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试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1

关键词:日本企业 财务管理 特征

一、法人持股为主,股权比较集中。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0.2%,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 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44.47%,其中银行持股率为21.87%,而个人持股率只有23.85%。实业公司持股率24.36%,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68.83%。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21.06%、29.57%、31.68%、17.92%、18.83%和13.71%。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以内部董事为主的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92.8%。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三、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

试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2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控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及财务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 由科技人员办和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 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积极变化, 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管控措施, 帮助企业克服困难,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

(一) 财务管理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商品经济越发达, 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 资金流动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 流动资金管理成效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总体效益的优劣, 就目前来讲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 部分扶持政策尚未落实到位, 企业负担重, 市场需求不足, 产能过剩, 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亏损加大等;其次,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紧密相关,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通过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最后, 财务管理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管理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

(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对政策吃不透, 观念陈旧、模式僵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的商业与工业类相比, 在核算上及管理上都有所不同, 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无论从产业扶持, 专项资金、再到税收优惠上, 都给予了很大的力度, 但由于专业科技型财务人员的缺失, 一些财务人员对政策及核算的方式都理解的不是特别清晰, 导致了一些政策没有用足用好, 加重了企业的成本。

2、固定资产较少, 信用意识淡漠、融资难, 缺失管控手段。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比较大。究其原因, 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无固定资产、初创期对研发的产品成功机率以及是否能走向市场很难把握, 决定了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最易受到冲击。二是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不确定、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造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条件缺失。

3、任亲为贤, 财务人员失少专业性, 不能最大的以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只是设置了单纯的会计机构, 在财务这个较敏的部门更相信血缘、乡源所形成的“忠诚度”, 将其做为用人的重要标准, 而这些财务人员未必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教育, 而真正的财务专业人员又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 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严重的限制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 自有资金有限, 研发周期长, 科技含量未经过市场测试, 所以回报周期长, 回报率低,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较其它企业相比, 科技型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 有以下三方面的核算特性:

1、对未形成资产化之前研发经费的支出要进行合理认定。研发费用是指研究与开发某项目所支付的费用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的支出全部费用化;二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够证明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资本化, 分期摊销。因此未形成资产化之前研发经费的支出要进行合理认定和区分。

2、对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并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使用资金。

3、对软硬件的支出要进行合理的确认。科技型企业, 对软硬件收入相关的认定及成本税额的认定标准都不同, 所以在软硬件支出上, 尤其是嵌入式软件核算成本支出时更应该进行严格的区分和核算, 以便对相关的成本支出进行合理的确认。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作为现代企业, 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围绕财务管理来展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及时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竞争力, 是摆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 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实现对管理模式的改善。一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树立风险价值观念, 实现规范化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订和建立独具特色的财务管理办法, 使财务人员的“权、责、利”相统一。

其次,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预测方法、计划与控制方法体系, 对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考评体系, 运用特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引进不能全盘照搬, 而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加以创新改造, 做到有所扬弃。

第三, 理顺企业财务关系, 建立严格的惩罚监督制度, 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市场融资条件。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以“第三人”的视角审视、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国科发政〔2011〕178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1]国科发政〔2011〕178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试论网络财务的特征 篇3

网络财务,作为财务会计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崭新概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是以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由于其具有电子化、实时化、集成化和远程化等特点,它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使财务管理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跨越。

一、网络财务监控的实时性

财务监控的传统定义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当今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财务监控涵义所构建的企业监控系统已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竟争。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JIT(Just in Time:适时)制造的先进管理思想以及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计算机商业应用权威专家詹姆斯·迈天提出的cyber-corp(计算机网络化企业)的概念,构建了适应网络化时代企业快速变化的机制,提出了构建能够自我学习、进化和自我适时应变的财务监控系统。网络财务是企业主要在网上进行交易,出现了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也使电子结算成为可能。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去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变为在线管理。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了其质量和价值。它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可以即时生成,在网上随时可以查询企业最新的财务信息。如与网上银行连接,通过网上的对公业务可进行各种查询如账户的余额、到达日期和明细账等查询。由此,可将基于网络财务的财务监控定义为: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应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实施及时且恰当地跟踪监控和控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确保企业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二、网络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有关决策的需要。互联网技术使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普通企业同样可以拥有原来只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才具有的一些优势和资源。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各种虚拟企业,财务会计所披露的信息质量、数量、结果特别是信息有用性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会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应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信息需要:

第一,企业财务会计要以提供公允价值的信息为主。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电子商务时代的投资者、信贷者、潜在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和其他拥护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第二,企业财务会计要注重分布信息和预测信息的披露。互联网条件下的电子商务日益凸显了信息经济的重要性。不同地区、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风险程度和不同的发展机遇。互联网电子商务使得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机遇和收益。财务报表综合信息无法揭示企业所特有的经营风险和经营优势。面临日益复杂的企业经营环境,向外部提供分项的、预测性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网络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使用现代化经济特征的需要。显然,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为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需求提供了可能。

三、网络财务职能的拓展性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将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企业的众多业务处理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电子广告和电子合同等,传统的财务计价、财务控制、结算方式等都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以往的融资、筹资、基金管理等将成为财务的一个方面而不再是主要内容,财务的重点是全面介入到产品和市场上。人工、机械的交易,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模式的相对边际成本显得日益高昂。企业要想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就必须拓展财务会计职能。网络财务职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功能日益强化。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成本,同时集中统一管理的信息等成本十分低廉,企业建立一个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具体形式有内部结算部、企业基金调度中心、企业内部银行等)就显得十分重要。整个企业纵向的、横向的财务成本管理和控制统一由财务结算中心调度、指挥,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且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二)资金融通功能。传统会计的单一货币计算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国货币和电子货币。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全球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网上业务越来越普通,其支付方式也将由现有的纸质现金、支票、汇票等结算方式转变为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网上结算方式。无形的网络交易通过网络把银行、供应商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使得资金流通具有周转数量大、速度快、风险高的特点。此时,财务会计部门日益承担起为企业经营融通资金、偿还债务、降低金融风险的责任,企业财务会计要密切关注资金流通的效益性、安全性、合理性、及时性和科学性,以達到降低风险,充分利用剩余资金的目标。

(三)财务管理的功能向经营决策型转变。网络财务将更有效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同时,网络财务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网络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网络财务信息的数字化

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的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运行,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计算的活动。财务作为反映企业活动的一种工具,通过数字化对传统会计中一些不可计量的信息进行反映,如企业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非实物资产都可以数字化,从而实现对企业相关活动的全面反映。网络环境下,会计软件将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使用者利用模块化了的会计程序,灵活选择多种信息,选择不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形成最终会计信息与使用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实现信息的定制。通过互联网,汇集全球数据只需瞬间。如,国际连锁超市可以对全球的连锁店的库存盘点,只要将各连锁店收银机联入互联网,在总部设置一名会计就可以知道其进、存、销,无需在各个连锁店重复设置仓库会计进行核算,并且能及时掌握超市的库存情况,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集体进货、就近进货或彼此间调剂,不仅能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节约交易成本,而且能降低监督和审计成本。

五、网络财务业务的协同性

财务如何协同业务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财务业务的协同包括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协同等。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地分支机构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每一节点在产生供、产、销、控制、预测等业务活动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信息,如果伴有财务信息,企业就必须及时将这些信息送入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并集成各种管理信息;同时计算机技术也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变得十分方便,信息生成后,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提供给广大使用者;企业也可很方便地了解自己的情况,将决策很快地传到下属各部门,使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这在本质上极大地延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使财务管理达到原来不可企及的水平。

六、网络财务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的国际化问题已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更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财务的国际化其目的就是要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如必须打破传统财务制度与国际财务趋同,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多币种和电子结算,最终解决财务的国际化问题。

七、网络财务系统的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触手可及的凭证、账簿、报表一旦转变成为无形的电子数据,对其如何控制和管理的问题随之产生。近几年,利用计算机手段侵吞国家、集体财产的犯罪案件在我国不时可见报端,这种高科技犯罪案件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计算机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制度不严,极易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機;又由于计算机犯罪具有技术性、复杂性和隐秘性,加强网络会计管理系统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新的监督机制。在手工会计方式下,通常一笔业务要经过几个人之手进行处理,也就是说,按照内部牵制的原则,将不相容的职责分派给不同的人员去执行,是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防止差错和弊端的产生,其完成控制的行动是正常处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电算化方式下,大部分数据处理都在计算机内自动完成,处理过程与控制过程相分离,使得手工方式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失去了作用。为此,必须建立适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准确、可靠。

(二)建立新的岗位机制。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岗位,除传统的基本会计岗位外,又新增了专门从事电算化系统管理、操作和维护的电算化会计岗位,如电算主管、电算维护、软件开发、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等,这些岗位也应按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设立和配备。在一些单位,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软件开发人员兼任电算主管、电算维护,软件开发人员、电算维护人员监管磁性介质存储的数据及文档资料等,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不利于控制差错和弊端的发生,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三)系统自身的毛病需即时改进。会计电算化会给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隐藏着新的风险,计算机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更容易被擅自更改、消除,甚至可以不留痕迹;业务过程很可能因计算机硬件、软件或断电等方面的问题被迫中断;非法用户的入侵、合法用户的越权使用或错误操作以及计算机病毒等都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造成威胁;磁性、光性介质存储的资料很可能因保管不善而损毁;保密资料可以被轻易地复制或泄露等等。而要将上述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必须建立健全严格、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篇4

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以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为研究样本,应用关键事件访谈法找出驱动绩效的`胜任特征,通过工作才能需求问卷调查各胜任特征的重要性程度,根据排序频次结果和重要程度得分得出会计、主办会计和财务经理三类典型财务人员任特征模型.三类人员的胜任特征包括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维度和12、21和21个子维度.

作 者:段锦云 钟建安 DUAN Jin-yun ZHONG Jian-a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刊 名:人类工效学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年,卷(期):12(3)分类号:B849 C93关键词:胜任特征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 财务人员 民营企业

试论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篇5

论文摘要: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其它文化元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成为一系列的工作价值观和一种独特的、与传统管理有显着区别的管理哲学。企业项目管理是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企业文化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软环境,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客户导向、团队合作

1企业文化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绝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该价值观支配下形成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与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企业环境变化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企业价值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行为规范等企业精神。其中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其它文化元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作用在于增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创造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总之,企业文化是培育一种企业和员工为目标奋斗而共同遵循的精神。

企业项目管理是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及工具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使用的知识,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不是一种超乎价值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根植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观、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国际上的项目管理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推行项目管理需要相应文化(价值观)的支撑的论述,项目管理是“管理哲学”(ClelandandGareis,1994),和“系统的方法和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项目管理文化”(HobbsandMenard,1993)。从项目管理的长期实践和发展阶段来看,现代项目管理从单纯的计划与控制技术发展成为一系列的工作价值观和一种独特的、与传统管理有显着区别的管理哲学。企业项目管理是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企业文化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软环境,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2企业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管理相区别,现代企业项目管理在其组织及价值观层面上有以下核心内容:

(1)项目组织特殊性。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面向对象(即项目)的管理模式,项目的临时性决定了项目组织或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任何一个项目团队都是为某项目而特别组建的,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而且,在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项目团队的成员会有很大的变化,项目的组织是柔性的。

(2)以目标为导向。企业项目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项目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制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以目标为导向来解决问题。

(3)项目经理是基于团队建设的横向管理。项目经理没有足够的上级对下级的正式权力,不可能像传统职能部门经理那样依靠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指挥而进行纵向管理,而只能依靠项目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在项目团队中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横向管理。

(4)团队受到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是依靠团队的所有成员进行的,不能只靠少数“精英”。所有团队成员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5)强调速度、灵活和双向交流。项目是一次性的商业活动,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就要求处理问题要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速度,尽量缩短组织中的信息传递路线,减少决策层次,实行双向交流,以达到项目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信息共享。

从企业项目管理的组织及价值观层面上的要求,可以发现支持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客户导向的价值观,其二是团队合作的价值观。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支撑是很难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这往往是许多企业无法全面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原因所在。

3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从公司创立起就采用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项目实施,从1997年公司创立以来得到超常规的发展,每年以80%销量的增长额增长,远远高于国内乘用车67.7%的平均增长水平。2003年底跻身国内轿车市场的三甲,企业利润值位居汽车行业的榜首。在短短的六、七年内公司为何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跳跃式发展?这与企业从公司创立开始,就注重培育公司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一个个对公司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的成功,推动公司的超常规的跳跃式的发展分不开的。而项目的成功又是与坚实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

上海通用从创业初期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公司成立之初就通过管理层的多次充分的讨论,明确了公司的宗旨和价值观。上海通用的宗旨是依靠一支训练有素,富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贯彻精益管理原则,注重不断学习和积极创新,安全地为顾客提供世界级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上海通用的价值观共有五条:以客户为中心;安全;团队合作;诚信正直;不断改进与创新。其中对企业项目管理有最主要的支撑作用的是两条:以客户为中心及团队合作。

3.1以客户为中心

上海通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公司的第一价值观,因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在上海通用就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求每个员工首先要明确内外客户需求,其次要保持客户的长期热忱。

以客户为中心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作为公司的一种工具用以识别更多的顾客价值。从公司范围来看,购买上海通用产品的是公司的客户,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按照价值链的流动都有其内部客户。在上海通用的项目环境中,项目经理以市场的要求为导向,各职能部门经理以项目经理为客户,当发生冲突及争执时,以客户的导向为准。公司的项目由各个项目总监负责,由各项目总监通过项目章程的规定具体对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和完成。项目章程明确地规定了项目的利益相关方的各项要求。项目总监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交付物,由项目组的各分管经理负责按照要求完成目标,每个交付物都明确规定了交付物的责任人及交付物的客户,分管经理在将其交付物交付时,必须得到交付物的客户方的认可方才得到完成的确认。这种理念及价值观的确立,减少了企业内部门和人际之间的摩擦,容易形成通力合作的氛围。

3.2团队合作

上海通用的价值观中的另一条核心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发挥员工与合作伙伴的特点及长处。在上海通用的项目团队中,集中了与项目有关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集中在一起共同为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而努力。虽然,项目团队有不同的分工,但由于项目问题的相关联性、问题的复杂性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项目团队必须要经常进行开放、坦诚而及时的沟通,彼此交流信息及想法,相互做出和接受彼此的反馈及建议性的批评。基于这样的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可以对复杂问题集中讨论、集中解决、集中攻关,有利于复杂问题的快速解决。同时,有效的团队合作能避免各职能部门以各自利益为重,使团队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重。

3.3“4S”合作理念。

在许多合资公司里,由于合资双方的利益驱动点不同,而中外员工又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必然在合作中产生许多矛盾。为了使合作双方能在一个团队真诚合作,上海通用首任总经理胡茂元先生创造性地倡导出以上海通用的利益为重的“4S”合作理念。“4S”在上海通用人人知晓,它是4个英文词的缩写,即STUDY(学习)、SGM(上海通用汽车)、STANDARDIZAT10N(标准化)、SPRING(灵活)。

STUDY是基础,通过互相学习,把差异化作为企业的优势。上海通用在发给每个员工的中英双语手册中,明确要求合作双方“相互研究对方的习惯做法和文化传统:相互学习对方长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SGM代表的是以上海通用利益为重,讲求“公正合理、长远利益和最佳决策。”这样一方面是为合作双方建立了“共同利益体”,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确保国家的利益。

STANDARDIZATION是用来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要求双方“遵守SGM适用的法律法规,恪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廉洁奉公”。无论什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好的合作,原则是第一位的,双方必须严守法律法规。”SPRING是灵活务实。上海通用要求合作双方在工作中“讲灵活性,不要固执己见:积极进取,不要消极等待:解决问题,不要务虚空谈”。4S的合作理念是上海通用最早和最重要的合作理念,有了4S合作理念,中外双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矛盾有共同的判断标准。在此合作理念下,使上海通用的团队合作成为国内合资企业的典范。

上海通用在项目团队中让所有的项目相关人都参与到开发工程中。团队成员从项目开始就参与项目计划制定,使项目组成员更好地理解项目的目标。因为一个共同的、得到充分理解的目标不仅是一个成功项目的一部分,而且是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建设项目中,作为业主的我们将土建公用的设计公司与设备设计的供应商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工作,消除了许多由于前期设计沟通中的障碍,避免了在项目后期的变更的产生,而且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如何使全体员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认同企业的使命与目标,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在上海通用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从管理层开始就注重在项目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公司的价值观理念,时刻提醒项目成员关注公司的价值目标。所有进入公司的新进员工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等入门培训,帮助公司新进员工迅速理解并融入公司的文化中。

2002年及2004年上海通用先后兼并重组了烟台车身有限公司和沈阳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兼并后最重要的是及时和有效地将上海通用的企业文化传递和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公司对被兼并企业的员工重新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项目的锻炼,使他们认识并融入新的公司文化中。沈阳项目中在短短的6个月内完成了新车型在当地的投产,当地员工参与项目从开始怀疑到最后的信服和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从当地员工身上看到这种可喜的转变。

试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6

摘 要..........................................................1 前 言...........................................................2 第一章 绪论......................................................3 第1.1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背景................................3 第1.2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3 第1.3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4 第二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5 第2.1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5 第2.2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6 2.2.1 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的差异................................6 2.2.2 我国供应商质检标准和企业以及客户质检标准的差异..........7 2.2.3 质量管理计划不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8 第三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改善的对策及建议.................10 第3.1节 以国内技术资料标准为基础的改进........................10 3.1.1国外技术资料的标准化转换...............................10 3.1.2加强对供应商的稽核力度.................................10 3.1.3 建立自身完善的技术资料体系.............................10 第3.2节 做好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控制和衔接职能..................12 3.2.1 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方法确认........12 3.2.2 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有效程度........12 3.2.3 建立良好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12 第3.3节 改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13 3.3.1 建立持续的供应商质量考核档案...........................14 3.3.2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14 3.3.3 良好质量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完善...........................14 第四章 结论.....................................................16 主要参考文献....................................................17 致 谢........................................................18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产品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一个产品从市场调查、设计、制样、投产、销售、服务的整个周期中,必须将各个相关的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针对一家采用全采购外包生产方式的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设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质量管理的问题,来讨论和分析此类型企业如何走适合自己的产品质量改善和提高之路。在技术资料标准,质量检验标准以及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都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怎样才能和外包企业更好的合作,满足自身品牌质量的要求。

关键字:全采购外包 全面质量管理

者:杨庆贤

指导老师:李德光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前言

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提高质量是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一个优质产品的生产及优秀品牌的创立,是实施严格的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前期的质量管理和过程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产品的关键。

全面质量管理源起于美国。后来,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形式,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纪的瞩目。

近几年,随着市场国际化、经营的多元化和技术高新化的趋势,以质量为核心开展经营活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从而不断的满足并超越顾客的期望。

本文是作者自身对全采购外包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感悟和体会,由于水平有限,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诸位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背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客户的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运作、如何快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均有关。它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品质管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检验阶段;统计品质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最初的品质检验阶段,在20世纪初,是一种作坊式的操作。是在事后把关,完全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生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成为统计品控制阶段:英国国防部组织专家制定“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工厂执行该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利用了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品质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统计品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60年代后期的日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的是全企业全员,从各个环节人、机、料、法、环的全面控制。

第二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

一、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的是客户的价值

我们说,质量是由顾客定义的,企业间竞争关注的焦点是顾客的价值系统。只有企业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能有效地满足顾客的价值系统,企业才能赢得顾客。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的正是顾客的价值,主导思想就是“客户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不但要做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且要为客户做好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客户群的满意度水平。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可靠性,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有满足顾客价值体系的手段。从为顾客提供使用价值提升到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多赢。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的价值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的改善、减少了重工,提高了生产率、扩大市场、增加利润等,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过程首先对品质效益发生影响,经由全员的参与间接影响了整体的效益的提高,这就是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明确的处理与质量相关的问题的方式与机制的综合。质量文化的重心是提升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质量责任感、质量价值观和质量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质量经营的精神支柱,代表了企业不断对质量水平提高的一种追求理念。

三、质量资产

质量也是一种资产。质量资产是企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形成和取得的资产。质量资产是全面质量管理价值体现中的内在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含在品牌的价值和产品美誉度中。质量资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名牌战略决策、资产经营、资本扩张经营等。质量资产的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使企业朝着有利于它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讲,实施质量经营是必然的趋势。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法则,竞争的焦点在于质量。企业的产品要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这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生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产品质量还要具备参与竞争的实力;因此要求企业从成本、利润等综合方面考虑,推行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突出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一个企业所能利用的市场资源是很有限的,只有以质量经营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损失,提高盈利能力,才能更好地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的市场环境的特点是用户对产品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是形成客户满意的必要因素,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保护伞。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的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会降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更多的客户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高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成本的降低等同于公司利润的增加。

本论文就园区某实施全采购外包的外商独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展开分析、讨论。就此类型企业在不断扩大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几个较普遍的问题,简单的介绍其现象,并提出个人的改善的观点、意见以及对策: 一是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的差异;二是我国供应商质检标准同企业以及客户质检标准的差异;三是质量管理计划不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1947年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兄弟俩成立了一家手工制作收音机的小工厂,经过7年多的历练,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轮胎拆装机。时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汽保设备研发、制造的领军企业。与世界一流的轮胎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马牌,米其林等,并且成为了法拉利汽车的指定供应商,为该品牌提供专业的汽保产品服务。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该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销售代表处,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和东南亚的地区的市场开发。在中国销售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基础,他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市场前景,于是公司董事会决定在中国建厂,更加的贴近中国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好以及更加及时、便捷的服务。他们选择了后起之秀的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在国内的首家全资子公司,面向整个国内和亚洲市场,生产和销售汽保产品,我们权且称之为NC公司。

NC公司没有直接从公司总部转移成熟产品在苏州厂生产,而是针对国内的需求结构,由总部专门设计了A、B、C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作为NC公司主打产品。考虑到建厂初期、成本以及苏州周边地区配套供应链的综合情况,NC公司采用的是全采购外包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85%以上在国内采购,由NC公司组装调试,并逐渐的加大国产化比例。总部派驻了设计、采购、生产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产品的试制阶段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协助,样机的生产很顺利!

之后,伴随着生产的一步步的深入,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首先是首批发到总部的40台机器,经质量部门的全面检验,不论是单个零件的质量还是整体性能的要求都达不到品牌的要求,被判定批量退货;其次,C 产品的关键零件的采购质量始终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仅靠从总部的进口不仅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而且成本居高不下,总部决定减小C产品在NC公司的产量,除非在3个月内能解决难题,否则C产品将无限期停产;之后,在美国市场上试销的A、B产品在最终用户端发生电机爆炸事故,市场反响恶劣,被用户索赔------!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在强大技术支持的背景下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问题?林林总总的事故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点:从公司成立伊始的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忽视了质量管理在各个环节中应该起到的和必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设计部分完全依靠国外总部在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在技术资料表述上的差异,供应商不能全面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二是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都是在国内进行,并没有统一协调供应商质检标准和企业本身以及客户质检的标准;三是质量管理计划严重滞后于生产计划的需求,质量管理不到位。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上的差异

技术资料是工程实施中的语言,它是技术交流的基础工具和手段。例如工程图,国内标准习惯采用的是第一角法,德国、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均采用的此种方法;而美国以及美洲及日韩等地区习惯采用的是第三角法,其名称和位置以及对目标物所反映的部位是不同的。很多转移过来的技术资料的表述均采用本国语言,是了解技术要求的最大障碍。

就整体的表现重点而言,国外的图纸特别是欧美以及日本的图纸,更加注重形位公差关系的要求。强调的是相互间的配合和动作的精确度,以及功能性和装配性;而国内的习惯往往是尺寸的精度更加的严格些。而我们的加工企业对于把握形位公差方面来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的因素来保证,在设备精度、工装设计、工艺设计水平、各种材料的加工性能的把握上、重复定位的可靠度上的表现参差不齐。

我们使用的材料牌号多种多样,比如国内通行的GB标准,美国的AISI,德国的DIN标准,日本的JIS等,这些都是比较通行的材料标准,我们只要百度一下是可以找得到能等同替代的材料的。但是材料的种类繁多,如果仅凭资料本身标准化的表述,更多的时候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比如说,材料的规格,90%以上都是下差;在做表面处理的时候,会发现从钝化池里拎出来的不锈钢怎么会是像豆腐渣一样的表面,这表现出材料化学成分上的差距;同样DIN的标准件,却无法和进口的完全的匹配。

更多的时候,我们拿到的国外图纸对于钣金件尺寸的标注是完全依赖展开图来进行的。由于设计习惯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这种表示方法在他们本土加工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疑问和问题。当我们向国外的设计人员要求将产品的最终尺寸标注在成品图上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他们看来,他已将所有必须要表现的设计要素都体现了出来。可是对于国内的生产企业来讲,展开图的尺寸表示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的意义,而国内的设计也是将产品尺寸表现在最终的成品图上的。几乎是所有的供应商都反映说,如果按照国外图纸提供的展开图来加工,那么获得的最终的产品他们不能保证是不是忠于设计的要求。不同的制造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模具甚至是不同的操作者,他们对于同一个尺寸的展开系数的算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二、我国供应商质检标准和企业以及客户质检标准的差异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它要求产品的实际质量与客观需求(目标客户需求)的一致性,产品的制造质量与设计质量的一致性,不同批次之间质量的相同性。统一明确的技术检验标准和法规为企业提供发展、经营以及组织生产的指导。

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经营的企业来说,了解各国市场的标准体系的运营机制是非常重要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品制造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大量产品要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 必然要求我们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法规来提供检测服务。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国际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很必要的。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与国际化程度与欧美还有巨大的差距,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检验标准化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我们同发达国家的的质量标准化差异是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总额。涉及到了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有关的初级产品,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它已经涉及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技术法规和标准在各国是普遍存在的。总的来讲,各国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交易,确保产品品质,提供满足人们喜好的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是规范产品和市场、满足人们喜好的一种工具。在不同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因科技发展程度、生活水平、特定的环境状况、历史原因、法律体系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比如,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交通法规定汽车应靠右行使,所以,汽车的方向盘安装于车厢的左侧。但是还有一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印度的人喜欢靠左行驶,方向盘则安装在车厢的右侧。没有人能解释这种差异为何存在。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汽车生产商不得不考虑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关联项目的改变,以及为此而付出的相关的成本。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劳动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的日趋关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技术法规、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来说低一些。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且各国的技术法规、检验标准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

三、质量管理计划不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

完善而有效的计划管理有利于对整个项目的问题领域的深入理解,同时对于项目的质量和按时完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整个计划的运作过程定义出了各项目点需要做什么、如何做和什么时候做,并且经过不断地信息反馈和修正,逐步使得各部门、各环节按照最终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施。在初始阶段,这个过程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次性的塑造完美的管理计划是困难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对于实际的计划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根本不作考量,甚至是从不审核管辖部门的计划,只是做形式上的确认。计划管理缺乏系统性,这不仅表现为部门计划与公司的目标脱节,还表现在部门和管理层之间的计划目标缺乏协调一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性,部门之间目标难以协调步骤。在项目整体计划中,完全没有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对于计划的实施不追根究底,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调整计划时,不能及时申请,局部的调整不能考虑到全局的变化。当所有的问题只在生产上反映出来时,这样的情况下时间已经非常滞后了,为了满足交货期的要求,只能在貌似不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上作为缓冲。

很多公司采用了大型数据库系统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比如SAP,ERP,AX等等,所有使用过企业ERP系统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在初始数据设置阶段犯下的错误,会在接下来的阶段被成倍地放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纠正这个错误所花费的时间越多,代价越是昂贵,工作量更是成倍的增加。如果沿用了和总部的同一个系统,这种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因为在系统引入子公司的的时候,没有人真正的了解它的特性究竟是如何的。没有人可以对突发状况做出处理,冗余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多的时候,系统的功能形同虚设。

NC公司就是沿用了和总部的同一AX系统。在系统运行了近8个月后,大家突然发现系统显示有采购需求的物料居然在仓库有实际的大量存货,而产线紧缺的零件系统却根本没有提示出来;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无法在系统关闭,生产指令依然在继续执行;由于整个计划中根本没有体现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时间,任何零件的由于质量原因引起的计划的变更在系统里根本无法显现。系统的管理和实际的运作经营脱节,各个部门无法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没有信息的反馈,不能及时的跟进和完善项目的实施。

整个质量管理计划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之后整个计划的不同步。于是有不良品被流到产线,需要返工的产品不能及时的通知到供应商,供应链衔接不上,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项目的实施。更多的人力投入到了救火的行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不断的积累,企业的运作形成了恶性循环,起初很小的问题由于质量管理计划不能良好的运作而失去了改善、纠正的良机。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以国内技术资料标准为基础的改进

相关行业的技术资料的基本表达方法以及方式是相似的,作为改进工作所要关注的是那些容易被忽略、存在差异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的采购以及生产活动都是在国内进行的,更多的依赖于国内的技术、生产、设备、资源,所以改进要以国标为基础来进行。

一、国外技术资料的标准化转化

首先,要明晰外来技术资料的特点,需要有专业的人员作为指导。就公司内部而言,转化和改善工作是相对容易的,可以得到最完整的原始资料和更加详尽的最直接、最便捷的资讯和协助,所输出的资料表达更能反映出设计者的理念,更贴近于原设计本身。

着重国内的特点和需求的转化,要求了解我们的原材料、设备设施状况、工艺水平以及检验方法和原产品生产国的差异,重点应该保证配合的精度和互换的可靠性需求。找到共同的桥梁,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技术标准是转化的工具。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特殊说明,比如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不仅要告知所需要的材料牌号,还要对材料的等级,规格精度,表面质量,以及包装运输方法作出明确定说明。这就要求有专业经验的人员来管理和执行,一方面了解本企业产品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对本国的市场和技术工艺水平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技术资料转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二、加强对供应商的稽核力度

其次,对于全采购外包企业来讲,供应商的品质尤为重要。所选择的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控制状况、生产资质等都会对将来公司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供应商对于产品质量的管控能力,对于品质的定位,以及其之前所服务的客户群体,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他所能达到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对于供应商的稽核应该更加的全面,包括他的设备情况、人员流动状况、技术力量所占的比重,物流系统的持续性,都作为考核的标准为之后的中间过程控制做好准备。

三、建立自身完善的技术资料体系

质量不仅仅是质量控制部门或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它是全体人员每一个人的责任。建立有效的技术资料体系,通过流程控制的方法保证执行,让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他需要了解的质量职责,掌握本岗位需要掌握的技术要求,避免同样的问题和错误重复的发生。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达到资料共享,及时更新和追踪,有效的节省工作的时间避免问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重复出现,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第二节 做好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控制和衔接职能

供应商对于全采购方式经营的企业来讲,就是他的动力源,某些时候更像是自己的一部分。供应商产品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导致企业产品的最终品质。供应商对客户的需求全面的了解,取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不断的协助供应商发掘自身的潜力,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本身,要做好控制和衔接的职能,统一标准的方法和统一产品的质量要求。

一、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方法确认

了解制造商从原材料采购、渠道,工艺流程的安排以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产品的表面处理(热处理)工艺,以及包装运输等。

及时的沟通和调节可以把问题发现在最初的状态,使供应商尽量的了解其所加工产品的特性及使用性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键的技术要点上。为了避免产品的批量不良,中间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样重要,完善的首件检验和过程检验可以有效的防止其发生,促使其不断提高终检合格率。对于供应商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把握,可以在后期有问题发生的时候,尽快的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协助尽快的改善。

二、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有效程度

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对于过程控制的方式方法的确认,并不能完全保证他的效果的好坏。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需要了解对当前实施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否和实际存在偏差进行验证,对于偏差的根源,是因为标准设置的不尽合理,还是因为没有认真落实?今后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有效。同时要严把执行关,让品质管理与标准要求尽可能的接近、趋于一致。

三、建立良好的产品可追溯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是动态的,需要定期的更新和跟进,人员的培训和轮换很重要。同时也是保证自身供应链的稳定和可持续性管理。通过对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和产品状态的标识,达到防止混淆和误用以及在需要时可追溯的目的。建立相关产品的采购、生产、检验、存储、物流记录,在必要的时候了解到每一批次,每一个零部件的信息,进而对该批零件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某些特殊零件的可追溯性管理,应包含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的检验数据。

第三节 改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建立持续的供应商质量考核档案

对于各个供应商的质量档案的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为整体的运营和决策提供可靠的质量信息依据。定期通报,完善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每个供应商的每个批次的产品的质量情况做出及时的报告和跟进,给后续的经营进度以可靠的数据支持。

当然,考核档案的建立离不开ERP系统的支持和信息的准确性。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系统对于质量管理计划中各个环节的体现。对于各种质量信息的处理必须及时可靠,按时交付率、产品检验合格率、以及供应商的配合度,对于每个批次物料的去向等等,如此才能实时的反应出每批次、每组物料的质量情况和流动趋势。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展现实际的计划运作情况,保证质量管理计划优于采购计划、库存计划、生产计划,使之横向对其他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以此来保证销售计划的顺利执行。同时,在以采购外包为主的企业,供应商的任何变化都直接的关系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目标的实施,通过供应商质量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来评判供应商整体的水平,结束仅仅依靠价格决定供应商的做法。

二、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好的质量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其意思是产品具有可预期的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质量符合市场要求”。未被发现的漏洞存在的时间越长,修复的时间就越长。应该在漏洞很小且容易控制的时候就纠正它。不断鼓励和实施涉及每个人的小规模的改进的方法,不断的小规模的改进,才使得过程变得更加有效、高效和容易控制并有很强的适应性。

只有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的提高,才能保证整个质量管理计划的实行。领导的重视,会促进和带动整个企业对质量的关注。在一个企业中,最高管理层是领导,而领导不仅仅是指“最高管理层”,还包括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层的领导作用,控制好企业的资源和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协调好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各项活动,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良好质量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质量培训要分为两大块,一是针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培训,其次是针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对于全采购外包企业来说,对供应商的质量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加的重要。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与本公司接口的各项程序、流程、品质要求,让他们知道怎么做;之后培训他们如何反映问题,解决品质问题;再培训经验教训,就是发生在相同产品组的已有的经验教训,当初采取的对策等等,把经验与其分享。供应商质量水平的提升也是在帮助企业自身降低成本。

内部员工的质量培训让员工了解什么是品质和高品质,品质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品质意识,结合企业自身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要求。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四章 结论

采购全外包型企业全面管理的重点是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只有供应商质量水平的提高才能带动企业的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此类型的外资企业,供应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方和卖方的关系。企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首先应该尽量使得自己的技术资料国产化,以期和国内的供应商互通有无,方便其了解自身产品的技术特性;其次,基于国内外加工能力,工艺水平的差距,了解供应商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并帮助其改善和提高是保证供货品质的关键;再次,使得供求双方都及时有效的了解各方面的质量信息是避免不必要重复工作的有效办法,全面质量培训和意识的提高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润滑剂和粘合剂。

更多的了解外来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在帮助他们获取利益的同时,对国内企业自身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有所帮助才是最终的目的。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尤建新.邵鲁宁.武小军《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第一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6.01 [2].孙永正.《管理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3.26 [3].詹姆斯.R.埃文斯.《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 [4].薛采智.《浅谈中美两国标准化工作的差异性》。中国纤检.2011-05-15 [5].硕博网.《五种全面质量管理思路》,中华硕博网,2008-05-03.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试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篇7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指的是在一定条件及一定环境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所取得的预期结果, 财务管理目标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定向机制以及归宿, 并且也是财务管理实务及理论的重要导向。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务当中, 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为财务管理活动有待达到的根本性目的。所以, 对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科学的加以设置, 是将财务管理目的切实实现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 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对企业的健康及有序的发展而言, 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 可操作性

财务目标管理实行的前提为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发挥出动员组织的功效, 要据以对所制定出的经济指标加以分解, 以此将企业员工的自我控制切实的实现, 科学合理的进行绩效评价。只有这样,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而可操作性又包括可以控制、可以追溯、可以计量。

(二) 相对稳定性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逐渐的随之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然而, 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宏观的经济体制是循序渐进的, 只有真正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后才可能产生质变。人们的认识上升至一定的高度后, 也离不开为人所普遍接受、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所以, 作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概括, 财务管理目标具备着相对稳定性。

(三) 层次性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就是财务管理目标, 并且财务管理目标也是一个系统, 多种多样的理财目标将一个网络加以构成, 该网络能够充分的将诸多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反映出来。之所以财务管理具备层次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及相互关系所具备的层次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及功能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尤为重要的一大要素便是财务管理目标, 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发挥着必不可缺的指导性作用, 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起点, 由此所派生得出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内容以及对象等诸多问题, 是构建财务管理方法和确立理财原则所需充分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 企业发展和管理所采取的方法和所走的道路是由企业制定的目标决定的,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衡量、约束和指导的作用。财务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主导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方向, 促使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均紧紧的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展开。作为一个尺度, 财务管理目标时时刻刻的评价和衡量所有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 并且也能够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考核。在有效运行监督约束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情况下, 财务管理目标的限制约束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 而一个独立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是有限的作用, 不能将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过分的夸大。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明确, 没有完美的财务管理目标, 只有最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需要有效的发挥出各种管理制度作用, 才能够避免财务管理工作的缺陷, 才能够将财务管理目标真正的实现。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分析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程度非常容易受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就企业的发展来说, 外部环境通常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一大影响因素, 而经营管理决策则是能够切实控制的因素。所以, 企业可以借助于正确的分配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筹资决策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以下因素对企业的价值有着突出的影响, 是对财务管理目标有着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 投资报酬率

单位投资额得到的报酬水平就是投资报酬率, 它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战略、经营理念以及投资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相同的风险状况下, 有着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企业往往比较易于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二) 风险

一般风险是事物可能在一定时期以及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诸多结果变动的具体程度。无论是何种企业的决策均朝向的是未来, 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多多少少的风险。企业只有在决策阶段对报酬与风险充分的加以权衡, 才可以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企业的财务决策不应当仅仅对每股盈余的多少进行考虑, 也不能忽视对风险的考虑, 当期望得到的报酬和所承担的风险相称时, 那么才能够选取这样的方案。投资者如果对企业预期的风险偏大, 而预期所得到的报酬一般, 那么该企业便无法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为企业的所具备的市场价值则一定会不断的降低。

(三) 投资项目

企业投资风险及投资报酬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投资项目。通常而言, 企业所采纳的投资项目必须有助于企业报酬的增加, 有助于企业股东财富的增加, 否则企业便不应当对该项目加以投资。除此之外, 不管是何种性质的项目基本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具体的区别就是风险的大小是不尽相同的。所以, 企业投资的项目会将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率改变, 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 资本结构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会对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报酬率带来突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如果投资预期报酬率高于债务的利息率时, 企业可以借助于借债促进预期每股盈余的提高, 但是也会将企业未来的风险加大。这是由于, 但凡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变, 比如管理失误、销售萎缩及产品滞销等等, 均会导致债务的利息率高于实际的报酬率, 这样企业的负债不仅无法将每股盈余提高, 还会因本息的无法按时交付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发生。大量的实例有效的表明, 安排资本结构不善, 通常是企业破产的一大重要原因。

(五) 股利分配政策

在实现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当中, 企业经常性的会由于财务活动会广泛的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均衡的利益, 进而导致不协调行为的产生, 如果不予以及时的解决, 那么必然会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性影响。在社会、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发生诸多矛盾及冲突, 与此同时, 构成了最重要的财务管理的财务关系, 需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加以处理。债权人和股东均为企业的发展及经营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来源, 然而他们并不会切身的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只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投身于管理工作中, 这便难以避免的导致各方利益发生冲突。

五、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应当是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目标的有机综合体。根据总目标的具体要求, 企业不仅应当得到理想的财务成果, 同时还应当具备满意的财务状况, 并且始终保持恰当的积累水准。满意的财务状况具体指的是企业拥有正常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现金流量和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 进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与较低的资金成本水平;理想的财务成果具体指的是企业得到相对较好的资本报酬率;恰当的积累水平则指的是在对远期利息与近期利用关系加以正确处理的基础上, 使企业自身能够始终保持稳健而又长期发展的盈利水平。

企业财务指标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及考核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程度。根据财务指标所反映的不同内容, 可以把财务指标划分成反映企业增值保值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四大类。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有着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控性, 只有这样在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才能够切实的发挥作用。企业既然是借助于预设财务指标值反映具体的目标实现要求的, 那么预设财务指标值的科学合理程度, 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 为了与当前财务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相适应, 企业应当从资本积累、财务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构建财务管理目标体系。而企业发展与生存的不竭源泉是较高的资本报酬, 企业生存的基础是良好的财务状况, 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则是适度的资本积累, 只有有机的协调和统一这三方面, 才能够从根本上获取企业发展及生存的现实条件。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不仅是我国财务管理行为加以优化的需要, 也是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需求, 不管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 企业应当将财务管理放置在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建立和实现提起高度的重视, 以此推动企业顺利运行和良心周转。

参考文献

[1]巫绪芬, 林向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2]杨静.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3)

[3]彭铁锋, 刘宏霞.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管理[J].商业经济, 2009 (7)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涵;成因;防范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和种类

“风险”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经济理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与预期结果的偏离程度。企业风险是企业全部风险的总和,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个子部分。财务风险则是指由于企业运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使企业财务损益与预期的目标产生偏差,进而导致企业财务损益的产生。财务风险既可能导致损失,也可能带来正的收益。但我们日常情况下更关注财务损失。损失是一个事后的概念,是处理的结果,而风险更加注重的是事前的规划和管理。企业目前财务活动主要有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几个方面,财务风险也存在以下几种:筹资方面的风险、投资方面的风险、资金营运方面的风险和利润分配方面的风险。只要发生任何一种财务风险而导致财务损失,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来加强风险的管理。

1筹资方面的风险

筹资也就是资金的筹措,是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对外投资等需要,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和吸收资金,满足企业财务活动的所需。企业筹资的最大风险来自于筹资渠道的单一性,导致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脆弱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筹资风险的防范更多地是解决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问题,如果企业只有单一渠道,也就不存在筹资风险,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只有丰富了筹资渠道才会有不确定,风险才会出现,也才有筹资风险管理问题。筹资渠道与企业战略、规模、发展阶段、经营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筹资时应准确计算各种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和风险系数,合理的选取最佳的方案。

2投资方面的风险

投资的风险在于对企业自身能力、发展阶段与外部机会不够匹配,加上投资决策者如对投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调查和分析报告研究不透彻,更没有经过市场调查、预测,没有经过科学的推断论证,盲目投资,冲动投资,结果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势必造成投资的失败,让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3资金营运方面的风险

生产经营的运做过程中,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通过购买过程把货币资金转化为原材料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经过生产加工(或直接购入)形成待售商品,再经过销售等过程又回到货币形态的过程,就完成了资金循环周转。如果采购较多货物,生产过多产品,存货在资产中的比重就会提高,具体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造成资金占用沉淀,影响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企业为了增加销售量,急于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比重,大量赊销商品,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改变,信用危机就会发生,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坏帐的损失也就在所难面,正常的运营会难以持续下去;我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数额巨大的问题。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在80%,个别甚至超过100%,一旦市场发生改变,正常的经营运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利润分配方面的风险

红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对未来投资者的决策也是有影响的。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不进行合理的把握掌控,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采用科学的分配政策,也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脱离,加重财务风险

从企业战略的层面来看,一个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财务战略,二者应该相匹配。财务战略是为经营战略服务的;同时,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也要考虑财务战略能否配套和执行。财务能力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剧财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2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风险识别能力不高

中国企业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市场经济的锻炼,也逐步体会到市场经济企业竞争的残酷,认识到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只有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生存的更好,更长。但由于市场化的企业运作在中国也不过十几二十年,对风险的认识还很有限,特别是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不强,应对措施不当,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企业管理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财务管理水平也同步需要提高

当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资金得不到最佳的利用效果,流失、非法侵占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也就得不到保证,这与财务部门管理水平的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

4财务决策缺乏全面的论证、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流程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诱因。减少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当前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人为因素、经验评价和流程不当,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频频发生,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三、合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健康运营的具体对策

1检讨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匹配问题

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确认企业的竞争地位,源头上控制风险。从财务方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本质上说,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发展下去,就是抵御了各种风险,朝着既定战略规划的方向前进的结果。

2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组织企业的专业人员,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走风险管理专业化的道路,全面提高企业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要全面负责企业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管理的职能,对风险管理的策略、规划、流程、制度和执行等全面负责。企业建立基于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绩效考评等制度、流程已固化组织能力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度的执行会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从在文化层面上影响企业行为。

3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应该对风险信号进行持续监测。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预警体系中,以企业的财务行为作为监控对象,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比较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为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

4促进财务决策的科学化与理性化

上一篇:审视自己作文600字下一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