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选8篇)
摘 要:当前很多企业希望不断提升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穷尽所能,寻求管理、技术上的进步,但往往效果并不明显。其实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企业价值观的提升,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建立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学习型团队、承担社会责任等要素组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 价值观 竞争力
“一家大型组织的活力并不在于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或管理技巧的高明,而在于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因素以及这种信念对其职工的感染力。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一整套的信念,作为他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 这是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的讲话,他所说的这种信念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影响着企业战略、技能、人员、风格、系统等其他要素,进而通过企业的这些具体活动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素
1.1、培育创新的价值观
首先,管理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来自于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管理,培育适宜核心能力成长的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高层领导者应不断调整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既保持公司与众不同的特点,又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适时改进管理,形成自己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拥有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培育核心技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二是扩散企业内部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茌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增”效应。三是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形成战略联盟。
1.2、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美国《财富》杂志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的关键:人,人,人”。企业发展离不开不断进取的人的努力。管理大师韦尔奇曾经说过:“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成功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每个员工,靠人而不是仅仅靠产品与对手竞争。要做最好的公司就必须找到最好的人,这也是企业业绩持续增长的前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应从对员工的“尊重、培育、重用、激励”等环节做起。
尊重员工,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培育员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把员工能力的成长视为企业最大的财富;重用员工,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让员工有多大能耐,企业就给多大舞台;激励员工,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估机制,把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与待遇公平合理地联系起来。激励包括经济激励、荣誉激励、深造激励和成就激励等。
1.3、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
由于市场环境和竞争程度的不同,企业的战略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从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转化为以顾客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企业通过顾客导向的价值观的指引,可以使企业从市场角度出发,改善其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满意度。
以客户为导向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对顾客的本能需求进行分析,这些需要不限于产品的形式、产品包装和目前现有产品发展阶段,而是要着眼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消费者偏好的局限性,满足顾客本能需求:另一方面,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变动趋势,把握顾客或特定顾客群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模式等本质特征,满足顾客更深层次需求。通过以顾客导向的两方面的综合,企业设计创造出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引导顾客,赢得需求,获得新的发展。
1.4、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特别是学习型团队
团队精神把企业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崇高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和共振。企业通过培育团队精神来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培养集体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建立学习型团队,正是增强企业领导层管理和决策能力,提高员工科研和开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沟通能力,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先决条件。团队学习能使众多的智慧转化为团体的力量,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1.5、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要塑造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得到以下的支持:雇员的承诺,顾客的忠诚,投资者的青睐,合作伙伴和行动主义者的认可,良好的规则和正面的新闻媒体报道。而这些具体的方面有根植于企业的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诚信经营,二是企业对社会的回报。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道德优势的企业,才能够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种优势在持久性、主动性和制胜性上甚至超过了产品品种、成本、质量等优势的作用。
2、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模型与效果
根据核心价值观构建要素,建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模型如下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通过构建企业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学习型团队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等要素组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拥有专有的技术能力,获得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稳固现有市场并成功开拓新的渠道,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品牌优势,得到大众认可。通过构建核心价值观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质量优势、特色优势,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7.[2]唐拥军.战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自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之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等人认为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尤其针对怎样处理好多种生产技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不同技术流派的观点有效结合起来的问题。之后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的论述层出不穷,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核心竞争力属于企业的一种独特能力,这种能力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模仿,关键还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在对各种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阐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所特有的并且其他企业无法效仿的,渗透于企业文化中,贯穿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它可以支撑在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想要得到长期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就体现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具体的如下:
1. 制定战略计划以及进行方案决策的依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任何企业不论是进行战略计划的制定,还是方案的决策,都需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结合企业当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要适当,要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符,若目标设置过低,就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无法实现企业原本实力的发挥,从而阻碍企业的全面发展;若目标设置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造成企业困扰,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以及进行方案决策时,一定要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依据。
2.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渐渐沉淀形成的企业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有利占位的关键,它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提升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实现了企业整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从而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综合竞争力。
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就是在企业目前的资源成本之下,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利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有效利用创新型技术的基础上,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占据市场的有利位置,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怎样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发展的后劲太小,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二是不知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本文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战略定位要正确。
愿景规划和战略使命是战略定位的两个基础部分。其中愿景规划是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设定,它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愿望,它不仅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而且也能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也就是说,愿景规划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内部因素。战略使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对顾客价值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市场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企业在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营销过程中均要依据顾客价值,这样才能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在竞争中获得竞争力;另外还需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要找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不同,并将市场情况与企业自身资源状况相结合,才能体现企业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2. 构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更新,掌握最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通过学习可以发现创新点,保证企业拥有持续性较长的竞争优势。构建学习型组织不只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实时学习,它要求实现全体员工全面学习、全过程的学习。同时企业也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各种专业技能或管理方法的学习培训,调动员工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3. 打造品牌知名度。
知名品牌具有较大的市场覆盖率,一般具有较高的美誉,因此可以更好地打入新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后发之力。品牌的知名度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企业要严格保障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注重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与此同时,要注意提高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保证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4. 差异化经营与管理。
每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都有自身的不同和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本行业中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结合市场和企业自身的情况,逐渐形成适合本企业的一套独特的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模式。任何成功的企业都不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经营模式就可以实现长期发展的,企业只有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体现自身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文化中。与核心竞争力相同,企业文化也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其他任何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它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竞争的品位。首先企业文化要有内涵,能够代表企业的形象特点;其次企业文化要能够体现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愿景;然后企业文化要能够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并且渗透其中;最后企业文化要能够激发全体员工创新发展的动力,调动大家共同努力。因此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全面发展、长期发展的主要源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持久力,因此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不败之地的关键。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只有每个企业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整个国家的经济才具有竞争力,国家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经济强国。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占据行业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其次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最后从五个方面对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可,高庆昆.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管理世界,2013(06):180-181.
[2]周昕皓,李真真,雷鹏飞.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06):180-182.
[3]曾春水.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4V营销策略构建[J].企业经济,2011(04):159-161.
[4]张国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一种战略协同的过程[J].经济管理,2001(20):26-31.
[5]徐芳.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D].贵阳:贵州大学,2008.
[6]高华锋.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与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寻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象海尔、联想等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却普遍欠佳,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存在的问题有:
1、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创新导向
我国企业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特征的、能够满足顾客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公司员工个人工作动机与企业奋斗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而且也没有形成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企业文化环境。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者激励和约束制度,相应地,管理者的信用环境也不佳。
2、企业制度基础十分薄弱
即使已经“股份化”了的上市公司,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如影相随。虽然政府职能仍在转换,但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还未完全建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基础得最基本前提清晰的产权制度没有建立。
3、从企业的人力资本素质来看。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许多企业虽进行了改制,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仍有许多是来源于行政委派、家族内部人员控制,来自市场机制挑选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所占比重仅占一半。另外在中国人世大潮中,大量跨国公司先期抢滩沿海地区,凭借优厚待遇吸引了国内企业的大批成熟人才。在越演越烈的人才竞争中,我国企业仍然面临着各种制度约束,例如不科学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和考核制度,不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等等。
二、导致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原因
1、人员变化是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内部原因
(1)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能力携带者流失,将会导致关键技术外泄或能力无法发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往往是人掌握着企业的一些相当重要的资源,如技术、秘密情报资料等。当企业,人才的流动与变化非常频繁,因此,掌握企业核心能力的人的变化极有可能会导致关键技术外泄或能力无法发挥。有时候。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最后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
(2)员工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心。消除企业内的本位主义,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
2、环境变化是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外部原因
(1)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变革速度不断加快,无情的剧烈变革使得即使经过精心选择的竞争力也可能落后于当前形式的需要。
(2)新经济时代下,技术变化的迅速会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技术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实现顾客价值的方式,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技术的进步会相对降低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甚至会使之落后;二是公共技术的重大进步将会影响核心竞争力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3)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扩大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势必也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被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模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用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参考文献:
[1]封安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0505
胁和压力,更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从战略高度上抢占市场战中的制高点,他们逐渐把目光转向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这一制胜法宝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公
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并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立于不败
之地的法宝。自此,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流行全球,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性。其后又有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了基于知识、资源、组织和系统等观点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在各电信运营企业技术、业务、服务选择日益趋同化的今天,电信运营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电信运营企业的特点,本文把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累性学识,表现为建立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基础之上的核心能力体系。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价值性。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它在降低成本、创造价值、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在实现顾客利益的基础上给电信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长期的主动权和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延展性。电信运营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它为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更坚实的平台,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电信企业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新业务,以较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电信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难以模仿性。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为企业所特有,它是电信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个性化发展的产物,是电信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组织特征、独特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员工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掌握并复制。难以模仿的特征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企业的不同效率和收益及发展潜力的差异。
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是电信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积累性学识,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高度融合,它与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不同,很难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它是一种隐形知识,可以被感知,但却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
整合性。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对电信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有机综合体,它是对电信企业整体而言的。电信企业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使电信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发挥其效用,在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相对于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动态性。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高度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形成后,就面临再培养和提升问题,电信企业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资源变化及市场变化的情况,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的发展和培育,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二、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这就需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发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使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做到有的放矢。
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学者们也作了很多研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笔者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企业特点,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提出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价值链理论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则无法认清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为此,他提出用价值链将一个企
业分解为战略相关的许多活动。可以借鉴波特对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定义及分类,但不必照抄照搬他所提及的九类活动。笔者
认为,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和战略管理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它们构成电信企业价值链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并未涉及电信企业提供的电信服务,构成电信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根据电信业的特点,内部后勤和外部后勤以及生产经营并不属于企业的基本活动,取代它们的是研发、网络与系统建设、网络的运行与维护;而市场营销与销售、客户服务对电信运营企业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成为电信业的首要工作,它们构成电信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故本文提出电信运营企业价值链如下图所示:
电信运营企业价值链
在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又提出产业价值链的概念。产业价值链是指由于一系列的分工而存在,产品或服务在到达最终用户前,先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增殖环节,呈链条状的价值增殖过程。在以宽带或者无线高速传输为基础的分组电信时代,电信产业已不只是简单的通信工具,随着电信向分组和数据化发展,网络的职能越来越强,新业务层出不穷,电信领域涌入大批IT企业、软件、硬件、中间件、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虚拟运营商、接入运营商、终端软件、新业务消费者等,这些企业都作为价值链的新环节加入进来,“电信业务”不再是一家就可以提供了,很多业务需要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参与。
电信产业价值链通过这样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化的,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包括网络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终端设备生产商、专业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最终用户等在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庞大的产业价值链网络。产业价值链的运营模式,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必须打造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电信运营企业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因为任何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都需要产业价值链各方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二是电信运营企业要实现“共赢”,通过整个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赢利来实现自己的赢利。电信产业价值链要求电信运营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用“共赢”代替“独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赢利最大化。
通过以上对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电信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得知,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价值链活动外化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与超额利润。因此,电信企业价值链构成因素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的“战略活动”,众多的价值活动和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共同融合构成电信运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的整体体现,是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基础上表现出的优于竞争对手的整体能力。
三、构建中国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征考虑,即从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整合性、延展性等方面考虑建立指标体系;二是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构成内容来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标数量的设置上,有多有少,多的达115个,少的十五六个。本文考虑到电信运营企业的行业特点,结合价值链理论,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参考了各位学者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评价目的和依据,采用第二种角度,初步建立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即决定了企业对该体系内各个环节的取舍和安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基于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基于需求即客户的定位;基于对客户接触途径的定位。无论哪一种战略定位,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即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已有需求和待开发需求的深刻认识、洞察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都应具有独特性和合理性。战略定位既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又对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主导和关键性作用。
(二)价值活动的配合
即商业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高度匹配性。这种匹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每项活动与企业战略定位的一致性;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加强;超越了各项活动之间的总体优化,如活动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价值活动环节的事先最优设计等等。举例来说,沃尔玛的战略定位是向普通百姓提供价格低廉的各类消费品和快捷、便利的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是通过沃尔玛的核心产品即一整套商业运营活动或价值活动体系实现的。在这个复杂体系中,先进的卫星通讯、信息传输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的结合是其关键环节,其他环节的设计和取舍都与这一关键环节紧密适应和相互依存;此外,沃尔玛通过对其活动领域和经营空间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其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商业费用,实现了“天天低价”的战略目标。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沃尔玛商业运营中的某一项活动或做法,但要模仿沃尔玛的整个运营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很难达到沃尔玛那样的经营水平和绩效。
(三)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和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企业能够孕育、生成某种核心竞争力而另一些企业却不能?理论研究及大量企业案例都证明:企业通过不断建设、积累和变革、创新而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萌发和生长的沃土。对商业企业而言,清晰的企业愿景和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使命、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经营风格、具有高度内部协调性和良好外部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能够吸引和容纳优秀人才并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企业制度和文化,都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四)良好的硬件条件
即借助其完成企业运营活动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工具。试想如果不使用GPS,沃尔玛能够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全球配送系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内容摘要人员的选、育、留、用等人力资源工作已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和实践,而人员的退出在企业实际中还不成熟,本文站在市场经济和战略发展角度,分析了构建企业员工退出的机制的必要性,阐述了员工退出的含义和分类,对员工的退出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实际工作应坚持人性化、科学性、发展、战略导向的管理原则,提出了包括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有效的员工退出机制的构想,并对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防探讨。
关 键 词建设 退出机制 提升 竞争力
一、构建员工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无止境加剧了企业对资源的占有、配置的欲望,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竞争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才作为可创造超越本身价值并能实现增值的资本要素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自然只有那些适应企业文化并为企业持久发展创造良好业绩的员工才称之为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员工退出,如何保持合理流动,降低核心人才的流失?企业员工退出机制正是顺应社会进步、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
2、适应现代企业战略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战略发展的组织体制保证,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随着企业规模扩张,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重组,企业除了选、育、留、用等人力资源管理外,如何正确面对员工的退出?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处理的员工退出?如何保持优秀员工不流失?如何优化人员结构?已成为影响现代企业战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适应企业管理实践需要
纵观我国的大、中、小及不同性质的企业,虽然部分企业已意识到员工退出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人员退出措施,但真正从组织战略发展来考虑,并根据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设计、建立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强的运行良好的员工退出管理机制还比较缺乏。由于员工退出的机制的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华为公司“万人辞职事件”,联想集团的“裁员**”等,给社会、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企业员工退出机制的涵义、分类
1、涵义: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组织的环境因素、技术、产品、结构等,通过多种人力资源策略相结合,建立起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员工能上能下、能进-1-
能出的,暂时或永久性离开企业工作岗位,实现人岗匹配、岗能匹配、提升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分类 :按员工退出企业的意愿来划分:自愿退出(重新创业、辞职、离岗培训等)、非自愿退出(裁员、辞退、待岗、退养等)、自然退出(退休、死亡、合同终止等)。
三、企业员工退出的原因
1、社会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国家制度、经济政策、技术进步状况、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劳动力政策等对人员退出的数量、质量、方向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
2、企业原因:企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企业性质、市场中的竞争力、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财务资源、管理制度等直接影响员工的退出。
3、个人原因:个人的价值观、知识、技术水平、能力、教育水平、家庭、年龄、性别等因素制约了员工的退出。
四、构建企业员工退出机制遵循的原则
1、人性化管理原则: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要素—人,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论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差别之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员工退出工作对发挥人的潜在价值、主观能动性对企业管理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2、发展管理原则:企业作为独立承担责任的经济实体,追求价值利润是其第一目标;无数的员工个体构成了整个社会,没有进步将会被社会淘汰,追求发展、进步、提升,实现双赢成为企业和员工能长久共存的基础。
3、科学管理原则: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伴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发展而形成,是来源于管理实践同时又服务、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此构建员工退出机制不仅从理论上,更应重视实践中内容、程序、操作的科学性。
4、战略导向原则: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公司经营目标、组织结构稳定的保障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中重要环节的员工退出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人力资源政策为指导原则。
五、设计、构建企业员工退出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转变观念,培育并营造竞争创新的企业文化
(1)转变传统观念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正常的职业、就业观
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宣传人才市场化、社会化、人才价值观等思想,逐步转变员工对职业、就业的传统观念和认识,正确区分并科学认识下岗、解聘与裁员的不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意识,从心理上消除思想顾虑,保持正常、理性的平衡心态。
(2)培育竞争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精神、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泉、内因和驱动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经受住现代市场竞争的考验,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现代知名企业大多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精神武器和力量。竞争、创新作为时代发展的特征同样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因此企业应积极营造竞争、发展、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培育企业竞争文化,通过文化提升企业管理理念和水平,引导企业行为,保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建立员工退出组织管理机构
员工退出机制作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项管理活动,贯彻于人力资源管理整个体系中,为确保其科学、合理、高效运行,并在资源优化配置、人工成本降低、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更好作用,企业应根据其战略目标需要,坚持分工明确、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提高员工退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
3、构建配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员工退出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其建设需要考虑各相关支持机制的建设,以更好地发挥退出机制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总的来说为保持合理的员工流动率,降低公司核心骨干人才的流失,留住公司所需要的人才,退出机制建设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人力资源规划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目标和人力资源政策的指导性纲要,是实现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最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人员供给和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科学性,为企业未来发展中实现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最优化配置提供了框架,指导公司具体的职位计划、培训计划、薪酬计划、绩效计划等人力资源实际活动实现奠定了基础。
(2)流入机制
员工流入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源头,由招聘、筛选、录用以及雇员的早期社会化过程所组成的。有效的员工流入机制既能为公司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又能有效抑制雇员流动和退出带来的成本损耗、发展不稳定、员工忠诚度降低等。企业和员工是流入机制的构成主体,一方面,企业在工作分析、职位说明书编制、岗位规范制定、招聘策略的制定、招聘计划制定、简历的筛选、人员的测评、评估与甄别、录用管理等方面,结合企业实情,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技术、发展、文化、财务、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合法的程序,为企业吸引到合适岗位要求的人员,实现人岗匹配;另一方面,员工应客观分析自己的兴趣、技能、知识、家庭、发展等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多方式、多渠道了解企业、岗位的有效的信息,坚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思想意识,通过为企业积极、认真、踏实地工作,在自我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价值逐渐实现过程中,获得企业的认可,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化。
(3)培训机制
培训机制是员工退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培训作为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加知识、增强技能和管理水平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现代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方式,有力地实现了组织人力资源价值增值。企业应从战略、组织、个人三个层次分析调研培训需求,采用绩效差距等综合分析方法,根据能力差距针对性地识别并确认培训需求及目标,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特色的培训管理模式,培训后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层次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建立起一整套的完整、规范的员工培训机制,确保员工能力得到提升。
(4)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是企业退出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绩效管理将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完整管理体系,完善、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反映一家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晴雨表,是引导员工向战略目标努力实现的精神武器,同时也是员工退出机制能否公正、公平、有效执行的保障。业绩管理体系是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统一的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企业,从财务绩效、员工成长、客户满意、内部管理四个角度构建平衡记分卡或建立以KPI为核心的内容业绩管理体系。从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管理流程实践,绩效目标的不断沟通反馈,实现优者上、劣者下、能者进、庸者出,体现了业绩为先导,能力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人、能、岗、企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和结合,为员工在发展长久的发挥了更好的激励作用。
(5)职业发展机制
现代社会中,职业已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员工创造、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以发展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满足了企业和员工双方需要的最佳方式。企业通过有效地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开发、评估、反馈和修正等活动与过程,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指导、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形成不同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通道;员工通过客观认知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动机等自我职业管理,不断地学习知识,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改善工作业绩,参与管理,激发自我潜能,剖析定位自我。逐步形成职业锚,通过双方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双方发展目标达成一致,促使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实现。微软公司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双阶梯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模式是典型的高科技公司管理典范,有效地留住公司技术骨干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避免了人员的流失。摩托罗拉公司的继任规划管理(或接班人计划),从战略角度,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纳入公司长远业务规划来考虑,更科学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6)退出机制
依据公司战略需要、人力资源政策要求,分析退出原因,建立公司人员退出政策,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员工,从内容、程序、操作等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特色员工退出管理方案,并依据客观的考核结果公正地执行,确保制度的落实。
六、实施员工退出机制应做好以下工作
1、尊重员工
员工退出,尤其是非自愿退出是一件非常敏感且棘手的事情,如处理不好,势必给企业经济或精神上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影响,从人性化管理立场出发,在实际管理中如何有效处理好员工退出,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构成企业主人翁地位的员工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人性化、柔性化因素:通过充分尊重员工个人尊严、创造适宜的氛围、非严重事件不公开处理、综合考虑员工心理承受能力、给员工投诉、发泄机会、肯定员工为公司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降低员工心理压力,给员工一个适当的心理承受过程过渡期,避免过于情绪化,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引发正面冲突。
2、沟通管理
(1)招聘面试时:招聘者应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将企业、岗位等信息甚至公司存在的问题等传递给应聘者,切忌夸大公司某些信息甚至给员工承诺未来的事情(尤其薪酬等敏感问题),给应聘者以误导,而应聘者入职后才发展公司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降低了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今后员工对公司不满意离职埋藏了隐患。应聘者应客观将自己信息介绍给面试考官,不要因心理信心不足,而隐瞒实情。招聘者和应聘者均应开诚布公、坦诚地交流,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有效地降低了招聘失败带来的损失,提高了招聘成功率。
(2)业绩管理面谈时:业绩管理是一项科学、严谨、认真、专业性强的工作,绩效面谈做为一种工作方法贯彻于绩效计划制定、目标分解、绩效辅导、修订评估、结果运用等全过程。充分沟通是绩效管理有效、高效执行的前提,通过前期的沟通认清并达成了一致目标,实施中不断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并引导员工绩效方向,考核实施后双方就绩效结果进行沟通,为发现差距,实现绩效持续改进、客观公正地实施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3)员工退出面谈时:无论何种形式的退出,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重视与员工的面谈,通过积极及时的沟通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对优秀人员进行诚恳挽留,给予困难员工物质帮助,对于一般员工也要肯定其对公司的贡献,消除去心理阴影,并且公司不会因其离职给造成经济、技术、精神等方面损失。并通过双方沟通,管理者能认识到员工离职的真正动机在哪里?真正原因是什么?公司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不足、问题?为改善公司管理水平,提高员工凝聚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信息。
3、法律问题
(1)劳动合同管理方面:劳动合同是明确企业和员工双方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之一,从内容、签定、履行、解除、终止等各环节,国家都制定了严格规定和相应的程序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法为纲;其次,应从公司实际管理出发,在综合考虑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本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其成为管理员工的企业宪法。再次,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坚持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法、合理、和情地处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事物,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降低法律风险和直接劳动纠纷发生。
(2)裁员时:结构重组、人员调整后的裁员问题已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减员增效、裁员等引发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严重,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实施不同人力资源政策,裁员实质上是企业规模发展时期的不可避免的选择,为降低裁员给企业造成的巨大震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本工作:首先,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必须的法律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为裁员作好各种准备包括经济补偿、人员替换、技术保密等;最后,坚持理性与柔性相结合原则,使裁员能进行的平稳,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自身权益保护: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自觉遵照国家法律规定,做好内部管理,同时还应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不遭受侵犯,目前在以下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经营秘密、专有技术等保护,针对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知情权,并签订保密协议或特殊限制协议,避免因员工退推出造成公司秘密泄露,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戚鲁,杨华.《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胡鹏.《企业建立人才退出机制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8月。
4.高松.《开拓发展多种途径,解析企业的人才退出机制》.《管理世界》2005年12月。
5.李雪松.《构架国企员工退出机制》.《中人网》,2007年。
北京康孚环境控制有限公司
申海强
海淀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十层1003房间100083
现代企业竞争凭借的就是核心竞争力,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企业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低技术和粗放式加工阶段, 经济结构更多偏重于劳动密集型,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自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我国十八大以来就开始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经济转型, 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从而突破我国技术落后, 创新落后的瓶颈, 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几点建议, 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 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但是从短时期来看, 还很难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主要体现在:
1. 缺乏构建核心竞争力整体战略意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战略发展意识。企业战略意识是否完备是企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国当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这种战略思维, 特别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主体的战略性思维, 很多管理者的决策更多来自于直觉或者过去的经验来决定, 缺乏相应的定量以及定性分析, 进而让企业的发展方向变得随意和具有明显的投机性, 这自然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了。
2. 盲目扩张战略较为常见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在初建之后往往会迎来高速发展期, 因为从一开始建设公司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领域有一定的利润, 但是随着这个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企业开始面临亏损, 但是在亏损之前由于前期的利润不断积累激发了很多企业开始盲目扩张, 忽略了市场和资源的约束, 也没有认真思考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以及管理水平, 不遗余力的扩张生产规模, 甚至将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其他的业务领域, 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资源收到了企业副营的牵制和影响, 从而严重的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并且丧失了从一开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契机。
3.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很多企业的管理结构还处于线性组织结构, 而不是扁平化结构, 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速度慢, 也容易出现权力重叠的问题, 给管理造成极大的干扰, 而且有些企业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完善的规划体系, 比如对企业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的缺失导致现在很多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非常频繁, 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4.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我国之所以要加快创新经济转型, 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高科技含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明显偏低, 很多产品都是基于模仿, 创新力度较小, 这和中小企业投入的技术开发经费相对较小, 同时当前的创新性人才也相对匮乏,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三、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力度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元素, 而企业的战略管理规划同样也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因此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和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融为一体, 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行定位。对此首先要明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对当前市场或者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明确的调研, 然后确认自己所处行业的地位和优势, 竞争对手的优势, 然后再根据这些调查来明确战略目标。其次要分析企业内部运营情况, 分析内部管理的漏洞和缺陷, 加快经济转型, 构建企业文化, 这些对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非常关键。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企业要想取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才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把劳动力当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不是一种成本或者对付的敌人, 管理者要更多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很多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 企业的战略和战术执行都需要人员来开展, 所以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显然非常关键, 也就是企业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并辅之以完善的激励措施, 才能够促进员工和企业的战略发展融为一体, 促进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 注重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 企业创新的关键要放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营销创新三个层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指的是要建立创新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制定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 并改革和市场经济相违背的一种管理机制。在技术创新上要加快引入技术性专业人才, 通过招聘和内部培养的方式来优化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才结构,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而在营销创新方面要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创新企业的营销渠道, 比如结合互联网来发展企业的垂直电子商务, 从而开拓网络赢下平台来创新企业的营销手段,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来构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
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 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有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完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以及供应链的关系, 从而打通企业的上下游运营渠道,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长期稳定的发展。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仅要选择符合企业管理理念的软件, 同时还要将管理思想和信息软件相融合, 才能够有效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来促进信息化的建设, 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快速反应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同时也在摸索自己的办法, 不过只要企业能够认真分析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 从企业发展战略、现代化管理以及创新等方面着手, 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只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红海中获得优势地位。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本, 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商业, 2011, (20) :99.
[2]杨培斌.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5) :114-11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知识创新;信息化建设
发端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不少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难关。但是也有众多企业依然“逆风飞扬”,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不降反升。我们发现,其中的奥秘在于——这些企业都有其核心竞争力。
2008年12月3日习近平调研广州科学城时,针对当前形势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语重心长地说,企业要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趋利避害,化“危”为“机”。12月12日,“区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院士专家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院士、专家一致认为,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席卷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于,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2月18日,由《国企》杂志社主办的“国有企业的应对策略高层论坛”在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应该练好内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危机的冲击。2009年3月,温家宝在鞍山、沈阳、大连等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形势时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核心竞争力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在于培育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专家们不断指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企业总体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主要是建立在比较充足、廉价的生产要素基础之上,尤其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因此不断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现今乃至未来追求的战略核心和制胜之本。
一、现阶段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企业层面——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提升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以产品与服务的知识特性来保证竞争优势的企业现在越来越多了。它们也逐渐认识到知识已成为一种战略性资产,知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能力上。
1、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提高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和新产品。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管理学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5%以上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推行知识管理方法,并且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效益。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由于没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财富》500强企业每年的损失是315亿美元。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获取和传播信息、学习和运用知识、交流和分享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企业中,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经营知识和管理知识。经营知识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工艺知识、生产知识、财务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和战略知识等;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与行为知识,组织知识和文化知识等。企业可能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但最根本的要素是知识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应结合自己公司的具体实际,重视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树立知识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实践,进而设计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知识管理的进行;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营造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广泛持久地构建知识管理型的核心竞争力。
2、强化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6年的一份报告中曾指出:“美国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将决定着下一个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有了知识的创新优势,就可以弥补资源、资本的劣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美日经济竞争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把高新科技成果作为经济发展基础,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针对性方案,抢先发展新兴的软件产业。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投资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1996年,美国在信息产业的投资达到250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欧洲的总和。与此相反,日本虽然也提出“技术立国”的国策,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但自90年代以来,却停留在狭窄的技术领域里作有限的改造和调整,创新能力不足,致使日本经济缺乏后劲,增长缓慢。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由于东亚各国没有注意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过于依赖以资源或资金巨大投入为基础的产业,忽视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在外力的冲击下引发空前的经济危机。由此可见,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是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的制胜法宝。
知识创新从认识的角度是指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主要指实施性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和经验性的实践活动,是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是指企业整体的知识增加并由此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体系、新产品的过程。从根本上讲,知识创新强调创新是来自未来的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企业创造、整合和运用企业知识,保持持续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所表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管理知识显现扩散、多变之势,谁也无法通过知识垄断来获得优势,唯有知识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环顾市场,并不是所有竞争领先者都拥有独特的技术、产品,那些善于管理知识、善于创新知识的企业一样可以将不是最先进的产品做成一流产品,可以将一个传统产业的企业做成一流的企业。
(二)政府层面——创优发展环境,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若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又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因此国家能否根据国情和科技发展趋势建立健康、公平、有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来服务和引导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政府应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1、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插上翅膀。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大会上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报告》显示,信息化协助我国企业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有创新能力的、有品牌的、市场定位比较好的就生存下来了。实际上信息化对企业的创新、品牌的确立、市场的开拓、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这样一些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基本要素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知道,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而作为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或者刚起步,根本没有能力来做这项工作,所以政府在这方面应通过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源及国际渠道,搭建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区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上。对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给其提供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其发展信息化。对小型企业,政府则应通过直接提供咨询和帮助,使其能很快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及时对他们加以引导,规划,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科学发展,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金融危机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对策。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的法律制度,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知识产权之所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知识产权能赋予企业产品独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温家宝总理也曾明确提出:“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争取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构成了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当前,我国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全,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创新无动力,众多企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与推动和保障自主创新,具有天然的联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鼓励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市场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创新,提升整个行业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现在除了继续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落实创新政策,为知识产权创造者提供各种具体的支持与服务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尊重、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形成自主创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然而也要防止滥用和垄断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3、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助力。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技术调整、技术升级、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机,也是新兴产业、新兴行业井喷、迅速崛起的时期。但是,新兴行业的建立要冒很大风险,利润率又不可预期。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新兴行业一般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新兴行业度过其体弱幼年期,使其茁壮成长起来,实现跨越发展。加强对发展新兴行业、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协调和规划,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要实行有利于新兴行业的经济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扶持新兴行业的财税、金融以及采购等政策,改善新兴行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
二、结束语
当前,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化危机为机会,积极地、主动地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竞争力与企业成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7).
3、王广宇.知识管理——从基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卢福财.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8、黄继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9、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庞海燕,王守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荐阅读:
核心竞争力构建07-05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06-2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关键人才-试卷12-04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11-04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论文05-24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07-12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07-13
企业员工诚信体系构建06-09
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06-13
和谐企业构建浅论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