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共10篇)
1、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2、初步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试着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明确定义。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示:小英雄雨来(齐读)
2、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第一次读我整整读了――16分58秒,我一翻竟然有――十页半,再一数,有3258个字!
你想说?
过渡
(这么长的文章可怎么学啊?)这节课我就教给你们一个妙招,板书:概括小标题,咱们给长文瘦瘦身。
二、习得方法。
(一)概括法。
1、一句话:要想把妙招学到手,咱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更简洁些么?
2、一个词: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你把它瘦身成一句话。还能继续吗?
学生说,(游泳技高/雨来游泳) 出示:表格一小标题
评价:不知不觉中你就创造了一个“概括瘦身法”!出示:概括法 我决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它,就叫他(某某)概括法。板书:概括法
3、回顾方法:这第一个妙招就是把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从中提炼――(关键词或者重要信息)。
出示(概括法:根据各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小标题)
(二)引用法。
1、分角色朗读:背挺直,接下来咱们向第二部分进攻。我来当当女老师,谁来当当爸爸,旁白?那剩下的同学就是“学生”了
出示本段 标记人物语言
2、复习:谁来给这部分瘦瘦身?(雨来上夜校)
评价语:“( )概括法”真有效,瘦身效果明显。
3、发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行――放大“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你有什么发现吗?猜猜我选这句的原因?
引导:(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会学习,其实…)雨来上夜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小标题。
小结:你瞧,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来引用,也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妙招就叫 板书:引用法
(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是你说出来的,就叫他――板书:引用法。)
(三)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两种方法给后面的部分瘦瘦身。四个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出示:方法和表格 示范(随机巡视引导学生说说理由 组长汇报 补充)
2、交流汇报。
预设:游泳技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宁死不屈)、雨来脱险(机智逃生)。
“雨来耍水”,“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生:汇报 展台展示 (有补充吗)
3、适当修正。
出示:适当修正
(四)串讲全文。
孩子们,你们看这么长的文章,我们把它读成了这样六个短句。你能不能对照这几个短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自己说说
师小结:怎么样?佩服自己吧!给自己掌声!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我带1、2、5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3、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欣赏一段戏曲,感受氛围。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老师不是一个专业的戏曲演员,今天作家叶君健为我们请来了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看戏》。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审题,揣摩内容。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3)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说说课文记叙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画出相关词语并写一写你的感受。
2、读议: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2)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3)议: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扣“每个……都是……连……都……”、“简直”、“人海”等重点词句体会看戏的观众多。
3、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体会观众对梅兰芳先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梅兰芳表演艺术精湛。
1、学生自学课文第3、4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认真读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戏开始了,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画出有关词语句子。
②女主角是怎么样出场的?观众们的反应怎么样?你是从哪个句子知道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还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演出很精彩?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2、读议:根据以上问题读议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情达意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蜃楼”和三个“有……也有……”句,体会戏台虚幻而美丽的场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①通过“轻盈而矫健”“陡然卷起了暴风雨”“触了电似的”“雷鸣般的掌声”等词句把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认可、热情、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了观众的反应?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写得如此具体细致?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女主角表演艺术精湛?又是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通过“颤动”“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女主角歌喉圆润;
通过“像珠子似的”“滚下来”“滴在”“溅到”“落进”“引起”等词语体会其演唱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婉转圆润,充分体现演员唱功精湛、美妙和娴熟。
(方法:提出问题--找、读句子--理解句意--理解重点词语--领悟表现方法--再读)
3、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梅兰芳先生在演出这出戏时,已是66岁高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老先生正是缘于对艺术的热爱与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能在66岁之时仍能步子轻盈、矫健;身段婀娜、优雅;歌喉圆润、婉转。他用自己美轮美奂的表演使观众们与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这样好的戏曲,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好的艺术家,我们怎么会不喜爱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齐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
四、作业:
1、继续收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学会8个字,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3自然段,理解风车是荷兰的功臣。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风车是荷兰的功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内容:
《荷兰风车》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在那遥远的欧洲西部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国度,她是红木鞋的故乡,她是奶酪的故乡,她还是郁金香的故乡她就是--(板书:荷兰)有一种风景,静静地竖立在地平线上,当它轻轻地转动,仿佛童话世界一般它就是荷兰的--(板书:风车)
2.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荷兰风车。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3 瞧,课题将荷兰和风车并列写在一块儿,看来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读出它们的亲密。
设计意图:
1.开课时以一段激情的导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荷兰的故事不是别的,就是人与自然编串起来的传奇:风车、木鞋、奶酪,还有郁金香……从而激发对荷兰的兴趣。
2.教会孩子从课题入手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荷兰与风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荷兰和风车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2. 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海湾 肥沃 陆地 笼罩 偷懒 威胁 抗衡 琐事 歌颂 一分子
三.理清课文:
1.那么,荷兰和风车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课文有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2.指名回答后ppt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
(1)瞧,这段话和课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全文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段话写的,当它放在课文的开头时我们把它称为总起段,它也是全文的中心。
(2)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
(3).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一个词?(标志)板书:标志
(4)标志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标志换个词?(象征或代表)
(5)拓展:就像长城是中国的标志。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
(6)为什么说风车是荷兰的标志呢?(因为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
(7).瞧,看风车想荷兰,谈荷兰想风车,作者用上了一个分号将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更加体现了她们关系密切,不分彼此。
(8).来,让我们抓住这三个荷兰,三个风车,读好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风车就是荷兰的标志吧!
3.既然风车是荷兰的标志,那么风车在荷兰和荷兰人心里一定占有重要的地位,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看看在荷兰人心里都把风车当作了什么?(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4.交流出示句子:
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
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做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
板书: 功臣
标志 朋友
一分子
5.来,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都发现了什么?(1.内容理解2.写法理解3情感理解)
小结学法:瞧,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句子来写荷兰风车的。像这样围绕课题,抓中心段,抓重点句的方法,就能把一篇文章的内容理清了。
设计意图:
围绕课题整体入手抓关键段。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全文的关键段。引导学生紧扣“标志”这个中心词,理解风车是最能反映荷兰这个国家特点的一种物品,一道风景,了解风车是荷兰的象征。
抓住: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 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做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这三个重点句初步了解风车与荷兰人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地位。
3. 针对语言有特色的文章教会孩子们如何理清文章脉络。
四.讲读课文2.3自然段理解风车是荷兰的功臣
过渡:先来看看第一句话,说风车是最大的功臣。那,什么是“功臣”呢?
什么叫功臣?我们可以用拆词法理解:“功”指立功,“臣”指大臣。在古代一般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对国家有着立国之功的人才能有这份殊荣。
风车究竟为荷兰立了什么功,荷兰人竟称它为最大的功臣呢?老师想请2名同学分别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划出荷兰人为什么称风车为功臣的句子。
学生交流引出句子:ppt出示:
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家。(你找的真准,帮助荷兰发展生产,这的确是风车成为功臣的原因)
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再读读这个句子。
读过来读过去我老觉得这原因里还差点什么?
ppt出示: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 ? )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家。
ppt出示:
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 帮助荷兰人干什么呢? )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家。
提示:请同学们联系2.3自然段说说风车立的最大的功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风车利用排水帮助荷兰人创造陆地。
设计意图: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风车是最大的功臣”,因为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地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这个重点句子,充分说明了风车能排水这一最主要的作用以及它在荷兰生产建设中的历史意义。填补句式空白:风车帮助荷兰人做了什么?引导学生由“功臣”上钩下联理解荷兰的特殊地貌和风车的排水立功。为理解风车这一功臣的伟大形象做铺垫。
过渡:没有国土何谈发展!有国才有家呀!
所以:ppt出示:
几百年来,荷兰人就用筑坝.排水.填海等措施来和大海抗衡,把海湾变成肥沃的土地。
理解“抗衡”(对抗,不相上下)
对抗双方分别是谁?(荷兰人和大海)
荷兰人为什么和大海抗衡?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Ppt:荷兰的西部都在海平面以下,“荷兰”就是“低地”的意思。(这个句子介绍了荷兰的特殊地貌)
“海平面”指的是什么? “低地”又是什么意思?(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
谁能联系荷兰的特殊地貌说说大海会怎样威胁荷兰?
补充资料: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洼之国,国内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三分之一国土海拔不到一米,随时可能被大海淹没。
看来大海威力无比,难以战胜,就在这危难的时刻,聪明的荷兰人发明了风车,风车最大的用处是排水,而此时风车就像一位勇士一样挺身而出帮助荷兰人和大海抗衡!最终把海湾变成了--(学生接:肥沃的土地)
ppt出示:所以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师创境:英勇的风车帮助荷兰人战胜了威力无比的大海!怪不得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请一位学生接上: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师创境:爱国的风车帮助荷兰人保住了国土!保卫了家园!怪不得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请一位学生接上: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师创境:这种移山填海的壮举似乎只有上帝才能完成,而风车却帮助荷兰人做到了,我们一起自豪地说--(全班学生接上: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设计意图:
联系荷兰的特殊地貌感受大海的威力,抗衡的艰难,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风车的伟大,荷兰人的伟大。
过渡:那么风车是怎样帮助荷兰人与大海抗衡排水立功的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风车排水立功的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Ppt:不管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是黑暗笼罩的夜晚,风车从不偷懒,总是不停地把低地的积水抽到运河或人工湖里去。
(1)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谈谈吗?(紧扣“不管……还是” “从不偷懒 ”“不停地”体会风车的勤劳、负责任、有毅力等)
(2) “从不偷懒”多么生动的语言哪,这让我们感受作者笔下的风车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排水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勤劳的人哪!
(3)师引读:孩子们,阳光灿烂的白天,我们学习、游戏。可风车--生接读:从不偷懒,总是不停地把低地的积水抽到运河或人工湖里去。
(4)师引读:黑暗笼罩的夜晚,我们已进入了甜蜜的梦想。可风车--生接读:从不偷懒,总是不停地把低地的积水抽到运河或人工湖里去。
(5)同学们:风车不分昼夜的,从不偷懒,不停地排水,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谁能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读出风车的坚持不懈!
创境读:多么勤劳的风车呀,为了抵抗大海的威胁它坚持不懈地转着……(生读)
多么能担当的风车呀,为了守住自己的国土它坚持不懈地转着……(生读)
2、想象一下,如果风车不排水了,会有什么后果?(生回答)
补充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荷兰,如果所有的排水工具休息三天,仅仅只是三天,将有7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海水淹没,淹没的面积相当于两个武汉市的面积。
3、此时此刻,你想对风车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把想对风车说的话化作朗读吧!读出它的坚持不懈。
过渡:咱们接着交流风车排水立功的句子。
大大小小的风车一起工作,一起努力。它们从来不会夸耀谁的功劳大,也不会计较谁出的力气多。
(1)、大家读一读,你能抓住词语谈谈风车还具有什么精神吗?
学生读句子,扣住:“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体会风车的团结;扣住“不会夸耀,不会计较”体会风车默默奉献、任劳任怨。
(2)、谁来读读这段话。
小结:作者一连用了两个“一起”,两个“不会”这种写法叫反复,他强调了风车的团结一心与默默奉献。
(3)、你听大大小小的风车开始工作了,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闭眼想象)
师说:我也仿佛看到了:(范读)大大小小的风车一起工作,一起努力。它们从来不会夸耀谁的功劳大,也不会计较谁出的力气多。
(4)让我们像风车一样,团结一心,读好这些句子吧。齐读句子。(你们的朗读是对风车的最高赞美)怪不得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生齐读: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小结学法:作者抓住了风车的特点,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风车的品质。(5)几百年来,正是由于风车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排水,它才能成为荷兰的功臣,成为荷兰的标志,而风车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荷兰人的精神,荷兰人把“坚持不懈”刻在了自己的国徽上。Ppt展示荷兰国徽师介绍
师说:让我们怀着敬意齐读风车排水立功的句子。
(6)可以说:没有风车就没有今天的荷兰!怪不得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生接: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7)正是因为有了风车,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海威胁的荷兰,才能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
课件展示荷兰的发达。解说:如今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输出国,人均奶牛拥有量居世界第四,奶酪生产名冠全球。
(8)、可以说,没有风车就没有荷兰的今天!所以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生齐读: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9)、所以,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完成板书)正如我们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那样,读: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完成板书)
如果说风车是荷兰的功臣,那深受风车精神感染的荷兰人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所以说:齐读: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人;而谈起荷兰人,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人的标志了。
设计意图:
由回扣风车是荷兰的标志升华到风车是荷兰人的标志。作者对荷兰风车作用的介绍,实际上是对荷兰人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热情讴歌,荷兰人成为了联系荷兰与风车的纽带。
结束语:风车不仅是荷兰的功臣,它还是荷兰人的朋友和家庭的一分子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荷兰风车》。
五.作业:
1.课文2.3自然段都是写风车是荷兰最大的功臣,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聪明,勤劳,勇敢的荷兰人,或荷兰的功臣--风车说点什么,把你们想说的写下来。
六. 教学总结与反思:
《荷兰风车》抓住拟人句体会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之情,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并没有用干燥的语言、机械的数字来说明风车的作用。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一一将风车的作用形象的表达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首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作者对风车的感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的语句,最后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句子又说明特点?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这是拟人句,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作出总结作者认为,荷兰人把风车当朋友,当做家庭中的一分子,认为风车是荷兰人最大的功臣。
强红权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先看老师写两个字“葬礼”,读在心里,用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是否理解。读面色沉重标出生字
2、读“特殊”理解特殊
3、连读课题。
二、新授:
1、这个不一般的特殊的葬礼是什么样的?打开课本,把每个字读准,把每句话读通,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标一标,画一画,留下我们读过、思考过的痕迹。
2、生读
3、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哀悼”,并帮助学生理解。读这个词语带着一种心情。
4、瀑布的名字。
1)在书上画上
2)这条瀑布真是不同凡响,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的名字。
5、说一说葬礼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哪个自然段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读,看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
6、为何举行葬礼?读文章的3~5自然段。
1)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滋味?
2)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雄伟壮观,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的?
理解词语:“咆哮而下”、“一泻千里”
3)难怪人们会在这瀑布面前--
4)这样的瀑布,让我们想起了一首诗,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背这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5)老师读,闭上眼睛。指导朗读
6)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在瀑布面前,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赞叹不已……)
7)拿起课本,用我们的声音传递一下瀑布的雄伟壮观。
8)同学们,再读这一段,注意这个词“曾经”
有这个词和没有这个词同不同?
从曾经中你读懂了什么?
有了这个词语后,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吗?
9)你现在觉得这一段还可以怎么读?应该怎么读?心理准备一下。
透过我们同学紧锁的眉头,老师知道你的心跟作者贴得更近了。
10)想看一看几年后的情景吗?看
谈感受。老师也不忍心看。
读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说说你感受最深的。
读。老师示范读老师读出来的是愤慨,你们呢?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你都可以通过朗读努力表现出来。
11)那这个原因是怎姆造成的呢?是他自己愿意离去的吗?“无奈”理解这个词
12)再读,重现当时的逐渐消失。
13)如果这条瀑布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三、作业:
1、词语
2、总统的话
江夏区教研室 张春霞
教学目标:
1. 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正确读写“白茫茫、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读课文,背诵文中的古诗。
3. 对照1、2自然段以及古诗,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4. 懂得机智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勤于动笔、善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诗的“绝妙”。
2. 体会纪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纪晓岚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学生背古诗,初步了解七言绝句的基本知识。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纪晓岚的逸闻趣事,初步了解他的聪明才智。
一、教师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借助《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去近距离接触这位从小就被称作“神童”的清代才子。一起读读课题。就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读好多音字,读通长句子。
出示句子:不久,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一下,突然没入水中,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钓上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
强调“漂”的三种读音,“没”的两种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课题和课文预习)
三、学习3自然段,感受皇帝的故意为难。
生自由读3自然段。
1、纪晓岚是在什么情况下吟诗的?
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当场、故意为难、必须”体会皇帝的刁难。
“故意为难”,说不好会有杀身之祸呀?在皇帝的眼里,纪晓岚能诗能文,如果当场做不出来,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轻则让人耻笑,重则人头落地。)
2、如果是你,当场要完成这样难的任务,会有什么反应?而纪晓岚呢?
引导学生从“望着、来来回回、几步”体会纪晓岚用时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思敏捷。从“悠然、吟唱”体会纪晓岚的自信从容、厚实的文学功底。
指导朗读,读出“悠然、自信”
师过渡:这首诗符合皇帝的要求吗?皇帝怎么评价?
四、学习4、5自然段,初步感受诗的“绝妙”。
自由读4、5自然段。
1、皇帝觉得纪晓岚的诗吟得怎样?
“绝妙”“不但……而且……”(板书:诗歌绝)(体会绝妙之一:符合七言绝句和10个“一”的要求)
2、第五自然段中连续用了4个“好”和四个感叹号,皇帝为什么说这话?
师过渡:在皇帝眼里,这确实是一首好诗,那纪晓岚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他只不过是就景取材,皇帝说好一幅“秋江独钓图”,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学习1、2自然段,感受诗的意境。
生自由读文章1、2自然段。
1、读过一、二自然段,你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红红的落日、一道道波浪、白茫茫的芦花、归巢的水鸭、沉静的大地”感受到“秋江美”。
从“目不转睛、静静地、一动不动”体会钓者的专注(心静--人静--江面静,老渔翁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静静地等待着),从“用力拉”感受老渔翁的钓技高超,从“拍、笑、”感受老渔翁的快乐、兴奋与激动(随着鱼漂的晃动,鱼儿上钩,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沉静被打破,也吸引了散步行人的目光)。
引导学生从老渔翁的“获鱼之乐”逐步体会他的“独钓之乐”。
老渔翁独占了一江秋,老渔翁又给秋江带来什么?(老渔翁在独享满江秋色时,自己又何曾不是江边行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呢?)
板书:秋江美 独钓乐
2、这段用201个字写出了秋江美、钓者乐,再读古诗,古诗只有28个字,从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觉?(绝妙之二:字字珠玑)
好好读读古诗,你还觉得诗好在哪?
教师引导:“一条鲤鱼一上钩”,对比“一人独钓一江秋“的绝妙。(绝妙之三:突出了钓者之乐。)
“一人独占一江秋”,秋景如何?给人无尽的遐思。(绝妙之四:写出秋江美,意境深)
再来读读皇帝的评价。皇帝仅仅是评价他的诗好吗?
板书:才子智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吟唱《秋江独钓图》。
八、回归整体,熏陶情感
1、总结,课文从景入手,由景到人,以事写人,突出了纪晓岚的机智镇定,才思敏捷。
2、他的机智来自于哪里?通过课外资料补充,体会纪晓岚的机智来自于博览群书、勤写多思,善于观察。
九、课外拓展。
收集纪晓岚的逸闻趣事,讲给父母或亲朋好友听听。
板书: 22 纪晓岚吟诗
秋江美 诗歌绝 :合要求 才子智
独钓趣 用字妙
意境深
这几天一直很紧张,神经是紧绷着的,生怕自己上得不好,学生不听讲。我竭力按奈住心中的不安,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那天,还没进教室,胡静刚给他们上完一节数学课走出来,告诉我纪律很差,有个男生特别调皮,还有同学建议我去拿个教鞭,他们会比较听话,我拒绝了。上课的时候我想了个办法,我和他们约定了一个口号,我说:“一、二、三!”学生要跟着说:“坐端正。”我们示范了一次,我借机表扬了一位女生,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基本控制了课堂纪律。
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用“大显身手”造句,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体会机器人的神奇,这些目标也不算完全达成。
我首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机器人的神奇。话音刚落,就听到有学生说是三个方面。看到很快有人举手,我很高兴,可是有学生向我揭发了两个在下面看参考书的同学,我收了书,请学生自己思考,这时就没有人举手了。我感觉得出来,预期说学生在思考我的问题,不如说他们在竭力回想参考书上的答案。大家都沉默不语。不多时,有位男生起来回答了我的问题,他说第一个方面是讲“我们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二个方面说机器人可以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第三个方面讲“机器人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当时的反映就是他答对了两个方面,请其他同学再想想。回想起这个场景,我认为自己的引导不够灵活。因为学生也很迷茫,他们不知道怎么找。这需要很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回答出来,而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只是找出答案,但忽略了过程。我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让大家把第一位同学找到的答案在文中一次找出来,用一种符号划出来,再看看他说的三个方面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又在哪里?并观察三句话在文中的位置,这里可以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而且这时我应该将三句话板书在黑板上,我却只写了一个方面。
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些事情都由机器人来做了?”这样就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了,学生能直接从课文里找到答案,而且有学生提出了“大显身手”,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显身手”,我显得不知所措,就让他们解释词义,学生解释的意思基本都是老师以前给他们的答案。上课之前,我有意翻看了他们的课本,课本上的几个成语学生都认认真真到写上了同样的解释。我让他们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很欣慰的是有位男生给了我答案。虽然积不住怎么说的,但是我知道那是他自己的理解,而且是正确的。我在这个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好,我只简单地表扬了他,却没有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让学生用“大显身手”造句时,学生的思维很局限,大家觉得只有在参加某某比赛时,才能大显身手。我本来准备了一个句子,但是因为时间不够,自己也有点紧张,怕说不好,就没有说。
第三段的学习中我主要讲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我利用课文告诉他们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进一步让学生有所体验,我请了一位很羞涩的男生告诉我们他妈妈的一个特点,并用一件小事说明妈妈的这个特点。他说他妈妈很关心他,有一次他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摔了,妈妈接到电话立刻赶到学校把他送到医院去了。看得出他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我在班上重复了他的小故事,并告诉大家这就是举例子,举例子的作用是让被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具体。
课堂到这里就基本上结束了,我终于吐了一口气,整个人像刚参加完高考一样轻松。
这篇课文学生学过,单我只能按我的方式来讲,希望他们有新的收获。但是经过这次实境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心里清楚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让听课老师觉得混乱;第二,不能很好地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觉得语言贫乏;第三,课堂管理不到位,我的注意力更多地在我怎么讲这方面,而学生的状态如何我却很难关注到,有学生好动,也有喜欢插话的学生,我不知道如何处理;第四,准备地的不够充分,时间没有控制好。
这节课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堂完整的实境教学,虽然问题很多,但仍然很高兴我上完了这堂课。
通过学生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到空气无处不在,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的成功喜悦,培养其创新精神。
学习内容: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3课“玩气球”。
课 型:分组实验课
内容分析:通过玩气球,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初步
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通过玩气球,可以认识到大自然中处处都
有空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不仅占据空间,还可以流动。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习目标:探究:1、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识:1、能设计实验,并借助实验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 科学观察方法。
2、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合作学习。
情感:对学生进行卫生、安全和尝试成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学习重点: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学习难点:能设计和借助实验,观察和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
课前预习:
1、小组讨论: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的?
2、每人准备一个气球,一个饮料瓶,一段细绳。
教法学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水、砖块、空塑料瓶子、剪刀、锥子、细线。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回答后,学生活动,开始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教师此时板书课题:“13、玩气球”。
2、游戏导入:
“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证明。
(评:开课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活动:
1、我们可以用嘴把气球吹起来,也可以用打气筒把气球“吹”起来。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汇报:从口中吹出,最初来自于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3、小组活动: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先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然后,教师可用课件展示:用塑料袋 “逮住”空气的方法,之后学生用这种方法动手“逮空气”。 (评:用多媒体展示“逮空气”,画龙点睛,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4、学生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如:看一看空气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
5、学生汇报:经过梳理后板书: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6、教师演示向水中放砖块的实验。砖块越干燥越好,把砖块放入水中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冒气泡。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评:一个简单的实验,点明了只要留心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学生实验:
1、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瓶子中有空气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学生分组实验:带盖的空玻璃瓶,旋紧瓶盖,放入水中,会看到空玻璃瓶漂浮在水中。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是因为瓶内有空气的缘故。
(2)、学生分组实验:把无瓶盖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充分说明空瓶内有空气。
2、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小组讨论并汇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验证。瓶子中已装满了空气,怎样可以把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安全,不能扎到手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可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讨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锥子在瓶子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板书:空气会流动。
(评:学生充分动手实验,动脑讨论,动口汇报,体现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四、归纳总结:
1、启发。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最多?合作学习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先听学生汇报,再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
板书设计: 13、玩气球
吹气球 空气
无处不在
口中 无色无味、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抗日儿童团,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的一切爱国力量,包括广大少年儿童在内,都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他儿童组织的工作。1938年10月西北青救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章程。团章规定建立儿童团的宗旨是:
1、联合全(西北和华北)中国的小兄弟小姊妹结成好朋友;
2、大家共同学习、工作和游戏;
3、参加救国工作。7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都可参加。
他们的任务是:
1、宣传大家打日本;
2、侦察敌情捉汉奸;
3、站岗放哨送书信;
4、尊敬抗战官和兵;
5、帮助抗属来做事;
6、学习生产不稍停。
有关抗日儿童团员的故事有《小英雄雨来》《二小放牛郎》《查路条》《小兵张嘎》《鸡毛信》等。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习给课文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概括方法。
3在边读边议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2想一想,课文讲了雨来的几件事。
预习检查:
1抽查个别同学读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 )
晋察冀 拧下脑袋 劈 柴 狗 刨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门槛
糠皮
5交流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合作学习:
1按课文提示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在文中找出鬼子军官打雨来的句子,以及雨来的表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看出雨来具有怎样的品格?
迁移练习:
选词填空。
哐啷 嗡嗡 呜呜 咔啦 吱扭
唔哩哇啦 哗啦哗啦 咕咚咕咚
1雨来听见街上( )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 )响。
2不知什么时候,门( )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是爸爸出外买席子回来了。
3院子里的门( )想了一下,随后听见日本鬼子( )地叫。
4雨来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 )一声枪栓响了。
5乡亲们听见枪声,跑到河边( )地哭了。
6老师背过身去,屋子就( )地传出说话的声音。
拓展探究:
1小英雄雨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你知道的抗日小英雄还有谁,讲一讲他的故事。
课后反思:
同学们可以写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懂得地方,还想知道写什么,你认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等(教师利用此处写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字,会认8个字,理解“和蔼”、“不解”、“悦耳”等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词语,让学生明白可以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帮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学生认读词语。
2、复习:小画眉为什么哭了?
(过渡语:小画眉哭得这么悲伤,妈妈是怎么安慰它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4--6段
1、学生自读第四段后反馈:
①找出妈妈的话,并指导朗读;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长处”,并夸夸自己有什么长处,帮学生建立自信;
2、指名朗读第五段,理解“不解”,指导读好2个问号。
3、学生读第六段后反馈:
①小画眉到底有什么长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相关句子;(教师板书“唱动听的歌”,出示词语“可以”)
②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并读好反问句。
4、分角色朗读4--6段。
三、品读感悟第7段
1、(课件播放画眉鸟叫声)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画眉美妙的歌声吧!(老师观察学生表情)
2、指名说说自己刚才在听的时候为什么笑了?你有什么感觉?(教师相应引出“悦耳”)
3、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①指名说说还有谁被“吸引”了?(出示词卡“吸引”)
②想想:小动物们会说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想象,训练口语表达。)
4、引导学生说说小画眉明白自己的长处后,心情会怎样?(强调“快乐”一词,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交流与展示
1、夸夸班上哪些同学有什么样的长处。(相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互相学习。)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以、令、她、耳”,学生读生字;
②交流识记方法;
③教师边讲边范写“以”;
④学生练写。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二年级小英雄雨来观后感200字12-06
缩写小英雄雨来11-04
小英雄雨来阅读课文07-16
《小英雄雨来》观后心得09-19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2005-29
小学读《小英雄雨来》有感10-04
作文小英雄雨来观后感06-26
《小英雄雨来》小学观后感07-10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600字07-15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个人心得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