为又不能像中年人那样老成持重的矛盾和尴尬。痛苦啊!想得越多便越痛苦,从外星球穿越而来的人总是无法墨守成规做一个安分守己自得自满的小市民,他的情感太过丰富,他的心思太过细腻,他从来也无法彻底地融在时代的阴道中获得和他人一样可以轻松达到的高潮与满足。于是,固执地陷入某种困境无法自拔,轻则寝食难安愁肠寸断,重则结束生命自行了断,一个维特倒下了,可千千万万的维特还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烦恼中循环和重复着。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9

以书信体的体裁让主人公维特用第一人称描述出他沉醉于爱情中的感受,是再好不过的了,没人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但人类的感受这东西却是相通的,你能以自己体会的感受去感受别人体会的感受,越是有着深刻体会的人越能感受别人。

我和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我看不下去这本书,或者说是我不想看下去,因为我体会过那种如梦幻般的幸福以及痛彻心扉的痛苦,我不忍也不愿再去体会。痛苦要比幸福长久和深刻得多。

幸福来时悄悄然,不知不觉中已深陷其中,而后相思之人最苦,既日日思夜夜梦却始终不能得偿如愿,就如绿蒂告诉维特他不节制,维特想要毫无保留的奉献,如果可能则会无止境的吸食。但是在爱情面前,谁不是这样贪婪呢?

如果我在当时接触了这本书,是否也会作出像维特一样的行为呢?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600字 篇10

而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自杀根本就不能让旁人感到幸福,用一种昂贵的生命代价成为他人(甚至可能就是他所爱的,要成全的人)一辈子的心理枷锁。而如果致使他自杀的关键人物,稍有良心的,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再也走不出来。可以说自杀的人是最懦弱最自私的人,他们只是一相情愿地认为这样可以了却一切了,却不知道他们正是把这一切加重了砝码扔给周围的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致使他人自杀后仍会感到比此人仍在世时候更幸福吧?

再看维特,他也是很自私的。他自己不能度过心理难关就一枪了结了生命,他用“死”这样“伟大”的礼物要奉献给绿蒂夫妇,真的会像他所期待的那样夫妇俩感到幸福吗?我们可以看到绿蒂夫妇与维特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绿蒂对维特有着一种很强烈的依赖感,她几次下决心要与他断绝关系,但想到自己习惯了有什么事情都要维特分享时,她已经不能习惯了没有维特的生活,她也不能想象这样的生活;而她丈夫在与维特的思辩中也得到过不少的快乐。他们平静的生活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维特的自杀,这两个人又要遭受什么样的良心谴责呢?从绿蒂夫妇对得知维特自杀后的反应就知道,维特是用自己的“死”来向他们宣战了!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 篇11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2

歌德本人曾用这样一段话对他进行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起初小镇淳朴的民风,自然风光,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他也为绿蒂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倾心。在朋友与爱情的选择中,维特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了。

然而,外界丑陋的环境,污浊的社会关系压抑着维特,使他无法忍受。

维特的经历令人羡慕,毕竟他遇到了心爱的人,可以让他付出真心的人。他的经历也是坎坷的,一个重情义的人,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难过,也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谊。最后,他选择牺牲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炙热的心,不管自己还是别人遇到困难都应该乐观面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要相信,穿过荆棘,一定会有梦幻的风景!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心理震撼,感情的逐步升华,随着维特的处境一步步深入,让我产生强大的心理共鸣。歌德本人解释说:“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有过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上一篇:“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江苏省院士工作站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