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后的总结(精选8篇)
1010班 李国敏
写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不仅仅在我心中,也深深印在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心里
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我班与另外一个班的同学一起,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在安徽黄山市黟县屏山,宏村,西递,我班的实习基地进行了持续20天左右的速写、色彩写生实习。
3月28日早上,我们整装出发,坐在去屏山的车上,心中有许多说不出的激动,许多憧憬。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坐车,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那么多人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也许是第一次去实习,也许....在车上我们全班一起吃东西、一起嬉笑,当到达黟县境内,已是下午了,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景像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一路上就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达目的地已经是2点的样子,我们住在了吉阳旅社,老师安排休息,好多同学已经安耐不住这里的吸引就和当地的居民、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起来了。在那里聚集了好多院校的学生:有江西的,安徽的,还有其他学院学习建筑、设计、摄影等专业的学生也是比比皆是。
我们整理好东西吃完饭后,导游带领我们在屏山里转了一圈,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
天人合一藏风得水桃花源,千年承耕读兴商故里地,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的屏山。唐宋时称长宁里,就是长久安宁的地方,“都”是古代乡镇的自然建制。唐代末年,九都看中这快风水宝地,举族从庐江迁来九都。这里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状如屏风的屏风山坐靠背,也因此得名屏山村。南边有石山作照山,东有吉阳山、三姑峰与西边的双风山合为左右抱山。吉阳山在北段,是村中吉阳河的发源地(吉阳旅社这个名字就是这样由来的)三姑峰三峰并峙,形状大小相差不大,据古传是村中一富户三个女儿入山游玩摘食仙桃所化...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我们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丢人,就当是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屏山的目的。一开始不敢在很多人的地方画画,就躲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开始的几张速写和色彩简直没法看,后来经过老师的教育和鼓励,后来的几张还算可以吧。
4号那天老师带领我们去爬齐云山,我们早上7点就起床,吃了早餐之后就准备出发到齐云山,尽管到那已经是9点了。全班爬山都好积极的,那天天气还好,全班同学都坚持不懈的向前走爬,没有一个掉队的,最终有几个人爬到了山顶。一座山最美的景色往往要到山顶上才看得到,最舒爽的感觉就是大家一起经过一番艰难最终到达高处的感觉!是集体的魅力?是风景的美丽?大家心里最清楚!我们
到达一个亭子,在那里把我们的午餐解决了,放眼望去,云雾缭绕,还有那一排排黑瓦白墙,齐云山不愧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下一站是西递。“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西递“敬爱堂”中有一个大大的“孝”字匾,乃南宋哲
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书,运笔浑厚,气势恢弘,字的图象从右看,好像一个仰面作辑敬老孝顺的后生,孝也!可左边看,那就是猴子在张口大喊、拳打脚踢,不孝也!该字既是书法又是图画,朱熹书之是巧合还天意,太有意思了。
最难忘的就是去宏村了,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 “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
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于风景秀美,很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比如《画魂》、《风月》,《卧虎藏龙》里“蜻蜓点水”的镜头等等。80年代发行的安徽民居的邮票也是以月沼旁的建筑为主题的。
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条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处蓬莱仙境之中。
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单一个月沼就给我千变万化的感受:阳光下的半月湖就好象是娇羞的新嫁娘,欢欣喜悦。《再别康桥》里有这么一句:“在康桥的柔波里,我愿做一株水草”.在月沼动人的水波中,我愿化做池塘里的一尾鱼,一只鸭。雨打月沼分外妖,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画家的天堂,是摄影爱好者的梦境,是一切对美有倾慕之心的人向往之地。色彩如此丰富多姿,每一秒都有新的颜色涌现出来,每一秒钟又有色彩失去,就像波浪,一阵阵地,但又不象波浪,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在你眼前一闪,还未等你发出赞叹之声,又有更美的音符展现出来,连绵不绝。
不仅是月沼,在南湖,在村落任何的一个拐角,只要你注意,就能发现美的存在。一线天,这个只容得下一人行走的巷子里,我看着天,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倘若真有这么美丽的“井”,我倒愿意做只见识浅薄的“蛙”。在班驳陈旧的围墙边,在红扬树的树干上,你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都说树洞是树干里有虫子以后,啄木鸟为树治疗后所留下的痕迹,这也是大树的伤疤。可是不论伤的有多深,伤口也终有愈合的一天。所以,树洞的寓意就是:“没有什么伤口是愈合不了的”。我们用画笔,用心来描绘试图把
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用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之心,让时间定格在宏村最绚丽的季节,速写
是我们训练的主要目的 通过写生实习,我的速写及色彩都有较大的提高。构图决定了一幅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很重要,所以首先要有美的构图。其次就是色彩的搭配与表现,那是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来表现色彩,因为自然界的颜色实在是太多了。
1 临床症状
发热, 体温在39.5℃~41.5℃, 厌食或食欲废绝, 精神萎靡, 常呈腹式呼吸, 喘气急促, 皮肤有出血点或紫斑, 两耳淤紫, 指压不褪色, 少数病猪有眼屎, 结膜潮红, 咳嗽, 共济失调, 便秘腹泻交替, 有时带脓性分泌物或者血液。
2 病理解剖
胸腔变化明显, 可见坏死性肺炎, 脾脏有紫黑色的出血性梗死, 膀胱有出血点、血斑, 盲肠有钮扣状溃疡以及弥漫性出血。
3 诊断要点
3.1 有少数猪场及农户未接种猪瘟疫苗, 多数都在仔猪进栏后接种过一次或者二次的猪瘟疫苗, 注射2~5头份不等。
3.2 最初发热体温在41℃左右, 全身无明显症状, 便秘腹泻交替, 厌食、甚至食欲废绝, 部分猪还会出现咳嗽, 耳朵发紫的症状, 此时容易被误诊为蓝耳病、猪肺疫或者副伤寒, 然后采用抗生素、激素或者磺胺类药物, 以及抗病毒退烧药治疗, 但其收效甚微, 虽部分病猪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精神有所好转, 食欲略增、腹泻减轻, 但改善时间不长, 病情又重新加重, 即使原本未见两耳发紫的也开始发紫了, 以至全身发紫直至死亡。
3.3 如果被误诊为蓝耳病, 用蓝耳病活苗做紧急预防接种后, 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4 治疗方法
4.1 注射“康利如意” (浓缩生物肽冻干粉) 即可。
4.2 对有咳嗽症状以及伴发有严重继发感染的病猪, 先注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 待体温降至39℃左右时, 再注射康利如意, 另外有便秘腹泻现象时, 要对症治疗, 在饮水中添加猪用多维, 连用三天。
4.3 注射“康利如意”后, 偶有发烧属正常现象, 如体温40℃以上的可用退热药配合治疗。
4.4 发病期间一天分早晚两次消毒, 消毒剂要交替使用
5 疗效观察
5.1 注射“康利如意”五分钟后, 部分病猪便有了食欲。
5.2 第2天至第3天体温基本正常, 但对严重继发感染的还要配合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
5.3 第4天至第5天能基本控制住死亡, 个别会出现耳朵发紫并有干裂坏死现象。
5.4 第6天至第7天, 体温正常不反弹, 临床症状消失, 耳朵干裂坏死部分自行脱落, 无需处理。
5.5 第8天至10天完全康复。
6. 讨论
6.1 对有严重继发症的必须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否则效果不佳。
6.2 大多兽医都采用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 以及抗病毒的药物治疗但收效甚微, 甚至使病程延长, 病情加重直至死亡, 主要是没有控制和杀灭猪瘟病毒, 这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7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7.1 因为乳猪在20日龄接种后, 抗体保护只有30天, 本应在30日龄加强的没有加强, 到了30天以后再加强, 已过了加强接轨的最佳时期, 此时再加强已成了首免, 而不是加强了, 但众多养殖户却认为接种加强到位了。
根据抗体检测所得:20日龄首免 (其免疫期为30日) , 在整个生长期保护率为30%, 30日龄加强免疫 (其免疫期为6个月) , 在整个生长期保护率为70%, 60日龄第2次加强 (其免疫期为终身) , 保护率为98%以上。
7.2 有些养殖场在使用猪瘟活疫苗时, 由于接种操作不当, 使疫苗泄漏猪圈, 再加上消毒不严以及疫苗空瓶乱扔, 使猪场内外病毒严重孳生, 就像在猪场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加上免疫程序不当, 当猪瘟抗体低于正常时, 便成零星散发甚至群发。
以照片画油画,早已是行内的常态。先是我辈到了美国,仍画过去的旧题材,不免用照片充作素材;兼以传统类型的人物或风景写生在欧美国家过时太久,国内出去的画手又须过了谋生这一关,哪有写生的余裕和条件,如此稍一懈怠,十数年过去,写生成了隔膜的手艺。回国一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迄今的各路油画家也是凭借照片弄绘画,仍在写生的傻瓜,凤毛麟角,我这才忽然警醒:写生,观照物象的不二法门,传统油画的看家本领,已被大部分画手遗弃了。
而充斥市面的油画,不论什么主题、风格、手法,无论怎样花招用尽、百般说法,在我看,无非一股子照片气,失尽了油画的真味。
王垂旅居蒙特利尔快要二十年了。晚年,他竟告别了照片—记得二十年前他曾以照相写实的手法画了巨大的爱因斯坦像—以顶朴素直接的办法,一年四季钻进加拿大树林子里画写生。是什么缘故使他决心重拾故技?我没与老同学仔细交谈,不敢替他说,但写生画面的生机、色彩、光亮,不会骗人的,我看了他几十幅风景画,不消说,他完全在对景写生的状态与快感中。
三十一年前,王垂与我同在美院油画班毕业,毕业创作中,唯王垂的画面闪烁着阳光,阳光下,一群村妇正在田头奶孩子,浑身闪烁着并反射着春夏的日照和透明的阴影,紫翠、粉绿、玫瑰红,交织成一片苏联油画略显粗糙的浓郁色泽—那是由俄罗斯间接传来中国的印象派余绪,那是以色彩表现外光,以外光塑造人物的油画美学。王垂与我这代人,就是在六七十年代苏联影响最为活跃的时期爱上油画,学习油画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油画圈急于远离“文革”教条,并迎对域外的现代艺术,京沪一带的聪明画手开始不安分了,来自内地的画家则对苏联影响依然一往情深:王垂的毕业创作在那样一个时刻,可能并获得骚乱变动中的美术界予以注意,那时,绘画的群体意识普遍抛弃了“文革”式教条创作,而“文革”创作中苏联影响的良性的一面—饱满的色调、富丽的外光效果,尤其是:基于写生的色彩美学—也被一并抛弃了。
以王垂的耿介,以他日后游走北美的阅历,他怎样省思自己的道路,怎样决定不顾时尚,回向他年轻时代所钟爱的美学记忆,恕我疏失,迄今不得而知,但我欣赏他早年对绘事的忠实和迷恋。这忠实,这迷恋,是因阳光与季节,常在常新,亦如油画的调色板,总能追随自然阴晴萬变的色相而妍丽多彩。这批风景画的局面与景别固然有待开拓,群树与芳草的姿态或许还欠刻画,但我在每幅画中看到写生的愉悦,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绘画的愉悦。我为老同学这批风景写生高兴、叫好!春天来了,我也要像王垂那样带着画箱,出去画写生!
根据建筑装饰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建筑装饰教研室组织15级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学生于本学期第六、七周在学院及周边写生实习,目的是为了增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基础绘画技能和对本专业的认识水平。
户外写生课程是建筑专业的实践课程。
本次任务是通过校内外写生考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加强学生写实造型能力和艺术处理对象的能力。同时要求在写生中努力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步的巩固,以达到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高。
户外写生主要选择校园建筑以及周边环境作为绘画重点;素描及色彩表现对象可以和以后的效果图表现等课程紧密联系起来。15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一共60人,分成5组,每组12人左右,每组各有一个组长,以组为单位统一行动。每天上午、下午由两位老师带学生外出写生,现场辅导,作画。每人一天1张素写作业、1张水粉作业。画完后统一评画,指出不足,经过分析、比较,解决写生时未意识到的问题。还有就是解答学生一天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写生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构图,怎样取舍,确定什么样的构图,宜用什么表现手法等,适当的为学生修改作业,尽量保留学生画面中相对好的东西。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学生遇到问题可用短信的形式发给我们遇到的处理画面等问题,都一一作答回复。写生的对象多样性,有对单独的建筑的描写,也有对风景和建筑相结合的描绘,如建筑和湖边植物以及湖等,体现了建筑与人文、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生态的关系。在写生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完成写生作业,且大部分画面处理的较好。
此次写生中带队教师也为学生简单讲解了摄影的相关知识,受到学生好评,部分同学的兴趣较大。
一、实习的主要内容
依计划我们由专业老师带队,于十八日从学校出发,在安徽屏山进行我们的写生实习。
10月18日我们XX级环艺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们随着带队安老师踏上了去安徽屏山写生的旅途。经过数十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屏山。当时是傍晚时分,落日的余辉打在村口古桥上,给古桥晕上了淡淡的一抹胭脂。到处是写生归来的学生,三五成群。我们也三五成群的边走边讨论着以后几天的计划。时间过的很快,收拾东西吃完晚饭就8点多了,休息睡觉。
第二天,我们自己跟着导游在屏山里转了一圈,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
屏山,一个简单安静的古村落,因其山如屏风而得名,一条小河围绕村子,绕屋穿户流入村外。我们在屏山呆的时间最长,这里没有游人的熙攘,真正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里。这里的明清建筑保留很完整,距今时间也比较久,我们参观的有庆堂和咸宜堂都是有保存较完善的代表建筑,第一天就看到了精美的木雕。随后我们在幽深巷道里转了好几天,寻找有特色的景画画,感受.徽式建筑的`古老美丽。
我们去的第2站是徽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宏村,而且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传,在那里参观的游客也多。宏村有水有湖有山,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映,动静相宜,显得比其他古村落更为大气。宏村造型独特,称作是牛形村落:村内水系为“牛肠”,村边四古桥为“牛腿”,村头两棵古树为“牛角”,村中月沼为“牛胃”村外南湖为“牛肚”。旧时宏村有“南湖春晓”“月沼风荷”等八景,古老班驳的房屋翘角飞檐和绿树青山倒影在湖水中,特别有味道,难怪有着“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处蓬莱仙境之中。
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单一个月沼就给我千变万化的感受:阳光下的半月湖就好象是娇羞的新嫁娘,欢欣喜悦。《再别康桥》里有这么一句:“在康桥的柔波里,我愿做一株水草”.在月沼动人的水波中,我愿化做池塘里的一尾鱼,一只鸭。雨打月沼分外妖,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画家的天堂,是摄影爱好者的梦境,是一切对美有倾慕之心的人向往之地。色彩如此丰富多姿,每一秒都有新的颜色涌现出来,每一秒钟又有色彩失去,就像波浪,一阵阵地,但又不象波浪,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在你眼前一闪,还未等你发出赞叹之声,又有更美的音符展现出来,连绵不绝。
不仅是月沼,在南湖,在村落任何的一个拐角,只要你注意,就能发现美的存在。一线天,这个只容得下一人行走的巷子里,我看着天,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倘若真有这么美丽的“井”,我倒愿意做只见识浅薄的“蛙”。在班驳陈旧的围墙边,在红扬树的树干上,你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都说树洞是树干里有虫子以后,啄木鸟为树治疗后所留下的痕迹,这也是大树的伤疤。可是不论伤的有多深,伤口也终有愈合的一天。所以,树洞的寓意就是:“没有什么伤口是愈合不了的”。我们用画笔,用心来描绘试图把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用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之心,让时间定格在宏村最绚丽的季节,速写是我们训练的主要目的.
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同学们在写生创作中,纷纷以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建筑的独特与风景的美丽,在绘画中容入了自己的感情,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学们在写生期间,起早摸黑,早早的拿上速写本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写生,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的回来。在寝室里同学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气氛十分融洽。
第3站是同样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朝皇室后代,因遭变乱逃匿民间到此隐姓改名为胡,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有着“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整体都保留下原始的基本特征和面貌,东水西流,四周群山围绕,非常的象个世外桃源。村口的胡文光牌坊是西递的标志,牌坊两旁上方衬有盘龙浮雕,表明牌坊主人深得皇帝宠信,特赦才建此牌坊,非常大气的石雕。还有一座非常典型的绣楼,是当年有钱的
富家小姐抛绣球择婿的地方,。“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登楼可以望远,故主人家书“山市“两字高悬楼檐上。在东园旁围墙上有个很特色的叶型窗,叶尖朝下,旁有古树枝攀墙而上,寓意落叶归根。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在大家看的眼花缭乱之余也不忘拿出纸笔吧这些美景用画笔记录下来。
二、实习取得的经验及收获
通过写生实习,我的速写都有较大的提高。构图决定了一幅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很重要,所以首先要有美的构图。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写生是在很自然自在的状态和节奏下进行的,更加容易感受历史古老的痕迹和氛围。在外面写生的日子忙碌却充实,每天都拎着画材,仔细寻找喜欢的视角,画那些安静美好的画面,想象那里曾发生的美好的故事。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有历史的地方总是耐人回味的。
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以外的事情。
吃饭的时候,我们十人一桌,我们那桌虽然女生多于男生,但饭前差不多都是我们男生盛好饭,分好筷子和小勺子,等大家都到齐了,才开始动筷子。女生夹菜,夹不到或不方便夹的,我们男生都会帮她夹。有时也有人帮我夹菜的。我们住的是10人间,人多地方小,而且大家生活习惯都不同,也没这么多人在一起住过,但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和在相互照顾。这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大大促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2010-2011第二学期绘画系有两个班级外出写生,分别是油画0802班的油画风景写生2,和国画0801班的山水2(写生)课程。两次写生课程作为各自专业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起着一个重要的承接作用,为以后的毕业创作做好准备。
油画风景写生2是在风景写生1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油画色彩造型等相关内容,要求能熟练驾驭油画技法进行个人感受的表达,能主观的组织油画色调,画面完整深入,较风景写生1来说作品要有一定的高度及质量。山水2课程是在山水1临摹课程的基础上,国画专业第一次的写生实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将山水临摹的技法运用于具体写生实际中,转换写生思路,以提高山水表现的综合能力。
本次写生的地点是太行山南麓河南林县高家台。五一过后山里已是郁郁葱葱,延绵太行峻峭的山石、暖色的石头房子、林中槐花梧桐花,村中小路等等都是描绘的对象。在写生之前,老师结合当地风景和教学任务做了详细的理论讲述。要求同学们要有自己的观察视角,用心感悟,大胆作画。过程中写生示范和作品讲评穿插进行。此次两个班级的写生课程均为期三周,同学们经过努力解决了画面的构图、造型、物象组织和刻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油画国画共同学习共同借鉴共同进步,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都按教学要求和计划完成了规定的作业,油画国画联合举办了写生汇报展,为这次写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这次写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过分依赖照片,画面现场感缺失,景物组织缺乏主观。在个人的表达上也缺乏探索,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写生”的概念及重要性,让学生深入理解现场写生的作用,杜绝“画照片”。为提高作品质量,要求同学们多看优秀作品,多画并且要做到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绘画系
在每次带学生下乡写生出发之前,我要反复强调:必须要进入一种良好的“写生状态”。这是指画家在对物象写生的过程中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画面组织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锻炼过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写生状态,而良好的写生状态却大体相同,即多角度、多方位去体察、洞悉大自然,多层面深入透彻地解读、参悟大自然,多形式、多手法凝练地表现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把写生比做狩猎,或许也不失为过。其过程在于发现与捕获,虽然少了因过度紧张与刺激所导致的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与血腥搏斗的场面,却多了一分内心无言的激动与画面上的充实。良好的写生状态便是把握捕获这难得的激动与满足。自从一踏上写生行程,就应该进入写生状态,即心手眼并用,以稚气孩童般的心境,新奇的眼光,每时每刻、无拘无束地去发现自然生活,扫描并发现隐含其中的意、趣、法之所在。正如石鲁先生所言,“画者观生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生活”。同一写生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审美人群,不同心情的关照下,必定有着“一回拈出一回新”之感。所谓常看常新,常画常新,就是这个道理。
的大舞台,便拥有了不同的身分与姿态,或静或动、或枯荣、或仰俯,倍加可爱;路旁不起眼的石头,单调无味,没人理睬,然而雨雪之后,它历经数万年的沧桑在那纹路与肌理中突显,在覆盖了婆娑树影、点点光斑之下,其柔情似水的一面又得以展现……这一切都被赋予了无尽的生命力,体现出自然物象间变幻多姿的存在形式,也给画家的写生提供了全方位体验大自然、多角度表现大自然以及充分抒发胸臆的广阔空间。
理想的写生状态应善于协调并驾御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自然造化中万物皆有生命,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讲述形形色色的故事,这需要画家去倾听、欣赏乃至于评判。一棵司空见惯的小树,有了阴晴雨雪、朝暮变幻、四时更迭这一丰富
时刻处于“留意状态”,是建立在画家长期对生活进行观照、认知的基础上,在使自然规律向艺术规律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或不自觉的观察本能与审美本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留意是引发思考行为的前奏,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发端,是对一个画家加强对客体敏感性的重要渠道之一。“留意状态”无不贯穿于写生、创作甚至于临摹过程之中。
造化万物在画家眼里形成了迥异多样的联想。如黄宾虹有“坐望苦不足”一句,其中“坐望”即为洞察造化的下意识体现;贾又福先生在论及写生时着重强调“观想”一词,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启发、调动、培养画家的联想能力,使其利用思路的扩展和流动的想象,来加强画家对大自然的全方位、多层面认知的艺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幅好的写生作品乃至创作,是通过“浮想联翩”而得到,而联想的引发是与画家的学养、认识、直觉、多思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写生期间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情绪轨迹,是保持良好写生状态的关键。情绪是人内心活动的外在流露。顺理得法时,体会把握那得来不易的情感火花,进一步乘胜追击、巩固成果;苦涩徘徊时,要调整情绪,旁敲侧击,找出根由,迂回解结,将心态摆正于平和,此为写生要义。
刚过完十一,正感意犹未尽,恰遇谢永增,叙话中得知他刚从皖南写生归来,已在其地徜徉月余,画完册页十数本。在三十余天的时间里居然画了这么多的画,可以想见谢永增下了不小的功夫。随后获观写生稿,印证心中猜想。此次皖南之行谢永颇具收获,犹感他對写生与自然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凭借现代的生活条件,自觉走进自然,真正面對自然万象,描写此时此地此景此物的神情动态与作者的真实感受是现代绘画形成的传统,这是现代画家的写生观念。正是现代的写生方式,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重新回复到与自然山水真切對话的通途之中,走进了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与世界中,获得了深厚鲜活的生命源力。谢永增的写生之地皖南,于我感触颇多,因地属我的故乡。皖南地处丘陵与山地间,地势平缓中不时起伏,远山近树,小河清溪鱼塘湖泊不时映入眼帘。在青山绿水间,白墙黑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村落散入其中。更有田园阡陌,炊烟耕作,山水林木,掩映环绕,一派恬淡自然之趣,有如桃源之境。
對生长于北方厚土的谢永增来说,皖南是另一番天地,在他的这批写生中,皖南山水村落展现的是另一番独特的韵致。皖南村落民居,多依地形地势而建,自然延展,起伏有致,每一处都构成了别致的景象。徽派民居造型独特,通常家家房屋相连,间以风火墙分割。墙头屋脊造型装饰淳朴中见精巧,白墙黑瓦,素颜中显清丽。村落中总有清溪水塘贯穿其中,形成极富视觉美感的韵律。然而,谢永增没有做自然主义式的如实描写。在仔细审视每一处景致中,他总是根据對象的节奏特点,自由取舍,裁剪组织,形成更富有情趣的画面。他對村落的展现,或远观,或近视。或写全景高高低低林林总总,在繁复中见秩序;或写近景一隅,在對象单纯结构中见微妙细微的节奏变化。可以看出,他继承了深厚的传统,對景写生而不受缚于對象,凝神静思而不受固定视点的局限。他根据對象的特点和画面布局的需要,概括取舍,意笔生成,自由构筑,把對景写生转化成對景创作。同时他又吸收了现代绘画的理念,把村舍對象转化为点线面的抽象结构的跃动合奏之美,自如地安排着其中各种抽象的节奏关系,内在地控制和编排着视觉上的形式之美。饱受传统审美情趣濡染的谢永增深知,写生是写其生意、生动,不是被动的形象记录和素材的收集。写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對對象深入感知的过程,也是自己思想感情陶冶提炼的过程。只有更加深入地涤荡自己的心胸,自己才能更深刻地体认到對象的美感显现,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说到底,對對象的美感认知和发现是来自于自我情感的深度,是自己心灵意愿的无声外化。由此谢永增总是在寻找最与自己心神契合的景致,总是力图深入表现心与物化的和谐与忘怀。显然,谢永增在皖南的村落中,发现了其中的美,也找寻着自己情感的轨迹。他的写生总是透露出一种亲近、平和、淳朴、温和、宁静的气息。从这个画面气质来说,谢永增對皖南的眷恋不是偶然的,他以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之脉感悟和联通到皖南村落静默的意蕴,他在写生中真实清楚地表现出了内在的自我。所谓心象合一,情景交融,以至物我两忘的至境就源于此吧。(本文为节选)