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精选6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作 者:王倩倩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大学精神 迷失 重建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本质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价值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用简单的十二个词概括出了现阶段民众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追求,然而要让普通民众对其身体力行,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使其走入每个人的心灵,进而用其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推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着手,通过理论的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本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规划和全方面覆盖的要求,其本质在于“真”,即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此在全员中普及,让更多的学生熟知,由他律变为自律,成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导向,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形成大众化传播趋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化、生活化与民俗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精神风尚。
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正趋于成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1、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有利于走出价值观自我化和功利化的困境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关键时期,难免会使一些人步入价值观的误区,在价值观辨别领域呈现出众多盲区,甚至不知所措、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功利化的浓厚色彩。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出现了多重化的判断标准,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淡化了国家、社会及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其价值取向日趋自我化和功利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大众化,使更多的学熟知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将此作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指引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航向。
2、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已经取得了诸多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渗入与国际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和政治信仰,大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简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的增强其实效性,避免过程形化和理论务虚化,加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固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对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判断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防止表面化和肤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化的程度,有助于青年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身作则,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3、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道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正在接受着先进知识和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又构成了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折射出价值认同的强烈要求,要求确立一种共同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从的主导价值。”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诚信意识,明辨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认同感。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培养路径
1、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开展生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培育过程中寓于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群众简单易懂、喜闻乐见的活动,贴近群众的生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开展生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和有效的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切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进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的贴近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回归到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融入社会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生活本质,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普及化的宏伟目标。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营造良好的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人文气息的培养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是学校教育、学生自身锻炼和社会力量有效结合的作用。在高校中应形成树良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规,形成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精神力量,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平台,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品德、生活方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改进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在文化软环境中注入人文关怀的气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方能取得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挥实践活育人的功能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实际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要与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大众化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交融,以大学生经常而乐于接受的实践形式,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普遍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切实在大学生中践行各类以实践为载体的活动,创新实践途径,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大众化的要求。
4、重视正面宣传的教育作用
“大众化”的本质在于宣传教育群众、引导提高群众。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进行理论的教育及其普及,离不开正面的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也应将科学的灌输和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大众化的途径之一是要通过开展面对面宣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结合就业、学习雷锋主题活动、侯伯宇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等,阐释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社。同时,发挥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作用,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和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思想上、实际效用上、趣味性上都能够吸引而教育学生,通过宣传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目的。
5、重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价值观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价值观的教育求,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中更应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把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注重科学知识传承与塑造健康人格和提升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给学生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过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6、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之中。要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政治素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在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为导向,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知、情、意、行为前进的导向,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大众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6.
[4]陈殿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
2008年,高等院校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从此,“90后”大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空间,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兴趣爱好,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观点等等,这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新起点。我们在对我校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的“毕业期待调研”中发现,“90后”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经常上网看招聘信息,参加学校里的各类招聘会,主动应聘各种实习生岗位,在就业、创业等问题上主动向师兄师姐取经。调研还发现,“90后”大学生普遍有“先就业”的观念,近75.4%的学生期待进入企业做职员,有8.1%的学生期待成为国家公务员,有10.9%的学生期待在事业单位工作。但调研统计还发现,仅有5.6%的学生期待自主创业,这也就成为本文要探讨的缘由。下面分别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不足的原因、培养创业精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培养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便能够培养出“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1.“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不足的原因
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90后”大学生特殊的成长历程,高校扩招的跳跃式膨胀,中国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校园、社会等创业文化氛围的不足,创业教育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创业教育的研究不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成熟,“大学毕业即失业”观笼罩下的、严峻的就业压力等等,这都有碍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1 “90后”大学生创业的先决条件不足
形成“90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先决条件不足。在经济上,他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等现实问题所困扰,而是热衷于吃、穿上的攀比消费。在生活阅历上,他们缺少社会剧变、政治动荡等重大历史事件给予的磨炼与提示,没有产生立志、创业意识的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升学压力上,他们处在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已经被历史封存的时代,对高考录取分数之低自己都羞于出口,可见升学已经不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问题了,并且随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升学的压力已经转变为了就业的压力。在安排课外时间上,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大片差不多成了“90后”大学生安排课外时间的主要活动。在如此的状况之下,“90后”大学生是很难形成创业所需要的精神、思维与意识。
1.2 “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后天不良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学校、社会等营造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创业教育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得到贯彻落实,创业教育研究相对滞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师资队伍匮乏等等,这些都有碍于一个有效运作的教学体系的形成。因此,我国有效的、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首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才开始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才决定在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可见,在世纪之交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姗姗来迟,整个社会缺少一个创业文化氛围,刚刚萌生的创业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培育,进一步健全。
其次,创业教育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机构相对少,创业教育研究人员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从事创业教育的研究。从业的研究人员多是理论探讨,本身还缺乏创业的经验,其研究的成果实用性与推广性差。
另外,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尚未明确实施创业教育,使得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无章可循,无的放矢;许多高校的创业课程的开课对象范围普遍狭窄,主要面向研究生,而且大多面向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开设此类课程,比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同济等一些著名大学主要在MBA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在本科生层面上开设创业学课程的高校是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多限于理论探讨,缺少真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多是理论型,缺乏创业实践,而且教学手段单一;另外,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的仅仅放在大四,没有贯穿在大学四年和专业课程中。
由此可见,高校没有把创业教育的观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构建起一个运行有效的、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这些也不利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形成。
2.培养“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的紧迫性、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我国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观点及其所采取的举措,并不符合大众化教育、就业市场化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等现实要求。事实上,经实践检验的西方国家所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的就业市场化及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高度重视,这无疑都要求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并把它纳入培养目标体系当中。
2.1 西方国家长期的创业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把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国外的创业教育起步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表现如下:在运行时间上,它跨越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4个教育阶段。在实施空间上,它包括学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单位的密切联动。在体系构成成分上,它既有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还有社会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价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既有政府主导的创业教育研究会、创业类刊物与创业者协会,还有企业培训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创业教育并积极呼吁下,1998年召开了由150多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宣言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大学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国外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技能作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而且时不我待。
2.2 中国的就业市场化等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体系
阶段总结
一、开展“新疆精神”大学习活动
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干部反复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张春贤书记在中央新疆座谈会召开一周年发表文章《抓住机遇 后发赶超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及《六论新疆精神》等系列篇目,学习“新疆精神”,吃透“新疆精神”。将新疆精神表现为,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创造新疆效率、提升新疆能力的伟大实践,它应当植根于每一个新疆人的心中。因而,全局将“新疆精神”同新疆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内涵,领会精神实质。主动将 “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12字精神融入干部内心,成为共识。
二、开展讨论、指导实践
为将“新疆精神”学习好、讨论好、理解好,全面地体会精神实质,将新疆精神对照45条意见贯彻落实、《学习苏州经验,打造服务工商》要求,围绕“作为工商干部,我们应当如何践行新疆精神、履行职责”的主题展开大讨论,每位干部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发言,提升大家对“新疆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三、贯彻落实、付诸行动。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人们在解读这一任务目标时。常常重视“高级”,而对“专门”的理解限于专业区分,较少关注“类型”、“层次”区别。
199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当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没有强调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目前把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做法大体上已被大家接受。属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的数量只占普通高校的5%,它们继续承担着培养精英———研究型人才的任务;属于教学型的专科学院的数量约占普通高校的60%,培养应用型人才。处境最尴尬、定位最不明确的是所谓教学—研究型的普通本科院校。若是教学型,偏重的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若是研究型,则偏重研究性,科研占主导地位,要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由于大学管理者不甘教学型的地位,因此常常在两者孰重孰轻之间摇摆,学校的培养目标、方案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选择度。
每年的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的筛选以后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研究型的重点大学,立足现实的学生则安心地进入了大专、高职或民办大学等教学型大学,而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就进入了所谓“教学—研究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大学层次与类型的区分,不仅是对大学本身的一种评估与考量,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求学目的之间是否存在着偏差。高校不能左右学生的求学目的,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必须研究清楚的问题,这也迫使高校对自己的培养方案、目标、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能够提供给社会什么样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否能突显自身的特色或优势?
近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表示,“高考制度应当存在,但要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改变全国本科、专科一起考试的制度,对于有特长,符合学校培养条件的,符合国家特殊需要的、有特异才能的可以定向或破格录取。此外,今后还将推行社会化考试”[1]。这一消息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导向,为实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条件。实行高考分类考试,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求学动机“立足现实”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自会在求学的过程中自愿地去适应学校的培养条件,培养与被培养者的目标在逐步调整中得到了统一。
二、应用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我们常常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然而,很多高校骨子里对“应用型”定位有些回避,似乎一说“应用型”,学校就没有层次了,没有学术含量了,尽管他们心里清楚自己就是应用型,却仍然往“研究型”的定位上靠。目前很多高校网站上的“学校概况”发生了变化,把“要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的大学,可见,很多大学管理者已经接受了这一现实。然而接受现实并不代表认识的到位,他们对什么是应用型本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很多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仍然定位为“教学—研究型”,而且力争往研究型发展。认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生存发展,做大做强。
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应用型本科虽然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也可培养非应用型人才;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也可培养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第四,以面向地方为主,有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或全国”(潘懋元,2010)。潘懋元的这一理论对某些普通高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学型本科力争将高校未来的发展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应该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却仍然是传统的精英人才教学模式;应该是服务于地方的却把目标投向经济发展的长三角地区。其实,潘懋元所说的“同时也要开展研究”是指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仍然是围绕应用型本科的目标发展的,因此,要使“应用型本科”成为社会以及师生的共识还有一段路要走。
尽管如此,“应用型”目前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因为从广义上说,没有一所大学不是应用型的,即使是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从201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也分轨进行,一是专业研究生,一是应用研究生。可见,应用能力是所有高校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是,很多高校对其中的“多科性、应用型”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多科性即多样性,但学科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的,如自动化专业定位在培养现场工程师,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培养中小企业管理者,会计学专业培养财务会计与实务,金融学专业培养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因此,各学科专业应结合自身面对的行业与职业领域进行目标定位与人才规格要求的研究,尤其关注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核心应用能力。2002年和2007年我们分别对全国10个省市进行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改行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本科生在毕业的5年后已经改行,不再从事自己原来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工作,这说明大学本科生就业已经不再围着专业转了。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适应性强比专业性强更加重要[2]。这一事实表明,虽然本科院校一直在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但毕业生改行率的持续走高促使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从而审视我们的办学方向与教育方案如何能够与社会要求对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所致的生源结构“趋低”与知识爆炸所致的专业要求“趋高”的矛盾中,本科教育已经难以完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了,而只能是“中级通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确定自身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以便构建自己最需要发展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和操作型的脑力劳动者,而不是研究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其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应当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设置。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五大任务
一是专业教育。按照传统理念,根据学科分类而设置的专业叫做研究性专业,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而设置的专业叫做应用性专业,所谓的长线专业——传统的文科和理科都属于研究性专业,农、工、医科属于应用性专业。根据高校分层分类理念,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兼容、接轨,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这对应用型本科来说,专业教育的指向并不仅仅是面向学科发展,而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即能力中的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据人才服务中心近期对应聘人员及招聘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成功求职需要具备什么?应聘人员将“专业技能”排列第一;招聘单位将“职业道德”排列第一,“专业技能”排列第二,可见单位与个人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道德属于职业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范畴。“职业道德”没有问题后,“专业技能”就成为招聘单位用人的核心标准。基于培训成本及入职时间等因素考虑,招聘单位都会优先招录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可见,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育指向专业技能,必须与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当然,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校的职业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的是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为今后职业发展储备能量,理论结合实际;后者主要侧重职业技术的训练,更重技术层面的掌握。因而本科教育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以完成某一产业的一个或一类岗位工作任务为基本目标,以思想品德、科学知识、人文素质的养成为辅助目标。
二是职业教育。大多数高中生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求职就业。因此,如果大学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能接轨,如果大学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就业意向不一致,那么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将来的工作实际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样学校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从而造成高教资源的极大浪费。“传统学科”即所谓的纯“文科”和纯“理科”都是从事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在职业技术类高校是很明确的,但对某些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职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仅限于学校学生处开展的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求职本领。我们从人才服务中心对应聘人员及招聘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中看到,招聘单位在求职条件中将“职业道德”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前面,这是大学生们没有预料到的。职业道德即职业操守,包括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职业素养的教育,即使今后成为精英人才,这一种历练也是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一个职业为例,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体脑并用、守信负责、务实高效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毕业后一入行就业则上手快,若改行则素质高。
三是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已经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通用型人才,从提高少数人的专业水平转变为全面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那么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与一般普通劳动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认为,除了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以外,还应该包括坚强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学历知识、良好的身体状况以及优秀的语言能力。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目前的本科教育培养方式和目标决定了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素质教育的成效,或者说,这种成效难以在短时期内外化成可以量化的指标。因为这需要改革大学体制、重构课程设置,需要一套完善、配套的本科教育体系。
四是创新教育。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创新,而是传承既有的文化。如果学生能够有创新的成果,那主要是在课堂教育以外做的事情。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并不是教育所能做到的,训练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任务之一。让学生积极展示所拥有的潜能,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具有了非常强的可塑性。传统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纠正教育中存在的这些偏差,正是教育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所应该做的事情。创新的目的决不能通过教育的手段直接传授“创新”来达到,而是要求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就是使学生兴趣广、视野宽、胆子大、敢冒险,具有自立、开拓的精神。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一生的全过程,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是创业教育。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家教、推销商品等,学校还组织各类社团,举办创业能力大赛,就业形象大使选拔赛等,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锻炼的平台。但创业教育并未进入高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也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既面临培养企业家的任务,同时,还要使广大学生具备知识经济和社会所需要的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基本的创业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通过创业将专业知识与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基于校园内的创业学习,应该将一系列创业培训项目与企业互动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了解当地的创业环境,认识创业资源,了解相关产业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进行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创业态度或创业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如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制订系列必修、选修课程。但创业能力需要学生个体的实践,在社会历练中得到逐步的提升。因此,学生在经历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将不再继续参加创业教育的学习,而是等待将来工作后再创业,或将创业能力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另一部分具有强烈创业意向与能力的学生会继续学习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大学应确定自身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以便构建自己最需要发展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研究型高校仍然承担着培养精英的任务,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以培养通用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专业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兼容。基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完成五大任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应用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逐步改革高考制度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N].苏州城市商报,20100-03-13.
关键词:高教大众化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时代特征;角色适应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迅猛发展,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高教大众化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研究分析当今的青年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高教大众化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高等教育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度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构成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时代背景,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社会环境。纵观我国近些年的社会经济变化,结合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时代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相继诞生,而当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30个年头时,最小的一批“80后大学生”青年也进人了18岁的成人期,“80后期和90初”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巨变成长的一代人,“90初”大学生在他们身上带有时代变革的深刻印记,在社会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农村向城市推进的各项经济改革,市场经济建立引发的各领域的深刻变化.中国融入国际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元社会结构及文化的冲击,都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许多不同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的特征,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面临的首要时代特征,要做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首先要明晰这个时代给与了他们怎样的烙印。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自主意识,有较强的荣誉自豪感,有务实多元的价值选择,有十分开阔的国际视野等等,掌握了当代青年学生的这些时代特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我国的改革开放将会朝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对人们经济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会逐步深入,特别是对学历高,学习能力强,高度关注社会发展的青年学生的影响将更大。
(二)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应该归纳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阐述,但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具体和深刻,所以这里将市场经济单独列为一个时代特征加以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完善、发展和社会体制相互碰撞交替的过程中,“80后”面临着一个多极世界。
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规则下,原先人与人交往的旧有规范改变了,经济行为中的互利和效益观念冲击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他们不像老一辈那样,习惯于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单纯的价值观念;在他们眼里国家、集体、个人都平等存在,过去那种集体主义观念单一选择已经改变;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并存,在顾全大家的同时也要快乐自己享受生活,成为青年推崇的价值取向,青年多元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选择的多元化,在求学、就业、择友、消费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征。
虽然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当代青年仍能够在历史的潮头平衡个人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能够为国家与民族崛起努力奋斗,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就是最好的明证。市场经济对青年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就要求高校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出适时的调整,要鲜明的突出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成熟,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也将进一步凸显,这将注定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代特征。
(三)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这必然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影响。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建设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对民主思想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西方腐朽消极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影响着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当前有部分大学生的盲目崇洋媚外,从手机到衣物都觉得是国外的好。
对价值观的影响,各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融日益密切,西方从来没有放弃各种途径对我们展开的西化,所以西方消极腐化的价值观念对我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当然全球化也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如西方的民主思想,关注个性发展的思想等等。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青年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复杂局面,高校要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必须针对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四)网络信息时代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活跃的思想交流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与震荡,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内心世界。网络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是把双刃剑:
机遇表现在,網络信息化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量,这不仅丰富了教学的素材,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网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通过与学生在QQ、校内等平台自由交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带来积极地影响。
挑战表现在,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大量非法的、有害的、颠倒黑白的信息冲斥其中,信息污染对大学生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网上显得苍白无力,导致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思想价值判断、道德标准选择上的迷惘,并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五)科学发展时代
党的“十七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论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2005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作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报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在科学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存在一定缺陷。表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单一、空对空、说教式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彰显教育的人性化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适时做好角色转变。
(六)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11月3日,时任中国开放论坛理事长的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之后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讲话都曾使用“和平崛起”这个词。仅就2008年一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件就能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正处在和平崛起的时代,年初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是全国各族人民用爱融化了冰雪,给被困冰雪中的人们以力量;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家园毁了,亲人没了,然而这一切没有压垮中华儿女的脊梁,我们再次筑起了“爱”的长城,高喊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克服了灾害带来的种种困难,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堪称完美的赛会组织,让人永远铭记的青年志愿者的“微笑”,80后体育健儿赛场的血泪交织,这些无不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重大事件面前我国政府的高效率,国家领导人的勤政爱民,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国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深深鼓舞着当代青年大学生刻苦奋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正面引导。
二、高教大众化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适应
上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特征,有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环境的准确把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能做到有据可循,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特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征做好角色转变,下面就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适应谈几点浅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是一个人面对思想活跃的几百名高智商群体,不同于以往的一对十几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要演好以下三个角色:
(一)做一名优秀的“宣传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每天都被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缠身,在这种情况下,要跳出细小事物的包围理清思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事务性的工作无非就是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指导思想,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办学特色,都不会脱离这样的宗旨。所以要做好国家政策和学校办学特色及校规校纪的“宣传员”,所谓宣传,不是直意的宣告传达,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大学生适应国家和高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当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智商高、追求民主和尊重、强调个性发展,获得信息的途径宽广,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自律意识薄弱等等,只有掌握这些重要的心理特征,将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恰当结合,运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做一名优秀的国家政策方针和高校办学特色及校规校纪的“宣传员”。
(二)做一名可靠的“领航员”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复杂,尤其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危险的价值取向,复杂的时代成长环境赋予大学生复杂的性格特征,多方面的复杂情况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牢牢占据领航的位置,而不能是传统的“赶羊人”。当代青年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他们很不喜欢被别人推着向前走,反感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愿意接受朋友式的自由交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支持,这样再适时的做好积极地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将有形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无形的与学生的日常交往的生活中,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做一名踏实的“服务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一切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师者的态度,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人员。当前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除了常规的琐碎事务性工作,高校内学生工作还有诸多特殊性,有特殊事件、特殊群体、特殊个体需要特殊的对待,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很好的耐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做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服务人员。
以上阐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时代特征,小议了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适应,希望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发展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会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也会不断地处于变化之中,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也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这样循环往复的变化与研究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不断走向成熟。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07-22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论文10-20
教育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12-3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12-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05-30
桂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办法06-16
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微机室管理办法06-28
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10-11
高等美术教育的研究论文06-29
教育学教育的发展阶段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