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人生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与人生(精选8篇)

思想与人生 篇1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思想与人生 篇2

愿景, 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愿景感召, 生命才有活力。而《礼记·礼运》就为中华民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愿景, 并随着一代代人们的努力, 而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各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仅就这一愿景, 孙文以“天下为公”明志, 毛泽东以“大同社会”励人。这一愿景所寄予人生的最大智慧, 就是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 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为个人和组织设立一个美好的愿景, 用以自我感召和激励他人, 努力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 实现人生的美好蓝图。

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来说, 要想实现愿景, 就必须通过学习, 丰富知识, 增长才干。因此, 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 要想有所成就, 还需做到“定”、“静”、“安”、“虑”、“得”。即, 志向坚定、沉静不躁、心意专一、思虑周详, 直到有所收获。

那么怎么学, 才是科学的呢?《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 告诉我们, 学+习=学习。也就是说, 不仅要研读各种文化知识, 而且还要不断思索、不断感悟、不断升华, 进而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 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完善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这才是学习的科学方法。

当一个人通过学习, 掌握了各种所需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必要的思维能力, 提升了相应的工作水平,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外兼修、德行一致的修养问题, 最终达到与己和、与人和、与社会和、与自然和的目的。而要实现自身的内外和谐, 就要“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始终保持中和的态度。所谓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庸》”

“人和”的道德原则, 必须以“仁”为出发点, 即《论语·颜渊》中所说的“仁者, 爱人。”而“爱人”的前提是《礼记·礼运》所说的“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了这个前提, 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切实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诚然, 这种境界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立人”、“达人”, 绝非庸俗之人所能企及, 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遵守“忠恕”之道, 用善心、善举, 尤其是忍让之态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很难实现的。为此, 《孟子·梁惠王上》再次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无幼以及人之幼”, 将小爱升华为大爱, 把小我转化为大我, 呼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与自然方面, 儒学认为, 只有始终保持“天”、“地”、“人”三者的和谐,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关心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相协共生。《孟子·梁惠王上》强调:“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朱熹释曰:“因天地自然之利, 而樽节爱养之事也。”即只有顺应大自然的生长规律, 保护自然, 择时而取, 取养结合, 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 尤其是领导者, 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甚至有时还会长期受到问题的困扰。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对待并合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呢?许多人往往会从领导思维与工作方法上去寻找最佳途径, 其实, 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能否正确看待问题与合理解决问题, 实质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治国,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 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不仅可以使个人安身立命, 而且也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事关系, 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修身的根本就在于“躬行”, 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才能真正地实现方方面面的和谐。

一个人,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必须勤政敬业、尽职尽责, 做到“居处恭, 执事敬《论语·子路》”。一旦走向领导岗位, 就要“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勤勉不懈, 忠于职守,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特别是在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时, 还要做到“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论语·尧曰》。

如果是主要领导者, 就更应以修身、施德为己任。《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孟子·公孙丑上》亦云:“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认为以身作则、以德行政, 爱民、惠民、富民是利己、利人、利国的最佳选择。《论语·颜渊》中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论语·学而》说:“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论语·尧曰》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子路》中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 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以上言论, 充分说明, 身为领导者, 凡事都要以德自律、以身作则、躬身践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尤其要关心下属, 爱护群众, 与民同心同德, 从而赢得众多百姓的拥护。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说:“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因为“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只有率先垂范, 使民心悦诚服, 才能上下同心, 协调一致, 携手共建“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社会家园。而“为政以德”、“见得思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 还能够促进领导与下属之间彼此影响、相互约束, 共同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因为“上恶贪则下耻争, 上廉让则下耻节《孔子家语》”, 否则,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如果能够清心寡欲, 像孔子那样, 把不义的功名富贵, 看成浮云一般, 那么其修为就日臻完善了。因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 寡矣。《孟子·尽心下》”一个清心寡欲的人, 虽然丢失了一些道德, 但是也会很少;反之, 如果一个人欲壑难填, 即使有一些道德, 也不会很多呀。

此外, 还要克制自己、廉洁自律, 做到“慎独”。《中庸》中说:“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 凡是有违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和法律法规的事情, 都不能做, 也不能说;越是在无人看到、无人听到的时候, 越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对于“可以取, 可以无取, 取伤廉《孟子·离娄下》”的事情, 更要以“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的态度, 舍而弃之。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儒学的愿景思想, 揭示了目标对行为的特殊激励作用, 无论是谁, 都要在人生历程中为自己、为组织设立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断追求中, 得酬夙愿。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创先”、“争优”, 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

儒学的学习思想, 表达了学习与践行之间的关系, 他告诉我们, 一切学习都要与本职工作、自身品行相结合, 既要学习理论, 感悟工作, 又要提高认知, 身体力行。这对我们今天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学的“修身”思想, 不仅是道德要求, 更是行为准则, 对我们今天提高公民素质, 尤其是提升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的职业道德与执政能力, 都有着更为切实的指导作用。

儒学的“和谐”思想, 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协共生关系,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体精神, 对我们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 提供了深远的理论依据。

儒学“廉政”思想, 要求领导者既要廉洁自律, 又要勤政爱民, 从古至今, 一直是国家、社会和百姓对领导者的履职诉求, 它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 具有积极的感召作用。

总之, 儒学思想博大精深, 充满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修养、自我完善、人文关怀、科学管理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儒学思想中饱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人生历程中, 立志、学习、工作、从政以及修身敬业、忠恕待人、廉洁为政、爱民富民等方面必须谨记、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仅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出激励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的深刻道理, 而且对完善人际关系, 提升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 加强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篇3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槃”,前面几句是:“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老子

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彩。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不管你穿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道德经》五千字,虽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3《老子》

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认识。鸡犬之声虽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二、老子的人生智慧

我想可以将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别人。

1自然精神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认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牛羊吃草,人吃它们的肉,表面上看很残忍,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的本性,自然的生物链,若要打破这个生物链,打破这个平衡,就会造成秩序的混乱。还有,孝敬父母、关怀下一代是人的本性,你用不着过分强调这种孝、慈,甚至重新搞一套,这样给人增加负担实在是多此一举。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还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强行定下来的目标——建设好大学。有个口号是十年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可是,现在北大、清华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仅仅在招生环节上一挑战,都有变成国内二流之虞,还说什么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不是自己封的,不是订了目标说什么时候做成就一定能做成的。现在,我们还爱把学术研究叫工程,清史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等,都是设计好了你去做,不是按照科研自身的规律来做。说到科研,我有三年时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写,都在读书找资料,但是以后三年我写了很多文章并且都发表了。你说这样的考核怎么做?按前三年的情况,我考核不合格,教授就下岗了,或者降为副教授了。你说这样能搞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来吗?所以现在许多真正有水平的教授不愿意做“工程”,这违背教学规律。我们老是在口头上说尊重辩证法,但是真做起事情来最不尊重辩证法。所以,我觉得老子的自然精神很重要,他的所有理论和观点都是从自然精神中派生出来的。

2四项原则

第一是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没有批判的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要讲究技巧,煎鱼时不能随便翻,把鱼都翻烂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老子最讨厌流行的说法和漂亮名词,对儒家也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义,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可以举一个例子。东汉时期提倡孝,每个皇上的谥号都要有孝。但是统治者提倡的名教、道学,到后来往往成

了伪名教、假道学,孝道表演得最动人的人实际上并不孝。而且,还有更夸张的事情:有一个人偷人家的东西,被人家捉住后以为要被痛扁一顿。没想到丢东西的那个人却说,老兄,你偷的不多,你没有发现我们家还有许多好东西,现在我给你送过来了。这样沽名钓誉也太恶心了,可是那个人居然还成了典型,成为了东汉王朝上下学习的榜样。因为这样被偷了还要再送小偷东西的道德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因此要大力表彰。这样的名教、道学就很糟糕。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应该被质疑和否定。比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是应该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一定不能过分。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死了,他不奔丧;老婆生孩子,也说工作忙离不开,这就很不恰当了。一个不关爱父母也不爱惜妻子的人,他对工作的爱就可能是装出来的。我们有理由质疑,连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吗?社会正气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不是虚假的“有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

第二个是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着好的一面,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比如洋务运动。我们斗不过人家,就学人家的船坚炮利,可是不学他们的近代制度和近代思想,就是张之洞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证明光学技术是不行的。甲午海战中我们的军舰比日本多,炮的口径比他们的大,但日本的军舰速度比较快,炮也射得快,双方各有优势。这样,打下来应该是平手吧。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军舰一艘都没有给打沉。战前日本人的观察结论就是中国的军队是可以被打败的。凭什么?凭一个细节:中国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军舰上面都挂着大裤衩,这说明军队没有真正备战的意识。从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军队的面貌,细节决定成败。

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第三是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中国文化有一个求全的传统,什么都要求全,要做到圆满。药里面有十全大补酒,九全就不行;宴席是满汉全席,全是好东西;竞争上要通吃不漏;人才上要求全责备。其实,一味求全会有很多弊端,会投鼠忌器、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还会有求全之毁。老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纠正这种思想上的误区。

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集中精力投机钻营,真可能如愿以偿。结果应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日常生活中,老子的哲学也经常被用上。有句广告词的创意来自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很有趣:“多则惑,少则明,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男装。”老子还说,缺的东西、少的东西往往是完整的;表面上弯曲的,实际上是直的;空的东西,实际上是满的;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新的。女同志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买了三年的衣服,再穿出去就过时了,是旧的了;倘若再放一段时间,没准又变时髦,成新的了。我曾劝一位比较勤劳节俭,把易拉罐、汽水瓶都收起来的女同志说:这个东西不能收,你要学学老子,捡破烂的人就是靠这些东西生活着,如果他们捡不到东西,维持不了生计,走投无路的话,可能就会去抢劫。

第四个柔弱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当他没有太强大实力的时候,他韬光养晦,很会装孙子。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人们也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出了很多格言。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做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等等。

道家、儒家都讲和,传统文化里的和谐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但我觉得道家比儒家还要高明。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三个“和”有三个特点:

一是包容性。和谐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之道,常善之物故无弃物,常善之人,故无弃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和谐首先是包容。

二是差异性。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要承认差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种很自我的感受,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不能强求一律。当官的不见得幸福,当官太忙了;大学教授整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也不幸福。我看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爷,每天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园遛遛鸟,自得其乐。承认、尊重差异性是和谐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一个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层次。差异是应该承认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问题。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强调一种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动态平衡。抑制权力过大或贫富差距过大符合上天之道。老子认为,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老子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学文章。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影响人生的思想 篇4

在学校多数人都注重学习,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就出色,学习不好的学生就不优秀。一个人书读少了,以后可以读书,但价值观错了,人生的路选择错了,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第二,人生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大家在学校里会学到很多知识,我相信学校里,那么多知识当你真正毕业后所用不多。但学校的经历却会给我们很多。人生不是你学到了什么,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中学阶段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但也是最痛苦的。因为每天忙着考试。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和眼泪、欢笑、汗水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在学校几年没有眼泪,没有欢笑,没有汗水,我相信你不会成功。

同时,我也在想,什么是成功?成是成就自己,功,功德天下。你只有成就了自己,帮助了别人,你才会有真正成功的感觉。所以大家想着自己的时候也想想自己能给别人做些什么事。

第三,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脑袋是来给自己用的,不要东说好就说东,西说好就说西。永远用自己的脑袋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独立眼光去看待任何问题。任何事要做的时候,停一下,其实不差两秒钟;任何人反对时,也停一下,思考,也不缺这两秒钟。记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只有懂得用欣赏眼光看待别人的人,他才会有成就感。永远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过一步一步的难关。

第四,永远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

思想汇报——人生观 篇5

首先入党动机体现你对党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思想觉悟,也在一定条件反应你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人生要有所追求,就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确立我们的人生追求、就应该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以自己对伟大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以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为祖国的自由、独立、统一、富强而奋斗。经过党课的学习,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我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成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着眼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应该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践四个统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指导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密切联系群众,正确维护群众利益,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关心集体和同学,严于律己,经常用党员的标准来对照自己,经常总结,看看自己是否在不断进步,看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员。

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这次学习还使我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的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党组织是否批准我加入中国***,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用***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思想上争取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入党的动机,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奋斗终生。

困此,在这一个阶段里,我着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并联系自己思想、工作实际,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我思想的先进性。

敬爱的党组织:

昨天,我参加了院党课的培训,其中余四川老师给我们讲的“***员的人生价值观”内容,对我感触很大。其不仅在思想上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增加了强劲动力。

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人们的价值观纷繁复杂。如:有成功价值观,利益学价值观,生存学价值观等等。而对于参加党课培训的我们而言,我们应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能呢?那么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中,客体对主体的存在、发展和完善所具有的效应。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要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要有将自己的人生精力致力于党的事业中来。一个***人,你就和一般人不一样。***人既一般有非一般,既普通又非普通。一个优秀的***人一方面要能融入群众又要有比一般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那么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应该建立起与人民的联系,这是前提。人民群众很普通,很众多,很伟大。人民群众是党的最重要也是最高的价值主体。我们党的性质,我们党的纲领和任务的实现决定了***人所应具有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要实现对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意义。为了实现我们的意义,就要坚定不移的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的价值观,让人民高兴,让人民满意。

一个***员,第一,他是一个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这句话说明了***员是在思想上和普通人是本质区别,而这一区别则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上。首先,*

**人的价值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体现了这一阶级是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党的性质和追求,党的纲领和任务的实现,决定了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方向。而党的纲领和任务的特点是极其光荣、极其伟大、极其艰巨的,所以作为一名***人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还有高度和党保持一致,为党的事业不遗余力的奋斗终身。

思想道德修养:人生规划 篇6

时光如流水,在这时间飞逝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是显得那么的短暂,那么地脆弱。没有一个人能获得永生。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千古不变的。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是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还是遵循功利主义法学派采取“避苦求乐”的思想,度完自己的余生?我觉得还是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是最现实的。

我在2012年9月,结束了高中生活,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回首刚跨入大学校门时,我似乎还充满了稚气,可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便是努力学习,拼命学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综观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具有目光远大者。我立志于做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我觉得开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而且可以再守法的前提下“随心所欲”。

然而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更是变动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外在条件的变化,家境的变迁,突发事件的出现,都会使我们的境遇变得困难起来。我认为在艰难困苦面前,我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情直面人生;以艰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自我;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占据灵魂。把艰难困苦当成是一种磨炼,一种积垫和一种成熟。在人生的漂流中,也许会远离我们的人生坐标。可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在远离目标的时侯,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所谓创造条件,本身就是一种进取,一种求索,一种心向即定目标的挚着,一种坚忍不拔的追求。

肖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生就是在这种不适应中,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长河中前进的。

我觉得如果我想前进的更“稳”,就应该在大学期间多关注一些现在社会上的企业的信息,不仅是名企,也要关注一些“反面教材”,要在平时多关注一些这方面的新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大学四年期间首先要用心学好每门课程,因为谁也说不好以后会不会用到,而且只有顺利毕业,以后的路才不会坎坷;其次才是从各种媒介了解企业的信息。

为此,我也为自己定了个期限:如果大学毕业五年之后我还是没能拥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公司的话,我会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计划,因为我觉得一个普通公司五年之内如果毫无起色的话,我是没有能力继续下去的。

但我却一直坚信:你的心有多宽,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梦有多远,你的成就就有多高。“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正确的做事情重要”。

思想与人生 篇7

一、“2013 修订版”教材结构体系的不足

( 一) 在教材结构体系的构思中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主体

“2013修订版”指出,“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1]。这里的主线,一是体现了教育者导向的思维,二是体现了教育内容导向,而不是以教育对象———大学生人生历程以及人生伦理为核心的自然性系统主线。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学生导向思维和意识,没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自然有机地贴近大学生,并服务于大学生,满足其人生需要。受内容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约束,教材内容安排缺乏自然顺畅的逻辑结构( 不是没有逻辑结构) ,理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合性生硬,不能体现出理论服人的逻辑思维力量,说教性、灌输性意味较浓。同时,此种思路也导致教材内容结构与框架体系随时政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教材体系的稳定性。

( 二) 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程度不够,知识的模块化色彩浓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四大学科领域。由于缺乏人生伦理的受教育者导向的主线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律”部分知识的独立性、完整性较差,尤其是“道德”与“法律”两部分,其在排序、章节安排上碎片化、模块化。从该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名称表述上就可以看出知识模块化痕迹,这对法律部分的有机融合不利。

( 三) 未能涵盖大学生人生历程所涉及的思想和行为领域

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想正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权衡取舍与综合考量中,为此,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体现民族性,又要有现代化前瞻,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2]

“2013修订版”教材体系内容视野仍不宽广,缺乏对大学生有关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国际社会( 如关于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 、生态环境( “2013修订版”已涵盖了此内容) 等人生问题的关注、审视与引领,也缺乏广阔而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感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历史性、民族性的借鉴不足。对于一些现实问题还缺乏回应,现代化思考不深。

此外,由于教材结构体系构思未能以受教育者大学生为导向,使得语言风格以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交流与沟通的项目内容与形式设计( 如缺乏任务驱动型、材料探索思考型的设计) ,亲和力不足,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

二、人生伦理视角的立论依据

( 一) 人生本质与状态的解析

自人类产生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人的本性、本质以及生存状态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自我认知的古老话题。真正科学而又深刻回答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认为,人生活在一个关系世界中。人生历程中要与个体内部( 自我认识) 和外部世界( 自然界、社会) 发生各种伦常关系。

这里的伦常关系是广义上的,是以个体人生为中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与内部自我、外部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各个层次) 发生的带有价值性质的,主要以道德、法制等为规范手段的社会关系。

这种伦常关系是以个体人生为核心,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放大扩展的。是以个体人生历程为轴,从个体出生开始,按生命历程拓展而逐渐扩大并面对的,以内、外部世界为扇面而展开的社会关系网。如何正确认识( 按主流价值观要求) 并处理好( 符合道德与法治要求) 这些社会关系将成为人生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这就必然涉及到个体人生在面对、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遵循各种思想、行为规范( 如道德、法律、宗教教义等) ,表现为人生的受约束性。而对此人生恒常状态最精恰描述的是卢梭。他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4]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从应然的角度而言,人生而自由,但从实然的角度而言,人又受到各种规范约束,又是不自由的。

( 二) 人生伦理的规范性要求

人生个体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是一个存在事实。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由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等构成的人生环境,人生需要处理协调好与这些外部环境的关系。

处理好诸类社会关系,要依赖认知的客观正确、道德法制等思想行为规范的调整约束功能。认识各类社会关系( 包括内部自我关系) ,由己及人,外推诸物,获得正确的伦理关系认知( 表现为各种观点,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等) ,用以引领相应思想行为规范的选取,从而约束自身行为,处理好诸类关系。伦常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因此,对个体而言,从出生开始,随着智力发育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参与社会意识愿望的增长,导致社会关系面的扩大,认知与规范伦理关系成为必要和可能,尤其对于个体人生历程的当下———大学生所处的大学时代更是如此。

对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认知问题,涉及到实然性认知与应然性认知,规范性认知即价值认知最终要达到必然性认知,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然王国; 二是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即道德与法制等。立足个体当下人生,将人生历程阶段化,可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过去反思由来,在当下审视内部自我( 心理学解决) 和外部环境( 世界与社会、自然界) 间的关系,面向未来规划人生目标。

(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性判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个价值性( 含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内容) 的人生引领( 树立正确的观点) 与行为规范( 思想意识引领与道德法治规范) 的课程。集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法制性等内容于一体,是关于人生认知、规划与规范的课程。注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般性,解决人生课题,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认知引导、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广义上看,是人生伦理观,或简称人生观。观者,思想认识也; 而修养者,践履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实质是,使受教育者在所获得的正确思想认识基础上,自觉按照道德法治等规范性要求处理并解决好人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

此外,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都提到了人生历程( 成长成才过程) 以及处理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的要求。这是我们以人生伦理视角来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政策依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之重构

( 一) 路径选择

1. 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思想

传统儒家文化在人格发展目标上有一条明确的修养与成长路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此为个体人生修养与成长目标的驱动,这一古老信条被诠释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的自我完善理论[5]。这种使一个人由内发乎外的修养历程的统合也就是“内圣外王”[6]。强调以自我修养为途径,以道德为手段,内外兼修,将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结合。按当代新儒家学者余时英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采取了“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其天”的“内在超越”途径,重要的是“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方面的功夫,即所谓修身或修养。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5]。

2. 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认知与规范内容

以大学生当下人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 大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具有能力与需要,必然会思考人生状态与目标) 为起点,以人生历程为轴线,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驱动,以人的生命历程所面对的内、外部世界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为扇面,以认知(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点) 为基础,以道德与法制为约束规范,将道德与法制应用到人生历程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与环境的接触中。即把人生观( 自我认知与规划) 、世界观( 个体以外的世界:社会与自然界) 、价值观等作为认知目标,以道德与法制为规范目标。前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后者解决思想、行为约束问题。将认知目标与规范目标有机融合在由各种伦理关系所构成的人生环境中。拆解道德法制模块化知识内容,不再单独列出知识性与专业性模块,尤其是法律知识内容,而将其交由专业法制课程讲授或重新开设法律基础课来解决。

( 1) 认知领域

通过对当下实然实证性描述,使大学生了解人生状态,分析人生伦理关系( 内部自我认识与外部环境认识) 。作为一种对人生的静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人生目标与价值认知,通过规范价值性引领,解决内部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进而完成对当下及未来人生的动态思考,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 2) 规范领域

通过对当下人生伦理关系以及各种伦理规范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生自由与目标发展受制于伦理关系,必须要解决好、协调好、处理好当下伦理关系,适应社会规律,遵守社会规则,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对“人生而自由,但无不在枷锁中”的现实解读。重点介绍人生思想行为所面对的各种伦理关系及其所受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完成对人生伦理关系及其道德、法制等的规范认知与践行,回答人如何活着? 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就大学生当下人生伦理关系而言,上述认知与规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的认知与规范引领,解决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二是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包含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 。

3. 修改教材名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

基于大学生人生伦理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与规范内容考虑,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名称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法律修养”一词曾在2010修订版教材中使用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修订版第175、197页) 。用“法治”取其广义,涵盖法律制度以及运行环节与和谐秩序目标: 一是体现知识内容的基本领域以及相互融合,克服模块化组合印象; 二是突出传统文化“修养”的实践途径,重在践行; 三是精炼语词。

( 二) 教材的章节体系框架安排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总体要求,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材核心内容,并将其贯彻到教材中。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规范思路,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教材的章节体系。

依据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外推展辐射个体及其以外的外部世界。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此部分由心理辅导课程专项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不再涉及)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展开的各种社会伦理关系,表现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逐渐扩大的外部人生环境。这些社会伦理关系所构成的外部人生环境是大学生现在或将来所要面对的,需要正确认知并依据符合主流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来加以处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系包括:

绪论: 人生伦理关系( 人生环境) 认知及其处理方式途径———道德与法治。重点阐述大学作为人生新阶段存在的各种伦理社会关系,如何认知识别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属性以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性要求,通过何种途径来处理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将道德理论与法治理论纳入其中,不再设立单章独立介绍道德与法治基础理论。

第一章人生价值: 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理想信念: 为实现人生价值,应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动力。

第三章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认知与规范引领: 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 含个人品德方面) 、恋爱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婚姻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家庭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此部分涉及上述内容的认知与思想行为规范。

第四章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 以公民教育为主旨,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的规范。具体包含: 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将人际关系教育、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育、职业教育( 道德与法治) 、种族民族教育( 文化教育、宗教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全球化思想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教育) 、生态教育等所涉及的认知和道德与法制规范纳入其中。

精彩的思想,带来精彩的人生 篇8

一天上午,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到了纽约市的一栋摩天大楼的工地。他找到建筑承包商,问道:“先生,我该如何做才能像你一样有钱?”

承包商瞅了一眼年轻人,然后说道:“年轻人,我先给你讲一个三个挖沟人的故事。第一个人拄着铲子站在工地边说,他将来一定要当老板。第二个人成天抱怨工作时间长,报酬低。第三个人什么也没说,只是埋头挖沟。若干年后,第一个人仍然拄着铲子,第二个人虚报了一个工伤的理由提前退休了。第三个人呢?他成了那家公司的老板。年轻人,你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吗?如果明白了,就去买一件红色的衣服,然后埋头苦干。”

年轻人满脸困惑地看着承包商。承包商耸耸肩,然后指着脚手架上的工人,对年轻人说:“看到那些人了吗?他们全都是我的工人。我记不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有些人的面孔,我连印象都没有。但是他们当中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家伙,我很早就注意到他了。你仔细瞧瞧,看到了吧?他似乎比别人干得更卖力。每次出工,他总是比别人早一点儿到达工地,工作时他也比较拼命。而收工时,他总是走在最后一个。就因为他穿着那件红衣服,所以他在这帮工人当中特别突出。待会儿我就过去找他,让他当监工。我相信他今后会更努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我的副手。”

承包商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继续说:“年轻人,我也是这样爬上来的。如果我当初跟大家一样穿蓝色的工作服,那么老板就很可能不会发现我。那些日子,我天天都穿条纹衣服,埋头苦干。不久,老板就注意到了我,升我做了工頭。我存够了钱,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发展到今天,我的建筑公司已经是整个纽约市屈指可数的大型建筑公司。”

成功产生于行动。瞄准你的奋斗目标,穿上你的“红衣服”,从现在起就开始行动吧。

善良无缺陷

最近,我去看望了我的老朋友朱莉。朱莉是一个爱花的人,她的家里还有一个温室是专门用来培植花草的。

那天,我照例参观朱莉培植花草的温室。在温室里,我看见了一盆怒放的金丝菊,第一感觉告诉我,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花。它被摆放在温室的一个角落里,我走过去,想仔细欣赏金丝菊。然而,走到金丝菊跟前,我却被另一个景象惊呆了。这株美丽的金丝菊竟然是被种植在一个破烂的、锈迹斑斑的铁桶里。我回过头,责问朱莉:“你怎能让这么漂亮的花生长在这么一个丑陋的铁桶里呢?”

“我有各种各样的花盆,”她说,“我也知道,这一株金丝菊是所有花中最漂亮的。但是我想它不会介意盛开在这个破铁桶里。”

在回家的路上,我由朱莉的那番话想起了朱莉本人。朱莉是一个被大家公认的花痴,但她没有把在温室里培植出来的花草只种在自己的花园里。她把许多花草免费送给了学校、教堂、老年人活动中心。她还把卖花草所得的大部分钱捐给了当地的孤儿院。这样的人,你一定想见见她。但如果你真的见到她,你一定会被吓一跳。朱莉的左脸有一块红色的胎记,从眼角一直延伸到下巴。说实话,这个巨大的胎记有点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每一个认识朱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美丽而高尚的老人。

一株美丽的鲜花不会介意生长在一个丑陋的花盆里,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也不会介意扎根在一个有缺陷的身体内。

用自己的方式飞上梦想的天空

瓦尔特的梦想是飞翔。高中毕业时,他去报名参加空军,希望成为一名飞行员。不幸的是,近视让他的梦想落空。所以他唯有经常坐在自家的后院,仰望从头顶飞过的飞机来满足心中的欲望。

一天,瓦尔特有了一个主意。他到当地的陆海军剩余物资商店,买了一罐氦气和45个气象气球。这些气象气球充满气后超过4英尺宽。回到他家的后院,瓦尔特用绳子把气球系在他的草坪椅上。

然后他把椅子固定在他的吉普车的保险杠上,再用氦气膨胀气球。给气球充满气,他带上了一些三明治、饮料以及一把猎枪。这把猎枪是准备返回地面时,用来打爆气球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瓦尔特坐上椅子,砍断了系在吉普车保险杠上的绳子。他的计划是稳当地、慢慢地飘离地面,上升至几百英尺的高度,但事情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

当他砍断绳子时,他和他的装备马上像冲出炮膛的炮弹一样,快速上升到11000英尺的高度。在那个高度,他虽然有些害怕,但他不敢冒险放掉气球里的气。十几个小时后,瓦尔特飘到了大海上空。海军接到报告,马上派了一架直升机去营救他。一回到地面,瓦尔特就被大批媒体记者包围住了。一个记者问他:“先生,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勇士。但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瓦尔特呵呵一笑,然后答道:“一个梦想着飞翔的人,不能只是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仰望天空吧?”

不甘于只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的人,他用一种精彩的方式飞上了天空,他的人生也就在天空留下了亮丽的痕迹。

敢于打破惯常的思维

2010年的一天,14岁的阿菲尔在叔叔家看电视。节目的场景里到处都是雪,而且,还有人在滑雪。阿菲尔被深深吸引住了。他问叔叔:“这是什么节目?”

“2010年冬季奥运会。”叔叔说道,“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点要有雪,很多比赛项目都与雪有关。下一届冬季奥运会将在2014年举行,举办地点在俄罗斯的索契市。”

“太好了。”阿菲尔想,“对我来说,成为一名优秀的滑雪运动员,时间足够了。然后我就去参加冬季奥运会,赢取滑雪金牌。”

“但我们是在非洲,我们这儿没有雪。”周围的人对他说,“你去哪儿滑雪?”

阿菲尔并不理会人们所说的。他用两块木板制了一副“滑雪板”,然后把“滑雪板”绑在脚上,手上抓着两根木棍,开始在沙地上练习滑雪。起初,他根本滑不动,但他咬紧牙关不断地练习,一周后,他终于能在沙地上滑动。他也想像电视上的那些人一样,向山下飞去,但他做不到,他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不要放弃!”他鼓励自己。

“你怎样去参加奥运会?”人们说,“你不如改学田径项目,我们国家的运动员非常擅长田径运动,每一届奥运会都能赢得金牌,但滑雪比赛,从没有人参加过。”

阿菲尔并不理会他们所说的。他知道,几年前牙买加已经派了一支雪车队去参加冬季奥运会。“牙买加有雪车队,”他想,“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有滑雪运动员。”

所以,每天晚上,在沙漠上,人们都能看到阿菲尔练习“滑雪”的身影——他把漫漫黄沙幻想成皑皑白雪。

现在,我们不知道阿菲尔是否能如愿参加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是否能获得金牌,但我们相信,敢于打破惯常思维、敢于拼搏的阿菲尔今后的人生,一定很精彩。

上一篇:初三成长的滋味600字作文优秀作文下一篇:项目宿舍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