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通用12篇)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本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定位,介绍了构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阐述了课程体系由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化课程体系组成及各课程体系的内涵.

作 者:肖宏志 刘一兵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邵阳,42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   课程体系   就业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 校企合作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 够用为度原则

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 职业性原则

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 特色发展原则

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3.1 专业特色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3.3.2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3.3 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2)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3)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图3)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3.6.1. 1 整体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3.6.1. 2 分项评价

(1)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2)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3)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4)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

[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

[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就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发展方向不明,培养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大多是借鉴本科院校或其它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区域内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结果是学生职业角色无法定位,造成就业求职难。

2.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特色,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一种是套用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应用能力低,理论又不及本科学生深厚;另一种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盲目跟进市场,致使学生基础掌握不牢,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3.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调

因为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快,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原来的旧知识结构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

4.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双师教师缺乏

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大多没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侧重教材上理论的知识传授,陈旧的理论授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因此,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在课程开发前,要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有效地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指导性原则

成立由校企行三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基础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应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加深与拓展,防止课程开发大大超出行业职业要求,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现象。

(4)职业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遵循职业性原则,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就能体验到在未来工作中需要达到的职业标准操作规范,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基本思路

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工作过程实际的教学的内容,精心组织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明确培养模式

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寻找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设以实践性课程为主,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增加技能训练课,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采用以项目引导法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相关技能融入到相应学习领域中。

(3)教法内容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由过去对单一要素考核过渡到对整体质量要素考核;强调学生“真刀真枪”的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4)教学模式改革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6)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7)校本教材开发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聂振华(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湖南长沙41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J08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69-02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办公管理综合性技能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办公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构建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充分体现高职文秘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文秘人才的非知识技能素质,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四位一体”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

目前高职学院各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起步,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起步晚,因此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实施比较随意。目前各高职学院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且占有差不多一半的课时比重,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序列。但整个实施实践教学序列特色不浓、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密切、整个序列设计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各层次实践教学在实施中没有围绕整体目标而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实效测评难以量化、评价不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不完善,考核评价部分失真。高职文秘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环节难以量化考核评定。如学生的角色意识、参谋素养、协调能力等方面不是通过一两次实训就能获得和量化考核测评的。某些实训板块效果的测评和考核比较随意主观,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3.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比较困难,且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实施和监控。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存培养意识很薄弱,企业宁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训在职员工,也不愿意从人力源头上解决问题,甚至把安排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当成额外负担,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较为分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不便于教师对教学实习过程进行紧密的跟踪和指导,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4.一流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难以选任和培养。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在实训指导时不能将秘书专业的岗位技能完整、准确地加以传授。加之,授课任务繁重,缺少挂职锻炼的机会,以及文秘专业技能提升周期长的特性,这些都给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形成了阻力。

二、“四位一体”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位一体”是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四种层次、一个目标。“四种层次”是指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职业认知层次、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层次、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一个目标”是指培养复合型秘书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又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包括秘书职业定位、分类、层次和职业素养,秘书事务处理知识、会务管理知识、文书处理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秘书常规事务办理要领,会议策划、筹备能力,组织服务、管理能力,秘书办公设备操作等职业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包括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意识、优化职业性格等。

围绕上述分解后的目标,我们把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以实现知识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职业认知和理论课堂内实训层次;以实现能力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课程专项实训层次;以形成职业情感态度等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校内顶岗实习层次;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整合生成为目标的毕业前校外实习层次(见170页图)。

三、发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各种举措

1.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的教学思想。所谓“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认知目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形成;课内实训与课外校内实习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提高;校企结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拓展和巩固,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心理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升华。

2.必须建立有机相连、任务明确的实训层次和实训模块。高职文秘专业四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必须各有明确目标定位,又相互衔接,各自为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最后共同实现使学生具备秘书综合素养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职业认知实践教学层次可设置职业任务认知模块、职业环境认知模块和职业素养要求认知模块等实践教学模块。这几个实践教学模块的主要目标是让专业新生感知秘书工作内涵、职业定位和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要求等,从思想情感态度认知上做好从事秘书工作、适应秘书角色的准备,这几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模拟职位环境和现实职业环境的观察中完成。

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可分为秘书实务“三办”实训模块、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模块、秘书写作技能实训模块、文书与档案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秘书礼仪与沟通技能实训模块、语言(包括外语)表达与谈判能力实训模块、文字录入与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实训模块等。以上实践教学模块的目标是形成秘书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实训室中的反复操练而实现。

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实践教学层次可以分为模拟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训练模块和学校各办公室秘书(干事)岗位挂职锻炼两个模块。目的是整合前两个实践教学层次所获得的认知、情感心理态度和专项技能,形成秘书岗位综合智能。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锻炼和校内办公室挂职锻炼实施。

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可以分为真实岗位认知对接模块、全面胜任岗位训练模块。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完成学生由模拟秘书角色向真实秘书角色的转变,查漏补缺,全面完善升华秘书综合素养。

3.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打造“教学能手型、岗位技能型、行业专家型、企业兼职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现“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关键。确保企业秘书一线专家从事兼职教师工作,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跟踪新方法新技术,青年教师到第一线实践锻炼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外聘、内部轮训等形式,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素质。

4.构建一批覆盖秘书职业岗位各种能力训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首先,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场地,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建、借用、共用等形式完善文秘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建立健全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室、文档实训操作室、礼仪模拟实训室、谈判沟通室、模拟会议室和办公室、商务秘书事务所、速录技能实训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其次,对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强化文秘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践体系中,可以把秘书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同国家秘书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公关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文凭的基础上,持有至少四种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公关资格证书(初级)、汉语速录员证书等。

最后,完善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校外综合实习的指导和监控,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第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起一整套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对话与协商机制,携手参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全程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上讲台,担任专业发展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活动,使本专业毕业生秘书职业技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第二,校企合作制订订单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实习项目、实训设备、实习场地、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顶岗工作的岗位并择优录用毕业生;为专业教师提供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或培训)和挂职锻炼的平台,培养优质“双师型”教师。第三,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双方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与效果、出勤率、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方面形成学生实习成绩,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70%。学院根据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总结、技能锻炼效果给予考核,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30%。顶岗实习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学生实习成绩合格,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5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门槛和就业层次不断降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先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既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挑战。

1.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职业能力解析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 篇6

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并且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

现在企业紧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应该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据调研结果,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手,重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服务类企业以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岗位,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职业素养优良,能运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技术服务等相关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革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 ,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体化教学模式。

将企业制定的生产任务及对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转化或专业的教学任务。

精选实际工作任务中的案例,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点分析,将课程分解为理论项目和实训项目,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体化、项目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适当减少理沦课的比重,通过采用项目导人制定步骤一动手实践一总结评比的步骤,逐步推进教学进程,突出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要领,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并掌握知识重点。

三、分析核心职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创新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

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

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同学,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

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展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该标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以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过程管理标准体系;三是以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出台《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文件评比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库,综合汇总反馈信息,为学校及时改进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工作方式,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供依据。

建成由学校督导室、企业/社会、广大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阿络化、全员化,充分体现信息反馈系统的开放性和时效性。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校企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制订教学质量评价管理规程,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

同时,积极引入社会专业评价机构, 实施第三方评价。

该体系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部分。

五、重视综合素质提高。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积极推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提炼出通用能力的七大类十四项(道德感、身心健康、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内容,并逐一进行剖析,将素质教育融人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中来,并与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密切联系。

每门课程(实训)均有明确的通用能力素质测评点,以及考核方式、证据材料,以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地全面渗透到三年的高职教育中。

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推行,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技能提高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职业素质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会培养出更多的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职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2]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7

“理实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的方式 ,是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同步进行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的实施,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动,构建合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该行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构建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3.精密机械技术专业 “理 实一体化 ”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3.1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市场调查分析

3.1.1产业背景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地域分布上表现为 “东强西弱”的态势,“东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四川省作为全国第五大省,在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将带来对机械技术人才的区大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旺盛,而且将持续平稳,所以应用型精密机械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目前,我省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而且缺乏设施完善的实验室训场地, 每年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我省乃至全国行业形式发展的需要。

3.1.2行业背景调查。就学校所在城市而言 ,该城市拥有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三江机械厂、国营八一二厂等国家大型制造企业,以及天工机械厂、岷江机械厂、昌明机械厂等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精密机械零件制造领域人才缺乏,且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 各大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大量应用,对各种高精度复杂零件、光学零件、高精度平面、曲面和复杂形状的精密加工、精密模具检测、精密设备控制、机械产品质量检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国外大型制造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精密机械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应用人员严重匮乏,企业大量高薪招聘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急切需要一批经过专门培训的高素质精密加工技术人才。精密加工技术专业可以为机械制造行业中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密模具的检测、精密设备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检测等岗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精密机械装备制造业、精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产业服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3.1.3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就业岗位对应具体工作项目的技术特点,工作内容及其技能要求,结合已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工种标准, 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归纳为精密设备操作工岗位、精密加工工艺员、精密加工检验员、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等类别,如图1、图2所示。

3.2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岗位职业标准,面向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能运用精密加工、检测技术和相关工程技术,从事现代制造业中精密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零件检验、精密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及测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3.3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

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环节,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3.3.1“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平台和综合素质平台,是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综合性的需要;能力模块包括精密加工技术、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精度检测技术,是精密机械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该培养模式的知识平台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力模块的技能训练主要以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在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和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相互融合,配套施教,循序渐进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3.3.2校企合作 ,实践实训。精密加工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精密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较多的技能型、操作性人才。因此,把教育送进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是学校和企业为满足各自需求,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明智举措。我们专业先后与一汽大众、普什模具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3.3.3企业培养。在专业实习过程中 ,从双赢的角度出发 ,与我校合作的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通过不断的强化熏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基层岗位的锻炼是在为他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 也是走上管理岗位的必经之路。在生产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意识,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3.4课程体系的形成

3.4.1系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当中,注重发挥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三个育人环境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解剖实际的生产过程和业务工作流程, 重构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按能力“分层递进”培养的策略,构建合理的适应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课程体系, 从而确定精密机械技术专业教学需要覆盖的主要专业课程。

3.4.2系统构建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为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 以服务专业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 系统构建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课程,见下表。

4.结语

高职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生产过程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只有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体系才正确、合理。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精密机械技术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教学经验,对高职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改革探讨。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构建体系

一、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地位

高职制造类专业一般都是针对机械制造方面进行教学,但基础教学也都包括,例如语文、数学、道德等,制造类专业课程则包括机械基础、制图、工艺基础、机床数控、实践课程等很多课程。数学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因为数据在制造类学习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机械制图需要具体的数据支持,零部件的测量与绘画都需要严格把控数据,又如在数控实际操作中将一些数据输入精密仪器,就会对零部件进行加工,一旦数据错误,就会造成损失,所以数学教育在制造类专业的地位十分明显。

二、目前制造类专业数学教育现状

1、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数学教育部分高职学校在认識上存在巨大误区,认为数学教学对于制造类专业作用不明显,从院校领导到教师都不重视数学教学,数学课程设置少且教师专业水平有限,这些都是阻碍数学教育的学习和应用的因素。

2、数学教育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做到创新和提高。高职类学校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方式刻板化、传统化,依然用老旧式方式教学,不能灵活处置知识传授方法,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学生找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自然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3、学生数学知识面狭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数学基础越差,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弱,因为他们有一种心理,觉得自己听不懂,这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数学课堂多媒体设备缺乏或应用不充分。现在各种学校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课件教学也被广泛使用,高等职业学校也是如此,但是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很有限,课件也做的也很少,只是有时学校有公开课要求,为了达到公开课效果而应付使用多媒体,平时基本不用,这样多媒体就成了摆设,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更没有实现它的价值。

5、理论和实际脱离,不能够学以致用。一些学校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略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也是只是死板的背诵公式,只会理论和计算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怎么应用却不得而知,这为将来在制造类单位工作都埋下了隐患,试想,如果毕业生进入社会到一些制造工厂参加工作,弄错了一些零部件制作前图纸的数据,那么将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失,可见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绝不能忽视。

三、对“一体两翼,五环相链”数学课程设置的解读

“一体两翼”,顾名思义,“一体”指的是一个主体,数学教育的主体就是高数必修的学习重点,一般依照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来制定;“两翼”指的是两项辅助内容,一般教学上都指选修课内容和其它辅助教学活动。“五环”是指数学教育的五个环节,分别是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目标设置、辅助教材编写、学习成果巩固、考核评估制度完善五个环节。“一体两翼,五环相链”数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高等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四、构建高职制造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设定

国家出台过一些文件对于高职类数学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数学课程基本要求》,将数学定位为必修课程和工具课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概念、运算定律、基本公式、结论等等。数学基础是进行机械制图的关键,高职数学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制造业专业学生基础技术的夯实。

2、数学课程目标的确立

高职类院校的数学课程目标与一般高校数学课程目标有相似的部分,但不相同,它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熟记数学结论,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升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等,制造类专业数学更主要针对制造业具体工作中应用的数学知识教学。

3、辅助教材编写,教学辅助资料的使用

这是高职制造类专业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好的教育活动依赖于一本好的教案,教师的教案编写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规划出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辅助资料,深刻挖掘数学教材里没有的知识,结合制造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数学的具体需要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4、数学教学成果的巩固

教育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作业,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一些必要练习,又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控制好作业数量,知识教授完毕不等于结束,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在数学作业的布置方面,要充分发挥跨学科的作用,让数学教师与机械制造等专业 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切实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制造业中的问题。

5、数学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

教师制定考试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测验,考核教育成果,发现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要重点讲解,让学生吃透知识点。除了对学生数学考核之外,高职院校要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估,一是公开课的方式,检验教师课堂教育讲解情况,二是教师参加考试,使之对数学教育重视起来。

结 语:以上,通过数学教育的五个环节逐步构建起数学课程体系,但在学习中更要注意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毕竟高职类院校的教育同其他学校不同,它旨在培养定向的专业人才向社会相关行业输出,所以不是所有通用知识都要全部学习,但是和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要做到为学生讲解到位。制造类一般是针对汽车、机械等行业开设的,其中数学课程的设置也是依据制造类实际操作进行的,学好数学对于毕业生进入具体岗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将来,高职学校数学教育会越来越受重视,不亚于专业教学课程,其体系也会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

参考文献:

[1]张京轩,吴树华,毕晓华.论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30).

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篇9

一、简述构建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1.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机电类专业的特点

学校在完成市场调研和人才教育定位的.前提下,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手段为改革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能力培养为关键,改进其传统模式实践环节,优化实验流程,从而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特色化是当下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性原则。

2.如何加强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机电类专业的平台构建

对机电类学科的强化建设,正确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多方位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改革、发展基础。

(1)建设机电类专业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平台

首先要对机电类专业实验室进行规划、整合,加大对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制订有效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创新性能,同时强化对精品实验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

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习、实

践活动,才能够有效验证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www.fwsir.Com)由此可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一般电气设备和简单机械加工实践训练,建立电气设备拆装实习基地,用于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认知电气设备结构和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规范化的课程设计环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加以实践训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探讨、分析,老师可从旁指导。设计制订一套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实践创新环节,是对学生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效的实践考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好机电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实践理论方案

1.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并不是轻视理论教学,整个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存在主体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端正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正确位置以及有效作用。

2.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思路

在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围绕现代机电工程素质,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培养实践工程应用能力,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环节相结合为发展构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整体优化效果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

1.强化机电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尤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2.不断对机电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以提升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程项目,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专业学科的有效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思想从知识的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加强理论技术知识课程的内容比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通过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建设的探索,分析得出改革、创新实践教育课程是当下各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类快速发展的必要性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松平。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信息,(5)。

[2]郭年琴,陈爽。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5)。

[3]李卫清,曹建树,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4]肖忠跃,李和平,罗淑平,等。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8)。

[5]王猛。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通讯,(6)。

作者简介:张有双(1965.3― ),男,汉族,山西省霍州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工作单位:霍州煤电职教中心。职称: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机

电类。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10

参加“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

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创新发展报告会”个人总结

2013年11日15日至18日,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主动适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习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在陕西咸阳联合举办“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创新发展报告会”。

报告会以“深化高职机电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旨在打造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平台,产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讨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建设成果的分享平台,加快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服务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崔岩院长、郭立宏副厅长分别代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省教育厅致欢迎辞。王扬南副司长在讲话中通报了职业教育近期改革发展思路。他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一条具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道路,形成了一批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教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将明确发展现代职业教 1

育的总体要求、体系结构、制度创新和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全面发展,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衔接,强化行业指导,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陈建华副社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报告会以“深化高职机电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着力打造“四个平台”,即: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平台、产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讨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建设成果的分享平台。通过这四个平台,力争在深化产教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次报告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进行总报告会,第二阶段为课程建设报告会,第三阶段为集中进行总报告会。

(一)总报告会(第一阶段)

1.教育部职成司领导介绍近期高职教育重要工作举措。

2.机械工业技术发展专题报告。

3.面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机电类专业创新建设思考。

4.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二)分报告会(第二阶段)课程建设报告会

1.高职机电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阶段性总结和分析(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办公室)。

2.液压与气动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

3.基于加工中心的典型零部件加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

验。

4.冲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

(三)总报告会(第三阶段)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2.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能大赛总体情况、趋势分析、参赛经验。

3.高职机电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分享。

4.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探索与研究。2013年11月17日,参观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就实训工作安排,实训基地建设与陕工院各专业负责教师进行了细致地交流。

培训已顺利结束,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感受为我本人以后工作努力“指明方向”。在以后工作中我会全心投入工作,使用这次培训所学的知识技能,尽职尽责,勤奋塌实,兢兢业业,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融入日常工作中,把工作做到最好,以此来回报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会继续努力!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11

[关键词] 理实一体课程目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作者简介] 王彩琴(1964.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浙江杭州311114)

项目基金: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yb08095)研究成果之一。

1课程设计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甚至理论成为了学生实践的背景体系,淡化以往的理论、实训、实验章节割裂的状态,引进任务式的教学法,即围绕—个工作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教学,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高职理实体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设计遵循以下二个原则。

1.1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

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本课程所面对的典型岗位,再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课程的体系结构。

1.2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突出职业性,体现先进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不偏面苛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够用为原则。

2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是网页设计师、网站美编、企业网站策划、网站管理、多媒体界面设计、平面设计师、美工设计、后台开发工程师、广告设计等。主要工作内容有制作一些Flash动画、网页设计、网站的搭建和设计、后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

对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模块有:网页基础知识、DreamWeaver的使用、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Flash、FireWorks等。教学时各模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独立性是指各模块设计案例、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时应该相互独立,学生应该逐个模块地掌握其知识点;关联性是指各模块间存在相互补充关系,在重难点设计上应该加以配合,如HTML语言模块着重基本代码的熟记和编写,对于较难编写代码的“框架”、“层”、“数据链接”等内容则放到DreamWeaver的使用模块中重点介绍。按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设计,强调动手做,强调解决问题。

2.2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以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2.3 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四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观摩制作。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给出知识点,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老师的指导完成一些典型案例的制作。

第二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通过第一阶段的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入门知识与技能,教师布置练习性项目,呈现项目效果图,让学生自行分析,设计制作过程,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网络教学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些学生自行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在每个项目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把完成情况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展示,供学生讨论论学生,同时教师对本单元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解。

第四阶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经过了前三阶段的制作练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制作技能技能巧,并初步掌握了完成作品的整个流程。在每个模块的内容结尾处,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一组,进入企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项目主题。教师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学生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教师随时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把各组学生制作的结果进行一些评价,并把成绩记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

2.4 课程考核与评价

为了体现专业培养方案中“能力本位”和“双证融通”的宗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兼顾获取《CEAC·CNE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最大程度地保证“双证”的质量,并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设计,确定本课程全面、综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三部分:

(1)平时考核要体现评价的多元性,以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为主,包括考勤、作业、课堂工作任务的完成等,建议比例为占总分的10%~20%。

(2)理论考核以参加《CEAC·CNE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课程的考试成绩替代,建议比例为占总分的40%~45%。

(3)实操考核可以采用分组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按照项目完成情况、分组报告及个人报告或答辩进行评定,建议比例为占总分的40%~45%。

通过这种技能和素质并重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训练相关技能的同时,自觉加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在教学评价时,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参考文献

[1] 李仲秋,朱国军,王文海.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2]谢旭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论坛,2009(11)

[3]张远辉.王艳戎.魏圣坤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5)

[4]成凤敏电工电子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6)

[5]张远辉.王艳戎.魏圣坤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5)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是对物质资料的实体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总称, 它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支撑着经济活动的运行, 被认为是及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物流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物流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物流成本高, 管理体制分散, 物流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一体化课程体系, 按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实践导向课程、少量的学科课程以及综合性实践课程。每门实践导向课程按物流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可更细地划分为多个子课程。这种课程划分依然存在一个不足之处, 这就是学生是在割裂的工作任务中很难学会如何工作, 而实际上, 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是一个整体, 通常是很难分割的。这就需要设计另一种课程, 能够把这些工作任务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以便让学生获得综合技术实践能力, 这就是综合性实践课程。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 实践导向课程并不完全排斥学科课程, 少量的学科课程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科课程或理论课程可以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物流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高技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一定要迎合市场的需求。我们通过调研, 总结出我国的物流管理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人才缺口大, 就业前景好

目前, 我国物流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调查显示, 每年我国物流行业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10万个, 到目前为止, 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超过了600万。到2012年为止, 我国已经有1200多所全日制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20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物流相关的专业, 形成了从中职到博士的立体化物流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物流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40万, 就业率超过90%, 与庞大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相比, 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人才缺口大, 就业前景好。

(二) 人才需求以执行层面为主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的业务范围也从以往单纯的运输向仓储、分拣、封装和配送等方向扩展,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以执行层面为主。目前, 在物流行业的岗位需求中, 初级人才和一线操作工占了招聘岗位的半数以上, 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 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习与工作经验、良好的团队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和计算机知识, 掌握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此类人才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

(三) 物流复合型人才吃香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和行业物流系统需要改造, 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需要设计, 这些都需要熟悉现代物流理念, 有现代物流管理意识, 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物流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物流复合型人才来完成。此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全球化的采购与销售网络将会促进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来说, 熟悉现代物流理念, 具有现代流管理意, 精通国际贸易、海关业务、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只有靠他们才能实现中国商品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二、高职物流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物流人才的岗位需求可以按企业内部物流部分和物流企业分为两类。企业内部物流部门的岗位包括生产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及相关设备的采购与供应, 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仓储管理, 生产、销售和回流过程设计的物流, 客户管理等。物流企业, 则可分为港口、货站、空港、运输、货代、快递企业, 仓库、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批发中心, 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涉及到的具体岗位有采购员、仓管员、运管员、表单员、理货员、信息员、配送员、调度员、报检员、报关员、客户服务员及结算员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其定位在于企业物流部分和物流企业的第一线, 属于应用型人才。

(二) 明确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各个岗位的分析和归纳总结, 可以把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基本素质: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 具有一定的中文、英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熟练使用以Office为代表的常用办公软件。

2. 专业基础能力:

①企业管理能力, 可以进行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和预测, 开阔市场, 资源利用统计及资源管理, 组织、协调和控制, 会计核算和绩效管理。

②物流知识能力, 即物流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实际运用, 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

③运输管理能力, 能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 决策运输自营和外包过程中的报价、方案制定、调度及过程管理。

④仓储管理能力, 具有仓库出入库所涉及的验收、储存、保管和包装技能, 能够对仓库库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对商品进行分类, 掌握成品管理, 并对库存进行控制, 对仓储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协调与组织。

⑤物流信息管理能力, 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 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与管理。

⑥物流质量管理能力, 熟悉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物流各个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标准, 能够处理突发事件。

3. 专门技能

①企业物流管理, 制定采购计划, 采购评估和反馈, 能够谈判, 招标、投标, 签订并执行合同, 供货商管理, 指定和管理物流生产的业务规划, 在保证企业生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 能够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

②配送中心管理, 熟悉配送的流程并进行管理, 具备分拣、组货、配货等技能, 能够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具有组织、计划和协调能力, 掌握配送相关的质量标准与安全要求。

③国际货运代理和通关能力, 熟悉集装箱输运, 能够对国际多式联运进行管理, 具备单证处理、通关和报检的能力。

(三)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国家和行业认证能够很好的衔接起来, 这就要求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原则, 重视实践教学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上述要求,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可以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公共文化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 以便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职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则是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做进一步的完善, 在该模块中, 需要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 课程体系的规划

物流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规划, 首先需要和物流行业的专家合作, 明确各个岗位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 从而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对于高职这一教育层次来说, 主要培养的是面向运输、仓储和配送的一线管理人员, 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有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快递管理和物流服务营销五个方面。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之后, 还需要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对于车辆调度员这一岗位, 其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编制车辆运输作业计划, 车辆的日常调度, 运输单据的结算等;运输信息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有运输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运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运输单据的日常整理和运输信息的实时跟踪等。将各个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归纳与总结, 把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 就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综合性的行动领域, 例如货物的运输, 仓库的储存与管理, 物流车辆设备的日常维护, 货物的配送, 物流信息的处理等。通过以上的分析, 结合物流业的内在规律, 就能够整合和优化物流管理的课程系统, 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一般而言, 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 第二年学习职业技术课程, 其中在职业技术方向课程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定程度的选择, 第三年则是在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和在岗实习。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 需要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领域, 结合高职教育所特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能力观,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进行项目化的课程内容的组织, 各个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联系, 根据课程内容拟定教学形式、课时安排和课程教学建议, 指导课程教学, 并且结合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 建立一个科学、准确、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 教学体系的设计

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分为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环节由基础课程流域、职业技术课程领域和选修课领域组成, 其中职业技术课程领域又可分为职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综合学习和专业能力扩展三部分。实践环节由基础能力实践、职业基本技能实践、职业核心技能实践和职业技能扩展实践四个部分逐层深入, 并具有多方向、分岗位以及重技能的特点。

(四) 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 从而确保所规划的课程能够达到其教学目标。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的建立, 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与企业合作,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其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就要按照“学工结合”的原则展开教学, 与企业合作, 把职业知识教学、职业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和企业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训练、实训和实习这四个环节中, 既要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 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2. 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物流管理的职业能力, 就要把物流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与企业配合, 共同制定能够体现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 考学结合, 帮助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

结束语

作为高职院校, 一定要据市场的需求, 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加快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才能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需要教师和学院的全力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实际情况, 对课程体系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最终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俐华.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20) :48-50.

[2]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8) :76-77.

[3]王贵斌, 靳荣利, 高芳等.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17-18, 24.

[4]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 2008, (10) :56-58.

[5]沈杰.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7) :38-40.

上一篇:朋友今天开业祝福短信下一篇:PPT程序设计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