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共11篇)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上级规定的理论学习资料、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精管用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实现2011年教育工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学习内容

2011年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要在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学习xx同志所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各支部要再次掀起学习热潮,特别是要集中时间、集中精神,学习好、理解好、把握好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通读报告原文,收听、收看音像辅导讲座,分章节学习、分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同时,各支部还要组织党员干部做好十七大其它相关文件的学习。

2、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要求,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

3、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有关书籍,学习《人民教育》、《吉林教育》、《松原教育》、《扶余教育》等教育专刊上刊载的优秀文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驾驭、管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4、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增长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到依法治校。

5、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以及社会管理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6、党委将根据实事需要,适时增加学习内容。

三、学习方法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讲座与座谈研讨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以辅助学、以查导学、以赛促学、以考督学的形式,使政治理论学习收到实效。

四、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支部要成立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把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把手”要亲自抓思想发动,带头自学、带头重点发言、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撰写论文、带头解决实际问题,为带动班子和干部职工学习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各支部要按照局党委下发的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学习。

3、联系实际,深入研讨。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思想理论贯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要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由理论中心组提出研讨题目,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在自学和调研的基础上,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年内至少要撰写1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体会文章。

4、督促检查,促进学习。各党支部对学习情况要定期自查,做好总结。局党委要对各党支部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抽查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依据。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个人品德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及其一般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理想而对其公民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政治思想影响的一种理论实践活动。袁贵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运用一定的文化媒体去宣传人、教育人和影响人, 传播和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 从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 最终达成认同和共识。” (1)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也就是说使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意识理念和行为动机, 并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出来, 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其主体是国家、是社会, 或者可以代表国家或者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代表的是整体统一的社会需求, 而客体则是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个体。

内化是指所有外部关系、客观表现以及规则形式转化为内部精神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或者说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 是人接受群体或社会性的规定并使之成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 (2) 由此, 内化通常被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 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化仅仅理解为价值理念由社会层面向个体层面的转化, 忽视个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在理论上同辩证法相悖, 在实践上则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看,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既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 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既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 也是社会价值体系整体建构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因为社会需求与个人品德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为个人品德低于社会需求, 也表现为个人品德高于社会需求, 当然也表现为二者之间相近。当个人品德低于社会需求时, 我们常常说道德滑坡、道德沦丧, 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通过灌输学习等方式去提升个人品德;当个人品德高于社会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通过倡导弘扬等手段使社会需求成为一种吸引力, 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等;当个人品德与社会需求相近的时候, 思想政治教育则会通过强化巩固的方式促使二者共同升华。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就是使社会需求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实现社会与个体的良性互动, 才能在实践上去的应该取得的实效。

这样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施教者对被教者的一种活动, 它所要达到目的就是把社会需求转化个人品德, 而这恰恰是内化的要求。或者我们可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内化机制运作的过程。

2 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现状分析

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 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是由每个人的品德风貌来体现的, 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 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品质, 才是真正意义的现实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命力, 最终取决于每个个体的道德自律程度和由此构成的整体综合效应。只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才能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道德, 并内化为个人品德。这样, 社会主义道德才会取得实效。可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32页) 以说, 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基础性环节。只有重视个人品德建设, 人人讲道德, 人人重修养, 才能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展开,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德状况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的良好状态。然而面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 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其价值观、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 人们关于是非、美丑、善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分析当前大学生个人品德现状, 我们发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实现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教育内容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没有转化为学生思想的动力, 行为的指南。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 使社会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品德, 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机制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必须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第一,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必须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充实。国家和社会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多元社会思潮, 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实际、个性实际与发展实际, 广泛宣传党关于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用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影响教育大学生, 对不道德的现象施以强大的舆论压力, 这对于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功能, 以其饱满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只有通过教育, 个体在能认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关系以及调节这些社会关系所应当遵循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只有通过教育, 个体先天就有的“可能”的道德能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能力。 (4)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道德教育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实践中既要强调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养成, 更要强调教育者德性的培养。对学生既要进行“言传”使他们知晓道德知识, 更要强调教师自身的道德示范达到“身教”。 (5)

第二, 作为大学生, 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 同时又是个人品德建设的主体,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道德自律, 就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 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 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 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 从而把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 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动。” (6) 大学生要不断地通过提高道德认知、锻炼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完善道德人格等途径去提高个人品德水平,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的实现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 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63.

[2]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27.

[3]李月玲, 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1.4 (中) :16.

[4]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159.

[5]陈延斌, 史经纬.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 2005.6:45.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3

动员会上,中纺联纪委书记王久新首先宣读了中纺联党委《关于在中纺联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中纺联党委书记王天凯做了动员部署讲话。他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管党治党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

在落实具体要求时,王天凯还提出党支部是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中纺联党委常委、党委委员、支部书记要带头讲党课,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中纺联党委将举办“两学一做”培训班,建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联络员机制,保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中纺联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对中纺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事宜也做了10个方面的详细布置和情况沟通。(吴末寒)

“我们的长征”

——2016中纺联健步走活动启动

4月22日,晴空万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部门干部职工500余人齐聚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加一年一度的中纺联健步走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等参加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完成的这次历史性的伟大战略转移,中纺联党委特意组织了此次健步走活动。活动以“我们的长征”为主题,旨在纪念80年前红军长征的革命历程,使中纺联广大干部职工更深刻铭记这一光荣历史,传承“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提升中纺联文化建设水平。据了解,活动将采取接力形式持续到10月,各基层党组织分批接力完成各自的健步走里程数,最终完成25000里征程。

活动当日,每个人都佩戴着红丝带,500人500条红丝带在奥森公园徒步道上飘舞,让人们一眼就能领略到纺织人的风采。身着运动服的王天凯精神矍铄,边走边与周边的同志交流,他表示,参加健步走活动不是做做样子,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大家的交流,通过倡导健康绿色生活,更好地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郝杰)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4

区教育局党委2006年党建工作计划

二00六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实现我区教育工作总体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坚持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本文来源于-http:///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努力使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00六年,局党委将认真做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找准党建工作在实现“十一五”目标,推进我区教育发展中的准确定位,围绕中心开展工作.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切实加强全系统广大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尤其是要切实抓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

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党员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解决自身矛盾.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严格新党员发展工作.贯彻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严把党员入口关.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整合组织资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效能,努力建设一流的干部队伍.坚持干部集体谈话教育和个别谈话教育制度,强化班子的民主监督,使班子永葆生机与活力.坚持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实现对干部的有效监督.5,加强干部培训工作

全面贯彻《吉林省“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规划》精神,紧密结合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现状,以提高中小学校长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生命线,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训促变,为校长搭建成长和发展的舞台,迎接吉林省“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评估验收,制定好“十一五”干训工作规划.继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按岗位,分层次的培训工作,尝试开展“名校带培”活动.做好“名校长,名学校”的考核认定和总结工作.积极组织区属中小学校长参加“吉林市第二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擂台赛”活动.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对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通过组织收看正,反面案例电教片,学习讨论等形式向党员及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巩固去年行风建设成果.今年的2月,11月是我区的行风建设宣传月,各单位要本文来源于-http:///抓住宣传月有利契机,向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宣传我区及本校教育教学特色和取得的成果,争取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二,扎实抓好宣传思想工作

今年,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力求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一),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局党委充分发挥创新引导作用,提升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3,大张旗鼓地宣传我系统节约典型,提高广大师生的节约意识,努力创建节约型学校,节约型班级,节约型个人.4,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与沟通,大力宣传我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努力营造**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积极宣传,推介自己,扩大影响,提高社会知名度.(二),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5

2010年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全方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突破,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党委中心学习组、各单位政治学习日,组织政治思想及理论的学习。

2、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宣传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宣传在教学、科研和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继续抓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出党员教师队伍的“火车头”作用,有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2、以勤政务实为主要要求,进一步加强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联点制度、接待日制度、谈话制度等。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以身作则,帅先垂范,带出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3、以诚信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为重点,抓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组织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志愿者

服务”、“送温暖献爱心”、“扶老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

4、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治理和环境美化,创造优美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管理。进一步抓好校园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加快东校区校园建设,提高全校师生维护优美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继续抓好军民共建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新形势下的军民共建活动,促进双方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法,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有关规定,把各项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贯彻四五普法宣传教育的规划,进一步增强师生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宣传和文化阵地,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以爱岗敬业,优质服务为主要要求,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好离退休党员教职工余热。以创建文明单位为依托,搞好各类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六、三级文明单位申报工作

1、申报创建区级文明单位2个,及县教育局、县实验小学;

2、申报创建州级文明单位6所,即轮台镇中学、哈尔巴克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哈尔巴克乡哈尔东村学校、阳霞镇中学、阳霞镇雅尔布依中心小学、群巴克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3、申报创建县级文明单位1所,即园艺场学校。

所有申报工作计划将在5月底完成。

七、落实责任书

1、教育局党委拟于3月上旬与县直学校党支部签定责任书,6月底及年终县教育局党委领导分组进行考核。

2、党委各支部结合教育系统2010年精神文明工作要点和本单位实际,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内部管理,努力转变作风,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抓好责任书落实。

中共轮台县教育局委员会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6

本刊讯 为深入落实铁通公司开展“深化协同、促进融合”主题教育活动精神, 四川铁通党委认真实施方案, 把开展好这项教育活动作为今年改革形势教育的重点工作。

四川铁通近期召开主题活动动员会, 对地市分公司领导班子及省分机关中层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四川铁通党委书记、总经理郑洪方重点围绕《“十个怎么看”宣传提纲》进行了宣讲, 号召大家用“三年实现减亏扭亏”统一思想行动, 以饱满的士气、顽强的斗志、奉献的精神, 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完成全年经营任务。

近日, 四川铁通机关党委再次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会, 对省分机关各部门主管进行培训, 四川铁通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刘晓钢对《“十个怎么看”宣传提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通过学习, 大家对铁通公司面临的主要形势与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全面完成2011年经营任务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地方党刊如何服务党委工作大局 篇7

【关键词】地方党刊 整合资源 服务大局

党刊是党的喉舌,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力量。做好主题宣传报道,加强舆论引导是党刊工作的第一要务。自创刊以来,《今日浙江》始终按照浙江省委机关刊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深化主题报道,强化舆论引导,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党建科学化等主题宣传中,《今日浙江》坚持精心策划、精心实施,打好“主动仗”、出好“组合拳”,较好地做到了省委每项重点工作都有集中报道和充分展示,省委每次重大决策出台都有权威解读和深度诠释,为促进省委决策部署的落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去年以来,为突出抓好省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大主题宣传,《今日浙江》杂志社充分发挥党刊职能,认真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报道和主题活动,积极开拓党刊服务省委工作大局的新路子,得到了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选准主题,统筹策划,进一步做深做强服务中心大局的主刊宣传

党刊体现的最大党性就是要最灵敏地反映党的声音,真正体现党的喉舌作用。去年以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紧锣密鼓地推进贯彻落实。《今日浙江》杂志社紧紧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这一主题,根据中央、省委对这项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前谋划、主动服务,研究制定了宣传预热、决策解读、营造氛围等各阶段的工作方案,力求使省委重点工作在党刊上及时体现和展示,充分发挥主刊作为党刊主载体和舆论引导主阵地的作用。

封面报道力求出新出彩。根据省委中心工作宣传报道的需要,《今日浙江》突出了“本期关注”栏目的策划报道,并在2011年第9期杂志,以“社会管理创新在浙江”为封面报道主题,从领导要论、本刊综述、专家视点、市县典型等不同角度,报道了浙江省在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发挥群众社会管理主体作用以及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宁波、诸暨两地的实践做法等内容,展示了全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最新成效,为浙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栏目报道力求合力合拍。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浙江每年都在形成、发展着各种各样的新鲜经验和做法。从去年年初开始,《今日浙江》积极组织编辑记者和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研究挖掘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典型性、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专门开辟了“决策运筹”、“基层看点”、“公共管理创新”等栏目,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内容的报道份量,推出、揭示和记录了衢州“三民工程”、义乌社会化维权等一大批案例,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示范。

二、贴近中心,资政益政,进一步加强服务领导科学决策的内参报道

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刊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做好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工作的同时,党刊应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主桥梁作用,在反映民意、汇集民智上下功夫,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为此,《今日浙江》在办好主刊的同时,充分发挥省委党刊联系面广、反应敏捷的优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新闻调查,收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做法、新探索,精心编写内参,为省委领导决策积极建言献策,起到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实效。

紧贴中心确定主题。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热点难点问题,由此成为党委政府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地准确把握内参报道主题,《今日浙江》始终做到两个“紧贴”: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做到内参报道紧贴中心;二是围绕基层群众所急所盼,做到内参报道反映社情民意,从中找准结合点,确定采编重点,从而使内参报道重心落在大局大事上,落在服务决策上。2011年,根据省委决策的要求,《今日浙江》确定了社会管理的基层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等报道重点,着力从理念创新、工作推进等多方面服务领导决策。由于报道内容选得好,报送时机选得准,《今日浙江》杂志社报送的每一篇内参都得到省级领导的批示肯定。

创新形式服务决策。为了提高党刊内参服务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今日浙江》将党刊内参分成典型经验、批评监督、建言献策、社情民意四类,坚持突出特色、做出精品、分类编发、分门报送,发现情况及时反映,当好参谋出好主意,切实发挥党刊内参“耳目”作用,提升服务领导决策的个性化。2011年以来,围绕社会管理主题,《今日浙江》编写了系列内参,如深入基层调研,撰写了嘉兴市南湖区“六六群众工作制”等加强社会管理的新闻内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方式。同时,根据中央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编发了《中央领导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论述摘编》,作为参考资料在省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读书会上印发,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整合资源,拓展内涵,进一步搞好搞活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活动

党刊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离不开相关主题活动的配合开展。在做好主刊宣传报道的基础上,《今日浙江》坚持开门办刊,大力整合党政资源、专家资源和媒体资源,在省级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基层干部群众和新闻媒体等四方之间搭建了一系列交流互动平台,既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社会管理创新的浓厚氛围,又树立了党刊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党刊的品牌影响力。

抓好重大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开展重点工作先进经验的挖掘推广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是党刊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为加强对浙江社会管理领域改革创新实践的宣传研究和总结推广,去年以来,《今日浙江》杂志社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了“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并于2011年5月联合举办了“浙江省首届公共管理案例创新颁奖仪式暨公共管理创新论坛”。活动所征集的130余个案例,内容涉及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民主法制、维护稳定、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基层党建、政府自身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有不少案例,特别是24个获奖受表彰的案例创新性、绩效性、推广性强,有的已经写入国家法律,有的已经列入省委文件在全省推广。活动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基层党委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各方好评,既推动了全省各地社会管理的创新步伐,又在全社会树立了鼓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抓好重大主题宣传的征文活动。通过集中时间和版面举办征文活动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党刊的理论宣传工作,有效地打破作者、编者和读者间的“樊篱”,不断扩大党刊的社会影响力。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首创的依靠群众力量群防群治的“枫桥经验”,是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面旗帜。为坚持和弘扬新时期“枫桥经验”,杂志社与诸暨市委联合办了“枫桥经验与社会管理”主题征文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反映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的通讯报道、理论文章等等,除了在杂志上刊发以外,还将举行理论研讨会,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氛围。

抓好重大主题实践的理论研究。党刊是党委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加强重大主题实践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理论引领创新实践,是党刊的重要职责。去年以来,《今日浙江》杂志社与省政法委、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社会管理体系政策创新”研讨会,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省委政研室、省社科院等部门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政策体系展开认真研讨。杂志社及时将专家观点和研讨成果在杂志上刊发,帮助党政干部和基层群众加深了对社会管理创新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相关政策的把握,较好地发挥了党刊统一思想、析事明理、推进实践创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①王咏斌:《报纸版面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87

②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53

③李玮,《党刊,出路何在》[M].《传媒》,2010(9)

④范以锦、刘熠,《立体式监督场彰显舆论监督强大力量》[M].《新闻与写作》,2009(2)

(作者单位:《今日浙江》杂志社)

教育局党委科学发展观学习计划 篇8

按照局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切实将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培训落到实处,结合教育文体实际,特制定本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追赶跨越、科学发展”的主题,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推动教育文体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形成共识。

二、学习内容

一是学好“两本书”。全体党员要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二是学习上级精神。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中央、省、市领导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三是学习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市委工作报告、市委及局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四是学习市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部署。学习市委关于决战“三年跨越”、“项目质量年”、“作风加强年”、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等重要部署,深入了解市情,了解我市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发展现状。五是学习关于教育文体工作的相关内容。学习《*市打造教育强市三年规划》,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内容。六是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外地经验。重点学习在加快*振兴崛起的新时期涌现出的王培杰、冷强等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弘扬新时期子荣精神,踏实于基层、激情于工作、奉献于社会。学习市委《情况通报》刊发的科学发展观参考文章,学习外地教育文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经验。

三、学习要求

1、局党委所属各参学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好学习计划,各总支、支部要把学习计划于4月13日加盖公章报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在学习中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联系实际、带头学习。局党委成员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为联系点作辅导报告,带头讲认识谈体会。

3、要妥善安排好工作和学习,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集中学习不少于5次,在集中学习时局党委书记和各党总支、支部书记要为本党组织作一次学习报告。集中学习和自学时全体党员都要记好学习笔记,撰写至少一篇心得体会。

教育局党委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篇9

一、切实加强领导,周密计划安排,确保换届选举任务的圆满完成虽然这次换届选举工作适逢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能统筹兼顾,周密计划,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确保了换届选举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局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各党支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局党委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和工作计划,使整个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建章立制阶段”、“总结完善阶段”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是宣传培训到位。学好文件,掌握有关政策规定,是搞好换届选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召开好“三个会”,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和细致的业务培训。*、党委召开了各支部委员以上干部参加的换届选举动员部署会,传达了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条例》和局党委下发的**号文件精神,使全体党员了解和掌握换届选举工作的主要方式和任务;*、开好业务培训会,认真组织各支部具体从事换届选举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做到政策规定了如指掌,方法步骤、工作重点、目标要求烂熟于胸。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了工作责任制,这次换届选举,除各支部指定专人负责外,局党委班子成员和抽调的部分机关干部定点到各支部,指导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全过程,主持支部民主推荐候选人的扩大会议,参加支部选举大会,加大了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力度,做到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了换届选举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保障了换届选举工作的健康有序

换届选举工程中,从制定方案、推荐候选人,到投票选举和建章立制等各个环节,我们严格按照《党章》和《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在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权利,整个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并在教研室支部试行“公推直选”的方式进行选举取得了成功。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注意把好“三关”:一是推荐关,在民主推荐候选人时,各支部召开由全体党员和非党的年级(教研、学科、备课)组长以上人员参加的扩大会议,无记名推荐支部委员、书记(副书记)初步候选人,并将推荐情况进行公示,党员和非党干部到会人数均达应到会人数的**%以上。“公推直选”的支部还召开非党在职职工大会,对支部大会推荐出来的初步候选人投信任票。二是考核关,局党委组成考核组对各支部推荐的初步候选人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委会,听取考察组对初步候选人的考察报告,研究确定正式候选人。三是选举关,各支部能及时通知与会人员,使参选率均符合规定要求,同时认真制定和讨论《选举办法》,所有支部的选举均是一次成功,特别是“公推直选”的支部,由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选举办法》,成功地在党员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为今后的选举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10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着眼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面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规定。一是明确了依据,规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来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二是拓展了内容,在强调政治理论培训是重点、必须始终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将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由过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这两类,拓展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五个方面。三是抓住提高能力这个关键,对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作出了新规范。规定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既有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又有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新鲜经验的总结。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最终达到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确保干部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素质能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了“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目标要求,并初步构建了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框架。首先是明确了考核内容。规定要从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对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了解、核实与评价。其次是明确了考核的实施主体。规定应当区分组织调训、干部在职自学、干部自主选学、境外培训这四种培训方式,分别由相应的考核主体实施考核。第三是明确了考核结果的运用。规定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或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很明显,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这些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要使干部的学习培训真正取得实效,干部选调单位、派出单位和培训单位就必须各盡其责、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切实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促使参加培训的干部在加强学习上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内有自觉、外有约束,确保培训工作的秩序和质量。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11

●创业的出现与强化是以工业化、市场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定社会条件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高等教育主要以指向具体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 相对缺乏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环节及内容。

对于创业的理解, 既包括狭义的视角, 也包括广义的视角。“创办企业、创办生产组织和经营组织”只是对“创业”狭义的解读, 它并非创业的唯一内涵, 更不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所指。当“创业”与“教育”相连的时候, 就不能仅从“创办企业”的角度来理解创业。大学教育中, 我们应定位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应当更广泛地定位于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上, 即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并努力使事业走向成功的教育。它给予学生未来创造事业的准备, 包括创新和创业的意识、精神、勇气、知识以及对事业辉煌的不懈追求。

《大学》:高书记, 您好!大学生创业已受到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学生的高度重视。您认为, 为什么“创业”在今天被如此关注呢?

高文兵书记 (以下简称高书记) :可以从三条线来谈“创业”出现与强化的社会条件。第一条线是工业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不大有“创业”这个概念的, 过去人们强调“守”和“成”, 能守住家业并且发扬光大。而“创办企业”这个比较狭义的创业, 是伴随着由西欧开始的工业化逐渐产生的。工业化的特点是大生产和细分工。随着生产环节和社会需求分得越来越细, 就逐渐导致在原有生产链条或生产环节之外拓展生成许多新的生产组织, 也就是企业。从那个时候开始, 伴随工业化的创业就没有停止过, 并且一直延续到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应当说,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与西方工业化进程有着共同的规律和趋势。也就是说, 我们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需要大量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而产生的新企业, 这就给“创业”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当然, 我这里并不是单纯在说大学生的创业。

第二条线是市场化。市场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竞争机制为手段, 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市场盯住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需求。需求推动发展。人们捕捉并利用这样的机会, 可以大量地创办企业, 制造新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三条线是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第三产业, 主要是服务业, 就开始蓬勃兴起了。现在的新趋势是, 生产不光是要满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需求。服务业本身在创造新的价值, 在实现新的价值。服务业的链条是无限长的, 因为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 甚至是突发的。比如, 现在除了以前“八大员”中的理发员变成了美发师, 随后又分出来美容师, 现在又有了美体师、美甲师。这些都是新出现的, 可以想象, 服务链条是无限的。所以只要想到了, 或者说只要捕捉到了这种有可能的需要, 就可以施展, 然后就可以去做。这又带来了很多机会来创办服务型企业。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比如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定向要去钢铁厂, 或者化工厂, 然后学校就把那些知识一股脑地教给学生, 等他毕业后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从事这样的职业。但在工作中,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脱节挺大。因此可以说, 在我国, 实际上, 创业以及创业教育这一块过去很长时间是缺失的, 在今天必须得到彰显。

《大学》:自2002年教育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开始, 政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在不断多样化。但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似乎还并不令人满意。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落差?

高书记:其实这种落差并不是真实的落差。造成这种落差印象缘于我们对“创业”概念的狭义解读。狭义创业解读的视角是“创办企业、创办生产组织和经营组织”, 也即只有当一个人创办出社会企业并成为企业的经营者, 甚或是成功经营者时, 我们才认为他是在创业。依此解读逻辑, 也只有当创业教育培养出“成功创办企业”的学生时, 似乎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以为, 这不仅狭义, 甚至是狭隘和有害的。因为, “创办企业”并不是创业的唯一或主要内涵, 更不是创业教育的根本指向。

《大学》:当“创办企业”不是“创业”的唯一或主要内涵, 我们该如何识别学生在“创业”呢?

高书记:当“创业”与“教育”相连的时候, 我们就不能仅从“创办企业”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创业了。“创”指的应当是创造、创新, “业”是说伴随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事业。创业教育本身应当定位在更加广泛的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上, 而不应该是盲目地鼓励学生创业。

我认为, 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将个人职业生涯当中的事业推向更新更高的程度, 这就是创业, 也就是事业有成。比如, 我在一个大学就业, 做了一名教师, 慢慢地, 我成长了, 就想牵头申办一个实验室。办这个实验室并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针对我的学科方向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然后, 我经过努力, 团结大家办成了这个实验室并且每年都涌现出很多成果。因此, 我的实验室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接着实验室又吸引了更多有才华的人加入, 使团队变得兴旺和活跃。这样看来, 我的事业就做得非常好了, 人们都评价我事业有成。我认为, 这个“有成”就是一种创业, 而不单单是狭义上创造企业的创业。

因此, 我们的大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创办企业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是希望未来学生们不管是在自己创办的企业, 还是在任何工作岗位上, 都用这种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与理念去工作、去实践、去奋斗。若果真能如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接受过创新创业精神的熏陶和浸染, 就算应聘到一个机构, 不管是做白领还是蓝领, 能在就业的岗位上, 有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指向、冲动或强烈的愿望, 同时又能脚踏实地, 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使本职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 使所在的单位因为有了他的加盟而变得更好。我认为这都是成功的创业。试想, 一个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比别人更有激情, 更动脑筋, 更去拼搏, 哪个领导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呢?如果真是这样, 那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所帮助的。

《大学》:如果淡化以创办实体为标识的“创业”理解, 就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自有含义。那“创业教育”与以前常提的“创新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

高书记:是的, 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教育的内涵, 只是我们过去不重视教育自身的创新创业要素, 导致创新与创业教育环节的缺失。正因为这样, 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 创新很笼统, 创业很具体。如果只讲比较宽泛的概念, 创新可以包涵创业;创业也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创新的形式。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太宽泛、太笼统了, 不容易被社会理解和认可。如果问什么叫创新?很难一下子讲清楚, 很难具体地解释。而把创新和创业捆在一起, 社会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所以, 我也愿意把它们放在一起来提, 这也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第二, 严格来说, 创新创业里面当然也包括着狭义概念上的创业。这一部分, 我们不能忽视它。从现在的宏观政策和社会现实上看, 当学生们需要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和知识的时候, 我们的大学就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出“创业入门ABC”这样的课程。过去这些课常常只对商学院的学生开设, 但是现在已经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 只要感兴趣就都可以来学习。

《大学》:您认为, 大学应定位何种概念的创新创业教育, 广义还是狭义?

高书记:我认为, 在大学, 我们应定位在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上, 至少是要以其为主要目的。创业应该是一种指向, 一种理想, 一种信念, 然后才是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 脚踏实地回到实际去实现它。比如, 一个科学家通过一生的追求终于攀登到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的高峰, 就是事业有成了, 就是创造了他自己和人生事业的辉煌。创业, 不仅要“创”, 要“守”, 还要“成”。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创造事业的准备, 包括意识、勇气、知识以及对事业辉煌的不懈追求。

之所以在大学中我们定位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不想给学生施加压力, 二是不想让社会有更多误读我们教育的情况发生。我们的本意是, 要通过这种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的熏陶以及一些基本素养的训练, 初步为学生打下一些基础, 使他们今后到社会上去历练时, 能够带着这种精神聚集力量, 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事实上, 在整个高等学校的专业知识传授中, 都存在着激励学生创新、激励学生往前走、激励学生去为事业而奋斗的内容。我认为这就是广义的创业教育, 即创造自己的事业和争取使事业走向成功的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五条路径切入, 即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专科课程的传授以及实战型的创业入门课程。其实, 上完实战型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中, 真正出去尝试创业的比例不到1%, 其中还有很大比例只是浅尝辄止。所以, 不能仅从狭义概念来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可能途径, 但也要看到创业本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而言, 毕业十年左右才会有人开始爆发力量, 走上真正意义的创业道路。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政府和金融业三方面因素的配合与支持, 缺一不可。

《大学》:您认为高校应该通过什么路径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书记:这十余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我观察到, 我们的大学教育中有许多条路线都在朝这个方向做,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粗略地说, 目前, 我国大学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有五条。

第一, 商学院教一些金融、投资、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从经济学、金融学等很多方面来谈资本运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这是我们通常的最直接的对创业教育的理解。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会给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艰辛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生应当树立志向, 通过创新和创业为了祖国的更加富强和昌盛而贡献力量, 启发学生思考从知识报国转向事业报国。

第三,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职业生涯教育。它给在校大学生以引导, 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够有所考虑, 思考如何把个人理想、梦想落到实处。所以, 我们告诉学生, 要脚踏实地, 要根据中国现实的发展阶段, 思考和决定个人今后如何发展。从职业生涯和就业引导的角度, 把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就业方式展现给学生。但是, 我不太赞成老早就让大学生聚焦这个方面, 先开始的应当是创新层面的教育, 而不是狭义创业本身的引导。

第四, 贯穿于各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好的老师不是光告诉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总结好的知识, 而是大量地向学生展示某个知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难关, 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同时他会给学生一些启示和思路的点拨, 引发更多的思考。学生更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的。

第五, 就是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的实战型创业教育。如中南大学是从不同院系甚至企业和社会上找来适合的老师, 通过专门的课程给学生讲授创办企业的入门知识。比如, 要有多少资本金才能注册一个小公司, 分为几个等级, 小额纳税需要多少;又如, 创办企业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老师会把相关的表格拿来给大家进行审批过程的模拟;还包括之后如何办理纳税, 利润如何切割分配等, 这些都是针对在这些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他不一定真的立刻去办公司, 但在上学期间可以先有个了解和认识。

《大学》:实战型的创业教育是否起到了推动学生去尝试创业的作用?

高书记:其实, 上完实战型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 真正出去尝试创业的比例不到1%。我们统计过的最大比例是0.9%。在这么多毕业生中只有0.9%的学生去真正创办企业, 这其中还有很大比例都是浅尝辄止, 做到半途又退回来打工。也就是说, 我国高校每年680多万毕业生中, 真正敢挽起袖子出去创业的很少。所以, 如果仅仅从一个创办企业的概念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就过于狭窄了, 它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方面。

《大学》: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是社会的创业条件不成熟, 还是学生并没有在大学里获得创业能力?

高书记:一来, 社会上可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根本就不太信任。二来, 也是更重要的, 按照创业的规律来讲, 人不可能一步成功, 创业风险是很大的, 成功企业家们谁不是曾经碰得头破血流?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里, 有若干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委员。如果他们来了, 就会说:“你别把大学毕业生都弄去创业, 一毕业就让他们去创业, 这不就是把他们往悬崖边上推吗?”这些人都曾经在拼搏当中尝尽甘苦, 有很多成败浮沉的感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 政府和社会其实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学生毕业了总要具体干点什么。这个时候, 创业的确也是一种可能的就业途径。

《大学》:那您认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呢?

高书记:就创办企业而言, 我认为主要涉及大学、政府和金融业三方面的因素。这三个要素应当是互相匹配, 缺一不可。

第一, 大学教育要有意识地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鼓励学生带着技术、带着理想、带着创意走出来。

第二, 政府要给出来创业的年轻人以适当宽松的准入条件。这对于鼓励创新创业来说非常重要。在注册资金、税收、经费等各个方面创造一些优惠条件,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 使年轻人敢多往前走走。现在许多相关政府机构都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申请并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实现一部分, 等到毕业后就开始忙着注册公司, 或者是带着技术和成果与其他公司合作。这种广种薄收的做法是鼓励年轻人创业的非常好的措施。

第三, 金融领域要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对于创业起步期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在社会上许多所谓风险投资实际上是在盘剥创业者, 我们在这方面的市场机制和规范还不够健全, 应该引起重视。

●大学无法直接给学生创造出就业岗位, 但是大学教育可以也必须训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 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可靠, 而实体经济当中, 产业链条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才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大学教育应当定位在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 引导学生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 做有创新前景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可以自食其力的最低标准。

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高端的创业并非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马上实现, 需要经过市场和实践的洗练与检验。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显现存在一个“迟滞效应”, 因此, 对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 而要将眼光放长远, 与时俱进。如果评价方法不当, 可能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走偏。

《大学》:有人认为, 提倡创业可以减轻甚至推卸高校的就业责任, 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高书记:高校无法直接给学生创造出就业岗位。就业, 原本就是高校承担不起也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 我们的教育可以也必须训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 使他们有本事去市场上胜任竞争, 实现就业或创业。

我认为, “不能就业就去创业”这样的观点, 更多针对的是定位于培养社会低端劳动力群体的教育。如果找不到工作, 似乎还可以去做个小买卖、摆个摊什么的。但是, 对于大学生, 如果学校是这样认识和对待他们, 这就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和对高等教育的不负责任。因为我们的高校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低端劳动者——只要能自食其力就行——这只是最低的社会从业标准, 即便没有上大学, 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大学生无论是创业的市场还是就业的市场, 都应该和低端劳动群体有所区别。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可靠, 而实体经济当中, 产业链条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才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大学生毕业后是可以去选择摆地摊“创业”, 但我们绝对不应往这种方向引导他们。大学生创业是要往高端上做, 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 做有创新前景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 而不是到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去抢“饭碗”。

《大学》:但是对于刚出校园的学生而言, 高端层次的创业是否太难?

高书记:的确如此。市场凶险, 复杂因素很多。所以, 我对创业的基本诠释既包括狭义的理解, 也包括广义的理解。创业可以是单纯地创办企业, 但它更多的是要创造自己人生事业的新平台、新路径。

我们通过综合企业家们的观点以及自己开展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规律。普遍来讲, 如果一个人有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又能不断地集聚各种能量或者资源, 也许离开大学校园10年左右, 就会走上自己创办企业的道路。当然了, 少数速成个案也总是存在的。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下海”的人很多。在80年代初, 突然出现了很多企业家。这是因为时势造英雄。那时候,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市场正逐步放开, 然后就开始了深圳等特区的建设, 接着就有了很大的企业家队伍。当时城镇化的发展形势使得当地人群发生变化, 大部分农民将政府补偿的钱挥霍了, 少部分人就拿这些钱去创业。深圳刚起步的时候, 当地注册了许多小企业, 后来90%都倒闭了, 其中60%是当时拿了土地补偿款办起来的。市场是个大学问, 企业是个大系统工程, 很难一下驾驭得了。现在再看看, 深圳90%以上是外地人, 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等很多是外地人, 是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优秀人才。深圳是移民城市, 很多人带着梦想和实现理想的憧憬来到这里扎下根,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成就了他们。

《大学》:依照学生走出校园10年左右才可能陆续走上创业道路的现象或规律,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迟滞效应, 应该如何来评价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

高书记:我们深知, 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富强是靠一大批有实力的、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撑起来的。像美国的英特尔、微软和苹果, 每年三家企业就可以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匹敌;韩国三星公司的年产值占了这个国家GDP的1/5左右, 这就是大企业的贡献和意义。所以, 我认为, 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太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如果用每年毕业生创办公司的数量这种指标来衡量, 就是非常不合适的。那我们怎么用显性的东西来看待它的成效呢?第一, 看学校是否有一种总体要求;第二, 看学校是否将其转化成自觉行动;第三, 评价要把眼光放长远, 同时要关注到社会上的新变化。比如, 现在就业和创业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而且就业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就业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接收单位, 但现在许多人不需要有单位也不需要创办企业, 许多新兴的自由职业者也许在家里守着电脑工作就能有收入。如此看来, 在新时期里, 就业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甚至可以说有固定收入就是就业了。当然, 这样一来, 原有的就业率统计方法可能就不适用了, 需要我们再去慢慢调整。

所以, 我认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不一定非要固化成为一个量化的刚性的框框。现在, 很多新的基于知识的创业层出不穷, 社会发展变化也很快, 使用单一的或传统的模式去评价, 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真实, 我们得看到这些新变化, 评价的时候不能急, 也不能功利心太强。如果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当, 可能还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走偏。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独立创业的经验,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不求马上形成系统, 但求通过推出一个个系列, 从多个方向切入并深入探索, 使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百花齐放。

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 但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前, 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光靠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 必须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渗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以课程、教学甚至第二课堂为载体, 形成横向上覆盖全体学生、在纵向上贯穿整个学程、在专业上融入所有课程的立体交叉系统。

《大学》:当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不具有创业经历和经验时, 您认为他们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吗?

高书记:我觉得能力分两种, 一种是靠先天潜力, 另一种靠后天培养。对于一些先天具有这方面潜力的教师, 即使不要求他们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他也可以把相关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于另一些先天并没有这方面潜力的教师,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这方面要求, 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推动其开展工作。

的确, 多数教师都没有独立创业方面的经验,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 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习和探索, 他可以告诉学生自己的局限和不足, 还可以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他创业成功人士或相关专家的见地与经验, 看看那些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这种师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其实, 目前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材, 但我们有一些系列教材, 或者叫“一纲多本”。之所以只称“系列”, 就是因为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 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我们希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百花齐放, 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不同定位的高校中遍地开花。只要大家都响应起来, 行动起来, 在各自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就总比没有这部分内容要强。正因如此, 十年来我们才能靠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积累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大学》:还可以通过一些什么方法来有意识地建设教师队伍呢?

高书记: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 目前也是从面上和点上两条腿走路。首先从面上, 要求所有教师在专业课上都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理念传递给学生, 同时有意识地办一些系列讲座进行辅助。其次是从点上, 通过从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部门吸纳力量、从商学院等抽调教师以及再充实一部分有志师资, 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研究的专职队伍。

在教育机制建设方面, 目前, 我们每年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办班, 以后要发展成可计学分的课程, 甚至还会是必修课。再往后可能就是学习课程之后要获得认证, 以资格证书表明其接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一定训练和熏陶。这个做法很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市场, 使得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更加重视起来。

《大学》:即便如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是会受到教师、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如何合理实现广义和狭义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 使其惠及更多学生?

高书记:我们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去接受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有。首先, 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以课程、教学甚至第二课堂为载体, 不断传递给学生。任何教师在课上都能给学生不同的启发。目前, 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光靠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 必须要结合专业的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得有这个意识, 主动地把创新创业的理念揉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所以, 我们现在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所有专业都要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第二, 创新创业教育要伴随学生四年大学生涯, 甚至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能间断, 应当横向覆盖全体学生, 纵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最后, 还有第三个座标——全部专业课。不管什么课, 都要有这方面的内容。全体、全过程、全部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虽然每个学生的志向、兴趣不一样, 走的路也不一样, 但在这样的体系中, 他总会在某一个或者一些点上受到熏陶, 得到启迪, 他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目前为止, 学校还没有条件形成一个更专业的、庞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的教师队伍, 甚至是形成一个教研室或者学院, 为全校学生讲授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以, 我们就把它揉进各种课程当中, 这样才可以走起来, 否则会一直停滞不前。其他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早已形成, 而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要大家从不同的切入点一起来做。

●今天, 大学里的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一代。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 生长在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个时代不仅激发并滋养了他们的潜能和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躁。展望未来,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5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距离现在还有37年。也就是说, 小康社会之后再有37年就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一过程将贯穿“90后”的整个职业生涯, 他们将会完整伴随着这个进程, 并在他们手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 当前“90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目标的实现。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落在他们肩上。因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聚焦于“90后”, 势在必然, 也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而未来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形成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 依靠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为中国未来发展打造“人才红利”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我们要通过一届届高质量的“90后”毕业生以及一代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使我们的国家享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大学》:您认为今天的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质吗?

高书记:有。因为今天高校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自2008年“90后”成为主力军进入大学, 年均有680万的“90后”学生进入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 成为新一轮的培养对象。2011年时, “90后”就覆盖了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整个队伍;2012年时, 硕士一年级也开始进入“90后”时代。等再过两年, 整个校园将全都是“90后”。

从生长环境来看, “90后”生长在信息化时代。家长刚刚想给他买玩具的时候, 他们可能就已经摸鼠标了, 从虚拟网络世界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他们是这样的一代人:虽然掌握的知识杂乱, 甚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积累知识,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极大。过去, 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很多是从书籍上获得知识。比如很多孩子爱看书, 会看《十万个为什么》, 那个时候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孩子获得知识就是在网上, 那里什么都有。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 我们学校的老师, 如果计算机出现病毒解决不了或者是想搜集某些研究领域的最新资料和文献, 只要教给学生们, 他们很快就能做好。

可以说, “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生长在一个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个时代不仅激发、养育了他们成才的潜能和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躁。综观高校“90后”在校大学生的全态不难看出, 他们的特点非常鲜明, 有明显的高于前几代人的长处, 但是又有明显的不足。他们一方面思想开放、敏锐、活跃, 自信张扬, 激情澎湃;另一方面理想信念较为薄弱, 价值取向趋于扁平。他们一方面善于求新求变, 不断扩充信息量和知识面, 更新知识观念, 擅长从正面接触科学技术, 迅速掌握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但另一方面却更注重实际、利害和功用。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成才欲望, 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 热烈的时尚追求, 另一方面却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 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进取奋斗的精神都较差。显然, “90后”大学生与他们必将融入的“小康社会”之间, 既有相适的一面, 也有相左的一面。

而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却落在了“90后”的肩上, 所以, 教育和培养这一代人是我们的责任。我觉得这个责任, 第一是很重, 第二是很紧迫。我们要赶快把这批孩子打造成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使他们足够强, 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心的人, 成为怀抱理想和信念的人, 成为能锐意创新、勇于把梦想落到实处的人, 成为敢于担当大任、造福社会的人。

《大学》:这是否意味着“90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与目标实现?

高书记:一定是这样。2012年开始, “90后”学生陆续大学毕业, 他们会源源不断地开始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22岁。以前我们国家制定的宏观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距离现在还有7年。这段时间里, “90后”处于锻炼和成长的阶段, 他可以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甚至是突击队, 但是总体上讲, 他们还没有进入承担国家、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这个行列。但是到2050年, 我们国家就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了, 距离现在还有37年。也就是说, 小康社会之后再有37年就进入现代化社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会有不同职业年龄段的人在退出或加入;但只有“90后”将会完整伴随着这个进程走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也即要在他们手上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面对这样的未来, 就要求我们要好好认识“90后”。“90后”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飘渺的谈资, 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聚焦于“90后”一代, 势在必然, 也势在必行。

《大学》:随着“90”后学生全面成为高校培养主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也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高书记:是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致力于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造“人才红利”。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而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们很有可能通过努力在“人口红利”之后形成国家“人才红利”。可以说, 第一次人口红利是我们不期而遇, 那么未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 依靠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抚养比在不断提高, “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那么, 未来依靠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简单的低端劳动来积累财富、增强国力的战略已经行不通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尽管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口抚养比提高了, 大家的生活负担都重了, 但是我们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 所以可能还会有“第二次人口红利”。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上庞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基数而产生的“人才红利”。其特征在于:一是由“量”的优势转变为“量、质并存”的优势;二是由“人口优势”转为“人才优势”;三是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而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将对“第三次人口红利”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 当大学的教育对象——学生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且这种变化与我们的国家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时, 我们特别感到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也越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开发我国现有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高校要不断地提升和改进大学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整个链条上加快改革, 都朝着创新的方向使劲, 强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这样, 我们就能通过一届一届高质量的“90后”毕业生以及一代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使我们的国家享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了37年之后中国梦的实现, 从现在开始真正地、认真地研究和分析“90后”这一代人, 然后面对他们、推动他们、帮助他们去登上实现伟大梦想的巅峰。

上一篇:花园婚礼下一篇:肥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