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感悟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感悟(精选8篇)

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感悟 篇1

雒城二小:王友谊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而生的是,我们小学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结合这一目标,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起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记忆效果。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且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枯燥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1.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 2

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山”系列的操作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感悟 篇2

构建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构建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把“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放在第一条教学建议来呈现的原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前提,它包括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两大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包括学生机(每人一台,通外网)、多媒体教学软件、普通白板、液晶投影仪(或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等。这部分内容的建设取决于学校在规划时的决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尽早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学习网站等)和非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图书、报刊、实物等)两种。这部分内容信息技术教师是可以好好发挥作用的,我们在此重点讨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准备,可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一般有以下几种:1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素材文件。教师需要考虑提供多少素材给学生,提供素材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为了降低操作难度还可提供半成品素材(即已经加工了一半,留白的地方就是利用本堂或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就可以解决的)给学生。2提供进行自主学习的帮助文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目前用得比较多的帮助文件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动态的,即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动画的形式录制下来;另一种是静态的,即把问题以图片加上文字说明的形式放在帮助文件中,让学生观看。3设计在线测试系统。它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常识概念类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则将操作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编号,由操作者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这样在课结束前让学生花2~3分钟时间做自我测验,提交后立刻有成绩反馈,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利用各题的在线解答帮助系统进行再学习,达到查缺补漏的效果,保证当堂内容当堂解决。以上几种教学资源可以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中,也可以选择其中1~2项进行准备。

正确处理教材,设计个性化任务

教材是课程标准(2012版)最主要的载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2012版)的关系,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方法体系和能力要求,了解各单元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教学内容确定后还需要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协作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切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任务的大小要适当,有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各个任务之间应相互联系。每个任务都有多条完成的路径可供选择,让学生自己决定走哪条路,怎么完成。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以推动学生一步一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任务确定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给学生:是通过“口头讲述”还是通过“板书”,是通过“印发纸张”还是使用“任务提示”(类似弹窗的小软件,里面可以写上任务要求和有关提示),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后两种方式效果要更好。

组织好课堂点评和小结

点评和小结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点评和小结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点评和小结应坚持科学性、发展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为基础,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点评和小结的形式可多样化。必须注意每设计一个练习就安排相应的点评。可以用多媒体电子作品或利用局域网、互联网等形式作为评价依据,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或投影仪作为点评的辅助工具。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评与他评、个别评与集体评,每节课都要设计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叫出班上多数学生的名字

有一次在听课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该信息技术教师在课上能够叫出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名字,给人感觉教师与学生之间非常亲近,说明教师对学生非常熟悉。由此我想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随意称呼:你、那个男生、前面的那个女同学、穿红衣服的那个同学、D4(机号)你来回答等。关于这个问题我与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交流过,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少,甚至认为我们教的不是主要科目,叫不叫名字无所谓。我们不否认在一些学校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带许多班级,我们也不要求他们需要叫出所带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但我们有理由这样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叫出一个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为了这个问题,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后发现,这个问题在我国教育界还比较普遍。

教师上课的时候,如果能记住并且叫出学生的名字,同时投以鼓励、赞许的目光,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喜,随即是兴奋、自信,觉得老师了解自己、重视自己、关心自己。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在感到获得尊重的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自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注重对学生名字的呼唤,虽然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但这个细节很可能会决定教学的成败。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学科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把握学科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一、自主探究法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这门新学科,起步比较晚,并且与其它的学科不同之处在于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动手去试,不要怕,只有动手去做了,才会有机会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摸索,从而实现他们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更进一步地让知识牢固地印在脑海中。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在画图中有“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以后在word中遇到同样的复制、粘贴的问题,教师只要口头提示一下,學生就可以根据在画图中学到的知识来操作。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通过“自己炒的鸡蛋永远是香的。”这个道理,我们深知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想得住、记得牢,才能操作灵活,运用自如。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须知此时辅导的功效一定远胜于示范演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二、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儿童化”计算机教学

一般的小孩子都是贪玩的,小学阶段的智力开发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计算机具有提供新知内涵功能,在小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契入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儿童化”计算机教学。

(一)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

小学生学计算机的确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从小接触计算机,熟悉计算机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目标,但对小学生而言,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就需要把计算机上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又如教学文件名时可以和文章的标题联系起来。主文件名——文章的正标题,扩展名——文章的副标题,文件的扩展名有时可以不用——文章的副标题有时也可不用,文件的内容——文章的正文,只是要注意,主文件名的命名不一定非要和文件内容一致,而文章的主标题则必须与正文的内容有密切联系。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接收新知识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的方式。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想玩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儿童这种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寓教于乐。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中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上面提到的几点只是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外,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但觉得不管是使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进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或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贵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1-2)。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论文 篇4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四川省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杨代兵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成为必需。初中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个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几十年前我们从未见过的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因特网已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成为必需。现在的学生只要家里有电脑的,一般都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这给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奠定了一些基础。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想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能把这个课堂当成他们游戏娱乐的场所,可上可不上。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教会学生运用Word软件打印自己的文章;或运用电子邮箱与别人传递信息;或制作电子贺卡。不管目标的大小,我们一旦制订了就要在当堂课中得以实现。尽管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并不多,但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这样一步步去落实,一学期下来,学生也能学到许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

一、灵活运用教材,精心备课

我们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跟其他学科教材有所不同,前后两部分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的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能调整的灵活性相当大,我们可以自己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以使内容安排顺序更有利。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一个学期上课之初就对整个教材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和规划,这样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完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一些好奇的学生也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错误操作。设置屏幕保护密码、改变Windows(www.fwsIr.com)的桌面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增添了许多麻烦。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提至前面,让学生通过指导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意义,并使他们不会在以后的计算机课中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理论结合实际,耐心引导

信息技术课,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实践操作,他们觉得许多东西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就可学会。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用心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让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准备。如有个别掌握不好的,还可以通过他边实践边查阅的方式学习理论,这样效果也不错。但我并不提倡,因人而异。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如果单靠阅读教材,听别人所传授的经验也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实践,重视上机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多上机,勤操作,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每个知识点在计算机上出现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对自己原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可以知道其错误之处并找到正确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感知认识,而且可以增加对知识点的.了解,而明确知识的真正意义,真实地掌握知识。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课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学生通过看自己的电脑屏幕便知道教师如何操作的。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选其中典型的一个或几个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领悟。单击一个命令,打开一个对话框,击一击里面的按钮,观察窗口里面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计算机又给你什么样的提示,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自行解决难题。通过不断操作,学生使用鼠标灵活了,知道什么情况下是单击,什么时候用右击,哪些情形下需要双击,并且发现当鼠标移动到窗口的不同位置时,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时再给学生讲不同形状时的鼠标指针分别带有什么含义,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了。

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开心上课

现在社会,因为网络的关系,教师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就比学生获得的多。有时学生在某一方面也会有自己的优越性。课堂上,我们就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上设了一个环节“教你一招”,就是学生可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一学期下来,谁介绍得多,谁的积分也就越高。积分高的除了考试时可以获得加分,还可以获得奖励。学生的兴趣很高,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我在进行枯燥的键盘指法训练时,给学生选了一首他们喜欢的英文歌的歌词,让他们来练习用英文录入。我在课前给他们讲明内容和规则,在本节课结束前要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整体的操作姿势最优美,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落后,会更加勤奋、认真地练习,整个课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闹景象。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计算机作品的同时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之三步曲 篇5

2003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通过网上直播对全区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学习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认为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大体要有以下三步:

一、前奏——尊重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这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总之学生只要上机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往往有些教师大声斥责学生,羞辱嘲笑学生,长次以往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由刚开始的争先恐后跑向微机室,转变成一种心理负担而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初始状态的激情也被随之消灭。所以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总之尊重和赞赏学生,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具有的理念,在上课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培养起这种理念,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曲——任务驱动、先学后教

1、设置任务,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如在教WORD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WORD制作的一份黑板报,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WORD完成的效果,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任务驱动,达成训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两个实例:

实例一:在讲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A 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到哪儿去了?

B 对"回收站"中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有什么变化?

C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

D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这十足的好奇心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实例二:在WINDOWS的画图软件教学中,我不是向以往那样先讲解"画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画副美丽的图画,而是在介绍一下"画图"的界面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

A 在WINDOWS中打开"画图"软件

B 用鼠标指向工具栏中的各个工具,了解个工具的名称

C 打开"菜单栏"中的"帮助",自学几种基本图形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

D 用自学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画出一副图画

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同学们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学生查阅、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而任务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科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运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疑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

3、先学后教,逐步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教师上课不再提出教学任务,而是由学生先快速阅读教材,理清教材脉络,自己找出本节课任务,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找到的任务去完成学习,疑难点教师随时加以指导,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未来的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尾声——反思、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并且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合作,不仅要和本学科教师加强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和其他教师加强合作,以期达到深入了解学生的效果。学习,未来的教学,新内容层出不穷,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上好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感悟 篇6

大庆十七中学 李红

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给学生上习题课,而且效果不错。为此,就数学习题课教学谈几点看法与体会及做法。

一、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习题的学习和解决停留在被动等待上,认为要做的事情是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时间去多问几个问题,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质疑习题的对错及教师讲解方法的优劣。很少学生喜欢在例题解决后对习题进行小结和反思。(二)教师理解片面

1.教得“多”不等于教得好

教师总是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认为习题讲得越多越好,没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2.教得“好”不等于学得懂

教师讲课头头是道,上课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不顾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

3.教得“懂”不等于学得深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很多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没有暴露自己分析问题的“元认知”,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4.教积极不等于学主动

做题,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反复地练习与反思.教师的“积极”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准备充分,教学也很投入,有时甚至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无动于衷,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二、上好习题课的关键

1.详细了解学生。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备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点,针对学情精心选择习题,设计习题的提问方式等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认真选题目。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到心中有数。(2)充分用好课本习题,将各个版本中的好题为我所用。(3)以我为主,对教辅材料进行大胆删改。(4)积极进行原创题的研究和编制。3.激发学生求知欲。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1)“分析—启发”模式。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性的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就会加强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2)“探究—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学模式的核心或共同点。“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题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5.学法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温顾知识,发现盲点。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回顾,然后根据回顾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查漏补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顾起到强化的作用。

(2)理清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课后,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了解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是否可以改进。教师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3)查漏补缺,锦上添花。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习题时,学生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找到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一旦找到原因,如知识缺陷、理解错误、书写不当、计算失误等,就能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反思总结,融会贯通。教师在讲评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热情洋溢;学生在听讲时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还要学会反思前后知识如何贯通;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并优选,优化思维方式;思归类:回顾与典型例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思错误:反思易错易混的地方,找出错因和解决的方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三、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非智力因素

1.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习题课是应以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为根本目的。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抽象,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趣、美,开放式的教与学使学生建构自己需要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篇7

一、给出目标, 教给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前总听到大家提到“任务驱动”教学法,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驱动, 因为没有教学实践, 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今如何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成为摆在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我认为, 任务驱动式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因此, 在备课时, 我认为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的知识, 从不直接去告诉他们, 而给出一个目标, 让他们根据目标去尝试各种方法。如, 在学习Word时, 我让学生按一定要求用Word图文混合排版, 对图片大小、位置, 文字字体、字号、颜色美化, 充分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 在操作中我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分层指导,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同时,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兴趣, 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催化剂,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习。因此我在上课时, 首先注重兴趣的培养, 其次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如, 在第三册PPT动画设计上, 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 上课前我准备了几个带有动画效果的演示文稿, 课堂中展示给学生。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图案、神奇的动画效果、悦耳的音乐, 兴趣由此而产生, 迫不及待的要将自己的作品也设置动画效果, 我适时布置任务, 以“如何抵制网络诱惑”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内容能反映主题, 结合主题设计出适当的动画效果, 可以配上图片和音乐;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作品, 组员之间互相探讨, 交流。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们思维敏捷, 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制作出样式各异的作品, 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露出来。

三、小组或集体解答他人的质疑

质疑是弄懂知识的方式, 小组或集体是获取知识的家园, 教师是他们获取答案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实践过程中, 组员之间互相提出质疑时, 教师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解决, 简单的问题由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去积极探讨, 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以提到班级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来解决,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演示、操作同步进行,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因此, 上机操作是十分重要。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边讲解边操作示范, 把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领会操作要领。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 既掌握了操作技能, 又积累了知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 教师通过上机实践课, 加强分层指导, 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感悟 篇8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构成的综合素养。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 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这方面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质规范的教学环境是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保障。

新课改新理念的提出对信息技术教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硬件的跟上,软件的升级,网络环境的建设,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甚至是一些远程卫星教育平台的搭建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回顾以前,构建一个完整规范的计算机教室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期望甚至是奢望,而如今随着电脑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价格不断降低,教育与市场的合理融合,政策的不断放宽,资金不再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我想,只有在规范先进的教学环境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前提。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以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学习者的新角色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由主导地位转为淡化主导倾向协作,在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仅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索参悟人生智慧,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为此教师就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当然,教师淡化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放弃,相反要真正做到启智,给学生以指导。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不再是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客体,而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明白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人物,知识并不是靠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要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的网络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个人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魅力是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必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计算机操作娴熟,其他的各种相关的知识储备也应该尽量的丰富。举个例子,很多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信计课上学生们叽叽喳喳,交头接耳,甚至有的学生偷偷的玩游戏,上网聊天,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很强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技巧,这时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历史生的一些轶事或者说一些鲜有人知的计算机小技巧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外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语言魅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课堂与学生的沟通中,可以由命令式的语言转变为商讨式的语言,如“谁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谁是计算机高手”, 这样就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由评判式的语言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的语言,如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时你可以说“别急,想到多少说多少,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这样就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由灌输式语言转变为引导式语言,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我们不要求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用同一个软件,我们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可以说“你喜欢用什么方法都行,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特别是语言魅力能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大有帮助。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刚升到高中的学生所在的初中学校教学条件有差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智力水平也有差异,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分层。

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总结,我觉得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比较适合我现在的教学环境,能够较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以提出问题—探索—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线,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学习任务落实到具体几个项目上,通过对项目的实践探索,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培养学生会学习,掌握方法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Excel函数这一章操作时,我可以让他们把最近一次月考的各科成绩,平均分,总分,最高分等求出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函数的使用方法;在学习Word时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电子报刊等并组织评阅,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实施信息技术课堂的方向标。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对于实施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评价,我们都更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教师单独做出的,甚至有时不评价,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该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种评价中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发言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学生自己的作品,找出优缺点,对自己作品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上一篇:2024小学财务工作计划下一篇:与朱元思书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