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酒文化等等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词中的酒文化等等(推荐8篇)

诗词中的酒文化等等 篇1

一、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魂。这种报国之志反映于诗词之中,与“酒”的水乳交融的结合,折射出诗人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凝成一种浑厚沉郁,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酒文化,如我们最为熟悉的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的主人翁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大敌压境,沉着应战。交战前夕,饮酒壮行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是将军劝勉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将军内心视死如归、破敌报国之志的独白!短短的四句诗,仅是作者截取战争前夕饮酒的一个场景片断,就把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临危不惧的洒脱,饮酒壮行的华美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激动人心。以酒入题,以酒贯穿始终,角度新颖,举重若轻,驾驭战争题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是一首借酒言志,报效国家的传世佳作。作者守卫西北边疆,遏制了西夏军对北宋的侵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离家万里守卫边疆,舍小家,护大家,唯有借一杯杯浊酒来消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浓情。酒杯中,映出远方家乡的轮廓和亲人们熟悉的笑脸;心中,破敌立功,戍边报国的决心和志向却是更加坚定、深沉了。浊酒一杯,承载了守边将军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承载了将军深深的报国之志。这首词意境雄浑,情景交融,以其迸发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感动着历代有识之士,历久弥新。

如果说报国之志是诗人心中雄壮辉煌的不灭之志,那么忧民之心则是诗人忧国爱民的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忧国忧民的典范和楷模。他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记述了自身遭遇和旅途见闻,一边是“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豪华宴饮场面,同时另一边却是“路有冻死骨”,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冻死街头,无人问津的悲惨场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看似平常,却是字字千钧,这不带任何修饰和感情色彩的现实主义描述,蕴含了多少对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的痛恨,对劳动人民贫困潦倒艰辛生活的同情忧虑和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社会的谴责和抨击!可谓扣人心弦,意境深远。

无独有偶,比杜甫晚些时候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他的《轻肥》一篇,则简直就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姊妹篇。该诗写统治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以人民的饥饿死亡作对照,“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讽刺的矛头直指弄权宦官,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思乡之念,怀下之情

应该说,古典诗词中思念故乡,怀想亲人的感情和诗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当这些林林总总的思念之情在酒杯里发酵、酝酿之后,溢出的不仅是醇厚悠长的酒香,而且更还有或高兴、或忧伤或悔恨的缕缕不绝的情绪的飘带,缠绕在饱受思念之苦的诗人心间,缠绕在试图走进诗中的后来读者心间,感同身受,余味无穷。

在《闻官军的河南河北》一诗中,诗人的高兴之态栩栩如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听到捷报喜极而泣,回家之心已是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此令人激动之事,不能无酒,于是诗人纵酒痛饮,且放声歌唱,而妻子更是愁云顿消,急不可待地收拾行李了。通过一系列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描写,活脱脱勾勒出诗人一家欢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场面。诗人狂喜之极,且歌且酒,兴奋的情绪随酒香溢出来,飘洒弥漫,陶醉了诗人一家,更陶醉了读者的阅读情绪。整诗给人以愉悦轻快的艺术体验,表现出魅力无穷的韵味。

毋庸置疑,苏轼的《水调歌头》乃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为词彩绚烂、字字珠玑的一篇。中秋之夜、词人欢饮达旦,思念着不能团聚的弟弟,未免情绪消沉,醉意朦胧的诗人举杯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何事长向别时圆?思念之情愈加浓厚,可是随即又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魄,这是何等的超脱与达观!全词笔调奇逸,视界开阔,意境轻灵洒脱,是酒给了词人无限的思念,是酒给了词人无形的洒脱与飘逸,无尽的抚慰和达观。美酒佳作,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品味和享受。

相形之下,隋人杨素的《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一诗则是另有一番风味。如诗中的“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两句,杯中已斟满桂酒,而诗人所思念的即将与自己开怀畅饮的友人还没有来到,心中那份期待、思念、落寞、忧伤是那小小的酒杯所能容得下的吗?这份挥之不去的寂寞和忧伤,随着酒香飘散开来,笼罩在诗人周围,诠释着诗人难以言传的心境,形成一种幽远、悠然的艺术境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陆游的《钗头凤》一词,成为思念情人刻画相思和悔恨的扛鼎之作。全诗委曲缠绵,惆怅交加,相思与遗憾同在,悔恨与无奈俱增,令人读之再三,叹之再三。

旧地重游,景物依旧,昔日情人却已远去,引起词人无尽惆怅。“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举起酒杯,想起情人的红酥手,手捧黄滕酒的姿态,想起往昔与情人相处时的欢乐时光,与之不得已而分手后的愁肠相思,诗人“错,错,错”!三声痛彻心扉的嘶喊,是相思之久,是惆怅之深,更是悔恨地自责,对灵魂的拷打。而“莫,莫,莫”三声长叹,则凝聚了诗人多少对情人已适他人的伤心,对没有坚守住爱情阵地的悔恨,对此情已逝绝望和无奈的悲哀凄凉的心境,“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相思之苦,离别之恨,与黄滕酒一道浸润着词人那颗绝望破碎的心,如泣如诉,凄惋哀怨,感人至深。

三、聚散无常,功业难成之意

溯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与酒形影不离。欢聚时,饮酒作乐,更使诗人豪放,洒脱,尽兴;别离处,酒来遣别离之愁,抚慰游子、离人憔悴敏感的心灵,流露出诗人的真挚感情,折射出诗人的气魄、胸襟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诗人陆游在农家欢聚饮酒的热闹场景,语言简洁质朴,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深厚情感。“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这是诗人晏几道与歌女欢聚饮酒时的景致,语言精雕细琢,措词婉妙,别具风格。“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语言精练准确,意境高远,更表现出与友人别离的忧伤和依依不舍,情真意切,杯酒中浮现出二人的深情厚谊,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面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苦闷者有之,达观者亦有之。心境相同,情怀各异,但无一不对酒情有独钟,借酒遣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曹孟德的苦闷,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情调苍凉悲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达观,气势飘逸洒脱,展现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特色和建功立业的执着精神,蓬勃激昂,催人振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多彩多姿,风格迥异,在浩浩荡荡的古典诗词长河中,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承载了历代诗人细腻丰富,敏感多情的内心体验,陶冶了历代读者的心灵,传达和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形成了酒文化特有的艺术魅力。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从中闻到浓冽的酒香。饮酒是乐事,但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酿造一点酒并不容易。所以有了一点酒,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用作祭祀之用,与神灵共享。

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祭祀者并不是白白地请吃请喝,而是对神都抱有希望。水旱风雷,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在无法主宰自然的情况下,只能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禾稼丰收,免于饥馑。“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鲁颂·有马必》)从春而复,由夏而冬,人们一面披风雪,冒寒暑,不停耕耘,也一面向神灵膜拜,暗暗祝祝寿,然而真正让人们眉开眼笑,饮得安乐,饮得热闹的,当是在禾稼登场的时候。

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是宫廷宴会最为常见的。他们投壶发矢,以决胜负。《行苇》中对此类多有描写:“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胜负既定,欢呼声起,于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祷福禄。即使祭祀,也只是徒具仪式,实际上是让美酒灌满自己的皮囊。

酒是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仅要与神灵“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华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有亲朋来访,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体面,二者是增加欢趣。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九歌·东君》

从屈原的诗句中,已经看到加入“桂”、“椒”这些香料,说明酒的品种变得丰富,具有地方的特色。屈原的诗篇,影响深远。宋玉步其后尘。“《招魂》者,宁玉之所以作也。”这篇作品数次见酒,更富有楚地风情。

(米巨)(米女)密饵,有(饣长)(饣皇)些。瑶桨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桨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娱酒不废,沉日夜些......酌饮尽欢,乐先故些。

丰富的食品,精美的饮料,兰膏明烛,华灯璀璨,鼓动瑟摇钟,美人共醉。虽是娱神敬鬼的幻想,但无异也反映人间的豪奢。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争战,“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们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河山,使天下出现大治,就可无忧无虑痛饮两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对酒》)人们讲究文明,讲究礼节。互敬互让,尊老爱幼,路不拾遗,无所争讼。国家的法度,公正无私,判刑合理,官吏爱民如子。老天爷体察善良的百姓,风调雨顺。他一边饮酒一边驰骋想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间乐园,可说是开了“桃花源”理想世界的先河。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醉意过后,回眸人间,一片混乱。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遥遥无期的目标,其难无异登天。于是深感力不从心,悲从中来,这一杯酒,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公子爱敬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路清波,好鸟鸣高枝。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者斯。

——《公宴》

他九高八斗,又是王弟,不少文士多仰慕他,追随他。所以他日夜开宴,赏柳看花。秦筝齐瑟,美女娇娃。“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反正是“公款”,尽量花销就是。只要不过问政治,一天吃三头肥牛,曹丕大概也不会来过问。除了“置酒高殿上”,还纵马出猎:“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这《名都篇》有论者以为是曹植本人游猎生活的写照。平乐观为汉明帝所造,在洛阳西门外。能在那设宴,且饮每斗“十千”的美酒,恐百一般人所能为。尽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和斗鸡走马的乐趣,但并不能解除心灵的痛苦。不知是“遗传基因”,或是现世的实感,他也慨叹:“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人终究不免一死。“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当然,大概也只有“杜康”可以排解了: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政局不稳,文士动辄得咎。为逃避祸患,他们沉湎曲蘖。如果说饮酒是乐事,那么他们这一杯酒则是饮得很痛苦的。当时文人“结社集会”,少谈政治,而是以酒解愁。魏末“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三国志》)。他们一个个都是大酒徒,蔑视礼法,放浪形骸。这是有历史背景的。而这七人之中,嵇康与阮籍,在文学史上齐名。嵇康是个憎恨虚伪,反对俗礼,不满黑暗统治的名士。他颇知言论不慎会招灾惹祸,但生性耿直,而酒后尤甚,故不免遇害。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我们都看到他饮酒时欢乐的赞颂。

王禹,北宋文学家,性嗜酒,大有一日不可无此君之慨。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

他在宋太祖开宝年间中进士,在汴州作官司,生活比较稳定,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大概收入不多,需靠“稿费”打酒。他的《寒食》诗云: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硖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由唐入宋,虽然社会趋于安定,生产比五代时期有所发展,但创造仍没完全愈合,边患时起,民生多艰。王禹在风雪寒天一斟酌之中,心绪难平,品出许多苦味。“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未缺供,酒肴亦能备。”(《对雪》)自己虽然生活无忧,而河朔之民此时却“输挽供边鄙。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其中冻死的该有多少?戌边将士,身披铠甲,寒气透骨,远离乡井,备受苦辛,有谁能解除他们的痛苦?他这种关怀民生、杯酒不忘国事的思想,是深受杜甫与白居易思想的影响的。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其实,鸟是知人之乐,旦与人共乐的。

先秦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寂,庶民采之。螟岭有子,踝赢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毅?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文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皆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离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蛆矣,我马?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两汉

羽林郎(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孺,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蜘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陇西行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凰鸣瞅瞅,一母将九雏。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诗四首(苏武)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自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墓;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董娇饶(宋子候)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南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谢彼妹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间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碟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魏晋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哟哟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在用相存。契阔谈谦,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箜篌引(曹植)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咏怀诗(选一首、阮籍)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磐折执珪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悉我肠。

北芒客舍诗(刘伶)泱漭望舒隐,黤黮玄夜阴。寒饥思天曙,振翅吹长音。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陈醋发悴颜,巴歈畅真心,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琴瑟,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

对酒(张正见)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人,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

夜宿石门诗(谢灵运)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瞑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代结客少年场行(鲍照)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九涂平若水,双闕似云浮。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候,日中市朝满。车马苦川流。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望荆山(江淹)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唐朝

夜别韦司士(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泊秦淮(杜牧)

烟拢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留卢秦卿(韩愈)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水,薛王沉醉寿王醒。

自谴(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宋朝

无题(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郊行即事(程颢)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野色(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香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正月末雪中有作(吕本中)

柳着河冰雪着船,小桃应误取春怜。床头有酒须君醉,又废蒲团一夜禅。

北郭(文同)

绕树垂萝荫曲堤,暖烟深处乱禽啼。何人来此共携酒,可惜拒霜花一溪。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鱼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秋(戴复古)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是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春游(王令)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西村(王令)远近皆僧剂,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元明

盘山绝顶(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自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与谁? 故李将军舞剑台。

西山亭留题(张昱)马头曾为使君回,北望新亭道路开,于越地形缘海尽,勾吴山色过江来。

英雄有恨余湖水,天地忘怀入酒怀。珍重谢家林下客,玉山何待情人推。

峨眉亭(张以宁)碧酒双玉瓶,独酌峨眉亭。不见李太白,唯见三山青。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安得十五弦,弹与跤龙听。

客中除夕(袁凯)今夕为何夕? 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月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醉樵歌(张简)东吴市中逢醉樵,铁冠欹侧发飘萧,两肩矻矻何所负? 青松一枝悬酒瓢,自言华盖蜂头住,足迹踏遍人间路,学剑学书总不成,惟有饮酒得真趣。管乐本是王霸才,松乔自有烟霞具。手持昆冈白玉斧,曾向月里斫桂树。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醒时邂逅逢王质,石上看棋黄鹄立。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于今老去名空在,处处题诗偿酒债。淋漓醉墨落人间,夜夜风雷起光怪。

游虎丘(郭麟孙)海峰何从来?平地涌高岭。去城不七里,幻此幽绝境。芳游坐迟暮,无物惜余景。树暗云岩深,花落春寺静。野草时有香,风絮淡淡影。山行纷游人,金翠竞驰骋。朝来有爽气,此意独谁领,我来极登览,妙灵应自省。遥看青数尖,俯视绿万顷。逃禅问顽石,试茗汲憨井。

竟行忘步滑,野坐怯衣冷。聊为无事饮,颇觉清昼永。藉草方醉眠,松风忽吹醒。

明皇秦烛夜游图(高启)花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大家今夕宴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新谱《霓裳》试初按, 内使频呼烧烛换,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只愁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游黄华山(元好问)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催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己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泄,海藏翻倒愁龙公,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究,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清朝

村饮(黎简)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塘边。谷丝久倍灵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钱谦益)

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我欲傍余生。

海上(顾炎武)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

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宋琬)

茅茨深处隔烟霞,鸡犬寥寥有数家。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

春尽日(郑珍)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春风欲舍去,尽日饱之吹。对此伤我心,泪下如绠縻。天岂欲我穷!

天岂欲我穷!日月自见多,大化谁能持? 阑边秃尾雀,摧老看众嘻。微物亦有然,聊复酒一厄。

田园杂诗(钱谦益)

春天不久晴,衣垢及时浣。身上何所著? 敝襦及骭短。家人念我寒,一杯为斟满。酒满不可多,农事不可缓。奋身田野间,襟带忽以散。乃知四体勤,无衣亦自暖。君看狐貉温,转使腰肢懒。

圆圆曲(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恼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赋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见田窦家,候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客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情。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暂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底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奤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通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臼红经十度霜。教曲妓师怜尚在,烷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清凉山赞佛诗(吴伟业)

诗词中的酒文化等等 篇2

一、在文化 生 活 教 学 中 恰 当 使 用 古 诗 词 有 利 于 提 升、推动学生的思想觉悟

文化生活的教学要把握思想性,因为它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学习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文化教育课程,尤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化生活的教学要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文化价值,围绕高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 成,逐步展开 知识的学 习理解与 能力训练。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诗言志,歌永言。”(选自《尚书·尧典》)“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选自《论语·阳货》) 阅读古诗词,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贤人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仁人志士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贤哲人深刻精辟的人生思考。例如在教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时, 笔者选用了李白的诗《行路难》。

这首诗写于诗人功业未成,被迫离开长安之时。作者找不到出路,内心痛苦,但又倔强自信,不因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全诗感情激荡,起伏多端。其中“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激越高亢,唱出了自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该诗词,分小组探究、分析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导向,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不折不挠的精神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进而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恰当使用古诗词有利于引导 学生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文化生活的教学注重以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情 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和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从 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隽永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运用显然是必要的,又是必需的。例如,在教学“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古诗词,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以《诗经》为例,很多成语来源于它,如辗转反侧(《关雎》“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万寿无疆(《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等。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一部 分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其语义的变化;或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从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

二、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恰当使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钟启泉曾经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 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选择不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请几位学生分别 朗读他们 自己整理 的爱国诗 人的诗作。 有的朗读屈原的《离骚》,有的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有的朗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朗读的学生满怀激情,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诗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课后,布置学生分组整理爱国主义诗词,举办爱国 诗词朗诵会或板报展等,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文学知识渗透 篇3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牙口”渐好时,引领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文化阅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散发出知性和意趣诱人芬芳的语文课堂,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长养料。

语文课上如何兼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格律严谨、意蕴深远、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的古诗词无疑是最佳入口,古诗词的课堂应该氤氲着语言文字的芬芳。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一词教学为例,试论如何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整合。

一、明意——夯实文字训练

初读古诗时,重视古诗中字的读音,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明意时,让学生试着用准确、通顺、生动的文字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对全诗有个大概的印象。初读,再读,赏读,层层的朗读中,完成字词句练习和朗读训练的任务。

《渔歌子》一词短小,27个字,但生字不少,要读好并非易事。在初读时可布置简单的任务: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暗示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上。之后朗读反馈中,相机进行“箬笠、蓑衣、鳜鱼”等生字教学时,仍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示学生看注释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汉字的意思,落实字词的教学。

张志和是山水画家,通过景物的叠加,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仅仅用27个字,便将一幅明丽又空蒙的水乡春汛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青山前,白鹭飞翔;碧水间,鳜鱼嬉戏;斜风中,粉红的桃花轻轻摇曳;细雨里,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再读“举象”时可以思考问题“这首词勾勒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的样子”,比比谁说得美,谁说得生动,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活色生香美景。赏析画面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不归”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时的读,带上理解和感悟后,学生的读已经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越读越出滋味。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朗读,圈画,借助注释,根据字形,联系插图和上下文静思默想,自由表达,诵读。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克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片面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达到“言意兼得”境界。

二、欣赏——渗透文学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通常是五言或七言,大多为绝句,偶有律诗。它们平长仄短,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极富音乐美,有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必然要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学知识。

简单不只是告诉。古诗词之美美在节奏,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跟着教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虽没有刻意告诉学生古诗的节奏及韵律之类,但学生能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节奏和音韵之美。

同样,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发现其他的文学知识: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小学阶段接触第二首词。将之前的《忆江南》和以往所学的格律诗进行对照,学生便能发现词和诗的不同在于:诗每行字数相同,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此时教师便可相机引出:所以,词还叫“长短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没有深入讲解,但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一点点种上了学生的心田。

三、意蕴——了解中华文化

诗言志。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人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渠道和丰富的情感藏在诗行里。

《渔歌子》这首词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词中景、词中情,更在于“不归”这一词心。“青箬笠,绿蓑衣”这一词中人更成了中国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是中国隐者文化的最佳诠释。

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张志和的不归是贪恋美食或是流连美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他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呢?教学中可先破后立:若春天过去,美景消失,还会不归吗?在学生的心湖上扔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疑问未解或是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时,链接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和另外几首《渔歌子》。在朗读中,学生心头的疑惑也渐渐消失,答案成竹在胸。此时,设置一个劝答书写,让学生置身于张志和的角度,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言其所言,将心中的想法诉诸笔端,我手写我心,将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同生共长。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篇4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 ;创作原因 ;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如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作《鳊鱼》诗;吃蛇、蛙、蛤,写《古意》;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棕笋、蜜唧,都写有关于这些食品的诗文。苏轼在写这些自然食品时往往发出由衷的赞美,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赞美了荔枝外观的光鲜亮丽;《食槐叶冷淘》诗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诗则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而用山芋做过的“山芋羹”,也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

苏轼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也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汤”、“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玉糁”、等等。在平时,苏轼也会尝试制作美味的食物。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肉了,其中《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他煮鱼,“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据说味道非常鲜美。由此可见苏轼对自己的烹饪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还是平淡粗俗的饭食蔬果,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愉悦。[2]

[1]

(二)闲适惬意的品茶之趣

说苏轼好茶、嗜茶,单是看他写过的饮茶诗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如:《试院煎茶》、《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汲江煎茶》、《寄周安孺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等。其中自然有不少描绘茶的诗句如“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3],说的是新茶之中挑出的形如鸟雀舌尖的鲜嫩茶芽;“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

[4],说的是茶瓯表面漂浮着洁白如雪的茶沫;“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说的是制作精美,惟有明月、佳人、美玉可以相比的月兔团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用冷冽的玉雪和香浓的油膏相比,来显示茶味的纯正,让人似乎尝到了新茶滋味的甘芳轻妙。苏轼曾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这样说来,苏轼品过的茶自然不在少数。

苏轼爱茶,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同时也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这里,苏轼把好茶比做“佳人”,可见苏轼爱茶之深。同时,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名句。更有茶人把苏轼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联成茶联,也甚为妥贴,真可谓写尽了苏轼对茶的挚爱,道尽了苏轼对茶的赞叹。[8]

[6]

[5]

[7],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超然闲适生活的美好象征,是困顿仕途中的自然安慰,是真挚情谊的坚韧纽带,亦是创作灵感的传输媒介。尤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这些饮茶诗往往能体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居官闲暇之时,苏轼常常与朋友们饮茶晤聚,吟诗酬唱,生活闲适惬意。而在关于苏轼饮茶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如《次韵谢鲁直馈双井茶》:“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肥,只有病渴如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首诗是苏轼对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的和诗。黄庭坚家乡的亲人捎来了一些上好的双井茶,他便送一些给苏轼,并附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意思是说我家乡丰茂的茶叶,放入小石磨里碾制加工后,光洁纯净,连雪花也不及,你喝了我的茶之后,希望能唤起你被贬黄州时的旧梦,象范蠡那样激流勇退,退隐归田。言外之意是委婉含蓄地规劝苏轼在政治上得志、处境安逸时不要忘记曾经被贬谪时的遭遇,由此可见他们友情的真挚。苏轼一生喜与僧人交游,结识了不少僧道高人,他的茶诗即是见证。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10]

[9]

怡然和尚送给诗人垂云新茶,这种茶极为细嫩,全是拣芽、雀舌。这些垂云新茶其实是佛寺中的精妙供品。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供品茶。毋庸置言,这两种茶都是茶中极品。因此苏轼在诗里开玩笑地提醒怡然:不要在意他们的好坏,但到底作何评价,就得看你的判断了。特别是“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两句插写在诗里,表露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羡慕怡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生活,深深地感觉到虽沐浴皇恩,但也觉得寒意逼人。从诗中的名茶互赠、玩笑戏谑,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间的深厚友谊。

面对甘冽幽雅的香茗,苏轼便怡然自得、如痴如醉。试想,能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抵得十年尘梦的半日之闲,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这该是沉闷的人生中多大的享受!故他曾有诗句曰:“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11]当一杯清茶入腹,顿时齿颊留香,神清气爽、几乎腋下习习生风飘然仙去时,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啊!

(三)豪放逸气的饮酒之欢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12],由此可见,苏轼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却很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有涉及到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种类真是不少。“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是嫩黄的碧香酒;“二年洞庭秋,香雾长馔手。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14]

[13],说的,说的是玉色的洞庭春色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

[15],说的是清澈的竹叶酒;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16],这样一篇赋就三次写到饮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中也涉及到饮食,题目写到喝酒,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这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出苏轼喝酒时的那种的豪放豁达、壮志义气,超然愉悦则一一显现。

苏轼喜酒,酒能使他享受到闲适与惬意;苏轼好酒,酒能激起他的凌云壮志;苏轼嗜酒,酒能使他飘然若仙,遨游于“琼楼玉宇”。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苏辙也不善于饮酒,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他“酌酒与妇饮”。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后赤壁赋》写友人得到鱼,告诉苏轼。苏轼便回家告诉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会品酒,鉴酒,而且还会自己酿酒。正如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所言:“走到缸边屈身听,听见里面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了酸,但是怎么样是恰好,别人仍无法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董一样。”

[17]

苏轼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的时候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8]的飘飘欲仙感,还向西蜀道士扬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

[19]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他还发明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制作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术颇为满意。

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点点滴滴都给苏轼动荡不安的人生增加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让他把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滋味无穷,记得林语堂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的。一般人不能够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21]

[20]

。苏轼称自己

就这样,苏轼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拥抱生活的热情,始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在忙里偷闲,于苦中作乐,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从而使生活充满闲情雅趣,使多舛的人生旅途中充满盎然的生机和纷呈的意趣。

与其说苏轼好吃,倒不如说苏轼能吃,因为在大嚼美食、畅饮美酒、静啜香茗之时,他不仅 能从中享受到口舌之快,更多的是还能从中品味出生活之趣。

二、苏轼写饮食题材诗文的原因

苏轼在诗词中的这些饮食之趣实在是另人回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轼在诗文中这么频繁突出地表现它们呢?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文学创作毕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苏轼具有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人生经历简单、生活内容单调的人来说,即便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私生活都写入诗中,也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起色。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阅历是极其丰富的,他曾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

[22],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有机会饱览天下的奇山秀水。所以,蜀中山川,镇江夜景,钱塘江潮,蓬莱的海市蜃楼,海南岛的山风海雨,这些奇异的美景才会不时地出现在他的笔端,正因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才有机会饱尝各地的奇特风物,蜀地的巢菜、棕笋、芹芽脍,洪州的牛尾鱼,南方的荔枝、龙眼、槟榔、橄榄„„这些美食美味才会在他的诗中大放异彩。

况且他兴趣广泛,交游广阔,文学、艺术、医药、烹调、建筑、工程等等样样精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成为朋友,不同的爱好给他不同的乐趣,不同的朋友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他的生活才很少会显得无聊枯寂而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此异彩纷呈的日常生活阅历自然会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异常丰富的素材,使他在诗中对生活和活力多有表现。

(二)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和淡泊超然的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乐观开朗,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林语堂先生指出:“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

[23]

苏轼既有爱国爱民的朴素情感,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也曾几度被贬,流落荒蛮之地,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24]。

东坡一生可以说是曲折艰辛,乌台入狱,数次丧妻,老年丧子,九死南荒。奇怪的是,如此频繁的厄运中,他表现出来的是淡泊和超然,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干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被贬黄州,他首先想到的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5]

。在海南的时候,肉是很难吃到的,他乐呵呵地喝着山芋羹,得意地夸口“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26]。只要还有东西可吃,东坡就会身充满活力。就会有精神去直面人生,因为“犹

[27]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一个热爱吃的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因为热爱吃就有对 5 抗逆境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热爱生活,这就是热爱生命,这就是他的淡泊、乐观和豁达。

东坡思念家乡,思念田园,希望摆脱世事的纷扰。吃饭的时候他说:“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沃,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芥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随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

[28]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他很好吃,但因为他的淡泊乐观,因为他的豁达超然,他不同于那些饕餮之徒,他不刻意去讲究自己日常的饮食。充其量,在日常生活中,他不过是有什么吃什么的,他不拒绝美味佳肴,但也能享受粗茶淡饭,无论什么,他都吃的津津有味、心满意足,所以他才会发现生活中“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的无限感慨。饮酒的时候,他说:“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29]

他不为老之将至而忧愁,因为他想的非常开,世人都如此,并非自己一个人;饮茶的时候,他说:“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30]

虽然他深知品茶要讲究茶具,但简陋的砖炉石铫照样也能作茗饮,照样能让他满足而尽兴;还不止这些,更突出的是生活中越是困厄的时候,他在这种淡薄、旷达、乐观的精神和处世态度往往表现越突出,而他更能发现生活中别有的意趣。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像,是无所谓美的。”[31]平凡而无奇的日常生活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单调沉闷的,但在有着淡泊、旷达、乐观精神和处世态度的苏轼的眼中却常常是别有情趣的。

(三)重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寄托

“诗须要有为而作”

[32],苏轼不仅重视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对创作的影响,而且很重视创作中真情实感的表现。来自于日常生活题材的日常生活情趣恰恰又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会在他的诗文中如此频繁的写到它们。

东坡曾云:“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33]

显然,苏轼写饮食题材的本意并不在于记录那些美味佳肴,而是瞩目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俗之又俗的吃食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体验、人生情感,从而达到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春菜》的诗,历数蜀地春菜的鲜美:“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34]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肥厚的白鱼,鲜荠,青蒿,凉面,光是看上去就觉得

[35]美味可口。但是苏轼埋怨道:“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其实苦笋、江鱼,它们的味道也是很鲜美的,但为什么还说是难以忍受的呢?难道真的是不堪入口吗?原因就在于苦笋、江鱼不是故乡的东西。苏轼借此诗来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还有那些值得怀念的乡村美食,这是一个美好的幻影,当然也是一种精神的安慰和情感的寄托。

苏轼有着一些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而这种真挚深厚的友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 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36]

老朋友来人来信看望他,他十分欣喜,这轻透而圆润的白晒荔,清脆美味的红螺酱都浸透了故人浓厚的情义啊,当中最感人的是诗人谪居儋州,友人吴复古、参寥或千里来访,或远寄书物,尤其是老同乡巢元修,竟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从眉山万里徒步赴访。有如此的情谊,苏轼把它寄托在诗文中也是必然的。

苏轼似乎始终对家乡的食品情有独钟,同样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因为人们思念家乡的吃食就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东坡在黄州时,一位籍贯蜀地的僧人要回家乡去,东坡给他送行说:“南北东西,都是一个天空,在哪儿都一样,都可以把身处之地当作家乡。东坡在送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安慰自己。生命有限,归思无穷。故乡与客居之地,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远隔万水千山。人老思乡,心灵寂寞的时候也思乡。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更是一个美好的幻影,一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回家去,也许并不能使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却可以使心灵得到休憩。苏轼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其实就是他内心中归隐情节的外现。这一点他在《春菜》中有明确表露:“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37]诗的前半部极力赞美各种菜蔬的外观新鲜味道甘美,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岂如吾蜀富冬蔬”就转入了另一种情境,抒发了“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的归隐之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生活困苦,有时甚至出现食不供给的尴尬环境,但他并不会因为物质上的缺失而感到彷徨和失落,总是以心胸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力图摆脱政治失意造成的精神苦闷和物质匮乏带来的内心困扰。《菜羹赋》就很好的体现了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感悟,“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

[38]

。这篇文章传神的表现出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深刻的揭示了他的人生思想感悟。

(四)受时代文风的影响

苏轼之所以突出地在诗文中描写饮食之趣与他所处的时代诗风、词风有密切的联系。宋代文学一开始就出现注重文学缘情特征而倾向于审美的创作思想,这一创作思想于理论上强调政教功利的儒家明道说并行发展,所以北宋初期的七十余年间,一些文人的创作都倾向于写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情感体验。苏轼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走上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的文学创作道路,从取之不尽的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和写作题材范围,所以当时有志之士如梅尧臣、欧阳修等人都有意在题材上,艺术上进行创新,而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文中表现鲜活的日常生活情趣,比如欧阳修在他的诗歌中鉴赏文物书画,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诸如鸟啼、虫鸣、鱼鹰、鸡头、鸭 脚等等,而梅尧臣提出了“以俗为雅”的诗歌理念。他也不避凡俗的大量把日常生活题材日常生活情趣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单是以食品为主题的诗歌就达一百一十首左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那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39],以新鲜活泼的“俗”去对抗陈旧僵化的“雅”,却给宋初沉闷的诗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促使新的诗风的形成。

梅、欧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随着梅、欧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的成功,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苏轼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得力干将,自然也会有意把日常生活题材列入写作范围,其中对饮食情趣的表现也自然会多起来。

(五)与儒、佛、道的信仰密切相关

苏轼认为,佛学能使人平和宁静、明辨通达;同时他又酷爱自由,欣赏淡泊名利、仙风道骨的道家。因此可以说,苏轼的思想中带有明显三教合一的倾向,当然他的创作也脱离不了这种思想。当他步入仕途时,济民救世的儒家思想占上风;当他贬官在野时,佛道思想是主流,正如林语堂先生指出:“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思想占上风;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40]

而从苏轼的饮食结构来看,既有蔬菜、水果,又有鱼肉等荤菜。这种既相互矛盾又各有联系的现象与他的信仰是分不开的。

儒家中的素食、蔬食就代表着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代表着士大夫人格的挺立之美;道家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之说,为了追求长生而崇高洁净的蔬食和素食,最好能洁净达到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程度。苏轼的饮食文化中道家色彩也很浓。他在黄州时,他所制的真一酒据他自称是梦中一位“丰神英发”如吕洞宾的人传授的[41]

。取的是道家精、气、神三真归一,元气遂成之意。在这里,从喜好素食和蔬食的侧面反映出的是那种逍遥自在,无所羁绊、返朴归真的人生审美态度。佛家呢,更是禁止肉食。在这里,食蔬食反映出的是人生淡泊知足,清新寡欲的精神。苏轼喜欢食肉,尤其是猪肉,甚至他在因乌台诗案入狱时叮嘱儿子送的饭菜就是肉和菜,而纯正的佛教信徒是不食肉的。《珂雪斋集》里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东坡学佛,而口谗不能戒肉。至惠州,尤终日杀鸡。既甘其,又有虞其罪,故每月为转两日经,救拨当日所杀鸡命。”

[42]当然,苏轼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少杀生,所以不要小看了苏轼诗中的那些素食和蔬食,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传达出苏轼对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人生追求,对无拘无束,心无所碍的生活的热爱。

所以苏轼创作饮食题材诗文有着他必然的因素,从生活中获取琐碎的材料,从细节中得到日常的情趣,从他的一字一句中获得情感的寄托。

三、苏轼饮食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宋代诗文平易自然、深细委婉的总体风格中,苏轼的诗文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人的特点,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中,透出挥洒自如,雄放恣肆的个性。苏轼能在寻常中发现美,领悟人生的哲理,使其风格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极镜,这也正好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一)平易流畅的语言特色

苏东坡用他自然流畅的语言让俗之又俗的食品同样充满了美感,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他饮食题材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读出语言的平易流畅,幽默自然。相对于白居易低俗的浅切和梅尧臣没有味道的平淡,苏轼的这种平易流畅明显已经明显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已经达到了一种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

苏轼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怀着一颗热情的诗心用生动的语言让各种食品活灵活。正如“卧剑的长鱼,拳如蕨的韭芽”,又如“铁甲的雪底波棱,金珠般的枇杷”

[43]

,每一种从苏轼笔下显现的食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写中他还爱用拟人,可以说在苏轼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显得那么有生机,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灵活现。他写蔬菜的茂盛可爱:“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有儿芥有孙”[44],他写荔枝的骄媚欲滴:“海上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45]

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苏轼也爱给各色食品涂上种种鲜明的色彩,他的笔下,粉红的石首鱼,雪白的河豚,青青的槐芽饼,红胜颊的木瓜,哪一样不美得令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凡俗平庸之物,正是平常日用不可或缺的对象,但有俗趣,未见诗趣。但见自然丑,未见艺术美。而审美意识的改换却往往能脱俗入雅,这些宋以前诗人较少描写的庸俗的寻常日用,在东坡异样的人生境界的关照下,在自然流畅语言的描绘下,不再显得粗鄙、尘俗,并且能挖掘出它们蕴含在庸俗表面下的深刻内涵,他的食品诗达到了一种精微超诣的艺术境界。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6],四句诗中有三种美味,其语言珠圆玉润、流利活泼。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装扮了美丽的春光,勾勒出一片美食美景,令人向往。这是苏轼所崇尚的一种艺术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雕琢是无能为力的。

苏轼那些饮食题材的作品就处处体现了这种好处,有时简直如话家常般的娓娓到来,让你感到亲切舒畅而绝无生涩之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苏轼这种平易流畅的创作语言风格不仅是苏轼高超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当时诗坛求深务奇的新避而有意为之,真正做到了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运用语言的才能技巧,充分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二)丰富多样的奇特想像

苏轼总是以高度的热情享受自然的或人为的美味,并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而这种感悟这种品味,自然离不开他丰富奇特的想像。

“龙根为脯玉为浆,下界寒醅亦漫尝”先流齿,香雾霏霏欲馔人”

[48]

[47],“露叶双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簌蔌

。由眼前的荔枝联想到硕果累累的壮观,将美酒比喻为天上下界的琼浆,视柑的芬芳为香雾,诗人因事物而产生灵感,食物因诗人的妙笔而生辉。他满怀喜悦的欣赏春天的菜圃,《春菜》中有这样的描写:清晨的菜畦,沐着晨风,浴着朝露,诗人仿佛看到了一盘盘精美的佳肴,嗅到了诱人的菜香,鱼香和饼香。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鲜荠,白鱼,青蒿,凉面,不仅美味,而且舒适。苏轼激昂地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曾这样说过“: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颖很贴切,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意见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旧小小说里将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此同时,那些新鲜贴切的比喻也为其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苏轼丰富的想像离不开各种新颖的比喻。苏轼善于比喻,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他那些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中,诗中那些俯拾皆是的比喻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新颖也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有时他也运用暗喻,诗中直接引用喻体而并不指出其本体,从而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硼”

[50]

[49]

与,说的是笋,笋的美味无非就在于一个鲜字,然诗中不提笋字却直接以玉婴儿呼之,把笋比作婴儿,则笋的新鲜洁白、肥壮、脆嫩、甘甜便不言而喻。

丰富奇特的想像还离不开他奇妙的联想。苏轼善于利用广阔的联想在诗中营造出生活中所没有的满足。如“桑畴雨过罗纨腻,麦垄风来饼饵香”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

[52]

[51],“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

。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平常人不能从桑田雨就看到罗纨之细、从麦垄风就嗅到饼饵之香,平常人也不能从雪的利用就想到雪白的满面粉,想到带着裂纹的蒸饼,甚至闻到空气中阵阵新麦饼的芬芳,但是苏轼确实做到了。在这里,味觉触觉和嗅觉都得到了奇妙的打通,而这些无疑又是苏轼丰富想像力的证明,有了这样丰富的想像力,现实生活中的单调和贫乏又有什么值得惧怕呢?

(三)琐屑细微的生活题材

苏轼有着一双十分敏锐的眼睛,他善于选择生活中微小的日常场景,善于抓住事物的细微特征,善于进行准确描摹刻画。一片落叶,一簇花丛,一阵威风,一次访友,一次品茗,一个午睡之类的原汁原味的细微日常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都可以真实的描摹再现,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 受。苏轼生活中情趣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而所有这类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选材的琐屑细微,在苏轼饮食题材作品中,也往往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微的片断或极小的场景来体现其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赵翼所说的:“天生健笔一支,爽如衰梨,快如并剪,有必打之隐,无难显之情。”

[53]“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54]。诗中所写是诗人一次应邀做客品茶的小事。品茶本已经是乐事,而优雅宜人的环境更是吸引人,清风携着细雨徐徐吹来,碧绿的荷叶被风儿掀乱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不停地翻滚着、晃动着,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湿润的荷香,不时地还有鱼儿跃出水面,似乎想打破周围的寂静,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清新雅致,于是携壶临池,边观赏风景,边以小壶注水点茶,这是怎样一个人间仙境啊。

显然,在苏轼那些充满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文创作中,他摒弃了前人熟用滥了的“风、云、月、露”而瞩目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烟火,让平凡的日常事情细致入微的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和人生体验,引发出隽永的诗味和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四)自然随意的创作形式

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还有一种打动后世读者心灵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形式上的自然随意,苏轼在创作中往往追求章法挥洒自如。与在语言上追求一种平易流畅之美相一致,苏轼在章法上往往追求一种挥洒自如之美,从而达到形式上的随意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也同样适用于他的诗词。

赵翼曾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盖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树也云:“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

[57]

[56]

[55]

此话虽是论文,方东,“坡诗纵横如古文”

[58]

。苏轼实在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天才,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愿受太多的拘束,他能追求并达到心的超脱自由,所以在表达他那颗自由洒脱的心的时候,也同样作到了无拘无束。

(五)诙谐轻松的艺术风格

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苏轼这些表现饮食题材诗歌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有时他也会自我解嘲,自我打趣,由此来化解生活中的尴尬和窘迫:“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59]

如果酒也没有了,米也没有了,怎么办?他自我宽慰道:

[60]“北船不到米如珠,最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逗酒定蹯吾。”没关系,邻家明日祭灶,肯定会有酒肉相送,你看,现实生活中的窘困就被他轻松化解了。

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 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在以上这种诙谐轻松的氛围中,苏轼其实正是以诙谐解嘲的态度来显露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来对待生活中自己的坎坷境遇。叶燮在《原诗》中说:“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61]而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里也说:“杂以嘲戏,讽谏谐谑,庄语悟语,随事而发,此 [62]东坡独有千古也。”著特色。显然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构成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诗歌的一个显

(六)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能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63],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的确,苏轼在其饮食题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从中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从而获得自身的情感宣泄。

苏轼诗文中所描写的食物都有着赏心悦目的外在美,那些天然食品自然的形态和色彩给他带来极妙的美感体验。那些新鲜欲滴的荔枝、晶莹剔透的米饭、跳跃肥腴的河豚、新春出生的笋芽,春雪中摘来的春菜,带着晶莹露珠的樱桃,总是显得那么娇艳水灵、鲜亮夺目,让人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素净淡洁、沁人心脾,而鲜红的稻米、翠绿的巢菜、洁白的竹笋、乌黑的菱角、金黄的柑橘,这些明亮艳丽的色彩更是让人萌生一股无比的爱怜之情。

苏轼在面对各种食品的时候,亦会对大自然赋予这种食物的美貌而感到欣喜万分,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将物和景紧密结合,情和景相互交融,并且渗透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就是苏轼笔下的荔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64]

在诗中苏轼用了黄、紫、绛、红、白这五种鲜亮的颜色来描绘荔枝的外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披着绛红纱衣的海山仙人,肌肤冰清玉洁,身姿摇曳飘逸,游离在凝紫烟雨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再联想到荔枝,不要说品尝它鲜美的滋味了,就是单单看看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观也已经够陶醉了,足见苏轼的喜爱之情。再看《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5]这虽然是一首题画诗,不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鲜活的鸭子,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点缀了美妙的春色。寥寥数语,却把春江的美食美景勾勒得淋漓尽致。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也道出了苏轼的好食之乐: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堪称人间极品啊!在这里苏轼把事物的外在形态美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显得相得益彰。清代刘熙载《艺概》如是曰:“苏轼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66]这四个字也是苏轼日常生活题材诗词艺术成就的极好概括。精微和超旷,看似对立的两个词,实则融为一体,给人以极美妙的艺术享受。

苏轼是将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生活在现实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苏轼又卓然独立于人世之上,恰恰在于他能够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以此实现从现实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通过观照自然,直面生活来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卓越的才情和娴熟技巧,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探索人生底蕴;以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乐观面对困境抒发独傲情怀,造平淡于绚烂中。

参考文献:

[1]苏轼.猪肉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7. [2]苏轼.煮鱼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1.

[3][10]苏轼.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662.

[4]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2.2558. [5]苏轼..月兔茶[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45.

[6][8]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696. [7]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A].见:苏轼诗集(卷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529. [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3). [11]苏轼.寄国安孺茶[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2. [12]苏轼.饮酒说[A].见:苏轼诗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69.

[13][24][26]苏轼.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93. [14]苏轼.洞庭春色[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35. [15]苏轼.竹叶酒[A].见:苏轼诗集(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77. [16]苏轼.赤壁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 北京:中华书局,1982.349. [17]周作人.周作人集·谈酒[M].花城出版社,2004.122.

[18]苏轼.桂酒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4. [19]苏轼.蜜酒歌并序[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5. [20]苏轼.真一酒并引[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1. [2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生活的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9. [22]苏轼.龟山[A].见:苏轼诗集(卷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291.

[23][25]苏轼.初到黄州[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2.1032. [27]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17.

[28]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3.2034. [29]苏轼.与临安人同年剧饮[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50. [30]苏轼.试院煎茶[A].见:苏轼诗集(卷八)[C].北京:中华书局,1982.370. [31]宗白华.艺镜·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9.

[32]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1525. [33]苏轼.题柳子厚诗[A].见:苏轼诗集(卷六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34][35][37]苏轼.春菜[A].见:苏轼诗集(卷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789-790. [36]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6.1090. [38]苏轼.菜羹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 [39][4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4,61. [40][63]林语堂.苏东坡转[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9,203.

[41]苏轼.记授真一酒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12-231. [42]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3]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

[44][64]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五)[C].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2. [45][48]苏轼.食柑[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58-1159.

[46][6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1401. [47]苏轼.闻钱道士与越守钱穆父饮酒送二壶[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5. [50]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817. [51]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南园[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78. [52]苏轼.游博罗香积寺[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2111. [53][57]赵翼.瓯北诗话(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4][58][62]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5]苏轼.道者院池上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1437. [56]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A].见:苏轼诗集(卷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14. [59]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1. [60]苏轼.纵笔三首(其三)[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27. [61]叶燮.原诗·内篇·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 [66]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Discusses in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creation the diet prose

Xu Haibo

信访,民调等等 篇5

多年来,国内外重大事故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事故一次次敲响生命的警钟,更让人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大家也都深深体会到:“安全第一,平安是福”。试问:谁不愿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谁不愿在亲人的团聚中享受天伦之乐?

多年来,东保卫分公司十分重视安全生产主题,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松劲思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把“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理念,我们必须看到,长期的安全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些许的麻痹大意,都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至生命财产安全和家庭幸福美满。

二、安全,不是一个物体,要描绘出来也很难,但安全确是存在,存在于你我的身边,充满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安全,我们需要安全,而安全也需要我们。在企业里听的最多的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二是企业自身的:益。从社会效益来说,它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企业只有安全、优质的产品,才能给用户带来效益,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来说,企业多以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是每个企业出经济效益的第二法门。企业争取的就是多织布,织好布,减少消耗.但如发生了安全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这自然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而事故的影响远不止此。它还会影响劳动者的心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用户的经济损失.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

综合治理

一、全员参与,结合企业管理抓综治

东保卫供电公司始终把抓好综治工作提升到可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保驾护航的高度来看待。为强化对综治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公司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班组负责人为成员,坚持每年下达综治工作目标,将综治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中,作为对各班组量化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每年初,东保卫分公司签订《综治工作责任状》,层层落实分解责任,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考上抓、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班组以“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维护企业内部和谐稳定为主线,以和谐平安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为提高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质效,东保卫分公司抓住迎峰度夏关键期,结合前期重整改轻管理等问题,深入推进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低电压台区普查。认真开展低电压台区普查,对存在低电压问题的台区逐个进行原因分析,找准问题突出的台区,分轻重缓急制定低电压改造计划。二是切实加强配网运行维护。加强配网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健全矿区电网电压质量监测网络和管理平台,提高电压监测点数量,及时发现低电压问题。坚持对低电压台区优先采取管理措施解决的原则进行治理。三是及时解决低电压问题投诉。低电压投诉问题,要做到及时现场核实、认真分析原因、耐心细致解释、落实解决措施,避免重复投诉和越级投诉。四是强化改造工程管理。改造工程是解决矿区低电压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强化低电压改造工程的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导,确保改造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电网升级改造的机遇,做好配网改造项目特别是低电压项目储备,积极解决低电压问题

民调

一、明确认识,端正态度是开展好民调的基础所在

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政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民调这一作法,符合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执政理念,顺应社会政治文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待民情大下访工作要以客观、积极的态度正确应对。一是要消除应付思想,力求实效。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充分认识和肯定民调积极因素,积极适应民调考评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改进民调下访工作方式方法,把民调下访工作做实作细,推进综治维稳工作的开展,而不是仅仅在应付电话抽查考评,在排队排位上下功夫。二是要消除抵触态度,正视不足。民调大下访工作是一种建设性的、理性的自省,是对行政行为中某些需要改进的环节和某些不当的行为的问诊。虽然在走访中遇到个别发泄情绪,无理取闹的人,在调查考评中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状,但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视民情下访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用细心、诚心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戴。

二、科学把握,因势利导是开展好民调大下访的关键所在 针对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足,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将民调大下访工作做实做细,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宣传公开,促使民知。公开才能理解,透明才能包容,协调才能和谐。民调大下访开展以来,不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干部等座谈会,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说明党委、政府决策决议,并通过参会人员向群众进行宣传,使群众能够理解和支持。二是及时调处化解,消除民怨。俗话说:“通着不痛,痛则不通”,基层许多矛盾问题往往是因为事件发生时调处渠道不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小事积成大事,活结积成死结,结果积成民怨,激为民愤,对此,东保卫分公司在保留过去好的综治维稳传统作法的基础上,以民调大下访为契机,建立健全了综治信息网络,确保能及时发现掌握维护动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大了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走访活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处理过的问题不理解的进行说明解释,用真诚的服务来维护供电公司的形象。

信访

一、在“事少发生”上下功夫,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一是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济、灾有所救、残有所助,不断增强矿区群众幸福感。二是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重大决策实施规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决策建立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基础之上,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三是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通过科学评估,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先期预测、研判和防范。四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平等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依法保障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等等, 篇6

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坚持的多重含义和不同的人生哲学。

(1)“;毅力,腐朽的木头;坚忍不拔使石头刻骨铭心。”

俗话说,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像枯木一样容易折断。然而,即使是金子也可以被意志坚定的人雕刻。

人生哲学: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一定会成功,否则,他一定一事无成。

(2)“;滴水穿石,不是靠力量,而是因为它日夜不停。”

另一种说法是,一滴水之所以能穿过石头,不是因为水的力量,而是因为它迟早会到来。培训。你自己。

人生哲学:那些有毅力的人,那些无私训练的人,那些知道如何坚持的人最终一定会成功。

(3)“;我们必须有毅力、杰出的能力和毅力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句话是说,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杰出的能力和毅力来实现他的目标。

只要你有毅力、能力和毅力,你就能成功。

(4)“;重要的不是力量,而是它能持续多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它能持续多久。

人生哲学:要做大事,必须坚定不移,绝不依靠暴力。

语文课, 等等我们的男孩吧! 篇7

我们的男孩究竟怎么了?心理学研究表明, 性别影响孩子的学习, 男孩与女孩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有100多处。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阅读和写作技巧方面, 男生落后于女生1~1.5年。因此在国外, 男孩一般要比女孩推迟一年上学。

直面差异才能改变现状,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因生理、心理构造而产生的语言学习差距, 却正在被一些“拔苗助长”的语文教师所拉大。

【点击现状】

1. 听——为什么你总是会坐立不安

语文课堂四十分钟, 总有几个小男孩是如此的坐立不安。他们忽而摆弄铅笔, 忽而玩起了橡皮, 忽而又架起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摇晃起来。更有过分的男孩还会将脑袋钻到桌子的抽屉里, 不知道要找些什么。而女孩却很少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这样“好动”的男孩, 有老师喜欢称之为“猴子”, 并总是哀叹:为什么在语文课上会有如此多坐立不安的男生?

为此, 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比如听课时必须将两手放在桌子上, 老师请你打开书你再翻书, 除了要记笔记另外时候不准拿笔, 桌面上除了语文书, 只能放一支钢笔, 等等。这样的语文课让男孩很受伤。每每下课铃响, 欢呼着冲出教室的必然是男生, 因为他们又再一次“解放”了。

2. 说——为什么你这么爱钻牛角尖

五下的语文课《草船借箭》让Z老师很意外的是这节课几个男生特别感兴趣。当老师讲到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时, 一位男生小胡举起了手:“老师, 我觉得诸葛亮也不怎么样。如果曹操用火箭的话, ……”老师一挥手打断了小胡的发言:“小胡, 曹操并没有用火箭!”

然而, 虽然小胡的发言被打断了, 却并没有阻止座位上的男生开始热烈地谈论一旦用了火箭诸葛亮将如何惨败的问题。

男孩为什么老爱钻牛角尖?为什么他们总是关注这样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男生为什么就不能给老师留点面子呢?上完课的Z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3.读——为什么你不能读出感情来

一节语文课上,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课文《慈母情深》里对于母亲的那段经典描写——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教师先请了个男生小李来读, 然而小李却读得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于是教师又转身请了个朗读非常优秀的女孩蕊蕊来读。当蕊蕊声情并茂地读完这段话后, 一直站在一边作为对照的小李不屑地撇了撇嘴, 还做了个毛骨悚然的动作。

教师勃然大怒, 直接质问小李:“蕊蕊读得那么好, 你刚才是什么表情啊?为什么你就不能读出感情来?”

小李委屈极了。

接下来的几次朗读中, 女生成了主角, 男生越发显得默默无闻了。

4.写——为什么你的字总写不好啊

男孩由于小肌肉发育比女孩来得慢, 因此书写的时候男孩往往会出现所写的字结构不匀称、笔画歪歪扭扭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 很多语文教师总是以重做来解决问题。

小王曾经很喜欢语文课, 然而现在的他每次到了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 喜欢磨蹭到放学时分才交给老师。拿小王的话来说:反正我的作业肯定要重写的, 还不如迟点交给老师, 还能少写几遍。

作为小王的语文老师, S老师也很苦恼:“让他把字写好, 可总是写不好, 你瞧都已经重写第三次了, 可为什么他就是不肯写好呢?他要耗时间我就陪他耗!”

瞧, 老师与学生一起耗时间, 拼耐心。然而, S老师是否想过, 小王对于写字除了态度的问题外, 还有别的原因吗?

不喜欢语文课、讨厌语文课的声音在男孩中响起。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随着深入地阅读学习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后, 笔者发现,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并不了解男孩, 才会在教学中采取错误的方式。

【探寻对策】

1.动静结合, 设计活动环节

女孩大脑的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连接, 所以女孩更容易接受以听觉为载体的感知记忆。而男孩则需要更多的触觉型的体验, 以便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动手又动脑的课如劳技、科学、数学更受男孩欢迎, 那些思维活跃的男生在语文课堂里如坐针毡的原因。

语文课堂上是否就该一坐到底呢?是否也能让我们的课堂动静结合?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设计一些活动环节。比如在《詹天佑》这一课中, 就可以组织学生读读课文, 根据课文试画隧道示意图, 并让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不同隧道的开凿方式。再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用铅笔盒摆一摆船是如何驶入曹营借箭成功的。关注男孩的身心发展需要, 适度地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动起来。相信男孩会在语文课上更放松些, 更自由些。

2.深度学习, 鼓励理性批判

激素分泌决定了男女生的差异。对于男孩来说, 他们的成长与睾丸激素密不可分。这一激素决定了男孩更喜欢顶嘴、抬杠、辩论、批判……对于一些享受课堂绝对统治权的教师来说, 这是不可容忍的。

但是仔细想想, 语文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就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得更远。记得蒋军晶老师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以一种理性的批判来贯穿整节课。父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去救孩子, 是否合适?在这一节课里, 我们发现男孩的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他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最终既完成了语言文字的学习, 也体验到了父爱的伟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一个问题的看法、一篇写作的写法并不唯一。对于男孩来说尝试一种不同的方法, 验证一种不同的观点, 无疑是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作一次有趣的冒险。就拿前文中《草船借箭》的教学环节来说, 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理性地思辨、批判一番呢:“你们觉得曹操会用火箭吗?”学生自然会发现当时情况突然, 曹操根本来不及用火箭, 这也可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适当鼓励批判, 并与男孩们一起进行理性的批判, 有利于培养男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自信。

3. 因人而异, 激发表达欲望

对于男孩来说, 他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 性别意识也在慢慢地形成。他们更喜欢知识性的、论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到了高段, 再想让那些心理早熟的男孩细腻生动地来朗诵一些课文段落, 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尴尬的。语文课堂上为男孩准备的表达机会应该是符合男孩表达特点和表达需要的, 如观点陈述性的汇报、观点交锋性的辩论。

在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今天, 有感情地朗读固然是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 但并不是全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将提问分为重感性体验的和重理性思考的, 有针对性地为男生设计一些能激发他们潜在表达欲望和表达野心的口语交流环节。比如《慈母情深》这样的课文, 读出母亲的艰辛这样的朗读就可以多留给女生一些, 而你们觉得这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否重要的思辨的交流, 则可以多给男生一些机会。

多为男孩创设一些他们愿意表达的机会, 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定能听到男生侃侃而谈的声音。

4. 直视差异, 放弃重复教育

男孩的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 这种结构不利于反复进行同一任务的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说男孩没有女孩来得耐心的缘故。很多时候, 我们可以发现, 女孩愿意一遍一遍地重复玩同一个游戏, 但是男孩往往玩好了这样就会选择第二样。如果反复要求完成同一任务, 男孩的表现就不佳, 甚至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 采取逃避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小肌肉发展及手眼协调发展男孩都整体弱于女孩, 所以对于部分男孩来说, 依靠重复抄写来提高写字能力是不符合男孩生理、心理发展的。

对于前文中的小王来说, 固然语文学习中应该重视书写的规范、卷面的整洁, 然而如果教师仅仅将对学生语文的指导停留在字没有写好, 就反复练直到写好为止, 是不合适的。这样的重复教育, 不但不能提升小王的书写水平, 反而会让他产生语文学习就是把字写好的错误认识。既打击了小王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还容易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语文教师面对这样书写比较弱的男生, 首先要分清其书写弱的原因:主观上的态度不认真, 还是客观上的书写能力不足。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 放弃重复教育, 选择学生可以一次达成的要求。让男孩可以比较轻松地达成目标, 产生成就感, 激发写好字的兴趣。

等等小精灵 篇8

妈妈再来叫猪宝宝时,猪宝宝伸出头来说:“等等嘛,让我再睡会儿,太困了。”

妈妈吃完了早饭,猪宝宝还是不愿意起床:“等等嘛,再睡一小会儿。”

妈妈把中午的菜都买回来了,猪宝宝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呢。妈妈真的生气了,猪宝宝揉着眼睛说:“等等嘛,等等嘛,好妈妈。”妈妈叫起来:“难道你被等等小精灵缠上了?”

猪妈妈说的没错,等等小精灵真的跟猪宝宝在一起呢。看到人家生气了,等等小精灵吓得赶紧离开了猪宝宝的家,来到了兔,吉吉家。

兔吉吉的爸爸正在陪她练琴,等等小精灵一到,兔吉吉就对爸爸说:“等等吧,让我喝口水。”

爸爸等兔吉吉喝好水了,问:“现在可以练琴了吧?”兔吉吉这儿看看,那儿瞧瞧,说:“等等嘛,我想吃个苹果。”

爸爸赶紧给她削了个苹果递过去:“吃吧,吃完了快练。”兔吉吉刚把苹果吃完就说:“等等,我还想吃个桔子。”爸爸没办法,只好给她剥桔子皮。

就这样,兔吉吉吃了桔子又吃蛋糕,接着又吃了几块糖。最后她对爸爸说:“等等吧,我吃了这么多东西,得休息休息才行。今天就别练了吧。”爸爸急了,要发火。等等小精灵看到情况不妙,赶快离开了。

等等小精灵在路上遇到了去奶奶家的小男孩莫莫,她对莫莫说:“嗨!小男孩,我们一起玩会儿吧?”莫莫头也不回地说:“不,我要去奶奶家。”

等等小精灵又说:“等等啊,你看这小河里有好多鱼,我们捉鱼吧。”莫莫边走边说:“不,奶奶会着急的。”等等小精灵说:“等等啊,你看这路边的花多美,不如摘些送给奶奶吧,她一定会喜欢的。”莫莫还是不停地走:“不用了,我能快点到,奶奶就开心了。”

等等小精灵还是不死心:“小男孩,你等等,只要你愿意玩一会儿,我可以答应你的任何条件。”莫莫笑了:“我知道你是等等小精灵,我也想和你玩,可是现在最要紧的是早点到奶奶家,不让奶奶为我担(dan)心。”

上一篇:会展英语 情景模拟下一篇:抒情散文: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