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精选8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然后讲述了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几方面优点。最后,总结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地依赖这种手段,而应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9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了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增强了中学历史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命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构建采用了全新的模式,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新课程打破了王朝体系结构,构建了主题式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要求历史学科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检测与评估。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形式也由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为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3.多媒体课件教学更加符合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
历史反映了人类全部的过去,历史学科特点的突出性在于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历史学科与中学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会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展示得清晰、直观。例如,将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再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课件。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历史教学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再现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发挥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有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插入十月革命的视频片断,在屏幕上方打出问题,思考彼得格勒起义的结果并说明看后的感想。学生通过视频片断的感性刺激,营造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升华。由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授课的生动感,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需要,教师还可以添加一些补充内容,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面,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使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问完成好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及兴趣进行学习对于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使??今的学生满足,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大为提高。
2.突破难点、理解重点
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和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再现历史事件的画面,有利于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在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四渡赤水问题,运用地图动画辅助以影视插播和必要的描述,学生就能掌握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圈的史实,从而加深对遵义会议伟大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深深领会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转折。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讲清了教学重点。
3.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如《鸦片战争》《长征》《西安事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憾。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上接第79页)优越性,但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多媒体教学主要用来解决一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比较棘手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一个中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而借助的一种手段。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既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接受信息为初衷。不能让其喧宾夺主,代替教师。倘若过度地依赖多媒体,会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模糊,抑制课堂正常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奴仆。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完全代替教师,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 “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图片和视频的轮换演示。隆隆的炮声弥漫课堂,虽然生动、直观形象,再现了历史场景。但是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对于文章内容剖析不够、讲解不深。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只是由原来的“人灌”转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喧哗声中丧失了。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不精细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当前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学科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历史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粗糙型课件、庞杂型课件严重影响了历史课件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3.忽视传统手段
新课程要求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其实,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并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
4.忽视师生交流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诱发引导实现的。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没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历史教师,首先更新观念,提高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自觉性。其次加强学习,增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效性。使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作者简介:马黎霞,女,1978年5月出生,任教于祁县第二中?W校,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需要运用乡土资料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关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历史课总体感觉是“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 认为学习历史课对于以后走上社会用处不大。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历史感不强、认同度低、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在于他们觉得历史课中所学的内容特点是书本的、遥远的、伟大的、缺乏生机的, 而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是现实的、眼前的、平凡的、充满活力的, 因此, 除非日后从事历史、哲学、媒体、写作、高层管理等工作, 与已关系不大。加之历史学习的方法大多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联系现实的不够、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性与生动性等状态, 在许多家长和学生看来, 历史教学的功能仍然是考中进大学的敲门砖。而要破除这些制约当前历史教学的瓶颈, 改变历史教学与新课程的理念与诉求相去甚远的现状, 怎样让历史课回复到它的本原特质, 让学生感受其有血有肉、以史鉴今有用的一面?实践证明,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料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料教学, 就是通过乡土史料的媒介作用, 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 并在对乡土史料的分析、归纳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乡土资料作为史料的一部分, 除了具有一般史料的特质, 还有着自己特有的魅力和作用———能促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生活化。正如英国学者所指出的, “学习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的, 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 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
首先, 引进乡土资料,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层地理解课本中的“历史”, 达到爱学、乐学、学有所悟的目的。例如, 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教学中, 笔者向学生介绍说:“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秘书, 1961年被毛泽东派往浙江农村, 各选好差两个示范点进行调查。田家英一行到达浙江后便选择了嘉善魏塘公社作为差的示范点。”此语一出, 学生马上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嘉善当时到底差在哪里?田家英调查我们嘉善后结果又怎样呢?有没有到过我们村呀?……此时, 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许多问号, 对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居然与自己的家乡零距离挂钩充满了好奇,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 课堂氛围顿时热烈和活跃起来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人们一般都会对自己未知的领域特别是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在乡土资料的导引下, 学生必然会对接下去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期待, 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谜底。这种对学习的期待, 是启动学生思维活跃的按钮。
其次, 引进乡土资料, 能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提高历史感和认同感, 使历史教学从死记硬背、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与生动性的困境中走出来。例如, 在讲“古代行省的设置”一目时, 如果按课本知识讲只有对“行省制度”概念进行抽象的描述, 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 如果把乡土资料运用在这一概念的教学中,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离现实比较遥远, 有些历史知识还不易记住, 甚至难以理解, 而用乡土资料充实教材内容, 不仅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身边,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拓宽知识面。
再次, 运用乡土资料将教材与社会整合起来, 把教材知识有机地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 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洞悉力和使命感, 一定程度上达成学历史服务于现实的目的, 增加历史学科的价值感。例如, 在讲“抗日战争”时, 笔者出示了这样一组资料———据民国34年12月嘉善县党部向浙江省党部的呈报, 全县损失统计如下:人口死亡数22521人;田被毁150亩 (损失总值1200万元) ;耕牛损失3500头 (损失总值10500万元) ;农具损失69000件 (损失总值69000万元) ;粮食损失50万石 (损失总值100亿元) ;被毁房屋30580间 (损失总值2039500万元) ;地方医院全部被毁 (损失总值50亿元) 。让学生通过这段乡土资料, 了解日本侵略者对嘉善人民所犯下的涛天罪行, 懂得狂热的军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能把“人”变成“魔鬼”, 明白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思考自己能为祖国的强大、永远不再遭受凌辱做些什么。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乡土资料类别
乡土资料是事发当地留下的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阶段、探寻发展规律提供的历史痕迹, 能为我们研究当地历史和佐证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所用。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到的乡土资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记录的, 一类是无记录的。有记录的如文字、图片、图表、影像等。无记录的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种:遗址和遗物、口头传说及风俗习惯等。遗址如我县姚庄镇3000多年前的大往圩遗址、元代大画家吴镇故居等, 遗物如大往圩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人们所留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艺术品等, 口头传说及风俗习惯如我县“五姑娘的传说”、西塘的廊棚“为郎而盖”“行善而搭”、蚕农的“祀蚕神”、窑户的“祭六眼”等。通过这类乡土资料, 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嘉善的先人是如何一步步地由古人成为现代人的, 还能知道古代人民是如何在各种社会形态内生产、生活以及求得发展的。其中的实物类乡土资料, 虽多呈现片断性特征, 但却是历史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 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 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能很好地考证各类文字资料记载的可信度, 对历史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乡土历史以其为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 具有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等特点, 在历史教学中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三、历史教科书与乡土资料两种文本在课堂中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排体系变化尽管较大, 但在每个历史阶段, 乡土资料中必定有符合当时历史特点的内容。
1. 配合教材, 提升学生的认知
多接触一些乡土资料, 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 使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 升华自己的情感。
例如, 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笔者补充了“嘉善阻击战”史料:“……从1937年11月9日开始, 日寇第十军二万五千余人依仗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先进武器, 全力进攻嘉善。面对武装到牙齿、极其凶残的日寇, 我军的主要武器是‘土械枪’‘凤造枪’, 天天激战, 却没有充足的粮食供给, ‘饿着肚子上战场, 穿着草鞋杀敌人’, 这就是我128师爱国官兵的真实写照。但他们有‘一腔热血及爱国之精神’, 以‘绝对牺牲之精神与报国之目的’, 凭血肉之躯与敌作悲壮的拼杀!鏖战七天七夜, 毙伤日寇六千余名。嘉善阻击战是整个抗战期间发生于浙江的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浙江近现代反侵略斗争和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把这段乡土资料结合到历史教学中, 能让学生了解到抗战时期发生在家乡的真实一幕, 使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动, 对家乡历史产生的自豪感会激发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真正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观点
运用乡土资料, 可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和观点
例如, 在教学“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时, 我们必须让学生注意和理解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要让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哲理抽象的内容, 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我们能运用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资料, 如“嘉善田歌”“嘉善宣卷”“海宁皮影戏”“平湖钵子书”“硖石灯彩”等, 以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史料为载体, 让学生体会它们曾经辉煌的昨天、令人担忧的今天和充满期待的明天,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些思辨性问题。
3. 贴近现实, 对乡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乡土资料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 我们要以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 全面分析乡土资料所包含的意义,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提高认识层次。
例如, 在对学生进行“古代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讲解后, 笔者出示了这样一段乡土材料:“嘉兴身处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地区, 但这一带的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率已高达70%;……江浙两地大部分机场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上海、宁波和江苏三地港口的利用总效率低下, 造成了投资的巨大浪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很热烈, 有的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政机构臃肿、地方各自为政、中央没有进行有效调控所造成的;有的主张地方之间应加强协调与合作, 加快撤县建市或建区的城市化步伐,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因此, 他们对家乡当前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必然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探究意识。事实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就是一个感知历史、了解历史、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思考历史的过程, 进而追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 对未来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预测。学以致用是历史学科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而乡土材料正是一座联系“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四、乡土资料的课外学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 增加他们的历史感。尽可能地利用好各类历史遗存, 组织社会调查、参观等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可见,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课堂, 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 而乡土资源的课外学习正是我们达成上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贴近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料能使教学更加趣味盎然、现实平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历史,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感,更加优化历史课堂,带给学生以现实的启迪。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需要运用乡土资料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关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历史课总体感觉是“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认为学习历史课对于以后走上社会用处不大。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历史感不强、认同度低、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j在于他们觉得历史课中所学的内容特点是书本的、遥远的、伟大的、缺乏生机的,而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是现实的、眼前的、平凡的、充满活力的,因此,除非日后从事历史、哲学、媒体、写作、高层管理等工作,与已关系不大。加之历史学习的方法大多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联系现实的不够、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性与生动性等状态,在许多家长和学生看来,历史教学的功能仍然是考中进大学的敲门砖。而要破除这些制约当前历史教学的瓶颈,改变历史教学与新课程的理念与诉求相去甚远的现状,怎样让历史课回复到它的本原特质,让学生感受其有血有肉、以史鉴今有用的一面?实践证明,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料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料教学,就是通过乡土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乡土史料的分析、归纳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乡土资料作为史料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史料的特质,还有着自已特有的魅力和作用——能促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生活化。正如英国学者所指出的,“学习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
首先,引进乡土资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层地理解课本中的“历史”,达到爱学、乐学、学有所悟的目的。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说:“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秘书,1961年被毛泽东派往浙江农村,各选好差两个示范点进行调查。田家英一行到达浙江后便选择了嘉善魏塘公社作为差的示范点。”此语一出,学生马上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嘉善当时到底差在哪里?田家英调查我们嘉善后结果又怎样呢?有没有到过我们村呀?……此时,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许多问号,对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居然与自己的家乡零距离挂钩充满了好奇,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课堂氛围顿时热烈和活跃起来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一般都会对自己未知的领域特别是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乡土资料的导引下,学生必然会对接下去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谜底。这种对学习的期待,是启动学生思维活跃的按钮。
其次,引进乡土资料,能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感和认同感,使历史教学从死记硬背、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与生动性的困境中走出来。例如,在讲“古代行省的设置”一目时,如果按课本知识讲只有对“行省制度”概念进行抽象的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如果把乡土资料运用在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离现实比较遥远,有些历史知识还不易记住,甚至难以理解,而用乡土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不仅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身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
再次,运用乡土资料将教材与社会整合起来,把教材知识有机地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洞悉力和使命感,一定程度上达成学历史服务于现实的目的,增加历史学科的价值感。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组资料——据民国34年12月嘉善县党部向浙江省党部的呈报,全县损失统计如下:人口死亡数22521人;田被毁150亩(损失总值1200万元);耕牛损失3500头(损失总值10500万元);农具损失69000件(损失总值69000万元);粮食损失50万石(损失总值100亿元);被毁房屋30580间(损失总值2039500万元);地方医院全部被毁(损失总值50亿元)。让学生通过这段乡土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对嘉善人民所犯下的涛天罪行,懂得狂热的军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能把“人”变成“魔鬼”,明白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思考自己能为祖国的强大、永远不再遭受凌辱做些什么。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乡土资料类别
乡土资料是事发当地留下的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阶段、探寻发展规律提供的历史痕迹,能为我们研究当地历史和佐证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所用。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到的乡土资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记录的,一类是无记录的。有记录的如文字、图片、图表、影像等。无记录的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种:遗址和遗物。口头传说及风俗习惯等。遗址如我县姚庄镇3000多年前的大往圩遗址、元代大画家吴镇故居等,遗物如大往圩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人们所留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艺术品等,口头传说及风俗习惯如我县“五姑娘的传说”、西塘的廊棚“为郎而盖”“行善而搭”、蚕农的“祀蚕神”、窑户的“祭六眼”等。通过这类乡土资料,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嘉善的先人是如何一步步地由古人成为现代人的,还能知道古代人民是如何在各种社会形态内生产、生活以及求得发展的。其中的实物类乡土资料,虽多呈现片断性特征,但却是历史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能很好地考证各类文字资料记载的可信度,对历史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乡土历史以其为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具有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三、历史教科书与乡土资料两种文本在课堂中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排体系变化尽管较大,但在每个历史阶段,乡土资料中必定有符合当时历史特点的内容。
1配合教材,提升学生的认知
多接触一些乡土资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升华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补充了“嘉善阻击战”史料:“……从1937年11月、9日开始,日寇第十军二万五千余人依仗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先进武器,全力进攻嘉善。面对武装到牙齿、极其凶残的日寇,我军的主要武器是‘土械枪“凤造
枪,天天激战,却没有充足的粮食供给,‘饿着肚子上战场,穿着草鞋杀敌人,这就是我128师爱国官兵的真实写照。但他们有‘一腔热血及爱国之精神,以‘绝对牺牲之精神与报国之目的,凭血肉之躯与敌作悲壮的拼杀!鏖战七天七夜,毙伤日寇六千余名。嘉善阻击战是整个抗战期间发生于浙江的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在浙江近现代反侵略斗争和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把这段乡土资料结合到历史教学中,能让学生了解到抗战时期发生在家乡的真实一幕,使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对家乡历史产生的自豪感会激发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保卫祖国的责任感,真正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观点
运用乡土资料,可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教学“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注意和理解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要让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哲理抽象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我们能运用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资料,如“嘉善田歌”“嘉善宣卷”“海宁皮影戏”“平湖钵子书”“硖石灯彩”等,以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史料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它们曾经辉煌的昨天、令人担忧的今天和充满期待的明天,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些思辨性问题。
3贴近现实,对乡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乡土资料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以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乡土资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提高认识层次。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古代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讲解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段乡土材料:“嘉兴身处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地区,但这一带的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率已高达70%;……江浙两地大部分机场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上海、宁波和江苏三地港口的利用总效率低下,造成了投资的巨大浪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很热烈,有的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政机构臃肿、地方各自为政、中央没有进行有效调控所造成的;有的主张地方之间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加快撤县建市或建区的城市化步伐,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因此,他们对家乡当前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必然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探究意识。事实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历史、了解历史、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思考历史的过程,进而追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对未来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预测。学以致用是历史学科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乡土材料正是一座联系“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四、乡土资料的课外学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增加他们的历史感。尽可能地利用好各类历史遗存,组织社会调查、参观等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可见,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而乡土资源的课外学习正是我们达成上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
张应华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就暴露无遗,特别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尤其突出,教师面对的是不能说也听不见的学生,他们只能靠直观感觉。因此,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作用更显重要。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认识和形象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多媒体 学习兴趣。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的原因,有三个不利因素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教材的选择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一个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和标准的动作示范,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每个体育教师在具体安排教材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内容安排的较多。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
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
人们常说:“体育不养老”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目前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提高,有许多中青年体育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是大腹便便,行动上有一定的障碍,这样实际上也妨碍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造成教材选择上的单一化、简单化。以上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克服的。
三、动作技术示范难影响教学进程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随着课堂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多媒体的出现,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灵活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学生智利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动作等因素的交替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录像演示跳远的慢动作,从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学生观看以后,他们觉得跳远的动作好像是在空中飞跃,课堂激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全面领会了跳远的全过程。
二、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
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青少年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的目的。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运用,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动作细节。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教师的运用讲解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进行练习,不会的同学可使用控制按钮重复播放动作的讲解示范。并且,教学 的重点难点的体现也十分明显,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同时运用得体可行的教法显示,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地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四、电教媒体,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当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特别聋校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电教手段将现代的动作技术引进体育课,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动作展现给聋生,自始至终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我在讲解蹲踞式起跑时,用录像演示:“各就位”、“预备”、“鸣枪”的全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起跑,全面领会动作要领。另外利用多媒体画出运动员在100米比赛的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对图中所示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并指出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受力部位与易犯的错误和动作的配合顺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动作概念,再采用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本节课在教法上与以前明显不同,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观察到教师结合图片阐述,到学生的实践体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化难为易、化动为静,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有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一套完整的单杠联合动作时,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在课件的制作时,我们可以先采用从体操大赛
中截取下来的一段单杠动作让学生欣赏,感受来自体操的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接着运用动画效果,把本套单杠的联合动作演示一遍,并穿插上重点、难点,最后,我们把素质好,有一定特长的教师的整套动作拍下来,做进课件,然后演示给学生看,并运用暂停,慢放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记忆。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弥补了教师的自身缺点或条件的限制,从而为教学的全面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学生也乐于接受。尤其是在示范快速、复杂、腾空等动作时效果更显著。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帮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
这样一来,教师就不用“扬长避短”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会从全面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角度出发,而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加深了教师对各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讲解技术要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论纲》
2、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设想 体育学刊
4、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模式及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媒体把抽象转化为直观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又比如,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时,可以把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关系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设计成因果互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圆中角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角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
2.运用多媒体体现数学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很好地体现,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为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推理相比是一个进步。
3.运用多媒体可以表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取大量的数学应用事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多媒体更好的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每一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5.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等表现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完成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现实。
7.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
初中数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知识点很多,这里仅举一例,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制作成动画,突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量变是如何引起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让学生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动画的演示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点与圆、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等数学概念的理解。
8.运用多媒体可以建立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已经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地融为一体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可以自然地将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数学的学习中。如通过课件的画面、声音,学生还可以受到美术、音乐方面的熏陶。因此,以多媒体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制作多媒体
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初中一年级有理数运算的训练课中,学生算对时给出一个笑脸动画,算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计算。初二时,我们的课件设计就应该着重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设计课件中加入演示几何分析证明过程。初三时,利用课件制作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综合起来。
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具备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正确的空间观念、运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运算能力的培养方面,利用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使学生的运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几何体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因计算机知识的障碍而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制作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步骤
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要素,可以说没有课件就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必要步骤。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模式,根据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分成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初中数学的逻辑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来安排。要注意课件的教学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诊断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创建多种学习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设计过程可遵循下述策略。
1.课件目标分析
课件目标分析要完成的任务是需求分析,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课件的任务不外乎是完成一种数学的教学和训练,所以在确定所设计课件的目标时,应对教学目的、教学用途和教学环境提出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目的分析。
2.教学设计
要使制作的课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是课件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定课件设计的基本策略与课件的结构,选择课件的教学模式和课件使用的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是;1教学单元的划分;②确定课件的设计策略(常用的设计策略有:面向问题设计策略、基于学习程序的设计策略、基于学习理论的课件设计策略、面向学习者特性的课件设计策略);③课件结构设计(常用的课件结构有帧型结构、生成型结构、数据库型结构和智能型结构);④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包括新概念的引入、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模式往往也可以同时应用于同一个课件中。
3.课件系统分析
如何将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上灵活多样的加以表达,通过课件系统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课件表现形式有机的统一,从而发挥计算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优势。这些就是课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括总体风格设计、封面设计。屏幕界面设计、交互方式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超文本结构设计等。
4.教学单元的设计
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在将总体内容划分成大的“教学块”之后,再对每一块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知识单元的划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确定等,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脚本的编写。它包括知识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模式的选择、知识点表示的媒体选择及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确定和表现顺序的安排。
5.脚本设计
脚本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规范的脚本对于保证课件质量水平,提高课件开发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脚本应该体现课件设计的教学思想,使得计算机课件在技巧的实现和功能的具备上符合教学的目的和需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脚本有文字说明和图片两种类型。脚本设计通常包括编号(或文件名)、屏幕内容设计、跳转关系设计、解说配音设计和呈现说明。
6.课件制作的实现
课件制作的实现分为素材准备制作和整体课件的制作两个阶段。根据脚本的要求,必须对课件所需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和制作,可以在现有的素材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制作。根据脚本的要求,使用相应的课件开放工具,完成整体课件的制作。开发课件使用的工具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编程语言、课件著作工具和积件系统。编程语言可以开发出具有一定智能、运行速度快的课件,具有开发灵活、功能强大等优质,但由于编程语言没有广泛集成多媒体的特征,而且对开发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课件著作工具是指用来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编辑工具,具有制作方便、设计简便和可靠性强的特点,但在结构上受统一限制的影响,导致课件的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受到局限。积件系统是创作人员利用现有的积件库,不需要编程,只要按照脚本的要求从积件库中选取所需的积件,或制作新的积件,其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特点,但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充实的积件库,目前已有积件系统面市了。
7.调试评价
【关键词】: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 强化感知 突破重难点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观,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正文】: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了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观,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因此,通过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有如下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我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出“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软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润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运用动画,强化学生的感知。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
1、把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把圆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再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的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逐步逐步的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五、与传统教学结合,避免满堂灌。
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娃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娃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判断8+12-5=15与8+(12-5)=15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判断是或不是,再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CAI软件,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实验、失败或成功中发现规律,这就将视、听、做、思统一了起来,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独立地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六、借助多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效率,教学互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为加强国际竞争, 在“科教兴国“的理念下, 国家不断加强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应用到教育过程之中, 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中, 基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他可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而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科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德育教育, 它可以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 完善个体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它的学科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从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现简单总结如下: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 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 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纽带 (引至教科书)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更是突显出它的优势, 因为它有很多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丰富的素材。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增色不少, 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胜举。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中, 我先出示形象的四大发明图片, 以及四大发明外传示意图, 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出纸的外传是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 12世纪传到欧洲国家;指南针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然后再传到欧洲;火药也是在12、13世纪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欧洲才出现雕版印刷品, 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让学生认识到从汉至元我国在世界上国力强盛, 对外开放, 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 领先世界优秀灿烂的科技文化, 激发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紧接着出示一段材料进行对比: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 曾经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现象:“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1876年, 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 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 有37个国家参展, 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 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 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摘自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从两则材料对比一个是领先世界一个是愚昧落后, 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会从灿烂辉煌走向愚昧落后?学生讨论得出:落后的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制约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金、劳动力、原料等条件。落后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落后的文化体制:文化专制, 程朱理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引起学生的反思, 牢记教训, 要努力学习苦练本领, 为祖国的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教学中, 运用了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说明等为一体的特点, 进行了情景教学, 先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视频, 学生直接感受到晚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综合国力远落后于西方, 武器装备悬殊,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列强随意贱踏中国的主权, 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 而晚清政府只能委曲求全, 签定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 让学生感受到屈辱, 激起学生一种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满清政府的不满,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自觉树立起一种为中华民族之掘起而奋斗的民族情感。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 采用形象直观的图说历史教学, 出示日本军官杀人比赛的图片――当年《东京日日新闻》, 以“百人斩, 大接战, 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 超纪录, 向井106———野田105, 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 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然后重点赏析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 宽3.2米, 高2.1米, 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 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 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 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 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托起一位惨死的老人, 整个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 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 清晰的杀、救、哭场面, 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帝国主义邪恶势力的痛恨。对遇害同胞的同情, 自觉形成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安危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完善人格, 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有不少典型人物形象, 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 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 个性突出, 让学生记忆深刻,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人物个性品质, 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些经典的史料。如古代忧国忧民悲愤投江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消灭倭患的戚继光、不畏权势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海战役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狼犽山五壮士、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等这些典型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 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高尚情操, 得到人格的升华。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 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 必须通过“文说历史” (材料) , “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 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 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方式, 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 传统教学方式, 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 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 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 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 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互动
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特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别时可以把表格的底色在栏目上用对比色搭配 (如:红-绿、黄-紫) , 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对历史地图中的航线 (如:新航路的开辟) , 战争路线、文化圣地等都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 让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在艺术欣赏教学中, 对图片文字的叙述可以插入音频、对图片进行解说, 对文学作品进行诵读 (如诗、词) , 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样使整个教学课堂活沷生动, 学生更加乐学、活学。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误区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演示在教育领域得到空前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下面谈谈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及所陷误区的一些看法。
一、巧妙运用
1、几何知识,直观学习
几何是数学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立体几何的演示。如果只由老师手头示范很浪费时间,而且由于学习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及老师示范的局限性,学生未必能理解透彻。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展示立体图形及变化过程就能克服以上的困难,而且直观生动。如果伴随精彩的画面移动,再配上适当的音乐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2、化解难点,轻松学习
数学课堂中有若干个知识点,而有些知识光凭老师的讲解很难达到让所有学生心领神会的程度。例如,在讲解典型模型媒立方体的线,面关系时,可用Authorware或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的几何画板软件绘制出立体模型,并采用动画效果,演示立体图形的生成过程,再采用动画效果和动态效果使模型“旋转”,使学生从观察其不同角度的变化,充分展示其立体感及立体模型的截割关系,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效果远远超出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
3、增加容量,趣味学习
由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效率高。为课堂节省了很多时间,所以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加大练习密度,开拓学生视野。我们可以利用計算机强大的网络下载,扫描等手段编辑出丰富多彩、画面清新的内容,完全摆脱两棵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法的枯燥、单调,使学生练习生动、有趣。
4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以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有助于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5、利于课堂分层训练
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训练题,结果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而运用计算机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的克服这一弊端,如在教学生应用题时,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满自信心。
6、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生动,加深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二、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仍有一些误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在认识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教学效益就会提高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者可以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运用多媒体上课就可以体现他先进的教学理念,那样就进行了改革,实际上这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还是以自己讲为中心,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采用挂图、模型可以讲清楚的内容就不必用多媒体教学,而使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这样教学重点、难点能得到突破取得交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件的设计上过多的追求形式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一是教材配套发放的光盘,二是自己设计制作的。就商业课件来看,很难系统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的设计制作,能在课堂上使用的很少,而有的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由于受技术水平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是文字、图象、声音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师授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理念。因此如何自己动手制作优秀的课件已成为广大教师急需掌握的一门技术,使课件集图、文、声像等表现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教材内容、深刻理解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和教学顺序,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把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搜集到的材料编辑起来制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课件。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变以前的“口灌”为现在的“电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2-21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6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0-21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07-02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