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部工作汇报(推荐8篇)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个学期系里的工作比较多,我部门也积极地在配合相关工作,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平时生活中团结部门人员,每双周星期三开一次部门会,以此来加强部门干事的感情,同时也会让部门人员交流最近的一些事情,作为部长同样也是学姐的我会给他们一些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建议。
我们部门主要是负责搜寻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方便。部门干事也是会积极配合,搜寻好多关于英语方面就业的信息。我通过搜寻一些就业信息,感触不少,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待遇好的都是要求专八,口语好,硕士等等,所以我们在找就业信息时,不仅受益于他人,也会受益于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上更加有动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部门也会积极地配合系里工作的,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外语系就业服务部
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同时也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 更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完善和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积极探索就业指导之路
定西市卫生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实施就业带动战略。2002年学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在就业中心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已步入了正常运行的轨道,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校建立了招生、就业、教学、管理互动体系, 并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真正做到了“四个到位”, 即组织领导到位, 机构人员到位, 经费保障到位和责任分工到位, 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特别是坚持“全面培养、择优选派, 扶助困难”的原则, 出台了《定西市卫生学校关于选送优秀学生赴省外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暂行规定》,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目标及品牌效应, 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二是做好人才推介工作。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定西市卫生学校毕业生人才交流洽谈会”, 从就业形势看, 就业率稳步保持在80%以上 (见表1) 。三是加强学校与省内外医药卫生单位的合作, 不断拓展就业、实习基地, 为学生顺利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3 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短且起点低
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改革就业体制, 从1988年安徽省开始试点到2000年所有毕业生均取消派遣证, 统一签发就业报到证, 我国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而19世纪国外发达国家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已开始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十多年的“市场化”的就业实践, 差距无疑是巨大的[1]。
3.2 就业指导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各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尚需深化。在深度上就业指导内容大部分指向当前发生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矛盾, 而未能较好地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广度上, 就业中的一些重要领域还涉及很少, 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职业拓展训练等;在体制上, 还具有计划经济时代中专学校集中管理的特点;在方式方法上, 仍偏重群体性指导, 个体性指导薄弱, 方法多为灌输式, 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还不充分;在指导队伍上, 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队伍尚未建立起来[2]。
3.3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些学校虽已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在部分教职工中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仅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搜集人才需求信息;有的人认为就业指导是学校部分职能科室的事。这些狭隘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功能的发挥。
4 构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中职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立和完善中等卫生学校就业服务体系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保证。因此, 必须从观念、体制、机制、模式信息反馈5个方面构建中职卫生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4.1 转变观念, 准确定位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职业学校的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们共同组成了中职学校事业发展的链条, 各科室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彼此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市场化就业管理理念, 科学决策, 促进就业管理体系的转型, 改变就业集中集权管理模式为就业集中分权管理模式:学校—科室 (学科) 两级就业管理体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负责学校实习就业学生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同时在各科室、专业学科设立就业指导小组, 根据学校指导中心的总体要求,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建立面向市场的就业管理和服务网络, 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4.2 强化责任, 创新管理机制
为使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学科促进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需要建立“学校主导, 学科推动, 二级管理, 相互配合”的就业工作机制和体制, 把学科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责任主体, 使其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充分地结合起来, 改变学科只承担培养任务的单一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理顺机构, 明确学科既是学生培养主体也是就业工作主体的职能;二是加强学校—学科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服务体系, 促使人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三是根据中职学校工作的特点, 科学分析, 建立就业指导服务流程, 使就业指导工作不留任何盲点。就业指导工作组织结构示意图见图1。
4.3 制度完善, 运行高效
制度创新是中职学校构建适应市场化就业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 规范学生就业工作, 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一是在学校内部定期公布各专业学生就业率, 建立学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挂钩制度, 引导学生选择就业率高, 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就读;二是建立学生就业决策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设立就业信息和就业研究部门, 为就业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学校—学科协调统一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络, 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全员有责的就业工作新局面;三是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率纳入各学科各班级考核指标体系中, 年度进行表彰奖励, 营造人人重视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4.4 改变模式, 全程指导
在新的形势下, 就业指导应由临阵磨刀式, 转变为长期备战式, 推行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 各有侧重,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见表2) 。各个阶段相互贯通, 有机连接, 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一项关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 应注意做到6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加强校风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就业指导与职业辅导相结合;四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五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六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3]。
4.5 跟踪反馈, 制订工作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持续、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 对本校学生质量跟踪调查, 掌握就业状况, 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职业卫生学校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同时, 要建立客观科学符合本校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及其主要工作, 及时修正评价体系, 保证其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指导工作[4]。
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 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并有效运行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
摘要:中职卫校就业指导工作虽起步晚, 但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必须看到, 就业指导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分析中职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从观念、体制、机制、模式、信息反馈5个方面构建中职卫生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以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顺利高效运行。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边海.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49~50.
[2]祁承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55.
[3]杜世禄.五位一体: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区人民政府
(2009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
**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为主线,以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为重点,以实施城乡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手段,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辖十街一镇,32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现有11个街(镇)劳动保障事务所,45个社区(村屯)劳动保障工作站,105名社区(村屯)劳动协理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已基本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场地、工作六个到位。全区现有从业人员77656 人,失业人员3549人。今年以来,就业再就业实现1272人,完成年任务的49%,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2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几年来,我区一直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政府联系群众、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全区十项
利民工程之一进行重点督办。区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全区就业再就业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了工作有部署,汇报有定性,督导有目标,全区上下呈现出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落实政策。一是针对我区流动人口多、基础数据变化大的情况,不定期对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家庭情况进行详细摸排。今年上半年,入户调查居民56469户、164776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二是依托驻区企业,合理匹配资源,为城镇失业人员开辟就业门路,实现了共驻双嬴。区政府在实施“6281” 战略发展规划和“建设龙江工业强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区通过上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41个,形成了经济建设与就业工作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三是采取“政府运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举措,多渠道收集域外用工信息,实现异地就业898人。四是优化环境,落实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和自主择业。今年已为680名灵活就业人员申报了社保补贴。
(三)立足载体,强化服务。一是按照“办公信息化、人员专业化、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区公共职业介绍和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区职介和培训中心成立于2007年3月份,该中心配备了电子显示屏,设立了求职登记、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绿色窗口,为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了对接平台。二
是今年已举办了两期劳动用工现场招聘会,成功职介325人。三是切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已有8个社区实现了创建工作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四是深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把援助内容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做到就业困难群体家庭中。
(四)开展培训,注重实效。我区建立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民办技校和农民工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就业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采取“定单式”和“以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模式,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办两期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分别培训学员271人和 149人,合格率和就业率分别为95%、92%和89%、81%。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仍有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人员,受用工单位招聘条件的限制,较难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下步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6281”战略发展规划,坚持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积极的优惠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机制,推动就业。我区将进一步抓好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穿、责任
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以“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就业成果,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是广辟渠道,增加就业。在扶持各类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广泛收集域外用工信息,积极稳妥地开展劳务输出,形成多元化劳务输出格局。
三是搞好培训,促进就业。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四是创造条件,扩大就业。做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好小额(双扶)贷款等扶持政策。创造有利条件,为失业人员以及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强化管理,保障就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酷暑难耐,你们不辞辛劳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欢迎。根据南委办函[2006]33号文件要求,对照检查内容,我县认真地开展了自查,现将我县2006年上半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情况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从中央、省、市去年召开再就业工作会议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它放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加以认识。今年3月初,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将今年定为再就业工作落实年,作出了进一步加快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决定,并以蓬委发[2006]13号文件下发各区乡镇和县级部门。为了及时贯彻县委常委会议精神,3月上旬,县政府召集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经贸、民发、建设、宣传、广播电视、相如办、就业等相关部门召开了2006年首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在会上,各部门总结了去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政府领导对2006年就业及再就业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与部署,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5月26日,县政府分管领导又主持召开了有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卫生、防疫、就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第二次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专门对《再就业优惠证》年检工作作了统一安排,就如何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作了专题研究。这些会议,不仅统一了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想,而且对再就业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新的举措。
二是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从去年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2006年4月县目标办以蓬目办发[2006]7号文件将新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县委政府2006年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分解落实到各区督导办、相如街道办事处、县级各有关部门,再一次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并定期不定期向县委政府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了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任务,今年5月,县劳动保障局又以蓬劳社发[2006]40号文,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人数,帮助“4050”人员就业人数,劳务输人数,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和网点数,通过社区实体和网点就业人数分解落实到了各基层劳动保障所,并定期考核通报。
(二)拓宽渠道,增加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2005年,我县通过抓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增加就业岗位2600余个。在总结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县继续把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社区扶贫与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外来企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容量大的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结合经营城市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促进跨区域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今年1—6月,全县新增就业岗位2363个,其中净增就业岗位1836个,占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2820人的65.1%,帮助1043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占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1600人的65.2%。
一是招改结合,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创造岗位。今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和改制工业企业,强力推进“两改一加强”工作,新增就业岗位1013个,吸纳下岗失业人员837人。上半年,我县引进遂宁客商高兴贵投资买改制企业资产,新组建XX县天府兴贵公司,新增就业岗位259个;南充客商刘定金租赁长期停产的会龙丝绸厂,新组建金伟丝绸纺织公司,新增就业岗位143个;充分利用原XX烟厂部分闲置资产,招引南充玉成实业公司落户XX,新增就业岗位160个;去年落户XX的招商引资企业赛克斯丝绸纺织公司新增岗位46个,金华纺织公司新增岗位84个,齐祥食品公司新增岗位32个,恒星钢铁、嘉宝汽车、金坛电化公司等工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净增就业岗位289个。
二是政策推动,兴旺商贸服务业创造岗位。上半年,全县商贸流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18个。其中五星超市、万家超市、双虎家俬、菲菲美容美发中心、同济医院等16户商贸服务性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67人。
三是扩张城镇,加快城市化步伐创造岗位。运用税费减免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兴办各类经济实体129个,发展社区服务网点196个增加就业岗位61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34人。其中:相如广场周围的餐饮娱乐、保健按摩、美容、花店,新增加了就业岗位317个。同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创岗352个,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人。
四是依托社区,发展公益性事业创造岗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和经营城市、新开发保洁、保绿、托老、托幼、环保、卫生、交通等公益性岗位267个,全部用于安置再就业困难人员。
五是积极开展社区扶贫,帮助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一是结合“三百工程进社区”,为下河街、新华街、小南街329户救助对象建立了救助联系卡,实行定点帮扶,送去资金、技术、就业项目。春节期间,县委政府每位领导、县级各部门领导给特困帮扶对象每户送去慰问金200-500元。二是县总工会、县就业局开展以“奉献一片爱心,关心弱势群体”为主题的再就业救助宣传活动,发动民营企业献岗31个。三是由政府出资在红旗综合市场购买摊位28个,建立再就业示范园,在小南街租用铺面40个,建立再就业救助示范街,完全用于安置再就业救助对象。四是建立健全摸底调查、受理救助申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大力开展“一走五送”活动。五是运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税费减免,鼓励民营企业招用“4050”人员116人。
(三)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一是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我县在原安排的50万再就业资金、劳动预备制专项资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规模不减的情况下,增加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县级财政按南府发[2006]96号,预算安排再就业资金50万元,现已到位20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扶政策。上半年,我县在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已基本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在简化手续、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等扶持政策上下功夫,扶持金额达127.9万元。其中,为527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38万元,为8家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民营企业减免税费29万元,为296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20.1万元,为575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岗位补贴6.9万元,为747名下岗失业人员免费进行职业介绍,免费金额达5.2万元,为738名下岗失业人员免费进行职业培训,免费金额达28.7万元。通过政策扶持,539名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8家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504人。
三是切实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按照“应发必发”的原则和“个人自愿申请,逐一公示核实,严格审核发证,凭证落实政策”的程序,千方百计加快《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今年上半年,对符合办理《再就业优惠证》条件的21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优惠证,并且采取领证参训的办法对所有领证人员免费进行了创业培训,同时,对五星超市、钟灵电脑、双虎家私、XX宾馆等11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审核认定,其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基本到位。
(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竞争力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公益介绍所的作用。努力开展职业介绍工作,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月,县就业局、县总工会和森源职介所发布招工信息78条,提供就业岗位2715个,成功介绍836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747人,再就业困难人员98人。
二是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高和社办学单位,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资金补贴机制。县就业局购置计算机教学设备20台,常年开设计算机培训班;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占地10余亩,新建一所以缝纫工技能培训为主,集培训、生产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分类,年可培训缝纫工800人(该中心已进入招生准备阶段);从攀枝花引进外地客商张寿云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一所集计算机、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等10余个专业的民办五星职业技术学校;与南充玉成实业公司、赛克斯纺织公司联系,采取定单式的实地培训。今年上半年,我县在各个培训基地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38名,培训结业后556人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达75.2%。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配置了劳动力市场局域网设备。今年5月份,一个占地3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已竣工建成。目前,已按“新三化建设”要求购置了计算机、服务器,规划了局域网,设置了前台服务区,工作人员已进场,办事程序已上墙,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城乡劳动者服务、个性服务、贴心服务、高效服务、诚信服务,通过人性化服务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指导、保险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帮助37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四是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平台建设。全县所有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做到了“六到位”,相如街道办事处以及河舒、锦屏、徐家等中心镇和各社区再就业救助站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台帐,外出务工人员台帐、职能、职责、办事程序已上墙。特别是相如办和中心镇所在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次的业务培训后,工作很有起色。磨子东街社区就业服务站对辖区的再就业工作开始实行计算机管理。
五是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今年4月,我县以城区为重点,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县政府以蓬府办发[2006]75号文件转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在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中的职责及目标任务。县就业局、相如街道办事处将下河街、磨子东街社区作为首批“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进行了规划,购置了办公培训用的桌椅、黑板、计算机,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收集、整理各种软件资料7本,该社区通过兴办经济实体、服务网点、劳务输出等方式拓展就业门路,已使136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达96%。
(五)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努力打造就业及再就业工作新亮点
一是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逐渐缓解我县的就业矛盾。去年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2600余个;今年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企业,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丝绸、纺织、食品企业,增加就业岗位1030个。
二是始终坚持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社会办学实体,再就业培训基地对下岗失业人员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和SYB创业培训,帮助738名下岗失业人员提高再就业竞争力。今年5月,县就业局针对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投资200多万元,占地10余亩。新建了一个起点高、载规模大,集培训与生产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技能操作、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开设了电车缝纫、电工、焊工、计算机专业。
三是积极关注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就业与生存问题。我县在全省率先对失地农民进行摸底调查,将其作为再就业优惠扶持对象,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将失地无业农民纳入了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同时拟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教授、张时辉博士获悉后,亲临我县进行专题调研。
四是积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小南街建立了再就业救助示范街,对愿意自谋职业、再就业困难的40户下岗失业人员给予了租金补贴。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县将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再就业各项工作:继续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帮助7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弱势群体再就业300人,对符合享受税费减免扶持政策的人员做到应免尽免,大力开展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力争使培训人数达到850人。
(一)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通过建立政府责任体系,集中力量解决劳动力市场就业瓶颈,更加有效地调动全社会促进就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在强调政府承担促进就业首要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人民团体、各种经济组织、各个新闻媒体以及各级社会管理层面的积极作用,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转变为政府主导的社会责任,以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促进就业做出贡献,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党和政府的社会目标。同时,对传统行业、产业调整中的减员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有效监控,重点解决就业特别困难的失业、“协保”人员的就业问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切实抑制失业率上升势头,有效改善失业人员的结构。
(二)营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创业环境。大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自业和自主创业,着力发展小型、微型加工和服务企业,以扩大就业容量。全面系统地营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创业环境,从创业项目的产生、“孵化”到成长,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充分运用扶持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形式,使更多的项目通过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孵化,脱胎为小型、微型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重点运用开业指导服务平台,通过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并组织更多的志愿者队伍和专业指导机构,支持非正规组织和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成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扶持政策,使实施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贴息、免费培训、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劳动者创业提供全过程政策指导和支持。
(三)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了更好地化解劳动力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培养一大批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同时又鉴于“4050”人员技能单一导致其市场就业困难的历史教训,把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通过“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培养大批高技能职业人才。将培训的工作内容由转岗、上岗培训转向中高层次技能的提升,将培训的目标领域由传统制造业转向核心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体制。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一是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尽量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与县市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失地农民有就业愿望的,可以到户籍所在的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求职登记,享受与城镇失业和“协保”人员同样的免费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开业指导以及贷款担保、贴息等服务与支持。二是离土农民享受与城镇劳动力基本相同的就业政策。离土农民自谋职业或企业招用离土农民的,可以享受与城镇失业、“协保”人员同样的税费优惠政策。
(五)构建与就业形式多样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适应各种灵活、弹性和城乡流动就业的要求,我们将按照“覆盖面广一点,网络密一点,支撑牢一点,水平低一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具体措施上,进一步确立社会保险个人参保的主体地位,完善个人独立参保机制,支持多头参保、灵活参保的方式。积极探索研究将过渡时期不同的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待遇计发方式逐步统一,使劳动者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保险环境下参与市场的就业竞争。努力适应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劳动者对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客观需求,在介于中心城区和农村两大社会保险模块之间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并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
(六)完善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服务。逐步建立社会化就业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构建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管理服务系统,形成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建立电话咨询中心、开设服务网站、免费发行劳动保障报、发送政策宣传资料等方式,构建了政府与不同市民群体多层次沟通、多形态对话的便捷通道。着力完善以社区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管理服务系统。
三、就业及再就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恳请市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大龄和有特殊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大。“4050”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观念陈旧,用工单位很少招用,自谋职业和自主 创业能力又较差,再就业比较困难,目前我县有“4050”人员和身体残疾的下岗失业人员4200余人,其中:有就业愿望而未有就业的人员有860人。
把我镇就业工作推上新台阶
中共云潭镇党委
云潭镇人民政府
(2012年1月)
我镇位于高州市东部边陲。总面积83.8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
会和1 个居委会。204条自然村,总人口46312人。其中劳动人口23380人。富余劳动力总量14898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共为36人。一年来,我镇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
了我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如期实现。去年,我镇就业人数达到了22134人,占全镇劳动人数的96.3%;比去年增长16.2%,其中:城镇新增工作岗位436个、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37人(4050人员7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36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49人、选送市免费培训162人,劳务输出全年收入达3.6亿元,占我镇社会总产值的42%。真正成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我们抓好了如下四个方面: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为我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
定了基础
一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促进
全镇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把该项工作摆上了党委、政府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为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我镇成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经济工作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务
1所所长、镇经济建设办主任及相关人员组成。各村委会、居委会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级级签订了具体计划。镇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就业工作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党政一把手真正负起了抓就业再就业的总责任。做到了“三个亲自”(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检查督促、亲自制定方案)。如今年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进的丰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我镇响应上级的号召,成立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干部任成员的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村(居)委会、机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大力宣传,由全体镇干部共同发动。目前全镇已报名57人,送培训28人。现陆续有人回来报名,春节后送厂培训。为确保再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的落实。我镇党委、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拨付了部分资金用于促进再就业的社会保障工作,就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等支出。此外,我们还督促其他有关单位做好该项资金的落实。仅此一项,由于健全了机构,加强了投入,使全镇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
二、摸清底子,加强培训,提高了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竞争力
富余劳动力是我镇就业的主要群体,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组合结构。从去年开始,我镇便对16-55周岁的劳动力开展全面调查摸底。以自然村为单位,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就业意向等指标,逐户逐人造册登记,归档处理。目前,全镇已建成劳动力资料库14个,设档户数7354户,人数达25439人,完成任务的68%。劳动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为我镇做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提高我镇富余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把加强就业前培训放在第一位,按“擅其所长,补其所短”的原则,采取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此外,进行针对性的免费培训,最
大限度地提高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有306人被镇政府保送到高州、茂名技校接受培训。值得一提的是,我镇今年特别注重对初中毕业生离校前的岗前培训。全镇有中学生1279人,其中26%的被培训学生在珠江三角找到了工作,就业率创历史纪录。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富余劳动力可免费到我镇任何一家毛织厂或手套厂边培训边上岗。这种模式今年内为我镇培训了212名毛织熟手工,其中征地农23人,免费培训400多人。
通过加强岗前的知识培训,加强了对各小水电站工人岗位培训,通过两个月时间培养了80名适应能力强的现代实用型水电工人,发放了资格就业证150人.还采取了其他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大大提高了我镇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全镇目前已涌出一大批“种养能手”、“企业老总”“师傅”等优秀人才。
三、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了富余劳力的出路问题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大就业空间,提供职业岗位。为此,我们做到:
1、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把我镇劳动力人才信息资料下载上网,推销自己;发挥我镇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再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广泛联系企业、项目到我镇招聘用人;向本镇外出老板积极推介。今年年初。我们镇召开了2次在本地办厂老板座谈会,促进了用工单位与用人签订合约660多份,签订合同率达82%。
2、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
今年,我镇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的重点工作。加大对我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软硬件建设日臻完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今年,全镇新办企业6家,新增小型手工业18家,开拓了更好就业岗位,解决我镇就业人口1896人。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2人,其中本地就业517人,我们拓
宽了就业渠道,富余劳力的出路问题得到了解决。缓和了我镇的就业压力。
四、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保证了各项再就业政策的落实
我们严格执照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不定期地对劳动保障部门、工商、财政、物业管理等职能部门落实再就业情况的检查。检查过程中,共发现有违规问题4宗,并责令限其作出了整改;劳动纠纷调解3宗,结案3宗;拖欠工人工资12468元,追回12468元。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今年,劳动部门积极为下岗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优质服务,较好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工会、团委、妇联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再就业办实事100多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143人再就业;市场物业积极为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安排场所。今年安排22%的摊位优先租赁给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等,并落实优惠租赁摊位费、卫生清洁费,工商部门积极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经济发展人微言轻开发就业岗位的主要依据。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设立专门窗口为下岗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方便。
由于我们加大了对有关部门落实再就业政策的监督力度,今年全镇新增投保人数158人,续保率80%,没有出现一起损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的事。使下岗职工深感满意。
时值我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 全面回顾学校发展成果之际, 我们“就业宣传通讯站”记者聚焦学校的学生就业工作, 走访学校、学院和就业部门的领导以及学生, 力图展现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概貌。
聚焦一:“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的理念
走访中, 各级领导都会谈到我校就业工作“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校90年代提出的, 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 落实细致周到作风, 最大化满足毕业生需要的工作要求。毕业生何时有困惑都可以找到老师咨询, 老师都要及时给予指导建议;毕业生哪里碰到困难, 学校都要给予帮助服务, 以深切的关怀和中肯的引导, 帮助毕业生走好求职之路。
长期以来, “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已是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秉持的理念, 建设的指针, 发展的航标。近几年, 在我校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中, “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的理念还转化到了具体的“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和“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机制之中, 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从散杂到系统、从被动到主动、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招生就业处的老师这样阐释:“时时”的理念转化为“全程化”的指导实践中, 比如学生进校的专业与职业解读、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 到之后的行业职业形势分析、择业心理观念辅导、求职指导咨询等等, 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就读全过程。“处处”的理念转化为“全方位”的服务实践中, 针对毕业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就业途径, 学校分类分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向求职应聘的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邀请单位进校、进行实习、就业推荐等, 其他还有出国留学、考研、考公务员、创业、基层就业等等, 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 通过丰富的服务举措努力满足毕业生全方位的需要。
聚焦二:“一年两会”的高度重视
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记者了解到, 学校的“一把手”工程不少, 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是抓得牢、抓得紧、抓得实。学校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 学生就业工作都是重要的一项;学校每学期的干部大会中, 对学生就业工作都是要重点谈的;在学校即将实行的绩效考核中, 学生就业工作是重要指标;学校有定期的就业工作主题研讨, 听取汇报并解决困难。学校领导特别提到, 就业工作有个“一年两会”的制度, 抓就业工作的力度很大。
西南大学学生就业工作“一年两会”, 指的是每年年底, 学校要召开“学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并对下一年的全口径的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每年4月份, 在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 学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对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度进行检查, 梳理特点和问题, 重点推进。这两次会议, 学校“一把手”、学院“一把手”都必须参加。针对一项工作, 每年召开两次全校性专门会议, 充分突出了学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地位, 也彰显了学校领导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非同一般。
聚焦三:“专业化、专家化”到“个性化、精细化”
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是学生就业工作的两大抓手、两大职责、两大使命。我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正在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和指导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迈进。
学校自2004年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 2010年又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独立设课, 锻炼了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队伍, 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教育部和专业机构的相关培训。学校连续三年组织职业规划TTT培训, 就业指导一线辅导员轮训一遍, 又先后组织23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培训, 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大力鼓励教师骨干开展就业指导科学研究, 提供相关平台, 推进教师骨干向专家化发展。以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为依托, 深入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发展阶段的指导咨询需要。
聚焦四:“就业部长”、“就业委员”学生干部
我校以“学校主导, 学院主体, 学生主动, 全员参与, 齐抓共管”为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 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联动模式。2010年开始在校学生会、院学生会设立“就业部”, 在班级班委设“就业委员”, 配合学校、学院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 适应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殊需要, 在职业评论、行业参访、报告讲座、调研反馈、就业管理及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的诸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生间走访时, 许多低年级同学都说, “就业委员”每天在眼前晃, 时刻在提醒我们关注就业, 主动提高就业能力。“就业部长”和“就业委员”成了我校就业工作的一道风景线。
聚焦五:“村官”、“参军”基层就业
我校农科学生、农村学生、民族地区学生比例很高, “三支一扶”、“选调生”、“村官”、“预征入伍”等内容的基层就业项目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抓好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 既是我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很受毕业生的欢迎。近几年, 我校每年有200多名毕业生以基层就业项目就业, 向广大农村一线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2009年开始实施的应届大学生“入伍预征”工作也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定期开展宣传动员和政策解读, 每年的毕业生“预征入伍”报名十分踊跃, 连续三届的毕业生报名人数和比例均居重庆市高校首位, 全国高校前列, 2010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工作先进集体”。
聚焦六:“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
我校是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2011年迎来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 至今已两届。教师教育本来是我校的主要办学特色之一, 我校高度重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业工作。自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开始, 就业部门设专人负责政策沟通解读、岗位信息收集、个体辅导咨询工作, 每年派工作组到相关省 (市) 教育厅、教育局、中小学联络宣传, 保证了免费师范毕业生早选岗、早签约。我校连续两年实现免费师范毕业生100%就业, 签约速度均快于其他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一派欣欣向荣。
聚焦七: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训孵化
在就业部门老师的带领下, 记者来到了位于重庆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里的“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小矮人信息科技公司”、“重庆润物园林景观公司”等18家大学生创业微型企业在这里驻扎。老师向记者介绍,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训孵化工作, 与北碚区人社局、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重庆市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 定期组织大学生创业SYB培训、建立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开展创业跟踪服务等, 大学生创业工作不断丰富深化, 大学生创业企业有声有色。我校的创业基地也被重庆市评为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聚焦八:关爱弱势, 就业帮扶
我校农科学生、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等就业相对弱势群体人数多, 比例高, 是我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学校解决好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是保证全校就业工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关键, 也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先后建立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台帐制度、“一对一”辅导制度、岗位推荐、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经济补助等多途径服务的机制, 以个性化、求实效、治根本的做法, 关爱弱势、就业帮扶落到实处。
聚焦九:强力保障, 打造硬件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工作;措施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医学院校仍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学校。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医疗卫生人才的主要任务。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环境,加之医学毕业生人数增多等客观因素、医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等主观因素的产生,大大加大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紧迫感和就业压力。因此,通过分析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学源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扎实做好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拓宽就业渠道等效用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措施,使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业观,摆脱就业困境,促进毕业学生充分就业,优质就业。
一、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增加,使得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也逐年递增。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较快,而医疗卫生行业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周期较长,因此,每年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长远远多于医疗卫生就业岗位数量,从而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例如,某医学高等院校2013届毕业生人数3893人,2014届毕业生人数4229人,2015届毕业生人数4904人,2016届毕业生人数达5200余人。从生源地来看,60%的毕业生来自医学高等院校所在省市,40%的毕业生来自外地省市。从性别分布来看,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比例较大,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0%。这些人数与需求的矛盾、生源地结构的差异、男女比例的不平衡,都对毕业生就业有着较大的影响。
2.卫生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就业热门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一方面,学生的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度较高,医学人才的培养切合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但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医院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性质、编制较为看重,大多亲睐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数有限,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较为激烈,相反,毕业生对从事其他非医疗卫生行业和非编制的中小企业的选择仍为保守,如对私立医院、非编制单位、非医疗卫生行业就业意向不太积极,也不太认可。
3.就业岗位要求越来越高,与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矛盾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对医学毕业生学历要求普遍较高,一些较好的大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人才要求相对较高,通常三级甲等医院进人要求为硕士及以上人员,且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优先。因此在本科医学类毕业生中,受职业规划定位、就业岗位学历、家庭环境影响,在本科毕业前决定放弃就业,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国深造的毕业生比例在逐步提高。医学类硕士及以上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在区县级以上的大中型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类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为区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
4.毕业生对就业薪酬和就业区域期望较高
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对自己薪酬预期要求较高,通常医学生的学习周期较长,学习成本相对较高,毕业生往往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够较高一些。所以,约62%的毕业学生希望毕业后的工作月薪能达到5000及其以上,其中,尤其是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学生对月薪的要求越高,如78%的7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学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在5000及其以上,62%的本科毕业学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在5000及其以上,而专科毕业学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在5000及其以上的学生占48%。此外,医学院校毕业生将就业地域定位在高校所在地的大城市、生源地所在的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些都加大了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医疗资源丰富的医学院校区域的就业供需矛盾,这些地区的就业显得更加紧张。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的措施,缓解毕业生就业现状
1.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生学源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充分发挥就业反馈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医学院校学生数量、生源情况、学历层次等学源结构,合理优化专业设置,整合各学科优势,平衡供需,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2.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和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社会能力、个人修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使医学毕业生能适应各行业的发展。
3.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与帮扶,引导毕业生正确择业与就业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转变毕业生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认真为毕业生分析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盲目、不跟风、不好高骛远,全面分析,理性就业。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客观分析比较大医院与小医院、大城市和小城镇、医疗行业与非医疗行业的优劣,区县及基层的经济建设和就业前景,摒弃学生对地域、行业之间存在地位差别的陈腐观念,让学生明白“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走独木桥”,“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和实施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同时,积极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树立服务基层、立足基层、贡献基层的择业观。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开展“一对一”的重点帮扶和就业推荐,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4.充分挖掘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教学、实习基地的联动优势,有效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用人资源,拓展就业市场建设。利用学校老师、校友、企业等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就业市场,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实习培养,对有用人意向的单位,积极选派同学以自主实习的方式前往实习和试岗,最终促进双方了解,达成聘用意向。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级卫生医疗单位及其他行业单位的交流沟通,积极争取各地各单位以组团方式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扩大学校影响力与吸引力。积极整合就业资源,开展学校、院系的专场招聘会。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络等媒体途径积极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及时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发布在“就业信息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校内就业网等媒体方式,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效的“网络双选”平台。加强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线上线下”齐发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崔娟嵩.对医学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思考.时代教育.2009.(27).
[2]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09.
作者简介:
【就业服务部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工作总结07-01
人保局就业服务工作总结2021年11-29
音乐学院2011年就业服务月工作总结07-05
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半年工作总结06-13
就业服务中心职责06-19
就业服务平台建设06-24
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09-15
地铁服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9-22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10-21
就业服务机关管理制度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