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精选9篇)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篇1

1、能认真欣赏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的民族 风格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能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所听音乐的特点。

3、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聆听、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美,了解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个民族音乐不同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室、课间件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篇2

一保留式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该类型目前在我国双语文学界,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认识和研究角度及发展阶段等, 大致又可以称为保存 (持) 型、传承型、单语教学计划、扫盲式等双语文教学类型。该类型是尊重和允许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母语接受教育, 其目的是保护和保留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 防止其语言逐步衰退甚至消亡, 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确认少数民族群体在一个国家中的权利地位, 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历史文化, 并体现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

1. 扫盲式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首次明确了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 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鼓励和开展学校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方针政策和教学计划方案, 使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范围史无前例地得到了扩大。随着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增强, 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有本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了建立在语言平等交流和互相促进基础上的双语文教学格局。我国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以主要学习和使用民族语文的同时兼学汉语文的办学特色。

傣族民族文字历史悠久, 但其使用范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 而且老傣文的文字体系还不完备不规范, 科学性不强, 存在难识、难辨、难写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革, 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 我国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对老傣文进行了改进。这时的学校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推行改进后的新傣文字, 开展新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 用新傣文编写扫盲教材和通俗读物, 以扫除本民族青壮年文盲和在少年儿童中教学新傣文为主。社会上一时兴起了推广新傣文的文化补习班、速成班和夜校等办学高潮。在学校学前和小学教育中, 开设了用新傣文授课的民族语文课,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机构用新傣文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 供少数民族学生教学使用。这类型的双语文教学主要是基于本民族文字的学习和传承。这类教学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傣族语言文化传承, 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傣汉双语文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这类型的双语文教学往往只强调学习本民族语文, 不注重汉语文的学习, 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升学等造成语言障碍。

2. 传承式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传承型的傣汉双语教学是指在以傣族学生为主体的汉语文基础比较好的乡 (镇) 村级中小学中, 推行“双语文化传承教学模式”。西双版纳州在民族小学五、六年级中每周加设2~3节傣文课程。在初中二年级至三年级每周加设2节傣文课程。各县市民族中学要开设傣文选修课程, 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德宏州则在傣族学生较为集中的民族小学3~6年级中开设每周2课时的民文课, 通过民文课堂让民族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类型的双语文教学在如何做好学习和传承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较符合我国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体制和素质教育要求及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 适合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目前傣汉双语文教学中比较有特色的教学类型。

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有效的监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 该类型的双语文教学基本都是在小学阶段进行, 而且课时有限, 教学体系零散, 民族学生很难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各地基础教育在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下, 在开展传承型傣汉双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应付心态, 随意性比较强, 甚至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为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从而取消此类双语教学课程。

二过渡式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这类教学类型又称为辅助型双语教学。这种教学类型主要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较好地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 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中,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主流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目前, 少数民族双语文教学类型中许多都有着很浓厚的过渡式色彩,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和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 该类型的双语文教学尤其显得很突出, 其重要性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并成为双语教学实践的主流形式。

1. 试验型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适宜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双语文教学实验, 这也被誉为是我国双语文教育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水平寻求最佳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双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德宏和西双版纳先后开展了比较有成效的试验型傣汉双语文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并得到了国家和省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充分肯定。1985年德宏州结合傣语文特点和本地教学实际, 引进了黑龙江省开创的“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拼音教学经验, 在全州范围内的小学42个班进行了“双语文教学, 拼音学话, 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实验 (简称“双拼注提”实验) 。通过国家和省有关人员的测试, 参加实验的傣族学生的汉语文读写能力已赶上他们高一、二年级的普通班的学生。该实验寓识汉字于读写之中, 先读后识, 边读边识, 把以识字为重点的小学低年级教学, 变为以发展语言、开发智力、培养读写兴趣和能力为重点, 推迟了写字课开设的时间, 增加了纯拼音课文的分量。以后逐渐减少民族语言的分量, 增加汉语文分量。学生入学之初, 教师几乎用民族语文授课, 当学生基本会听会说汉语常用语后, 教师用汉语文民族语文夹杂授课, 并逐渐减少民族语文, 增多汉语文。到二年级末, 学生已能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思维和交际。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教育局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 (SIL) 东亚部合作以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为科研课题进行试点。

该项目于2005年7月启动, 在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选择5所小学进行试点, 该项目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针对傣族学生在入学前, 很少使用汉语交流。入学后就直接使用汉语文和汉语教材教学, 傣族学生学习难度大, 不少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乐趣, 学习挫折感较强, 因学生厌学而逃课、旷课现象等情况时有发生, 课题组通过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 对实验点学校、村寨、家庭等开展宣传动员培训, 培训实验教师, 使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实用的教学方法等, 借助本民族语文的学习提高汉语的学习水平, 开展符合傣族儿童认知规律的双语教学活动。实验阶段是从学前班5岁儿童开始入学起, 为期2年, 至今已有23个班级504名学生接受“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项目的教育教学, 试点校的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傣语的“听、说、读、写”, 母语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促进了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通过这些双语教学实验, 不仅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 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机构和教育学界的关注, 其取得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 对推动双语教学地多元发展, 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动力, 对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面对当前复杂的双语教学环境, 这种实验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和经验, 往往因局限于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针对性等, 其很难进行经验复制, 即大范围长期地进行推广的难度很大。无论如何, 这种带有过渡色彩的实验型双语教学, 不仅让人们从思想认识上端正和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 也为探索和践行在我国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 贯彻国家民族语文政策, 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做了有益的尝试。

2.“大纲型”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为了规范双语双文教学活动, 更好地开展此项教学工作, 德宏州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日制小学民族语文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民语文教学大纲》) , 这一具有官方性质的教学大纲的出台标志着德宏州开始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体制。在实施《民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双语文教育体制中, 德宏州实施双语文教学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 并参照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文教学的经验, 逐步形成了以“大纲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的双语文教学体制。

“大纲型”双语文教学体制在德宏持续了十多年, 为本州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进行双语文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州民文教材编译室在潞西市教研室编写的《双语文教学识字篇》基础上修编出了《民汉词语对译手册》 (以下简称《对译手册》) 。《对译手册》把小学五年制统编语文课本1至10册中的生字、生词解释和例句逐个按四行体进行对注, 依次为汉语拼音、汉字、民族文字为汉字词句的意译、给民族文字注音的汉语拼音。这种双语文教育在教学中较好地发挥了民族语文在学习汉语文中的作用, 有效地解决了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矛盾, 并使当时的德宏双语教学在实践和教研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大纲型”双语文教学体制在实践上有效地解决了双语文教学中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不相衔接问题, 为摆脱少数民族儿童既没有掌握好本民族语文, 也没有学懂汉语文的双语文教学困境, 探寻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大纲型”双语文教学的持续和正常运行, 需要有强有力的双语文政策支持, 科学有效的双语文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健全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教材体系等教学条件保障。由于前面所述的这些条件没有得到持续和充分保证, 该教学类型在长期实践过程中, 能够坚持的学校逐渐减少, 大多数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转而采用直接民族语文辅助过渡教学, 即开展短期突击式的民族语文教学, 让学生从学本民族语文过渡到可以学汉语的程度, 以简单的民族语文来辅助学习汉语文。

三权宜式的傣汉双语文教学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双语文教学实践类型, 这种做法是在傣族学生刚进入小学启蒙阶段的一年级就直接进行汉语文教学, 到小学五六年级再设傣文课。其特点是首先以牺牲傣族学生母语为代价, 是一种淹没式的双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是对于刚入学的傣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文难度太大, 易产生厌学情绪, 造成学生辍学;最后是在高年级增设傣文课, 带有“突击”性质。因此, 这类双语文教学类型的主观性很强, 近年来, 随着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的增强, 社会上要求在学校中开展和加强民族语言双语文教学的呼声此起彼伏,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落实政府政令和顺应民意, 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学校开展此类双语文教学工作, 其带有较强的政策功利性和教学随意等特点。

总之, 开展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 其所涉及的学科不仅仅限于语言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 而且还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 所以, 民族地区双语文教学类型的形成和选择, 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总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文教学, 要处理好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之间的关系, 既要学好民族语言文化, 又要学好汉民族语言文化, 它既关系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振兴和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又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 并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在学习和借鉴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双语文教学类型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对我国两大傣族聚居区的云南省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在学校教学中开展的具有代表性各种傣汉双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类型化探析;同时也试图通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傣汉双语文教学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寻发展之路的概貌呈现, 为今后在学校教学中傣汉双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开展提供路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校,傣汉双语文教学,类型

参考文献

[1]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3]滕星、王铁志主编.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4]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上) [J].民族教育研究, 1996 (4)

[5]叶小军.我国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 2013 (1)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思考 篇3

由少数民族构成的复杂和文化多元等特点决定了广西语文教育有它的特点与规律性,通过思考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语文教育方案,对广西的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有11个世居民族共同居住,各自创造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像壮族以“诗歌文化”为代表、仫佬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毛南族的“神话故事”、京族的“海洋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地域特征,长期以来相互交流以及不同质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广西尤其突出。因此,广西少数民族语文教育要关注各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不可避免的带有更多共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关系。

一、 广西的语文课程改革应特别重视地域性

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学生受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其学习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规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与之相应,故而地域环境对教育有着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教育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随着各民族的民族语言和汉语的融合不断加强,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正逐渐缩小,全国通用语——汉语被广泛使用,客观上已成为广西少数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公共语言”或“族际共同语”。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广西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上互相合作、互相模仿,在经济文化上互相联系、互相交流,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日益增多。因此,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已不明显,相反,他们因共同生活在广西而带有的地域性却日益凸显。因此,广西的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应特别重视地域性。

地域性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地域性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环境特征的印记。地域性通过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来影响教育,而且还通过地域文化心理给语文教育以重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内部生活、文化形成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的性质都会产生影响。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特有的价值观念等等。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这一切都会影响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性,这是理解语文教育差异及多元性特点的前提。广西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自然资源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礼仪、文化水平、风土人情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广西少数民族比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更加熟悉自己的发展限制、发展潜力及发展机会,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注意关注这些因素,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地促进广西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 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应得到适度体现

如今广西地区不管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文化水平,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迅速普及和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广西各民族突破了往日的分割与隔离,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例如,我们在百色的走访中发现,由于政府在当地大力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当地居民的家里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几乎都有地面电视信号接受器,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广西各民族间的交往自然会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和事务时不再从一种文化背景出发,而是有了不同的选择。各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适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与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被保留下来,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与野蛮、落后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则逐渐被淘汰,保留下来的各种文化进行新的调适和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更具适应力的文化形态。这种新的更具有适应力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各民族民族性逐渐淡化,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各少数民族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和求发展,各族学生的精神活动及社会心理等必然会带有更多的共性,如果过分强调其民族性而忽视其共性,这不利于广西各民族之间建立稳固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协作的关系。但同时广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与心理等方面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虽然会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而逐渐减小,但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也是不可取的。另外,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广西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中应体现适度的民族性,语文教育应强调民族性,突出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应充分吸收各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学。

广西语文教育应体现适度的民族性,也就是说学校语文教育除了要包含主流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内容之外,还应努力寻求广西各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学教育的切合点,注意对各民族文学中的优秀成果的吸纳和整合。比如壮族古歌谣《修弓又修箭》的内容与《弹歌》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描写的相似之处等等。广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同时这些东西与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历史继承性。所以,在学校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将这些成果引进学校、引入课堂,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优秀民族文学的传承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论是壮、侗、毛南等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对异族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民族性的适当体现不能狭隘地只针对本民族学生,而是应该让各民族学生都有接触其它民族文学的机会。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各少数民族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汉族也要吸收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各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所以,广西语文教育改革应特别重视地域性,同时体现适度的民族性。

三、 多元一体化是广西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语文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一体化”的语文教育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广西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又形成了把中华民族各成员凝聚为一体的核心文化形态——中国文化,这使我国也得以成为“一体”。“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一方面,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只追求统一性,还应反映出多样性来,另一方面,也要求语文教育在反映多样性的同时不能背离统一性。“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中的“多元”主要是指文化的多元,它不仅包括汉民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一体”是指这三部分文化在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文化。因此,“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是广西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地处特殊位置—— 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教师和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广西,他们身上也存在很多共性。因此,在广西开展多元一体化的语文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广西开展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使各民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地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其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中的“多元”与“一体”相辅相成,“多元”要围绕“一体”实施,“一体”要结合“多元”发展。所以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不仅能注意到广西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在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下,广西各少数民族学生要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汉族学生也要学习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要互相学习,最终实现“多元一体、和谐共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元一体化语文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它需要我们的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2008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106030401M11)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针政策

2、了解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帆布的具体政策内容。

3、知道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是党和政 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为了更好地做好民族工作,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党和国家 还出台了一项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 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 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新课:

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教师:党和国家一贯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 族群众,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和 本地区的特点。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 梁和纽带,对于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不 可取代的作用。提问:想要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我们先要知道它的发展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它的发展历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少数民族干部方针政策的提出(1)新中国成立之初

(2)1987 年

(3)2005 年

学生活动: “探究与体验” ①干部培养的“四化”方针是指哪“四化”? ②什么样的干部才算是德才兼备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四化”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和 : 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努力。大力去培养好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具体政策内容 提问:国家培养和选拨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现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教师: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落实具有明确的法律规 定。创办“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

1951年6月,在北京创建了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活动: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国一共创办了多少所民族院校?请你说说其中五所院校的名称。

②如果你是一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你会选择报考一所民族院校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

维护好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我们,倡导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更为重要。所以我们都应为民族团结和稳定,尽一份力,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二、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找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多媒体展示:

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的政策措施的文件。

思考:国家制定一系列有关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

要处理好民族问题,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政治环境,必须要有得力的干部去工作。由于东西地区差距较大,为了东西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地区的进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课堂小结:

新疆少数民族的马甲教案范文 篇5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马甲知识,马甲的用途,能用所学进行设计并制作马甲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剪贴、添画等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的马甲,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教学重点:学习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马甲知识,马甲的用途,能用所学进行设计并制作马甲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剪贴、添画等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收集少数民族马甲图片资料、课件、卡纸、剪刀、乳胶、彩笔、各色手工纸、烟盒锡纸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看看咱们班里同学的穿着,今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穿漂亮马甲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马甲。(配乐)

他们表演的好吗?那么,他们身上穿的最漂亮的是什

么呀?(马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的马甲》板书课题。

你能分辨出他们穿的是那哪个民族的马甲吗?生回答后,请表演的同学回到座位上去。

三、自主探索

你知道新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吗?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图片中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坎肩的样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服饰在造型、色彩和图案装饰上有哪些特点?

四、合作交流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关于马甲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马甲的知识。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内容,教师小结。

2、如果让你设计,你打算使用什么材料?在色彩和图案装饰上有哪些新的想法?

学生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五、拓展应用

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资料,有那么多新的想法,老师也

想作一件马甲了,老师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制作的。(对折、剪、贴、添画)

介绍图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单独纹样及马甲领口造型。

1、展示马甲设计制作步骤: a、用色卡纸对折剪出基本形。b、用各色手工纸剪出图案纹样装饰。c、用彩笔添画领口花纹。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

六、总结评价

1、看谁的作品材料使用得好,色彩和图案装饰得有特色?

2、同学们,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助互爱,相互团结,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6

摘要:在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不是整齐划

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资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人的资质才能被充分催化而得以发展,才能使那些“大智若愚”的先天资质被掩盖的学生顺利成材。本文将主要探讨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文;影响因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64-01

虽然现在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来传递知识和重点,但是使用各种教具来完成各式活动的同时,却很少会有空余的时间来进行字、词、句、归纳大意等训练和指导。此情形会让学生只有理解表象的涵义,形成空有广度而深度不足[1]。

1.当前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汉语文是一种范围广泛的学习,且需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汉语文的能力对少数民族生是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时期应该培养汉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拥有解读、逻辑推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因为它能让学生自在操作语言的能力。过去的课堂上,看见的是讲述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造成学生对汉语文的兴趣大大减低,测验方式局限于分数,让学生在生活上不能综合应用所学到的汉语文能力[2]。因此教学方式如果能与生活经验连结、游戏化教学、结合资讯科技并统整课程,应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应用于生活上。

1.1 传播媒体的不当示范。媒体虽然提供多元信息的管道,但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收视率,多以最直接、快速、追求吸引人的耸动标题与娱乐新闻来播放,因此让汉语文的学习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发音不正确、成语的滥用与误用、跳跃思考、粗俗或不礼貌等,都会造成观看电视的学生,有不良的影响[3]。

1.2 考试效应。国内汉语文测验方式,一直是以纸笔的方式为主。因此教师与学生为了应付考?,反而让教学过于重视读与写,而忽视听与说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会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此情形容易产生僵化的情况,学生的汉语文素养非但没有提升,甚至连汉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被抹煞了。

1.3 以教师为主。受限于教学上的种种压力,例如教学进度、时数或学生的学习成效等,为了让教师能在时限内完成课程进度,因此都采用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学习成了知识的堆积,造成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时不能充份表现出来,甚至是大幅的下降。

1.4 学生汉语文热忱减少。学生在汉语文学习上,应为增强自我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思想和人格能受到汉语文的陶冶。但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考?制度,让教师渐渐模糊汉语文学习的焦点,大部份的学生只是以升学为目的来学习汉语文,往往会成为填鸭式学习。只注重如何让知识快速填入脑中,使学习的效果仅停留在字音意的理解上。

2.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能快乐、自主并感受不到压力情况下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挑选汉语文教材时不能选择太困难、有深度、份量多的教材,这种情形让文言文、过去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的故事被现代的教材所取代。变成学生只是在练习语言和文字,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素养,人文气息也相对的缺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智力方面、认知方式方面和性格类型方面,都存在差异。[4]。教育者不能跟自然作对,人为的力量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消灭差异。

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当考虑到,有些学生就是不善言辞,有些学生写毛笔字就是难以入门,有些学生不想长大写小说……大纲可以开列供选择的目标,比如写毛笔字、演讲、写诗歌、出墙报等,以保证全体学生有差异地发展。编写教材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慧的,也有大器晚成的;有喜文的,也有喜理的;有一点就通的,也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所以,课文的数量和内容应当给学生留下各自发展的空间,提供可以选择的训练材料[4]。教学要点应适当再现,使后来者能够赶上。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现在已经有老师尝试适应差异的复式教学,让大部分学生跟老师学习,小部分学生自己学习;全班学生做练习时给部分学生开小灶;分组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集中;大家自读,部分学生在教室一角讨论,然后做重点发言;全班进行第一课,几个同学开始准备第二课,甚至第三课、第十课……实验证明,中学生不但乐于这么做,而且也能这么做,关键是老师要组织好。

在课堂活动中如能提供给学生自动自发和充满兴趣的情境,并藉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收集资料,学习的目的接近生活上的经验,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学生能否产生兴趣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教学者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要配合学生的程度,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亲自动手,藉由体会经验,来获得跟生活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教育即为生长、发展与生活。为了能因应社会环境,所以需要透过教育,在经由学习后产生,这便是生活的历程,透过生活历程使经验能融会贯通,刺激想象力,使想象力丰富。

所谓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在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观点的制约和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与能力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人的审美意识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它对审美对象的客观美来说,是第二性的。但是,审美意识又总是能动地反作用于审美客体,从而对美进行丰富和再创造。文学美正是作家的这种能动的反作用而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识的这种能动的反作用,又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和形象思维来实现的。审美心理和形象思维,是审美意识能动性的实在性因素。而审美意识又规定着审美心理和形象思维的目的和方向,对审美心理和形象思维起着重要的指导、制约和调节的作用。

2.1 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关系,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些积极意义无疑应当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篇7

一、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水平依旧落后于发达地区,所以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多见。并且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坚定、好奇心强等特点。以至于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溜号现象。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声音让学生直接观看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2. 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文化教学的起点,而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我国的瑰宝,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音乐等融入教学之中,能够创立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快速将学生引入教学情感之中。特别是一些爱国教育、诗词歌赋、英雄主义等教学主题,能够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3. 延伸教学内容,继承民族文化

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书本知识与延伸知识相结合、相补充,从而展现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视野,并且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文化中来,从而起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意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以《地球爷爷的手》作为案例,该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游戏让学生注意到地心引力的现象,例如,教师和学生通过纸飞机让学生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进一步观看视频了解一下。”之后通过播放有关地心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地心引力现象,进而提高学生兴趣,将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引入教学内容中,同样也将学生的兴趣从视频中转移到课本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延伸,通过《地球爷爷的手》可以将内容延伸到环保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藏族地区为例,由于西藏草原广阔,并且畜牧业发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牦牛、藏羚羊等常见动物引导学生注意环保,注意要保护草原、热爱生灵,进而更好地保护“地球爷爷”。

通过课堂延伸,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民族意识。并且多媒体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想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下一定功夫进行备课,并且要在细节上注意一些问题:

1. 加强对多媒体的研究,适当引入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多媒体有一定的认识。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2. 恰当引入多媒体内容,避免简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时,多媒体内容过于简单化,甚至很多都是黑板内容,把多媒体当成另一个黑板,使多媒体教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另外,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中都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这种模式很容易忽略教学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需要缜密、认真,将最重要的知识、最合适的内容、最有效的场景融入教学课件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开端,在少数民族区域开展文化教育更加重要。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玉华.利用Authorware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常用的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8):58-59.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篇8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育;问题;有效途径

一、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有所改进和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且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显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致使当地的初中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无法实现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我教你学”模式,对于存在的文化差异并没有研究,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同时也缺乏进修的机会,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较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就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在西部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投资较少,导致教学设备购置没有经济条件支持,使得相应的教学设施较为简陋,而且非常落后。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室都没有配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师只能够采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教学,从而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严重的地区文化差异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交流方式是母语,而且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特色,与外界的沟通不甚密切,由此导致了很多中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而且对于语文学习的接受能力较为薄弱。严重的地区文化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从而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

3.课程设置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而且经济发展有限,从而难以推动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实行,由此也就导致大多数农村少数民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教师为了促使学生考上好的高中,对其实行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当地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提高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政府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所以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以满足当地初中学校的教学需要。政府应当为学校购置必需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新桌椅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政府还应为初中学校建设图书馆等学习资源,以保证学生可以随时接触到最新的资讯,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

2.促进汉语与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融合

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每一个地区都应当掌握的语言文化。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应当促进汉语言文化与当地语言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可以巩固自身的语言文化。

3.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关系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行自学,同时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以使教师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授更具专业性的语文知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人才。

4.全面引进新课改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当全面引进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灵魂,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水平低下,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施航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才智,2010,(04).

[2]戴双.通过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J].成才之路,2011,(01).

[3]杨军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4]付登秀.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2).

[5]沈大兴.浅谈初中語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才智,2010,(14).

语文教案-少数民族 篇9

许玉宁

内容摘要: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双语教学,让学生走出母语影响的困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双语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要拓宽教学手段,同时在营造校园汉语氛围上下功夫。

关键词: 海南 少数民族 语文 双语教学

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基本听不懂汉语,这对他们的学习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带来诸多的不便。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不利。作为这一地区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听懂和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呢?双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包括对少数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用母语辅助的教学方式。在这里我所运用的就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用母语辅助的教写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双语教学。

一、让学生走出母语影响的困境

母语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一地区,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

做为教师,首先要懂听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任教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师。学生刚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拼音认字,教师不但要教他们读准拼音和识字,而且要和他们用双语对话、互动沟通,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说话,要求他们用普通话来表达。所以,刚毕业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要虚心向当地的老教师求教,或学习当地的比较简单的生活用语,这样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学生从中领略到汉语的魅力,更有利于教学。假如教师听不懂学生说什么,学生又不明白教师的语言的话,那么教学活动是无法开展下去的。因此低年级的教师懂听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是有利于进行双语教学的。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双语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上,任教中年级的教师可结合这一地区语言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得以锻炼、巩固和提高。

1、听

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明白里面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还要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要能够快速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所听的内容能区分主次,心中要记住所听到的内容。要求多听广播新闻,培养“多听识广”,才能让自己做到言之有物。

2、说

说是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最根本的途经。课堂上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机会,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家庭或周围的人和事,讲故事,等等,使他们的胆量得以锻炼,让他们敢说、能说、巧说。

3、读

多阅读,包括多方面的书籍以及报刊杂志,这样有利于词语积累,扩大知识面,得到多方面的陶冶,拓宽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化的了解;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能够纠正学生音准,纠正方言音,增强语感,使学生在朗读中对文章有更深层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便于他们在用汉语交流时更好地阐述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

4、写 写是学生学会观察和善于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并把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流露于文字的表达中。通过写作的训练,使听读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在汉语言运用得到检验。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地方话—母语的影响,在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还是要继续加强汉语训练,使学生本已掌握的的汉语得以巩固和提高。他们与汉族学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复述课文和作文中表现很明显,他们的表达总是受到本族语言语序的影响,经常在作文中出错,教师要耐心和反复指出,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再通过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来刺激和带动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拓宽他们用普通话表达的天地。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名著,从中领略汉语中的语言美,教师可以借助录音播放及多媒体的介入,用双语互译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普通话表述形式介绍他们读过的作品,或以日记形式来写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灵活多样地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知识基础;要不断地充电,把自己培养成知识渊博的教师;还要做到不准备的课不上,一定要吃透教材,分析好课标,分析好学生,掌握上课流程,备好教案。这样就不会在上课时言之无物,或者不会无的放矢。所以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选折好该课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怎样教,教什么,学生从这堂课获得什么,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到有的放矢。课前几分钟可让学生把握,做什么呢?让学生讲故事或朗诵课文或自选题目进行演讲。这活动也可放在下课前几分钟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演讲,活跃一下,轻松一刻。教师可用风趣的语言灵活地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积极和同学合作、和教师互动探究问题。教师不要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机会、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从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与掌握。训练计时阅读、快速阅读,使学生注意思维高度集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快速度,高效率的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的过程。读完文章后,不看课本,凭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回想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能力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课堂就和偕、空间就广阔,学生也大胆地自由舒展,敢用汉语在课堂上发辉、在大家面前表现了,那怕是害羞于说不准,也会乐于表现的。要是教师知识渊博能做到脱“稿”---脱离教案上课的话,学生由内心佩服到肃然起敬,教师倍受尊重。加上教师形象直观的板书,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轻松愉快地过了。

2、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展现汉语的魅力

好的口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和情感。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让你的汉语达到你想要表达的效果,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课。教师这个职业,对口才的要求不薄。口才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口才不好,纵有满腹经纶,也表达不出来,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口才。假如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那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口才,并非指那些滔滔不绝、漫无边际、夸夸其谈的“口才”。语文教师有好的口才,才能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地把汉语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再加上语文老师有创新、有激情、充满生活情趣的话,所造就的语境就会让学生在自觉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汉语,喜欢学习语文老师用汉语来表达了。

比如:开学了,刚上初一的学生,他们对同学、老师、学校都陌生。我要他们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几个上来之后,很热闹。但是几乎雷同,介绍自己的姓名就下来了。我稍停了一下,微笑着走上讲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就象是一篇长的现场脱口作文,学生们睁大了眼,脸上充满激情、高兴地听我的介绍。我讲完了,就要他们轮着上台来。这样,好多过多次的练习,他们放开了,不象前面的同学那样胆小怕说不好而没话说了。在我上完《行道树》时,我向学生提问:你们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班上好多学生举手,争着回答问题,争着表现自己的表达能力。

3、文雅大方微笑的老师,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贯通 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以身作则的楷模。“为人师”是指当传授知识的教师,“为人表”指教师的仪容仪表、衣着、发型、饰品搭配、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等都要起表率的作用。所以“为人师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自己的仪表要端庄、举止谈吐文明大方,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出口伤人,不挖苦讽刺,不歧视差生。教室是神圣的殿堂,在进入教室前,要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不把不好的心态和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面带微笑,表现了教师好的心情和自信,学生也感觉教师真诚友善而情绪放松,师生距离拉近。教师的严肃刻板,拒人千里,学生也不敢向老提问而远离老师。在上课时不但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还要用亲切目光和学生交流。在课外,对于学生的问候,教师要以礼相待。教师好的“表”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终生。在社会上,教师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得到好的评价,树立社会楷模。教师的内在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范,加上服饰的整洁、文雅、大方,适当的打扮,恰当的手势,好的肢体语言,做到有机统一,呈现给受教育者一个完美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的教师形象。这样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也乐于和教师交往,乐于用汉语和教师交流。

四、拓宽教学手段

任教低年级的教师,不单单的停流在刻板的教科书上,要拓宽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

1、设计好课堂用语,选好教具

教师可以通过卡片,美丽的图画、风趣的语言来设计课堂用语、课堂游戏或讲有趣的幽默的童话故事,朗朗上口的唐诗,或者利用录音机、小黑板,以及开发、制作了本门课程的 ppt讲稿,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盘和多媒体、互联网的运用,课堂表演等等来刺激和引导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每有一点进步,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找到信心,大胆放开地用普通话来说话。

2、作业、作文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的情况,进而及时反馈 作业、作文都是学生平时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反映,也是教师跟学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的一个渠道。教师亲切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高兴好些时间,而且又有上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不要吝啬,要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上进信心。好的作业、优秀的作文要在班上表扬,或者读给全班听,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欣赏。作文利于学生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作文尽情地运用汉语来发挥和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大胆创新。

3、认真听课做笔记,坚持写日记周记

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稳住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的知识,对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上课不做笔记的同学,上课时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收效很差,甚至颗粒无收,或许想睡觉,影响别的同学。而写日记周记,既可以锻炼个人的意志,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观察与分析生活的能力,记载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同时又可以积累作文材料,方便日后翻阅,对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有利。比如:田仔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黄春花,刚上初一时,就连造句都不通顺。我要求她写日记,开始只要她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有的交上来就行了。顺着我鼓励性的评语和她的坚持,到了初二,她可以围绕着老师出的题目写出了中等水平的作文来了。这就是写日记周记的好处。

五、在校园里营造全方位汉语氛围

学校要有教学用的挂图、录音机、投影机、光盘播方机、多媒体教室。这些设备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为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进入情景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楼的楼道里、办公室、教室、阅览室等贴有“请讲普通话”的标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接受到学习汉语的信息,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学习汉语的环境,营造一个学习汉语的氛围。

1、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在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学校播放中央新闻、诗歌朗诵,或相生、小品、音乐之类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既能了解国家新闻,又能丰富学生生活,同时学生也得到娱乐。这样学生的课余就有了更多的话题了,作文也不会让人看了感觉乏味了。

(2)鼓励学生涌跃投稿,播放学生的作品,比如: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自编的故事,等等。当学生听到作自己的稿件从校园广播里播出甭说有多高兴了,当别的同学投来先羡慕的目光时,那种成就的满足感和快意充以满怀。偿到成功的甜头,他就会再次努力的。

(3)校园广播要由学生采访、写稿、组稿、主持播音,是个学生才华自我发挥和展示的一个天地。学生通过校园广播抒发情志,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便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听广播、播音、采访、写稿,使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同时,学校也通过校园广播直接、及时布置工作、评价工作。

2、语文学习园地的作用

在班级里建好语文学习园地,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向全班公布于学习园地,让学生的作品有多个展示的平台。当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里时,心里多高兴老师这样的肯定,于是倍加自信心,同时又激励自己再接再励,不断前进。就象田仔初级中学的黄海霞,她的作文被贴上语文学习园地,放学一回到家里就把这喜讯告诉父母,主动勤快地帮父母忙家完务,就去学习。有时还要父母充当听众听她的作文,分享她的喜悦;或者要父母帮提提意见,显得很得意。自从那个时候起,她非常愿意接近教师,写作文的热情也就更高了,作文的篇数多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在生活中,她的汉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学习园地也可以培养求知以外的热情和品质。

3、教室里挂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的作用 教室里的醒目位置要挂有名言、警句、谚语、格言,既能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到书香的氛围,名言、警句、谚语、格言又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生又可以积累前辈语言的精华,不断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比如:懒惰的学生,他们作业等答案、作文靠抄袭,或者不做不写的态度,所以给他们讲壁上挂着的“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道理;对于不想写日记的同学,请他们看看“两粒种子,一片森林”的格言;不坚持写日记周记的同学给他们看毛泽东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想“不动口”“不动笔”的,告诉他们警句“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内外读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好处;有的学生说上初中了,岁数大了,学不来了,请他们学习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等等。

4、建立开放的图书阅览室

图书阅览室是学生汲取课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够让广大学生从中汲取良好的营养成分,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氛围,使读书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读书蔚然成风。“书是一叶扁舟,带你驶向成功的彼岸”,“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比如:现在我教的光坡中学七年级(9)班的邓杰,他阅读了不少的课外书,在他的作文引用到一些对作文很有价值的材料,使他的作文生辉,别具一格。同时,他向优秀文选学习,在语言表达方面,叙述生动,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很有儿童情趣。这都跟他大量阅读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分不开的。

结语

语文双语教学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年级教学使用,而高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使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都可以用汉语和外界交流与沟通。所以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少采用或者不必要采用双语进行语文教学了,这时可以适当放开或者只用普通话进行语文教学了。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上一篇:有关中专生学期自我鉴定下一篇:中职幼师专业教育学月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