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推荐8篇)
榜样是指在某个特定社会时期,被大众公认的思想行为先进、道德品质高尚、在某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培育、选树、传播凝练成一种精神形象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学习效仿的楷模。从文化的角度看,榜样是其所在社会群体创造的特定文化的先进典型代表者,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培育和传播,使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受到感染和激励,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学习和效仿,对公众产生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就是榜样教育。
一、榜样文化的内涵
1.榜样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思想素质和高尚行为能力的氛围,构建了一种榜样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心态,这种社会文化心态就是榜样文化。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榜样文化,并对其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人们思想行为施加影响。榜样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迹可循,而且明显的刻上上儒家传统文化的印记。从历时性、共时性、静态角度来看,榜样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最底层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从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勇等演变形成的勤劳善良、爱国爱家、和谐有序、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第二、本民族榜样行为的一种实践心态。它是本民族一般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活动、文字活动、传播活动、网络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时空感受、价值观念等具体表象特征。第三、作为榜样文化形态半物化状态的典型图样,是由若干榜样个体或者先进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引起人们模仿学习效仿的具有审美感性的图样和表象。因此,当代榜样文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递变形成新的榜样文化图样,这种新的图样,是传统榜样文化和时代榜样文化经过整合、碰撞、凝练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得以延续的集中反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
2.榜样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以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而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榜样文化的主体,我们所推崇的榜样本身就是先进典型的代表,其蕴含的品格、美德和思想行为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榜样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启迪人类智慧,增强人的精神动力,塑造人格,提升修养,而且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榜样文化的这些特征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隐形特征所体现的内在价值不仅传承了先进文化的精华,还高度吸纳浓缩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3.榜样文化是凝聚着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价值文化
当前,在榜样培育、榜样选树以及榜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榜样的性质分为三类,这是构成社会主义榜样文化的核心要素。(1)爱国主义英雄。为了促进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自觉报效祖国,鞠躬尽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先进人物和群体。如革命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2)职业楷模。就是为促进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维护人民利益,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在本行业为社会做出突出业绩和较大贡献的优秀个人。如人民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时代先锋邹碧华等。(3)道德榜样。是指那些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优秀分子,他们恪守中华传统美德,忠诚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如:张思德、雷锋以及全国道德模范等等。在榜样的培育、选树、传播的过程中,要系统总结这些榜样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能,所以榜样文化的内核蕴含着从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品德和行为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形成一种价值导向下对社会公众产生权威的影响力和自然的约束力,通过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使公民逐步认可和接受榜样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构建了一种榜样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心态。
4.榜样文化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文化
由于榜样是先进思想、高尚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人格化、具体化和现实化,在榜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必须借助一定载体和媒介,通过先进人物的具体实践,去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生动鲜明的先进典型形象,使人们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从内心深处对榜样认同、佩服和效仿,形成强大的榜样文化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对这些文化力量进行总结、挖掘、整理、传播,形成榜样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榜样文化是具有导向、教育引导和消费等功能的实践文化。
二、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1.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我国当前社会文化领域,尤其是价值观领域现实状况而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
大学生虽未真正走向社会,却已经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承载着社会殷切的希望,社会需要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潜在的社会压力就需要高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养成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良好环境。而这一环境的形成,需要一个可以涵盖多种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系的存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二者很早就注意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再起著作中提到了“宣传”“政治宣传工作”“鼓动”“政治教育”等相关提法。这些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以指导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和灵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念塑造应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利益相联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统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每一名公民应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对公民实施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这些历史影响着一届一届的学生。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很多内容,其中以宣传的形式最为典型。大学时期恰好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形成的最佳时期。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成长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人。
2.1 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因此依托课堂为载体,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引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发展方向、校园建设、校园风气、学习氛围等方面充分体现。
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向青年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注重优秀教师的影响作用,教导学生知行统一,时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加强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在活动中和校园宣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自觉的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为己任,自觉摒弃一切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腐朽思潮的影响。
2.2 搭建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理论
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理论融入到课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任何理论不在实践中升华,都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大学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有自身特点:
第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要掌握主流文化的内涵,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
第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任何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第三,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持之以恒的核心思想作为指导,
大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大体上分为文化类和实践类。文化类以形式多样的辩论赛和讲座为主,实践类以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为主。校园文化是一种融学术性、知识性、团体性、趣味性、褒贬性和个性为一体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了,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热情和个性,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思想,
2.3 以网络为平台,拓展教育功能
当下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与网络打交道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大,网络这一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利用好网络的教育作用,是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加快。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控制网络上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以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新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红色论坛等网络宣传平台,建立主流思想文化学习讨论机制,鼓励学生参知政事,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
2.4 注重校园文化中德育的塑造,加强荣辱观教育
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有机整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多样性,是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在一个社会里,可以存在多个层次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共同的。
新形式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统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催化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驱动力,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模式,加强对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理论思想指导,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全方位的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
[3]韩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7]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8]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仰教育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能否确立正确的信仰,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与否,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时代主题地位,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从而系统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深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
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制约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思想主义或事物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或指南。信仰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最高追求,是对人生最高目标和最终意义的追寻,因此,信仰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关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
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并经过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成为主体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念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以浓缩的形式从特定角度反映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信仰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同时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指导着社会的主流信仰,同时社会的主流信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大学生信仰教育式微局面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构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是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而言,由低到高,信仰教育分为人生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等不同层次。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指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科学评价人生价值,并以全部情感、意志和信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以能动方式把握世界,形成正确责任、义务观念,引导和规范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人物、政治理论、政治学说及政治制度教育,培育大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
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同构性。首先,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近。两者都含有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均强调从自身出发,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内容丰富而充实。其次,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一致。两者都尊重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注重位阶、突出层次。无论从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到政治信仰,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到国家层面,都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实现高屋建瓴,又做到基础坚实。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具有同质性,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大学生信仰教育指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步成为支配其人生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创造人生价值的理论指南,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开来,贯彻下去,使其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本质是一种信仰教育。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旨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目标,两者在价值上具有同旨性。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说的是人需要精神做支撑。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奠基石,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可以真正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进而积极投入到美好而高尚的社会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的精神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都属于价值观范畴,而且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目标。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困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大学生现实需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的信仰标准。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困境,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高等学校是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有助于引导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以点代面,引领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确立。
(二)有助于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方向。
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既要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紧跟时代发展、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是实现高等学校信仰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方向。
(三)有助于转变观念,实现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信仰教育对象是人。不同层次大学生因需求不同而关注不同,进而出现认识途径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大学生因人生经历、人生目标的不同,也会出现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等心理特点的差异。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把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就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价值特点和价值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信仰教育与之形成相应的层次性,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需求层次,凸显信仰教育对象“人”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信仰教育理念。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凸显信仰教育的实践特征。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形成三位一体的同步推进格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统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并最终植根于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做到“知”、“信”、“行”合一。“知”是基础,“信”是保障,“行”是归宿。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从书本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内化为内心的理想信念。
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信仰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当今价值觀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2]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化。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如赞赏民主、科学、和谐、公正,反对封建、愚昧、腐败、特权,积极与消极两种观念界限明显。这表明大学生的是非观点是明确的,能够以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并以之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种认识趋于理性化说明,国家舆论导向、政治决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作为年轻一代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等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现代的与传统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一反传统价值观念绝对的严格性与界限的分明性。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固有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没有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阐发,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引领标准模糊。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比较复杂、严峻。三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调和性突出。
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做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生哲学倡导的利己主义,而是认同公私兼顾的观念。他们在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不少学生关心或较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它的特点在于既强调个性解放又追求集体认同。这就是大学生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达到和谐的深层次因素。
四是个体人格价值观的非同一性突出。全球化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大作用。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脱节的情况突出,个体人格价值观非同一性的特点表现明显。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问及原因时仅有三分之一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本身的深刻认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奉献精神有必要”,但在“你当学生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却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同学服务”。普通大学生最欣赏的是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型人才,但只有不到15%的同学愿意过“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由此可见,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行”却远远跟不上。“知”与“行”不统一这种表层价值观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沌、不稳定的状态,致使他们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一直以来,思政教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四个方面的地位、联系和作用,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的客观真理,它来之不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将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求我们给大学生讲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讲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美好的前途,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信、自信心、自豪感,使之自立、自尊、自强,就会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有效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培养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样也能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所以说,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大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又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以上四个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自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其次,针对他们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具有形而上的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这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回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回族优秀文化
1.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由于回族服饰是伴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同时,对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2.回族医学
回族医学是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回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金元之际,回族医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与回族药物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从《回回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等。回族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疗法。回族民间偏方验方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药食同疗”、“寓药于食”,这与回人善烹调、喜精作食品有一定关系。重要医著有《海药本草》、《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抄本瑞竹堂经验方》。
3.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回族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不仅反映了回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意韵,而且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清真寺的精神风貌,记载着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正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并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建筑工艺的中阿结合性。即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喜欢的审美心态。
其二,布局的完整性。即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间。其间每一院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艺术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其三,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了清真寺的宗教特点。如寺内的圣翁皆背向正西的麦加克尔白、大殿内不设偶像、不搞偶像崇拜、寺内皆设礼拜大殿、沐浴室等。明显区别于其它宗教建筑。
其四,寺院园林化。我国回族清真寺内,往往小桥流水,山石叠翠,遍植树木花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使人在崇敬之余,产生亲切感。
4.回族科学文化
回族科学文化主要包括书画、音乐、文学、哲学、饮食等。回族书画。回族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都有一批著名的书画艺术家,有的在文学、诗词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清代回族书画家也很不少,如马世俊、张舒和、宛梅奄、穆敬
一、马光华、班继堂、袁森、李鼎岑等,都颇有影响。中国穆斯林书画艺术方面的另一大贡献是阿拉伯文书法。中国穆斯林抄写的经文,既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结果,又为中阿文化交流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回族音乐。回族的传统音乐主要属东亚乐系,部分曲目属波斯阿拉伯乐系。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民歌是其民间音乐的主要部分。按其体裁分类为:山歌(花儿)、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花儿是回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也是非常受喜爱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花儿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也是回、汉、撒拉、东乡、保安、土等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山歌。回族文学。回族文学包括丰富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包括元代回族文学、明代回族文学、清代回族文学、回族民间文学、回族传说。回族普遍通用汉语汉文,第二语言文字为阿拉伯语。作家文学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回族作家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和散曲。明代回族作家文学的杰出代表首推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1527~1602),他在哲学和文学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等。清代的回族作家文学主要是诗歌创作。回族民间文学流传至今的神话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解释人类起源的,如《阿丹和好娃》、《人祖阿丹》等。一类是反映人类和大自然及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如《阿当寻火种》、《太阳的故事》等。这些作品表现了回族祖先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英雄气概。回族传说内容广泛,色彩斑斓,大体上可分以下七类:①带有伊斯兰教色彩的传说,如《穆罕默德的传说》等。②农民起义的传说,如《马化龙的传说》等。③关于回族起源和回汉团结的传说,如《回回由来》等。④风物传说,如《凤凰城》等。⑤解释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传说。⑥革命斗争传说,如《马本斋的故事》等。⑦历史人物的传说,如《海瑞的故事》等。回族民间故事有反抗剥削压迫的故事、爱情故事、歌颂美好品德和鞭挞丑恶行为的故事,寻求美好生活的故事、革命斗争故事以及机智人物的故事等。优秀的有《伊布雷斯的故事》、《巧货》、《曼苏尔》、《弯弯棍》、《孛里哈的故事》、《金雀》、《阿卜杜的故事》等。回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反映了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也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当代回族作家代表有张承志、石舒清。
回族哲学。元代是回族哲学思想的萌发时期,明代是回族哲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清代和近现代,回族哲学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在元明时期的历史上,回族出现过赛典赤、赡思丁、瞻思、萨都剌、扎马鲁丁、海瑞、李贽等著名思想家,清代出现过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等进行汉文译著活动的著名回族学者,近现代则出现过杜文秀、王静斋、马坚等著名的回族政治思想家和伊斯兰教学者。
回族饮食,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三、回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回族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回族文化对社会公正秩序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回族文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公民伦理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回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孕育着每个回回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
5.回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回族人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
6.回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凝结着海内外回族人民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雨露阳光”。7.回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资料来源: 1.百度百科;
2.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8,陶红《回族文化服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引路灯,对于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它也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为了更好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本文站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视角,提出他们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警醒与启示,最后得出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理想、实现中国梦的结论。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警醒 启示
世界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这样一来,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就愈加密切。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价值观的领导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文化挑战。以下,我将从西方文化、封建主义等残存文化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阐明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的重要原因。
一、西方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警醒
1.西方文化,顾名思义,即“以欧洲及欧洲化了的北美大陆为主要地域界限,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为基础,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兴起、扩张、危机、调整、并动态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体系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系”。它所提倡的价值观被称为“普世价值观”。即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2.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博爱等思想与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普世”价值观,例如公正、平等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部分人以偏概全,对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普世”价值观也欣然接受。而事实却是,西方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理论基础、逻辑结构,还是在特点性质与实践结果都截然不同。如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的价值观基于的是抽象人性论,即认为人性具有普遍性,是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的是唯物史观,认为应该在从对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对人性的认知。在逻辑结构方面,西方的价值观所倡导公平、正义是站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的角度上所推论出来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谈到的民主与自由,是结合了中国社会社会发展进程和生产力的性质而得到的价值共识。最后在特点性质与实践结果方面,西方的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侵略性、盲目性和模糊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却与之相反,是具有自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得到全国人民认同的价值观。综上所述盲目的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只会破坏中国人民之间的价值共识、扰乱民族复兴大业。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
二、封建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论起封建王朝,恐十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所经历的封建王朝的时间长于我国。也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上了烫上了太深刻的封建历史的烙印,所以当代社会仍受残存下来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第一,由君权至上的观点演变的官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学里的学生会,成为了“高管”为自己谋私利的场所而不是为同学服务的地方。耳濡目染之下,大学生们使尽浑身解数只为当上所谓的学生会主席,仿佛有了这一职位,就可以在校园里叱咤风云。第二,由宗法观念演变的人情关系,也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产生冲击,让他们感觉茫然,甚至影响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以学生会为例,为了当上学生会主席,同学们争相请“大佬”们吃饭,希望他们可以在投票的时候“伸出援手”。成功之后,便更加肆无忌惮的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各种私利,而不是想着怎样更好的发挥自己作为主席的责任。第三,封建迷信的思想、做法也屡见不鲜,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背离。“声名显赫”的气功大师王林便是其中的代表。曾经一段时间,明星们都像着了魔似得争相去找他开光,希望通过他的“指点”可以在娱乐圈里大红大紫,可是事实证明,所谓的“气功大师”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甚至利用自己的名气无恶不作,敛取不义之财,最后落了个人人喊打的下场。王林的案例清楚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不要被披着科学外衣的封建迷信的骗术蒙蔽双眼,要详细科学、相信唯物史观,以科学、思辨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因为封建残存文化依然在毒害人民的思想,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彰显他作为全民指导思想的作用,倡导官员以身作则,廉洁勤政,真正做到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及时遏制“盲目报考公务员”等不良风气,倡导全民教育,将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欺骗。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厚沃土,是人民群众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为了更好的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它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人民群众应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力。上文提到,由于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发展,部分人民群众盲目认同西方文化,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事实却清楚地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强国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民群众应树立正确的观点,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帮助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的与当代社会和世界文化发展相协调,赋予它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
第二,人民群众应从实践出发,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相融合。比如说,开展说通过积极举办座谈会、讲座等方式在人民群众中掀起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潮,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融与融合。再者,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相融和,创建全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文化,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才能不断弘扬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当中去。
第三,人民群众应以弘扬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兴邦事业的发展。当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要求文化自信还是文化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即着眼于于实际,站在自身力量与个性的角度,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强国和文化兴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而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二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国梦”的思想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实现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它作为时代使命与历史使命的作用,二者珠联璧合,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完成。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
中央对我们要坚持的主流价值观给出了24字的精简总结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同传统文化相结合, 吸收好的养分, 摒弃不好的, 一定可以借助华夏优秀文化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好。“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这是智慧的中华儿女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也是中华儿女对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1.2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它并不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的展品,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活生生的体现着, 它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 历史得以延续,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绝对不能被抛弃的, 否则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那就更不用去说民族复兴了。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核心价值观, 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美苏争霸的结束使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全球性战争, 但并不意味着强权与霸权的结束, 只是转化成了和平演变的形式。就是不断对目标国家进行文化传输, 从而使其内部大众否认本国主流价值观, 最终导致国家动乱。这就表明, 在软实力竞争的形势下, 被大众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体系很重要。中国必须要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只有大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的、热爱的、认同的才能被广泛的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具有中国特色。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今, 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阔步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记载着得与失, 成与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这就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从古至今, 中国的繁荣富强理念一直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的富强理念始终是将德治和仁爱与发展相结合的, 如儒家著名的“庶、富、教”思想。在生产发展, 并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经济和文明要均衡发展。很多人也许认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话语, 但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都有与其历史文化相关的内涵。为人民服务正是当代中国民主观念最真切的表达, 我们借鉴了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而“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中国传统和现代法治思想都体现了维持社会秩序, 达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目的。儒家主张“礼治”, 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 通过启发、诱导、教化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儒家对中国平等、公正思想的影响较大, 主张“有教无类”, 推行德政、仁政, 倡导贤人政治, “学而优则仕”。《孟子·滕文公下》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同时也描述出了儒家自由人格的特点。不是将每个人刻画成统一的形式, 而是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 也是其与当代主流价值的契合点之一。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可以说它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爱、敬、诚、信、善”等思想。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地位, 因而, 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可以概括为“仁”或是“仁爱”。从而引申出许多价值观, 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都体现了对爱祖国、爱事业、爱他人等观念的倡导。《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关于为学做人的纲领性表达中也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3 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那我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借鉴过来呢?
3.1 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前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是我们进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的试金石,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充分发扬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经典读本中, 对爱、敬、诚、善等概念有大量的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 走进课堂, 融入思想, 去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有利于我们去践行这些价值观。公民若能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做到诚信、友善、敬业, 爱国之情必定油然而生, 从而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
3.2 辩证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辩证的对待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 最紧迫的就是要明确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怎样用传统文化为建设和发展服务, 怎样用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合理的继承, 与时代相符的创新, 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征。
3.3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一传播到中国, 先进人士就视它为法宝, 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中华儿女历经艰辛, 完成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进行了改革开放。最终取得胜利, 主要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 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科学性, 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处理好历史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建设中发挥最好的影响力。我相信, 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民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摘要:优秀的华夏文化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用马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解读传统文化, 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扬长避短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的点。
关键词:辩证,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田海舰, 田雨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 :48-50.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13-03-0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等现象。我国多样性文化、价值观的互动交流是激发共同繁荣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就像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同的价值观、文化和不同利益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解决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取向来引导文化事业工作,为将来的繁荣发展指明方向。
1.2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改革等方面引起的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征地拆迁、失业下岗、劳工权益等引起的社会问题增加;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基本都是利益问题引起的,即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和利益博弈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益均衡的前提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我们面临的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生活新秩序。
1.3 社会道德文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人们的道德意识、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个方面又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那我们就应该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被严重遗失。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2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而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要做好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因为法律意识是产生于人的骨子里的对法律的一种认识、信仰,它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那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首先我们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法律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并且承担法律上的义务。最后,要教育大学生守法用法。学法尊法是为了更好地守法用法,只有遵守法律才能更好地用好法律。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
2.3 加强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明天,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而且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些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和心理。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加强教育和引导,特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新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各不同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意识、主体意识,挑战与竞争意识等不断增强,他们还注重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事件都体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主张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弱化,还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现,是新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为己任。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把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作为自觉地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呼都特(1980-),女,蒙古族,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学院社科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民族文化教育。
作者单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35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人格塑造10-02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12-0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11-23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09-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09-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