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共15篇)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1

1、活动之初对“有规律的排序”的解释一定要解释清楚。我们会给孩子们讲“什么什么为一组,反复出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排序。”但是个别幼儿会把重复出现的一个物体理解为有规律的排序,如一个三角形反复出现;个别幼儿在一组排序中会出现两个规律变化,如△□△□○□○□等等,这些变现都是幼儿没有正确理解有规律的排序的表现。在以后的活动中需要讲清楚。

2、活动中不仅要“找规律”,更要“创造规律”。我在活动的最初,以让幼儿找规律为主,找一找老师排放的范例是什么规律,找一找教师里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序,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排序等等。提供给孩子的是现成的规律,即使让孩子们说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孩子也只是按照惯性往下无意识、不经思考地说出来。如果让孩子们用学具摆一摆,创造规律,那么孩子们就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事实证明,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创造规律,果然孩子们对有规律的排序理解的更好了。同事,操作的过程也是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多次操作,我才发现了第一条启示。

3、生活中的发现创造必不可少。第一次活动时,我请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序,但是孩子们一片茫然,找不到。其实对于第一次接触有规律排序的孩子们来说,以前也许从来没有关注过,让孩子们讲一讲就更困难了。我在第一次活动后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们找,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多尝试排序的.工作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建立了排序的意识,如建筑区铺有序的地垫,美劳区有规律的排序设计圣诞树等等。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2

一、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

我们对于幼儿健康集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遵循:一适宜性、二兴趣性、三挑战性、四整合性。

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是本学期大班教研组“三人同课多研”的课例, 源于市教研室本学期教研重点 (健康领域的平衡主题) 以及直属片同题研讨序列 (大班年段) 。

(一) “平衡”教育点的搜索

针对“平衡”主题, 纵观日常集体健康教学活动, 我们发现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内容有很多:单纯性的平衡练习、持物平衡练习、在器械上保持身体平衡、利用器械移动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

鉴于我园健康教育中对现有环境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意识正逐步走向自觉行为, 如晨间锻炼中的花样跳台阶、走花坛、跨护栏、穿石榴林、爬竹竿, 赤足走鹅卵石小路、走沙池等, 由此我们思考:利用感统室幼儿普遍喜欢但不能充分玩起来的“平衡台”, 作为教学活动载体, 支撑并生成富有挑战的教学活动, 既支持幼儿平衡练习, 也打开了专用室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通道。

(二) “平衡台”价值点的捕捉

选取了“平衡台”这一活动载体后, 我们根据其构造特点展开价值点的大捕捉:可以让幼儿保持身体平衡上、下平衡台, 也可以站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 还可以在平衡台上做摇晃运动, 保持身体平衡;可以一个人, 也可以两人合作甚至多人合作一起玩。

在后来的实践操作中, 还发现因为“平衡台”的面是长方形的, 横 (长) 连接或竖 (宽) 连接会出现不同长度的两种桥, 保持身体平稳过这两种桥的难度也不同。如果将平衡台反过来横 (长) 连接, 很窄 (约1厘米) 的纵横支架上也可以练习走平衡。

感悟: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上的, 首先是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切合度 (关注幼儿发展需求) , 其次需要综合幼儿发展与载体的价值, 进行取舍、创造。

二、创设愉悦的活动环境

(一) 精神环境的支撑

1. 教师的语言与行为塑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如导入环节,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让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综合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在导入环节与基本环节, 教师主动融入幼儿的活动, 与他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 跟他们一样“学”着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以自身的热情带动了幼儿学习的热情。

2. 播放适宜的音乐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活动背景, 能烘托相应的活动氛围。如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播放《蓝精灵》音乐, 缓解了幼儿在平衡台上因摇晃而产生的失重恐惧感, 以及造成的心理紧张。其中对长鸣音进行了重新剪辑, 乐曲第一遍长鸣音时值为4拍, 正好可以让幼儿在运动中有定格的亮相动作, 即保持一定时间的身体平衡, 同时也得以片刻的休息。乐曲第二遍长鸣音时值为8拍, 定格亮相动作保持时间延长。乐曲第三遍长鸣音时值为12拍, 鼓励幼儿交换平衡台练习, 逐步增加难度。

(二) 运动环境的架构

1. 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

教学实施过程中, 对于各环节幼儿站位、队形变换、平衡台的摆放等, 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空间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如当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情景中的“平衡岛”时, 呈大半圆型摆放的平衡台给人以鲜亮、开放的感觉, 一下子抓住了幼儿注意力。当教师鼓励幼儿4人合作拼接平衡桥时, 建议幼儿在大半圆内找空地方进行, 既明确了空间要求, 又保证了幼儿小组间相互启发学习的可能。

2. 幼儿自建运动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让他们参与到运动环境的构建中来。如基本环节 (4) “修桥”活动中, 幼儿按照标记 (横、竖、反拼接) 将“平衡台”与现有的平衡木连接, 自建了综合练习过桥的运动场景。

感悟:一个快乐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活动环境。教师的语言、行为是一种隐性环境, 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状态。背景音乐既能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也是教师掌握节奏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并让幼儿与教师参与到对环境的改造中来。

三、探索有效的活动策略

(一) “分散→集合→分散”的组织形式

活动实施过程中, 采取“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形式, 保证了幼儿活动密度以及有限时间内的活动效度, 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玩”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基本环节 (1) :幼儿自由分散尝试上平衡台、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幼儿集合, 通过个别幼儿表演示范, 教师梳理上平衡台的动作要领 (踩中间) →幼儿第二次分散练习, 用新方法上、下平衡台。“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方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有了短暂的休息, 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

(二) 多样化的幼儿练习形式

幼儿练习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分配:

1. 个人自由练习 (用时比例最大) :

基本环节 (1) “我上平衡台”、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中第一次分散尝试、第二次按动作要点进一步体验, 每人一个平衡台自主练习、充分体验。

2. 两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3) “两人一起上平衡台”环节, 让幼儿找朋友合作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保持一定的时间。

3. 多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4人小组拼接平衡桥, 自由练习走过不同难度的桥。

4. 分组轮流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4) 中的集合部分, 4组幼儿依次演示过桥方法。

5. 集体鱼贯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中的第二部分综合练习走平衡台与平衡桥。

以上5种练习方式的依次运用, 实质是从相对静态到动态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感悟:一节有效的健康活动, 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在愉悦的活动环境中, 通过适当的活动策略, 真正推动幼儿“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和谐发展。

附: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单人站平衡台的方法, 能平稳地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动起来。

2.尝试将平衡台进行组合, 探索走平衡的动作要领。

3.乐意挑战, 发展平衡能力。

二、活动准备:平衡台每人一个, 平衡桥2组, 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情境创设) 师: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 (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二) 基本环节

1.“我上平衡台”:探索单人上下平衡台的方法, 并能在平衡台上站稳

(1) 第一次探索

师:平衡岛上有许多平衡台, 你能稳稳地站上去, 保持平衡, 再稳稳地走下来吗?每人找个平衡台试试吧! (幼儿分散探索, 教师鼓励幼儿多试几次。)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成功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取动作要领:上平衡台的时, 一只脚先踩在平衡台的中间, 另一只脚快快踩上去, 调节两只脚之间的距离, 保持平衡。)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师: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再次练习。)

2.“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探索在平衡台上摇晃的方法

(1) 自由探索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晃起来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炼:要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要把两脚分开才行, 左右左右摇起来, 先慢一点, 熟练了, 还可以加上手的动作。)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播放《蓝精灵》音乐, 教师提醒幼儿摆造型、下台与上台练习;逐步熟练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长鸣音的长短变化进行调控造型动作或换平衡台练习。

3.“我和朋友一起站平衡台”:探索两人同时站在平衡台保持平衡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平衡台, 那两个人可以站在一个平衡台上玩吗? (请两组幼儿上来尝试, 然后幼儿自由组合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

4.“我们一起走过平衡桥”:体验鱼贯走过平衡台连接而成的平衡桥

(1) 4人小组拼接平衡台、走过平衡桥

师:4个人一起来玩平衡台, 试试吧! (关注各组平衡台横、竖或反拼接而形成的不同难度的平衡桥, 鼓励幼儿依次练习走过平衡桥, 小组轮流练习, 相互观摩学习。)

(2) 集体鱼贯走过平衡桥

引导幼儿将平衡台与场景中的平衡板连接成平衡长桥, 鱼贯练习走平衡桥, 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根据标记将平衡台进行横、竖、反拼接, 组成长长的平衡桥;全体幼儿依次鱼贯过桥, 关注幼儿过桥的熟练度与身体平衡状况。)

(三) 结束环节

有趣的排序教案 篇3

活动科目:科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基本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准备:ppt、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小鸡到小鸭家做客。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是认识一下吧!(小鸡和小鸭)今天天气特别好小鸭邀请小鸡到他家做客,小鸡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观看ppt探索发现排序规律。

1、小鸭家的有趣的东西都有一个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小鸭家有一个有趣的东西,这是什么啊!哦!圆形是不是?那你们观察一下红色的圆形和蓝色的圆形是怎么排队的。原来是一个红色一个蓝色排列的(引导幼儿观看ppt,并说出排序的规律,请部分幼儿上来操作)

(2)刚刚小鸭不小心把他的排序弄乱了,我们一起来帮他排列整齐吧!

(3)哦!小朋友们我们继续来看看小鸭家还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咦,这是什么?(正方形)它是怎么排序的?原来是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排序的。(引导幼儿观看ppt,并说出排序的规律,请部分幼儿上来操作)(4)哎!小鸭子又把它弄乱了,我们一起在帮助他一次吧!(5)哇!小鸭家有好多可爱的长颈鹿啊!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排序的。原来是一个高的一个矮的排序的。(引导幼儿观看ppt,并说出排序的规律,请部分幼儿上来操作)

(6)小朋友们太厉害了,现在我们的小鸭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了,这个排序中那个出了问题?

(7)咦!小鸭家的这个图形是怎么排序的啊!哦!原来是一个粗的一个细的排列的。(引导幼儿观看ppt,并说出排序的规律,请部分幼儿上来操作)

(8)哎!我们的小鸭实在是太调皮了你,又把它弄乱了,我们再来帮助他一下吧

三、幼儿操作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评价幼儿操作材料。

排序算法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选择排序的算法思想 选择排序的实现过程 选择排序的编码实现

总结和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排序

排序(Sort)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关键字有序的序列。排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交换排序、快速排序等;另一类是外排序。

从教学理念上看,本节课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兴趣点,结合教学的目标,形成最近发展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从教学方法来看,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从分析当前流行的冒泡排序算法的案例开始,由浅入深的介绍选择排序的基本概念,算法思想以及编码过程。

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从回顾冒泡排序的内容导入,在改进冒泡排序的过程中,提出选择排序的概念和思想。用直观的动画方式展现选择排序思想和过程,总结分析出关键代码,引导学生写出完整代码,最后分析选择排序的关键点,并提出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排序改进方法。

幼儿园排序教学反思 篇5

《排序》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用比较的方法区别5个物体的大小、高矮和长短。在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五个大小不同的梨,让孩子们观察说出它们的不同,然后猜一猜哪个梨最小哪个梨最大,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楚准确地帮这五个梨进行从小到大的排队。在这过程中:有的小朋友说,“两个两个进行比较”或者“借助于工具量一量”等等。在这基础上,我在课件中出示了一条水平直线,并且将梨摆放在直线上,让幼儿一目了然的知道如何去比较实物的大小、高矮。在孩子们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高矮以后,我出示以往学过的5以内的数字,让孩子们加深记忆。然后,请小朋友按照从小到大、从1到5的顺序,让小孩子们帮梨子按大小的顺序进行排队。

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让孩子们看一看,比一比,水果的大小,高矮,然后和数字1到5进行连线。最小的排第一个和数字1连载一起,第二小的和数字2连在一起,孩子们在操作中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很好的理解题目要求并完成操作。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需要老师的个别指导。但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发现操作材料以及教师的课件对于长短的认知比较没有,孩子们也缺乏这一方面的训练。在下次的数学活动中我将侧重于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比较实物的长短。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序策略研究 篇6

为了实施教学, 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学习内容的排序涉及如何选择和组织内容。你可能必须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才能更好地对它进行组织, 而不同的排序需要不同的选择。因此, 必须对每一次选择中所应包含的内容做出排序, 以找寻出合适的学习信息呈现路径, 这也是我们把“选择和排序”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学习目标或单元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排序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 (学科知识内容) 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和安排。[1]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学习内容的粒度大小; (2) 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 (3) 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4) 学习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所有的这些都影响学习经验的质量、效率、有效性和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序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研究

假设你是教育部门的一员, 你的学生需要某些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得到发展。假如你所教的内容并非他们所需要的, 教学的其他方面表现得如何也就无关紧要了。然而, 学生的需要并不明确, 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标准, 更进一步地说, 学生的需要很可能与学习共同体和父母所要求的并不相关或者说关联并不强烈。正因如此, 教学效果可能要在多年后才显现。所有这些都给描述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影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或者更准确地说, 描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哪些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显然, 教学内容的选择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学生之间有变化, 但是如果问任何一个学生, 所教的内容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我们通常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能否产生影响, 这是一类非常普遍的问题, 但在表述上却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否带来了影响, 而是何时会以何种方式产生影响。排序的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同时, 在选择排序的策略上, 相关性是关键。相关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假如学习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 排序就无从谈起了。第二, 每个排序的方法都基于单一的相关性的种类。例如, 历史事件的排序基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这一排序遵循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程序性事件的排序, 则基于在这一程序进行过程中各个步骤中表现出的组织关系。假如一门课程是由几个并不相关或相关性并不强烈的主题所构成的, 比如单词的处理、计算机图形和电子表格, 学习内容的排序就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反, 当主题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时, 排序就会对相关性和学习内容造成影响。比如,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 分析和设计阶段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些人习惯把它们分离开来单独进行考虑, 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就变得模糊, 内容的学习则变得很难;然而另外一些人把两个阶段同时来处理或是螺旋式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这样则更有利于学习的开展。再者, 如果主题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 随着学习内容分块大小的增加, 排序的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当学习内容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时, 排序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为学习者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排序不好的内容的组织上。然而, 当学习内容很少时, 教学内容的排序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人的思维能弥补排序的不足。

三、基于细化理论的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细化理论的目的是给教学内容选择和排序提供指导, 这些指导支持整体的学习方法, 对于教学设计理论尤为重要。查尔斯·M·瑞戈鲁斯的《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一文中收集了两种排序策略, 分别是主题排序策略、螺旋排序策略。在此, 做一简要描述并根据它们的利弊做些简单改进。

1. 主题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在主题排序策略中, 在进入下一主题学习前, 先按要求对当前主题所要达到的理解深度进行讲授。在这一排序策略中, 学习者可以集中深入地去学习某一主题而无须频繁地转移到新的主题, 同时, 手头的材料和其他的资源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中使用而不是在持续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段内的不同时候使用 (如图1) 。

但是, 一旦班级 (或小组或个人) 换到新的主题 (或任务) 时, 前面的内容就容易发生遗忘;而且, 学习者直到课程结束时才对整个学科领域有一个全面了解, 从而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整体性。基于这一策略的弊端, 可做如下改造 (如图2) , 在进入主题前对学科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概述, 让学习者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时回过头来进行复习 (虚线箭头表示) 并辅之以综合教学技巧 (概述、复习和综合) , 可有效克服主题排序策略的弊端。

2. 螺旋排序策略

在这一排序策略中, 学习者在几个平行的过程中来逐渐地掌握主题。学习者在学习完某一主题的基本的主题 (或任务) 后, 在他学习更多的关于该主题的知识时, 先学习其他的相关主题的基础知识, 即将同一层次的知识学习完成后再学习下一层次的知识。这一过程要持续到所有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的遍历都完成为止。螺旋排序的主要优点是综合和复习的构造。它可以让多种多样的主题间的相似的方面在相近的时间里同时学习。而且, 更多关于之前接触过的主题的学习又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阶段性的复习机会 (如图3) 。

螺旋排序策略的主要缺点是中断性, 频繁地更换主题打乱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以及影响了材料间的有效使用。应该说它的缺点是结构性的, 在主题间相关性很强时, 这种结构性缺陷表现得并不突出;情况相反时, 我们则需考虑对其进行改进或选用其他排序策略了。

3. 混合排序策略

熟悉细化理论的读者可能并不同意这一提法, 通常我们了解的只有上述两种排序策略。但查尔斯·M·瑞戈鲁斯在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一书的第18章中谈及主题排序策略和螺旋排序策略哪种更好时, 有如下描述 (译文) :“具体说, 实际上, 主题排序或是螺旋排序并非以单一的形式存在。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 螺旋排序可以在进入下一个主题前, 针对每一主题都只展示一个句子, 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在进入另一个主题前, 老师或是学习者将其组合成一个主题的每一小块该达到怎样的深度或广度呢?并不能把这两种排序方法当作是两个独立的分类, 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2]显然, 作者支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灵活结合两种排序策略的方式。

同时, 笔者发现可以利用主题排序策略无须频繁地转移新主题的特点来部分改造螺旋排序策略中断性的缺点。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方式单列出来 (如图4) 。两种排序策略的结合方式是多样的, 当教学内容规模较大时, 可以将两者交叉使用,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螺旋向上排序策略及其改进

上述三种策略从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和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出发, 设计出基于平面的甚至是线性逻辑的排序策略。但是人类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排序的作用不仅仅受这两个维度的影响, 还涉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

1. 螺旋向上排序策略

对于某些学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知识, 应该让学习者尽早开始接触, 并且多番学习, 随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不断加深内容。[3]比如, 物理中电的知识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课程中都得学习, 但内容程度却在不断加深。这种反复呈现知识点的结构体现了从观察到推理, 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这种策略的特别之处在于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h, 理想情况下含义为知识内容在下一次呈现时加深的程度。△h的引入使得整个策略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性, 并且在教学进程的保证下引发在相邻的时间段呈现知识内容后学习者发生变化, 保证了学习效果的向上性 (如图5) 。

教学内容根据主题之间关联的强度和教学内容的分块大小在螺旋线上排列, 经过一轮呈现后, 将内容的程度加深后再次呈现给学习者, 如此往复。

但是问题随之出现了, 当△h趋近无限小时, 学习者可能意识不到知识内容的程度发生了变化, 此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反而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的向上性。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策略进行改进。

2. 螺旋向上排序策略的改进

当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发生的变化不足以让学习者察觉 (即△h趋近无限小) 时, 可以从内容的广度上加以变化, 以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体地说, 当内容在下一次呈现时, 将上一次呈现的内容中的某些部分加以扬弃 (并非完全抛弃, 适当的时候还要提及) 。通常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者已掌握的且在程度上对后续内容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的。由此, 螺旋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不规则的锥形结构, 极端情况下, 呈圆锥螺旋结构 (如图6) 。

上述排序策略基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来理解教学任务, 帮助他们获得现实世界中的专家技能, 这些技能提高了学习者的动机, 因此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任务的整体理解将帮助学习者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它能与更加复杂的能力和理解“同化”, 这对学习一个复杂的认知任务尤为重要。

五、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哪种策略最好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哪一种策略是最好的, 而是何时用哪种最好。由于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指导策略, 教学设计者不应把这些排序策略当作是独立的分类, 要针对各种复杂的主题或任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虑, 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而言更加有意义和有动力, 同时,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选择和排序教学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10) :9—11.

[2]Charles M.Reigeluth.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M].New Jersey:Kogan Page, 1999:428.

幼儿园中班数学有趣的排序教案 篇7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规律排序。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重点:

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难点:

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准备活动

1.希沃白板课件2.音乐3.皇冠头饰2各种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发现规律。

师:今天有三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舞会,哪三只小动物呢?我们来看看。(出示动物图片)

师:这三只小动物准备要去参加森林舞会,它们分别给自己做了一个漂亮的手链,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分别出示动物手链图片)

1.分别出示手链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发现规律。

提问:你们看到了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幼儿观察后回答)

2.出示三个手链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提问:它们是按什么排序的?

(1)第一条手链是按大小排序的。

(2)第二天手链是按颜色排序的。

(3)第三天手链是按形状排序的。

二、补充规律,进行巩固。

师:小动物想邀请你们也一起参加,我们跟着小动物们参加舞会好不好?但是我们需要三张门票才可以参加森林舞会,可是这三张门票都缺少了图形,需要你们找出规律后,按规律排序上去,才可以参加森林舞会

1.小朋友分别上台操作。

三、幼儿操作,有规律的排序。

师:现在我们可以参加森林舞会了,小动物们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个皇冠头饰,可是这个头饰没有漂亮的花纹,需要我们有规律的装饰才漂亮。

1.幼儿分组操作。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张桌子,第一张桌准备两种大小不同的桃心,用桃心有规律的贴在头饰上,第二张桌准备了三种不同颜色的小花,请你们按照小花的颜色排列出有规律的花纹,第三和第四张桌由小朋友自己去发现那里有什么,你们按照规律排列出漂亮的花纹好不好?

2.教师巡视指导。

3.森林舞会开始,幼儿跟着音乐舞动。

四、小结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形状、颜色间隔排序,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排序的方法。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帮助别人以及成功的快乐。

3、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排列规律。

4、培养幼儿的初步推理能力,尝试有规律的交替排序,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经做好的窗帘3份。

2、各种操作材料:人手一根绳子、一份操作材料。

3、轻音乐碟片、拱门6个。

4、长绳子一条。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爸爸、妈妈来上课,看!小动物们也来了(出示宝宝兔、嘟嘟牛等头饰)它搬了新家,正要做门帘,我们一起看它做的门帘是怎样的?”(出示分别三种排序的门帘)让孩子进行观察它们做的门帘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谁做的门帘?为什么?逐一介绍每条门帘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序。

二、布题

动物们想考考我们的小朋友,它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窗帘,看谁知道下面是排什么?[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出题:看幻灯(个别提问)小朋友都很棒哦!它们出的难题都解决了,但家里还有许多门帘没有做好,动物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帮助想想办法,把这些漂亮的材料有规律的排列做成窗帘,好吗?谁想出的办法是不一样的。

幼儿操作。注重提醒幼儿尝试按箭头方向开始用间隔模式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

在操作时鼓励幼儿用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如:一个红色的一个蓝色的等等。

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模式排列方法,老师根据幼儿各个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指导。

完成后把自己的制作品装上小拱门处。

师:门帘做好了,我们一起帮它挂起来吧。

将幼儿做成的门帘挂起来,集体欣赏、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结:请幼儿坐下来欣赏自己的成果,然后,发现错误的,进行讨论。抽检: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C语言中冒泡排序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9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 在各种软件中使用频率都很高, 因此专家学者们研究了各种排序算法。在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 常以冒泡排序来讲解排序的原理, 它原理简单, 但过程繁琐。传统教学中, 通常是老师先把冒泡排序思想讲述一遍, 再列出程序, 解释执行过程, 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不易理解, 也很难编写出冒泡排序的程序。因此, 如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让学生掌握冒泡排序的思想和编程方法, 又能发散思维, 扩充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对编程课程的兴趣, 是一个关键问题。作者以为, 按如下方法设计教学,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利用多媒体手段, 创建情景引入新知识

网络上有很多真人编排的排序算法的舞蹈视频, 非常生动有趣, 很好得演绎了排序过程, 在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播放该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基本原理:相邻的数据比较, 大的数据往下沉, 小的数据往上浮。就像气泡一样, 大泡往下沉, 小泡往上冒。该方式能充分吸引学生眼球, 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2.2 通过PPT动画分解排序步骤

由于舞蹈过程相对较快, 再通过PPT设计的动画, 动态演示数据的每一步交换的过程。设要排序的数据初始状态为:3, 6, 0, 7, 5, 共5个数, 按升序排序的过程如下表格所示: (用变量i记录比较的趟数)

(1) 排序过程[1][2]

●第一趟排序:相邻的两个数相比较;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 就交换位置, 经过4次两两比较, 最大的数就“沉底”了。

●第二趟排序:对剩下的4个数排序 (最大的数已沉底) , 排序过程同 (1) , 经过3次比较, 第二大的数“沉”到倒数第二个位置了。

●第三趟排序:对剩下的3个数排序, 比较2次。

●第四趟排序:对剩下的2个数排序, 比较1次。

(2) 总结规律

若有n个数, 总共排序的趟数是n-1趟;每趟比较n-1-i次;每趟都是相邻两个数相比较;如果后面的数小就交换。

2.3 代码演示与分析

规律总结出后, 采用PPT动画有层次得列出代码。此处借鉴了口诀教学法[3]。口诀教学法是教师把所讲授的知识编成口诀, 形象生动, 简洁明快, 重点突出, 上口易记, 富有韵律, 学生容易接受[4]。借助他人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 笔者总结了以下口诀:排序n-1趟;每趟从前往后比;相邻两个比;顺序不对就交换。

讲解时, 每念一句口诀, 列出相应代码, 学生很容易接受。

这4句口诀较高概括了冒泡排序, 简洁易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未采用该口诀, 学生普遍觉得冒泡排序的思想容易理解, 但转换成相应的程序, 就很容易写错。笔者近两年授课, 采用了该口诀法, 实践证明, 学生很容易消化, 很快就将冒泡排序思想用C语言代码描述出来, 教学效果良好。

再结合前面所使用的数据实例, 来分析代码的执行过程, 进一步验证冒泡排序的执行过程,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2.4 引导学生改进算法, 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程序设计中的问题, 探索改进方法, 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老师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给出常规的改进算法。从冒泡排序的过程可以看出, 不论原数组中数据顺序如何, 都要比较n-1趟。而在实际序列中, 可能某趟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数据的交换, 这说明数组已经是有序序列, 没必要继续循环了。因此可设一个标志变量flag[5], 若有交换, 则flag=1, 若无交换, 则flag=0。这样就可以根据flag的值来决定是否跳出循环, 结束排序。在数据序列较好的情况下, 能提高效率。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6], 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冒泡排序算法进一步改进, 例如上浮下沉法;进而引申出其他排序算法比如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等。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真正掌握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也即实现了比常规知识传授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3 结束语

本文以冒泡排序设计教学为例, 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正向讲解算法思想, 逆向分析实例, 总结规律、归纳算法的双向思维方法[7], 并结合口诀教学法等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方面使学生顺利从排序的思想过渡到代码的书写, 更好得掌握冒泡排序算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算法、分析算法和使用算法的双向思维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体现了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 (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薛辉, 冒泡排序的口诀教学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 (5)

[4]杨朝霞.谈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诗化口诀的应用[J].甘肃科技, 2005, 21 (4) .

[5]赵转莉, 郭红山.C语言中冒泡排序教学方法刍议[J].办公自动化 (综合版) , 2007 (5) .

[6]邵平, 冒泡排序程序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分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8, 29 (5) .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学习不同的排序方法。

2、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的规律美,增强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几何积木、吸管等操作材料;展示版块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1,寻找“ABAB”的规律。

1.进入活动室

“今天森林体育馆里要举行动物运动会,邀请小朋友们去当小观众,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了。”

2.幼儿入坐

“小朋友们,体育馆到了,请找一个座位坐下来吧!”

“运动场布置的真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排队的?”

3、幼儿观察并进行表述,如运动器械皮球(同色)是按照“大的、小的、大的、小的……”规律排列的;气球是按照“红的、紫的、红的、紫的……”彩旗是按照“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规律排队的等。

小结:

运动会场地布置的可真漂亮,所有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有按照长短排列的、有按照大小排列的、还有的按照颜色进行排列,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方法我们称为排序。

(二)观看PPT2,探索运动员进场的各种排队规律。

1、运动会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个个精神抖擞地进入场地了,瞧,首先进场的是跑步运动员,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精神地向我们走来。都是什么小动物?(兔 羊 羊 ∣ 兔 羊 羊∣)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小兔小羊,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2、接下来进场的是爬树运动员,它们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教师逐组出示:“松鼠 松鼠 猴” “ 松鼠 松鼠 猴 ” 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松鼠 松鼠 猴,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3、最后进场的是举重运动员,只见它们一个个迈着稳健的步伐徐徐向我们走来。(象 熊 河马 象 熊 河马)这些大力士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象 熊 河马,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三)制作奖品,再现物体的序列。

1.小朋友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藏在小动物们队伍里的规律。真棒!现在动物运动员们正在紧张的比赛,马上要到发奖的时间了,大老虎给我们传来了一个紧急消息,奖品还没准备好,要请我们来帮忙,你们愿意吗?不过,他有一个要求,要将指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来制作奖品,你们可以吗?

2、引导幼儿在五组操作材料中自选一种材料,自定序列或根据序列指示制作奖品。如:A、用塑料珠制作项链;B、用吸管制作项链;

3、请幼儿展示自制的奖品。

孩子们,把你们制作的奖品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并向大家说说奖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4.孩子们真棒!帮助大老虎解决了大难题,还学习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排序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多观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四)按男女规律排队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如排队时、做动作游戏时进行。

2、在结构游戏和美术活动中迁移经验,自创一些简单的规律拼搭物体和装饰画面,体验规律的美感。

课后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二、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 “AABBAABB” “AABAABAAB”“ AABCAABC”等不同模式。

三、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四、摆一摆

1、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2、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五、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验。

六、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有趣的画板》教学案例 篇12

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神奇的‘画’”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金山画王软件进行电脑绘画,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使其初步掌握金山画王中的“笔”工具和“仙女袋”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致地用笔、及时撤销、学会保存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虽然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大半个学期了,但部分学生鼠标操作还不是很熟练,电脑绘画的基础相对较弱,虽然有个别学生知道甚至用过金山画王,但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金山画王,因此,需要降低绘画的整体难度。从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很容易被金山画王有趣的界面和功能所吸引,对所学的重点知识反而不感兴趣,因此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金山画王的基本界面,学会金山画王程序的打开和退出,并能保存作品;认识画笔,了解“仙女袋”的特点,并学会两者的使用;能选择合适的画笔选项,适度使用“仙女袋”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演示讲述、学生自学尝试、师生演示交流、范例引导等方法,在给故事配画的过程中,学会金山画王的初步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对电脑绘画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创作。

难点:能选择性地使用工具并合理进行创作。

整体思路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以给故事配画为情境展开任务。上课伊始先创设一个给故事配画的情境,然后以考查基本功的形式学习笔的使用,再通过了解文字,明确各步骤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给文字配画,进行合理创作,最后作品展示时让学生用一句话续编故事,让学生在给文字配画时有所思考和延伸。

本节课教法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交流和讨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从考查学生绘画的基本知识入手,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金山画王为《蘑菇房》小故事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故事配画的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引出课题。

2.认识画王,学用画笔

教师让学生打开金山画王,并带领学生认识操作界面。

教师以考查绘画基本功为要求,先简单演示用画笔画一些“点、线、面”(如图1),接着布置任务:用不同的画笔画出不一样的“点、线条、色块”。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后,采用学生演示的方式交流反馈。在反馈过程中,教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画点、颜色的选择、笔粗细的选择、撤销功能、鼠标停留提示功能等。

教师总结并简单板书,组织学生再次尝试。

设计意图:了解界面采用演示讲述效率较高。学生对金山画王中笔的使用还比较陌生,通过演示及自主尝试,能更好地了解笔的各种功能及画出不同图案的方法,而点、线、面则是组成画面的元素,这样教学不仅涵盖了笔的粗细、颜色设置等内容,也为后面的画图奠定基础。

3.合理用笔,文字配画

教师恭喜学生通过了基本功考核,可以为文字配画了,然后提出任务一: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草地上漂亮高大的“蘑菇房”建好了!你会怎么画?

教师出示两幅不同风格的范例(如图2),边展示边描述:左边这幅画先使用线条画出轮廓,然后再涂上颜色;右边这幅画用色块来表现蘑菇房。运用不同的画笔,我们可以画出不同的图案。

教师组织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

教师选取画得比较好的和画面不完整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评价优缺点,然后再通过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快速修改。

设计意图:对文字的理解,能使任务更有想象空间,用范例引导学生画画,给学生提供参考,降低创作的难度,在交流反馈中解决绘画中出现的问题。

4.巧用“仙女袋”,适度美化

教师提出任务二:几个小动物一起来到了“蘑菇房”下。你想画些什么动物?

教师引出“仙女袋”工具并介绍:“仙女袋”是金山画王里最神奇的工具,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图案,先选择一个图案,然后到画纸上单击鼠标就可以画出来了。

教师故意用“仙女袋”工具在画面上乱涂乱画,画出很多动物并提问:有些同学一看“仙女袋”这么神奇,就会开始像这样画,你觉得好看吗?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小结后布置任务三:合理使用“仙女袋”功能,完善画面,完成后思考,作品中你最满意的是什么?然后再用一句话续编故事。

学生美化作品,教师巡视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互评并讲述自己编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由于“仙女袋”的神奇,学生经常滥用,这样的设计主要希望学生能适度使用。用一句话续编故事,使整个情境完整,也促进学生表达意识的提高。

5.保存作品,交流收获

教师演示保存作品的方法,说明保存的要求;学生保存作品。

教师和学生交流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两方面来回顾。交流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金山画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功能等着大家一起去学习。

设计意图:金山画王中作品的保存方法与其他软件略有不同,因此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收获并引出更多学习内容,既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梳理回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点评

本课以给故事配画为情境,从语言文字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展开教学,慢慢地渗透,使画面随着故事的发展丰满起来。最后当画画完成后,再用一句话续编故事,又回到语言文字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美术整合的思想。

整节课从给文字配画到给图画配文,循序渐进,图文整合,提高了工具学习的内涵。将画面分成“点、线、面”三块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师能够从学生立场出发,在表达时改成了“点、线条、色块”,先组织学生学习“点、线、面”的画法,再出示两幅蕴含着不同创作思路的范画,先画轮廓后涂色或者直接以色块表现。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解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13

活动目标:

1、学习排序,体验事物的规律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动物玩具:大象、长颈鹿各不少于5只。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个出示大象与长颈鹿,;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2、师生一起按照1头大象、1只长颈鹿、1头大象、1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3、按照1头大象、2只长颈鹿、1头大象、2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4、让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排序方式,请幼儿上来自己排序,边排边说出排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有趣的排序》教学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按规律进行数列推理(如:根据物体符号排序)

2、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有关容积守恒的经验。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幼听音乐,做拍手、转手腕动作,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请你听音乐跟随刘老师来做拍手动作好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提醒幼儿记住自己做过的动作。

提问:刚才咱们做了什么动作?拍了几次手?手腕转动了几次?我们做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动作规律是:拍两次手,转两次手腕,拍两次手,转两次手腕,如果记住了规律,就容易记住动作。再次放音乐,让幼儿根据规律记动手,体验规律对记忆的帮助。

二、复习所学过的排序发放教玩具,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序。

1、小结:让幼儿自己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序的(有按颜色、大小、形状、高矮、长短进行排序的)。

2、引出新课,按符号排序。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组排序,请小朋友帮我观察下,和你们之前的排序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从中找出规律)

3.如果接着往下挂你们知道该挂什么吗?完成(操作图卡)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你们想来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图案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不同符号的小卡片,现在请你们自由选择你们喜欢的小卡片,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出一条有规律的图形。

四、幼儿操作练习。

五、结束:“游戏”开火车“自然结束:

师:”走我们一起坐火车到外面去参观吧,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的规律上车",老师戴上火车胸饰扮演司机,幼儿按规律有秩序上车,将火车开到寝室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内排序方法的选择规则 篇15

1 基本思想

1.1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 按其关键字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子文件中的适当位置, 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成为止。插入排序方法有:直接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

1.2 交换排序

交换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两两比较待排序记录的关键字, 发现两个记录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 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1.3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一趟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子文件的最后, 直到全部记录排序完毕。常用的选择排序方法有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

1.4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利用“归并”技术来进行排序。归并是指将若干个已排序的子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文件。这里, 我们以两路归并方法做介绍。两路归并的基本思想是排序开始时将待排序列看成n个已排好序的子序列, 每一个子序列中只含有一个记录。将两个相邻的子序按算法merge逐一两两合并, 得到n/2个有序子序列。每个子序列中含有2个记录 (最后一个可能只有1个记录的子序列) , 这是第一趟归并的结果。第二趟归并在第一趟归并的结果上进行, 再将相邻的子序逐一两两合并, 得n/2/2个有序子序列。如此类推, 直到最后归并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为止。

1.5 基数排序

要了解基数排序, 首先要了解桶式排序:如果我们有N个整数, 范围从1到M (或从0到M-1) , 我们留置一个数组A, 大小为M, 并初始化为0。于是该数组有M个单元 (我们称之为桶) , 开始他们都是空的。当数a被读入时, A[a]增1。当所有的输入被读进时, 扫描数组, 打印出排好序的表。这就是所谓的桶式排序。

当M很大N很小时, 空间严重浪费。这就推广出基数排序。我们选取某个较小的数做为基数, 比如10, 那么我们就只需要10个桶。当M大于基数, 我们采用多趟桶式排序。比如M=1000, 那么我们需要3次桶式排序。具体做法是用最低有效位优先的方式, 将各个数放入桶中;然后遍历各个桶依据次最低有效位来调整, 依次类推直到最高有效位。这便是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

2 比较

排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非常重要, 上面讲述的各种排序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适用的场合也不同。以下我们针对以上各种方法在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及算法简单性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2.1 时间复杂度

从平均时间复杂度来考虑, 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直接选择排序是三种简单的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都为O (n2) , 而快速排序、堆排序、二路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 (nlog2n) , 希尔排序的复杂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若从最好的时间复杂度考虑, 则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最好, 为O (n) , 其它的最好情形同平均情形相同。

若从最坏的时间复杂度考虑, 则快速排序的为O (n2) , 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希尔排序同平均情形相同, 但系数大约增加一倍, 所以运行速度将降低一半, 最坏情形对直接选择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影响不大。

2.2 空间复杂度

归并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最大, 为O (n) , 快速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 (log2n) , 其它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 (1) 。

2.3 稳定性

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归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方法, 而直接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2.4 算法简单性

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直接选择排序都是简单的排序方法, 算法简单, 易于理解, 而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都是改进型的排序方法, 算法比简单排序要复杂得多, 也难于理解。

3 选择规则

3.1 根据时间/空间复杂度选择

对元素个数较多的排序, 可以选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元素个数较少时, 可以选简单的排序方法。尽量选空间复杂度为O (1) 的排序方法, 其次选空间复杂度为O (log2n) 的快速排序方法, 最后才选空间复杂度为O (n) 二路归并排序的排序方法。

3.2 一般性选择规则

待排序元素的个数n较大, 排序码分布是随机, 而对稳定性不做要求时, 则采用快速排序为宜。待排序元素的个数n大, 内存空间允许, 且要求排序稳定时, 则采用二路归并排序为宜。待排序元素的个数n大, 排序码分布可能会出现正序或逆序的情形, 且对稳定性不做要求时, 则采用堆排序或二路归并排序为宜。待排序元素的个数n小, 元素基本有序或分布较随机, 且要求稳定时, 则采用直接插入排序为宜。待排序元素的个数n小, 对稳定性不做要求时, 则采用直接选择排序为宜, 若排序码不接近逆序, 也可以采用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一般很少采用。基数排序可在O (d×n) 时间内完成对n个记录的排序, d是指单逻辑关键字的个数, 一般远少于n。但基数排序只适用于字符串和整数这类有明显结构特征的关键字。若n很大, d较小时, 用基数排序较好。其它。前面讨论的排序算法, 除基数排序外, 都是在向量存储上实现的。当记录本身的信息量很大时, 为避免大量时间用在移动数据上, 可以用链表作为存储结构。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都易在链表上实现, 但有的排序方法, 如快速排序和堆排序在链表上却很难实现。

4 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及比较, 我们看出, 不同的运行环境, 不同应用的需求, 对算法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有些算法理论上是优化了, 但实际运行时就不一定最好的。我们无法确定一种算法是否是最优的:有的适用于n较大的情况;有的适用于n较小的情况;有的适用于初始序列基本有序;而有的又在初始序列基本有序时效率最低。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摘要:内部排序的方法很多, 基于不同的运行环境, 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就全面性能而言, 无法指明哪种排序方法是最好的。为了提高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 本文对各种排序的方法和对应的算法进行了比较, 进而选出最为适合的算法。

关键词:内部排序,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Ellis Horowitz (美) 等.译者:李建中等数据结构 (C语言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人间美景作文下一篇:建国60周年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