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试卷(精选8篇)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一、 明确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第一轮:3月初至4月底。这一轮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词法和句法等, 时间为3月初至3月下旬;第二部分:复习课本, 时间为4月初至4月底。本轮复习就要依纲扣本, 对课本中的重点词、句、语法进行拉网式的复习, 避免知识的漏缺, 夯实基础。同时要避免把复习课上成新课或变成题海战术, 做到以训练为主线, 精讲精练;并做好分册检测, 步步为营, 力求学生做到对知识宏观把握, 考点过关, 能力提升。
第二轮:5月初至5月中旬, 进入专题复习阶段。针对中考题型, 逐一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强化训练, 并结合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解学生丢分较多的题型。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选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补全对话、书面表达等详细指导解题方法和强化训练。本轮复习尤为重要, 它不仅要求学生将课本中繁多的知识系统化, 而且还要求学生逐步熟悉中考题型及掌握各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巩固双基的同时, 加强初步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第三轮: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本轮复习重点在于模拟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检测专题复习的学习效果, 而且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演习的作用, 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 结合题型, 指导解题技巧
(一) 听力部分
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大致有:听句子, 选画面;听对话连/填信息;听对话选择最佳答案;听短文选择最佳答案等。选题材料注重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获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英语的总分和等级的高低。
解题技巧:
① 先快速地浏览听力材料, 了解各题目的布局, 分辨各选项间的区别。通过材料透露出来的信息初步了解把握听力的内容, 预判所要填的内容, 确立听音重点。
② 抓关键词句, 特别是首句尾句。一般这些句子都概括了文段的重点, 明示了全文的主旨。
③ 在听的过程中做重点记录, 特别是年、月、日、号码、人名、地名等, 否则会很快忘记, 造成处理信息时出现偏差。
④ 学会镇静, 学会放弃。有些学生遇到听不懂的词就慌了神, 导致下面的内容全听不进去, 影响了后部分信息的获取。此时学生应跳过去, 因为零星的一些词不会对解题有太多影响, 整体把握全文大意则可。
(二) 笔试部分
1. 单项选择题
选择填空题考查的知识面广, 不仅考查了词汇、语法, 而且也考查了真实的语境, 纯语法的考题已不多见。
解题技巧:
① 排除法。根据已掌握的语法及语境将错误的选项排除掉。
② 逻辑推理法。联系上下文, 找出其隐含的信息, 根据常规知识或逻辑常识, 判断出正确答案。
③ 语法分析法。近几年中考语法项目的考法, 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 做这类题目时要结合该题所提供的语言环境, 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 抛开语言环境仅考虑语法知识是无法做好的。
④ 常识及惯用语运用法。选择填空题对常识的考查面广, 包括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背景等, 也考查一定的习惯用语。做这些题目时根据相应的常识和习惯用语去判断,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强调:做选择填空题时一定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如:
I am looking forward you.
A. meet B. to meet C. meeting D. to meeting
有些同学就毫不犹豫地选择C, 因为他们就记得“look forward to doing”而忽略了本题中 “to”没有与“ look forward” 在一起。
2. 单词分类
这类型的题目是在特定的句子语境中进行的英语词汇的考查。
解题技巧:
①先观察提供的句子, 若仅有5个句子, 并每个句子中的两个空格均有“/”隔开, 就意味着每个句子里要填的词是同一类型的词, 在梳通备选词时就可以进行分组、分类了。
②梳通备选词, 做到明确其意思、弄清其词性。
③细读句子, 明其大意, 弄清每个句子所缺的是何词性、何意思, 方可确定要选取的词。
④ 做完后务必整题检查, 避免重选, 或只是其意顺, 而不合其语法等错误, 避免掉入出题者设置的陷阱。
3.完形填空题
完形填空题是一道综合测试题, 它通过语篇综合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阅读理解推理能力。既通过选择词汇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又通过语篇的理解间接地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它是调节整个试卷难易程度的杠杆之一,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做不好的, 不少同学为此感到头痛。
如何做好完形填空题呢?
① 先浏览各小题的备选答案, 有助于在粗读短文时将短文大意掌握得更到位。因为部分的题目备选答案仅是一个词及其三个变化形式而已, 这些空格所在的句子意思已很明显, 不需跳读和猜测。
② 通读全文, 了解短文大意。这步骤要重视首句尾句, 它明示了短文的主题和语法线索。
③ 第二次阅读, 抓住关键词, 紧扣发展脉络, 根据上下文, 步步深入, 选取出答案。一篇完形填空题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解题的线索, 因此要紧紧抓住掌握的线索, 重视上下文的联系和各种有关关联词的运用, 结合短文限定的特定环境和已学的知识去作答。
④ 复查验证。填完后要再细读全文, 整体感觉全文是否顺畅, 从语感、逻辑、结构、搭配等各方面考虑后再作最后的决定。
4.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逻辑推理、归纳概括和对材料的评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其材料具有题材多、新颖广泛、贴近生活、富有强烈的时代感等特点。
解题妙招:
① 略读全文, 掌握主旨大意。精读各段的首句尾句, 捕捉关键词, 迅速把握每段大意, 弄清文章里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原因。
② 带着问题, 进行寻读。认真阅读题目, 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出解题的相关段落和句子。
③ 确定答案。依据相关的段落和句子, 认真斟酌, 透过其表层, 领会其深层含义, 选择最佳选项。
④ 复读检查。完成后, 要对短文内容进行通盘考虑, 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疏漏。
5.情景交际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题型有:从7个选项中选出5个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 使对话内容完整, 这种题型同学们的获分率较高。但根据对话内容补全所缺单词, 每空一词的题型, 同学们丢分最多。这类题型有一定的开放性, 增加了该题的难度。
解题技巧:
要结合整篇对话语境, 充分考虑语境对语言的影响, 以及语言的真实性和得体性, 把握好对话的时态和惯用语;善用逻辑思维, 进行分析综合, 反复通读对话, 仔细检查所填的答案是否能将对话内容表达清楚、意思是否连贯、句子是否顺畅、单词拼写是否有误。
解题技巧:
① 先浏览方框里所提供的词, 弄清它们的词性、词义以及它们会有哪些变化。
② 研读每个小题, 弄清其意及所缺空格的词性, 捕捉关键词或固定搭配, 正确选词。
③ 选取好词后, 根据该句的句子结构及其语法进而确定其正确的形式 。
④ 务必仔细检查, 谨防遗漏、重选、拼写错误, 确保每小题语意通顺、语法正确。
7.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集知识与能力、理解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题, 要求学生做到审题到位, 句意清晰, 无明显语法错误。
解题技巧:
①仔细审题, 不偏题不漏题, 特别要按题目要求的人称和题材完成作文, 不要将人称搞乱。
②尽可能运用简单句和熟悉的词汇来写, 少用容易出错的介词短语和从句等复杂的句型。
③全文思路清晰, 要点突出。
④认真检查全文, 反复推敲, 注意细节, 特别注意字母的大小写, 或是否有拼写错误等, 尽可能避免被扣分。
三、查缺补漏要有招, 知识全面促成绩更拔尖
中考前十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基础, 回归典型错题, 查缺补漏。第一, 基础知识应从词法→句法→课本, 列出相关的知识系列, 并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理解性复述。如果哪一点复述不出来, 则表明这是知识盲点, 应针对其进行补救。第二, 查阅错题本或各次综合检测卷, 有针对性地把错题再做一遍, 因为这些知识是薄弱点或易错点。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 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变曲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 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 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 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 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完成3~4题。
3. 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
A. 东坡带谱比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顶海拔高度不同
B. 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 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温暖
D. 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4. 东坡常绿阔叶林带之下形成灌丛植被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 土壤贫瘠 B. 水平衡失衡
C. 海拔低,气温高 D. 森林被大量砍伐
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趋势。下图是甲、乙两地区某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示意图,下表是上海和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读图表回答5~6题。
5. 由图可以看出( )
A. 甲地区在T1时开始输出该产品
B. 在T0时,甲地区开始向乙地转移该产业
C. 甲地区在T1和乙地区在T3时,该产业的输出额是相同的
D. T3到T4期间,该产业可能由乙地向其他地区转移
6. 1990~2003年期间( )
A. 浙江的皮革制品占到全国的近1/4
B. 文体用品制造有从上海向浙江转移的可能
C. 浙江烟草部门的产品一直向外输出
D. 上海的各种制造产业均有向浙江转移的趋势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 与图例中甲、乙、丙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 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D. 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8. 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一交通便利
B. ②处建大型仓库一地价较低
C. ③处建绿化带一减少污染
D. ④处建食品加工厂一靠近水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9~10题。
9.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 )
A. a城市 B. b城市 C. c城市 D. d城市
10. 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城市的养老服务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B. b城市的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C. c城市劳动力不足,容易出现用工荒
D. d城市要注意发展一些需工较多的轻工业,以平衡男女就业比例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三国是非洲也是世界主要咖啡出国,该地区生产的咖啡品质优良,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外汇。阅读下列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维多利亚湖对白尼罗河的水文产生什么影响?
(2)简述乌干达气温变化特点,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3)判断维多利亚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的差异,说明原因。
12.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制造业的比重(1995~2005年)图。
(1)据图分别描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特征。
(2)结合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回答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苏州工业园区2001~2008年,在IC(电子信息)、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汽车及航空零部件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纳米光电新能、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生物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材料三 下图为苏州工业园区IC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1. in, on, at在……(之时)
①in与年、季节、月、年代、世纪及一般(泛指)的早、中、晚等较长时间的词连用eg: in summer在夏天; in January在1月;in 在; in the morning在早上 in the 21st century
②on用于具体的某日或某特定日期的早、中、晚。
如:on August 8th在8月8日; on Monday在星期一; on New Year’s Day;
on a cold morning在一个寒冷的早晨;on Sunday afternoon在星期天下午。
③at表示某一时刻。
如:at 5∶10pm 在下午5∶10; at the beginning of在开始时;
at the end of...在……的末尾;at the age of...在……岁时; at noon在中午;at the same time在同时。at night在晚上;
2. in, after 在……之后
“in +时间段”用于将来时之中;“after+时间段”用于过去时态之中;“after+时间点”既可用于将来时也可用于过去时。如: Jim will go to Beijing in five days. 吉姆五天后会去北京。Jim went to Beijing after five days. 五天后,吉姆去了北京。Jim will go to Beijing after five o’clock. 吉姆会在五点钟后去北京。
3. for, since
for可以指过去、现在或将来,着重说明“多久”, 后面接时间段。since意为“自从……起”,多与完成时连用,后面接时间点或从句。since引导的从句通常为一般过去时。如:
He has lived here for 2 weeks. / He has lived here since 2 weeks ago. It’s five years since he left school.
4. after, behind 在……之后
after主要用于表示时间;behind主要用于表示位置。如:You should take a walk after dinner. /The picture is behind the door.
二.表示地理位置的介词
1. in, on, to
1).in表示A地在B地范围之内.(包含关系) 2).on表示A,B地接壤.(外切关系)
3).to表示A,B两地有一定的间距.(外离关系)
Hubei is ___ the north of Hunan /Tanwan is ___ the southeast of China . /Japan is ___ the east of China .
2.at/in/on
1)at 接小地点或较具体的位置”。at home/ at the station 如:He arrived at school at 8 o’clock. 他8点钟到学校
2)in 接在大地点 in China; in the world ; He arrived in Wenzhou yesterday. (较大地点)
3)on 表在一个平面上 on the farm
3. above, over, on 在……上
①above 指在……上方,表相对高度,不强调是否垂直,与 below相对;
The bird is flying above my head. 鸟在我的头上飞。
②over指在……正上方,表垂直的高度,与under相对;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河上有一座桥。
③on表示某物体上面并与之接触。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4. below, under 在……下面 ; under表示“在……正下方”; below表示“在……下,不一定在正下方”。如:
There is a dog under the desk./ Please write your name below the line.
5.in front of / in the front of
(1).in the front of 表示在…….内部的前面 ;(2).in front of 表示在……外面的前面
There is a desk in _____ front of our classroom . There is a big tree in _____ front of our classroom.
Ⅲ.表运动方向和位置的介词更多资料QQ378459309制作:
1. across / through / over / by 经过
①across 指横穿,穿过. 表示动作从某一物体表面上经过.②through 指穿过,透过,表示从某一物体空间内通过.
③over 表示从某人或某物的上空经过或越过,不与表面接触. ④by/past 表示从某人/某物的旁边经过.
Can you swim ______ the river ? / The elephant is so big that it can’t go _____ the gate .
I don’t think anyone can jump ___ the fence. / I walked _____ the bank of China yesterday .
2. between, among
① between指在两个人或两个事物之间;There is a bank between the post office and the police station.
② among指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之间eg:The teacher is standing among the students.
3 . in, into, out of
①in:在……里面,用于表示静止的位置。Her mother works in the hospital.
②into:进入,用于表示有特定终点的运动方向,经常与表示动作的动词连用如,come, go, run, rush等。
The child ran into his mother’s arms. 这小孩跑进了它妈妈的怀里
③out of:从……里出来,与into一样,也表示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如:
All the children rushed out of the classroom when the bell rang.
四.表示方式的介词 with / in / by 表示 “用……”
1.with 表示 “用…” 一般指有形的工具 / 手段 / 人体器官.
He cut the apple into halves ____ a knife . 注: with 表伴随, “带有,含有”
He came in _____ a big smile on his face .
2.in a)表示用某种语言,方式,途径. 或书写/绘画所用的材料..
Can you say it _____English ? / He wrote a letter ____ blue ink .
b)以…方式in this way 用这种方法 behave in a polite way
c)也可表交通方式travel in a car d)“穿着” in red穿红色的衣服
3.by a)表示乘坐交通工具, travel by bus
b)以……方式、方法或手段 I study for a test _____ working with a group .
4. on a)通过 study on the air/radio通过广播学习b)乘坐on a bus/ on a bike
注意: 1).by phone = on the phone 2).by car = in a car 3).in pen = with a pen = with pens
五.范围介词
In 在。。。。里边 in our class between 在两者之间 between us
among 在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中间 among students
besides 除了。。。之外还有(包括后面的宾语)Tom,Jim besides Lily.
except 除了。。。之外(不包括后面的宾语)Tom,Jim except Lily.
including包括 All the students including me.
六.介词词组辨析
1. on the tree /in the tree
①on the tree 表示 “树上本身长的东西” 在树上. ②in the tree 表示 “外界的物体进入树中” 人或物在树上.
There are some apples _____ the tree ./ There is a boy ____ the tree.
2.in the wall /on the wall
①in the wall 表示“门窗在墙上” ②on the wall 表示“某东西张贴或挂在墙上”
a picture the wall the window the wall
3. .except / besides / except for
1).except 除了…之外, 都… 不包括在范围之内,排除同类的. We all went swimming except Lucy .
注: nothing but …除了…之外,什么也没有. There is nothing but a letter in the box .
2).besides除了…之外,还有… 包括在范围之内. We study Japanese and French besides English
3) except for 句中的主语与except for后的宾语不同类:
Smith is a good man, except for his bad temper. 史密斯除了脾气不好外,是个好人
.4. .with / without
1).with具有,带有 反义词: without 没有 词组: with the help of = with one’s help 反义词:without one’s help
2).without 的用法:A).without + sb./ sth. 没有某人或某物
B).without + doing sth . He left here without____(say ) “Goodbye”to us
C). without sth 常与if 引导的否定的条件句. If there is no water , we can’t live .= We can’t live ______ _______ .
5. be made +介词的区别:(见九上笔记)
be made of 由…制成 (看得见原材料);be made from由…制成 (看不见原材料)
be made in +地点 由哪儿生产 ; be made by sb. 由某人制造
6. since / for 注: since / for 常用于现在完成时.
1).since : a).since +时间点;b). 现在完成时+ since +一般过去时;c).since +一段时间+ ago.
2)for: for +一段时间= since +一段时间+ ago
七.其他固定搭配
be full of充满; be filled with装满……; be born in出生于; be sure of确信;
be used to习惯于…; be late for迟到;be strict with sb对某人要求严格; be excited about对…感到激动。
介词与动词的固定搭配:
arrive in/at 到达大/小地方; agree with同意,赞同; ask for要求,请求。
catch up with 赶上,追上; come from 来自; do well in在……做得好;
decide on决定; fall behind 落后; get to 到达; go to school去上学;
get on with与某人相处; go on with sth.继续做某事; go to bed(sleep)去睡觉;
go to the cinema 去看电影; have nothing with 与……无关; hear of 听说;
hear from收到…来信; help...with...在(某方面)帮助; hand in 交上来。
九.不用介词的情况:
1.当时间状为: tonight,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等时,不用介词.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night ?
2.含有this, that, these, those, last, next, every, each等时间状语. He went to Wuhan last week .
3.以all 开头的时间状语前面不用介词. He has worked all day .
4.以some ,any, one 等构成的时间状语前不用介词.
一、学习溶液、酸碱盐部分的新课
溶液和酸碱盐是我们整个初中化学学科中难点的集中出处,所以将这部分新课完整的学习好,并且沉淀下来一直是这个阶段的要求。虽然在3月底这部分新课就会结课,但是我们却不能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完全消化吸收,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以后不能有效的进行运用,所以在后续的复习中,溶液和酸碱盐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化练习。
二、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和第二轮(专项训练)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公式、性质、用途等,如果学生想考比较好的学校,比如人大附、四中、清华附、一零一中等,就要把额外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简化后的溶解性表也背下来,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交叉法写化学式、奇偶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等等。过基本计算关:比例法求化学式中元素的比例或者质量分数、总质量法求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等,这部分是决不能丢。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做到对每道题要知道它的考点。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
第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课本顺序梳理知识点,进行纵向复习,让考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而到了二轮复习就成了专题的综合性复习,要求考生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因为距离中考已经很近,考生们要在保持成绩稳定的基础上再谋求提高。
第二轮复习要求突出重点,牢固掌握。在总揽教材,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消化,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要求同学们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辅导教材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总结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而是遵循精讲多综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相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虽然第二轮是专项复习,但是时间已经很紧了,考生不能单纯地做专项练习题,要通过做综合性试题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时候,考生也没有必要再自己找题做,只要做好老师指定的练习就已经足够了。在做试卷时,考生要把自己不会的题标注出来,不同的错误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发现问题后,及时回到课本找相应知识点,解决之后也标注出来,增强自己的成就感。
三、攻破推断、探究性实验、计算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相信很多老师在课上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计算题和推断题,不论难以,学生只要一见轻者皱眉头,重者直接就两个字“不会!”其实改观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提升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简单题型建立信心,通过学生对简单题型的总结和反应关系,渐渐的过度到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熟悉,从反应关系到反应关系的直接确定,再到最后熟练时直接运用物质来做,这样推断题就小有所成了,但是学生思维定视的问题,还是需要多做不同类型的题来完成的。
计算题无非就是一个分析过程,不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未知转化,都是为了从已知来分析要求的结果,无非就是差量法求气体(沉淀、杂质)再转化为求方程式中的具体问题;另一个就是求出溶液中某物质的质量后除以溶液反应后的总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一般来说,一个方程式的问题,一般会有一或两个陷阱在里边,两个方程式的问题,需要在求解完毕后求和或者求差,这个就需要学生做题来理解了。
一、注重中考研究, 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数学命题是以《标准》中的目标和内容为依据的, 试题重点是对初中学段数学基础内容的考查。总复习前, 教师要深入研读《标准》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素养, 明确不同知识的考查程度、层次水平, 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范围, 试卷的形式和结构, 题目的类型和难度等, 使整个复习工作不偏离方向, 不脱离实际, 准确把握总复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二、科学制订计划, 稳步扎实推进
1. 第一轮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1) 依靠课本, 系统复习。《大纲》规定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容易题占中考题的70%, 这类试题一般只用一次概念, 或只须一次运算与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大多数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虽有一些题“高于课本”, 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对课本中试题的引申、变形和组合, 实质是“题在本外, 根在本内”。
因此, 这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把课本看做是学生起跑的动力, 生命的源泉, 认真钻研课本, 绝不能轻视和脱离课本。把分散在初中各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 使之形成体系, 即组成“实数”“代数式”“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空间图形与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图形的变换”和“圆”10大知识板块。每板块建立知识网络, 罗列考查要点, 教师对照知识网络以课本为依据按章节逐次进行复习, 做到要求低一些, 难度小一些, 速度慢一些, 面向全体学生。
(2) 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概念模糊不清、似懂非懂, 教师要把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放在首要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关键字眼,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掌握概念的本质。若概念不清, 计算、推理就会发生错误。
除学好概念之外, 本阶段学生还要准确记忆并灵活运用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等, 因为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是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的依据。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 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应用非常广泛;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了割补法, 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 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 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所以, 学生不但要牢记它们, 而且要掌握它们的推导和证明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数学基本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论证和作图等方面的能力。平时教师要尽量多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做题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学会审题, 学会研究对策, 提高自己的技能。
2. 第二轮专题研究, 提高能力
第二轮复习要以能力为立意, 以掌握重要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为出发点, 抓住中考数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关注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和特点。同时要围绕中考重点题型, 如方案设计类、运动类、开放探索类、阅读理解类、新定义类等试题对学生进行集中精讲精练, 引导学生对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归纳, 深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防止单纯的“就题论题”, 应“以题论法”, 重视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第三轮模拟中考, 心理锤炼
总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迎考状态的心理训练。期间教师要通过精选中考模拟试题, 以限时考试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试, 让学生学会恰当分配考试时间, 掌握做题方法与技巧等。教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要面对面地分析其原因, 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考试成绩, 明白考试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样, 能防止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着急和焦虑的心理, 让学生学会调整心态, 学会镇定, 抛弃因考试失败受到的挫折和家长施加给他们的压力, 并振作精神, 把错题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加强自我反思, 善于自主纠错
中考数学复习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 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 找出错题, 深入分析其原因。如果是该题所属的知识点没有掌握, 则找出该知识点加强记忆和理解;如果是该题型的解题方法没掌握, 则找出相关同类题型, 对解题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复习中若能养成这种坚持纠正错题、查找错误原因的良好习惯,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关注个体差异
《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然而,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们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因此面临升学就必然意味着“选拔”和“淘汰”。但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比“升学”有更重要的目标, 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 这方面的目标是容不得淘汰的。所以, 我们在总复习的过程中, 不可能整齐划一, 应关注个体差异, 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 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选题是中考数学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选题只是知识的回顾与再现,选题变成题海战术,学生的能力止步不前或进步不大,复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对中考数学总复习的选题进行总结,想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选题遵循“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探索性”
1.适用性指选题既要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2.实践性指选择的习题既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索性指选择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二、选题做到“三突出”、“三禁止”
1.“三突出”指突出典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三禁止”指禁止使用机械性记忆的题目、偏难怪的题目、低水平重复的题目。
三、选题中常见的几类复习题
1.抓纲题
利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和选用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
2.多题一种解法题
用同一种方法或思路解决多种不同的题,从不同形式的问题中发现共同特点,加强基础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想。
3.一题多解
用不同方法解同一类数学问题,以熟悉数学方法,开阔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存同的思想。
4.变式题
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改变表达形式,得出不同水平的问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问题。
5.改错题
将学生容易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典型错误摆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与强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辨别能力。
四、试题来源
1.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
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试题在选材背景、提问方式、可信度等方面相对来说都比较成熟、可靠。精选中考试题作为例题、习题是初三数学教师最明智的选择。
2.地区模拟试题
地区模拟试题来源于地方名校中的名师,是名师对当年考试重点的预测,试题一般比较新颖,可以有选择性地作为初三总复习的习题和例题。
3.试题的改编
一些老师都习惯把现成的中考试题不加选择地拿来进行讲解和训练,这样节省时间,也无需多作思考。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原题,透彻理解原题的背景、解法等,在现有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其效果就一定很好。
4.教师的原创
为了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现成的方法,往往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原创。原创试题力求题目新颖、方法灵活、思想丰富、解答过程无科学性的错误。
五、中考数学总复习课堂五分钟训练法
1.准备测试题
准备好一份5至10道以填空为主。试题可以是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模块的核心知识;题量适宜在五分钟内学生能轻松完成;题型尽可多用图形、符号,少用文字,最好能以问题串的形式把重点知识产生的过程呈现出来,或用图表把基础知识设计成问题。
2.具体操作
根据本班实际需求,把班上4至6人按前后桌,分成长期稳定的数学学习小组,各组选定正副组长各一名,由科代表领取老师先前准备好的五分钟训练题,交给学习正副组长。
第一步,上课铃一响,正副组长立刻把题发给组员,开始做题,要求在五分钟内完成,时间一到教师立刻让学生停笔。
第二步,接着教师对上一节课堂五分钟测试成绩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肯定,这样可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此时学生立刻打开复习资料书查对答题情况,老师板书答案并加以引导。
第四步,老师用8分钟以内的时间,完成对本节重点知识内容的梳理,然后进行典型例题的分析。
3.信息反馈
下课后,正副组长收起测试题,给组员进行评分及登分,教师根据作业情况,在下一节课进行归纳讲评。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试卷】推荐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11-06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06-25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12-07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02-13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03-27
古今异义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资料11-07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01-12
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10-01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02-21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