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模拟讲课稿(共12篇)
恩格斯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文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一、导入课文
二战中牺牲的一位战士的妻子在他的墓碑上写下: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人;对于我,你却是全世界。一个人的离去,也许只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消逝,也许只是一个感情世界的倒塌。可有的人的离去却是一片人类历史的空白,对于他的逝世,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失去了他们最好的朋友。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整体感知
师:一看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大家一起说,这是一篇——对了,这是一篇悼词。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课文配乐朗读,让思想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马克思安葬的那个日子。注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好,谁说说你的划分?
师:嗯,大家说的不错,本文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段,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第二层是2-7段,叙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第三层是8-9段,论述了马克思在当下的巨大影响,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有问题吗?好。
三、研习文本
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逝世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作了高度的归纳?请找出来大声朗读。
生: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师:这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你来说
师:这位同学点出在结构上起过渡、衔接的作用,大家同不同意?嗯,很好。那从内容上来看呢?好,你说
师:嗯,非常好,起到了一个纲目的作用,好,请坐。这一段是文章的纲目,点出了马克思的贡献,提到了两个对于,分别是对于+革命和科学。(板书:贡献 科学 革命)来,找一找出马克思的一生在革命与科学两个方面主要有哪些伟大的功绩。好,看来同学们都找完了,谁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说了科学方面的成就。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有没有补充? 师:对,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师:那在革命方面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找到的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师:嗯,概括得非常好。编报著书宣传革命;创立工人协会。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高屋建瓴的回顾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在这一部分中你体会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对,高度赞扬。(板书:高度赞扬)
师: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积极参加革命、办报宣传、创立工人协会,然而他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生: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遭到了资产者的诽谤、诅咒。师:对于自己这样的遭遇马克思是如何看待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生:他对着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 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已回敬。师:找的很准确,从这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怎样的性格?
师:对,宽容大度的,执着无私的。正因为如此,他所得到的也绝不仅仅是驱逐、诽谤和诅咒,更有„对,千百万革命战友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悼念。来,我们齐读这一段,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时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开始。
师:最后,作者说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在第一段中作者对他的逝世是怎样表述的?对,“安静的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为什么不直接说出他逝世的事实? 生:不愿意面对现实、不忍心说出来,师:嗯,情感揣摩的很对,那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吗?好,老师告诉大家,这是讳饰的修辞手法。来,我们看ppt了解一下讳饰这种修辞手法,自己读一读。
师:不忍心也不愿意说好友逝世了,我们能够体会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师:大家体会的非常好,是一种深深的悲痛和惋惜。(板书:悲痛惋惜)
四、课堂小结
马克思已经离开我们一个多世纪了,但他的重大发现仍然影响着整个世界,他的高尚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对于伟人,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希望我们同学们能以马克思为榜样,心怀天下,发奋苦读,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
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么一个人让你印象深刻呢?不一定有什么丰功伟绩,也许他做的某一件小事激励了你,他的某一个行为鞭策了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写一篇小短文。下课!
六、板书 ↗科学
贡献 高度赞扬 悲痛惋惜
结构严谨巧设篇:全文起承转合, 层层相因, 自成一体, 充满了鲜明逻辑的理性, 也洋溢着作者内在真挚的情感。正如汪曾祺曾强调, 文章不只是技巧, 不只是形式, 结构和思想内容是同时存在的, 不可剥离的, 这种结构处理, 从而使得情、理两者相得益彰。文章第2段说:“这个人的逝世,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段话紧承文章开头关于马克思逝世情况的叙述, 展开精辟简练的议论, 并自然引出下文, 成为全文论述的重点和总纲, 文脉清晰, 结构严密。而其中连用两个“对于”的介词结构, 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 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伟大贡献,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其逝世的无比惋惜的心情, 比如“空白”两字, 说出了正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亟待马克思指导之时, 而他的溘然长逝, 给全世界无产者留下心理上的茫然, 心灵上的创痛, 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 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那么, 这段中心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作为科学家理论方面的贡献, 它包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其他研究的领域独到深广的发现。而作为革命家实践方面的贡献, 即第7节的舆论宣传, 创办国际工人协会。这样观点和论据形成严密的论证关系。为何先说理论贡献再言革命功绩?因为“这 (理论贡献) 在他的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说明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科学实践, 而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 他也曾说“认识一个世界是为了改造一个世界”, 何况从理论到实践, 由浅入深, 有着内在事理联系, 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作者评价时注意了这些内在的联系, 同时又体现了对作为百科全书般的思想家的马克思的高度肯定与敬仰, 也隐含了对以往那些脱离革命实践而作空想的社会思想家的批评。
面对马克思取得的以上功绩, 一方面, 敌人争先恐后地驱逐, 诽谤, 诅咒他。而革命战友无不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因此作者高瞻远瞩, 他坚定的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的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有看透巨人岁月篇章的瞳孔,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卑劣行径的强烈愤慨, 对革命战友无比的敬仰、赞美和深切的怀恋!直到今天, 来马克思墓前瞻仰的人仍络绎不绝, 其中中国人最多, 这便是有力的证明!
三称挚友耐寻味:全文恩格斯先后用了“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 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在文章开头部分指称马克思时, 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代替, 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 而且这样的表达, 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 语言含蓄、隽永而深赡, 作为最亲密的战友, 以此方式寄托哀思, 更显悲痛。
而文章后面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 其用意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可以认定为承上之句, 但此段更重要的作用是来赞扬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 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第7段就是从斗争精神、风格和成就的角度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 称颂其革命家的本色。在恩格斯眼中, 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臻于至境, 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炉火纯青, 同时也必定又是一个科学家, 正因如此, 恩格斯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客观的称颂与无限的敬仰之情又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绵绵不尽的哀思!总之, 作者对马克思称呼的微妙变化, 本身渗透了以上理性的思索。而理性的审慎, 又以情感作为内驱力!
大悲无泪有何因:慎重追远, 表达哀思是悼词灵魂所在, 本文看似语气平静、低沉, 但平静的文面下, 必有涌动奔突的情感漩涡, 作者悲痛万分, 一句话, 大悲无泪!譬如第1段:1.出现频率最高的数词:交代一个人逝世的时间竟具体到了几月几日几时几分的程度, 用意无不是为了警示世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同寻常, 损失巨大, 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远难忘的时刻, 没有这一特定时刻也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2.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思想”, 思想家逝世了, 停止思想了, 说明逝者生前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停地思考, 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由衷敬仰。还有“睡着了”, 修辞上采用讳饰, 非常含蓄, 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 希望他还会醒来, 但事实已不可能, 所以作者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的矛盾的心态。3.关键性副词:“还不到”“便”这些副词, 说明马克思走得太快了, 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他人, 作者多想再和他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 但这已经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无尽懊悔。
作者为何要这样含蓄表达?不难理解, 对马克思的了解, 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 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但在其葬礼上, 恩格斯发表这篇演说时, 不会忘记自己是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来悼念自己的领袖, 因此不仅仅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 更主要是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 来激励全世界的无产者, 这就决定了只能深沉含蓄地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作者这种对情感理性地抒发, 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下面从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来简要分析其中的妙处,以使同学们能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高妙的修辞运用
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显得高超而精妙。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讳饰、拈连、借代、比喻等。
1.讳饰、拈连
讳饰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方便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形式避开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拈连就是从甲句中信手拈来一个在习惯上只与甲事物相关的词语,恰如其分地用于乙句中,使其与乙事物发生关系,且自然贴切,天衣无缝,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却又毫不牵强。
比如文中,恩格斯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不直接说出马克思逝世了,而是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这里就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不是一般的因感情的需要而用的,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同时也表明他临死前仍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勤奋工作。
此段文字中还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2.借代
所谓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本文作者在文中就多次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第二段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代指马克思的逝世给后人造成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是后人无法弥补的,更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恩格斯说:“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3.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似的某一点,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本文中,恩格斯多次使用比喻辞格。第四段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时他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把剩余价值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说:“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诽谤的言行很多,但却十分无力;二是将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形象的表现出来。
总之,作者通过以上修辞手法的妙用,既避免了直白忌讳,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更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景仰和深情悼念。
二、常见的考点撞击
考查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的例子在高考试题中也比比皆是,此处略举几例。
例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5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报秋》)
文段节选:“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分析 试题考查到反复辞格的作用,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例2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创造宣言》)
分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问中“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的受教育者成才。
近几年高考中,关于修辞的考查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仅在2002年春招出现过,其他年份均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除和上述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外,还往往与句式仿写、语言连贯、扩展语句结合起来。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3 请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2005年高考山东卷中第24题)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最后一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分析 本题是考查比拟句的仿写,根据例句句式的特点再为“关爱”选择其他比拟对象,组成与例句相仿的句子。参考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例4 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9题)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联对下联的能力,也属于仿写题,涉及到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句式要完全一致,包括字数、词性;二是内容要统一,尽量要正对;三是修辞要恰当。参考答案: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另外,扩展语句中也常考到修辞的使用:
例5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青春是人生的鲜花,_______,______。青春_____,_____,拥有磐石般的坚贞。
分析 文段的隐含要求是构成比喻。第一段要构成暗喻;第二段喻体要作定语,其中心词是描述“青春”特点的形容词。参考答案:是生命的瑰宝,是纯真的结晶;拥有激流般的热情,拥有梦幻般的憧憬。
针对上面的各种考查方式,我们在修辞备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只注重概念,重要的是要我们正确判断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要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修辞考查呈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表达的趋向,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三、及时的强化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歌词,完成(1)~(2)题。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片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1)歌词中借用的诗句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______》。
(2)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
2.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写两个比喻句。
例句:一个教室,就是一座幸福的殿堂。
一个教室,_______;一个教室,_______。
3.仿照例句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_________彷句:______女儿是母亲的镜子,________,________在女儿的眼中,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唤回了她,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人间四月天。_________。
4.请用夸张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不超过35个字)
草地上的雾特别浓而且湿。
扩展为: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红豆吸余鹦鹉粒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D.暗香浮动月黄昏
【参考答案】
1.(1)枫桥夜泊(2)比拟、对偶
2.就是一只人才的摇篮;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3.学生是老师的成绩单,在学生的通知书里,老师找到了他,事业成功的快乐。
4.草地上的雾特别浓,又闷又热,仿佛随意朝空中抓一把,都能挤出水似的。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教学重点】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一、导入: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一段,提问:(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三)、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四、整体感知: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2、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3、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五、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7、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六、讲解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1、掌握全文论辩结构。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分析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承递性语句,来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难点:
语言艺术。
分析第三段句子成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那么作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什么心情来发表演讲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悼念――评价――悼念
2、了解文体
这是一篇特殊的演讲稿,它是悼词。它在古代称为“诔辞”“哀辞”“祭文”“吊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职务和享年等。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并做简要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结构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第一部分(1―2)马克思逝世的损失 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3――7) 理论上 发现了剩余价值的规律 科学家
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评说马克思伟大贡献
实践上:革命实践活动 革命家
影响:敌人恨他,人民爱他
第三部分(8――9) 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语言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1)高度的概括性。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十分丰富,实践活动的范围恨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强。如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对于他的实践活动写的是宣传、组织两方面。
(2)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方面论述的。让学生找出两个过渡段和每一段的过渡句。
(3)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4)找出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有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多种。
比喻、层递、讳饰
二、分析第三段(长句子)
三、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它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3、做课后练习三,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四、讨论第六段:它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的贡献,应把它归于哪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2014-12-15 14:37 来源: 《前线》杂志 作者: 孙代尧
01马克思去世形成的空白难以弥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第二、三卷还未付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马克思的指导。因此,无论在革命理论方面,还是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马克思的逝世都形成了难以弥补的“空白”。在马克思去世的当晚,恩格斯在写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你们大概已经知道,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党遭受了多么严重的损失。„„我仍然不能想像,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第二天,即1883年3月15日,恩格斯在致左尔格的信中又说道,由于马克思的去世,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那些土名人和小天才(如果不说他们是骗子的话),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事实确如恩格斯的预言,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就受到来自内部的修正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篡改与歪曲,印证了恩格斯的“空白说”即马克思对于理论指导和革命指导的不可或缺性。马克思对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到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02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以往的历史理论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某种观念活动的结果。唯物史观则指出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什么到马克思才发现这个简单事实?恩格斯用“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来解释,意在说明这个事实本身并不玄妙深奥,但历来为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所掩盖。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意在强调马克思这一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摧垮了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引起生物学的“革命”。唯物史观则把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把过去被唯心史观颠倒了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找到了用人们的社会存在说明他们的社会意识的道路,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唯物史观的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在这之前,社会主义被当作“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在这以后,社会主义被看作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指出,由于唯物史观的确立,“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03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以前,以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是他们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在于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将这种社会关系视为历史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一切不劳而获,无论是通过资本私有还是通过土地私有占有价值都是对劳动的剥削,这就深刻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构成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伦理价值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自发的、人本身不能控制的、异化的形式来实现的,本来是人类劳动生产的物,但却表现为人不能支配并反受其支配的物。要克服这种异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剩余价值的发现,完全摒弃了以往人们对资本主义纯道义的谴责,而是用纯粹经济学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都只在“在黑暗中摸索”、“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鲜明地反衬出剩余价值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个伟大意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自此得到经济学的科学论证,在剩余价值发现后,社会主义成为经济运动追求的人道目标。这样,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就奠定起来了。
04马克思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意在说明它们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大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并不只有这“两个发现”,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研究的领域涵盖面极广,涉及众多学科门类。马克思留下的数量庞大的论著和手稿(后者至今未发表的仍占多数),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美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军事学、外交学,甚至还有音乐。目前国际上正在编辑和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原计划出版164卷,1992年改为出版114卷(123分册),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除《资本论》及其手稿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共32卷;第二部分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共15卷;第三部分是书信,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和他们写给别人的信共4000多封,别人写给他们的信共11000多封,共35卷;第四部分是笔记,共32卷。MEGA2自1975年至2013年已出版60卷,预计于2025年后完成出版全部卷次。马克思是公认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思想和学说完全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05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的力量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指出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发现后,话锋一转,说这在马克思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恩格斯暂不作正面说明,而是先讲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而为接下来说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作了铺垫。
马克思研究科学是为了改造旧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都使人们进一步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其应用必然带来生产上的重大突破,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马克思对任 2 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感到衷心喜悦的原因,也是马克思一生中之所以排除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原因。马克思曾谈到,蒸汽大王在18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而19世纪,电力则取代蒸汽成为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所以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在马克思逝世的前一年,法国物理学家马赛尔·德普勒架设了从米斯巴赫到慕尼黑的第一条57公里长的实验性输电线路,推动了产业革命。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德普勒的发现,说“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既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科学作为一种革命的力量,正越来越凸显其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06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上段恩格斯讲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理论家,其理论研究和发现固然重要,但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恩格斯在这段接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比于科学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角色更重要;相比于理论创造,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或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改造是他更重要的贡献。恩格斯表达的正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和行动。马克思说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行动的哲学、革命的哲学,它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是理论家和革命家相统一的巨人,他创立的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理论。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他宣传革命理论,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并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42年,24岁的马克思加入《莱茵报》社,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成为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有力工具。《莱茵报》被查封闭后,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出版的德国人办的《前进报》上发表文章并参加该报的编辑工作,使《前进报》开始具有无产阶级性质。1845年春,普鲁士政府指使法国基佐内阁将马克思驱逐出法国。马克思从巴黎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恩格斯一起,参与编辑德国流亡者创办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并主导了办报方针,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马克思在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大量文章,深刻地分析了革命的进程,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理论和策略。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欧洲革命处于低潮,马克思在伦敦密切注视着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主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进展,并应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邀请,在10年间与恩格斯一起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有力地鼓舞了各国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非常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革命组织。最重要成果就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德国“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帮助把同盟改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起草了纲领,即1848年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1848年德国革命的核心力量。1848年革命失败后,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无产阶级急需在国际范围内团结起来,成立新的国际组织。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宣告成立。马克思亲自起草了协会的宣言和许多决议、声明,是公认的第一国际的“灵魂”和“精神领袖”。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马克思虽然流亡伦敦,但他领导第一国际全力声援公社的斗争,宣传公社事业的正义性,并给予公社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公社失败的第三天,马克思即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作了《法兰西内战》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马克思毕生的努力,包括他的理论发现,都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所从事的是以改变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伟大社会革命。他指导的革命实践,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且开辟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07一个遭受忌恨诬蔑而又受人尊敬爱戴的人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牺牲了财产、地位、安宁和健康。伴随他一生的,是敌人的围剿、驱逐、攻击和诽谤,是内部的误解和分裂,是自身的贫病交加和窘迫,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满腔热情和始终如一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正因为马克思无情地宣布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所以他是最遭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和资产者忌恨和诬蔑的人,但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敌人可能很多,“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是马克思革命活动的顶峰,马克思被公认是第一国际的“首脑”,但他谢绝了担任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提议,并且提议取消主席一职,由委员轮流担任每周例会的执行主席,以实行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具有这种立党为公、淡泊名利、自我牺牲的崇高品格的人,怎么能不受到千百万革命者的尊敬和爱戴?怎么会有“私敌”?
1883年是灰色的一年,在这年3月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哲学理论百年来仍指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而我们也该永远铭记着这一刻。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作为一篇演讲词,它却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悼词的开头感情深沉、含蓄,叙述的口吻却带着平静。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五笔沉重。但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决定了恩格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将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唤起人们的哀思。
恩格斯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恩格斯曾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恩格斯描述马克思是“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的无力感与痛惜感让人扼腕。
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悼词中也赞颂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
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眼中,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在悼词的第三段,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这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返回页首
自读提示
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②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③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①选自《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标题是编译者加的。马克思(1818-1883)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这是恩格斯(1820-1895)在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②﹙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③﹙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
·11·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①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②(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③(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④(1847年),《新莱茵报》⑤(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⑦,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⑧;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①﹙马赛尔·德普勒﹚法国物理学家。他在1882年慕尼黑的电气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 ②﹙《莱茵报》﹚ 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的日报。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担任该报编辑。③﹙《前进报》﹚1844年1月至12月在巴黎出版的德国报纸,每周出两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发表过文章。马克思从1844年夏天起开始经常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法国内阁于1845年1月下令把马克思及该报其他一些撰稿人驱逐出法国,《前进报》因而停刊。④﹙《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是侨居布鲁塞尔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创办的。1847 年1月创刊,1848年2月停刊。1847年9月起,马克思和思格斯成了该报的经常撰稿人,对该报的方针开始发生直接影响, 1847年最后几个月,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该报的编辑工作。⑤〔《新莱茵报》〕从 1848年 6月 l日至 1849年5月19日每天在科隆出版,总编辑是马克思。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恩格斯。⑥
﹙《纽约每日论坛报》﹚一家美国报纸,1841年至1924年出版。在19世纪40至50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⑦﹙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4年秋由马克思创立。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持的第一国际,领导了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 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激烈斗争,巩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⑧(各国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曾四次被各国政府无理驱逐:1845年1月被逐出法国,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时。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国。
·12·
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①,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练习
一 通读课文,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按题意境空。
1.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_”,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的评价。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发现了_和_。
2.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是从_和__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_和_的双重身份来论述的。
二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12142113李雨晴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然而,这样一位伟人,却在1883年3月14日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很多,“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导师,哲学家,思想家……”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样一位伟人,我们不禁为他的离世感到叹息。1883年3月17日,也就是马克思逝世后的三天,恩格斯用英文发表了这一篇演说,并对马克思的离世表示沉痛哀悼。
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无产阶级讲话的。悼词将对马克思的悼念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马克思活着就是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是痛苦的,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宝贵的性格,所以他把马克思的逝世说成“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生动的阶级感情。
马克思作为思想家,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这里深邃但观念守旧的哲学家。他厌恶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鄙视逃避斗争,躲进书斋逃避现实的懦夫。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崇拜。为了真理,他什么都可牺牲。他的风格也朴实得像真理。尽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字,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蓝皮书。他用了40年的心血铸就了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其所得不够偿付他写作时花去的烟钱。可见科学无市价,真理无国籍。他为了研究俄国问题,50岁时又开始学习俄文。他坚持:献给人们的,应当是最好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马克思的出现同时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的发现为先进的阶级和人类的进步开辟了不断接近真理的广阔道路。
【肤浅】
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
嫉妒,愤恨。
【独到】
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诽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
泛指咒骂。
【污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
出于内心的`。
【要素】
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
【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
无法估计。
【繁芜丛杂】
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豁然开朗】
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开通敞亮。
【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卓有成效】
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卓越、突出。
【非同寻常】
不同平常。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竞相】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
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模拟讲课稿】推荐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公开课教案06-2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cf外i挂06-07
马克思模拟试卷a答案06-13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简介09-15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
马克思公益实践活动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