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好事近毛并,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精选2篇)
从“终古含愁”到“子卿归汉”
1997年,对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7月1日,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当时我正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工作。是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我和使馆同事在新加坡文华大酒店设宴款待潘受老先生,在场的还有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声桂伉俪等。
潘老是福建南安人,1911年生。19岁去国赴新,此后一直定居南洋。他是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也是名副其实的“爱国华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南洋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他为新加坡书协题写的会训“爱我中华”,现在仍庄重地挂在书协大门上。他担任南洋大学秘书长的四年间,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呕心沥血,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至今仍被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南大生”所铭记。早年,潘老的诗作曾受到郁达夫、徐悲鸿等人高度赞赏,章士钊更惊呼“诗在南洋矣!”潘老书法独树一帜,看上去很美、很大气,功底深而充满诗人气质。在担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期间,潘老在帮助国内人民抗战方面也曾出过大力,是颇值得后人记住的。
潘老虽在19岁就离开中国,但他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中国的命运,在事关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这样的大事情上,更是壮怀激烈,大义凛然。
那天,潘老为出席由我代表使馆主持的宴会作了精心准备。他带来了一幅书法长卷,说是特意起了个大早写就的,要我转赠傅学章大使。内容是他在过去60多年间写下的多首有关香港的诗词,最早的一首是19岁坐船途经香港时写的。该诗全文如下:
香岛风光蓬岛夸,楼台千叠接飞霞。
盘空车与云争路,入港舟如客到家。
百粤天连山有态,九州地尽水无涯。
和戎当日珠崖弃,终古含愁是浪花。
潘老强调这首诗从未被收入诗集,现在香港即将回归,拿出来正逢其时。另外几首则都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或是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写就,或是中英发表“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时所作,最后一首《好事近》,则是他日前专门为庆祝香港回归所作。他说,头天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辗转反侧,直到凌晨才终于吟哦成篇。该词全文如下:
鼓乐忽喧天,舞海鱼龙赞。
从此东方不夜,有灵珠奇灿。
牧羝持节老匈奴,血汗为谁荐?
还我堂堂面目,喜子卿归汉。
看了潘老的大作,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代表大使接下了这份厚礼。其实,这岂止是一幅书法作品,它分明是海外华人送给祖国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特别喜欢这首《好事近》,至今仍认为这是庆祝香港回归所有诗词当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当时,我们大家都很激动,提议将《好事近》谱写成曲,没想到后来还真的由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协助完成了。
“从此九州歌玉帛”
时隔不久,我奉调回国,担任外交部负责东南亚事务的副司长。临行前,潘老让我带一封信给赵朴初老先生,因缘是赵朴老为凭吊此前不久逝世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首诗,其中提到赵朴老为送小平同志最后一程,竟在长安街迎着寒风站立了三个多小时。赵朴老诗写成后请潘老指正。潘老也写了一首,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给予了极高评价,可惜当时未能将它记录下来。
此后,“七一”前夕,我突然接到使馆同事电话,询问有无办法将潘老的《好事近》在“七一”当天的庆回归节目中播出。经向中央台和北京台了解,告曰,相关节目单在一年以前就已敲定,无法再改。当时,我很想促成此事,情急之下,想起央视有一摄制组赴新加坡现场采访当地华人。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果然,在“七一”当天,我在央视四套看到了潘老现场挥毫书写《好事近》的镜头,他边写边讲,充满欣喜和自豪。
潘老关心国家的和平统一,对两岸之间的事情也十分关注。记得那是1996年,他收到启功老从北京寄来的一首诗,内容是抒发即将赴台湾的欣喜之情。潘老当即和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不教两岸判温寒,从此九州歌玉帛”。后因李登辉挑起台海危机,启功老台湾之行未能实现,但潘老仍将上述两句写成一幅对联,托人赠送于我。我很能理解老人的心情,两岸是兄弟,不应再启战端,和平统一是正确途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潘老已经于1999年离开人间,但他送的这幅字,我始终珍藏,不仅因为其书法价值,更因它是我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经常可用来参照的标杆。
反战老人的长卷
潘老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的一分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他如何看待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华侨、华人的历史定位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呢?我想在这里全文照录由他亲自撰写的两篇极其重要的作品:一是《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二是潘老为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所撰长联。
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
这座碑标识着新加坡一次空前的浩劫。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新加坡在日本军占领下是一段悲惨的黑色岁月——鞭笞、侮辱、奴役、搜刮,种种迫害之余,占领军还借名“检证”,秘密屠杀了一批又一批算不清的非武装人民。神被嘲笑!文明被埋藏!人类的尊严被践踏!到处血,到处恐怖。
一九六二年一月,大屠杀的遗骸被发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是成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遗骸善后委员会”,负责调查、发掘,以及筹建公塚和纪念碑。七月,政府批准发掘的申请。翌年三月,政府允许这四亩半的空地作为建碑兴塚的园地。四年来,大屠杀的遗骸越发掘越多,而纪念碑也于“人民群众每献金一元政府加助一元”的鼓励中完成筹建工作。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赤道上,将日夜警惕地了望着东南亚以至世界不断变化的风云。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交通枢纽上,将日夜亲切地招呼着东南亚以至全世界不断经过的人士。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族同胞的确数;作为公塚的这座碑的基石,虽然重新集体安顿了历次发掘的盈千累万遗骸,其实仍可能是五倍或十倍于此的死难者的代表而已。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民族同胞的全部姓名;但我们尽可能一律谥之为“忠”、为“勇”、为“仁”、为“义”。这许多忠肝、勇胆、仁魂、义魄,既先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殇,也自然会伴同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之精神基础。
这座碑的四根高薄云天的柱子,正是忠、勇、仁、义的化身,同时也象征着一向和谐团结的新加坡多元种族及其多元文化与宗教。
这座碑证明过去新加坡各民族同胞能共患难,也祝福今后新加坡各民族同胞可共安乐。
这座碑传达出新加坡人民的心声:
战争是罪恶的!和平是神圣的!大国强国需要生存,小国弱国也需要生存。任何大欺小、强凌弱的行为,一定难逃历史的裁判与惩罚。冤不可结!仇必须解!新加坡的人民时时与全世界包括日本所有爱和平、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广大人民在一起!
愿日本占领时期死难的我新加坡各民族同胞万千英灵,永栖息于此,并接受此铭:
花兮泪红,海兮血碧。魂随潮而上下兮,以护此新兴之国!
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长联
平其不平,安其所安。喜今日一杯称庆,旧基新宇。遥挹注五千年源源历史文化,落成此中华会堂。登临拍手高歌,爱槟榔屿壮丽风光,山环海绕;
章以当章,美以加美。念先人万里投荒,斩棘披荆。渐结合三大族世世同胞感情,建立我南洋邦国。俯仰伸眉展望,看轩辕氏神明苗裔,霞蔚云兴。(作者供图)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
朝代:宋代
作者:魏夫人
原文: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
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
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
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注释
①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漏:古计时之器。
②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③去程:离去远行的路程。
④赊:远也。
⑤海棠阴下:一作“海棠花下”。
⑥按:按歌,谓依节拍唱歌。
⑦凉州:乐曲《凉州曲》。是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比较悲凉。
1、李清照著.漱玉词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xx年6月:第174页2、陶尔夫.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7月:第103页
赏析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了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当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这时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廷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赏析二
这一首《好事近》,写闺中女子怀人之思,以铺叙手法直笔写来,点点滴滴,扣人心弦。
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开头二句写景,雨后清晨,寒意尚未消退,树丛花草间的黄莺儿停止了啼鸣,清冷之气扑面而来。女主人公早早醒来,感觉到寒气侵肌,她独自聆听着屋外早莺的呜叫,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从而映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冷。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二句提醒人们夜晚已经过去,但在愁绪万千的女主人公听来,只觉“一声凄咽”。漫漫长夜已尽,心中的伤感和孤寂却并未结束。可以想象,当初女主人公和他告别时,一定也是在这样一个长夜将尽的时刻。那一声更鼓听起来像在催人离去,在以后独自生活的日子里,也无数次地提醒着她,游子尚未归来。这“一声凄咽”其实是她将内心情绪投射于外物的表现,更鼓声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阕写怀远人埋下伏笔。
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字,写出女子愁思的辗转起伏。因为深切思念游子,所以忍不住“西望”,却又因为“西望”而黯然神伤,由此生出“不堪”之叹。“去程赊”极言距离之远,“离肠万回结”直言愁思之深。一个“结”字,点出愁之纷乱,好比一团乱麻,充塞心间,牵扯不清,打了无数死结,无处可诉,亦无可排解。女主人公的愁思此刻已达到顶点,若再铺叙下去,恐怕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